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
」 考古 遺址 博物館 中國 人類
陸「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 總數達60項
大陸央視12日報導,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北京時間7月11日晚上通過決議,將大陸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大陸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保持了世界前列的位序。陸世界遺產+1西夏陵新列總數達60項。(圖/大陸央視)此次申遺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遺存要素,分別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處防洪遺跡,還有一處面積達5萬餘平方米的建築基址,考古初步判斷是與祭祀相關的大型場所。此外,西夏陵遺址博物館還存有7000餘件可移動文物。整個遺址區面積達38.99平方公里,是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可直接為中國歷史上黨項族創立並延續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見證,實證了西元11至13世紀,西夏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陸世界遺產+1西夏陵新列總數達60項。(圖/大陸央視)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陳同濱表示,西夏陵遺址整個構成要素一部分是自然要素、一部分是人工要素,共同合成西夏陵獨特景觀。這次申遺是對西夏的重新認識,因為西夏在二十四史沒有記載,但它是與宋、遼、金同時存在的王朝。陸世界遺產+1西夏陵新列總數達60項。(圖/大陸央視)西夏王朝於西元1038年建國,1227年被蒙古大軍攻陷,此後便消失在歷史,前後存續共190年。20世紀30年代,德國漢莎航空公司飛行員卡斯特爾飛越寧夏賀蘭山時,用隨身攜帶的相機定格下山腳下一片神祕的建築——圓錐形的「土堆」,並收錄進其《中國飛行》一書。此後,西夏陵再次進入公眾視野是在1972年至1977年間,考古人員第一次有系統調查和科學發掘西夏陵,證實《嘉靖寧夏新志》記載的西夏陵處於賀蘭山之東,西夏陵的存在由此確認,它西北傍高山,東眺興慶府與黃河,背山面水、地勢開闊,與山勢雄偉的賀蘭山共同形成了氣勢壯麗的陵區景觀。陸世界遺產+1西夏陵新列總數達60項。(圖/大陸央視)帝陵是西夏陵遺產要素核心之一,在廣袤陵區內共有9座規模不同帝王陵墓,雖然面積大小不一,但建築布局卻遵循著相似規制。每座帝陵都以陵城作為核心結構,陵城四面牆體的中部都設有門闕,四角還巧妙地設置角闕。走進陵城內部,獻殿、魚脊狀凸出地表墓道封土、最高達20餘米陵塔等建築遺蹟依次排列,部分帝陵還特別修建中心台,彰顯王者尊嚴。有座高大的土堆被稱為陵塔,和中原許多墓葬不同,它的墓葬並不是在這個土堆下方,而是在距離10米遠的南側,在歷史上已遭嚴重損毀。帝陵所有墓室均已在歷史時期遭毀滅性破壞,目前僅對6號陵地下部分正式考古發掘。採集和出土大量建築構件,以綠釉琉璃鴟吻、脊獸和雕龍望柱最具代表性;隨葬品中以金、銀制的馬具、飾物等,最為精美。3號陵是9座帝陵中目前地面遺存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軸線對稱分布,有明顯圍合而成的陵城。陵城南側向外延伸形成一個月城,月城南牆中部開闢門戶,並建有門闕。月城內設有神道和石像生,這些石刻動物仿佛是守護帝王長眠的忠誠衛士。在月城前方,還布置了闕台、碑亭。整個陵域最周邊,四角矗立四座莊嚴角台,勾勒出帝陵宏大輪廓。經過近千年風雨,如今這些帝陵地面建築主要保存下來的是夯土結構部分。其中,1號至6號陵的陵園格局和建築遺址保存最為完好,地面遺存清晰可辨;7號陵仍保留著近半數的地面建築遺址;而8號陵和9號陵則以陵塔的形式延續至今,見證著時光流轉。

