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婦
」 醫院 懷孕 高齡產婦 新生兒 大陸
長庚接手後首名新生兒誕生! 「大同寶寶」象徵新起點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2025年1月1日與長庚法人正式醫療合作,6月中旬迎來首位在新醫療團隊照護下出生的寶寶,象徵醫院邁入全新階段的里程碑,這位被暱稱為「大同寶寶」的健康男嬰,不僅帶來新生命的喜悅,也為大同醫院注入更多希望與信心。6月18日上午,36歲林姓產婦在大同醫院順利接受剖腹產,平安誕下重達3695公克的健康男寶寶。(圖/院方提供)6月18日上午,36歲林姓產婦在大同醫院順利接受剖腹產,平安誕下重達3695公克的健康男寶寶,林小姐是首次懷孕,雖然對分娩過程難免緊張不安,但她表示,選擇在大同醫院生產,是基於對醫療團隊專業能力的高度信賴。生產當天,手術由婦產科賴韻如醫師主導,結合麻醉科、小兒科與護理團隊緊密合作,展現出醫學中心等級的醫療協作與緊急應變能力,手術過程順利,寶寶出生後立即由兒科醫師評估健康狀況,確認體溫、心跳、呼吸與肌張力皆屬正常,隨即交由婦幼中心的專業護理團隊接手照護,母子均安。這位被暱稱為「大同寶寶」的健康男嬰,不僅帶來新生命的喜悅,也為大同醫院注入更多希望與信心。(圖/院方提供)院長林孟志強調,此次「大同寶寶」誕生不僅是醫院全面升級後的成果,也象徵大同醫院邁入嶄新的醫療階段,以「在地醫療,醫學中心水準」為理念,醫院積極整合各專科醫療資源,提升整體服務品質,自從產前檢查、手術生產、產後復原到新生兒照護,均為跨科別團隊合作為核心,讓民眾在地就醫同樣能獲得高品質服務。自1月1日以來,大同醫院提供24小時兒科專科醫師急診服務,截至5月底已服務1120人次,兒科中重度嬰兒病房也成功收治13位病童,並提供10個兒童次專科門診服務,未來將持續強化婦產科、兒科等高需求科別的服務能量,擴展社區民眾的就醫選擇與便利性,同時結合長庚醫療體系的資源與管理優勢,提供更精準、更人性化的醫療照護。

北市孕媽咪剖腹產後變身障 狀告六星級婦科診所求償200萬元
北市一間廣受藝人信賴的六星級高端婦產科診所爆出醫療糾紛。1名產婦在剖腹產後,疑因麻醉處置不當,導致神經受損,雙腳麻木無力,甚至需要領輕度殘障手冊,為此憤而向診所與2名醫師提告求償200萬元。本案今(20)日於士林地院開庭,診所否認有醫療過失。據《ETtoday新聞雲》獨家報導,今日在法庭上,該名產婦透過律師主張,她在生產過程中遭醫療團隊同時施以「脊椎麻醉(SA)」與「硬膜外止痛(EA)」2種麻醉方式,並在術後出現神經異常,雙腳麻木、無法行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產婦主張,醫療團隊在麻醉前未經適當風險評估,且術後症狀也未獲得妥善照護與轉診,認為明顯有醫療疏失。對此,診所代理律師駁斥,強調並無雙重麻醉失當情事。診所代理律師表示,2種麻醉並非「同時」施用,而是依醫療流程分段施作。其中,脊椎麻醉是在剖腹產手術進行時施用,而硬膜外止痛則在術後持續止痛使用,全程均有詳實記錄。且產婦在術後反映腳麻與無力時,已有值班醫師與護理人員到場評估,並將情況回報相關醫護,否認延誤照護或未妥善處置。報導並提到,開庭過程中,法官曾針對2種麻醉施作方式當庭提問,並要求婦產科診所方補充醫療指引與處置紀錄。並提醒診所方律師:「你們這類案子不少,是不是該看看內控怎麼了?不一定是有疏失,但這樣不太好。」目前,這名產婦已經自費到台大醫院進行勞動力減損鑑定,希望作為損害事實的佐證依據。法官則諭知本案將於8月再度開庭,並建議雙方可研議和解方向,以免訴訟曠日廢時、消耗心力。據了解,硬膜外止痛(Epidural Anesthesia)與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是兩種常見的局部麻醉方式,主要用於手術或疼痛管理(例如分娩)。它們在施打位置、作用範圍、效果持續時間等方面有顯著差異。以下是詳細比較:一、施打位置:硬膜外止痛將藥物注入硬膜外腔,通過導管持續給藥;脊椎麻醉則單次注射至蛛網膜下腔的腦脊液中,直接作用於脊髓神經。二、藥物與劑量:硬膜外需較高劑量,藥物(如布比卡因)濃度較低,擴散至神經根;脊椎麻醉劑量少、濃度高,作用更直接。三、作用範圍:硬膜外可調節麻醉範圍,適合胸腹部手術或分娩止痛;脊椎麻醉範圍較固定,多用於下肢或下腹部手術。四、起效與持續時間:硬膜外起效慢(10~20分鐘),可持續數小時至數天;脊椎麻醉起效快(2~5分鐘),可持續1~4小時。五、應用場景:硬膜外適合長時間疼痛管理,如分娩或術後止痛;脊椎麻醉適合快速、短暫手術,如剖腹產或骨科手術。六、副作用與風險:硬膜外可能引起低血壓、感染或導管移位;脊椎麻醉可能導致頭痛、低血壓或尿瀦留,藥量過高有呼吸風險。七、技術與體驗:硬膜外技術複雜,患者保留部分運動功能;脊椎麻醉操作簡單,患者麻醉區域完全無力。總結來說,硬膜外止痛適合長時間、靈活的疼痛管理,起效較慢但可持續給藥,適用於分娩或術後止痛。脊椎麻醉適合快速、短暫的手術,起效快但持續時間有限,適用於下半身手術。至於選擇哪種麻醉方式取決於手術類型、患者狀況及醫療需求,應由麻醉科醫師根據具體情況評估決定。

