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
」 美國 印度 川普 英國 布拉
敘利亞政權崩潰!傳美籍戰地記者曾遭下令處決 情報專家揭疑點
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沙姆解放組織」(Tahrir al-Sham)於本月8日突襲首都大馬士革,推翻巴沙爾阿薩德(Bashar al-Assad)長達50餘年的統治。根據消息,阿薩德及其親信家族已緊急逃往俄羅斯莫斯科尋求庇護,標誌著敘利亞長期高壓政權的瓦解。美國總統拜登當天針對敘利亞局勢發表談話時,再次提及2012年在敘利亞失蹤的美籍自由戰地記者奧斯汀泰斯(Austin Tice),強調美方將不遺餘力追查其下落。美國聯邦調查局(FBI)亦宣布懸賞100萬美元,徵求與泰斯相關的線索。根據《BBC》調查揭露,曾任敘利亞共和國衛隊指揮官與全國國防軍(NDF)參謀長的少將巴薩姆哈桑(Bassam al-Hassan)透露,泰斯遭綁架並關押於大馬士革,最終疑似在阿薩德親自下令下遭處決。報導指出,哈桑係阿薩德最核心的親信,曾多次與美國執法與情報部門在黎巴嫩會面,甚至曾進入美國大使館。根據消息人士,哈桑向美方調查人員表示,自己曾試圖勸阻阿薩德下達殺害命令,但最終仍奉命行事,並提供泰斯遺體可能的藏匿地點。FBI與CIA正著手核實相關說法,計畫搜查指定區域。不過多名西方情報人員對阿薩德是否會直接下達此類命令表達質疑,認為他一向善於與敏感行動保持距離。據了解,奧斯汀泰斯於2012年8月在大馬士革郊區失蹤,當時年僅31歲。阿薩德曾為美國海軍陸戰隊上尉,退役後成為自由記者,在遭綁前,正準備離開敘利亞。長年以來,敘利亞官方始終否認掌握泰斯行蹤,但BBC的調查顯示,這項否認純屬虛構。泰斯之母黛布拉(Debra Tice)多年來奔走各界,不斷呼籲政府全力營救兒子。她近日在BBC陪同下前往黎巴嫩,試圖與哈桑會面,卻未成功。她坦言懷疑哈桑向美國執法人員提供的證詞有「迎合調查方向」之嫌,並堅信兒子依然活著,「我是他的母親,我相信他還活著,他會自由地走回家。」一名前敘利亞國防軍成員也向BBC表示,奧斯汀泰斯的身份與背景讓他在外交談判中成為「極具價值的籌碼」。目前巴薩姆哈桑據信已逃至伊朗,並於當地接獲要求與美方會晤的通知。消息人士指出,哈桑會面前獲得不被拘留的保證。奧斯汀泰斯的案件持續牽動各屆美國政府關注,2024年12月總統拜登仍公開表示「我們相信他還活著」,並強調美方「仍有希望將他帶回家」。

科學家研發「革命性疫苗」治療癌症 有望達到預防效果
科學家正在研發一種革命性疫苗,有望對抗包括胰臟癌在內的多種致命癌症,甚至可望提前20年阻止癌症發展,為全球數百萬高風險族群帶來新的希望。根據外媒的報導,胰臟癌被譽為最致命的癌症之一,根據美國癌症協會統計,胰臟癌雖僅占美國所有癌症病例的3%,卻造成高達8%的癌症死亡率。預計2025年,美國將有超過67,000人確診。其中以胰臟導管腺癌(PDAC)最為常見且難以治療。PDAC病情進展迅速、早期症狀不明顯,使得大多數患者在晚期才被發現。儘管化療與手術可暫時延長壽命,但治癒率仍極低。然而來自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團隊正帶來曙光。他們開發出一種創新疫苗,能夠訓練免疫系統主動辨識並攻擊胰臟癌細胞。這款疫苗使用攜帶癌症抗原的奈米粒子,能有效激發T細胞反應,建立長期的「免疫記憶」,不僅具治療潛力,更有望達到預防效果。該疫苗已在臨床前模型(包括動物與細胞試驗)中取得「前所未見」的成果,超過半數的實驗對象在數月內完全清除癌細胞。團隊也計劃將疫苗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聯合使用,防止癌細胞逃避免疫攻擊,「胰臟癌極具侵襲性,因此我們的疫苗能有如此表現,令人驚喜。」研究主持人、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榮陸表示,「我們已證實該疫苗能在實驗模型中產生免疫記憶,如果能應用在人類身上,未來甚至可在腫瘤尚未形成時就阻止其發展。」這項研究已獲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五年3,270萬美元資助,研究人員正積極推進臨床實驗階段。與此同時,英國牛津大學也正與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GSK)攜手,推動癌症免疫預防研究,目標是透過疫苗在癌症發展初期、甚至癌前階段就進行干預。牛津團隊正針對癌前細胞變異進行深入研究,該計畫共同領導者莎拉布拉格登教授指出,「癌症的發展其實是一個長達10至20年的過程。透過辨識這一階段的細微變化,我們能在症狀出現前就採取預防措施。」目前牛津團隊正在研發多款潛在疫苗,包括針對林奇症候群患者的「LynchVax」、可識別早期卵巢癌的「OvarianVax」,以及可延緩高危族群發病風險的「LungVax」。牛津大學副校長艾琳特蕾西表示,此次與GSK的合作是對癌症疫苗潛力的重要肯定,未來將持續推進科學創新,為全球患者帶來實質希望。若未來臨床試驗成功,這些疫苗有望成為醫學史上的重大突破,讓癌症從「死刑宣判」轉變為可預防的慢性疾病。

美國和墨西哥傳將達成協議 可望免除部分鋼鐵關稅
據《彭博社》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和墨西哥即將達成協議,該協議將取消川普對一定數量鋼鐵進口徵收的50%關稅,這是川普第一任期內兩國達成類似協議的修訂版。對此,白宮以及墨西哥都尚未回應。報導指出,知情人士透露,川普尚未直接參與談判,此次談判由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主持。知情人士透露協議內容,美國將允許來自墨西哥的鋼鐵在未超過既定「歷史進口量基準」的前提下,以免稅方式進入美國市場,不過協議尚未拍板定案。墨西哥經濟部長埃布拉德(Marcelo Ebrard)週二在一次活動中表示,他上週與美國官員會面時表達,美國對墨西哥徵收鋼鐵關稅是不合理的,因為美國向墨西哥出口的鋼鐵比墨西哥出口的多,「我們正在等待他們的回應,因為我們週五已經向他們提供了墨西哥論點的細節,而且我們的說法是正確的。」川普上周宣布,他將批准日本新日鐵公司收購美國鋼鐵公司,並將鋼鐵關稅提高一倍至50%,表示此舉將保護國內鋼鐵產業和國家安全。根據美國商務部的數據,去年美國從墨西哥進口的鋼鐵總量約為320萬噸,占美國鋼鐵總出貨量的12%。美國曾在2019年川普第一任期內與墨西哥達成協議,該協議同意防止進口量超過2015至2017年期間的平均水準。

