人畜共通
」 猴痘 人畜共通 蝙蝠 WHO 漢他病毒文化差異? 印尼媒體熱議「台灣人不愛吃淡水魚」憂有害健康
在台灣的飲食習慣中,對淡水魚的印象往往是刺多、有土腥味,有時還有寄生蟲,因此比起淡水魚,更偏好食用海水魚。近日有印尼自媒體以此為題,在網路上發布影片指出「台灣人不吃淡水魚,且認為河中的吳郭魚不應食用」,與印尼人日常吃吳郭魚的習慣大相逕庭,引發印尼網友熱議,就連當地媒體也下場加入討論。印尼網友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指出:「印尼人在河中看到吳郭魚,往往會立刻捕來吃。但台灣人卻認為這種淡水魚『對健康有害,不適合食用』,因此台灣人一般都不吃淡水魚。」該影片發布帳號追蹤者僅6500人,但影片上傳不到一週,已經累積超過百萬次點閱,有上千名印尼網友留言討論台灣的飲食習慣,還吸引當地媒體的報導。「東爪哇時報」(Jatim times)13日以「台灣人真的不吃淡水魚嗎?社群上熱議」為題報導報導此事,指出台灣人雖然不吃淡水魚的話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討論,但台灣政府及當局並未正式「禁止」或「建議」民眾不要食用淡水魚,但可以確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偏好海水魚。俗稱「尼羅吳郭魚」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原產自非洲,但以其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被引入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是廣受印尼人喜愛的食用魚種,從街頭攤販和餐廳菜單上都很常見。不過印尼YT影片指出,尼羅吳郭魚雖然在當地被視為能帶來收入的經濟魚類,但在台灣的處境卻截然不同,因為「台灣人認為尼羅吳郭魚是種令人厭惡的魚類,且因存在可能感染肝吸蟲的風險而不被喜愛」。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曾在2003年發布新聞稿呼籲,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網友留言指出,台灣人不願捕捉和食用淡水魚是因為他們認為河流受到污染。也有網友解釋,「台灣河川中的尼羅吳郭魚因未被捕食,而大量繁殖,數量暴增。他們更喜歡吃養殖魚,並認為這種魚更安全且適合食用」。
牛結節疹再現!金門撲殺7頭牛 高雄動保處發消毒水強化防疫
近日有消息指出,金門縣再度爆發牛結節疹疫情,目前農業部已證實金門金沙鎮一處牧場有7頭牛隻遭到感染。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檢疫所也立即採取行動,對案例場周邊3公里內的31處牛場進行疫苗補強注射。防疫所所長林政道表示,雖然牛結節疹不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但仍呼籲民眾在疫情期間避免接近養牛場,以防病毒擴散。綜合媒體報導指出,為了應對這次疫情,農業部採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除了完成案例場發病牛隻(7隻)的撲殺和銷毀外,還協調了台灣大學、嘉義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和中興大學的16名師生前往金門支援。農業部還調配了3000劑疫苗到金門,以備緊急防疫之需,同時提供1000分黏蠅板供金門縣牛場進行病媒防治。此外,農業部還委請蟲媒專家協助金門案例場的疫調及蟲媒調查,以及全縣牛場疫情調查。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檢疫所所長林政道表示,目前已對案發牛場進行全面免疫,周圍3公里內共計31處牛場預計在2天內完成免疫。接下來,防疫人員將對全縣牧場進行安全訪視,預計1週內完成。對於疫情可能來源的猜測,林政道表示,由於金門靠近中國,加上季風的影響,不排除病毒是由帶有牛結節疹病毒的刺蠅傳播而來。為了確保整體產業安全,農業部目前已暫停金門縣牛隻及其生鮮、冷凍、冷藏牛肉輸往台灣本島及其他離島。不過經過風險評估通過的牛肉加工產品仍可輸台,因此民眾無需過度擔心。而與金門隔海相望的高雄市,當地有53戶養牛場,共飼養7617頭牛隻。雖然目前尚無疫情,但農業局動保處已啟動應變機制,包括發放消毒水、加強環境清潔消毒、要求懸掛捕蚊燈等措施,以防範蚊蠅傳播病毒。同時,他們也要求養牛戶自主防疫,勤觀察牛隻,避免去中國、金門等疫區。報導中也提到,這並非金門首次爆發牛結節疹。2021年時金門就曾發生過類似疫情,2022年時,台灣本島也出現了疫情,但經過全面施打疫苗後成功撲滅。據了解,牛結節疹是一種痘病毒疾病,只會感染牛和水牛,並非是人畜共通傳染病。感染症狀包括高燒、皮膚、黏膜和內臟結節、淋巴結腫大、皮膚水腫,泌乳量下降,公牛不孕等,嚴重時可能導致死亡,死亡率在1%到5%之間。
時隔4年再現牛結節疹 金門防疫所加強消毒、打疫苗
金門縣金沙地區前天傳出某肉牛場內有7頭牛隻確診「牛結節疹(Lumpy Skin Disease:LSD)」,農業部與相關單位雖已完成案例場的發病牛隻撲殺及銷毀工作,為進一步防堵病毒擴散,金門縣動植物防疫所昨持續派員針對案例場周邊半徑3公里內的養牛場全面消毒、並補強牛隻疫苗之注射。所長林政道表示,牛結節疹雖非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但仍呼籲金門民眾,在疫情期間盡量遠離地區各養牛場,以免夾帶病毒傳播。林政道表示,目前首先針對案發牛場全面性消毒檢疫,另周圍3公里內的31處牛場也會在2日內檢疫完畢,全縣各牛隻牧場的安全訪視都持續中,預計1周內完成。針對此次牛結節疹是否可能從大陸傳過來的傳聞,林政道說,金門距離大陸比較近,季風來臨的時候,帶有牛結節疹病毒的刺蠅,飛行能力就非常強,所以不排除有這個可能。另農業部為確保整體產業安全,已公告暫停金門縣牛隻及其生鮮、冷凍、冷藏牛肉輸往台灣及其他離島,並依程序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通報;對此,當地許姓牛肉相關產品業者表示,此次的疫情多多少少都會對地區的肉品銷售有一些影響,不過這都是比較短期、而且是心理層面的,但是「經農業部風險評估通過之生產業者及產品名單」牛肉加工產品仍可輸台,民眾勿過度擔心。農業部也籲請地區養牛業者加強人車門禁管制及場內各項生物安全措施,保持環境清潔,吊掛捕蚊設備及黏蠅板,同時每日檢查牛隻健康情形,若發現疑似案例,應立即通報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及配合防疫處置工作,共同維護產業安全。