秘魯再現古文明驚奇 考古學家發現3500年城市遺跡
秘魯考古界再傳重大發現。考古學家近日宣布,在秘魯北部的巴蘭卡省(Barranca)發掘出一座名為佩尼科(Peñico)的古老城市遺址,初步研判已有3,500年歷史,建造年代可追溯至西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間,與中東與亞洲早期文明興盛時期相當。此地海拔約600公尺,距離首都利馬(Lima)約200公里。根據《CNN》報導指出,佩尼科的地理位置極具戰略價值,被認為是早期太平洋沿岸社群與安地斯山脈(Andes)及亞馬遜盆地(Amazon basin)原住民之間的貿易中樞。主持此次發掘的著名考古學家夏迪博士(Dr Ruth Shady)表示,該地延續了卡拉爾(Caral)文明的發展脈絡,對理解在氣候劇變後的文化演進至關重要。夏迪博士曾於1990年代參與發掘卡拉爾文明遺址,此文明被視為美洲已知最古老的文明,約於西元前3,000年出現在蘇佩河谷(Supe valley)。無人機航拍影像顯示,佩尼科遺址的核心位於山坡梯田上,中央是一座圓形建築,周圍可見多座石造與泥造建築遺跡。考古團隊歷經八年研究,共挖掘出18座建物,涵蓋儀式性神廟與住宅空間。在現場還發現了以人形與動物為主題的陶製雕像、儀式器具、以及由珠子與貝殼組成的項鍊飾品,展現當時社會高度發展的工藝水準與宗教信仰。參與發掘的秘魯文化部(Ministry of Culture)研究員馬查庫艾(Marco Machacuay)也在記者會中強調,佩尼科遺址的考古成果不僅豐富,還提供了銜接卡拉爾文化演進的重要線索。此發現可望填補古代安地斯文明史上的空白時期。報導中提到,秘魯長年以來都是美洲考古研究的重鎮,境內擁有眾多世界遺產與文化瑰寶,包括印加古城馬丘比丘(Machu Picchu)與神秘的納斯卡線(Nazca Lines)。除了本次公布的佩尼科遺址之外,當局也透露在其他地區的長期研究中發現了多項珍貴遺物。例如,2023年發現的兩把羅馬騎兵劍,引導考古學家找到了另一處約2,000年前的聚落,甚至出土了長達30公分、相當於英國13至14號的羅馬鞋款八雙,證實當時人類身形與活動狀況。

秘鲁天然氣管線工程挖到寶 發現千年以前木乃伊
秘魯首都利馬(Lima)近期正在進行一項公用天然氣工程,沒想到過程中,公用事業公司Cálidda的工人意外挖出一具保存良好的古代木乃伊,發現地點是利馬郊區的普恩特皮耶德拉區(Puente Piedra),這具木乃伊被埋藏於距地面僅約20英寸處,出土時呈坐姿,身體包裹於布料之中,頭髮仍留有深棕色。依據初步鑑定,這具女性遺骸可追溯至約1,000年前的昌凱文化(Chancay culture),存在年代約介於西元1000年至1470年之間,時間上早於印加帝國的興起約400年。根據《福斯新聞》報導指出,Cálidda公司考古學家阿里亞加(Jose Aliaga)表示,此地很可能是前西班牙時期的墓地。在秘魯海岸地區、尤其是利馬一帶,經常能發現與葬儀有關的遺跡,包括木乃伊、墳墓與其他埋葬結構。儘管該區過去已轉型為勞工階層社區,但仍有大量未開發土地底下藏有珍貴文化遺產。這具木乃伊的發現,為利馬400多處登記考古遺址再添新例。秘魯考古學學院院長達倫(Pieter Van Dalen)表示,這種坐姿木乃伊是昌凱文化中常見的葬儀形式,有些木乃伊甚至以雙手遮臉,呈現獨特的文化象徵。由於秘魯海岸地區的乾燥氣候與沙漠環境,使這些木乃伊得以自然保存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考古人員推測,此次發現的遺骸可能屬於一名生活於昌凱社會中的女性漁民。昌凱文化以沿海漁撈為主,社會結構簡樸,並發展出獨立的埋葬與儀式系統。Cálidda考古監測計畫負責人巴哈蒙德(Jesús Bahamonde)則表示,這起發現再次證實了該地區地底下仍蘊藏許多尚未揭示的文明線索。報導中提到,利馬位處由安地斯山(Andes)流出的三條河流所滋養的谷地,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讓它自古以來便是人類聚落的重要據點。