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
」 車禍 懷孕 治療 生產 孕婦
日旅客來台第2天遇車禍 遭小貨車失控撞上命危送醫
日籍母女來台卻遇到嚴重車禍,1名61歲池田姓母親,與30歲兒子一同到高雄旅遊,沒想到才玩到第2天,就遭失控小貨車撞上,池田母遭撞後全身多處受傷、內出血昏迷緊急送醫急救中,肇事的貨車駕駛供稱看到交通指揮員警太緊張而失控,詳細肇因仍有待釐清。車禍發生於今(15)日下午4點半,池田母子來台旅遊第2天,走在中華三路與五福二路口人行道上,遭失控衝上人行道小貨車撞上,池田母遭撞後彈飛到一旁花圃中,全身多處受傷昏迷,小貨車則持續前進數十公尺後才停下來。車禍發生後池田母緊急送往醫院治療,院方表示頭部有外傷、意識不清、疑似有內出血狀況,目前仍持續治療中。由於事發當時,有交警在場指揮交通,警方立即上前了解貨車失控原因,駕駛73歲張男張男供稱看到交警指揮太緊張,就不慎失控釀禍。警方表示,張男沒有酒駕,也沒有重大刑案前科紀錄,詳細車禍肇因仍有待後續調查釐清。車禍發生第去年中旬才完成改造,沒想到時隔半年就發生嚴重車禍。(圖/中國時報任義宇攝)不過車禍發生之處位處五福圓環,才於去年6月完成行人環境改造,讓行人免於繞行圓環外圍,可直接穿越圓環過馬路獲好評,但因圓環中的人行道,僅靠數公分高的水泥路緣分隔,當時高雄市議員張博洋就已建議要強化人行道實體組隔保護行人安全、高雄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也建議強化標示避免造成視線不佳釀禍,沒想到事隔半年就發生嚴重車禍。

流產2次動歪念頭!她鎖定16歲懷胎9月準媽媽 「殺母奪女」還騙尪生了
駭人聽聞!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庫亞巴(Cuiabá)25歲女子納塔莉(Nataly Pereira),流產2次後竟殘忍殺害懷孕9個月的16歲少女艾蜜莉(Emilly Sena),還在她一息尚存時將腹部剖開,奪走她還未出生嬰兒並據為己有。納塔莉遭逮後堅稱獨自犯案,警方也因此釋放其丈夫、男方的兄弟及另一名男子。據每日郵報報導,納塔莉假借捐贈嬰兒衣物為名,將艾蜜莉誘騙至丈夫兄弟家中,並囑咐對方不要告訴孩子的生父或與他人同行。當艾蜜莉抵達後,納塔莉便以繩索將其勒斃,再用鋒利鈍器剖開腹部,強行取出腹中的嬰兒。當地警方3月14日在一處民宅後院發現艾蜜莉的遺體,她的脖子被電線纏繞,並被埋在一處淺坑中,同時,案發現場留有多把刀具,目前正在進一步調查第一案發現場及被埋屍過程。不過,法醫表示,艾蜜莉的腹部有「T」字形切口,證實她在遭剖腹時仍然存活,可見納塔莉的手法極為殘忍。警方指出,納塔莉的28歲丈夫克里斯蒂安(Christian de Arruda)一直以為妻子懷孕,自稱對案情一無所知。事發後,他甚至在社群平台上發布嬰兒照片,並附上「願我的女兒一切安好」等字句,宣布自己成為父親。然而,當夫妻倆前往聖海倫娜醫院(Santa Helena Hospital)登記嬰兒身份時,醫護人員察覺異狀。院方指出,納塔莉自稱在家中生產,卻未出現任何分娩後的生理狀況,例如出血或產後疲憊,經過進一步檢查才揭穿納塔莉的謊言。律師表示,納塔莉曾歷經2次流產,最後一次約在6個月前,但她仍決定假裝懷孕,「按照時間推算,納塔莉上一次流產的嬰兒原本應該在此段時間出生。」警方最初逮捕了納塔莉的丈夫、男方兄弟及另名男子,但在納塔莉向警方供認犯行,並強調是獨自犯案後,3人也因此獲釋。不過,他們仍被列為調查對象,以釐清案發細節。目前,警方仍在調查納塔莉如何將艾蜜莉囚禁、殺害及掩埋的具體過程,並持續蒐集更多證據,以還原此起令人髮指的犯罪行為。

糖尿病恐併發視網膜病變 醫師籲定期檢查守護視力健康
糖尿病不僅影響血糖控制,更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其中視網膜病變對患者視力的威脅最為嚴重。35歲的王小姐雖然血糖控制良好且無視力問題,但在例行回診時,經醫師建議進行眼底檢查,意外發現視網膜已有輕微病變。所幸及時發現並轉介眼科治療,避免視力進一步損害。此案例顯示,即使沒有明顯症狀,定期檢查仍是守護眼睛健康的關鍵。早期發現病灶 預防症狀惡化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崇榮指出,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且危險的併發症之一。許多患者因為視力無明顯問題而忽略檢查,但事實上,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察覺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統計顯示,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可能發展成視網膜病變,且隨著病程延長,發病機率逐年上升,10年後可達60%,20年後高達90%。為了守護「靈魂之窗」的健康,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全方位照護 靠科技輔助吳崇榮主任表示,對確診糖尿病且正在服用血糖藥物的患者,會在門診看診時由醫師評估並開立眼底鏡檢查單。目前糖尿病衛教室配備3D全自動眼底攝影機,免去散瞳的麻煩,檢查便捷快速,並由AI輔助判讀眼底圖,提升診斷準確度。如眼底檢查結果異常,個管師將協助轉介至眼科門診,進行後續追蹤和治療,避免視網膜病變惡化,降低失明風險。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仍建議每年進行一次檢查。吳崇榮主任也提醒患者,應與醫師共同合作,規律服藥、調整飲食,保持血糖穩定,有效預防併發症,讓糖尿病控制更全面、更有效。【延伸閱讀】斑馬線怎麼歪了? 45歲男就醫檢查眼底出血,竟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型降血糖藥物大發現!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低血糖和心衰竭風險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85