「見人就咬」嚇壞民眾!鼬獾暴走墾丁街頭 防疫所急喊:小心狂犬病
20日下午,屏東恆春鎮船帆石地區出現鼬獾瘋狂追咬路人事件,所幸居民躲避得宜,沒有民眾受傷。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表示將加強防疫措施,呼籲民眾看到野生鼬獾務必遠離,萬一被攻擊、咬傷,就要趕緊就醫。屏東恆春鎮今年頻繁出現狂犬病陽性鼬獾蹤跡,有民眾21日在臉書社團「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發布貼文,表示20日下午在,在恆春船帆石附近度區出現一隻野生鼬獾,看到人就追人開咬,所幸經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派員追查,沒有發現有民眾被咬傷之情事。屏東縣動物防疫所長李永文表示,有關民眾通報鼬獾追咬事件,目前已請專人追捕中。有民眾21日在臉書社團「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發布貼文,表示20日下午在,在恆春船帆石附近度區出現一隻野生鼬獾,看到人就追人開咬。(圖/翻攝FB/恆春半島公共事務討論社團)根據屏東縣政府動物防疫所先前發佈資訊,恆春半島2024年2月、3月都曾出現鼬獾闖入民宅並主動攻擊事件,經檢驗後確認為狂犬病陽性,顯示野生動物狂犬病疫情持續發生。上一例恆春鼬獾狂犬病在2019年,如今再度出現狂犬病陽性案例,顯示持續防疫的重要性,不可輕忽,若民眾發現食肉目野生動物死傷,請通報屏東縣動物防疫所送驗狂犬病。防疫所指出,狂犬病是人畜共通傳染病,大部分哺乳動物皆會感染,發病後死亡率達100%。全球人類感染狂犬病的案例中,近99%是被罹患狂犬病的狗咬傷所致,所以預防狂犬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犬貓施打狂犬病疫苗。雖然台灣疫情目前侷限於鼬獾、白鼻心等野生動物,但民眾仍須提高警覺,遵守「二不一要(不接觸野生動物、不棄養寵物、要每年帶犬貓及食肉目動物注射狂犬病疫苗)」原則共同防範。若不慎遭疑似狂犬病動物抓咬傷,請用肥皂、清水沖洗並以優碘消毒傷口後盡速就醫,如發現傷亡野生動物請通報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防疫所還呼籲,若未每年替家中飼養的犬貓或食肉目動物完成狂犬病疫苗注射,將依「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
他全身長滿瘀青又嚴重腹瀉 竟是因「手受傷切豬肉」感染豬鏈球菌
廣東東莞一名男子平時負責處理生豬肉,日前他在切豬肉時,因手上有傷口而感染「豬鏈球菌」,導致他開始嘔吐、腹瀉,全身上下更出現了密密麻麻的瘀點瘀斑,所幸經過治療後,病況已趨於穩定。根據陸媒《廣州日報》的報導,56歲的付姓男子從事餐飲業,日常工作室處理生豬肉,但有次他帶傷切肉時,不慎感染了「豬鏈球菌」,並開始嘔吐、腹瀉,甚至一度昏厥,緊急送醫後便進了加護病房治療。報導指出,「豬鏈球菌」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主要通過皮膚的傷口感染,也可能因食用未煮熟的豬肉、豬血和豬內臟而中招,其臨床表現為高熱、畏寒、寒顫或食慾下降等病症,嚴重者則可能引起腦膜炎、敗血症等。醫師指出,該疾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在3日以內,也曾出現從接觸至發病僅4小時的案例,而「豬鏈球菌」會侵襲大腦,對患者的腦膜、腦脊膜造成感染性損傷,同時也可能感染耳部和上呼吸道等處。對此,醫師就建議,如果是需要長期接觸豬和豬肉的人員,應常配戴料理專用手套,避免讓細菌經傷口進入身體,進而引發致命的敗血症。
壽山動物園救治2領角鴞寶寶 復原萌樣曝光
高雄壽山動物園每年協助近百隻保育類野生動物救傷,其中鳥禽比例約占3分之1,近日正值春季為鳥類繁殖期,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救護2隻領角鴞幼鳥寶寶,並予相關藥物治療,診治後再現萌樣,預計恢復健康就可回到野外。(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觀光局長高閔琳指出,壽山動物園動物收容中心肩負保護野生動物使命,協助高市府農業局承接林保署計畫,執行野生動物的收容或救傷,而為避免傳染人畜共通疾病,收容中心並未對外開放,但加上近年民間企業團體診療儀器的捐贈,更強化整體醫療設備量能。高閔琳透露,每年有近百隻不同種類的野生動物被救援後,送到收容中心由獸醫師進行醫療及收容,以爬蟲類動物、台灣獼猴及鳥類為主;其中鳥禽的救傷比例約占3分之1,包括保育類猛禽及一般鳥禽。近日農業局轉送來落巢的領角鴞幼鳥,動物園收容中心協助收容並診治,檢查發現雙眼皆有不同程度的角膜破損,經X光檢查後判斷應是頭部撞擊所致,目前已給予相關藥物治療中。收容的離巢領角鴞雛鳥呆萌樣。(圖/中國時報柯宗緯翻攝)壽山動物園說明,領角鴞是台灣常見的小型貓頭鷹,體型卻為為角鴞屬中體型最大,冬末初春為領角鴞繁殖高峰,幼鳥寶寶在親鳥陪伴下,至少需要經過2至3個月才能學會在野外生存所需具備的各種能力。而幼鳥在練習飛行時,有時會掉落在鳥巢附近;若民眾發現疑似落巢的領角鴞幼鳥,應先觀察是否有親鳥在旁照顧。若幼鳥看起來健康,且親鳥在附近,請勿干擾。園方補充說,收容中心接獲的領角鴞救傷案例中,大多屬於撞擊造成的傷害,常見原因是車輛撞擊、撞到窗戶等,動物個體症狀多為癲癇、眼球震顫、失明或視力模糊、肢體不協調、骨折等。動物園也呼籲,請民眾尊重野生動物,勿干擾其自然生態。如發現受傷或落巢需要幫助的鳥禽,可撥打1999市民專線或通報農業局前往協助,勿擅自撿拾飼養。
撿到蝙蝠別伸手去碰!防檢署驗出麗沙病毒 恐有人畜互通風險
