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
」 皮膚病 皮膚 疫苗 台灣神皂 羈押禁見
網路影片稱「4水果」一歲前禁食 專業兒科醫駁斥:毫無科學根據
近期網路流傳一部影片,影片標題驚悚寫著「1歲以前不能碰的水果」,影片中的女子直接點名,小朋友在一歲前不能吃鳳梨、柳丁、西瓜與芒果,聲稱這些水果會「影響生長」、「引起皮膚病」甚至「造成骨骼發育問題」,讓不少家長感到恐慌。而這看在專業的兒科醫師傑登醫師眼裡,根本就是毫無科學根據。傑登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強調這些說法不但毫無科學根據,還可能誤導新手父母。傑登醫師指出,根據現代兒科醫療與營養學標準,1歲以下小朋友唯一明確禁止攝取的天然健康食物只有蜂蜜。傑登醫師解釋,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孢子,容易引發嬰兒肉毒桿菌症,因此確實應該避免。但至於影片中點名的鳳梨、柳丁、西瓜、芒果等水果,只要經過適當處理、依據嬰兒的年齡與食量循序漸進引入副食品,都是安全且健康的食材。傑登醫師進一步說明,現行研究顯示,1歲前完成高過敏原食物的試敏,反而有助於降低日後過敏發生的風險。因此,不僅這四種水果,其他各種天然水果也能在嬰兒副食品階段小量嘗試,只需注意初次引入時少量試吃,並在日常飲食中保持適量即可。傑登醫師表示,他本來看到這支影片只是想一笑置之,但看到影片已經被分享超過3000次,代表有太多家長可能因此被誤導,於是決定出面澄清,希望能夠補救誤信錯誤資訊的家長們。傑登醫師也特別提醒,這類標題聳動但內容無醫學根據的影片,很容易在社群平台上快速擴散,造成家長恐慌,錯失了讓孩子健康接觸多樣食物的重要時機。因此,他呼籲家長們獲取副食品知識時,一定要選擇正確、專業的資訊來源,不要輕信網路影片或未經驗證的內容。

緬甸強震死亡人數突破3千人「恐釀瘟疫爆發」 軍政府領導人反出國參加峰會
緬甸於3月28日發生規模7.7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實皆地區(Sagaing),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導致建築倒塌、道路毀損、橋樑斷裂。目前也傳出,緬甸當地因為這起地震的死亡人數已經來到3,085人死亡、4,715人受傷,另有341人失蹤。但在此時,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Min Aung Hlaing)卻在此時離開緬甸,前往泰國參加地區峰會。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這起地震導致緬甸曼德勒(Mandalay)、實皆(Sagaing)與首都奈比多(Naypyitaw)多地受災嚴重,不僅使社區夷為平地、醫院倒塌,也讓數以萬計的災民無家可歸、缺乏糧水。除了當地受災、人民死亡外,由於極端炎熱氣候的出現,緬甸當地也有傳出疫情爆發的可能。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緬甸辦事處副主任武歐洛(Elena Vuolo)表示,部分地區氣溫已達攝氏38度,而災民因擔憂建築再度倒塌而不敢返回家中,只能在高溫下露宿戶外。當地約半數醫療設施受損,部分醫院如曼德勒與奈比多設施完全癱瘓,導致疫情風險升高。目前已將霍亂、瘧疾、登革熱與皮膚病被列為首波高風險疾病。世衛組織已預備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資,包括屍袋與其他醫療支援設備。武歐洛強調,曼德勒曾於2024年爆發霍亂,如今災後環境惡劣,更可能再度引發大規模感染。與此同時,緬甸政府氣象部門警告,自7日至11日,災區可能出現非季節性降雨,將使現有處於臨時避難所或街道帳篷中的災民更加脆弱。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緬甸代表米特拉(Titon Mitra)在訪問實皆時表示,若雨勢如預期出現,當地臨時營地將面臨真正挑戰,並提高水源性疾病爆發的機率。至於軍政府方面,軍政府於3日晚間宣布單方面停火20日,以便進行救援與賑災作業,並警告若有叛軍攻擊,將採取反制行動。而即便國內正陷入深重災難與內戰,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目前傳出已於3日出訪泰國(Thailand),參與在曼谷(Bangkok)舉行的環孟加拉灣(Bay of Bengal)地區峰會。根據《法新社》報導指出,這場峰會將聚集來自孟加拉(Bangladesh)、不丹(Bhutan)、印度(India)、尼泊爾(Nepal)、斯里蘭卡(Sri Lanka)等國領導人,主辦國泰國也希望與會國就地震災情發表聯合聲明。報導中表示,自從發動軍事政變後,敏昂萊就因西方制裁與國際刑事法院調查而遭國際孤立的將軍,在此之前幾乎未曾出席區域高層活動。根據泰國外交部發言人說法,他在曼谷期間也將會見泰國總理貝東丹(Paetongtarn Shinawatra)。地震發生以來,雖有多國派遣援助隊進入災區,但基礎設施毀損與內戰衝突,使國際救援行動受阻,緬甸軍方甚至於2日晚間對中國紅十字會(Chinese Red Cross)運送賑災物資的車隊開火,軍方解釋,該車未依指示停車。國營MRTV也報導提到,軍政府曾於災後持續對反抗軍掌控地區進行空襲,包括部分重災區。