漢他病毒「本土累計2例」 初期症狀像感冒…醫示警:惡化死亡率50%
北部一名20多歲男子感染漢他病毒,出現發燒、頭痛、腹瀉等症狀,後來因急性腎衰竭住院近2周,為今年第2例。對此醫師除了科普病毒的傳染途徑,更示警初期很像感冒,但直到開始喘、呼吸困難就已經是重症,死亡率高達50%。漢他病毒罕見,但不代病重、病死也罕見!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今年累計2例,與過去2年(2021至2024年)同期的1至2例相當,因此漢他病毒不常見,不過每年都會出現。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人類主要透過吸入或接觸被帶有漢他病毒的鼠類排泄物污染的塵土或物體感染,或是被帶有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人與人之間的直接傳播則極為罕見,因此不需要擔心。感染漢他病毒的症狀,發燒、頭痛、食慾差及腹瀉等,包括突然且持續性的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在第3至第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可能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可能進展為急性腎衰竭,死亡率約1%至15%。黃軒醫師說明,漢他病毒早期症狀包括發燒、疲倦和嚴重的肌肉疼痛,半數以上患者同時伴隨有頭痛、胃部不適、噁心、嘔吐、暈眩、寒顫等現象,常被誤以為只是普通感冒或腸胃炎,直到呼吸會喘、呼吸困難發生,就已經是重症了,死亡率較高,約為35%至50%,主要由於呼吸衰竭所致。至於如何預防漢他病毒感染?黃軒醫師提醒,如果發現老鼠糞便,不要掃地或用吸塵器,以免病毒顆粒飄散到空氣中,正確清理方式為「戴手套、用漂白水噴濕,再用紙巾擦拭,丟入密封垃圾袋」,如果能提早發現症狀就醫,醫院可能會通報「疑似漢他病毒」,公共衛生機構就會介入,去檢查家中環境,也可以提早獲得治療。

七旬翁長期頻尿不敢出門! 「1微創手術」有效改善找回生活品質
76歲宋姓男患者長期受下泌尿道症狀困擾,頻尿、夜尿導致睡眠品質下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就醫經泌尿科醫師診斷,其因攝護腺增生合併膀胱結石導致排尿問題,評估後建議進行微創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手術門診或是住院都可以,僅需面罩舒眠麻醉,無需氣管內管式全身麻醉,整個治療過程約 10-15 分鐘。術後患者恢復良好,術後約3週即感受到顯著改善,夜尿次數減少,排尿順暢,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良性攝護腺增生 常見頻尿、夜尿等症狀童綜合醫院泌尿科林益聖主任指出,良性攝護腺增生(BPH)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泌尿問題,隨著年齡增長,攝護腺組織增生導致尿道受壓迫,引起頻尿、夜尿、排尿困難、尿流細弱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微創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 保留勃起與射精功能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控制及手術刮除,藥物控制多需長期服用且效果有限,而傳統手術則可能影響性功能並伴隨較長的恢復期。而「微創攝護腺水蒸氣消融手術」是利用高溫水蒸氣(約 103°C)的局部熱能注入攝護腺增生組織,使其逐漸被人體吸收,約1-3個月從而減少攝護腺組織的體積達到消融的效果,改善排尿症狀;但術後短期內可能會有輕微血尿或排尿不適,多數患者在 3-6 週內症狀明顯改善。相較於傳統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TURP)來說,出血風險極低,並且能有效保留勃起與射精功能,特別適合不想長期吃藥、但又希望擺脫排尿困擾的患者。有下泌尿道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林益聖主任呼籲,男性攝護腺增生肥大雖然是常見的老化現象,但若影響生活品質,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膀胱的健康應及早介入治療,不要等到膀胱完全無力氣尿不出來。呼籲長期有下泌尿道症狀的患者,盡早諮詢泌尿科醫師,選擇適合病況與自身需求的治療方式。【延伸閱讀】攝護腺癌治療選擇需考量「這些」 海福刀助患者快速回歸工作崗健保延長新一代口服荷爾蒙治療年限!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患者治療更有保障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26

「子癇前症」妊娠高血壓致胎死腹中! 醫:孕婦「這樣做」降風險
27 歲的許小姐因慢性高血壓合併重度子癇前症,出現頭痛、呼吸急促、全身水腫等症狀,收縮壓高達 200 mmHg(正常應 <120 mmHg)。經詳細檢查後,醫師開立降血壓藥物並開始控制病情,但仍然持續惡化。一週後回診時,發現胎兒已胎死腹中,醫師決定進行引產。產後,許小姐的血壓逐漸穩定,凝血異常及全身水腫等症狀亦逐漸改善。「妊娠高血壓」成子癇前症 損害孕婦肝、腎及胎兒生長遲滯林新醫院婦產科主任李悅源表示,妊娠高血壓是指懷孕期間孕婦血壓升高,若情況嚴重,可能發展為子癇前症。子癇前症通常出現在妊娠 20 週後,患者除了高血壓外,還可能出現蛋白尿、水腫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損害孕婦的肝臟、腎臟及胎盤功能,並增加早產或胎兒生長遲滯的風險。該疾病的發生與胎盤血管發育異常有關,導致胎兒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與氧氣。確保安全分娩 規律產檢、藥物治療有效降低風險李悅源強調,子癇前症是一種高風險妊娠疾病,可能導致孕婦與胎兒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胎兒生長遲滯、胎盤早期剝離、大量出血、溶血性貧血、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等,甚至增加孕婦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然而,透過規律產檢、適當藥物治療及專業醫療指導,可有效降低風險,確保安全分娩。對於高風險孕婦,建議定期監測血壓,並密切注意是否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上腹部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若孕婦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或家族病史,應於妊娠初期進行風險評估並加強監控。此外,研究顯示,妊娠高血壓與家族遺傳有關,若姐妹中有人曾發生此疾病,其風險為一般孕婦的兩倍,因此需特別留意。每日步行20-30分鐘 胎動異常或水腫、持續頭痛應立即就醫李悅源主任建議,孕婦可每日步行 20-30 分鐘,並定期進行腿部伸展運動。若胎動異常或出現水腫、持續頭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在飲食方面,建議少油、少鹽,並補充維生素,以幫助改善胎盤功能。此外,維持適度運動與減少壓力,亦是防止子癇前症惡化的重要策略。【延伸閱讀】孕婦子癇前症命危 小心生產事故風險再懷孕恐沒命!她子癇前症連懷2胎都死腹中 觀音佛祖幫她找醫師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468