台灣有許多野生動物,但有些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有「人畜共通」的風險,因此民眾在野外或是住家遇到時,務必小心為上,而防檢署也於今(24)日表示,近日接獲民眾在家中拾獲的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經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有人畜共通之風險,請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防檢署指出,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簡稱獸醫所)於4月22日接獲臺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協助送檢中和區民眾於家中拾獲1隻絨山蝠(Nyctalus plancyi velutinus),經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雖然麗沙病毒不是法定動物傳染病,但有人畜共通之風險,目前沒有人類感染案例,防檢署已通報疾病管制署、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蝙蝠保育團體及動物防疫機關共同宣導防範,提醒民眾不要接觸野生動物,避免可能感染機會。防檢署指出,麗沙病毒屬內共有17種麗沙病毒,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為其中一種,與本次案例中所檢出麗沙病毒不同種。依據獸醫所檢驗報告顯示,本次檢出之麗沙病毒與我國107年於新北市新店區絨山蝠檢體中發現蝙蝠麗沙病毒相似,經核蛋白基因序列比對結果顯示,本病例所檢出之病毒同屬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防檢署說明,105年至109年間共有4隻東亞家蝠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一型,另於107年6月於新北市拾獲之絨山蝠檢出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第二型,迄今已累計檢出6例蝙蝠麗沙病毒案例。蝙蝠可作為麗沙病毒的自然宿主,防檢署提醒民眾無論於何處,倘見到衰弱或死亡蝙蝠,切勿自行接觸,並請通報當地動物防疫機關或蝙蝠保育團體協助安排救傷或採樣送檢,如遭蝙蝠抓咬傷時應立即就醫評估施打人用疫苗等必要處置。本案例病毒雖非屬狂犬病病毒,然而家中寵物施打狂犬病疫苗仍可以產生交叉保護效果,所以防檢署再次呼籲民眾務必遵守「二不一要」原則-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包括蝙蝠),要每年帶家中犬貓及人工飼養陸生食肉目動物注射狂犬病疫苗。
阿根廷首都爆「神秘呼吸道疾病」 60名患者年輕人佔多數疑似染鸚鵡熱
阿根廷近日出現了一種神秘的呼吸道疾病,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多達60名患者感染「嚴重非典型肺炎」,原因尚未查明,不過傳出疑似和鸚鵡熱(Psittacosis)有關,另據報導稱,這一波病例激增與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有著類似特徵。阿根廷首都出現可疑的嚴重肺炎爆發。(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每日郵報》引述國際公共衛生監測系統ProMed的數據庫在18日所發布的報告,表示布宜諾斯艾利斯在過去30天內,重症照護的嚴重非典型肺炎病例似乎增加,患者大多是無重大健康風險的年輕人,60例患者中有20例表現出鸚鵡熱的症狀,其中10例PCR呈現陽性,但許多人沒有明顯的鳥類接觸史。所謂的鸚鵡熱(Psittacosis),是由鸚鵡熱披衣菌(Chlamydia psittaci)所引起的,屬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感染會出現像是頭痛、發燒、肌肉酸痛和乾咳等症狀,透過胸部X光可見,肺炎表現常會較臨床症狀嚴重,有時會伴隨胸痛;併發呼吸衰竭、腦炎、心內膜炎及肝炎。另外,報告指出有3分之1病例的病因是出於鸚鵡熱,但有可能涉及不只一種病原體。報導稱,ProMed數據庫曾在2019年底就中國官方所稱武漢出現「未診斷的病毒性肺炎」向全球發出警示,後續疫情爆發也證實武漢是新冠肺炎(Covid-19)開始流行的地方。針對阿根廷的狀況,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知名傳染病專家亨特(Paul Hunter)教授認為,鸚鵡熱為唯一病因說法仍過早,他認為「由兩種不同的病原體同時引起嚴重呼吸道疾病的爆發雖然罕見,但並非前所未聞」,專家們也普遍認為不可掉以輕心。其類似狀況也曾在2022年於當地發生過,據《NBC》報導,阿根廷西北部圖庫曼省(Tucuman)的一家私人診所曾爆發不明肺炎,包含5名醫護人員和1名患者,是最早被通報的6名案例。目前,「神秘肺炎」已造成11人感染、其中4人病歿,該診所也停止接收新病患。阿根廷衛生部長比索蒂(Carla Vizzotti)表示,經採檢結果顯示,4名死者的檢體樣本均發現軍團菌(Legionella),推測不明原因肺炎可能是由「退伍軍人症」(Legionnaires' disease)所導致。阿根廷首都出現可疑的嚴重肺炎爆發。(圖/翻攝自X)
野生動物肉品產業鍊猖獗 動保團體籲彈劾林業保育署長
「搶救野生動物聯盟」18日上午前往監察院,舉發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林華慶未落實管理《野生動物保育法》,未管控依法應繳回的被吊捕動物、任不肖商人私宰販售,放任山豬吊等非人道獵具,讓野生動物肉品產業鍊猖獗,也造成人畜共通疾病傳染的風險,呼籲監察院彈劾林華慶。搶救野生動物聯盟指出,《野保法》修法草案條文多版本禁用俗稱山豬吊的金屬彈簧續壓套索殘忍陷阱,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審查時,會前多位立委也連署提案同意禁用山豬吊條文在《野保法》19條入法,卻因農業部林保署反對,最後爭議過大而擱置交付協商。動保人士表示,林保署對於非法狩獵、非人道獵具、私宰販售野生動物肉品等相關法規與政策缺乏完整管理,多年來並未完整通盤檢討、落實配套管理措施,取而代之的是浪費人民納稅錢,發送同樣殘忍的改良式獵具、給予通報給獎金,不但不追究施放陷阱人責任還對誤傷動物發放獎金。搶救野生動物聯盟表示,現行《野保法》規定,動物造成農損或因原民狩獵文化可例外捕捉動物,但依法還是必須洽地方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始得使用陷阱,且捕獲野生動物後、農損危害解除須繳回處理,否則私宰及販售未經檢疫野生動物肉品不僅違法、更有傳染人畜共通疾病、甚至高風險變種病毒,但如今假借利用農損或原民例外使用的狩獵族群,早已形成獵具及完整的野生肉品市場經濟產業鍊,山豬、山羌、果子狸等肉品販賣隨處可見。動保人士說,不肖業者獵殺野生動物販售,萬一傳染人畜共通疾病、甚至像SARS、MERS、COVID-19等高風險變種病毒,或是鼬獾及白鼻心的狂犬病保毒,風險不是台灣能承受的,指控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控管不力,呼籲監察院彈劾署長林華慶。