腸病毒變更毒了!已4新生兒亡 疾管署籲:染病媽媽停餵母乳
國內時隔7年再現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病管制署今(20)日表示,本週尚無新增腸病毒重症個案,2025年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仍維持5例,包含4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所有年齡層的腸病毒重症個案統計維持7例,7例當中6例感染伊科病毒11型、1例感染克沙奇病毒B5型。而經專家討論後,疾管署指出,母奶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因此建議嬰兒未滿3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疑慮,應停止哺餵母乳。為因應近期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於18、19日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和防治策略建議。經病毒基因序列分析比對,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流行的伊科病毒11型之基因序列與2018年國內流行株已有明顯差異,但與2022至2023年歐洲、2024年日本流行株的基因序列相近,顯示國內疫情是由歐洲、日本等國際疫情擴散而來。疾管署表示,此流行株具突變和基因重組導致毒力增加,在歐洲、日本均有造成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導致重症、死亡,因此特別提醒民眾、醫療端注意防治,呼籲流行期間孕產婦和新生兒儘可能減少外界接觸、降低遭傳染的機會,並注意自身和家人症狀,有症狀儘速就醫以利醫師早期警覺診治介入。另外,疾管署指出,產房應落實詢問產婦接觸史,加強注意病嬰家庭成員或照護者有無相關症狀;如新生兒無法排除為腸病毒感染,建議發病1至3天內儘早給予免疫球蛋白;並加強監測新生兒發病早期症狀及肝指數,凝血功能等,同時將電解質失衡和腎上腺出血納入臨床處置建議。上述建議將納入新版「新生兒腸病毒臨床處置建議」。針對母親感染腸病毒時的母乳哺餵建議,疾管署說明,經專家會議廣泛討論後決議,除了母子間的親密接觸可能傳染腸病毒之外,母奶更曾被證實可能含有腸病毒。因此疾管署建議,「嬰兒未滿3個月時,授乳母親若有腸病毒感染之虞,宜停止哺餵母乳,過程中協助母親維持泌乳,待疾病康復後可恢復母乳哺育。」疾管署已於官網成立「新生兒腸病毒防疫專區」提供孕產婦和家中有新生兒的注意事項、衛教資源、感染管制指引、常見問答等,供民眾查詢。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防疫措施。(圖/疾管署)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防疫措施。(圖/疾管署)

公立醫拒收稱「妳懷死胎」 產婦與尪不死心轉院!她產下健康男嬰
印度賈坎德邦哈扎里巴格一名產婦日前待產時遭公立醫院拒收,醫護還聲稱她的孩子已在子宮內死亡。意外的是,她後來在私立醫療院所順利產下一名健康男嬰。當地政府目前已下令調查此事,以釐清是否為醫療疏失。綜合《自由新聞報》、《新德里電視台》報導,產婦馬妮莎戴維(Manisha Devi)的丈夫薇諾德紹(Vinod Sao)表示,他6月4日陪妻子從住處跋涉約120公里,趕往哈扎里巴格的謝赫比哈里醫學院附屬醫院(Sheikh Bhikhari Medical College and Hospital)準備待產。但該院醫護人員卻聲稱馬妮莎的血紅素過低,並斷言胎兒已經死亡,因此拒絕讓她住院。不過薇諾德並未放棄,他立刻將妻子轉送至同區的聖哥倫巴傳教醫院(St Columba’s Mission Hospital)。所幸馬妮莎經檢查後,順利產下一名健康的男嬰。薇諾德事後感謝該間私立醫院的醫療團隊,直言是他們挽救妻兒的生命。聖哥倫巴傳教醫院負責人、醫師普拉文庫馬爾(Pravin Kumar)表示,馬妮莎入院後經過一系列檢查,結果皆顯示正常,最終成功分娩,母子均安。哈扎里巴格政府官員沙希普拉卡什辛格(Shashi Prakash Singh)6月6日表示,相關單位已責成該公立醫院的院方成立調查委員會,以釐清相關醫療人員是否違反標準程序及涉及醫療疏失。他更強調,公立醫院的設立宗旨,是為患者提供低費用、高品質的醫療,「但這裡卻未能做到這點,尤其是在這種危急情況下,拒絕提供醫療服務是不可接受的事。」

腸病毒新增2死「皆是新生兒」 專家籲產前14天就要警戒
疾管署今(17)日宣布新增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增1例、死亡增2例。重症個案為出生3天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仍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死亡2例為上週記者會公佈之南部2新生兒重症,均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持續有新生兒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病例發生,今(2025)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5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且造成4例死亡。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估計至7月底),呼籲產婦和新生兒儘量謝絕訪客、親朋好友對新生兒勿抱抱親親,以免造成傳染。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24週(6月8日至6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6,009人次,較前一週(5,257人次)上升14.3%。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今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本週疾管署也將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建議和防治策略建議。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表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1-14天發病,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特別是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準媽媽的防護措施及注意自身健康狀況相當重要,呼籲準媽媽們產前14天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等保護措施,減少可能的感染機會;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在疑似症狀緩解前,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