皮膚「牛奶斑」勿輕忽!12歲國中弟得非罕病神經瘤 1方法恢正常生活
現年12歲的周小弟出生時皮膚出現「牛奶斑」,檢查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1個月大時叢狀神經纖維瘤已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雖進行氣切手術,但2歲時頸部的腫瘤已大如2顆棒球,除了導致面容歪斜,甚至壓迫氣管與血管,並造成脊椎側彎等問題。所幸他10歲時加入恩慈療法並服用口服標靶藥物,順利縮小腫瘤、擺脫24小時配帶呼吸器的情況,開心迎接國中生活。身為診治醫師團隊成員的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沛炫在今天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口服標靶納健保」記者會上表示,叢狀神經纖維瘤往往長在特殊位置,以周小弟為例,就是很典型的患者,腫瘤纏身10年造成脊椎側彎與呼吸問題,在服用口服標靶藥物MEK抑制劑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須24小時戴呼吸器,因此只要配合醫囑、積極追蹤治療,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也能享有美好人生。周爸爸表示,兒子以往歷經多次手術,但腫瘤仍不斷長回來,甚至須和妻子輪流守夜照顧兒子,很怕從此天人永隔,後來兒子經治療後,在學校上課變得更認真、成績更好,也愛照鏡子並更有自信,如今兒子病情穩定,終於有機會可安排全家出國旅遊。林沛炫(左1)說,周小弟(中)在服用口服標靶藥物MEK抑制劑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須24小時戴呼吸器。(圖/林則澄攝)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周怡君表示,第一線口服標靶物MEK抑制劑今年2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第一型神經纖維瘤合併有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患者,但須符合「3歲以上未滿18歲」、「專科醫師評估無法手術切除腫瘤」,也就是腫瘤包裹住或靠近重要器官,具侵襲性或具高度血管分布,易導致術後大量出血、神經損傷或其他嚴重併發症者,及「具有症狀且嚴重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即為嚴重疼痛(疼痛指數≥7分),壓迫臟器、呼吸管、頭顱部神經、脊椎等器官影響功能或致受損。周怡君說,口服標靶MEK抑制劑,透過精準阻斷突變基因降低增生、複製細胞,有效控制腫瘤體積。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高達84%患者治療3年後沒有出現腫瘤擴大,且有超過3分之2的病友的腫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少20%,並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運動功能障礙,且標靶藥物僅需每日口服2次,提供兒少患者及照顧者更便利的治療選項,不僅幫助穩定控制病情,也提升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范碧娟表示,神經纖維瘤的病例中,第二型神經纖維瘤(NF2)及神經鞘瘤(許旺氏細胞瘤)為罕病以外,最常見且非罕病的是第一型神經纖維瘤(NF1),全球確診數超過200萬人,發生率為3000分之1,其中50%源自家族遺傳,50%則是基因突變,有30%至50%患者的併發症為叢狀神經纖維瘤(PN),其中10%為惡性腫瘤,癌變5年後的存活率僅30%至50%,有症狀的患者致死率較無症狀、無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患者高出6倍。范碧娟說,神經纖維瘤會沿著神經生長,影響氣管、內臟、臉部等組織,目前仍無法治癒,通常在15歲前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增長速度最快,也為黃金治療期,其中超過50%患者無法手術,過往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定期追蹤。針對診斷標準,包括視神經有神經膠質細胞瘤、眼睛上有2個以上的虹膜色素缺陷瘤或胝格膜異常、皮膚有6個以上咖啡牛奶斑、表皮或皮下有2個或以上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基因診斷、腋下或鼠蹊部(腹股溝)有雀班狀的小色素斑、皮膚有6個或以上的咖啡牛奶斑、特定的骨頭病變,只要符合2項即為確診,若雙親中有病史者,符合1項就確診。范碧娟說,由於神經纖維瘤症狀複雜且不易診斷,除了神經外科,往往須由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骨科多方會診,其中88%患者會毀容,或有疼痛症狀或運動功能障礙、視力與呼吸道問題及焦慮症、憂鬱症等情況。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林光麟理事長表示,口服標靶藥物納健保後,重燃患者生命曙光,呼籲家長們發現異狀時,盡速帶病童回診,把握黃金治療期。