流感攀十年高峰! 專家示警:禽畜病毒「跨物種傳播」勿輕忽
台灣流行性感冒疫情大幅升溫,可謂近十年來最高峰!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被視為2024年一大挑戰。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率領團隊於《健康智慧生活圈》直播節目列出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歷史疫情,並指出病毒基因重組成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再大量散播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風險不可輕忽。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人數回升人類於1918年發現流感不斷變異。COVID-19興起後,流感疫情也上升。目前台灣流感疫情以A型(65.7%)為主,B型(27.1%)其次。流感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等。流感高風險患者與COVID-19相同,因此疫苗的施打策略也相同,除醫護人員外,以高風險族群為優先施打對象,避免感染流行性感冒後轉為重症的風險。年長者有慢性病史孕婦癌症病患具神經系統疾病患者許辰陽醫師表示,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都屬於輕症,如發燒、倦怠、頭痛、咳嗽,甚至噁心嘔吐、骨骼肌肉痠痛等一般症狀,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如熱痙攣、腦膜炎、心肌炎等症狀;孕婦可能會有早產風險等。▲大多數感染流感的病患屬於輕症,如少數患者會出現重症或併發症。(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流感引發肺炎與死亡的整體人數有回升跡象,代表台灣的流感疫苗的接種率仍不足。民眾務必在生活中要提高防疫的警覺,除了要施打XBB.1.5疫苗以及流感疫苗,在出入公共場合與醫療場所應配戴口罩。專家提醒,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通報紀錄顯示台灣2023年流感接種率,65歲以上長者只佔5成,學齡前幼兒佔6成,須持續注意流感疫苗中脆弱族群(如:年長者、孕婦、兒童、慢性病患者)施打情況,此外,克流感藥物使用、臨床照護也皆須提高警覺。流感病毒容易變異 每年都需接種過去流感包含三價、四價疫苗,現今台灣在可負擔情況下實施四價疫苗施打。然而,人畜共通傳染、流感病毒變異,使得流感疫苗不斷重組。人類流感疫苗發展呼應COVID-19疫苗快速演進,與病毒快速變異、人類生態環境破壞、氣候變遷有關。流行性感冒一直受到科學界與醫界的關注,並投入許多資源研究流感疫苗,主要仍是流感病毒容易造成世界流行,也會出現地方流行。造成流行的原因在於流感病毒中抗原基因轉移(antigenic shift)與抗原基因漂移(antigenic drift)2種機轉影響,當2株不同的病毒在適合的宿主內,就可能使得2株病毒的抗原基因出現變異產生新病毒株,造成大流行,例如1957年亞洲流感與1968香港流感便是如此。新病毒株可能在人類族群內或不同動物群體內經過馴化後,表面抗原出現些微變異,引發季節性的流行,也因此每年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由於季節性流感已在人類族群內存在一段時間,通常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因此通常不會出現重症案例,流行趨勢會較抗原轉移造成之流行來的小型。2023至2024年流感季分離病毒株有H1N1、H3N2、B Victoria等病毒株,這與每年接種得流感疫苗能否提供保護有重要的關聯,如今年所施打的流感疫苗為四價流感疫苗,也就包含針對前述幾種病毒的抗體。進一步證實WHO今年對於流感病毒株的預測正確性,目前施打的疫苗可有效提供對現行流感病毒株保護力,專家呼籲尚未施打流感疫苗的民眾,應盡速接種疫苗。流行性感冒跨物種傳播風險全球大流行人畜共通傳染病毒包含:H1N1、茲卡、伊波拉、MERS等,因生態環境問題,病毒傳播至不同物種之間,基因重組機率越來越高。研究發現,蝙蝠身上帶有多種病毒,通常不會直接傳染給人類,而是先感染中間宿主如:穿山甲、水貂、紅狐等,產生病毒基因重組,利用新變種病毒傳給人類,由人類大量散播這些病毒,即所謂外溢效益(Spillover)。根據《刺胳針》(Lancet)發表一項研究指出,人類經過全球變遷、氣候變遷、土地利用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森林砍伐,人類與動物接觸生態環境改變,原本人類與動物生長在兩個平行世界,因上述人為破壞,使病毒在人類與動物之間有機會產生基因重組,而出現新變異株,這些新變異株經過全球人類傳播而擴散,最後可能逆傳染給動物。若不重視人畜共通傳染外溢、反外溢風險,將不斷出現新變異株,研發新疫苗對抗病毒變化將會變得相當困難。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十分需要關注,目前常見禽流感如H5N2、H5N1、H7N9、H10N8等、豬流感H1N1、馬流感H3N8、H7N7。