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專家
」 招名威 食物中毒 毒物專家 寶林茶室 疫苗親友帶「1水果」探病…他一吃被推進洗腎室 譚敦慈示警:3類人不適合
水果、雞精、燕窩等食品都是常見的「探病伴手禮」,不過若是不了解病人的疾病狀況,恐讓好意變成負擔,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分享,曾經有位腎病患者食用了親友送來的奇異果後,反而病情加重被安排緊急洗腎。譚敦慈日前在《健康零距離》節目中分享,曾經有位親友覺得奇異果富含維生素C又高纖維,因此探病時便送了一盒奇異果給腎病患者,沒想到該名病患食用後病情卻惡化,原先無需接受透析治療,最後竟被推進洗腎室洗腎。她透露,由於奇異果是「高鉀食物」內含較多鉀離子,對腎病患者而言是種負擔,當時醫護人員前往病房,看見該名患者在邊削邊食用時,當場嚇壞馬上安排病患去洗腎,一番心意竟意外弄巧成拙,讓譚敦慈也直言「我建議不要送病人水果。」譚敦慈指出,除了腎病患者需慎選水果食用外,像是糖尿病患者則要避開甜份較高的水果,若化療病人的白血球數低於3000,由於免疫力下降也不能食用水果。對此,營養師方慈聲也提醒,選擇人蔘、銀杏、薑黃等活血補氣產品當探病伴手禮也要特別留意,包括開刀或有出血風險的病患,均不適合食用。
小米粽驗出劇毒托福松!家屬困惑「哪來的?」 食藥署將進行2度採證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部落18日凌晨傳出集體食物中毒,至少12人送醫,其中3人死亡、還有6人在加護病房觀察。調查單位在化驗剩餘食材後,19日衛福部公布調查結果,確認在小米粽食材檢體中驗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terbufos)。不過家屬聽聞相當驚訝,表示田地僅施用有機肥,不清楚「托福松」究竟從何而來。衛福部今(19)日中午緊急召開記者會說明,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在廣篩檢驗後,於食物剩下的檢體中發現不尋常訊號,經檢驗後確認為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蝸牛」及「血桐」檢體則為未檢出。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主秘蔡韙任說明,「有機磷托福松」是被管制的劇毒農藥,毒性極強,因含有磷,味道很重,只要0.6至1公克就可能致命,主要用來防治蔬果的根部線蟲與土壤裡的害蟲,但目前未有替代藥劑,自2014年起僅限瓜果、根莖與柑橘類等作物使用,並且只可運用「粒劑」、不得噴灑,更要求「實名登錄」購買。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也指出,假設中毒者是60公斤的成人,吃進「托福松」約96毫克就是半致死劑量,而這次送驗的自製粽子,以每顆大約300克來換算,推估每顆粽子約含30毫克劑量。對此,家屬表示「相當困惑」,他們表示包小米粽的粽葉是從樹上採下,但不可能有人對樹噴藥;且自家田地僅施用有機肥,根本不清楚致命托福松從何而來。此外,台東縣衛生局、食藥署毒物專家今天也再度到現場採證,以釐清農藥來源。
台東部落蝸牛小米粽疑釀食物中毒3死! 毒物專家直指「這食材」才是罪魁禍首
台東縣金峰鄉賓茂及壢坵部落18日驚爆集體食物中毒案,一共釀12人送醫,其中有3人搶救無效宣告死亡、4命危搶救中。經初步了解,事件起因為一位曾姓阿嬤於17日自製的小米粽,其內餡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和小米粉,其中蝸牛和五花肉都是生的,眾人吃了之後,陸續有人身體不適,在送醫途中失去呼吸心跳。對此,毒物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毒物主任洪東榮指問題應出在生醃豬肉,應為生豬肉所引發的肉毒桿菌中毒。曾姓阿嬤於17日下午3點自製了小米粽(原住民稱「阿粨」),其內餡包有蝸牛、竹筍、豬肉和小米粉,豈料阿嬤吃了後身體便開始不適,送醫宣告不治,家屬以為老婦病死,而後又拿出剩下的「小米蝸牛粽子」給前來弔唁的親友吃,沒想到眾人吃了之後,於18日凌晨3時許開始陸續出現嘔吐、抽搐症狀甚至昏迷,有人在送醫途中失去呼吸心跳,目前一共釀12人送醫,其中有3人搶救無效宣告死亡、4命危搶救中。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洪東榮指問題應出在生醃豬肉,這道原住民特有的料理,過去就曾發生過類似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件,因肉毒桿菌分A、B、E等不同型別,且都有對應抗體的解毒藥,因此他建議疾管署應盡快從食物、人體採檢體確定型別,才能對症解毒,對仍在治療的病患進行解毒治療。