痛失愛女白曉燕28年 白冰冰:親身經歷才會懂
1997年4月,資深女星白冰冰的愛女白曉燕被歹徒陳進興等3人綁票殺害,得年17歲。至今過了28年,白冰冰10日發文,「直到親身經歷,才會懂得別人的感受!」白曉燕牌位旁邊放白冰冰擺的觀音神像。白冰冰在臉書發文,「到底有沒有感同身受這回事?針,沒有刺在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有多痛!刀,沒有割在自己身上,永遠不知道有多害怕!直到親身經歷,才會懂得別人的感受!」白冰冰指出,「因此,『感同身受』這四個字,也許會有,但因人而異!感受不同,同理心就不存在,多一點同理心,這世上將更美好!」據白曉燕基金會指出,1997年4月14日,新北林口發生震驚社會的擄人勒贖案,白冰冰的獨生女白曉燕上學途中被陳進興等3人綁架,三匪切白曉燕的左小指,連同求救信寄給白冰冰勒索5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同月19日,歹徒最換了七次交款地點還沒拿到錢,毆打白曉燕致內臟多處破裂出血,最後白曉燕身亡。案發14天後,白曉燕的屍體被發現,白冰冰到場,一路陪愛女相驗、解剖到入殮、出殯,白冰冰回憶,「忍住不哭,其實比哭出來更難受千倍、萬倍」。同年12月,最高法院判陳進興三個死刑定讞,但檢警認為,白曉燕命案還有其他共犯,未查明之前要暫緩執行死刑,陳進興於1999年106日月伏法,終年41歲。

8旬翁「一次拔9顆牙」尿失禁進ICU 醫傻眼:晚2分鐘就沒命了
大陸一名80歲的陳姓老翁因牙齒問題長期忍痛,影響正常進食,遂前往口腔醫院就診。然而,在一次性拔除9顆牙齒後,陳翁因突發呼吸困難,被緊急送往ICU搶救,險些危及生命。據悉,患者在局部麻醉後,拔除了上頜8至9顆牙齒,術後出現喉部不適、呼吸困難及尿失禁等症狀。醫生表示,如果再晚2分鐘送醫,命就沒了。綜合陸媒報導,陳翁原計劃當天拔除10顆牙齒(上頜9顆,下頜1顆),並種植12顆牙齒,總費用為人民幣3萬2000元(約新台幣14.5萬元)。目前,上海黃浦區衛健委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接到老先生家屬的投訴。牙科從業人員指出,業內通常建議單次拔牙不超過2顆,一次性拔除上頜9顆牙齒的情況極為罕見。醫生說明,對於老年患者,拔牙前需嚴格評估血壓和血糖水平。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拔牙後可能導致出血不止。此外,老年人凝血功能較弱,尤其是血小板偏低的情況下,夜間睡眠中可能出現傷口出血,風險極高,因此一般建議下午3點後不再進行拔牙手術。專家強調,如果患者存在炎症(如牙疼),需先進行消炎治療,待炎症消退後再考慮拔牙。在牙疼期間拔牙,可能因牙神經與面部神經相連而引發面癱等嚴重併發症。此次事件提醒公眾,尤其是老年患者,拔牙手術需謹慎,術前應進行全面評估,並選擇正規醫療機構進行操作,以確保安全。

陸男習慣性挖鼻孔挖到「動脈血管破裂」住院 老婆氣笑:繼續挖啊!
中國陜西省咸陽市一名男子因為平日就有挖鼻孔的習慣,妻子屢勸不聽,直到今年2月下旬,他竟然在挖鼻孔時,一不小心導致鼻腔動脈血管破裂,不得不進行手術修復。他的妻子事後將這段經歷發到網上,提醒網友要引以為戒。醫師也指出,人類鼻腔內其實布滿細小的血管,挖鼻孔時千萬要控制力道、不可不慎。據陸媒《都市時報》報導,一名已婚女網友近日在網路發布影片,表示丈夫平常有挖鼻孔的習慣,無論站著、坐著、躺著,手指都會不自覺地伸進鼻孔裡一直挖,畫面讓她覺得有點不雅,但丈夫仍屢勸不聽。不過日前,丈夫鼻孔挖著挖著,終於出了大事,一不小心導致鼻腔動脈血管破裂,只好趕緊住院進行手術修復。在丈夫住院、動手術、休養的過程中,這名妻子全程拍下老公尷尬又無奈的過程,還在他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時,讓他哭笑不得的開口:「嗨,小伙子你怎麼不摳了,接著起來摳啊!」影片很快在網路上爆紅,不少中國網友都表示「膽戰心驚的收回了正在摳的手指頭」,不過也有不少網友不信邪,決定「先摳一個壓壓驚」。這名人妻則表示,自己也不是要嘲笑老公,只是希望大家引以為戒,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大的迴響。台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江裕群過去曾指出,雖然定期清理鼻腔,有助於自我鼻腔的日常保養,但人體的鼻腔黏膜血管密度相當高,而分隔兩個鼻腔的「鼻中膈」前端,更是有4組血管在此交會。這個血管匯集之處稱為「利特氏區」(Littles area),是我們用手指可以輕易觸及的表淺位置,也是流鼻血最常見的出血點。如果習慣性的挖鼻孔,除了直接傷害鼻黏膜,更容易致使局部的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由於較為脆弱,稍微刺激破裂,就會出現流鼻血的現象。由於鼻孔內側前端鼻毛生長的位置(鼻前庭),手指頭一樣常常布滿著很多的細菌,當用手挖鼻孔時,2個不怎麼乾淨的位置碰在一起,鼻前庭就容易產生感染發炎的問題,因此清理鼻腔時不可不慎。