早在人口規模成長到如今的1,000萬人以前,這座城市的地下便藏著數千年的人類活動痕跡。在西班牙於1535年殖民該地區前,利馬早已是多個本地文化的匯聚之地。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利馬首次有類似發現。2025年稍早,秘魯官員也曾宣布於首都地區挖出一具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女性遺骸,其地位極可能為當時社會的貴族或神職人員。此外,全球對木乃伊的研究仍持續進行,包括近期在奧地利對一具18世紀木乃伊的研究中,發現其因罕見的防腐技術而保存完好,顯示木乃伊文化並非秘魯所獨有,但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與葬儀傳統確實為考古界提供豐富素材。

回應賴清德「十講」喊話 國台辦嗆台獨論述
總統賴清德近日啟動團結國家「十講」,22日進行第一場主題「國家」演講。大陸國台辦23日晚間發布答記者問,就涉及兩岸關係的內容,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賴清德22日講話充斥謊言與欺騙、敵意與挑釁,刻意曲解、割裂歷史,大肆兜售台獨分裂謬論,妄圖為其建構台獨論述炮製拼湊依據,為其推動大罷免政治鬥爭謀取政治私利進行文宣造勢。陳斌華說,賴清德的發言是一篇赤裸裸煽動兩岸對立對抗的台獨宣言, 是一盤錯漏百出的台獨歪理邪說大雜燴, 充分暴露其冥頑不化的台獨本性。賴清德22日啟動團結國家「十講」,首場以「國家」為主軸發表演說,先從考古、歷史、談到國家定義,並引述舊金山和約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擁有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任何一天」等內容。陳斌華指出,賴清德講話中刻意篡改台灣歷史,否認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事實,否定台灣先住民系從大陸直或間接移居而來,罔顧中國歷代政府管轄台灣的事實,是對歷史的歪曲和踐踏。陳斌華更說,賴清德在講話中偷換概念,抹殺二戰勝利成果,拋開《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法律文件,挑戰扭曲聯大第2758號決議,妄稱台灣不屬於中國, 鼓吹互不隸屬,完全違背國際法,是對國際法權威的公然挑戰。他也批評賴清德鼓吹推進17項因應策略(賴17條),操弄反中抗中,強化綠色恐怖,阻撓兩岸交流交往,完全違背人心民意,強調歷史不容篡改,事實不容否認, 是非不能顛倒。陳斌華更細數歷史,稱台灣的全部歷史,事實和法律證明,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量的考古發現和史書文獻記載證明中國人民最早開發和建設台灣。宋元以後,中國歷代中央政府開始在台灣設治,實施行政管轄。他說,直到中國政府收復台灣、澎湖,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府成立,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與國際唯一合法代表,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取代舊政,中國主權和固有領土疆域並未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完全享有和行使對台灣的主權。

賴清德「團結國家十講」 首場演說全文一次看