經商男同時罹患2種癌!竟是煮飯阿姨「堅持1事」害慘他
現代人越來越注重飲食安全,不過往往忽略鍋具也可能對健康造成危害,一名經商男子不幸同時罹患雙癌,經醫師抽血檢驗發現,男子體內的「全氟碳化物」嚴重超標,追問才得知原來是「不沾鍋」害致癌。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日前在節目《小宇宙大爆發》分享健康知識,透露曾有一名男子因罹患腎臟癌、膀胱癌前來求診,經抽血驗出,他體內的全氟辛烷磺酸(PFOS)、全氟辛酸(PFOA)及全氟壬酸(PFNA)等3種有毒化合物質明顯超標。劉博仁進一步追問生活習慣,發現原來該病患長期在外地做生意,因工作忙碌聘請一名阿姨來幫忙煮飯,由於對方相當節儉,因此即使不沾鍋已經使用到塗層斑駁脫落,煮飯阿姨仍不肯更換,男子就這樣連續吃了5、6年的致癌毒素。對此,劉博仁示警,鐵氟龍(PTFE)常用於製作防水物品,包括不沾鍋、雨衣、一次性餐具等都可見此物質,由於鐵氟龍的半衰期長達1至2年,因此難以被人體代謝,建議只要看到不沾鍋有刮痕,最好不要繼續拿來烹煮食物。事實上,毒物專家招名威曾提醒,應慎選廚房容器,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鍋具,以免將毒素吃下肚,「如果它是一個不安全的材質,那就會煮出一些重金屬或釋放其他不明物質」,呼籲民眾無論是烹煮或盛裝食物,都不要使用沒有安全認證的容器。
天天吃豬油「一家3口全中風」孩童高血壓!無毒教母曝3好油:不要一油用到底
比起減少油脂攝取,慎選好油更加關鍵!一名年僅10幾歲的小男童被驗出罹患高血壓,家中也有3人陸續中風,致病原因竟是「餐餐都吃豬油」。對此,有「無毒教母」之稱的毒物專家譚敦慈分享,建議使用「3種油」才能提升人體好的膽固醇。譚敦慈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診間案例,表示曾有一戶賣豬肉的人家,不僅天天都吃豬肉,就連料理也都用豬油烹煮,長期以往導致家中已有2、3人相繼中風,甚至連10多歲的男童也罹患高血壓。譚敦慈指出,由於豬油內含的「飽和脂肪酸」較高,會讓壞的膽固醇上升,過量攝取恐危害人體健康,不過偶爾提個風味並無大礙,但千萬不要餐餐都使用同種油類,「油沒有絕對的好跟壞,不能夠一油到底」,這是因為每種食用油在烹煮時能承受的溫度不同,像是煎魚她就會使用葡萄籽油,因為「起煙點」很高。對此,譚敦慈提醒,料理食物時盡量選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油品,有助於提升人體好的膽固醇,依據美國心臟科醫學會建議,包括苦茶油、橄欖油及芥花油等3種油類,均含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民眾可以多加選用。
冰箱「3大致癌地雷」曝!毒物專家慟揭:母親癌逝是省出來的
百萬暢銷兩性作家小彤老師今年3月因黃疸就醫,卻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了「癌王」胰臟癌,緊急手術後還需進行12次的預防性化療,而毒物專家招名威的母親也因不敵胰臟癌於多年前病逝。近日,他在節目中坦言,其實母親的癌症是「省出來的」。招名威近日在節目《聚焦2.0》中提及,已故的母親當時退休1年後,經常突然無故發燒、體重減輕,直到前往血液腫瘤科檢查才發現,胰臟竟有顆約1公分的惡性腫瘤,確診罹患胰臟癌,怎料手術切除患部1年半後又開始發燒,再度被檢查出壺腹位置腫瘤復發,歷經14個月的癌症治療,最終仍不敵病魔辭世。招名威透露,過去家中有4個冰箱,其中一個是上掀式冰櫃,媽媽經常購買大量魚、肉類回家冰,但常常放到忘記,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家裡的紅豆、綠豆因為保存不當又久放,一拿出來整個發霉變「黑豆」。招名威示警,冰箱有「3大致癌地雷」使用習慣,包括「以為東西只要進冰箱,就能常保新鮮」、「東西發霉不丟掉」、「不是能盛裝的容器就能當食器」,由於冰箱其實是一個非常潮濕的環境,容易孳生細菌及黴菌,若食物沒有加蓋、密封或真空便放入冰箱,就會導致食物變質腐壞。此外,招名威提醒,廚房容器也要慎選,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鍋具,以免將毒素吃下肚,「如果它是一個不安全的材質,那就會煮出一些重金屬或釋放其他不明物質」,呼籲民眾無論是烹煮或盛裝食物,都不要使用沒有安全認證的容器。
坐博愛座遭訓斥!婦不信「他手脫臼」狂噴罵 毒物專家怒:難道要我表演手掉下來?