TWICE出道10年終來台 11月22日登高雄國家體育場
子瑜光榮返鄉!TWICE出道10年,終於要來台開唱,昨晚TWICE的官方IG以及演唱會主辦單位臉書公告首波第六次世巡的日期及城市,高雄場將於11月22日在高雄國家體育場(世運主場館)舉辦。此次世巡於7月19日自韓國仁川起跑,接著前往日本大阪、愛知、福岡、東京,再至澳門、菲律賓布拉干等共13座城市,高雄場選定在11月22日於高雄國家體育場舉辦,票價等詳細資訊仍待主辦單位Live Nation Taiwan理想國公布。TWICE雖是首次全員來台開唱,不過去年1月子瑜回台過年時,便帶著志效、定延來旅遊,足跡遍佈南北,時報周刊CTWANT還在台北巧遇一行人,發現子瑜為盡地主之誼,動用遊覽車載眾人出遊,親友團人數多達10來位,陣仗浩大。而在今年7月4日,TWICE領唱及領舞娜璉,將率先來台演出,登上高雄啤酒音樂節舞台,搶先體驗南台灣的熱情。TWICE公布第六次世巡的日期及城市,高雄場將於11月22日在高雄國家體育場(世運主場館)舉辦。(圖/取自Live Nation Taiwan臉書)

加薩種族滅絕「比地獄還糟」!BBC記者撰文痛批:以色列正在踐踏國際法
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英國威爾斯記者、BBC國際編輯鮑恩(Jeremy Bowen)為此也造訪日內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總部,並訪問多位國際法專家及人道主義工作者,指出特拉維夫當局已明顯違反《日內瓦公約》。但如今,西方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幾乎毫無任何實質作為。鮑恩今(8日)針對以色列在加薩(Gaza)的種族滅絕行動撰文指出,即便是戰爭,也有其規則,這些規則並非為了阻止士兵互相殺戮,而是旨在確保捲入戰火的平民能受到人道對待,並盡可能免於危險,這些規則同樣適用於所有交戰方。鮑恩強調,即便某一方遭遇殘酷的突襲,導致數百位平民喪生,例如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Hamas)發動的恐攻,特拉維夫也不能因此擁有特權,「保護平民是一項法律義務,必須納入作戰計畫之中。這正是《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背後的基本理念。最新版的第四公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制定並通過的,旨在防止未來再度發生對平民的大規模屠殺與殘酷行為。」在日內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總部,1座玻璃圓廳上赫然寫著「即使戰爭,也有規則」(Even Wars Have Rules)的大字。這句話的提醒來得正是時候,因為這些規則正不斷被以色列踐踏。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來自加薩的資訊難以取得。那裡是個致命的戰區。根據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的統計,自戰爭爆發以來,至少有181名記者與媒體工作者喪命,幾乎全部是加薩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不允許國際新聞團隊進入加薩,「而查證具爭議與複雜新聞的最佳方式,便是實地報導。這意味著,該戰爭比我這一生所報導過的任何衝突都還要迷霧茫茫。」顯然,以色列就是希望外界無法知道真相,「在戰爭爆發幾天後,我曾隨一支由軍方護送的記者車隊前往哈瑪斯攻擊過的邊境社區,當時救難人員仍在燃燒的瓦礫堆中打撈以色列人的屍體,以色列傘兵則以火力逐棟清理建築物中的敵人。」鮑恩感嘆,「以色列希望我們看見哈瑪斯做了什麼,但他們卻不希望外國記者目睹其在加薩的行動。」為了穿越這片戰爭迷霧,鮑恩造訪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總部,並與多位知名國際法專家、多年來在法律框架下向加薩及其他戰區提供援助的人道主義工作者,以及西方高級外交官對話,他們越來越擔憂,若現在對加薩的人道主義災難保持沉默,未來可能會被追究刑責。鮑恩補充,部分歐洲及以色列國內輿論皆認為,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延長這場戰爭,並非為了保護及救援以色列人,而是為了讓自己繼續掌權,以避免因哈瑪斯的恐攻而遭到究責,或面臨重大貪腐審判而導致入獄。鮑恩指出,納坦雅胡鮮少接受專訪或召開記者會。他偏好發表經過拍攝、剪輯後上傳社群媒體的聲明。以色列外交部長沙爾(Gideon Sa'ar)也拒絕接受採訪。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雖然來自納坦雅胡所屬的利庫德黨(Likud)的國會議員比斯穆特(Boaz Bismuth)近日重申,加薩並未發生飢荒,以色列也有遵守國際法,並指責來自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不實批評,激起了對猶太人的反猶主義恐攻,甚至導致謀殺案。但根據鮑恩所接觸的法律專家們的看法,有證據顯示以色列在以哈衝突爆發後所展開的報復行動,已犯下了包括種族滅絕在內的多項戰爭罪行。與此同時,以色列還面對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關於種族滅絕的訴訟程序,其總理也正受到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發布的戰爭罪通緝令,導致出訪多國的空間受限。以色列國內,更有政敵指控納坦雅胡犯下戰爭罪,使以色列變成國際間的「賤民國家」(pariah state)。然而,納坦雅胡對此卻強硬回擊,還在通緝令發布時,將自己比作19世紀末因反猶太情緒而被法國錯誤定罪的猶太軍官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要佐證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行動,鮑恩表示,必須從數據面來看加薩正在上演的慘況。根據加薩衛生部門截至6月4日的最新統計,自以哈衝突爆發以來,至少有54607名巴勒斯坦人遭以色列殺害,另有125341人受傷,其中約有7成是老弱婦孺。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另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資料,截至2024年1月,以色列已殺害約14500名加薩兒童,另有17000人失去雙親或成為孤兒,加薩也成為全球兒童截肢率最高的地區。雖然以色列與美國試圖質疑這些由哈瑪斯控制的衛生部門所發布的統計數據。但聯合國、外國外交官,甚至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本身也會引用這些數據。擁有200年歷史的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1項研究更指出,加薩衛生部門實際上低估了死者的人數,部分原因在於統計上的困難,尤其當數千人被掩埋在倒塌建物的瓦礫堆下,另有數千人因得不到醫療照護而在家中、難民營或醫院內逐漸死去。縱使今年稍早的停火曾讓加薩平民暫得喘息,但在延長停火協議談判失敗後,以色列於3月18日重新展開戰事,並實施大規模空襲,同時以色列還對食物與人道援助實施嚴格限制,甚至在3月至5月執行全面封鎖,導致加薩面臨嚴重飢荒,此舉明顯違反保護平民、不得以飢餓作為手段的國際法。1位英國政府部長對BBC表示,以色列正在將飢餓及糧食供應「武器化」。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茲(Israel Katz)也公開坦承,糧食封鎖是迫使哈瑪斯釋放人質、接受失敗的「主要施壓手段」。對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瑞士外交官斯波利亞里奇(Mirjana Spoljarić)向鮑恩表示,毫無疑問,以色列正在加薩踐踏《日內瓦公約》,這傳達一個訊號:世界各地的戰爭可以無視規則,她警告稱:「我們正在掏空那些保護人類基本權利的規則。」斯波利亞里奇今年曾2度進入加薩,並形容那裡「比地獄還糟」,「人性光輝在加薩已經徹底消失,我們不能再袖手旁觀。這已超出任何可接受、合法、道德與人道的標準。這種破壞與苦難的程度⋯⋯」她感嘆,世界正目睹一整個民族——巴勒斯坦人——被剝奪其基本人性尊嚴,「這應該撼動我們的集體良知,這會如影隨形地折磨我們。我們正在目睹的,是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痛苦的悲劇。」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針對以色列宣稱此舉只是為了自衛,旨在摧毀一個恐怖組織,斯波利亞里奇認為:「這不構成破壞或掏空《日內瓦公約》的正當理由。任何一方都無權打破規則,不論處境如何。這很重要,因為《日內瓦公約》適用於所有人。加薩的兒童與以色列的兒童,在《日內瓦公約》下皆享有完全相同的權利。」「你永遠無權違法,」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公共事務學院(Blavatnik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全球安全教授迪爾(Janina Dill)也表示,「以色列如何進行這場戰爭,是另一層法律分析⋯⋯同樣的,抵抗以色列的占領也是如此,10月7日的恐攻並非哈瑪斯可以正當行使的抵抗權。你可以擁有自衛或抵抗的整體權利,但如何行使該權利,則受不同的規則約束。擁有『正義理由』,不代表可以使用額外暴力。戰爭中的作戰規則,適用於所有人,與其參戰理由無關。」「我深受震撼,」挪威難民委員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主席、前聯合國人道事務主管埃格蘭(Jan Egeland)則對鮑恩說,「我從未見過一個人口如此密集的地區被圍困這麼長的時間,同時還遭到無差別轟炸;媒體消息、糧食及醫療資源也都被封鎖。這可與阿薩德政權統治下的敘利亞相提並論,當時西方全體予以譴責,並施加嚴厲制裁。但如今,西方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幾乎毫無任何實質作為。」