高雄中央公園傳出虐待動物! 水豚被水管纏繞、狐獴從高處摔落
高雄中央公園引進「天使&惡魔」寵物互動園區,爆出疑似虐待動物行徑,動保團體5度實地調查發現,飼養環境惡劣與管理漏洞百出,像是水豚一度水管纏繞,甚至被泡進塑膠桶、狐獴遭遊客輪抱摔傷、狗狗拴於熱石地還染皮膚病,質疑高市府審查放水,「城市觀光成了國際笑話」。對此,市府回應,將持續不定期稽查,最嚴重可以撤銷展演許可。水管纏繞水豚。(圖/動保團體)5個動保團體(PETA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好好愛牠協會、台灣愛鼠協會、台灣鳥類救援協會 )今天到高市議會舉辦聯合記者會,公開調查影片與第一手現場紀錄,揭露「天使&惡魔」園區飼養條件惡劣、強迫動物與遊客互動等問題。5個動保團體(PETA 亞洲善待動物組織、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好好愛牠協會、台灣愛鼠協會、台灣鳥類救援協會 )今天到高市議會舉辦聯合記者會,呼籲市府重視此案。(圖/中國時報柯宗緯攝)動保團體質疑,園區場地狹小僅約440坪,卻飼養逾20種、總數156隻動物,導致動物活動範圍嚴重受限。環境設施無法滿足動物自然習性,漠視動物安危,甚至強迫動物須和遊客近距離接觸才能取得食物。另方面,中央公園龐大的人流、大型活動、餐廳內的假日人潮的噪音、燈光等長期影響,將對動物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狐獴遭遊客輪抱摔傷。(圖/中國時報柯宗緯攝)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執行長林憶珊更指出,調查員直擊1隻不願被遊客抱持的狐獴,在激烈掙扎後從高處摔落地面,而另隻狐獴在短短3分鐘內被6組遊客輪流抱著擺拍。未開幕前,甚至目擊工作人員為強迫狐獴擺拍,竟使用牽繩強行將狐獴懸空提起,痛批業者完全漠視動物感受與基本福利。水豚疑遭遊客踩踏、騷擾,無處可躲。(圖/中國時報柯宗緯攝)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怒批,餐廳共有8隻「明星動物」水豚,水豚原為高度依賴水域的野生動物,習慣長時間在水池中活動、覓食、休息及嬉戲。但調查現場發現,餐廳所設水池不僅面積狹小,連接水池的樓梯過高又陡峭,造成水豚進出困難,甚至只能擠在狹小階梯處「泡水」,甚至一度被放進黑色塑膠桶泡水。國民黨高市議員白喬茵今在議會質詢時也關注此案,她要求,農業局嚴格審查展演場所,有沒有違背展演辦法,「該開罰就開罰,該廢止就廢止」,不要讓工作人員變成虐待動物幫凶。白喬茵直問何時會去稽查,農業局長姚志旺答詢時說,「今天下午」,白喬茵聽聞後不敢置信瞪大眼睛說「竟然直接公開說今天下午,難道業者不會趕快做準備改善嗎,簡直荒謬」。姚志旺這時才改口,會不定期稽查,若業者沒有辦法依內容改善,嚴重當然可以撤銷許可證。高市府動保處指出,2024年10月30日受理展演申請,並邀請多位動物專家進行實地審查,提出改善建議。業者依建議進行優化後,經複查通過,於2024年12月9日取得展演許可證。市府相關局處分別於2024年12月6、12日及2025年3月24日、4月1日多次現勘與稽查,確認動物福祉及環境無慮,於3月27日核發同意函。觀光局強調,審查過程嚴格把關,確保動物福利,包含提升飼養環境、增設遮蔽、優化飲食與醫療照護等,業者也積極改善,確保動物的良好生活品質。未來,觀光局與動保處將持續不定期稽查,確保動物擁有友善的飼養環境,落實動物福利,讓展演更符合動物權益與社會期待。對此,業者回應,將針對引發不安與疑慮的問題進行改善,目前已著手調整園區設施,狗狗將被移至更適合休息與活動的區域。並強調,長期與專業獸醫合作,定期檢查動物健康,並接受動保單位稽查與建議,確保動物獲得妥善照顧。未來將加強巡視動物狀況與環境整備,優化活動空間與照護流程,提升動物福祉與遊客體驗。

男子長期皮膚搔癢!「螞蟻碾碎」塗抹身體 釀多處皮膚壞死住院
越南河內一名25歲男子因為長期有皮膚搔癢的困擾,結果其母親就聽信鄰居建議,將螞蟻碾碎塗抹在皮膚上。沒想到,之後男子的皮膚開始出現紅腫、疼痛的情況,立刻到當地醫院檢查,後續醫生發現男子的皮膚多處壞死,立刻替他安排住院治療。根據《VnExpress》等外媒綜合報導,越南河內一名25歲男子,因為長期有皮膚搔癢的困擾,嘗試過用楊桃、印度杏仁等植物的葉汁治療,但都沒有效果。於是母親就聽信鄰居的建議,將螞蟻碾碎後,塗抹在男子的皮膚上。沒想到,男子的皮膚情況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紅腫、疼痛的情況,立刻前往醫院檢查。經過醫生檢查發現,男子皮膚多處壞死、潰瘍,被診斷患有疥瘡和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皮膚損傷嚴重。後續醫生使用抗菌溶液、抗生素治療男子的皮膚,採用全身性治療來治療疥瘡,緩解男子皮膚的疼痛感,讓皮膚盡快癒合。事後醫師表示,患者最初僅出現因疥瘡和真菌引起的搔癢、水泡、腹股溝區紅斑等常見皮膚病問題。由於沒有就醫進行正確的檢查和治療,患者擅自使用了一些民間方法,導致皮膚受到嚴重損害。醫師也提醒,不正確的治療不僅會導致皮膚損傷,還會帶來電解質失衡、肝衰竭、腎衰竭甚至危及生命的風險。

剩不到1年刑期…基隆監獄46歲受刑人「半夜起床如廁」 突倒地昏迷送醫不治
基隆監獄一名46歲郭姓男受刑人,昨(23日)凌晨起床上廁所時,突然全身無力,被獄友發現癱軟在房舍床邊,緊急通報後送醫急救,但最後仍搶救無效。基隆地檢署檢察官會同法醫相驗,初步懷疑是生理疾病導致死亡,沒有外力介入,家屬已領回遺體著手處理後事。據了解,郭男因為觸犯《刑法》的搶奪、竊盜等罪,被判2年9個月徒刑,目前已經服刑2年左右,不料昨天凌晨3時許發生意外。當下起床準備上廁所,卻全身癱軟在地,同房獄友發現後立刻通知監所管理人員,獄方也馬上通報消防局派遣救護車,緊急送醫急救,但最後仍在凌晨4時許宣告死亡。基隆監獄為了釐清死因,調閱近一周的監視器畫面調查,發現郭男在寢室內一切正常,沒有任何異狀。經過調查,郭男近期反應有感冒、皮膚病等症狀,但沒有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詢問同寢室收容人後,確認事發當下,郭男是起床後突然癱軟倒地,並沒有外力介入。基隆地檢署檢察官今天會同法醫相驗,初步研判郭男遺體上沒有明顯的外傷,死因疑似是突發心血管疾病,才會導致身亡,家屬對於郭男的死因並沒有意見,遺體也已交由家屬領回辦理後事。