博愛座不斷上演世代爭奪戰,不僅爆發諸多口角糾紛,甚至激化成肢體衝突,也讓「博愛座存廢」議題再度掀起關注,而毒物專家招名威也分享自身經歷,指自己曾因「手脫臼掛急診」坐在博愛座,怎料卻被一名婦人當場斥責,讓他氣憤不已。招名威昨(20日)在臉書發文透露,他在大學時期曾不慎手脫臼,正當他搭乘公車準備前往醫院急診時,卻被一名中年婦人訓斥「年輕人不該坐在博愛座」,儘管他向對方解釋自己手部脫臼,但婦人仍不相信,讓他忍不住惱火直呼「難道要我表演手掉下來給她看嗎?」招名威無奈表示,若大眾僅憑「外表」及「年齡」來判斷該不該坐博愛座,如此一來那些真正有需求的民眾就會被忽視,「畢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事,或是有隱藏身障的問題,他總不會隨時拿出來說嘴吧」,再者若單以外表為讓座準則,也會因「誤判」引起許多誤會。招名威認為,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博愛座爭議,「其實說穿了,另一個就是禮貌問題」,若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尊重,因讓座問題而引發的衝突就會大幅減少,他還幽默提議,「下次最好就是上車前拿一個手板寫說,『我需要博愛座』,告知大家就沒問題啦~」
網路流傳乾燥秘方「棉花糖丟奶粉罐」! 專家勸不要:後果難以想像
台灣天氣潮濕,調味料、奶粉及麵粉等食品放久了容易受潮結塊。網路上曾有網友大方分享,只要丟入「大塊棉花糖」後,效果有如乾燥劑般,能夠有效防潮減少粉類結塊。甚至在可可粉見底時,還能連同棉花糖一起丟入沖泡,完全不浪費。毒物專家招名威對此表示「不建議」民眾以棉花糖吸收濕氣,容易引發細菌汙染或滋生,吸潮之後「拿來吃」的後果更是難以想像。過去曾有女網友在網路臉書社團大方分享食品防潮絕技,表示將棉花糖整顆放入可可粉、奶粉或麵粉的容器內,就能當做乾燥劑,有效防止粉類食品結塊。快吃玩時,可以連同棉花糖一起吃掉,完全不會浪費。然而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毒物專家、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指出,不建議用棉花糖來吸收濕氣,畢竟棉花糖成分中含有糖,水分吸入後可能導致細菌的汙染或滋生,最後若還把它一起吃下肚,會產生什麼問題實在難以想像。至於食物受潮結塊還能不能吃?招名威說明,食物受潮有分「時間長短」,如果處於受潮初期,嚴格說起來還是可以吃,畢竟細菌或黴菌可能滋生程度還不高;但若受潮時間已歷經許久,就不建議繼續食用。如果民眾難以判斷受潮時間長短,他一律建議「只要結塊」就別再吃了!