年輕人夜唱送急診!醫曝「喊破喉嚨」5症狀快就醫 嚴重恐引發氣胸
隨著天氣漸漸暖和,年輕人的夜生活也開始豐富起來,夜唱卡啦OK、超嗨演唱會、成為中華隊球賽最死忠的啦啦隊,在這些活動中,難免會有高歌、尖叫、大吼。醫師提醒,這些看似普通的動作,確實可能讓人「喊破喉嚨」,自己最近就遇到多名因為上述行為,導致「縱膈腔氣腫」被送到急診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喊破喉嚨?瞬間的壓力讓肺泡被撐爆!」急診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說明,人體的發聲是因為空氣經過聲門,震動聲帶而產生聲音,聲帶比較鬆弛時,發出的是低音,而當聲帶緊繃時,則會發出相對高音。醫師解釋,會發生喊破喉嚨的情形,主要是因為用力大喊、高歌一曲、激動嘶吼時,人體會先需要吸入大量的氣體,經過胸腔壓縮後讓氣體從聲門噴出,產生高頻而大聲的聲音,這時肺泡內的壓力驟升,就可能把肺泡「打爆」而漏氣,而這些氣體會順著肺部的血管、肺紋、肺泡間隙延擴散到縱隔腔,就形成縱膈腔氣腫。翁梓華表示,典型的縱膈腔氣腫,多是發生在上述行為後,突發性的胸痛,同時會伴隨以下的症狀:聲音發音變奇怪:縱膈腔氣腫影響到聲門的運作所導致。胸前皮下澎起來、壓下去會有「撚髮音」:縱膈腔的氣體延伸到皮膚底下,導致在觸摸皮膚的時候會發出絲絲的聲音。吞嚥困難或疼痛:縱膈腔內的氣體壓迫到食道所致。呼吸困難:部分縱膈腔氣腫會伴隨氣胸。咳血:肺泡破裂時會伴隨少量出血,經由氣管咳出所致。醫生提到,在X光片底下,則會在縱膈腔、氣管兩側、甚至是心臟周圍出現「氣體」,但由於縱膈腔氣腫所引發的胸痛,跟心肌梗塞、心肌缺氧的表現很難區分,而且部分嚴重的縱膈腔氣腫可能引發嚴重的張力性氣胸,因此建議如果在「高聲吶喊」後產生胸痛的年輕人,仍應前往急診排除心因性的問題。翁梓華強調,目前針對縱膈腔氣腫,如果情形不嚴重,多數個案能自行吸收,急診醫師只需要開立消炎止痛藥,個案只需持續於胸腔科追蹤即可,最後還是要提醒民眾,別再小看「喊破喉嚨」,如果高歌一曲完後突然覺得胸悶、聲音變怪、呼吸困難或是皮膚有氣泡感,一定要趕緊前往急診就診。

雲云技術長發「千字離職文」控遭霸凌、潑髒水 董座「要求刪文」被拒持刀砍人
雲云科技公司旗下「CuboAi智慧寶寶攝影機」廣受市場歡迎,2023年營收達到近5億元,然而51歲梁姓技術長提離職時,卻遭52歲董座曾志新砍死,事件曝光也讓各界相當震驚。據悉,曾、梁2人疑似理念不合,梁男過去曾發文提及「公司近來打小報告文化盛行、抓耙仔到處都是」,也稱自己遭到霸凌及羞辱,後來曾志新要求梁男刪文未果,才氣得拿出預藏的刀具痛下殺手。據了解,曾志新2019年曾詢問還在其他公司上班的梁男要不要跳槽,直至2022年梁男升任公司技術長一職,但近年來雙方卻因公司管理措施等問題多次發生爭執。梁男去年底就在自己的部落格發文道,「對工程團隊的管理被強力介入」、「抓耙仔到處都是」、「一直有人把我在社群媒體的內容截圖後,向更高的管理階層報告,令人非常不舒服」、「下半年之後我開始學習放下,坐看雲起時」。而在本月6日,他也分享自己將離職,係因曾志新對他不信任,加上種種羞辱與霸凌,才讓他無法再待下去,「我被公開羞辱、霸凌、潑了一身髒水。在一個號稱職場霸凌零容忍的會議中,公司的負責人親自示範了什麼叫霸凌。」7日下午,曾志新與梁男相約談判,要求梁男刪除他離職的文章,雙方爆發激烈口角,曾志新便拿出預藏的30公分西式廚刀朝梁男後頸部猛砍,造成對方大量出血、當場失去呼吸心跳,曾志新更企圖自殘,被同事奪刀制止。警方當日下午4時25分接獲報案趕往現場,發現梁男已無生命跡象,雙雙送醫急救,梁男於5時13分宣告不治。曾男則因頸部刀傷大量失血,經過縫合手術後,目前仍在加護病房觀察,等到他病情穩定後,會進一步偵訊釐清。

雲云科技背景起底!「CuboAi寶寶攝影機」獲國家大獎 賴清德、王美花曾表揚
北市信義路5段環球世貿大樓「雲云科技公司」,今(7)日下午驚傳砍人命案。52歲董事長曾志新與梁姓技術長爆發嚴重口角,憤而持刀砍死梁男,還於行凶後企圖自殘,所幸被其他員工出手制止送醫。據了解,雲云科技資本額約4.2億,現有員工約100人。該公司是國內知名的「寶寶攝影機」廠商,2021年還曾獲得時任副總統賴清德發文表揚;2023年5月還拿下經濟部最高獎項「第八屆國家產業創新獎」。據了解,曾志新擁有10年以上軟體研發經驗,他在2017年成立雲云科技,隔年推出「CuboAi智慧寶寶攝影機」,是台灣首家以AI術搭配臨床學理開發的寶寶攝影機,除了可以主動偵測寶寶口鼻是否遭異物覆蓋,或翻身時等潛在風險,並於第一時間提醒家長,產品上市後獲得廣大迴響。該公司2019年進行A輪募資,獲得國發基金與益鼎創投共同投資1.3億元,同時進軍海外市場,將業務版圖擴展至美國、加拿大、英國、澳洲、德國、法國、日本、西班牙、義大利、新加坡等許多國家。根據紀錄,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2021年曾到雲云科技公司參訪,並感謝其對台灣新創產業發展有功;此外,該公司2023年5月曾獲頒「經濟部最高獎項-第八屆國家產業創新獎」,當時曾姓負責人親手從經濟部長王美花手中接過獎項,不料今日卻淪為殺人兇手。據了解,曾志新與遇害的梁姓技術長平時相處就多有摩擦,梁男昨天在公司聯絡群組中發表文章抒發不滿,今天到公司辦理離職時,曾志新要求他撤下文章,但梁男不願意,雙方發生口角。爭執中,曾志新掏出預藏的水果刀,朝梁男後頸砍了2刀,對方當場大出血,送醫不治。之後曾志新則持刀自殘,被現場員工奪刀制止,送醫暫時無生命危險,目前全案朝殺人罪偵辦。