被愛犬舔舐傷口…男子因敗血症「6度心臟驟停」身亡 專家:機率僅百萬分之一
2022年,愛爾蘭一名49歲男子在與愛犬嬉戲後,竟突然全身冰冷、臉色發紫,緊急送醫後發現罹患嚴重敗血症,不僅器官衰竭,住院期間甚至6度發生心臟驟停,最終因嚴重敗血性休克而宣告不治。近日調查結果出爐,竟然是男子因為罹患皮膚病,服用藥物降低了他的免疫系統功能,而愛犬又正好舔到他腿上的皮膚病傷口,一連串的巧合下,愛犬唾液中的病原體進入他的體內,最終導致他喪命。專家還指出,這種病原體只有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會感染人類,每百萬人中大約只有1人會感染。據《愛爾蘭獨立報》(The Irish Independent)報導,這起意外事件發生在2022年12月20日。家住都柏林的49歲男子瓊斯(Craig Jones)某天突然打電話給妻子,告訴她自己感到身體不適。當妻子回家後,發現瓊斯已經全身冰冷、臉色發紫,趕緊喊計程車將他送到都柏林康諾利醫院(Connolly Hospital)進行搶救。醫生檢查後發現,瓊斯罹患嚴重的敗血症,不但器官衰竭,還在入院數小時內6次心臟驟停,急救後無力回天,在21日因嚴重敗血性休克(Septic shock)宣告不治。醫院事後進行調查,發現瓊斯患有嚴重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乾癬」(Psoriasis),因此腿上皮膚有紅斑與潰傷。進而推斷他可能是在與飼養的米格魯狗狗(Beagle)玩耍時,正巧被舔舐到腿上的傷口,導致病菌進入瓊斯的血液誘發敗血症。之後,康諾利醫院的微生物學顧問歐尼爾醫生(Dr. Eoghan O’Neill)在將瓊斯身上取出的檢體送去進行化驗後,從中檢驗出了犬咬二氧化碳嗜纖維菌(Capnocytophaga canimorsus)的反應,證實了此前的推斷。歐尼爾解釋,這種病原體只有在「極其罕見」的情況下才會感染人類,每百萬人中大約只有1人會感染。瓊斯正巧因為服用治療牛皮癬的藥物,抑制了他身上免疫系統的功能,導致他感染的風險提高。也因此,歐尼爾醫師呼籲民眾與寵物相處時要注意衛生,尤其是在身上有傷口或皮膚生病的狀況下。

洗衣精NG成分是過敏元凶 嬰幼兒、皮膚敏感者要注意
洗衣精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清潔用品,但你有留意過洗衣精都含有哪些添加物嗎?皮膚科診所徐常捷醫師指出,部分洗衣精添加物,特別是螢光劑與人工香精可能殘留在衣物纖維中,並透過皮膚接觸進入體內,對健康造成影響。徐醫師也提供民眾辨識洗衣精添加物的方式,幫助大家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安全。洗衣精添加物大解析!「這些」是過敏元兇 還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許多洗衣精經常標榜具有留香、亮白等功效。對此徐常捷醫師說明,洗衣精的香味主要源自香精或者油類等揮發物質,有些則以鄰苯二甲酸酯類作為「定香劑」;而亮白成分一般是俗稱的螢光劑,會在吸收紫外線後產生藍光,讓衣物看起來更加潔白明亮。不過,洗衣精當中的這些添加物,可能是引起皮膚發炎、紅腫、搔癢等過敏症狀的元兇!徐常捷醫師說明,洗衣精的設計會讓螢光劑容易附著在衣物上,加上衣物本身是纖維結構,螢光劑就會殘留在纖維間隙中,難以徹底清洗乾淨。當這些殘留的化學物質接觸到皮膚,就可能引發過敏反應。人們穿著這些衣物時,汗水也會溶解出殘留在其中的化學物質,讓其更容易被皮膚吸收。另外,洗衣精的香精對皮膚而言屬於不必要的外來物質,也有可能引起過敏反應。此外,這些物質通常具有揮發性,容易對眼睛、鼻子或皮膚造成刺激。定香劑當中的鄰苯二甲酸酯更是塑化劑的一種,也就是「環境荷爾蒙」,被人體吸收後容易累積在脂肪、腦部等部位。長期曝露在環境荷爾蒙之下,可能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的正常運作,例如影響女性月經週期,或增加兒童性早熟的風險。如何從洗衣精標示辨識有害添加物?4大族群要注意徐常捷醫師表示,如果發生原因不明的皮膚過敏,可透過回溯生活細節了解皮膚過敏的來源。有些患者僅是收拾或折疊剛洗好的衣服,手部的汗皰疹與富貴手就容易復發,如果過敏的部位與被衣服覆蓋的區域重疊,或是過敏發生的時機正好更換了洗衣精,醫師就會懷疑是洗衣精引發了接觸性皮膚炎。徐醫師也分享一位25歲小資女的案例,患者因為不關心洗衣精的成分而購買了劣質的產品,導致身體出現過敏的狀況,後續透過治療並更換洗衣精後才恢復健康。不過,有時透過成分表也不容易看出是否含有有害添加物,徐醫師表示,若洗衣精強調「亮白」、「鮮豔」等效果,其中可能有螢光劑成分;標榜有「香氛」、「香水」的洗衣精,通常代表成分並非天然萃取,很有可能就是添加了定香劑。至於塑化劑含量則是需要通過檢驗的項目,民眾可以留意洗衣精包裝上是否有相關檢驗標章。徐常捷醫師也提醒,嬰幼兒、敏感肌族群,以及異位性皮膚炎、慢性皮膚炎等皮膚病患者,由於皮膚屏障本身相對較弱,容易有細微傷口,因此要更謹慎留意洗衣精的成分。孕婦也應避免在孕期接觸環境荷爾蒙,以保護自己和寶寶。除了留意洗衣精成分外,徐醫師也建議,洗衣服時可以多沖幾次水,減少洗衣精的殘留,同時盡量將衣物晾曬在戶外,讓化學物質揮發到空氣中,避免晾曬在室內導致揮發性物質殘留在室內,增加其接觸眼睛、鼻子和皮膚的機會。【延伸閱讀】洗衣精「香害」暗藏危機恐致癌?臉部毛孔粗大又紅疹以為過敏 真兇竟是「這1種蟲」作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61