婆婆給行房時辰表「10個有9個生男」 媳婦連2胎女兒挨罵:要倒房了
許多長輩仍有重男輕女的觀念,認為男生比女生好,令人備感壓力。一名媳婦抱怨,婆婆希望抱男孫,規定要在指定的時間行房,看到2胎都是女生,不斷責罵她,甚至連關心都沒有,讓她看清不願再屈就。原PO在臉書《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提到,婆婆有2個兒子,老公是次子,因為大嫂不想生,於是全部希望都在她身上,希望能傳宗接代,剛結婚時就給了一張「行房時辰表」,聲稱照做就會生男生,但她是高齡產婦,而且很難自然受孕,靠著試管嬰兒,生下的第1胎是女兒。沒想到婆婆知道後很不開心,打電話來罵,認為原PO沒有聽話,還說「10個有9個生男」、「我這房要倒房了」,後來大姑代為道歉,婆婆態度也稍微軟化,同意可以不用再生,認為她應該封肚了,但意外總是來得突然,1年後她又懷孕了,但一樣是女娃,這次婆婆就沒再多說話。直到原PO臨盆破水那天,婆婆打來要求「不要當天生」,建議隔天比較好,讓她十分無言,「痛是我在痛,還要被下指導棋」,但婆婆又改口「順其自然」、「平安健康」就好。原PO決定不再管旁人的意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想到第1胎取名,婆婆意見很多,原PO這胎就先知會老公,有請幾個命理老師看過覺得不錯的字,婆婆卻百般無奈,表明「不是男生,名字你們決定就好」,讓她聽了不是很開心,因為女兒也是她拚命生下來的,又看到婆婆對其他人的差別待遇,大媳婦不想生、大兒子財產分最多,都不會被唸,於是她已經決定,從今要過自己的生活,不在意旁人的感受。貼文一出,網友紛紛留言:「為什麼都要那麼晚才決定及看清?」、「是有王位要繼承嗎?為什麼一定要男生呢?媽媽自己的壓力也太大了吧」、「生孩子是為自己生的,與婆婆無關,不必理會老人家發瘋」、「辛苦了,過好自己的日子比較重要!女兒沒什麼不好,很貼心」。

雙金馬影后陳淑芳真情推薦「日悠褲是漏尿困擾者的安心選擇」
根據調查顯示,40歲以上女性約26%、男性約17%曾經歷漏尿困擾,膀胱過動症的盛行率更高達18.6%。面對這樣普遍卻常被忽視的困擾,谷慕慕®全新專利防護品牌「日悠褲®」以突破性三層科技與男女款設計,為熟齡族群、孕產婦及偶發性漏尿困擾者提供安心守護。今年(2025)更邀請雙金馬影后陳淑芳擔任品牌代言人,以溫暖堅韌的形象詮釋女性面對漏尿時的輕鬆自信,完美展現「安心守護,自在生活」的品牌精神。日常防護的全新選擇 日悠褲®三層貼身設計 讓每個人活出真我日悠褲®創辦人陳苑伊以自身家人經驗為例,其外婆因年紀漸長產生漏尿症狀,長期包厚重尿布導致皮膚過敏、坐立難安,讓他十分心疼。因此日悠褲®從「日常生活」出發,考量長時間穿著下的舒適性,開發出雙專利防漏結構,提供穩定防護力與高度透氣性 :l 適用對象涵蓋熟齡族群、孕產婦及偶發性漏尿困擾者l 白色親膚層使用單向導濕科技布料能迅速導入液體,瞬間吸收不回滲。l 吸收層採用鋅離子抑菌技術,有效避免異味與細菌滋生。l 超薄登山級雙功能防水層,厚度不到0.02mm,通過日本JIS認證,防水透濕係數達1萬以上,能維持良好透氣度,即使長時間穿著也舒適。l 專利反摺防漏結構能杜絕側邊滲漏,讓防護更全面、行動更安心。l 提供 30ml 與 50ml 吸收量選擇,30ml 女用款可搭配 15ml 加量墊,靈活調整防護力,貼近每位使用者的日常需求。l 褲腰採彈性不勒設計,外觀與一般內褲無異,讓使用者無須改變原有習慣,就能安心應對漏尿問題,正如品牌主張:「穿對內褲,漏尿不煩惱!」產品全數通過 PFAS 檢驗,確保安全無害。全系列包含女用30ml款(可搭配加量墊)與男女用50ml款,滿足多元族群與各式場景的需求。創辦人陳苑伊也表示 : 「日悠褲®不僅是產品,更承載著我對家人的關愛,也希望透過更舒適、體面的方式,幫助大家安心面對這樣的身體變化,讓每個人都自在、自信地迎接每一天。」日悠褲®品牌代言人陳淑芳希望讓更多人知道漏尿不是難以啟齒的秘密,透過日悠褲輕鬆為自己找回生活的掌控權(圖/日悠褲®提供)。代言人陳淑芳以真實體驗 詮釋輕鬆自信雙金馬影后陳淑芳以溫暖堅韌的形象深植人心,自2025年起開始擔任日悠褲®品牌代言人,前期更親身參與日悠褲®超過一年的產品測試,協助品牌深入了解熟齡族群對內褲功能性與舒適性的需求,陳淑芳說:「自己雖然沒有這方面的困擾,但身邊不少朋友會因為年紀或生產經驗,偶爾遇到尷尬狀況,卻又不好意思講出口。當我試穿日悠褲®後,才發現原來一件內褲就能提供這麼多貼心的防護。像這樣的產品,真的能幫助許多人過得更安心、更自在。」陳淑芳希望透過代言推廣,讓更多人知道這不是難以啟齒的秘密,而是一個可以正視、可以改善的日常狀況,並鼓勵所有熟齡朋友與有類似困擾的人們,勇敢跨出第一步,正視身體需求,選擇合適的防護方式,為自己找回生活的掌控權。