巴勒斯坦聖戰組織領袖遭擊斃!以色列軍方:曾綁架謀殺3母子
以色列國防軍(IDF)7日宣布,「巴勒斯坦聖戰者運動」(Palestinian Mujahideen Movement)及其武裝分支「聖戰旅」(Mujahideen Brigades)的領導人阿薩德・阿布・沙里亞(Asaad Abu Sharia),在IDF與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Shin Bet,簡稱辛貝特)的聯合行動中遭擊斃。加薩民防部門通報以色列空襲加薩城薩布拉區(Sabra)1處家庭住宅數小時後,該武裝組織證實沙里亞及其兄弟艾哈邁德・阿布・沙里亞(Ahmed Abu Sharia)身亡。據CNN的報導,由哈瑪斯(Hamas)營運的阿克薩電視台(Al-Aqsa TV)稱,此次空襲造成至少15人死亡、多人受傷。現場影片顯示,民眾正在1棟遭摧毀的4層樓住宅廢墟中搜尋生還者。聖戰旅曾與哈瑪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共同參與10月7日的襲擊行動,並劫持了部分人質,其中包括1個家庭。以色列軍方指出,沙里亞是率眾突襲尼爾奧茲基布茲(Kibbutz Nir Oz)的武裝頭目之一。這個靠近加薩邊境的小型社區在血腥襲擊中遭遇重創,許多居民遭殺害或綁架,事件也引發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以軍表示,儘管聖戰旅事先並不知曉哈瑪斯的計劃,但其成員仍以「延伸哈瑪斯攻勢」的形式參與了跨境襲擊。根據以色列方面說法,沙里亞直接參與綁架並謀殺了32歲母親希里・比巴斯(Shiri Bibas)、4歲兒子阿里埃勒・比巴斯(Ariel Bibas)和9個月大的兒子克菲爾・比巴斯(Kfir Bibas),其中克菲爾是年紀最小的人質,也是遇害者中最年幼的。他們的父親雅爾登(Yarden)同樣被俘,但在經歷484天囚禁後於今年2月獲釋生還。比巴斯家族透過「人質與失蹤者家屬論壇」(Hostages and Missing Families Forum)發布聲明,對沙里亞被擊斃的消息表示「由衷感謝以色列軍方」,稱其伏誅是「邁向戰爭終結的又一進程」。聲明寫道:「雖然希里、阿里埃勒和克菲爾無法重生,但得知這些卑劣兇手無法再傷害其他家庭,我們甚感慰藉。」以色列軍方還指控沙里亞涉及綁架美籍以色列裔的哈蓋(Haggai)夫婦,以及殺害泰國籍農工品塔(Nattapong Pinta)。這對夫婦在2023年襲擊中於尼爾奧茲基布茲住所附近遇害;10月7日遭活捉的納塔蓬遺體,則在6日以軍的行動中從加薩南部尋獲。以色列稱有證據顯示聖戰者旅仍扣押另1名外籍人士遺體,該組織此前否認殺害其扣押人員。

英勇汪星人!走失36天暴走百公里還游離島 船員誤認海豹救回一命
這不是電影,而是貨真價實的「狗狗版荒野求生」!英國一隻從卡達被救援到英國的流浪狗「琥珀」(Amber),日前自寄養家庭失蹤,結果一失聯就是36天,不但徒步橫越兩郡、累積走了超過100英里(約161公里),還自己游過海灣登上離島,最終靠著渡輪船員才奇蹟獲救!英國流浪狗琥珀歷經36天流浪、橫跨逾160公里還游過海灣,最終奇蹟獲救。(圖/翻攝自IG)綜合《BBC》、《衛報》報導,5歲的Amber是混種拉布拉多,早年在卡達流浪街頭,後來被英國動保團體「KS Angels Rescue」接回,安排進入漢普郡新森林區的寄養家庭。不料才入住一天,就在4月25日失蹤,讓寄養人家焦急萬分。從失蹤起,Amber就像打開野性冒險魂,不斷向西南方向移動,穿越森林、鄉村和道路,總共被目擊超過60次。動保團隊甚至在路線設置攝影機與投餵站,依然始終跟不上牠的腳步。最讓人驚訝的是,Amber一路南下抵達普爾(Poole)海邊,還自己游過海港,抵達人煙稀少的布朗西島(Brownsea Island),整段水路約1英里(5至6公里)。島上一位居民發現牠後,主動提供食物餵養,但幾天後Amber又打算「返航」。就在牠游回本土途中,剛好被一艘渡輪船員發現。當時大家還以為是海豹,直到靠近才驚覺是狗,船員立刻調頭救援,Amber更奮力用前腳勾住船梯,一名成員跳海幫牠拉上船,成功脫困。動保機構創辦人凱莉派克(Kelly Parker)表示,Amber在走失期間進入「野狗狀態」,非常害怕人類,只要接近就逃跑。她也坦言:「這段日子真的太煎熬,我們一直在牠後面追,卻總差一步」。獸醫檢查後發現,Amber除了體重變輕,其他身體狀況良好,現在正接受營養補給與照護。寄養家庭Jess也感慨:「我從沒聽說有狗能走這麼遠還游過海灣,還能活下來…真的是太猛了!」目前Amber將暫時安置在動保機構照顧中,而布朗西島上那位好心的居民也已表達收養意願,或許Amber這場驚險旅程,正是通往幸福新生活的開始。英國流浪狗琥珀歷經36天流浪、橫跨逾160公里還游過海灣,最終奇蹟獲救。(圖/翻攝自X)