雲云董座砍死技術長再自殘 大量失血緊急縫合「加護病房搶救中」
位於台北市信義區的「雲云科技公司」今(7日)下午驚傳砍人事故,52歲負責人曾志新疑似不滿51歲梁姓技術長提離職,竟失控持刀猛砍,造成對方當場失去生命跡象,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至於曾男在犯案後,持刀自殘傷及頸部,遭到旁人壓制,並送往國泰醫院救治。由於大量出血,稍早已進行縫合手術,目前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中。警方調查,梁姓技術長曾在6日公司內部群組宣布將離職,並表達對公司管理的強烈不滿,認為與公司理念已不再契合,決定離開。豈料此舉引發曾志新的的強烈反應,雙方今天下午約定面對面談判,卻一言不合,演變成無法收拾的慘劇。據了解,當時除了曾志新與梁姓技術長,還有公司人資部門員工在場,2人進行了約20分鐘的談話,談及梁的離職問題。就在會議進行過程中,曾志新突然走到梁的背後,持水果刀刺向其後頸,導致梁當場失去呼吸心跳,倒地不起,而曾志新也企圖自傷,不過沒有成功,被現場員工奪刀制止。遺憾的是,梁姓技術長送醫搶救仍宣告不治。對此警方表示,目前仍需等待曾志新病情穩定後,才能進一步釐清其動機。◎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男大生逼車「遭扔飲料杯」失控撞死行人 法院判決出爐
從澳門來台灣就讀某大學的李姓男子,去(2024)年4月騎機車遇到同向謝姓男子開車欲超車任意變換車道,李男對謝男按喇叭緊急剎車,遭到謝男對他逼車報復,朝他丟擲飲料杯,李男車子失控,撞上在路邊行走的丁姓男子,造成丁男頭部重傷、顱內出血,送醫3個月後不治。台南地院審理後,依過失致死罪,判李男6月徒刑,得易科罰金,緩刑2年;謝男依傷害罪判刑6月,得易科罰金。判決指出,李姓大學生於去年4月3日下午4點多騎車行經臨安路1段與和真街之交岔路口時,遇到謝姓男子開車欲超車任意變換車道,行駛於同向右後方的李男見狀緊急剎車,鳴按喇叭促謝男注意。待謝男開車到前方停等紅燈時,李男騎至謝男車旁,質問謝「會不會開車啊?」,謝男竟心生不滿,對李男逼車,連續數次故意任意變換車道,行駛至李男後方逼近李男的機車,造成行車危險。雙方車輛行駛至臨安路2段91巷交岔路口附近時,謝男駕車自快車道跨越雙白線,逼近行駛於慢車道的李男,朝李男丟擲飲料杯,李男突遭丟擲物品,造成他人、車失控,未能注意車前狀況,剛好路旁有丁姓男子與其女兒,2人併行未靠邊行走,李男的機車撞上丁男,造成丁男受到外傷性顱內出血、顱骨骨折、四肢多處挫傷等傷害,經送醫後延至7月12日引發缺氧性腦病變、腦死,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李姓大學生在案發後即向到場的警方坦承肇事,法官認定符合自首條件,但他仍應須因行車糾紛,造成撞死路人一事負起責任,事後已與死者家屬完成賠償及和解,犯後態度良好,又在就學中,法官同意予以減刑,並給予緩刑。至於引發行車糾紛,造成李姓男大生肇事的謝姓男子被另行審判,目前另案入監執行中,法官直指他開車與李男發生行車糾紛,未能控管自身情緒,以追逐、逼車、丟擲物品等危險方式,阻擋他人用路權,造成李男摔車受傷,漠視法紀,破壞社會秩序,依傷害罪判刑6月,得易科罰金。

失智婦腹部隆起像懷孕! 檢查竟是「子宮內避孕器」惹禍
一名六旬婦人,由於子宮內避孕器未取出而使他的腹部逐漸隆起,情形猶如懷孕婦女,家人驚覺異常才將他送醫。經檢查後發現是子宮內避孕器未取出,導致子宮內感染而化膿,使子宮脹大到像懷孕20多週的大小。子宮內嚴重感染 需手術切除子宮因為感染嚴重,已經無法依靠抗生素藥物治療,需要手術切除子宮,同時該婦人合併有肝硬化導致凝血功能不佳的情況,手術可能會引發大量出血。該婦人先後輾轉數家醫院,考量他的病史及手術風險,並無醫師接手。最終,光田綜合醫院婦產部陳嘉霖醫師在承受手術大量出血的風險下,成功完成手術並順利恢復。子宮內避孕器長期放置 會增加感染風險陳嘉霖醫師指出,這名婦人因患有失智症,忘記曾放過的子宮內避孕器超過十多年以上未取出,最後導致子宮感染化膿而切除子宮。由於子宮內避孕器可放置數年之久,許多人因為各種因素忘了取出。對於人體而言,子宮內避孕器是外來物質,若子宮內避孕器長期留置,可能會被子宮組織包覆而難以取出,增加取出難度,甚至發生位移或是穿透,影響週邊器官(如腸子、膀胱或腹腔)。此外,子宮內避孕器長期放置會增加感染風險,並可能引發子宮膿瘍或骨盆腔炎症。子宮內避孕器放置不要超過五年 每年應定期檢查陳嘉霖醫師指出,不同類型的子宮內避孕器放置的時間不同,一般建議不要超過五年,而且建議每年進行超音波追蹤位置是否正確。如果已經沒有避孕需求或是停經,應將子宮內避孕器取出以避免長期放置帶來的危險。【延伸閱讀】婦人腹腔發炎小腸沾黏 竟是避孕器穿透子宮4旬婦子宮長10公分大肌瘤! 臺大醫院「新治療」免手術、當日出院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489