見護理師揹「紅色大背包」陪伴新生兒! 醫:是為迎接得來不易的寶寶
有位孕婦近日到醫院檢查,被醫師稱是「高齡產婦」,氣得她PO網痛批「35歲怎麼了嗎?」、「我們不是高齡,是高質感。人生準備好了,寶寶才值得來」,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熱議。對此,ICU醫師陳志金就分享自己看見醫護人員推著新生兒保溫箱的畫面,一旁還有護理師揹著「新生兒急救包」,直言「請不要在意自己35歲為何被稱為『高齡產婦』,那是為了替你準備更高規格、更多人力支援,來迎接你得來不易的寶寶」。陳志金今(3)日上午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當時電梯門打開,就看見3位醫護人員推著一台新生兒保溫箱進來,其中一位新生兒科醫師向他打招呼,他便回應「要夠早,才能夠見證你們的辛苦啊!」陳志金指出,當時他忍不住想替3人留下合影,結果只拍到其中2人的身影,她們推著保溫箱前往新生兒室,另一位同事則揹著「紅色大背包」(新生兒的急救包)獨自朝著新生兒加護病房(NICU)走去,「我本來還覺得遺憾,沒能幫她們3人留下合照。後來再想想,應該是要慶幸,她們是分道揚鑣,而不是一同走向ICU,那代表小baby平安」。陳志金拍下醫療人員與新生兒的畫面。陳志金解釋,產科會事先聯絡新生兒急救團隊去待命,以防新生兒出生後需要急救,這可能發生在緊急剖腹產、高齡產婦、高危險妊娠、胎兒窘迫等等情況,「每一次的生產都是『用生命拚的生命』,需要許多人的付出,才能守護孕產兒的安全,希望這些付出,將來都能夠有更合理的回報」。陳志金強調,「請不要在意自己35歲為何被稱為『高齡產婦』,那是為了替你準備更高規格、更多人力支援,來迎接你得來不易的寶寶;請不要指定半夜看時辰剖腹產,要將珍貴的醫療資源留給真正有緊急需要的人醫療人力充足,寶寶平安出生,才是我們能給他的『好命』。」最後,陳志金也呼籲,「請善待醫療人員,讓他們可以專心的做好守護你家人健康的工作,而不是疲於防範你的提告、客訴,把時間都花在調解、上法院…你可以選擇,讓醫療人員安心的留下來,繼續守護我們和我們下一代的健康」。

孕媽咪產檢被提醒「是高齡產婦」氣炸 醫師談懷孕風險:不中聽但真的要注意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忙於工作、學業進修,導致結婚生子的年紀逐漸後移。雖然社會風氣已經對什麼年齡做什麼事沒有太嚴苛的壓力,不過有些客觀事實還是要尊重。近日就有一名35歲的女網友被婦產科醫師提醒是「高齡產婦」而氣炸發文,「35歲怎樣了?我信用卡額度比以前高,人生經驗也升級了,唯一變老的,是對廢話的容忍度。」不過這名孕婦的發文被不少醫師打臉,表示34歲以上女性之所以被稱為「高齡產婦」屬於醫學定義,是因為女性超過34歲,胚胎染色體的異常比例會逐漸升高,不孕、流產、早產和各種懷孕併發症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因此需要更積極的孕前、產前檢查和治療,而非要嘲笑女性年齡大的意思。近日,一名女性網友在Threads上發文,表示自己在產檢時,被婦產科醫師說是「高齡產婦」,她雖然表面依然笑容以對,內心其實已經氣炸,「35歲怎樣了?我信用卡額度比以前高,人生經驗也升級了,唯一變老的,是對廢話的容忍度。不是不敢生,是想把日子先過穩,不是拖太久,是想給孩子更好的起跑點。我們不是高齡,是高質感─人生準備好了,寶寶才值得來,寶寶慢一點沒關係,但我每一步都走得更踏實。」相關文字透過網路流傳後,引起不少網友大翻白眼:「高齡產婦是嚴謹的醫學定義,妳想法往感性層面走是在幹嘛?都幾十歲人了。一言不合就給自己灌雞湯忽視掉現實,看了覺得很可憐。」、「醫生說錯了 你是高敏感產婦」、「不然叫壯世代產婦會不會更有情緒價值?」、「建議50歲再生,信用卡額度和銀行存款數字一定都比現在更高,房貸也差不多繳完了,到時日子才真的叫穩。」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有國際文獻指出,35歲以上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死產、胎兒染色體異常機會較高;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癲前症等妊娠合併症的風險也會增加。甚至不只女性,男性生殖能力也會隨年齡增長下降,英國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就發現,45歲以上的男性會增加配偶罹患姙娠糖尿病的機率。除此之外,不論是高齡父親或是高齡母親所生育的寶寶,都有較高的機率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罹患自閉症的風險也較高。此外,奇美醫院ICU重症加護醫學部醫師陳志金也指出,「高齡產婦」指的是懷孕時年齡在34歲以上的孕婦,隨著年齡增加,懷孕的風險會增加,包括胎兒染色體異常、低出生體重、以及其他先天缺陷的機率都會升高。「雖然不中聽,真的還是要多注意~」並提醒:日本、香港、新加坡也都是使用「高齡」一詞。

58歲婦平安產下1男嬰 認受到64歲女高齡分娩鼓舞
醫學上定義超過34歲懷孕就是高齡產婦,年紀越大生小孩都有一定的風險。大陸貴州日前有一名58歲李姓婦人在遵義市婦幼保健醫院產下一名男嬰,母子均安,她也成為該院年齡第二大的產婦。李婦事後透露,她看到64歲高齡孕婦成功生娃的新聞受鼓舞外,也特地選擇同間醫院分娩。綜合陸媒報導,貴州遵義市婦幼保健醫院有一名58歲李姓婦人在5月27日進行剖腹產,下午5時10分左右產下一名體重2600公克的男嬰,母子均安。醫院婦產科主任表示,李婦沒有慢性病,身體條件尚可,但因高齡加上已生過3胎,分娩還是屬高風險等級。婦產科主任進一步說明,高齡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容易出現子宮大出血及身體器官承載力不足等嚴重情形,因此針對李婦分娩手術,婦產科和麻醉科聯合制定了詳盡的防範和止血措施,並加強對李婦日常監護與管理。但手術雖然順利,婦產科主任透露,分娩後李婦的子宮收縮功能不足,產後有出現狀況,團隊也按照準備好的措施應對,讓母子都很平安。李婦平安產子後,也成為遵義市婦幼保健醫院年紀第二大的產婦,對此李婦表示,她與大女兒在今年2月看到該院成功為一名64歲婦人分娩,她深受鼓舞,才會跟家人選擇遵義市婦幼保健醫院,她也很滿意這個決定,因為住院期間,醫師和護理師態度都特別好,深夜還會特地來做胎心監測,讓她很安心。今年2月11日貴州有一名64歲胡姓婦人在遵義市婦幼保健醫院進行剖腹產,在經過50分鐘的手術順利產下一名健康男嬰,母子均安,更寫下貴州當地最高齡產婦成功生產的紀錄。