16歲妹手長水泡以為汗疹!「腳脫皮冒瘀青」嚇壞就醫 一驗竟是二期梅毒
1名16歲少女最近2、3個月發現手部出現奇怪的小水泡,有時會發癢、紅腫,原以為只是汗皰疹或蕁麻疹,在診所反覆治療都沒有效果,直到手腳出現紅疹,手掌及腳底甚至開始脫皮,手臂上也莫名有許多瘀青,才前往醫院求診。經過醫師檢查,認為上述症狀相當可疑,抽血檢驗證實少女罹患「二期梅毒」。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王聖儒在臉書粉專「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說明,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性傳染病,若未治療會分成4個階段,首先是一期梅毒,感染後約3週,生殖器或口腔出現無痛性潰瘍(硬下疳),但常常被忽略。王聖儒進一步表示,二期梅毒是感染數週至數月後,全身可能出現紅疹,特別是手掌、腳底的「銅幣疹」,伴隨脫皮、扁平濕疣、淋巴腫大,甚至有發燒、肌肉痠痛、掉髮等症狀;接著是潛伏期梅毒,表面症狀消失,但病菌仍潛伏體內,可能持續數年;最後則是三期梅毒,數年後可能侵犯心血管、神經系統,導致失明、癱瘓或失智。少女最近2、3個月發現手部出現奇怪的小水泡,一驗竟是二期梅毒。(圖/翻攝自臉書/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醫師透露,該名少女的症狀符合典型的二期梅毒,但患者誤以為是普通的皮膚病,因此延誤了治療,所幸梅毒在早期透過盤尼西林治療效果極佳,只要按時用藥,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復。王聖儒強調,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仍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並建議有性行為的青少年應定期檢查性病,如梅毒、HIV、淋病、披衣菌感染等,若出現生殖器潰瘍、手腳紅疹、異常掉髮、皮膚脫屑,請盡早至醫院檢查,不要自行亂擦藥,最後提醒梅毒不只透過性行為傳播,口交、親密接觸也可能感染。

泰國潑水節將至!疾管署示警「變種猴痘」傳播力強 6周前需接種疫苗
隨著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即將於4月中旬展開,不少國人計畫前往參與狂歡。疾病管制署今(19)日提醒,泰國於今年1月通報M痘(猴痘)新變種Ib型病毒確診個案,此型病毒傳播力較強,而台灣目前確診病例尚無該型別。疾管署表示,參與潑水節等大型活動可能增加傳播風險,建議民眾在出國前評估自身健康狀況,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若預期可能有高風險行為,應提前至少6周接種M痘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指出,泰國於今年1月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3例M痘第1分支Ib病毒株確診病例,皆為30至40多歲女性,3例均為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返回泰國途中出現症狀,且經疫調皆與確診或疑似個案有密切接觸或性接觸,顯示UAE有M痘第1分支病毒株之潛在傳播,目前泰國已進行接觸者追蹤,密切監測所匡列之接觸者。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將於4月中旬展開,預計將吸引世界各國遊客聚集狂歡,鑒於國際M痘疫情持續,接種M痘疫苗可預防第1及第2分支M痘病毒株感染,且M痘疫苗需接種2劑,2劑間隔至少4週,而接種疫苗至少需14天方可產生完整保護力,疾管署提醒民眾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應提早至少6週前接種疫苗,並落實自我防護。疾管署說明,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1月新增約4,800例,主要發生在非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洲及菲律賓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自2022年截至今年1月31日累計報告約12萬5512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美洲次之;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與蒲隆地自去年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除非洲流行國家外,美國、加拿大、中國、泰國、印度、瑞典、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亦已出現Ib病例。WHO於去年8月14日宣布M痘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持續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風險。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2月17日累計確診454例病例(426例本土及28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確診3例本土病例,目前國內未有感染M痘第1分支病毒株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疾管署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如梅毒或淋病等;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疾管署指出,接種1劑保護力僅4成,2劑保護力可達9成以上;並鼓勵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儘速完成接種。目前全國共26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台有風險行為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民眾(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節氣進入「雨水」要回暖了! 專家推薦睡前做一件事更助眠
2025年2月18日18點07分進入節氣「雨水」。名門命理楊登嵙教授指出,「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落在枯木上得以逢春,大地欣欣向榮,自此之後「一場春雨一場暖」,氣溫開始回升,濕度逐漸升高,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所以早晚仍然較冷。因此寒濕邪氣是雨水節氣常會出現的病邪,長久下來,會逐漸使體內臟腑器官因負荷過重而功能失調,以致濕邪凝聚於體內,無法正常排出體外,形成過敏性疾病,如皮膚病、氣喘、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等。2025年「雨水」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兔、龍、猴、蛇,寒濕邪氣是雨水節氣常會出現的病邪,注意感冒、過敏性疾病,如皮膚病、氣喘、過敏性鼻炎、風濕性關節炎等。以下依照食衣住行育樂來建議「雨水」開運養生與禁忌:食的養生與禁忌應少吃酸味,多吃微甜甘潤,以養脾臟之氣,可選擇蓮子、紅棗、桂圓、百合、糯米、淮山、甘蔗、黃豆芽、綠葉蔬菜、甜椒、枇杷、芭樂、粥等;達到健脾養胃的目的,脾胃顧好了,體質就優良,年後不應盲目進補,建議多喝溫開水與食性平之物。喝杯溫熱的紅糖薑棗茶,泡個熱水腳,微微出汗即可祛除外濕。同時,還要注意防止內濕。注重於「防風祛濕」,建議將菊花、甜菊、萬壽菊、甜薄荷、薰衣草、百里香、綠茶、玫瑰、……等食材,沖泡成茶飲,作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排解積蓄在人體內的濕氣,利尿、利便,就不怕濕體質帶來各種病症。衣的養生與禁忌天氣雖開始回暖,但氣候仍會多變,時冷時熱,故厚衣棉服不可驟減,以防風寒侵入而致病。易下雨,濕衣裹身而感受寒濕會引發疾病,建議採用「洋蔥式穿搭」,用來應付冷熱難以捉摸的氣溫。住的養生與禁忌在居室及其周圍種植綠葉花卉,既能讓環境充滿生機又能凈化空氣促進身體健康。穿襪子睡覺,盡量以棉、毛天然材質為主,不要勒太緊,以免影響循環,越睡越累;最重要是自己能感覺到舒服、溫暖,而不是束縛感,入睡時腳暖,比較容易睡得著、睡得深。行的養生與禁忌日夜溫差仍大,作息最好早睡早起,清晨出門運動,最好穿上外套,加強頸部與四肢保暖。雨水節氣降雨多,出門最好帶把傘,這樣就可以避免冒雨涉水。育的養生與禁忌春天是向上萌發的季節,不是閉塞的時候,適合多嘗試多發展。用不著生別人的氣,或生自己的氣。在揚發的春季,忌火爆生氣、大動肝火。人體的脾胃被濕邪所困,易導致中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出現疲勞、乏力、頭昏腦漲等不適症狀;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呵欠連連、昏昏沉沉沒精神,這就是「春睏」。這時最好的解決方法不是多睡覺,而是應當適當的運動,一則動能生陽,二則汗能排濕。樂的養生與禁忌多接近青山綠水、多走動,將怒火、鬱悶疏泄。到空氣好的地方,吐舊納新,享受一下深呼吸的舒暢感。雨水節氣想出門走走常常遇到下雨,臥室鋪上瑜珈墊立刻變成個人健身房,室內運動省錢又方便。想要好玩一點,就拿出健身環,搭配電動邊玩邊運動,既可促進血液循環還有娛樂效果。可進行和緩的運動,如飯後至戶外散步,若室外氣溫仍低,則可以爬樓梯、做家事,甚至原地踏步,都能溫和增進身體的活動量,卻不使身體過度疲勞。