其中禽流感主要在候鳥與家禽中流行;豬流感源於家禽與豬隻間傳播,由於豬隻與人類生活環境關係密切,當豬隻感染禽流感,同時又帶有哺乳類的流感抗原時,就有可能產生新病毒,進而傳染給人類造成大流行;馬流感於馬群間傳播,多數為呼吸道輕症,H3N8致病性較強,感染馬隻併發細菌感染風險較高,偶有獸醫或飼主因高濃度接觸受感染報告。▲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需要關注,常見如禽流感、豬流感、馬流感。(台大公衛團隊提供)杜絕病毒 三段防治達到宇宙健康以流感為例,很多中間宿主可能成為傳染病流行的源頭。因此,需面對不同的傳播途徑,包括水或空氣傳播。為了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必須構建一個三段防治的架構。在傳染病發生之前,努力避免接觸和避免病毒與共同動物混合,從而防止基因的重新組合;在次段預防中,基因監測變得至關重要;第三段預防則是指希望在傳染病爆發之後,能夠採取有效手段預防進一步擴散和傷害的發生。【影片這裡看】健康智慧生活圈線上直播–宇宙健康防治傳染病大流行-新冠肺炎EG.5/JN.1疫情盛行
今年第5種「嚴重傳染病」爆發 WHO:疫情已從非洲擴散到歐洲
2023年剩不到20天,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登記的「可在全球造成嚴重破壞」傳染疾病名單卻又增添1筆,且疫情已從發源地尚比亞擴散到歐洲並造成4人死亡。WHO也警告,尚比亞等非洲10國目前仍處於高度的傳染風險中。據《每日星報》報導,這波炭疽病是繼最新型的新冠病毒株、季節性流感、中國的多重呼吸道疾病與百日咳後,今年第5種正在傳播的危險傳染疾病。WHO指出,截至11月20日,最早爆發疫情的東南非國家尚比亞已有684人染疫,發源地希納宗格韋(Sinazongwe)287名患者中有半數不治,打破該國炭疽病疫情紀錄,另有10頭牛、3隻山羊被感染。讓WHO官員更頭痛的是,疫情除可能在安哥拉、波札那、剛果民主共和國、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坦尚尼亞及烏干達等尚比亞鄰國爆發,羅馬尼亞也確認有多起病例,並帶走某小鎮4位居民生命。WHO指出,由於尚比亞與各鄰國有頻繁的人、畜流動,「病毒也可能隨著河流及湖泊上的動物屍體,繼續傳播到其他地區」。據台灣疾管署資料,炭疽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疾病,人類通常經由接觸、食入受感染動物或吸入大量炭疽孢子感染;疾病可分為出現小膿皰或丘疹,未治療死亡率可達40%的「皮膚型」、症狀類似感冒但惡化極快,死亡率也高的「吸入型」、好發於頰黏膜、舌、扁桃腺及後咽壁,症狀為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輕微腹瀉,惡化快死亡率也高的「腸胃型」等3種。
屏東3羊隻染「人畜共通」布氏桿菌 疾管署匡列4牧場人員
屏東縣府執行每年例行性全縣乳牛、乳羊監測,沒想到11月28日在九如鄉一處飼養141頭羊隻的養羊場,初篩發現異常,7日確定有3頭羊感染布氏桿菌,是近30餘年來台灣牛羊首例,該3頭羊已完成撲殺及全場消毒作業,包括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今(9)日也表示,衛生單位造冊4名工作人員,目前健康狀況無異常,將持續監測,且依照其防護狀況,監測期最長可能至2個月。國內30多年來首度在羊隻身上驗出布氏桿菌,由於布氏桿菌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已通知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由屏東縣衛生局進行疫調。據羅一鈞說明,因應農業部今日公布國內乳羊場監測檢出布氏桿菌陽性案例,衛生單位已完成工作人員造冊,該乳羊場工作人員共4人,平日工作時有穿戴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目前健康狀況無異常,將持續監測其健康狀況。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 (圖/報系資料照)羅一鈞指出,若沒有適當防護,監測期可能長達2個月,目前飼主說明人員有適當防護,可能採比較短的監測方式,還需進一步和工作人員瞭解狀況,若評估有暴露風險,再延長監測。這段期間會先請他們注意有無發燒,有的話就要回報衛生單位,就醫就要告知暴露史,監測期滿衛生單位會詢問是否有疑似症狀,若無就可結案。羅一鈞並表示,由於該乳羊場不對外開放擠乳,亦不對外開放民眾觀光遊玩,且已撲殺完畢,評估對社區民眾尚無傳播風險。布氏桿菌主要在動物間傳播,人類可能因為接觸到感染動物的組織,或食入乳製品而感染。布氏桿菌病在我國列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2011年曾出現5例,分別在非洲、東南亞和中國大陸感染,2015年亦有一名印尼籍女看護確診,皆為境外移入病例。專家指出,人類感染布氏桿菌機會低,但常見症狀如發燒、全身痠痛、頭痛、倦怠感都沒有特異性,較難診斷,若沒有使用正確的抗生素,就有致死風險。羅一鈞也說明,一般免疫狀況良好的健康民眾,感染之後多是發燒、全身性症狀,使用抗生素治療就可以恢復,至於神經炎、睪丸炎等症狀,則是出現社區流行時、感染人數較多才會發生的少見併發症,而且多是在免疫力較弱族群。
國內乳羊場驗出「人畜共通」布氏桿菌 羊奶還能喝?人類感染風險曝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簡稱防檢署)本(9)日表示,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簡稱獸醫所)通知屏東縣九如鄉1乳羊場(飼養141頭羊)在執行每年乳羊場定期布氏桿菌病主動監測時,有3頭羊隻確診陽性,屏東縣動物防疫所立即依程序對陽性動物採取撲殺處置並進行全場清潔消毒。防檢署指出,我國每年定期對全部乳羊場進行監測,其餘乳羊場未檢出,該場僅屬個案發生。防檢署表示,布氏桿菌病屬我國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乙類動物傳染病,在羊隻臨床症狀不明顯,主要引起生殖器官與胎膜發炎、流產、不孕及睪丸炎等。為防堵疫病傳播,陽性案例場之陽性動物皆依規定撲殺銷毀並進行徹底消毒,其餘動物每6週採血檢驗1次,需連續3次檢驗全場動物均為陰性,始得恢復為一般場每年篩檢1次。