寶林茶室中毒案延燒 檢警約談8名證人以釐清案件
寶林案延燒,但店內粿條、香蘭葉和在來米粉3樣主要食材檢測米酵菌酸全陰性,曾任台大醫院副院長的桃園市副市長王明鉅透露,第一時間查詢醫學文獻就懷疑應是寶林「獨家配方」出包,加上中毒桃園市民描述「醬料很苦」,使他高度懷疑醬料,建議中央徹查醬料。但衛福部指出,取自寶林A13店的35件食材檢體,包括醬料等,均未驗出米酵菌酸。台北市長蔣萬安指出,料理過程相關食材、醬料等,都溯源供貨廠商,從進貨、儲存等各項環節稽查,確保一切符合規範。據了解,檢警3月30日曾約談廚助、百貨公司清潔廠商、餐廳外場人員共8名證人,其中1名外場員工疑似有短暫接觸過食材,全案仍待調查釐清。毒物專家也認為,須從外圍徹底搜查,才能認定為單一食物中毒事件。王明鉅說,根據2017年醫學文獻,米酵菌酸在富含20%以上脂肪的環境會迅速增長,該詞源自印尼食物「Tempeh Bongkrek」,含大量脂肪的椰渣發酵製成的餅,易讓米酵菌酸細菌生長,50到80年代致近萬人中毒,使印尼立法禁止製造。他說,粿條本身油脂少,且非寶林自己產製,若真的出包,供應鏈應有很多家中鏢,他第一時間懷疑是獨家醬料惹禍,加上他探視中毒市民時,對方直指上桌的粿仔條氣味很重、顏色很黑,第1口吃下去就覺得醬料非常苦,但因為很貴還是只能吃完。王明鉅說,該男子堪稱鬼門關前走一遭,一度進加護病房,所幸體質不錯,已回到一般病房,是目前曾病重還能清楚交代中毒過程的1例,且習慣「視吃」,能出示當時的粿仔條餐點照片佐證。王說,從醫學文獻、中毒男子口述,加上3樣主要食材全數未檢出米酵菌酸,加深他認為是醬料出包,應徹查醬料的成分、來源、儲放方式和廚師調製過程等,尤其有無使用椰子或玉米成分的原料。去年中壢爆發的法國麵包中毒事件,也是蛋黃醬惹禍。台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說,衛生局3月26日調查抽驗寶林茶室35項食材,追查8家業者供應10項醬料或澱粉製品,正聯合相關縣市衛生局進一步調查。台北市食安官李碧慧解釋,抽驗的35項食材,從外觀無法判斷是否有獨門醬料,但業者聲稱炒粿條用的是醬油,非獨門醬料。
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毒物醫:政府可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
寶林茶室食中毒案,台北市已累計21名案例,其中2例死亡,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毒物專家顏宗海31日認為,政府除了要釐清污染源,也應培養引發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除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也能從源頭避免米酵菌酸生成。顏宗海表示,台灣首度碰到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案件,造成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救治中,首先必須釐清污染源,可針對餐廳環境、食材、醬料檢驗,每個細節都不要放過。顏宗海指出,米酵菌酸耐高溫,無法透過烹飪消除,其引起的食物中毒將導致人們出現多重器官衰竭、肝腎臟衰竭、休克及腦部病變,卻沒有解毒劑能使用。但他點出,米酵菌酸的病原菌是「唐菖蒲伯克氏菌」,該菌在22至23度、PH值7.0環境下產生,該菌必須透過特殊培養方式在實驗室養出,才能了解唐菖蒲伯克氏菌是否存在於台灣環境中,國內目前未有相關技術,建議政府未來研發培養「唐菖蒲伯克氏菌」的技術。顏宗海強調,如果能在實驗室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將可掌握哪些維生素能殺死唐菖蒲伯克氏菌,避免米酵菌酸生成。
寶林茶室中毒案「新北再增3例」!自行就醫已改善 「17人症狀」出爐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8日)早累計通報的17例中,已有2死、5命危,如今相關症狀也公布,提醒過去2週曾到寶林茶室用餐的民眾須多加留意。對此,根據新北市衛生局今公布的最新狀況顯示,新北累計通報的7例中有3例是昨天新增的,而且是民眾自行通報,據悉這3例在24日用餐後,出現嘔吐、腹瀉,並在隔天25日至診所就醫,目前症狀都已改善。衛福部昨晚首度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於會後說明稱,目前疫調個案都是集中於3/19至3/22在寶林餐廳用餐,共通點為食用「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類食材是使用同一原料製作。至於臨床症狀,17例住院、比較重症者都類似,包含噁心、嘔吐、倦怠、虛弱無力、頭暈、腹瀉、腹痛、腸胃不適、食欲不振、胃寒、心悸、休克,以及急性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等病症。王必勝也提醒,民眾若在過去2週曾到寶林茶室用餐,且有出現上述多個症狀,應該通報各大醫院。