賴清德總統今天舉行「團結國家十講」首場演說,他以定義國家組成的四個元素:人民、土地、政府、主權,強調「台灣當然是一個國家」,中國不能聲稱擁有台灣,台灣原住民為南島語族,也與中國沒有關係。以下是賴清德演說全文:自從去年520,我上任以來,在外,我積極跟友盟站在一起,進行各項合作。希望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是一股良善的力量,有能力,也有意願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對內,我一直希望,能夠團結國人、團結朝野、團結國家,因應各種挑戰,包括強化國防、強化經濟韌性,以及解決面對的各項問題,特別是來自中國的併吞威脅。因此我很高興,也很榮幸可以接受國際扶輪3490地區七社聯合例會的邀請,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的第一講。我們都很清楚,國際扶輪人除了每一個人事業有成,追求自己的夢想,照顧家人以外,其實也對國家社會直接的貢獻。更參與國際扶輪社團,發揚扶輪精神,增廣相識、提高道德,還有超我服務。希望社會能夠更進步,經濟能夠更繁榮,國家能夠更團結。我要跟各位扶輪弟兄姊妹報告,我擔任總統,也抱持這種扶輪精神,希望社會能夠更進步,經濟能夠更繁榮,國家能夠更團結,讓我們下一代都能夠過更好的生活。團結國家十講,今天第一講是國家,第二講是團結、第三講是憲政體制、第四講是國防、第五講是外交、第六講是兩岸、第七講是民主、第八講是和平、第九講是繁榮、第十講是均衡台灣。每一講都會在不同社團發表,也會透過網路直播。現在進入第一講:國家。這句話都聽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為了國家犧牲生命,我們也常常聽到覆巢之下無完卵,沒有國哪有家。今天的台灣,需要我們挺身而出,承擔責任,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責任要承擔,我希望我們大家可以團結一致,共同守護國家主權,共同守護我們的民主自由,共同守護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下一代的未來。這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也是留給未來世代最重要的資產。國家的定義是什麼?怎麼樣的團體才是一個國家?國際扶輪是不是一個國家?3490是不是一個國家?為國家犧牲奉獻,必然要先了解國家的定義。擁有固定人民、管轄特定領土、可以組織政府、對內對外都有最高權威,也就是擁有主權以及治權的政治共同體,即為國家。所以要有人民,要有土地,要有政府,要有主權,四個要素,才能夠成為國家。反之,國家也必然要有這四個元素。第一個問題,台灣是否為一個國家?根據國家主權四個要素,台澎金馬,是土地;定期改選各級政府執行公權力,這是政府、這是治權;並對外進行外交、擁有國防力量,這是主權,由這塊土地上的2300萬人民所組成的政治共和體,這是不是國家?(掌聲為台灣喝彩)台灣當然是一個國家,從1996年李登輝前總統當選第一任民選總統,我們每四年改選一次,2000年的陳水扁總統、2008年的馬英九總統、2016年的蔡英文總統,以及2024年的賴清德。國際社會不管從哪個角度,或是我們用國家組成四個要素檢驗,都是一個國家。但是中國說不是,中國說台灣不是一個主權國家。他根據聯合國1971年2758號決議文,宣稱中國擁有台灣。中國,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甚至在國際上根據2758號決議文,宣傳他的一個中國原則,衍伸出一個中國三階段論。就是中國主張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國的政權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宣稱,根據2758號決議文,沒有兩個中國,也沒有一中一台,他有這樣的主張。所以他多次在國際上宣稱,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把文獻拿出來看,2758號決議文寫得很清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他的政府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他在聯合國組織以及所屬一切機關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驅逐出去。