手臂發育不全!8歲男童獲「樂高主題義肢」 可以自由組裝
英國八歲男童托比近日在朴茨茅斯的復健中心試用了為他量身打造的全新義肢手臂,這款義肢以樂高為主題,不僅兼具功能性與創意,更為他的生活帶來嶄新轉變。根據外媒《太陽報》的報導,托比自6個月大起,便因發育不全的手臂持續在該中心接受治療。近期他獲得了一個全新義肢,由團隊採用層壓技術與部分真實樂高積木打造而成,設計上結合了樂高積木圖樣與兩塊可安裝其他積木的底板,使托比可以自由發揮創意組裝。托比的母親黛布拉表示,對於中心所提供的照顧感到十分感激,「他們不僅聽取托比的意見,還盡可能將他的想法實現出來。他的新樂高義肢不只是日常生活的幫手,更成了他引以為傲的展示品。最重要的是,整個團隊都讓托比在每個階段都感受到被重視與尊重。」該中心義肢團隊臨床經理露西里德(Lucy Riddle)表示:「我們製作的每一副義肢都完全客製化。我們與每位患者密切合作,不僅確保義肢穿戴舒適,設計更能反映其個性。這對提升自信與幸福感同樣重要。」她補充:「我們的技術人員樂於發揮創意,無論是加入超級英雄主題,還是融合家庭照片,只要能為使用者帶來正向改變,就是我們最大的成就。」報導中指出,托比的新義肢不只是輔助工具,更是他展現自我、迎向未來的象徵。透過創意與專業的結合,義肢不再只是功能性的設備,也成為孩子自信成長的助力。

峇里島年產160萬噸垃圾!省長下令禁生產「1公升以下瓶裝水」
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塑膠污染與環境危機,印尼峇里島(Bali)省長科斯特(I Wayan Koster)近期連續頒布多項禁令,全面禁止生產及流通容量少於1公升的塑膠容器包裝飲用水,並強化一次性塑膠製品管制,目標是將峇里島打造為印尼環保政策的示範區。 4月6日,省長科斯特簽發編號2025年第9號行政通報,明令禁止在峇里島生產與分發小於1公升的塑膠瓶裝礦泉水,此舉等同終結市售塑膠水杯、小容量飲用水瓶的流通。省長辦公室強調,這項政策是「基於文化傳統的系統性行動」,要求6大領域:政府機關、傳統村落、企業、飯店餐飲業、教育機構及宗教場所,共同落實。時隔不到2個月,5月29日科斯特更在峇里島最大城市、峇里省首府「丹帕沙」(Denpasar)召集瓶裝水業者,宣布自2026年1月起全面實施小容量水瓶生產禁令,「企業須立即停產並消化庫存,確保明年起峇里島市面不再出現這類產品。」他接受《KOMPAS.com》採訪時直言:「保護生態是觀光業存續的基礎,若環境惡化,遊客與投資者都會消失。」 新政策配套嚴格的監管機制,違規企業可能遭吊銷營業許可,未配合的傳統村落將被暫停政府補助;反之,積極推動減塑的社區可獲得獎勵。省長更動員全島力量參與,包括軍警系統、村落領袖及社區組織。 「這不是短期宣傳,而是一場全民運動。」科斯特要求所有業者採用環保營運模式,並提出「綠色飯店」、「綠色商場」的願景:「國際旅客只會選擇對環境負責的旅遊目的地。」 省長的強硬立場其來有自。數據顯示,峇里島年產160萬噸垃圾,其中塑膠廢棄物佔30.3萬噸,但僅48%獲妥善處理。2019年研究揭露,每年有3.3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而遊客日均垃圾量竟是居民的3.5倍。 當地環境負荷過大在此前已有實例:2025年1月季風期間,克東岸海灘(Kedonganan Beach)遭塑膠海嘯侵襲,大量一次性餐具與咖啡包覆蓋沙灘;5月下旬,珍布拉納縣(Jembrana)與卡朗阿森縣(Karangasem)更因河道堵塞爆發嚴重水患;邦亞村(Bungaya)河堤更潰決導致民宅淹水達1公尺深,村民直指橋下堆積的垃圾是禍首。 科斯特透露,這套環保措施已獲中央政府背書,峇里島將作為印尼其他地區的示範區。現行法規除針對水瓶,還禁止使用塑膠袋、保麗龍餐具及吸管,同時強制垃圾分類與有機堆肥。科斯特警告:「當掩埋場全數飽和,我們別無選擇,必須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暴雨肆虐!奈及利亞洪災釀至少115死 官員嘆:60年來最嚴重
受到暴雨影響,奈及利亞中部近日出現洪水,超過50棟民宅被沖走,並有至少115人喪命,地區首長更直言,這是60年來最嚴重的洪災,希望中央政府能伸出援手。根據《BBC》、《法新社》報導,奈及利亞中部的尼日州(Niger State),在28日晚間到29日凌晨降下暴雨,「尼日州緊急事務管理局」(Niger State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局長阿布拉希(Abullahi Baba-Arah)表示,這場雨持續了幾個小時,淹沒並沖走了莫克瓦鎮(Mokwa)超過50棟房屋。「尼日州緊急事務管理局」發言人胡塞尼(Ibrahim Audu Husseini)則說,當局目前已發現115具遺體,估計還會找到更多,還有許多人失蹤,「由於洪水自遠方湧來,將人沖進尼日河裡」。當地紅十字會負責人艾達姆(Gideon Adamu)透露,至少78人因此住進醫院。奈及利亞政府對這場悲劇表達深切哀悼,資訊和國家發展部(Information and National Orientation)首長伊德里斯(Mohammed Idris)也指出,已指示安全和緊急機構協助搜救行動。當地一位漁民嘆氣道,「我已經無家可歸……我沒有房子可以睡覺,我的房子已經倒塌了」。莫克瓦地區負責人阿里尤(Muhammad Shaba Aliyu)則直言,當地已經60年沒有遭受這種規模的洪災,「我懇求政府幫幫我們」。報導指出,奈及利亞在雨季經常發生洪水,雨季通常從4月持續到10月,當局也警告,該國36個州中至少有15個州將出現暴雨。據悉,這次洪災導致超過5千人無家可歸。