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昨也表示,目前就醫案例都食用過「炒粿條、滑蛋河粉」,12小時內就發病,極短時間內惡化成肝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狀況,患者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直呼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也邀請衛福部長薛瑞元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薛瑞元會前受訪時表示,昨日所召開的專家會議主要是將資訊彙整,邀集臨床照顧醫師、毒物專家、環境部化學局、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等相關單位代表一起討論。目前根據專家的建議,食物中毒有3大可能性,包括衛生引起、內生性毒素和外加毒素。但薛瑞元表示,目前專家討論較不偏向第一類微生物引起,目前往後2者機率討論;也不排除人為下毒,檢調正在調查中。
寶林茶室中毒案2死、5命危「14人症狀」一次看 薛瑞元:不排除人為下毒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8日)早累計通報的14例中,已有2死、5命危,如今相關症狀也出爐,提醒過去2週曾到寶林茶室用餐的民眾須留意。對此,衛福部昨(27日)晚間推測,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衛福部長薛瑞元今接受媒體聯訪時也表示,專家討論後較不偏向衛生引起的毒素,可能會往「食物內生性的毒素」和「外面加進來的毒素」的方向進行討論,也就是不排除人為下毒。衛福部昨晚首度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於會後說明,目前疫調個案都是集中於3/19至3/22在寶林餐廳用餐,共通點為食用「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類食材是使用同一原料製作;至於臨床症狀,14人住院、比較重症者都類似,包含噁心、嘔吐、倦怠、虛弱無力、頭暈、腹瀉、腹痛、腸胃不適、食欲不振、胃寒、心悸、休克,以及急性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等病症。王必勝也提醒,民眾若在過去2週曾到寶林茶室用餐,且有出現上述多個症狀,應該通報各大醫院。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邀請衛福部長薛瑞元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薛瑞元會前受訪時表示,昨日所召開的專家會議主要是將資訊彙整,邀集臨床照顧醫師、毒物專家、環境部化學局、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等相關單位代表一起討論。目前根據專家的建議,食物中毒有3大可能性,包括衛生引起、內生性毒素和外加毒素。但薛瑞元表示,目前專家討論較不偏向第一類微生物引起,目前往後2者機率討論;也不排除人為下毒,檢調現在正在調查。至於馬偕醫院有個案家屬要捐肝搶救家人性命,薛瑞元則認為,這部分仍需醫療評估,因為可能不只是肝臟問題,還要考量捐肝是否就能改善、病人情況是否適合接受手術,這都尚須評估。中毒事件爆發後,有外界懷疑地方衛生局檢驗進度太慢,對此薛瑞元還原當時狀況稱,起初有食物中毒案件通報後,他第一時間就到場所基本檢測,因為食物中毒一般都是微生物可能性較大,就會對人員、食物、環境進行採檢,而台北市處理這件事也是按表操課,但有案子陸續發生後,才開始發現過程不太一樣,從嘔吐到肝腎衰竭的嚴重症狀是在短時間內發生,與平常的食物中毒情況不同,「我們也很警覺」,因此食藥署接到案件後,衛福部、疾管署和食藥署與地方一起介入調查。
寶林茶室中毒2死 醫推測「出血性大腸桿菌」釀憾事:歐洲吃豆芽致命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發生疑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7日)下午已造成2死3命危。毒物專家推測患者可能食用遭米酵菌酸感染的食物,另有醫師懷疑可能是「出血性大腸桿菌」引發憾事。彰化秀傳急診小兒科醫師黃士倫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是由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引起的疾病。而俗稱大腸桿菌的「一般腸道大腸桿菌」為分布於腸道,主要存在於大腸內的正常菌群,可提供人體所需維生素B12及K,也有幫助人體抵抗病原菌入侵作用。在正常情況下不會使人發病。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屬於可產生類志賀氏毒素的細菌,目前已知血清型約100多種,較常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是O157:H7。黃士倫表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釋放出毒素並引起腹痛、嘔吐、腹瀉及血便等症狀,甚至引發嚴重合併症及死亡。他指出,歐洲2011年5月至6月曾發生大規模O104型大腸桿菌感染事件,大多數病例均有德國旅遊史,調查後確認是患者食用受污染豆芽引起的流行疫情。不過,黃士倫雖高度懷疑是「非普通細菌」、「致命引發敗血症」的出血性大腸桿菌釀禍,但也強調,這起大規模食物中毒案件的真正原因,仍要等衛生局的正式報告出爐。