換句話說,2758號決議,僅處理聯合國席次代表問題,並沒有牽涉台灣。國家的組成是四個元素,就是人民、土地、政府、主權,有沒有包括可不可以參加聯合國的會員?沒有。所以,中國是不可以根據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聲稱中國擁有台灣,聲稱台灣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種說法大錯特錯。國際社會也不承認中國對台灣主權的主張,中方宣稱2758號決議讓其擁有台灣主權,這是完全錯誤且不受國際承認。美國國務院今年已經清楚說明,中國扭曲2758號決議,2758號決議並為議決台灣主權。這是美國川普第二任政府國務院的主張。美國眾議院甚至通過法案,包括歐洲議會、澳洲、荷蘭、比利時、加拿大、英國、捷克各國國會,以及「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等組織也這樣認為,並都通過決議聲明2758號決議無赦台灣主權問題,未來還會有更多。中國又說,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因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份。到底是不是?從歷史來說明,台灣自古以來就有獨立生態系,台灣不是荒煙蔓草、無人居住,台灣早在信史、有文字以前就有獨立的生態系。台南左鎮有一個石化園區,早期有一位陳春木老先生,他在當地一條溪「菜寮溪」,撿拾到化石,經過日本考古學家證實這是犀牛,日本考古學家名為早坂,所以犀牛稱為早坂犀牛。還有看到長毛象、猛瑪象、四不像鹿、金絲猴等化石,距離今天80-40萬年前,這是早期的台灣。不只有動物,還有左鎮人,郭德林、郭東輝父子,在菜寮溪發現了左鎮人頭蓋化石,當時送去日本檢驗,距離今天三萬年前。馬英九前總統時代,又重新檢查一次說是距離三千年,不過無論三千到三萬年間,都是非常珍貴的。我在當台南市長,有一個政見是打造台南為台灣的文化首都,希望讓台南人感到光榮,讓國人感到認同,所以把化石館重新打造為石化園區,並且開國際標,弄得很漂亮。邀請3490扶輪兄弟姐妹前去參觀,台南是台灣的文化首都,希望任何一個人來到台南就知道台灣,台南人感到光榮,台灣的國人能夠對台灣產生認同。另外,開闢新市科學園區時,有挖到考古遺址,當時的文建會把這些考古遺址整理,建立台烏閃錢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這是大坌坑時代的考古遺址,距離今天4800-6000年前。台灣第一條狗就是在大坌坑時代,那時代的人就有養狗,可以看到當時男人、女人有多高,以及他們的殯葬文化,還看到米食。有些人以為米是荷蘭人帶進來的,但其實大坌坑時代就有在使用。除此之外,台灣也是南島文化的起源。台灣很早就開始向外傳播文化,同時原住民族也早已在這塊土地上發展出璀璨的文化。紅色的叫做斯泰語系、土黃色是巴布亞語系、藍色是南島語系,這是原住民早期不同的語系。你可以看到,紅色的在馬來半島、亞洲這邊,土黃色的巴布亞語系在新幾內亞,其他都是南島語系。大家是否有找到台灣?「一」是一世公園四千年前,南島語系的中心點就在台灣,他往外擴散,第二層擴展的菲律賓,公元3000年前;再擴展到三,也就是菲律賓、婆羅洲,是公元2500年前;擴展到四,馬達加斯加,距離今天公元一千兩百年前;第五,擴充到關島、夏威夷、密克羅尼希亞,這是公元兩百年前;第六,到復活島,就是公元後三百到四百年;第七到紐西蘭,公元八百年。台灣原住民是這樣傳播出去,有些台灣原住民不了解,以為台灣的原住民是來自中國大陸,甚至原民委員,原住民選出來的立委,還跑到中國去參加中國的原住民活動,其實台灣的原住民是南島語系,是很多國家的發源地。前不久我出國訪問,前往馬紹爾群島、吐瓦魯以及帛琉,經過夏威夷,飛機搭乘十三個小時,我實在很難想像,這麼久以前的原住民,到底是如何來到夏威夷?很難想像當時的毅力和情況,實在令人欽佩。馬紹爾群島,從飛機上看下來就是如此,那一條線就是島嶼,他們像一串珍珠,在太平洋上。沒有很寬,但是就像串成一串珍珠,其實那些都是綠色的樹林,是一座島嶼;吐瓦魯,他也是一個環形的,如同項鍊一樣,非常漂亮。