素食妹「改吃純肉」6年 親揭身體驚人變化:改善皮膚病
一名28歲的前素食主義者伊莎貝拉(Isabella Bella Ma)宣稱,自己通過只吃肉類和乳製品,她成功治癒了多種健康問題,並減輕了約25磅(約11.3公斤)的體重。她也在Instagram上分享她的飲食經驗,吸引了42萬粉絲的關注。根據外媒《每日郵報》的報導,貝拉透露,過去六年自己完全避免攝入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並堅持以肉類為主的飲食計劃。她將此歸功於改善月經周期、克服抑鬱、以及治癒痤瘡、濕疹和牛皮癬等皮膚問題。她在影片中表示,「我的能量並未耗盡,荷爾蒙也沒有失調。我減掉了25磅(約11.3公斤),現在的經期毫無疼痛,精力和情緒都穩定得令人難以置信,因為我的身體正在燃燒脂肪作為主要燃料。」然而貝拉的主張與全球健康機構的建議背道而馳。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和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提倡均衡飲食,包括適量的碳水化合物、新鮮水果和蔬菜。根據研究,富含紅肉的飲食可能導致多種健康問題,202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週只吃兩份肉的人,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此外,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的研究也顯示,紅肉攝入量的增加與心臟病和癌症風險提升有顯著相關性。貝拉的飲食宣稱包括一些備受質疑的說法,例如她瘦身是因為肉類飲食所致。此外,她還聲稱自己不再需要使用肥皂或沐浴露,並宣稱每天食用一根黃油改善了欲望。肉食飲食法的支持者主張,模仿人類遠古時代的飲食方式具有健康益處,但專家警告這類極端飲食可能帶來長期健康風險。缺乏維生素C和纖維會增加壞血病、便秘及腸癌的風險,而過多的飽和脂肪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不過一些專家指出,與未加工的瘦肉相比,加工肉類(如香腸和漢堡)對健康的影響更為顯著,應加以區分。儘管如此,醫學界普遍建議避免過於極端的飲食方式,均衡飲食應包括瘦肉、乳製品、雞蛋以及大量水果和蔬菜,以確保獲取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對於極端飲食如純素食、果食主義或肉食飲食,專家強調謹慎行事,並建議在專業營養師的指導下進行飲食調整,以降低健康風險。

網購1495元牛仔褲 褲管竟掉出泛黃內褲!她傻眼:準備退掉
大陸上海一名朱姓女子網購一件332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495元)的牛仔褲,怎料收到包裹,褲管掉出一件發黃的內褲。朱女表示,業者說要確認情況後就沒回覆,她也準備把褲子退了。也有人說,「網路上買的衣服大多都是別人退貨的」。褲管掉一條內褲。(圖/翻攝微博)綜合陸媒報導,朱女網購某品牌旗艦店一件332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495元)的牛仔褲,拆開包裹褲管竟然掉出一條女用內褲,而褲檔處明顯發黃,疑似有人穿過。朱女14日表示,品牌客服說要釐清情況就沒回覆,平台客服先稱無法解決問題,直到她說要打消費者投訴電話,平台才給一張188元(約新台幣846元)的零門檻優惠券,並致電道歉。朱女強調,她準備退褲子了,沒有其他訴求,只希望大家避雷。消息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留言「女裝退貨據說高到80%,也就是買的褲子8成都是被人的退貨」、「我拆退貨的時候,有遇到過寄來,鬧鐘,磚頭的,礦泉水的,身份證,錢,穿過的內褲,髒毛巾,印象比較深的是有一個皮膚病的藥」、「哪個牌子的啊,發出來讓大家避避雷啊」、「網路上買的衣服大多都是別人退貨的」。