「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中毒1天內恐多重器官衰竭 醫:只剩這招能對付它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爆發疑似食物中毒案,截至今(27日)中午已釀2死2命危。有醫師懷疑禍首可能是無色、無味、耐高溫的「米酵菌酸」;另有毒物專家指出,米酵菌酸並無有效解毒劑,且致死率達到40%至100%之間,中毒者1天內就有可能多重器官衰竭。寶林茶室疑似中毒案已知有9起案例,其中2人死亡、2人命危,其餘則有輕重不一症狀。有醫師依據患者多有食用炒粿條、炒河粉,推測是米酵菌酸釀禍。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指出,國內還沒有該類中毒案發生,但若回顧中國大陸案例,該類中毒死亡率可達到3成。楊振昌說明,米酵菌酸中毒在國外也不算常見,以中國大陸為例,2010年至2020年10年間共有149人發病,其中139人住院、43人死亡,死亡率近3成,病源多來自玉米、黃豆製品,以及少部分因保存不當產生毒素的米製品。又米酵菌酸毒性很高、干擾人體產生能量,甚至讓身體「崩潰」引發器官衰竭休克,但目前尚無特殊療法或解毒法,也不能透過洗腎排除毒素,僅能運用支持性療法。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則指出,米或椰子製成的發酵食品若有發酵不當,可能產生Burkholderia gladioli菌,該菌又再衍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無色、無味、耐高溫,也無法透過視覺、嗅覺、味覺來辨認,亦無法用烹煮將其破壞;但其有易在PH值7中性環境滋生特性,如在食品製程中加醋或檸檬汁,便可以酸抑制毒素滋生。顏宗海表示,米酵菌酸主要作用在人類粒腺體,該腺體為哺乳動物產生能量的來源,食用到含有米酵菌酸食物,可能產生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症狀;中毒者可能合併有肝、腎等多種器官衰竭,「只需1毫克就會導致死亡」,致死率達到40%至100%。不過,本事件雖已確定為食物中毒事件,但是否為米酵菌酸中毒仍有待食藥署、衛生局檢驗出爐,且微生物檢驗通常需耗時2週以上。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1!累計10案「2死、2重症」最新病況曝
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疑雲,導致2人不幸死亡,事件越燒越烈,衛生局今(27日)上午又接獲第7例通報,加上3例民眾相關陳情,目前已累計共10例中毒個案,其中2人症狀危急最新病況曝。新北一名39歲呂姓男子與50歲女性友人(個案二)於3月22日前往「寶林茶室」用餐,2人食用素食炒粿條及香蘭葉飲料後,相繼出現嘔吐、腹痛、心悸等症狀,呂男緊急就醫後仍於24日宣告不治;另外,一名66歲老翁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被送至新光醫院,不過今天稍早因急性腎衰竭不治身亡。食物中毒事件擴大,台北市衛生局局長陳彥元表示,今天上午9時許又收到北醫附醫第7例通報個案,目前患者分別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馬偕醫院及三軍總醫院接受治療,其中2人病情不太樂觀,正在加護病房使用葉克膜搶救中,截至27日上午共累計2死亡、2重症。針對該起「寶林茶室」食安風暴,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食物中毒事件有擴大的趨勢,食藥署已主動前往稽查,並邀約毒物專家、疾管署防疫醫師一同隨行,將和台北市衛生局協同釐清事件發生原因。
寶林茶室中毒案擴大!驚爆「3人重症」 送加護病房 醫曝罕見:這波來得急又快
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素食餐廳「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疑雲,目前已釀1死、9人不適送醫,其中2名相關個案均入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加護病房。據了解,新光醫院收治的一名66歲老翁也因出現中毒反應送醫,且情況嚴重使用葉克膜搶救中。新北一名39歲呂姓男子3月22日前往「寶林茶室」食用素食炒粿條及香蘭葉飲料後,出現嘔吐、腹痛、心悸等症狀,緊急就醫後仍於24日宣告不治,食物中毒事件越演越烈,衛生局陸續接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北馬偕醫院、新光醫院及三軍總醫院等相關個案通報,至今已累計共1人死亡、9人食物中毒。據《自由時報》報導,其中光是北醫附醫就有2例中毒個案,且病患均在加護病房搶救,病情不太樂觀。另外,一名66歲老翁出現胸悶、噁心、嘔吐等症狀被送至新光醫院,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且症狀危急需裝葉克膜搶救。對此,新光醫院感染症主任黃建賢表示,這波中毒現象來得又急又快,此種急症狀況相對罕見,而該名老翁入院後有進行細菌培養,不過並未培養出細菌,目前推斷較像毒素造成的症狀,但確切原因仍待食藥署、疾管署的檢驗結果出爐。針對該起「寶林茶室」食安風暴,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食物中毒事件有擴大的趨勢,食藥署已主動前往稽查,並邀約毒物專家、疾管署防疫醫師一同隨行,將和台北市衛生局協同釐清事件發生原因。