瑞士阿爾卑斯冰川崩塌 冰塊、碎石吞沒山腳村莊…1人失蹤
瑞士擁有壯麗的阿爾卑斯山,但山脈上的冰川恐對周遭居民帶來危機。南部瓦萊邦的樺木冰川(Birchglacier)當地時間28日發生斷裂崩塌,大量冰塊、泥漿和岩石朝下方傾瀉,在山腳的布拉滕村(Blatten)瞬間遭覆蓋掩埋;據悉,全村300人與牛隻雖然提早撤離,仍傳出1人失蹤的消息。綜合外媒報導,瑞士當地政府指出,位於布拉滕村上方的樺木冰川有一大塊斷裂,進而引發山體滑坡(山崩),造成村莊被碎石瓦礫覆蓋,連附近的隆扎河床也遭掩埋,可能形成堰塞湖的情形;瓦萊州南部地區安全負責人也直言,「情況有惡化的風險」。從瑞士國家廣播公司公開的無人機空拍畫面,在冰川斷裂後,大片砂石和泥濘不斷朝下傾瀉,位於山腳下的布拉滕村幾乎被淹沒,場面十分慘烈。不幸中的大幸是,在長年監測布拉藤村所處地區的地質學家警告「冰川不穩定」,5月19日布拉滕全村300人與牛隻都全數撤離,但當局指出,仍有1人在這起冰川斷裂事件失蹤。瑞士阿爾卑斯山脈發生大規模冰川崩塌後,山下的布拉滕村幾乎被碎石瓦礫覆蓋。(圖/翻攝自X)布拉滕村長貝爾瓦德(Matthias Bellwald)在記者會上表示,「我們失去了村莊,但我們的心還在!我們(村民)會互相支持、安慰,漫長黑夜總會過去,迎接黎明到來。」瑞士蘇黎世大學環境與氣侯學教授哈格爾(Christian Huggel)則很震驚這起冰川斷裂事件,因為布拉滕村遭受的破壞程度是前所未見的;另外,哈格爾認為布拉滕遭掩埋有許多成因,但最主要的是當地永凍土層受阿爾卑斯山脈氣溫升高影響,山體岩層失去穩定性,最終發生這起慘劇。

澳洲批准天然氣廠擴建計劃!人類最古老岩畫受侵蝕威脅
澳洲西部一個偏遠半島的岩石上,刻有該國原住民於數萬年前繪製的數百萬幅圖像,其中包括已知最早的人類面部描繪。然而,這些人類最古老的露天藝術作品,正被附近天然氣工廠的工業污染逐漸侵蝕。據CNN的報導,是否允許伍德賽德石油天然氣公司(Woodside)將其卡拉薩天然氣工廠(Karratha Gas Plant)運營至2070年,成為當地古蹟保護議題的最核心爭議點。澳洲環境部長瓦特(Murray Watt)28日對延長營運給予「原則性」批准,但附加與空氣品質相關的「嚴格條件」。他在聲明中表示,伍德賽德有10天時間回應,之後瓦特將做出最終決定。伍德賽德對卡拉薩工廠擴建獲原則性批准表示歡迎,稱相信「文化遺產與工業可長期共存」。該公司否認工廠排放會損害岩畫,並表示將與穆魯朱加(Murujuga)原住民團體及各級政府合作,支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申請,將當地岩畫遺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然而,環保團體與氣候活動人士迅速譴責瓦特的決策,認為此舉將為西澳海岸數十口天然氣井的開發鋪路,這些氣井將產生數十億噸的碳排放,並使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淪為笑柄。這項被稱為「北西大陸棚」(North West Shelf)的擴建計劃也遭到太平洋國家的反對,因為這些國家正與澳洲聯合申辦2026年COP31氣候大會。吐瓦魯氣候變化部長塔利亞(Maina Talia)在27日的聲明中敦促坎培拉當局否決該提案。「太平洋領袖們已明確表態:若化石燃料持續擴張,我們的國家將沒有未來。」塔利亞表示,「這超越政治範疇;事關支持受氣候變遷影響者的道德立場。」自1980年代投產以來,卡拉薩天然氣工廠維持著西澳洲皮爾布拉地區城市卡拉薩(Karratha)的經濟運轉,但早在數世紀前,該地區原住民便透過刻在岩石表層的圖像講述故事,並被他們稱其為穆魯朱加。由於文化禁忌,這些人臉圖像無法公開展示,但專家指出這些藝術品對人類具有非凡價值。當地原住民守護者庫珀(Raelene Cooper)與亞歷克(Josie Alec)多年來致力保護文化遺產,並獲得國際岩畫科學委員會主席史密斯(Benjamin Smith)的支持。史密斯將此次擴建決策稱為「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環境決定」。「若獲批准,這將是南半球最大的碳排炸彈,且擴建的工廠正在破壞南半球最重要的岩畫遺址。」同時擔任西澳大學考古學教授的史密斯補充。他曾在2022年向CNN指出,穆魯朱加工業區排放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與空氣中的濕氣結合形成酸雨,正侵蝕岩畫,此發現後續在實驗室獲得證實。史密斯還指控支持擴建的西澳政府試圖掩蓋其監測結果,該結果顯示天然氣廠排放物確實在破壞岩畫。CNN已聯繫西澳政府尋求回應。針對政府的原則性批准,穆魯朱加傳統守護者庫珀發表簡短聲明稱:「法庭見。」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諮詢機構的建議,穆魯朱加岩畫區附近工廠的酸性排放物已使該地申請世界遺產保護的努力受挫。本週公布的草案建議將申請退回政府,要求其「確保完全消除導致侵蝕的酸性排放」及其他條件。對此,瓦特在聲明中稱草案決議令人失望,但其辦公室將與世界遺產中心合作「糾正影響決議的事實錯誤」。