有夠胎哥!中壢運動中心SPA池「發現排泄物」緊急停用消毒
有夠胎哥!桃園市中壢國民運動中心昨(12日)晚間緊急在臉書發布公告稱,因SPA池發現排泄物,當天晚間已暫停開放,並立刻進行緊急消毒作業。運動中心也呼籲,請民眾發揮公德心,避免影響環境及他人使用權益。桃園市中壢國民運動中心,於昨(12日)晚間8時許在臉書粉專發文公告稱,SPA池暫停開放,「本中心於SPA池發現排泄物」,114/01/12晚間暫停開放中,中心目前已進行緊急消毒作業,「請民眾發揮公德心,避免影響環境及他人使用權益。造成不便,敬請見諒。」(圖/翻攝自Facebook/桃園市中壢國民運動中心)貼文曝光也引發桃園市民熱議,「可以練三日瑜珈幫助肌肉群控」、「可能是腸胃不適的朋友游一游不小心漏出來了,建議他以後去游泳前要先吃一下益生菌」、「可能泡了太舒服,肌肉放太鬆了」、「是不是老人失襟之類的啊。」對此,台北市衛生局也曾提醒民眾游泳時,需遵守「3要5不」:包括入池前「要」澈底淋浴沖洗、卸妝並穿著潔淨泳衣帽、褲;「要」現場注意標示水溫、酸鹼值、餘氯量等水質資訊;游泳中若有任何不適,「要」立即離開游泳池並通知救生員或服務人員。而5不則包括:患有傳染性疾病者「禁」止入池;患有傳染性眼疾或皮膚病者「禁」止入池;飲酒過量顯有醉態者「禁」止入池;「不」得攜帶寵物入池;請「勿」在游水池內外四周飲食或吸菸。

新北6警犬光榮退役!人氣王「福星」立功無數 呆萌模樣甜翻眾人
新北市政府警察局19日於刑警大隊舉辦史上最萌的畢業典禮,市長侯友宜、警察局長廖訓誠等人向功勳卓越的警犬舉辦隆重且溫馨的退役儀式,6隻退役警犬分別是全台唯一的血跡偵搜犬「福星」、偵爆犬「首領」、「亮亮」、「飛達」、「XINA」以及緝毒犬「YUTU」,在治安維護、反恐執勤、毒品查緝上的貢獻功不可沒,功成身退後由領犬員或領養家庭接手,享受退役後的幸福生活。此次的人氣王「福星」全台唯一血跡偵蒐犬,過去曾透過氣味辨識進行地毯式搜尋,成功協助破獲2018年震驚社會的板橋分屍案,「福星」是局長廖訓誠於當年時任刑警大隊長時所命名,並在在第一次海洋音樂祭見習勤務與新北市長侯友宜結緣。「福星」的領犬員林志倫也將成為領養人繼續受護牠,陪伴牠度過每個重要時刻,希望在彼此的陪伴下,能在福星退役後帶牠好好看這個世界,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全台唯一血跡偵蒐犬「福星」擔任「退役警犬代表」接受喝采,退役後將由領犬員林志倫成為領養人。(圖/黃耀徵攝)偵爆犬「首領」在役時僅管受到皮膚病與貧血所苦,能堅守崗位完美達成每一次任務,照顧首領的獸醫將繼任成為牠的領養人,巧合的是彼此的生日都在9月9日,誇讚:「首領是一隻充滿毅力的狗,即便面對挑戰,他總能以最好的狀態完成每次任務」,獸醫也將延續這緣分,伴牠走過往後的日子。6隻退役警犬在經過文件篩選、電訪、現場互動及環境檢查後,找到最適合的領養人,並會透過社群平台定期與民眾分享警犬退役後的生活,每年也會有相關人員進行回訪,以確保警犬們過得幸福快樂。領犬員李佳蓉與緝毒犬「YUTU」開心合照。(圖/黃耀徵攝)這場退役儀式不僅是對警犬多年付出的肯定與感謝,也是一場充滿溫馨的傳承,牠們曾在崗位上默默守護,今後將在愛心家庭中安享餘生。警犬的故事,是對忠誠、堅守與奉獻最真摯的詮釋;新北市的安全,也將因這些無聲英雄的精神延續而更加穩固。6隻功勳警犬光榮退役後,新北警犬隊的生力軍也早已蓄勢待發,包括首次亮相於國慶大會的拉布拉多犬SEAN,以及比利時狼犬飛寶與妮可等,將繼續承擔守護城市安全的重任。

6旬婦每晚皮膚癢到醒來! 醫曝「慢性搔癢」成因與治療
60歲張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婦,過去三個月持續感到身體多處皮膚搔癢,特別是在夜晚症狀加重。儘管多次使用抗過敏藥物和潤膚乳,癢感卻沒有明顯改善,晚上常被癢醒,多次抓破皮膚,甚至導致皮膚感染。每五人就可能有一人曾發生慢性搔癢 其病因多樣複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主任柯玫如指出,這種情況稱為「慢性搔癢」,是指持續六週以上的搔癢,並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睡眠和心理健康。根據研究,慢性搔癢的終身盛行率約為22%,也就是每五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在其生命中的某個階段遭受這種困擾,並且年齡越大盛行率越高。慢性搔癢的病因多樣且複雜,可分為 皮膚性搔癢(如濕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引起)、神經性搔癢(與神經系統疾病有關)、系統性疾病搔癢(見於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或甲狀腺疾病等患者)、心因性搔癢(可能與焦慮或抑鬱等心理因素相關)、找不到明確病因的特發性搔癢。因應病因多樣 慢性搔癢治療首重個人化柯玫如建議,尋找專業皮膚科醫師,透過臨床經驗與專業知識,準確區分不同類型的搔癢,方能對症下藥。慢性搔癢針對病因的個人化治療是關鍵,常見以下幾種方式治療:局部治療:潤膚乳液或乳霜,有效減少皮膚乾燥引起的癢感。局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針對發炎性皮膚病效果顯著。全身治療:抗組織胺藥物,常用於蕁麻疹或過敏性搔癢,但對某些搔癢疾病效果有限。神經調控藥物:對神經性癢感有明顯效果。新型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如IL-31拮抗劑、IL-4/IL-13拮抗劑或JAK抑制劑,為難治性搔癢提供新的治療選擇。紫 外光光線治療:是慢性搔癢患者的重要治療選擇,特別是針對某些對藥物反應不佳或藥物使用受限的患者。日常保養更不可少 搔癢持續發生應盡快就醫柯玫如也提醒,選擇適合的潤膚乳液或乳霜,每日塗抹,保持皮膚潤澤,避免過熱的水溫洗澡、避免使用刺激性清潔劑或穿著粗糙衣物,另外盡量避免搔抓皮膚,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飲食、規律作息,並減少過度緊張或壓力,才能達到最好效果。若癢感無法緩解,應及時找皮膚科醫師就醫,接受專業評估與治療。