新冠疫情升溫「全台快篩哪裡買」 官方資訊懶人包看這裡
因應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食品藥物管理署已請新冠快篩試劑許可證業者,依疾病管制署預估國內快篩試劑需求量來擴大產能,目前根據業者提出生產規劃,自本週起家用新冠快篩試劑每周產量可達到疾管署預估需求量之2倍以上。官方平台整理各地資源 疫苗、藥物、陽性指引即時查詢超方便針對近日網路多有民眾詢問哪裡可購買家用新冠快篩試劑等問題,為使民眾更容易購得家用新冠快篩試劑,食藥署已將提供販售門市資訊,公布在食藥署官網首頁「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供應資訊專區」 https://www.fda.gov.tw/TC/siteContent.aspx?sid=13365,以利民眾查詢後續亦將持續更新。此外,疾管署官網也設置「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kVk7_6s4M5aVPmrKFUQCjQ,彙整各縣市衛生局提供之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名單連結,也提供疫苗接種院所、抗病毒藥劑配置存放點、快篩陽性怎麼辦等資訊,方便民眾隨時查詢及獲取最新訊息。咳嗽、流鼻水別輕忽 出現重症警訊立刻就醫疾管署提醒,近期氣溫變化大,有利於呼吸道病毒(如常見呼吸道病毒,例如:新冠、流感、副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等)活動,如有出現咳嗽、流鼻水、鼻塞、喉嚨痛等呼吸道症狀,建議先戴口罩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進行呼吸道傳染病相關篩檢,及進行後續診斷與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如出現下列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請務必立刻就醫。其中,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如有疑似症狀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免疫保護力下降 這些人盡快接種疫苗防中重症 疾管署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曾感染過新冠、曾接種先前新冠疫苗產生的免疫保護因逐漸衰退已不足,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免疫不全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才能提升免疫保護力。【延伸閱讀】新冠疫情升溫!「出現這些症狀」速就醫 兒童高燒、長者快篩陽性要注意感冒、流感、新冠輪流來!專家籲:分級快篩+穩定藥物給付守住防線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250

結婚5年沒懷孕!得不到家人關心 人妻心累:我只是免費傭人
一名人妻表示,結婚5年沒懷孕,她覺得自己很沒用,也得不到家人和婆家的關心,「我只是爸媽的聽話女兒,我只是在夫家負責傳香火的工具,我只是免費打掃、煮飯、洗衣的傭人。」原PO在臉書《靠北婚姻》發文,她跟老公結婚快滿5年了,一直沒有懷孕,老公有一個妹妹,也已經已結婚生一個兒子,「所以我壓力很大。況且我老公家算是傳統思想的家庭!我的壓力越來越大,每次都會面對婆婆的催促!閒言閒語。」原PO說,她跟老公去醫院檢查都正常,她為了養好身體還吃中藥,「我下班回家,就是煮飯洗衣、做家事,就算很累,久久一次的愛愛,讓我很想快點懷上孩子,但我老公偏偏給我感覺就是不著急。他下班只顧玩遊戲,不怎麼積極!他愛抽菸,又加上他工作是有關CO2電焊工作,這點讓我娘家的人認為懷不上或難懷孕的原因吧!」原PO表示,「我婆婆卻認為是我娘家那邊的基因或遺傳問題。我娘家的基因,遺傳,身體都很正常啊。因為我有兩個哥哥,哥哥他們都有結婚也各有兩個小孩了。感覺我婆婆就是愛牽拖。還常常跟鄰居和親戚說是我的問題!這事我有次曬衣服時不小心聽到,讓我好難過。」原PO說,她提議人工受孕,因為她也34歲算高齡產婦了,沒生過小孩不可能有流產傷身的事,但她的薪水無法支付費用。老公回,「那費用妳自己出,是妳要做的。我沒錢!」原PO表示,她回娘家哭說想離婚,「我爸媽也算是傳統思想的人,所以他們寧願幫我出人工受孕的錢,也不讓我離婚。」父母稱,「離婚很丟臉又會讓女人沒價格,以後沒人再要」、「趕快懷孕就沒事了。」哥哥說,「妳夫家根本吃人夠夠。離一離算了!」爸媽卻回,閉嘴,你別管。原PO說,「得不到爸媽夫家的關心。我好累喔!我只是爸媽的聽話女兒,我只是在夫家負責傳香火的工具,我只是免費打掃煮飯洗衣的傭人。」此文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拜託不要生,你老公那樣會是個好爸爸嗎,不要為生而生,不要管婆婆的閒言碎語,過好自己的日子」、「離婚是最好選擇,你值得更好的人」、「沒有小孩快走」、「你老公連受孕的錢都撇外不負責,這種人不是沒擔當就是不愛妳」。