頂級牛排餐廳首次進駐星級飯店 插旗台北南港、精緻商業午餐2千元有找
台北的南港經貿園區近年發展備受看好,除了南港展覽館穩定帶來的會展人潮,台北漢來大飯店、南港Lalaport等也陸續進駐。創立12年的「教父牛排 Danny's steakhouse」品牌看好此地為台北市新興熱區,國際感與地利兼備,創辦人鄧有癸主廚歷經年餘磋商,決定開設南港首間分店,也是該系列首次進駐五星級飯店、插旗台北漢來大飯店1樓。全新分店挑高6米、佔地200餘坪,以舞台感的開放式廚房串連開放座位、包廂區和教父餐飲系列中首見的宴會廳,可同時容納150人用餐,是目前教父牛排體系最大分店。除了因應客人敲碗,可以更從容地接下西式婚宴等活動訂單,同時因應南港客群特色,還於平日中午提供三道式個人商業午間套餐,5/28正式開賣。這次特色之一包括因應商務客推出的商業午餐,提供「洛克菲勒生蠔」、「煙燻白洋蔥湯」、「瓜仔肉派」等前菜擇一,再搭配主餐、甜點各一,以及餐後提供的咖啡或茶。其中主餐若想吃牛排,提供美國頂級紐約客牛排、澳洲M8+和牛紐約客牛排等選擇,最低1,480元起;不吃牛的也有究好豬、南方澳鮪魚排或龍蝦義大利麵可選擇,最低1,280元起(價格皆須另加10%服務費)。主題宴會區還特別增設DJ台,可依宴會性質播放主題音樂,平日則以Light Jazz為音場主調,並將不定期安排樂器演奏。(圖/教父牛排提供)富有咬勁的「Newport乾式熟成紐約客」(3,500元/10oz)不妨搭配「千層馬鈴薯」(後左,290元)、「焗烤通心麵」(250元)等配菜。(圖/魏妤靜攝)除了商業午餐屬於套餐,其餘餐點主要採單點形式,累積50年經驗的鄧有癸主廚具有極佳鑑選牛肉功力,為了新分店他飛美多次考察,最終選擇推出全台獨賣的美國Newport乾式熟成肋眼與紐約客。美國加州高端肉品品牌Newport以精緻的乾式熟成工藝聞名,其復刻19世紀低光、暗黑的吊掛室環境以避免光線(紫外線、螢光燈等)加速牛肉表面脂肪氧化而產生不佳氣味,並在科學化條件控制下(例如溫度0至4°C、濕度約80%)靜置21至45日不等,使牛肉外皮呈深色焦糖化,內部則保有鮮紅色澤。其中口感柔嫩、油花細緻的「Newport乾式熟成肋眼牛排」咬下瞬間湧出豐郁脂香,還有迷人的奶油、堅果氣息;而「Newport乾式熟成紐約客牛排」肉味濃郁、較具嚼勁,適合喜愛大口吃肉的人。牛排配菜也趨向精緻,例如將傳統的整顆焗馬鈴薯改以千層方式呈現,是將馬鈴薯片層層堆疊、慢煎定型至表面焦酥,出餐時還會灑上海鹽、金箔提味添色。東石鮮蚵版「烤洛克菲勒鮮蠔」(左,480元)展現台灣豐饒海味,「台灣自製布拉塔起司」則以絲滑手工布拉塔起司搭配水蜜桃、紅烏龍與葡萄製作的冷湯,酸甜清爽。(480元,圖/魏妤靜攝)台味「瓜仔肉派」耗時4日製作,口感扎實香濃,因產量有限、售完即止。(580元,圖/魏妤靜攝)相較於美式經典、較為香甜的楓糖培根,教父牛排的「波本楓糖厚培根」鹹度較明顯。(380元,圖/魏妤靜攝)為了展現更多元的台灣食材,教父牛排漢來店不乏融合在地物產與經典西餐的創新詮釋。例如將起源於美國紐奧良的經典生蠔料理「洛克菲勒生蠔」改以台灣的東石鮮蚵取代,變為「烤洛克菲勒鮮蠔」。其搭配特製香料奶油與自製香草麵包粉焗烤,在奶油與麵包粉噴香下仍能嘗到蚵肉鮮美;這裡還推出限量的「瓜仔肉派」,有別於傳統法式肉派,教父牛排廚師團隊使用T55麵粉混合奶油製成派皮,填入豬絞肉、油封雞胗、雞肝醬、開心果、綜合香料與國人熟悉的脆瓜焗烤、靜置,再從封口處注入波特酒醬汁待其凝固,前後歷時4天方能完成。新詮經典的還有「波本楓糖厚培根」,靈感來自紐約布魯克林百年牛排名店 Peter Luger Steak House從員工餐變為常態菜的傳奇菜色。為了突出波本威士忌醇厚風味,教父牛排漢來店團隊選用職人手製三倍厚煙燻培根,慢火煎至外酥內彈,甜度略作調整,搭配波本威士忌、楓糖和雞湯熬煮的醬汁、蒜粉享用,微甜中帶有更多鹹香。店內甜點提供多種選擇,價位主要落在380元。(圖/魏妤靜攝)餐後還少不了收尾甜點,除了教父牛排經典熱蛋糕「熔岩巧克力蛋糕」,將流質巧克力醬包裹在微酥蛋糕殼內,一刀劃下即流出;以富士蘋果烤焙製作的「焦糖蘋果塔」酸甜多汁,與酥皮、豆蔻風味奶酥一同享用更添口感;還有轉化自義大利經典甜點的「鹽麴鳳梨奶酪」,在原味奶酪上點綴以鹽麴淺漬的金鑽鳳梨,品嘗時連同鳳梨丁、鳳梨糖片和盤底的柚子醬汁一起入口,乳香綿密、酸甜清爽。PRIME ONE牛排館主菜「日本A5黑樺牛肋眼」嚴選純血和牛日本A5黑樺牛,柔嫩質地中帶有細緻脂香。(圖/台北花園大酒店提供)另外隨著消費者對精緻飲食與食材熟成風味的接受度與期待持續攀升,帶動熟成牛排與Fine Dining成為餐飲業的重要趨勢,台北花園大酒店旗下的「PRIME ONE牛排館」延續對乾式及濕式熟成工藝的堅持,即日起至2025/12/31推出全新主菜系列,包括「乾式熟成7天胭脂鴨胸」、「乾式熟成14天巧克力豬帶骨里肌」、「美國1855安格斯黑牛濕式熟成45天肋眼」等多款精選美饌,單點1,280元起+10%,套餐1,980元起+10%。套餐內含特製手工麵包、精緻冷前菜、主廚湯品、嚴選主菜與配菜,還可挑選桌邊服務甜點車的法式甜點及飲品,帶來層次豐富的味蕾饗宴。

菲律賓奎松省發生規模5.1地震 馬尼拉多地劇烈搖晃緊急疏散
菲律賓27日中午發生規模5.1強震!奎松省(Quezon Province)今日中午12時17分發生這起地震,地震也導致馬尼拉大都會區(Metro Manila)及卡拉巴松區(Calabarzon Region)多地出現劇烈搖晃,不少居民從建築物內驚慌逃出,部分政府機構大樓則啟動預防性疏散措施。根據《Dimsum Daily》與菲律賓火山暨地震研究所(PHIVOLCS)報導,震央位於該省納卡爾將軍鎮(General Nakar)西北方約24公里處,震源深度僅6公里,屬淺層地震。這起地震除造成馬尼拉大都會區及卡拉巴松區多地出現劇烈搖晃,包括卡維特省(Cavite)、八打雁省(Batangas)、拉古納省(Laguna)、黎剎省(Rizal)和奎松省(Quezon)本地居民均回報明顯震感。此外,邦板牙省(Pampanga)、布拉干省(Bulacan)、新怡詩夏省(Nueva Ecija)等地也感受到地震帶來的晃動。地震當下,不少居民從建築物內驚慌逃出,部分政府機構大樓則啟動預防性疏散措施。儘管震感廣泛,目前並無重大災情或人員傷亡的通報。PHIVOLCS提醒民眾,地震後仍可能出現餘震,建議保持警覺並持續關注官方發布資訊。報導指出,菲律賓位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活動頻繁,民眾應妥善準備防震措施,包括固定傢俱、備妥緊急避難包,確保在地震發生時能迅速應對。當局也呼籲,務必遵守災害應變規定,保障自身及家人安全。菲律賓奎松省27日中午發生規模5.1地震,馬尼拉多地出現明顯震感。(圖/翻攝自X)