27歲女花45萬動手術除胎記不幸身亡 家屬崩潰:她死得不明不白
有些人出生後身上留有胎記,常常為了美觀會特地動手術去斑。大陸天津一名27歲劉姓女子,因為身上多處有胎記,她決定動手術去除,繳了10萬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萬元)進行療程,在第10次手術時卻休克,送醫搶救10天不治身亡。劉女丈夫懷疑與打麻醉藥有關,堅持要調查清楚,不想讓妻子死得不明不白。根據陸媒《現代快報》報導,來自天津的27歲劉女為了去除手臂、大腿和小腿上的胎記,選擇津門皮膚病醫院的療程,預繳10萬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5萬元)開始療程;劉女在2023年5月做完第9次手術後,恢復狀況差,同年7月還有主動向醫師反映,要求院方給個說法,後來在今年10月21日決定做最後一次治療。手術當天劉女在母親陪同下到醫院做雷射手術,術前醫護人員替劉女塗上麻藥,怎料,在等待麻藥生效過程,劉女身體卻突然很不舒服,隨後直接昏迷,醫師緊急搶救,並轉送天津市急救中心,最後劉女在加護病房治療10天仍不幸身亡,院方給的死因是枕骨大孔疝,又名小腦扁桃體疝,一種顱內壓力過大引發的病。不過劉女家屬無法接受醫院說法,她的丈夫認為,劉女死亡原因可能與麻醉藥有關,先前9次手術後劉女有抱怨過,有時候塗太少害她感覺太痛,中途喊停直接回家,而最後一次手術面積大,所以麻醉藥可能塗太多過量,才會導致妻子身體不適,進而發生休克最後死亡的憾事,強調希望能查明原因,不希望妻子死得不明不白。劉女因去斑手術喪命一事在網上引起熱議,據悉,當地相關單位已介入了解,等到劉女屍檢鑑定結果出爐,確定是醫院的責任,恐面臨處分和整頓改革。

107歲老人額頭長角!網驚呼「是長壽角」 醫揭真相:疾病表現
大陸廣東省普寧市1名高齡107歲的陳姓老奶奶,近日額頭長出1根角,引發關注,有人將其稱為「長壽角」。老人曾孫透露,老奶奶心態好、身體好、胃口好。不過,醫師透露,陳奶奶頭上長的是「皮角」,一般在其他皮膚疾病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包括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疣、鱗狀細胞癌等。《九派新聞》報導,老人頭部長角並非單一個案。家住武漢的90歲李奶奶,2022年間右眼角長出了一個小疙瘩,後逐漸發展成5公分長的「犄角」,壓得她右眼皮張不開,嚴重影響了視力。醫生判斷,該「犄角」為皮角,由於病損處角質物異常增多,而形成突起狀角化性皮損,形似動物的角。武漢市皮膚病防治院副主任醫師袁勇謀表示,前述廣東陳奶奶頭上的角也是皮角,一般在其他皮膚疾病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包括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疣、脂溢性角化病(良性)、鱗狀細胞癌(惡性)。關於皮角的多發年齡段,他表示,目前還沒有精確統計,大概為40、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群體。除年齡外,皮角的發生還與日曬有關,經常日曬者長出皮角的可能性更大。一般會長在面部、頭部、頸部、前臂、手背,也有長在眼瞼、軀幹等部位。他建議做好防曬,如發現角,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明確疾病性質。如果檢查結果為良性,將角切除即可,如為惡性,還需要進一步治療。至於切除後是否還會長出來,要看性質(良性或惡性)和深度而定。

慢性蕁麻疹確診難、病程久 抑鬱症罹病風險增6倍
正值入秋、天氣變化之時,正是蕁麻疹好發、加劇的時間點。據統計,近500萬國人一生至少會有一次以上症狀,而蕁麻疹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者成因與維持時間大不同,但因為名稱、症狀相近,加上對於疾病的迷思讓民眾難以分辨而延後就診,導致症狀頻繁發作或惡化。適逢10月「世界蕁麻疹日」,為提高病識感與提供患者全面性支持環境,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蕁麻疹資訊站」LINE@,並將疾病具象化為「蕁寶」,打造全方面衛教資訊平台,助民眾及早發現問題與治療。蕁麻疹是國人常見的皮膚病症之一,其中急性蕁麻疹通常為急性過敏,症狀多半在數日或一至二週內消失。反之,當症狀反覆持續六周以上,很大機會就是慢性蕁麻疹。據統計,臺灣高達十六萬人口受慢性蕁麻疹影響,其中以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大宗,女性罹患風險較男性兩倍。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表示,雖然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一般可依發病時間做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許多患者對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具有迷思而延後就醫。像是當全身皮膚會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時,患者會以為忍一下就好,或是與急性蕁麻疹、過敏等混淆等,嘗試調整生活習慣、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但卻未好好就醫治療,使得症狀一直反覆出現、無法痊癒。因此,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從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長達兩年,較其他皮膚疾病較久。他提醒,遇到皮膚疾病時要先釐清成因、症狀與發作時間。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大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無直接關係,主要成因為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地攻擊自身的皮膚組織與觸發炎症反應,難以自然緩解。而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將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像是甲狀腺炎、焦慮症、抑鬱症、及自體免疫疾病等。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有許多不同的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將影響免疫反應,加劇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陳俊賓醫師進一步說明,持續的炎症反應也會影響大腦中的神經傳遞物質平衡,以及生理的不適也會讓患者感到壓力、無助和焦慮,影響心理健康。國外研究指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症狀嚴重程度與憂鬱、焦慮分數呈顯著正相關。以及1/3的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患者同時罹焦慮或抑鬱症,而得抑鬱症風險更為常人六倍,可見心理問題與症狀環環相扣,增加患者壓力,形成負向循環。而且,慢性自發性麻疹病程久,研究指出半數以上的患者病程會超過一年!臺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為皮膚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如同箭在弦上一般。當誘發因素出現,比如說壓力、慢性發炎等,開始產生蕁麻疹症狀。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女性病患約為男性的兩倍,門診時常見許多現代的三明治族女性。他分享臨床案例,一名40多歲的劉小姐,身為標準的三明治族群需負擔家庭經濟。不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下班後對內也要面對長輩照顧和孩子成長,進而開始出現不明紅疹,一開始很像是蚊子咬的小疹子,自認為過敏後自行排除奶蛋等過敏源,卻只有得到部分改善後復發,甚至出現情緒不穩定影響日常生活還不自知。但也因為工作繁忙,所以只能抽空去藥局買成藥,但效果也仍然有限。直到工作上下屬以無法承受她「情緒不穩」、「脾氣暴躁」為由提出離職,才驚覺壓力和紅疹已經對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而開始積極就醫確診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影響深遠,不僅是皮膚上腫脹、搔癢的不適感,以及心理健康的雙重打擊,研究指出七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更達三成六,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因此,卓醫師也表示,過往病患習慣以發作時的照片提供給醫師看診,但實際上應有更多、更好的檢測方式可以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可以依照現行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治療共識逐步治療,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為第一線用藥,須每天服藥。若治療效果不彰,可以考慮依照治療共識的建議,增加長效型抗組織胺的劑量或加入生物製劑進一步治療。在用藥過程中持續記錄蕁麻疹檢測表,並與醫師溝通討論最佳藥物治療策略。另外,壓力管理和保持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輔助治療方式,患者可調整生活節奏與作息,紓解壓力,幫助改善病情。