冰箱一碗下肚…懷孕37週準媽媽流產「竟是家中藏毒」 醫生示警了
隨著炎熱夏季到來,各類冰涼食品開始受到歡迎,但安全問題仍需重視,因為即便在冷藏環境下,許多細菌仍能大量繁殖。其中一種名為「李斯特菌」的細菌需要格外警惕,因為它專愛挑孕婦和嬰兒下手。大陸一位準媽媽近日在社交平台講述自己的遭遇,懷孕37週的她因食用冷藏食品引發李斯特菌感染,最終流產。綜合陸媒報導,南京市婦幼保健院急診醫學科副主任樊益攀說明,李斯特菌跟其他細菌的生物特性不一樣,在4℃的環境下仍能自由生長,所以即便食物放在冰箱保存且尚未腐敗,多數人或許認為可以正常食用,但這時李斯特菌可能已經開始大量繁殖,被人體攝入後就容易導致發病。醫生指出,李斯特菌感染較為隱蔽,普通成人被感染後通常會出現輕微的流感症狀,多無特異性,常見症狀為發熱、噁心、關節疼痛等。然而孕婦、嬰兒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果不幸感染,後果可能就會比較嚴重。樊益攀表示,李斯特菌還有一個特性,它除了能夠感染孕產婦,還能通過胎盤的垂直感染胎兒,會導致發育停止及不良妊娠事件。除了母體本身症狀外,要特別注意胎兒的表現,一旦發現胎兒跟平時相比,胎動的次數變得異常,或者胎兒的活動度明顯跟以前不一樣,必須要到醫院進行就診和處置。醫生強調,李斯特菌是一種食源性致病菌,高風險人群要避免感染,一定要形成科學的飲食習慣。由於李斯特菌在70℃的環境下2到3分鐘即可消滅,所以從冰箱取出的食物,最好加熱再食用。對於孕產婦而言,特殊時期最好避免生食,包括食用衛生狀況不明的冷飲,如冰淇林、水果切盤等。

「AI智能管理」打造智慧產房! 完善守護母胎安全
童綜合醫院持續更新精進尖端設備,為了完善守護母胎安全,產房全面再升級,打造舒適又人性化的「智慧產房」。傳統產房仰賴人力 資訊無法即時更新童綜合醫院婦產部主任劉錦成指出,生產是極具風險的一件事,早期醫療技術不發達,產婦時常冒著生命危險生下孩子,即便是醫學科技進步的現代,風險仍是存在,只能預防或減少生產風險的發生。傳統產房要確認產婦與寶寶的健康狀況,只能仰賴於醫師及護理師巡房,但也因為只能依靠人力,資訊無法即時更新。導入AI智能管理 隨時監測產婦狀態婦產部產科主任魏添勇表示,這次產房再升級,重點是導入人工智慧中央系統,促使待產時各項生理資訊可連動傳送至護理站,AI智能管理讓醫護人員能直接在電子白板看到產婦的狀態,醫師也可以隨時用手機監測胎心音是否正常,當發生異常時,第一時間即會馬上出現警示訊息,大幅降低生產風險,也讓孕媽媽安心待產。設置樂得兒產房 人性化設計符合產婦需求為了提供產婦更優質的待產空間,更設置了樂得兒產房,單人床的隱私空間,整個生產過程也能由家屬全程陪同。另外,樂得兒產房內的產床具有特殊設計,可以由待產床調整為產台,讓面臨分娩的產婦從、生產、產後恢復期都在同一個房間與同一張床上,不用再忍著疼痛不適而移動到分娩室產台,人性化設計符合產婦需求。【延伸閱讀】孕期怎麼補更安心?葉酸+益菌助維持腸道健康與營養平衡事後避孕藥吃錯恐傷身!醫籲:選擇穩定避孕方式更能放心規劃未來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66

林依晨懷孕7個月首露面!素顏挺肚聚餐「氣色超好」 大咖閨密團曝光
女星林依晨2014年與圈外老公結婚,育有一女,今年3月中旬她大方證實懷上第二胎,當時已懷孕5個月。不過一向低調的她消息曝光後便鮮少露面,直到近日才被捕捉到挺著7個月孕肚現身,一身素顏、寬鬆打扮和一群圈內好友現身台北中山區的話題燒肉店,畫面一曝光立刻引起粉絲熱議。從魏如萱在社群曬出照片中可見,林依晨頭髮簡單夾起,身穿寬鬆衣物,雖然素顏入鏡,氣色卻紅潤自然,整體散發出溫柔穩定的孕婦氛圍,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雖未刻意打扮,仍掩不住她的好氣質,狀態令人讚賞。聚餐當天,包括陶晶瑩母女、徐佳瑩、魏如萱、許哲珮與作家張曼娟都到場共襄盛舉,而林依晨看來心情極佳,展現出孕婦特有的溫潤氣息,完全看不出是42歲的高齡產婦。這位「零負評女神」原本就規劃迎接第二胎,早在2024年中就開始調整作息與積極調養身體,不久便傳來喜訊。雖然她已屆高齡產婦年齡,但一家人對於這份得來不易的幸福都感到十分開心,給予她滿滿祝福與支持。對於懷孕的消息,林依晨經紀人在3月接受《ETtoday星光雲》訪問時僅低調回應:「謝謝關心,辛苦了。」同時透露她目前已全面停工,專心休養與養胎。這回久違公開露面,也讓外界再次感受到她溫婉如昔的風采。