瑞士阿爾卑斯山冰川「90億噸土石崩塌」 當局急撤離300人
瑞士伯恩阿爾卑斯山脈(Berner Alpen)勒琴塔爾山谷(Lötschental)的樺木冰川(Birch glacier)近日約有90億噸的土石正將冰層壓向山谷,而其中大部分岩塊很可能會隨著冰層一起滑向下方城鎮布拉滕(Blatten),因此當局緊急撤離了300位城鎮居民。據瑞士通訊社(SDA)的報導,位於勒琴塔爾山谷上方的樺木冰川正緩慢移動,每天向因特拉肯(Interlaken)南部的山谷推進約3公尺。每移動1公尺,部分冰層崩裂並墜向下方城鎮布拉滕的風險就會隨之增加。目前僅有「小型」冰體崩落,並挾帶大量泥流與3.5立方公尺的岩塊。光是這些崩落物質就相當於1400座奧運規格游泳池的體積,但迄今布拉滕與對外唯一道路仍未受波及。截至目前,地質學家尚未觀測到令人擔憂的冰層加速移動現象。不過當地300名居民已於上週撤離,目前尚無法確定他們能否及何時可以返家。當局呼籲居民保持耐心,尤其專家確認將有更多冰體、岩塊與土石崩落,但具體時間與形式仍難以預測。最新觀測顯示冰川出現更大裂縫,現有冰層位置必然無法維持。專家期望未來能發生多次小型滑坡,而非可能造成災難性後果的單次大規模崩塌。該冰川因表面積持續縮減而沿山谷下滑。分析數據顯示,自去年7月以來,冰川體積已大幅流失,部分區域厚度甚至減少達101公尺。

情不自禁?印度30歲騎術學院員工深夜闖入學院馬廄 性侵「助教」母馬得逞
近日,印度發生一起難以理解的性侵事件,一名在騎術學院工作的30歲男子,趁深夜闖入學院的馬廄,並且性侵了校內的一匹母馬,並在得逞後偷走了價值2000盧比(約新台幣705元)的鐵材。目前這名犯人已經遭到拘留,並且依違反非法闖入與防制虐待動物法案(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Animals Act)等罪名將他起訴。據《印度時報》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印度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第三大城那格普爾(Nagpur)。當地的馬術協會名下擁有一間馬術學院,校內並擁有包含9匹公馬、8匹母馬。5月17日深夜11點30分時,學院的擁有者拉德夫(Pramod Sampat Ladve)接獲校內保全通報,表示校內遭人非法闖入,並有財物失竊的跡象。5月18日一早,拉德夫到馬術學校檢查了監視器畫面,發現這名闖入者是校內員工、30歲的「蘇拉吉」(Suraj),蘇拉吉本名寇布拉加德(Chotya Sundar Khobragade)。他在17日晚間11點到11點45分之間,闖入了學院內的馬廄,性侵了其中一匹母馬,還盜走了放置在馬廄裡、價值2000盧比的鐵材。拉德夫向當地的警局報案後,當地警方立刻立案進行調查,很快追回了失竊的鐵材,但寇布拉加德一度逃逸,之後在24日成功將他逮捕。已經根據《印度司法法典》和《動物保護法》的相關條款將他起訴,目前正進一步調查中。◎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川普禁止哈佛收外籍生「掃到留學公主」 比利時王室說話了
比利時年僅23歲的伊莉莎白公主(Princess Elisabeth)目前正在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攻讀公共政策碩士學位,但如今卻因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政府對外籍學生實施禁令而變得陷入困境。比利時王室證實,伊莉莎白公主剛完成第一學年,但川普政府於23日宣布撤銷哈佛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要求現有外籍學生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分。綜合外媒報導指出,伊莉莎白公主是比利時國王菲利普(King Philippe)與王后瑪蒂爾德(Queen Mathilde)的長女,擁有布拉班特公爵夫人(Duchess of Brabant)頭銜,也是未來王位繼承人。在進入哈佛前,伊莉莎白公主曾在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取得歷史與政治學學士學位。比利時王室發言人范多恩(Lore Vandoorne)表示,目前正密切關注事態發展,相關影響將於未來幾天或幾週內逐漸明朗。王室傳播總監巴埃爾特(Xavier Baert)則補充表示,王室正努力讓情勢穩定下來,並進一步評估後續應對措施。根據哈佛官方資訊,伊莉莎白公主所攻讀的公共政策碩士為期兩年,重視學生公共服務技能的養成。該校約四分之一學生來自其他國家,因此這項禁令勢必對其整體運作造成重大影響。川普政府聲稱此舉是針對哈佛拒絕配合其反猶太主義工作小組要求的反制措施。該小組此前要求哈佛改革錄取與教職員聘任程序,強化意識形態篩查與行政結構調整,但校方未予同意。針對川普政府的禁令,目前哈佛已正式提起訴訟,控告政府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並批評該命令帶有報復性質且毫無正當理由。哈佛校長賈伯(Alan M. Garber)在給校內社群的公開信中強調,這項政策威脅數千名學生與學者的未來,不僅對哈佛,對全美其他依賴國際學生的高等教育機構也造成廣泛衝擊。賈伯也提到,這是一項對教育自由與學術自主的明確打擊,也對懷抱夢想來美求學的年輕人發出錯誤訊號。