養貓掀家庭革命 人妻慘遭爸媽斷絕關係嘆:明明沒住娘家
有些長輩存有傳統觀念,會禁止養寵物。一名人妻抱怨,家裡不久前養了一隻貓,爸媽知道後大發雷霆,甚至情緒勒索,要求不准飼養,但他們明明就沒住一起,讓她覺得不可理喻。原PO在《Dcard》討論區以「因為養貓,拒絕往來斷絕關係」為題發文,她和老公及2個女兒買房子同住,前陣子養了一隻貓,然而爸媽得知後,掀起了家庭革命,媽媽開始講養貓的各種缺點,例如家裡會很臭、毛會很多、會被貓傳染皮膚病,勸說無效開始情緒勒索,「我沒有拜託過你們什麼事情,我拜託妳不要養貓」、「妳要選擇貓還是父母」,爸爸認為不被重視、明知故犯為所欲為,無視他們的禁忌,毅然退出家庭群組。原PO沒和爸媽一起住,不解他們為什麼反對。(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原PO指出,還沒養貓之前,媽媽來拜訪的次數1年不到3次,爸爸甚至只有入厝那天來過,她不解為什麼養一隻貓反應會這麼大,既沒住一起,也不會帶貓回娘家,平常家裡也會打掃得很整潔,「就算真的髒亂那也沒礙到他們」。原PO更解釋,爸媽有幫忙出買房的頭期款,但她和老公有打算把房子賣掉,歸還頭期款的想法,依然不明白雙方為了一隻貓鬧得不愉快,為此感到非常荒謬,「他們覺得因為他們不喜歡,我們是家人所以要配合要包容,難道我們一意孤行這樣就很自私嗎?」目前只能冷處理,卻也不禁覺得自己這樣是否很自私?貼文曝光後,引發一番討論,「養一隻貓有這麼嚴重嗎…又不是養在娘家?」、「不用理他們」、「不要被父母控制了」、「無視,不用理賺大了」、「真棒,一隻貓就認清了他們,多養幾隻」。

「台灣神皂」非法吸金6億 她揭家人投3千萬老本:如同邪教洗腦
凱強生公司自稱擁有「台灣神皂」,以此吸引不特定民眾投資。然而橋頭地檢署調查發現,童姓主嫌及其同夥透過「保證獲利、發放現金」的手法,非法吸金達5.9億元,長達7年。受害者家屬透露,負責人被收押後,仍有家人堅信其投資正確,並指責其他家人向檢調舉報。據了解,童嫌與林姓嫌疑人自2017年起,以凱強生及其他公司名義舉辦說明會,招攬投資者,並推出「3萬9000手機打卡專案」、「6000消費專案」等投資計畫。他們透過承諾獲利、每月發放現金及提供國外旅遊等手法吸引民眾。嫌犯在台北及高雄的營業所舉辦說明會,宣傳號稱純天然且可食用的「台灣神皂」,聲稱可治療皮膚病及淡斑,單顆售價5000元。業務員則收款後,將資金以現金或網路轉帳方式匯入公司戶頭,累計金額高達5億9000萬元。橋頭地檢署主任檢察官鄭子薇及檢察官陳韻庭成立專案小組,於9月6日執行搜索,並傳喚童姓負責人和林姓經銷商等人。檢方認為童嫌涉案重大,考慮其逃亡及串證風險,向橋頭地院聲請羈押禁見獲准,而林姓經銷商則以25萬元交保。案件仍在持續追查中,檢方呼籲受害者儘速報案並提供證據。根據《鏡週刊》報導,受害者家屬也出面指控,該機構的說明會以健康小知識為開場,最後推出自家產品「台灣神皂」,強調可食用並主打清潔及淡斑效果,且該公司經常在節慶舉辦康樂活動,營造熱鬧氛圍,推廣「每月回饋月月領、終身世襲」的分潤方案,鼓勵老年人投資。受害者家屬表示,母親聽信了這些宣傳,花了近3000萬元購買產品,甚至引誘受害者抵押房屋投資,讓人感到非常無奈和氣憤。受害者家屬表示,凱強生公司早在2021年因違反《多層次傳銷法》被公平會罰款10萬元,為了避人耳目,該公司又以其他品牌名稱吸引長者。家屬懷疑多年間受騙的民眾恐怕不計其數,並痛批檢調行動後,母親依然固執,指責家人檢舉「善良人」,這種如同邪教的洗腦行為令人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