此外防檢署呼籲,國內乳羊場除每年持續定期執行檢測篩檢外,亦務必做好場內生物安全及定期清潔消毒等防疫工作。疾管署指出,布氏桿菌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屬急性細菌性感染。臨床症狀為發燒、全身倦怠、出汗、頭痛、肌肉酸痛、腹痛、疲倦及憂鬱等症狀。有時候臨床表現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或伴隨發燒之慢性關節炎。布氏桿菌病發燒的型態屬波浪式的反覆性發燒(undulant fever)。臨床表現可以跟許多疾病相類似,比較少見的症狀還包括鞏膜炎、神經炎、睪丸炎、腦膜炎、膽囊炎、主動脈炎或心內膜炎等。國內人類罹患布氏桿菌病於2011年之前已有30餘年未見報告病例。2011年5月至10月期間,國內出現 5 例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病例,其中一例曾至北非旅遊,途經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旅遊途中曾接觸駱駝,食用生牛(羊)肉及乳酪等乳製品。另 3 例均至馬來西亞旅遊,都曾食用生羊奶,一例曾至中國大陸旅遊。疾管署說明,布氏桿菌病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病例體液及分泌物,所以一般接觸不需特別處理,與寵物一般接觸(未直接接觸寵物之血液、精液及胎盤等)也不會受到感染,但仍提醒民眾旅遊時不要生食未經巴斯德滅菌法消毒之動物奶、奶酪或冰淇淋等食物。另外,防檢署補充,本病雖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但國內市售羊奶皆經巴氏德滅菌法處理,可有效殺滅布氏桿菌,因此市售羊乳安全無虞,民眾皆可安心購買。
30餘年來全台首例 屏東3羊染布氏桿菌
近日屏縣府執行每年例行性全縣乳牛、乳羊監測,11月28日在九如鄉一處飼養141頭羊隻的養羊場,初篩發現異常,7日確定有3頭羊感染布氏桿菌,是近30餘年來台灣牛羊首例,該3頭羊已完成撲殺及全場消毒作業,動物防疫所將持續加強畜牧場訪查及監控並宣導防疫作為。動防所表示,布氏桿菌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動物以胎盤炎、不孕、流產及睪丸炎為特微,動物防疫所每年都會執行全縣每場乳牛、乳羊場例行性監測,今年乳牛場已檢驗完成111場都為陰性,乳羊場則完成9場,除該案例場外,其他都為陰性。近日屏縣府執行每年例行性全縣乳牛、乳羊監測,在九如鄉一處養羊場發現有3頭感染布氏桿菌,是近30餘年來台灣牛羊首例,該3頭羊已完成撲殺及全場消毒作業。(圖/屏縣府提供)動防所說,該養羊場羊隻無臨床症狀,是經動防所執行例行性採樣檢驗發現疑患羊隻,並將檢體後送農業部獸醫研究所複驗檢出,該羊場3頭發病羊隻撲殺後,其餘羊隻後續每6週採血檢驗1次,需連續3次檢驗全場羊隻都為陰性,始得恢復為一般場每年篩檢1次。動防所指出,布氏桿菌感染潛伏期1周到數月,可經由接觸感染動物組織、食入乳製品或實驗室工作人員直接接觸病菌而感染,動物感染途徑為病原經口鼻、眼結膜及生殖道黏膜入侵而引起,此外也可經乳汁、交配及皮膚傷口感染,而乳品以巴斯德滅菌法即可殺滅細菌,食用安全無虞。
印度蝙蝠棲息地變病毒傳播溫床 喀拉拉邦爆「立百病毒」2死
新冠病毒或是伊波拉等致命病毒,其源頭都可能來自於蝙蝠,而在擁有40多種蝙蝠棲息的印度喀拉拉邦,如今爆發「立百病毒」(Nipah),確認有2人死亡,同地區還有另外2人也感染此種病毒,而蝙蝠被指就是立百病毒的傳播者,由於立百病毒死亡率落在40%至75%,目前沒有可用於人類或動物的療法或疫苗,印度專家小組目前已前往當地進行相關評估協助。印度喀拉拉邦爆立百病毒2死。(圖/達志/美聯社)根據《BBC、NDTV》等報導,這波疫情發生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zhikode),首例死亡個案發生在8月30日,第二起死亡個案出現在9月,根據喀拉拉邦首席部長維加揚(Pinarayi Vijayan)透露,除了上述2人死於立百病毒,依據唾液採集檢測結果,有2人的檢測結果呈現陽性。蝙蝠被指就是立百病毒的傳播者。(圖/達志/美聯社)維加揚先前表示,密切接觸者正在接受治療,「接觸者正在進行追蹤與治療,謹慎行事是處理當前情況的關鍵,每個人均被要求配合衛生部門制定的行動計劃」,事實上,這已是當地自2018年以來第4次爆發疫情,當時有18名確診者有17人死亡,由於喀拉拉邦的林地是蝙蝠的主要棲息地,當地擁有40種蝙蝠還有3500萬居民,而為了農業發展森林幾乎被砍光改種果樹,森林濫墾加上過度開發,導致蝙蝠越線到人類棲地,提高病毒傳播風險。印度衛生部長曼達維亞(Mansukh Mandaviya)12日指示,中央社府已派遣專家小組前往喀拉拉邦評估情況,協助控制疫情。喀拉拉邦政府目前已在科澤科德設立控制室,並建議民眾戴口罩預防,並指示衛生工作者遵循感染控制協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立百病毒是人畜共通疾病,可由豬隻、果蝠傳染給人類,也能透過受感染的食物、與感染者接觸傳播。感染者有時不會出現明顯症狀,但也有人出現急性呼吸道症狀,嚴重可能導致腦炎。由於沒有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感染者死亡率相當高。印度蝙蝠棲息地成立百病毒傳播溫床。(圖/翻攝自推特)
50條虎鯊瘋狂撕咬!座頭鯨瞬間「只剩遺骸」 專家嘆:生命的循環
大自然既美麗又殘酷!一頭座頭鯨的遺體日前飄到澳洲昆士蘭一處海岸,並吸引約50條虎鯊在周圍瘋狂進食,不一會就被撕咬到「不成鯨形」,而鯊魚群著魔般搶食的畫面,全被專家的無人機清楚拍下。綜合外媒報導,座頭鯨的遺體被發現飄到赫維灣(Hervey Bay)不久,當局便要求民眾避開該處,以躲避潛在威脅,因為「有鯨魚屍體的地方,附近就很可能有鯊魚」,接著專家們把鯨魚遺體掛在船後,載到安全地點進行「生命的循環」。船隻停妥後,一條條的虎鯊陸續從周邊游來,接著一前一後或一擁而上的搶食座頭鯨遺體,「一頭座頭鯨的死固然讓人哀傷,卻為其他動物創造了生命的來源,可以是鯊魚,可以是普通魚,或是其他海洋生物」。專家也警告,海洋動物可能攜帶人畜共通疾病,所以除了要遠離遺體,最好也不要觸摸海洋動物。此外,科學家發現美國海岸出現鯊魚的頻率增加,其中又以加州最為明顯,雖然絕大多數鯊魚並沒有「真的想攻擊」人類,但阿拉巴馬州奧蘭治海灘(Orange Beach)上周才有一群遊客,為了爭睹在淺水區遊蕩的6條鯊魚,先後慘遭鯊魚攻擊的事件,顯示人鯊和平相處還有段路要走。