怕!阿根廷媽媽攜女看《絕命終結站》 頭上「電影院天花板」塌了
近日,電影《絕命終結站:血脈》正在上映熱播,該電影系列向來以各種巧合到不講理又令人毛骨悚然的致命意外著稱。然而在阿根廷,一對母女險些經歷了電影情節真實上演的恐怖景況--她們坐在位置上觀影時,頭頂上一塊天花板突然塌陷,砸在這位媽媽身上。綜合外媒報導,這起令人驚訝的巧合發生在阿根廷沿海大城拉布拉他(La Plata),5月19日晚上9點左右,29歲的芙亞瑪‧維拉韋德(Fiamma Villaverde)帶著她11歲的女兒和一位朋友一同穿越拉布拉他街頭時,看見了路上的電影院「Cinema Ocho」正在播放《絕命終結站:血脈》的消息。「事實上,那天我們本來沒有打算去看電影。」維拉韋德告訴媒體:「那天是我生日,我們偶然間發現了這間電影院,由於票價比平常便宜,我們便一時興起,買了點爆米花走進電影院。那時,電影才剛剛開始。」當他們在黑暗中走進4號影廳,廳內大約有40名左右的觀眾,而他們也隨即專心看起了電影。然而在電影即將結束時,維拉韋德先是聽到一聲巨響--她以為是電影音效--下一秒一大塊天花板就砸在她身上。幸運的是,維拉韋德性命無礙,因為當時她並沒有老實坐在座位上,而是稍微靠在扶手上,因此這塊掉落的天花板砸中了她的肩膀、背部與膝蓋。她立刻起身走到電影院的售票處,要求退還電影票錢,電影院工作人員則為了保險起見,替她叫了救護車。維拉韋德指出,在她等待救護車抵達時,電影院的經理錢來找她攀談,試圖「搓湯圓」,但她憤怒的表示自己打算起訴對方,「想想看,如果是打在我女兒頭上怎麼辦?他們太不負責任了!」維拉韋德表示,她其實患有恐慌症與焦慮症,正在接受治療,也有在服藥。「我很難適應人多的地方,因此我已經很多年沒有進電影院看電影了。我那天會進去真的是因為那是我生日,結果就遇到這種事!」據了解,維拉韋德在拉布拉他的貝里索(Berisso)一間夜總會當清潔工,以此養活她的女兒。她已經連繫了律師,要追討在她因為傷勢而無法上工的期間失去的收入。

男遭分屍烹煮!披薩店老闆涉案遭逮 他竟串通共犯「肉湯給狗吃的」
法國南部餐廳老闆菲利普施耐德(Philippe Schneider)坦承,2023年2月與伴侶入室搶劫時,意外導致男子喬治梅希勒(Georges Meichler)死亡。隨後他們還夥同另一名共犯,將死者屍體肢解、焚燒並放入蔬菜鍋中熬煮以掩蓋罪行。3人目前均遭警方逮捕送辦,當地法院預計於5月22日宣判他們的刑則。綜合《每日電訊報》、《太陽報》報導,69歲的施耐德原職業為肉販,在法國米約區布拉斯克(Brasc)開設披薩店。他向警方坦承,他曾與45歲的伴侶卡布巴西闖入60歲男子梅希勒位於森林深處的住家企圖行竊,卻在過程中意外導致梅希勒窒息而死。施耐德向調查人員供稱,他當時與卡布巴西合力將梅希勒綁起來並用布塞住嘴巴,不料他們於屋內搜刮財物後返回現場時,發現梅希勒已因窒息死亡。施耐德為了掩蓋罪行,還將梅希勒的屍體肢解,焚燒頭顱、雙手與雙腳,並將部分屍塊棄置在案發地點與死者的廂型車中。不僅如此,他還曾嘗試將屍塊與蔬菜一起烹煮,以進行他在尼泊爾接觸過的宗教儀式,並希望藉此掩蓋屍臭味。警方指出,施耐德與卡布巴西後來駕駛梅希勒的車輛逃逸。至於此案東窗事發的導火線,則是梅希勒的女兒在父親音訊全無後報案,並向警方稱曾收到一封來自父親的可疑簡訊,內容為「嗨,我跟朋友去布列塔尼透透氣、看看風景,回來見」。女兒表示,父親平時極少傳類似簡訊,不免讓人起疑。鄰居也表示,自己已長時間未見到梅希勒。警方後來循線找到施耐德,他遭盤問時一度謊稱,車輛是梅希勒借給他與卡布巴西。然而,警方在車輛後方發現血跡與人體殘骸,認為另有隱情。施耐德後來終於服軟,並坦承犯下滔天大錯。施耐德的律師盧克阿布拉特基維奇(Luc Abratkiewicz)表示,當事人已承認所有指控,「他說當時因酗酒與吸毒,萌生闖空門的瘋狂念頭。結果將人勒死,接著又犯下更荒謬恐怖的行為,肢解屍體,都將付出沉重代價。」另有一名25歲的男子涉案,此人為墓園掘墓工,據稱施耐德命令對方將梅希勒的屍體煮至「骨肉分離」,若被人問起此事則回答「是給狗吃的食物」。施耐德目前被控綁架致死、遺體棄屍與破壞遺體完整性等罪。卡布巴西雖然否認參與殺人,但她與掘墓工均被控共犯,當地法院預計於5月22日宣判此案刑責。

鄭宜農攜手阿爆前往紐約 把台灣推上國際舞台
金曲雙歌后鄭宜農、阿爆共組「臺灣好聲音」美聲搭檔前進紐約,偕同布拉瑞揚舞團代表台灣出征紐約夏日音樂節「臺灣之夜Taiwanese Waves」,誓言要用國、台、原民三種語言搭配舞蹈元素,把台灣表演藝術文化推上國際舞台之餘,更讓全世界樂迷都能聽見臺灣獨有的多元語言及音樂之美。鄭宜農攜台語新專輯《圓缺》首登「臺灣之夜Taiwanese Waves」M向全世界傳遞台語之美,她感到榮幸又興奮,儘管有眾多海外演出經驗,但在準備心情上坦言仍是戰戰競競,也因此五月初才剛結束新專輯演唱會的她,已經開始著手準備表演內容,更透露將在「說話」環節進行加強訓練,「言談內容是重點!因為要在短短幾分鐘時間內把自己的作品是從什麼樣的文化與故事中長出來,並且要用非母語表達,如何做到讓大家理解自己作為創作者的核心,非常重要!」布拉瑞揚舞團也將代表台灣前往紐約。(圖/物子巡演工作室 Taiwanese Waves提供)已經是第二次登上「臺灣之夜Taiwanese Waves」的阿爆,將帶著自己子弟兵「那屋瓦少女隊」赴紐約同台開唱,她透露屆時將以「傳統古謠美聲吟唱」與「跨越曲風的母語創作」,讓紐約聽眾認識台灣原住⺠文化。值得一提的是,阿爆過去曾與鄭宜農及布拉瑞揚舞團都曾在音樂上合作過,也都是彼此的好友,其中鄭宜農曾公開表示非常欣賞ABAO阿爆的創作,除了曾一起主持PODCAST節目,還邀請她擔任演唱會的嘉賓。鄭宜農開心預告:「這次參演有阿爆與那屋瓦少女隊的加入絕對是一場美麗的交會,非常開心我們又可以把台灣得有文化及語種一起搬到紐約的舞台上再次展現!」而這次齊赴紐約表演,三組人馬也將相約紐約,來趟音樂文化及美食交流之旅,鄭宜農表示:「我非常懷念紐約的餐車!熱狗是基本,一定要路上進行隨便選一個熱狗攤然後邊走邊吃的行程,還有就是Moma外面的Hala Chicken餐車,我太懷念那個餅沾辣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