「3天打1.9萬人」新冠疫苗接種量暴增3倍 疾管署緊急增配因應
疾管署今(23)日表示,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民眾接種意願大幅提升,本週近三日(5/19-5/21)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共計19,189人,為上週同期(5/12-5/14)接種6,413人的3倍,5月21日接種7,612人更創近三個月來單日新高。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此波疫情上升快速,單周就診恐達10萬人次。疾管署已於今日增加疫苗配送4.5萬劑,以因應民眾踴躍接種需求,公費新冠疫苗庫存充足,尚有314.4萬劑,疾管署將依接種狀況,適時機動增配。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民眾儘早接種,另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提升免疫保護力,才能應對此波疫情。羅一鈞說,除增加疫苗配送外,新冠抗病毒藥物亦儲備充足,尚有瑞德西韋20.6萬劑、倍拉維46.9萬人份、莫納皮拉韋1萬人份,以及舒冠效(Xocova錠)5,000人份,且仍有開口合約可叫貨,配合疫情供應。此外,食藥署已與快篩試劑廠商和通路密切聯繫,請廠商持續增加生產量,且協調四大超商、連鎖藥局、社區藥局等通路,針對新冠家用快篩陸續舖貨,各縣市已於本週盤點轄內快篩相關販售或提供資訊,公布於衛生局網頁並會持續更新,疾管署亦已於官網設置「新冠最新防疫專區」( https://gov.tw/gNG ),彙整各縣市衛生局提供之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名單連結,也提供疫苗接種院所、抗病毒藥劑配置存放點、快篩陽性怎麼辦等資訊,方便民眾查詢。疾管署提醒,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千萬不可輕忽。除接種疫苗外,生活中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另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建議應先使用快篩,如快篩陽性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新冠疫情又急又猛「高峰落6月中」 單週恐達10萬人次就診
國內新冠疫情持續升溫!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3)日指出,此波疫情的上升速度確實「又急又猛」,過去幾天就醫人數已經超過上週整週的1.9萬人次,預期本週增幅恐會翻倍成長;疾管署預估,疫情高峰落在6月中下旬,原本預期單週最高就診6.5萬人次,若按照目前的增幅,恐怕會上修預估人次,單週上看10萬人就診。目前正處於新冠流行期,疾管署統計上週(5/11-5/17)新冠門急診就診達1.9萬人次,較前一週上升;另新增93起重症、4例死亡,就診與重症雙創今年新高紀錄。羅一鈞今日受訪時表示,新冠疫情已經是連續6週上升,民眾應該也有感受到最近身邊確診個案變多,目前這一波疫情的上升速度算是又急又猛,原本預期單週就診人次高峰為5.5到6.5萬人次,但這週翻倍上升,預估最高峰會落在6月中下旬,恐怕會達到單週10萬人次就診。而新冠疫情升溫,民眾接種疫苗意願也大幅提升,疾管署最新統計顯示,近3日(5/19-5/21)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共計19,189人,為上週同期(5/12-5/14)接種6,413人的3倍,21日接種7,612人更創近3個月來單日新高。羅一鈞表示,部分醫療院所有回報疫苗供不應求情況,疾管署已於今日增加配送4.5萬劑疫苗至各地,以因應民眾踴躍接種需求,公費新冠疫苗庫存充足,尚有314.4萬劑,請民眾不用擔心。此外,食藥署已與快篩試劑廠商和通路密切聯繫,請廠商持續增加生產量,且協調四大超商、連鎖藥局、社區藥局等通路,針對新冠家用快篩陸續舖貨,各縣市已於本週盤點轄內快篩相關販售或提供資訊,公布於衛生局網頁並會持續更新。疾管署亦已於官網設置「新冠最新防疫專區」,彙整各縣市衛生局提供之家用快篩試劑販售藥局及提供醫用快篩醫療院所名單連結,也提供疫苗接種院所、抗病毒藥劑配置存放點、快篩陽性怎麼辦等資訊,方便民眾查詢。疾管署提醒,雖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千萬不可輕忽。除接種疫苗外,生活中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另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建議應先使用快篩,如快篩陽性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

新冠疫情回升 高齡長者、孕婦等重症高風險因子應格外留意防疫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19週(5/4-5/10)新冠門急診就診計9,978人次,較前一週上升;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237例,其中4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9成以上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疾管署提醒,接種新冠JN.1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呼籲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新冠 JN.1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此外,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出現「這些症狀」恐是重症警訊 儘速就醫為上策疾管署說明,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快篩陽性後,如出現下列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請務必立刻就醫。此外,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新冠兒童重症警訊一次看 發燒超48小時、抽搐、昏睡注意疾管署呼籲,兒童感染新冠的警示徵象則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若已出現抽搐、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等症狀時,請立即送醫治療。家用快篩需求升溫 四大超商、藥局協助鋪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已主動聯繫四大超商、連鎖藥局等通路,針對家用新冠快篩試劑請其協助鋪貨/備貨,以維持國內防疫量能,相關通路亦表示會盡力配合政府政策,惟目前仍須視各門市市場需求,不一定全省通路皆會鋪貨,建議民眾可至較大型的連鎖藥局購買。【延伸閱讀】新冠疫情有史以來最小重症病例! 未滿6個月大出現雙腳腫脹非典型症狀新冠疫情六度來勢洶洶!口服抗病毒藥物用哪種?誰可以用? 醫一次解答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49

新冠疫情再次升溫「單周急診逼近萬人」 兒童、青少年族群增幅最大
台灣新冠疫情近期持續升溫,疾管署於13日發布最新疫情數據顯示,第19週(5月4日至5月10日)國內因新冠病毒至門診及急診就醫人次達9,978人,較前一週上升,雖然數據仍遠低於2024年同期的23,324人次,但已有明顯回升跡象。該份公告中表示,上週(5月6日至5月11日)全國新增34例新冠併發重症個案,以及6例死亡個案。今年以來累計併發重症病例已達237例,其中43例不幸病故,患者多為65歲以上長者或本身具慢性疾病史。值得注意的是,超過九成的重症與死亡患者並未接種本季新推出的JN.1新冠疫苗。在疫苗方面,截至11日為止,全台接種JN.1疫苗人次已達209.9萬,整體接種率為8.75%。65歲以上長者的第1劑接種率為18.2%,第2劑則僅有0.33%。上週新增接種人次為10,400人,為近兩個月以來單週最高,顯示民眾對疫苗意願逐漸提升。疾管署再度呼籲民眾,尤其是滿6個月以上、尚未接種JN.1疫苗者,應儘速前往接種,以預防中重症發生。另針對已完成1劑並已間隔180天的高風險對象(如65歲以上長者),則建議儘快接種第2劑以強化保護力。疾管署也提醒,雖多數感染者為輕症或無症狀,但若快篩陽性後出現重症警訊,如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模糊、嘴唇發紫、24小時無尿、無法進食、收縮壓低於90毫米汞柱或心跳超過100次/分鐘等,應立即就醫。高風險族群如年長者、孕產婦及慢性病患者若確診,應盡速接受治療,以便醫師能及早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併發症與死亡風險。除此之外,疾管署也特別呼籲,需額外注意兒童族群。若出現高燒持續超過48小時或超過39度並伴隨冒冷汗、退燒後活動力依然不佳、呼吸急促、胸悶、持續性嘔吐、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應儘速送醫。若進一步出現抽搐、肌肉抖動、意識不清、血氧低於94%、體溫超過41度等重症指標,須立刻送醫急救。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在這波疫情的就診人數中,5至9歲與10至19歲兒童及青少年族群的增幅最為明顯,幾乎翻倍成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病毒經過多次變異後,對於人體細胞表面ACE2受體的親和力已大幅提升,使年輕族群也容易遭感染,顯示疫情年齡層正逐漸下探。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也表示,兒少族群因群聚與社交活動頻繁,在校園內極易傳播病毒。雖然大多數孩童僅出現輕症,但病毒可能由學校帶回家,傳染給家中抵抗力較弱的長輩或慢性病患。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則坦言,目前全台學校尚在上課階段,學生族群恐成為傳染媒介。預期未來將有更多其他年齡層民眾因受到家庭內感染而出現症狀,醫療就診人數將持續上升。