高雄首例「漢他病毒」!50多歲男工作地附近竟捕獲23隻老鼠
高雄市衛生局今日公布高雄第1例漢他病毒個案,也是全國第3例個案,苓雅區的50多歲從事木工的男性5月24日起陸續出現高燒、頭痛、背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經衛生局到男子工作地附近發現有大量老鼠足跡,並在周圍捕獲23隻老鼠,研判是工作時感染病毒。5月27日至醫院通報,個案經治療後目前已出院返家休養。高雄市50多歲獨居男性平時從事木工工作,平日就家中、工作地2地往返,男子5月24日起陸續出現高燒、頭痛、背痛、食慾不振等症狀,防疫人員於5月27日接獲通報後,立即啟動緊急防治工作,針對個案工作地、居住地及周邊環境進行漂白水消毒、滅鼠、衛教宣導及環境整頓。也針對居住地、工作地進行鼠隻密度監測,截至8日,防疫人員在個案工作地周邊共捕獲23隻老鼠且伴隨發現大量鼠跡,研判個案可能於工作地點遭感染,同職場接觸者1人無症狀。衛生局提醒,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毒常存在於老鼠唾液、糞便及尿液中,人類主要感染途徑為經由吸入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的揚塵或接觸鼠類分泌物、排泄物或被鼠類咬傷而感染。漢他病毒出血熱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2個月,主要症狀發燒、頭痛、背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發病後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衛生局表示,落實「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未收妥的食物容易引來鼠類覓食,而倉庫、儲藏室等雜物堆積的空間則提供老鼠窩藏的空間。呼籲民眾平時應落實環境管理,妥善處理廚餘、收妥食物、避免堆置髒亂雜物,而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尤應重視並落實環境衛生。民眾執行環境清理時,如發現鼠類排泄物,建議先佩戴口罩、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比例混合),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行清理,以降低感染風險。
跳蚤寄生毛孩身上 飼主被叮險釀蜂窩性組織炎
外出散步是維持毛孩健康的最佳活動之一,但若缺乏寄生蟲防範觀念,反而容易使飼主與毛孩身陷傳染病危機。炎炎夏日來臨,許多蚊蟲、跳蚤伺機作亂,叮咬不僅容易引發紅腫、搔癢難耐,嚴重還可能發燒、頭痛,對於無法言語表達的毛孩與小孩來說,僅能不斷地搔抓皮膚,若未能及時制止,傷口破裂反覆感染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無論毛孩或飼主,都有可能發生無法挽回的後果,只有每月定期驅蟲,才能降低疾病發生率。跳蚤48小時內就可產卵 每月驅蟲才是關鍵隨著人口結構與生活型態變遷,國人飼養毛孩比例日益增長,依據農委會寵物登記統計顯示,家養犬貓合計登記數量在去年(2022年)底已超過222萬隻,顯見現代社會對於毛孩健康照護的龐大需求。楊動物醫院院長楊靜宇獸醫師表示,由於國人觀念的改變,飼主與毛孩的關係也從看門顧家進步到如同家人般親密,更期許毛孩能夠以健康的身體長久相伴,因此,相較於過往寵物醫學以治療疾病為主,現今則更著重於預防方面,而三餐吃飽、睡好、每月按時驅蟲正是打造毛孩優質健康生活缺一不可的關鍵。楊靜宇獸醫師說明,跳蚤等寄生蟲擁有驚人的繁殖能力,跳蚤在短短24至48小時間即可順利交配產卵,一生可誕下高達2,000顆蟲卵,若在毛孩身上發現有寄生蟲的蹤跡,家裡的環境極有可能早已淪陷為寄生蟲大本營,更有數據顯示,95%寄生蟲是以肉眼難以察覺的形式遍布在家中,光靠清潔打掃無法完全消滅,尤其是毛孩共享家庭環境已成為現代社會常態,若是沒有落實每月定期驅蟲,不僅會帶來家裡環境汙染問題,甚至可能成為飼主與毛孩的健康隱患,一旦不幸碰到帶有傳染病之寄生蟲,恐導致嚴重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四季都適合寄生蟲繁殖 反覆抓傷口恐感染蜂窩硬組織炎寄生蟲導致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在我國雖然少見,但被跳蚤叮咬而去診所治療的個案卻有相當多例,不僅毛孩需要擔心跳蚤吸血,體溫高的小朋友、孕婦都是跳蚤喜愛的體質之一,尤其是小朋友的皮膚敏感又脆弱,難以控制抓癢動作,舊的紅疹還未消失,新的便冒出來,頻頻亂抓、細菌滋生的狀況,即有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楊靜宇獸醫師強調,臨床觀察到許多飼主存在錯誤驅蟲觀念,誤以為只有夏季或是外出才要注意毛孩的寄生蟲問題,但由於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的地理環境,一年四季都適合寄生蟲繁殖生長,因此,飼主務必為毛孩每月按時驅蟲以防範病媒傳播,如有發現跳蚤叮咬毛孩或飼主的情況,更應加強環境清潔,防止跳蚤繼續繁衍。隨著寵物預防醫學不斷精進,市面上的寵物驅蟲藥已相當普及,包括口服藥、滴劑、噴劑、防蚤項圈等不同品類,藥效品質上也越趨友善安全。楊靜宇獸醫師指出,每種驅蟲藥的藥物成分與效力不同,飼主應考量寄生蟲種類與個人生活習慣,替毛孩挑選兼具安全性與效力的產品,回憶起20多年前第一次使用驅蟲驅蚤藥,使用後約3秒鐘的時間,即看見跳蚤與壁蝨慢慢倒下,不單效力驚艷,而且因為藥物不進入體內血液循環,也經常被拿來為懷孕哺乳期間的毛孩或是幼年犬貓驅蟲,如果是剛出生滿2日齡的仔狗仔貓,也能選擇蚤不到噴劑來除蚤,安全性深受獸醫師信賴。國民驅蟲藥抑制昆蟲生長 藥性溫和無害國民驅蟲藥自上市將近30年以來共計守護台灣超過250萬隻毛孩,可以有效撲滅包括跳蚤、壁蝨等犬貓最常見的寄生蟲,有別於一般驅蟲藥僅針對成蟲控制具備昆蟲生長抑制因子,能阻斷蚤卵、幼蟲和蚤蛹的危害,藥物的防水特性也讓毛孩得以正常洗澡戲水與寵物美容。楊靜宇獸醫師提醒,每月定期為毛孩驅蟲是阻斷疾病發生的關鍵,呼籲飼主選購時應留意驅蟲藥的藥性是否溫和,避免使用含有機磷等高毒性成份,或選擇獸醫師推薦的驅蟲藥品牌,才能保護毛孩身體健康。