寶林茶室食安疑雲再增1例!食藥署晚間會同市府稽查 王必勝:有擴大趨勢
臺北市衛生局於24日接獲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通報,民眾2人於22日中午食用信義區某素食餐廳供應之「炒粿條」等餐食後,陸續發生噁心、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並至醫院或診所就醫,其中1人有心悸至休克之情形,該名患者轉院後死亡;另1人則至診所就醫,症狀輕微。衛生局今(26日)陸續接獲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光醫院、三軍總醫院、馬偕醫院通報民眾4人分別於19日及21日在同餐廳食用「炒粿條」及「滑蛋河粉」等餐點後,亦發生噁心、嘔吐及腹瀉等症狀,另有1例家屬陳情。衛生局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1條立即命業者暫停作業、停止供應餐點;臺北市政府食安官李碧慧亦會同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疾病管制署及專家共同調查。衛生局24日前往案內餐廳現場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進行衛生稽查,同步啟動疑似食品中毒調查,截至目前接獲通報5人。衛生局於餐廳現場查有未提具員工健檢資料、碟盤疑似有蟑螂排泄物、刀具夾放於流理台等3項衛生缺失,已命業者於27日前限期改善,屆期複查如不合格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8條處6萬元以上罰鍰。另醫院及衛生局亦已採集病患及餐廳環境檢體、工作人員手部檢體,要判定是否為一起食品中毒案件,須待醫院採集之人體檢體及臺北市衛生局採集之環境及手部檢體結果出爐(時間約2週),進行綜合研判,如屬食品中毒案件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規定,可處新臺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如屬情節重大足以危害人體健康之虞者,移請檢調偵辦。衛生局表示,食品中毒定義「2人或2人以上攝取相同的食品而發生相似的症狀,稱為1件食品中毒案件。若為肉毒桿菌毒素引起或急性食品中毒(如化學物質或天然毒素中毒等),倘患者僅一人,亦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經流行病學調查推論為攝食食品所造成,也視為一件食品中毒案件。」如經醫療院所反映有關疑似食品中毒事件時,衛生局均立即啟動就食因、症狀、潛伏期等配合人、事、時、地、物等因素調查及判定是否為疑似食品中毒事件。對此,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指出,依照目前狀況來看,「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有擴大趨勢,食藥署已於今日晚間主動前往稽查,除了邀請毒物專家及疾管署防疫醫師隨行,同時也會同北市府食安官等人共同調查,希望再次透過現場調查釐清原因。
小磨坊被驗出農藥大翻車 毒物專家曝吃到「克美素」後果
全台食安問題再現,致癌工業用色素蘇丹紅出現在眾多食品當中,當時不少調味料大場中標,知名品牌小磨坊也一度傳出用到問題辣椒粉,不過第一時間拿出檢驗報告自清,並表示已自驗513次,結果今(12)日北市衛生局公布小磨坊的紅辣椒粉有禁用農樂克美素,也讓毒物專家表示,若吃了恐影響發育甚至傷害生殖系統。北市衛生局指出,家樂福線上購物的小磨坊「紅辣椒粉」檢出克美素-0.1ppm,已令業者或通知平台下架不得販售不符規定產品。但小磨坊表示,目前尚未收到台北市衛生局的公文,是透過新聞稿發布才得知消息,公司已展開查核。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農藥克美素可抑制植物生長,在其他國家通常用於小麥,可避免長得太高,以增加產能,在動物試驗中,克美素屬於低毒性,但食用後恐影響生長發育,會對生殖系統造成傷害。根據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驗署農藥資訊服務網,克美素用於葡萄作為生長調節使用,抑制葡萄枝條的徒長,並提高著果率,或用於菊花作為促進成熟使用,在農藥殘留容許量標準中,僅針對菊花、大麥、小麥(含黑小麥)、油菜籽、棉籽及黑麥制定殘留容許量,其他農作物禁用。
深坑大火刺鼻異味擴散雙北 專家籲民眾緊閉門窗、外出配戴口罩