防治兒少虐待!公民團體發起「兒少保護6訴求」 保護司回應了
近日,公民團體發起「終結兒虐.陪你長大」護兒集會活動,對此,衛福部保護司表示,感謝公民團體對於兒少保護議題的高度重視與關注,為強化防治兒少虐待,刻正透過三級預防工作,加強推廣社會大眾對於兒少虐待防治觀念、及時提供家庭支持,並降低兒少再受虐風險。防治兒少虐待 三級預防工作 1、初級預防:為加強社會大眾對兒少保護的觀念及求助意識,於社區推動初級預防工作,將「暴力零容忍」防治意識向下扎根。2、次級預防:透過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布建社福中心及家庭支持服務方案資源,並推動「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針對8類學齡前照顧風險較高之嬰幼兒主動關懷,業結合公衛醫療資源預防兒少虐待,運用幼兒專責醫師、高風險孕產婦(兒)關懷計畫等服務,提供家長相關親職衛教與諮詢。3、三級預防:針對已發生不當對待事件之受虐兒少及其家庭,強化家庭處遇工作,並運用跨網絡合作模式,強化兒少安全並改善家庭功能。推動兒少保護體系升級 設專責單位正積極評估至於有關本次公民團體集會活動的訴求,第一項「設立兒少保護部,強化兒童保護的跨機關合作」。對此,保護司說明,目前已設有「兒少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協調跨部會資源,共同致力於提升兒少福祉。另為落實對兒童照顧安全與品質提升,行政院於114年5月8日審查通過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以確保受托兒童及家長權益。針對「設立兒少專責單位」一事,目前正加速評估規劃後向各界報告,透過提升行政效能和網絡合作,強化對兒少的保障。守護兒虐傷勢處理與身心復原 兒少保護醫療體系全台佈建第二項「增設有給職兒少保護專責醫師」。保護司表示,在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下,已成立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補助醫院建立兒少保護跨專業醫療團隊,針對嚴重複雜傷勢兒虐案件,提供全面性身心復原服務。此外,也透過辦理兒虐風險辨識教育訓練、跨院協力傷勢諮詢等服務,實踐兒少保護醫療三層級服務,至114年本部依健保分區於全臺布建12家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106家兒少保護醫療小組醫院。設立專責社工、提升辨識能力 持續精進兒虐通報與處遇系統第三項「設立兒虐專責公務員(社工)並加強兒虐辨識訓練」。保護司說明,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8條規定略以,地方主管機關應整合相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業務及人力,設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提供被害人24小時緊急救援及保護服務或轉介相關資源。目前各直轄市、縣(市)政府依前開規定設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並依被害人年齡進行專業分工,針對未滿18歲兒少遭受不當對待事件,由兒少保護專責社工人員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保護專章規定,受理通報、提出調查報告、必要時進行保護安置、提供家庭處遇服務等。此外,亦訂有「保護性社工訓練實施計畫」,針對新進兒少保護社工人員應接受19小時兒虐辨識等相關訓練課程,在職兒少保護社工人員應接受每年20小時在職訓練,以確保其服務品質。推動預防性訪視機制 強化幼童照顧安全第四「建置訪視助理員制度,進行預防性訪視」。保護司回應,針對幼童預防性訪視,目的係為確保幼童的照顧與安全,藉由提供家庭支持服務達到該目的。現有的六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方案、守護家庭小衛星計畫、育兒指導服務方案、幼兒專責醫師制度、周產期高風險孕產婦(兒)追蹤關懷計畫等服務,皆具有預防性功能,尚能及早介入提供家庭支持性服務。現行法已加重處罰 後續將持續研商第五項「增訂《刑法》第271-1虐殺兒童罪,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不得假釋」。保護司指出,有關兒少虐待案件加重量刑,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112條業已明定「成年人故意對兒少犯罪者,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等規定;另法務部於113年7月增修《刑法》第286條「對於未滿七歲之人,加重其刑至二分之一」;至於是否增訂《刑法》虐殺兒童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涉及刑事司法量刑政策,將配合法務部凝聚共識研商處理。兒少最佳利益為原則 各地政府依法得啟動即時安置措施第六項訴求「授權在未定案前,即隔離受虐兒童與疑似加害人」。保護司說,依《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6條規定略以,兒少倘未受適當之養育或照顧;有立即接受醫療之必要而未就醫;遭受遺棄、身心虐待、買賣、質押,被強迫或引誘從事不正當之行為或工作;遭受其他迫害,非立即安置難以有效保護,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疑有前項各款情事之一者,應基於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經多元評估後,加強保護、安置、緊急安置或為其他必要之處置。目前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倘受理兒虐案件通報,自應依法啟動調查,並評估兒少人身安全,提供妥適安全維護之措施,以維兒少權益。【延伸閱讀】新北兒虐案兒盟認缺失 提出改善方案服務不中斷台灣兒虐每年逾萬名 醫界籲重視兒少保護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