WHO:下一場大流行「恐比新冠更致命」 譚德賽:世界須做好準備
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賽(TedrosAdhanom Ghebreyesus)於22日在為期10天的世界衛生大會(WHA)上示警,比新冠疫情「更致命」的大流行可能即將到來,世界必須做好準備,「當下一場疫情襲來時,我們必須集體制定出果斷且公平的應對措施」,並強調「它勢必會降臨」。綜合《路透社》、UN News的報導,譚德賽22日在瑞士日內瓦(Genève)舉行的第76屆世界衛生大會上表示,「全球衛生緊急事件的取消並不是COVID-19威脅的終結。另一種變異株的出現,都會引發新的疫情與死亡。其他更致命的病原體也可能深具威脅」。報導指出,在20日的世界衛生大會會議上,WHO及其合作夥伴已正式啟動一個新型的傳染病監測平臺——國際病原體監測網路(IPSN),旨在快速識別包括新冠病毒等各類傳染病的潛在風險,並推動各國傳染病監測資料的共享和利用。WHO認為,雖然新冠大流行促使一些國家提高了在基因組測序領域的能力,但其他國家仍缺乏收集和分析樣本的方法,同時全球在公共衛生領域的資料共用仍然不足。與此同時,WHO成員國近期也決定起草一份流行病條約,同時批准提高預算。譚德賽對此表示讚賞,更呼籲針對《國際衛生條例》(IHR)進行最新談判,IHR概述了面對公衛危機時應該進行的準備及應對,「如此一來,世界將永遠不再面臨像新冠這樣的疫情大流行的破壞。」此外,WHO已列出目前威脅最大、應該優先研究的「重點傳染疾病」,包括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新冠肺炎、茲卡病毒(Zika virus),以及WHO對尚未發現的病菌所引發之疾病的統稱X疾病(Disease X)。公衛專家一致認同,下一場大流行很可能又是肇因於人畜共通疾病,也就是起源於動物,後來才傳染給人類的病原體,而伊波拉、愛滋病及新冠肺炎都屬於這個類別。
柴山獼猴驗出恙蟲 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籲上山勿接觸、餵食
恙蟲病5月將進入高峰期,有6成致死率,柴山是全高雄染病密度最高區域,平均每年有10多名感染案例。學者今年研究發現,柴山獼猴身上已有恙蟲寄生,更有人畜共通的疱疹B病毒、阿米巴原蟲,致死率相當高。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呼籲民眾,上山不要再餵食、接近、接觸獼猴,以免惹禍上身。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在部分休息區設有急救箱,提供含DEET成分的防蚊液供登山客免費使用,可降低恙蟲攀附率。(圖/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柴山是恙蟲病高風險區,自管處統計近3年來,柴山每年恙蟲病感染病例約6至16件。恙蟲透過鼠類傳播,幼蟲平時停留在較低矮的植物末端,待人經過接觸時上身,吸取血液或組織液時將病毒注入人體,潛伏1至3周後患者才會出現持續性高燒、頭痛、淋巴結腫大、叮咬處紅色焦痂等症狀。若不及時警覺就醫,致死率可達6成。衛福部疾管署的恙蟲病宣教資料。(圖/衛福部疾管署提供)「我穿長褲長袖還是被咬!」自管處志工邱信龍2020年7月上柴山,前往龍泉谷途中,被恙蟲鑽進褲管後叮咬左膝蓋窩,回家一周後出現感冒症狀,小便越來越黃,小診所開藥治療無效,拖著虛弱的身體前往大醫院才驗出恙蟲病,緊急投藥治療撿回一命。康復迄今快3年,被叮咬的紅點周圍皮膚仍呈現明顯黑斑。阮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昭宏強調,民眾在戶外盡量不要去觸碰植物,回家後可檢查身體有無不明紅點。若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或感染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驗血,透過抗生素治療可有效治癒。專家提醒,野生動物身上還有大量、未知的傳染病源,民眾千萬要保持距離,更不要再有餵食行為。(圖/報系資料照)專門研究野生動物、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陳貞志在2014年的監測研究就發現,恙蟲透過老鼠的傳播進入山林,不只傳給人還傳給獼猴,獼猴染病的症狀及死亡率均和人類差不多,一隻獼猴身上甚至可寄生10多隻恙蟲。陳貞志強調,今年新的監測計畫剛啟動,尚未進入夏季高峰期,就已監測到柴山的獼猴帶有恙蟲。恙蟲確實有機會透過獼猴傳給人類,但好在獼猴有理毛習慣,可大幅降低傳播機率。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5月27日上午將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舉辦「當斯文猴遇上羊毛氈」手做趣味活動,採報名收費制,詳情可上網查詢。(圖/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提供)「獼猴身上還有比恙蟲更可怕的病毒和寄生蟲!」陳貞志的研究更發現,獼猴身上還出現人畜共通、致命性更高的疱疹B病毒(導致腦炎)、阿米巴原蟲(導致痢疾),成年獼猴因生存空間緊迫造成抵抗力下降、染病率更是百分之百。前年就發生一名大陸獸醫師處理獼猴樣本時,不慎感染疱疹B病毒,因腦炎死亡的案例,東南亞也處處可見相關案例。陳貞志表示,柴山遊客、獼猴密度均高,彼此活動空間高度重疊,民眾難免會接近、觸摸到獼猴曾經碰觸的植物或區域,遑論親密接觸帶來的超高染病風險。他慎重提醒,野生動物身上還有大量、未知的傳染病源,民眾千萬要保持距離,更不要再有餵食行為。為宣達獼猴保育、共存的正確觀念,自管處5月27日上午將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遊客中心舉辦「當斯文猴遇上羊毛氈」手做趣味活動,採報名收費制,詳情可上國家自然公園全球資訊網網頁及臉書粉絲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