白花錢又超傷身!醫師曝保健品「5大錯誤吃法」一堆人吃心安
隨著保健意識抬頭,市面上充斥著琳瑯滿目的保健品,有越來越多民眾透過特定食品來補足所需營養,不過就有醫師提醒,食用保健食品的「5大錯誤習慣」恐浪費錢又傷身。預防醫學醫師張適恆表示,經常看見不少患者雖然熱衷吃營養保健食品,但卻忽略了正確的使用方式,不僅因食用保健品而疏忽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甚至出現劑量過高、重複補充或成分不均衡等情況,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危險後果。對此,張適恆醫師也特地整理出保健品的「5大NG吃法」,讓民眾能更安心的選擇及攝取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保健食品謬誤1:吃保健品傷身體張適恆表示,事實上保健品就是一種食品,並不會像藥品般帶來強烈的副作用,但卻可以補足人體不足的營養素,對現代人而言,要真正做到飲食均衡並獲得足夠的營養是非常困難的事,因此適當的使用保健品仍有其必要,關鍵在於是否吃對成分、吃對劑量。保健食品謬誤2:朋友推薦什麼就買什麼張適恆示警,因朋友推薦就購買保健品是一項大忌,由於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所需的保健品也不一樣,他舉例像是高血壓患者往往伴隨心血管疾病,通常都會服用抗凝血藥或抗血小板藥,若聽從朋友推薦購買Q10商品,2者一起服用恐會因此增加出血風險;另外選購魚油時,若不小心買到「魚肝油」,長期攝取恐因維生素A累積過量導致中毒。保健食品謬誤3:不知道藥物及保健品會交互影響張適恆提醒,保健品與藥物之間可能存在交互作用,例如Q10可能會讓抗血小板藥、抗凝血藥物的效果加強;含鐵的保健品可能會干擾抗生素和甲狀腺藥物的吸收;癌症患者在化療期間,建議不要使用抗氧化劑;服用過量的甘草也可能影響降血壓藥物的效果。不僅如此,保健品與保健品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像是高劑量的鋅會抑制銅的吸收、鈣和鎂需維持一定的平衡,若保健品含有「聖約翰草」則會加速肝臟代謝,進而阻礙維生素E跟Q10的吸收。保健食品謬誤4:不看清楚營養標示張適恆指出,保健品瓶身上的標示訊息非常關鍵,關係到使用的效果及安全,其中「劑量」與「添加物」更是至關重要,看清楚服用的劑量,可以避免使用過量或攝取不足,而部分有害添加物恐造成人體攝取過量的糖、人工甜味劑、防腐劑或過敏原。保健食品謬誤5:不了解營養素需互相搭配才能吸收或作用張適恆說明,營養素的吸收及結構是相當複雜的事情,很多時候並非單純的把單一成分吃下去就好,部分營養素需要互相支援才能促進彼此的吸收,例如鈣質要在維生素D3與鎂的幫助下才能順利吸收;維生素C會幫助鐵質的吸收;維生素D3和維生素K2會共同作用,以利鈣質跑進骨頭裡,這些營養素若能合宜搭配,才能有助於在人體內發揮應有的效果。

40歲男「和貓共用水杯」體內爬滿寄生蟲 消化道險大出血害命
不少貓咪會喝人的水杯,因為貓是天生的好奇動物,看到主人使用水杯,牠們可能會想要模仿或探究其中的水源。然而近日福建福州一名40歲男子因頻繁腹痛就醫,竟發現體內有寄生蟲,而感染的原因正是和家中的貓共享水杯。根據陸媒《星島頭條》的報導,該名林姓男子一個月前撿到一隻流浪貓,細心餵養並照顧牠的日常起居。然而他與貓共享水杯的習慣,卻埋下健康隱患。林姓男子因頻繁腹痛,在發病後緊急入院,經檢查發現十二指腸內布滿吸血鉤蟲,若未及時治療,恐引發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幸經過驅蟲治療,他目前已脫離危險。醫生表示,感染原因與男子和收養的流浪貓共用水杯有關。醫生表示,貓的口腔衛生難以保證,與貓共用水杯可能導致寄生蟲感染。對此,醫生也提醒,寵物雖然可愛,但飼養過程中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與寵物共用餐具或飲水器皿,以降低寄生蟲感染風險。事實上,台北榮民總醫院曾經科普4種會傳染人類的寵物寄生蟲,像是弓漿蟲,這種以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的寄生蟲。一般來說,免疫系統正常的人即使感染,往往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僅有少部分患者可能會經歷淋巴結腫大、倦怠等不適。然而對於孕婦來說,弓漿蟲的影響則不容忽視,若孕婦在懷孕前已感染並產生保護性抗體,則可避免胎兒受到影響,但這種抗體的持續時間目前仍無定論。相對而言,未曾感染且未具有抗體的孕婦,一旦懷孕期間遭受感染,可能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嚴重時甚至導致胎兒死亡、新生兒水腦症、小腦症或視網膜脈絡膜炎等疾病。專家提醒,孕婦應避免生食或接觸受污染的食物,也應減少與野外貓隻接觸,避免清理貓砂,如有需要則應戴手套並確實洗手。家貓應以飼料或罐頭餵食,避免生食,以降低感染風險。除了弓漿蟲,蛔蟲症也是一種常見於溫帶及熱帶地區的寄生蟲病,主要透過食入被蛔蟲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當人體吞入蟲卵後,幼蟲會在腸道內孵化,並進入腸壁寄生於內臟,進而導致內臟幼蟲移行症,影響健康。為了有效預防,專家建議飼養寵物的民眾應定期進行驅蟲,並用熱水消毒寵物的床單。此外,保持居家環境及廁所的清潔,同時在處理貓狗的排泄物後,務必徹底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另一種透過食物或水源傳播的寄生蟲病是梨形鞭毛蟲症,當人體食入遭受囊體污染的食物或水後,可能會被感染。部分感染者並無明顯症狀,但部分病人則可能會出現漸發性的腹瀉,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專家提醒民眾應避免食用或飲用未經煮熟的食物或未煮沸的水,以確保食品安全。此外,犬心絲蟲病不僅會影響狗,也可能感染貓及其他野生肉食動物,並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染給人體。雖然人類並非這種寄生蟲的適當宿主,因此危害有限,但仍有少數案例顯示,寄生蟲可能會寄生於肺臟、體腔或皮下,形成結節或腫塊。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專家建議民眾應保持環境清潔,積極滅蚊,並在家中加裝紗窗、紗門。因此飼養寵物的家庭也應定期進行預防性投藥,以有效防範犬心絲蟲的威脅。