新北市深坑區一間工廠20日發生火警,刺鼻異味擴散至雙北,引發民眾擔憂是否會產生毒物「戴奧辛」。新北環保局局長程大維21日表示,目前事故周遭及下風處等區域空氣品質監測狀況皆呈現正常狀況,初步排除戴奧辛污染疑義。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醫師顏宗海則表示,如工廠內有鋰電池大量燃燒,會產生「氟化氫」,這是一種有毒氣體,民眾若出現呼吸不順、喘或胸悶等情形,應盡速就醫。新北環保局長:初步排除戴奧辛污染疑義此次火警起源於新北市深坑北深路三段,該倉庫放置藍牙耳機等電子產品與鋰電池,火勢撲滅後仍有惡臭飄散至雙北。有輿論質疑燃燒後廢棄物將產生「有毒物質」,程大維表示,戴奧辛屬於揮發性有機物的一種,其生成條件需在特定溫度、條件及催化物下才可能會生成,目前事故周遭及下風處等區域空氣品質監測狀況皆呈現正常狀況,揮發性有機物濃度很低,綜上因素初步排除戴奧辛污染疑義。空氣品質數值正常 雙北環保局持續監測根據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2月21日上午8時木柵地區空氣品質指標AQI指數為47,顯示為綠燈良好狀態。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表示,除持續監測各區空氣品質,第一時間也加派人力至距離火災地最近的文山區多點機動量測空氣品質,數值均正常。建議民眾如擔心聞到異味,可暫時緊閉居家門窗,如需外出可配戴口罩,以減少呼吸道不適感。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表示,因盆地擴散條件不佳,提醒深坑、新店以及中和、永和地區民眾暫時緊閉居家門窗,外出配戴口罩,避免於戶外長時間逗留,以減少呼吸道及眼睛不適感。環保局將持續進行空氣品質監測。專家:鋰電池大量燃燒會產生「氟化氫」毒物專家顏宗海表示,當發生突發性工廠火警,最令人擔憂的就是不知道廠房內容物。如果工廠內有塑膠物質,燃燒後恐會產生「戴奧辛」,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一級致癌物,應避免吸入;若有鋰電池,大量燃燒會產生「氟化氫」,是一種有毒氣體,可能刺激呼吸道、影響肺部,嚴重恐造成呼吸衰竭。他呼籲下風處(如中永和、新店、木柵等)民眾,盡量不要外出、門窗緊閉、開空氣清淨機。若要出門,建議戴上N95口罩。尤其氣喘、慢性肺阻塞患者等敏感族群要更注意,如出現呼吸不順、喘、胸悶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教育局:各校適時關門窗、調整戶外課程因應深坑火災影響空氣品質,北市學校緊急啟動應變措施。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通知各校,雖然空氣品質指標並未異常,仍請各校謹慎因應,適時關閉教室門窗並調整戶外課程,尤其針對敏感性族群如呼吸道、心臟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加強關注與防護,並建議師生評估自身身體狀況配戴口罩。依據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因應空氣品質惡化處理措施暨緊急應變作業流程」,當空氣品質指標AQI達101以上(橘色)為初級預警,學校應啟動防護措施,針對敏感性族群減少戶外活動並配戴口罩;AQI上升至151以上(紅色)則應適度關閉教室門窗,調整戶外課程活動至室內,師生並應配戴口罩;AQI達401以上則應評估停止上課。
食物保存不慎可能導致健康危害 護理師提醒:三種菜不宜再次加熱食用
民眾為了節儉常選擇將剩菜剩飯冷藏保存,第二天再次加熱食用。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對你的健康不利,毒物專家譚敦慈就曾在節目上提醒,有三種食物千萬不可再次加熱食用,因為可能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譚敦慈曾經在節目中提及三種食物應該避免隔夜加熱食用,首先是「深綠色蔬菜」,因其可能含有硝酸鹽,經過加熱後轉化為致癌物質亞硝酸鹽;其次是「冷盤」,由於其本身溫度較低,打包後更容易滋生細菌;最後則是「魚蝦貝類」,譚敦慈指出,重複加熱不僅使口感變差,還可能導致蛋白質生成有害物質(氧化膽固醇)對心臟血管造成損害。對於不得不將剩菜帶回家繼續食用的情況,譚敦慈提供了一些建議。她建議在加熱前先將湯汁濾掉,因其裡面可能含有過量的鈉及嘌呤(普林),可以再重新添加新鮮水,例如在加熱雞湯時,可以將雞撈起,保留一點湯汁,加入新鮮蔥、薑、蒜、洋蔥(擇一),以減少氧化膽固醇的生成。然而,譚敦慈也強調,食物打包回家後一定要確保進行「充分煮沸」。僅使用微波爐或電鍋蒸煮可能無法達到徹底滅菌的效果,更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風險。此外,對於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自己攜帶便當不想再吃外食的現象,譚敦慈提醒,煮完菜後盡可能立即裝進餐盒,因為溫度介於7~60度稱為「危險溫度帶」,甚至只要溫度低於60度,就可能會開始滋生細菌。她建議民眾只要飯盒「手摸起來不燙了」就要盡快放入冰箱保存,以免食物受到細菌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