王大陸撂人痛扁司機栽了!昔3女星涉「醉酒暴踹運匠」斷送演藝事業
33歲男星王大陸日前才剛爆出砸百萬「造假醫療證明」躲兵役,怎料如今又被控訴,因搭車時質疑「司機繞路」與對方起口角衝突,沒想到王大陸竟唆使友人游男毆打對方,遭依涉犯《刑法》教唆傷害罪,裁定以500萬元交保。事實上,藝人捲入類似暴力案件不只一樁,昔日Makiyo(川島茉樹代)等3女星醉酒毆打計程車司機釀重傷,一度引起全台轟動,3人自此形象崩塌,演藝事業一落千丈。據了解,檢方追查躲兵役一案時,意外發現王大陸的手機內有教唆游男施暴運將的相關內容,新北地檢署昨(4日)指揮警方,前往王大陸位於台北市大安區的住處將他拘提,涉案的游男也遭逮捕,全案依《殺人未遂罪》移送新北地檢署偵辦,經檢方複訊後,將王大陸及游男改以涉犯《刑法》教唆傷害罪、《個人資料保護法》非法利用個人資料等罪嫌,向法院聲請羈押禁見,經法院今(5日)清晨裁定,王大陸以500萬元交保、游男羈押禁見。王嫚萱(左)、ㄚ子(中)、Makiyo(右)等3女星因醉酒毆打計程車司機釀重傷,形象瞬間崩跌,演藝事業受到重挫。(圖/報系資料照)然而,過去演藝圈也曾發生爆打司機風波,女星Makiyo於2012年與好友ㄚ子(曾瓊慧)、王嫚萱(湘瑩),以及當時的日籍男友「友寄隆輝」飲酒狂歡後,隨即叫了一輛計程車,怎料坐在後座的3女因不滿被司機要求繫安全帶,雙方竟爆發口角衝突,Makiyo下車時還氣憤暴踹車門,而友寄隆輝更是揮拳猛毆計程車司機,導致對方肋骨斷裂、顱內出血,消息曝光引起全國軒然大波。事後Makiyo與友寄隆輝也遭台北地檢署依《重傷害罪》起訴,經台北地方法院審理,改依涉犯《普通傷害罪》判處Makiyo10個月徒刑、緩刑3年;判處友寄隆輝1年徒刑,緩刑4年,至於湘瑩和ㄚ子則緩起訴處,3女星演藝形象瞬間崩跌,事業受到重挫險些無法翻身。

國1重大車禍真相揭曉…拖板車「頭身分離」2人拋飛 1男全身骨折慘死
國道1號北上372公里處五甲段,昨(4日)下午3時許發生重大事故,一輛大貨車疑似追撞小客車,隨後車頭失控撞向中央分隔島,導致車頭和車身分離,車上2名乘客也被拋飛,其中1人全身骨折、多處出血,送醫仍宣告不治,車禍真相也曝光了。車禍發生在昨天下午3時59分,林男駕駛的小客車疑似故障停在內車道,2人下車查看、2人坐在後座,豈料這時後方來了一部載滿鐵條的拖板車,因為反應不及直接撞上失控。消防隊獲報後出動11車26人前往搶救,小客車上3男1女全被拋出車外,事故一共造成5人受傷,其中有4人是轎車駕駛和乘客,被拋飛車外躺在路中央,大多肢體擦傷、胸部疼痛,駕駛林男當場失去生命跡象,救護車在4時31分送到阮綜合急診,全身多處骨折出血,氣胸,急救後仍宣告不治。經國道警方調查,小客車疑似故障停在內側車道,有2人下車查看,2人坐在後座,沒想到後方一輛拖板車反應不及追撞,還一路向前推,導致小客車翻滾車身扭曲變形,削掉一大半,駕駛和乘客全甩飛,拖板車則衝破分隔島,車頭分離至南下車道,車身留在北上車道,鋼筋滾落一地。事故佔據北向中間、內側車道以及南下內線車道,後方均嚴重回堵。最後在晚上7時38分完全排除,恢復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