以及帛琉,都是我們的邦交國,都是南島語族。原住民主委陪同出訪,到了吐瓦魯,就說這就是我們族的人啊。(潘孟安不是啦)到目前為止,台灣本身在信史時代以前,就有文化、有動物、有人,而且跟中國是沒有關係的。1624年,荷蘭人登上台南,東印度公司見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普羅民遮城(赤崁樓)。荷蘭人來台後,教導當時台南原住民,特別是新港社西拉雅族使用羅馬字拼音寫母語,他們有母語,但是用羅馬字寫母語,這種文字後來主要運用在契約文書上,被稱為新港文書,這在歷史上很出名、很有價值,這也是目前知道台灣原住民最早使用的文字,有新港文書。1626年,西班牙人也登上台灣北部,建聖薩爾瓦多城、聖多明哥城,就是今天的紅毛城。講到這裡,跟中國都沒有任何關係。中國說,台灣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清清楚楚告訴我們,中國所講的不是事實。中國何時跟台灣發生關係?1662年鄭成功率兵擊敗荷蘭人,並在台灣建立政權,隨後鄭經建立東寧王國,這也是從台南進來,東寧政權被英國人稱為台灣王國,直到1683年施琅擊敗鄭克塽,台灣才被中國王朝開始統治。然後清領時期,200多年間,1875年設立台灣府南路撫民理翻同知,統治東部地區,後來1887年才設省,但也不是台灣全部,而且時間只有八年,因為這個馬關條約割讓給日本,所以台灣跟中國的關係也就沒有了。1895年馬關條約第二條,清帝國明確割讓台澎給日本,從過去來看,關係本來就不深,如果說要有任何關係,也在馬關條約之後,中國政權跟台灣主權就沒有關係了。但是,當清帝國把台澎割讓給日本的時候,台灣人守護台灣的意志是令人非常欽佩。我們的祖先非常勇敢,清朝官員曾經設置台灣民主國,當時大總統叫做唐景崧,清帝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當時在台灣的官員唐景崧,建立台灣民主國,他自認大總統,可是兩個禮拜而已,他們就回中國了。台灣人就留下來奮戰。台灣人民為了保家衛國仍持續抵抗,在1895年日本的軍隊來到台灣,在台南發生了蕭壟事件,蕭壟事件在佳里、杜仔頭事件在官田,鐵線橋事件在新營,蚵寮事件在北門,竹蒿山事件在學甲,參與者都是以竹蒿湊菜刀的精神持續對抗入侵者。當時沒有政府、沒有軍隊,台灣人「竹蒿湊菜刀」,就跟他們拚。台灣人從很久以前,就有反侵略、護台灣的意志。這樣說也許你們沒有感覺,我用總統府國安會諮詢委員黃重諺幾個月前的一篇臉書所說,這篇臉書就是在寫蕭壟事件。發生在家裡的蕭壟事件。他的高祖父就參與了那一場事件,他的臉書寫:我的曾祖父姓楊,當銘一個孽字,取名一個孽的曾祖母一輩子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那一年就在他快出生前沒多久,他的父親(也就是黃諮委的高祖父)就過世了,來不及看到女兒出世,就快當爸爸的高祖父,並非因為病故,而是死於那個時代。因為1895年十月的某一天,住在家裡一代的高祖父,跟著庄頭裡的男丁們,帶著長刀、火槍,那些所有可以被充作武器的,揪了團出發去抵抗不久前才從嘉義(應該是現在的嘉義布袋)上岸來「接收」台灣的日本軍團。儘管面對的是一年前剛跌破世界眼鏡,打敗亞洲第一大國中國的日軍,高祖父和他這群「竹篙逗菜刀」的夥伴,還是在某些襲擾日軍推進的行動裡有些斬獲,不過可以想見的是,這也隨即遭到增援而來的日軍報復。家族裡的老人家說,當時躲在路邊圳溝裡的高祖父,因此捱上了幾刀瘋狂搜找敵軍、戳向草叢裡的刺刀。搜查行動後,他忍著我們無法體會的痛,捂著被刺刀劃開的一身傷口回到家裡,留著最後一絲氣力,跟自己的太太,包括他沒來得及見面的女兒告別後斷氣。不久後,高祖母產下一輩子都沒見過爸爸的女兒,止不住的淚水裡,女兒的名字取單名一個孽,那一年是公園1895年,就是馬關條約清帝國把台灣割給日本的那一年。我們向那個年代的人一個掌聲。台灣抵抗的意志不是只有在台南,各縣市都有,我只是舉台南的例子跟大家說明。也不是只有在1895年,即使在日本統治20年以後,1915年台灣人仍然奮起抵抗,西來庵、?吧哖事件,包括原住民,至少有1400人遇害,原住民族是大武?族、跟一般的民眾。1930年,日本已經統治35年,還有發生霧社事件,原住民賽德克族奮起反抗的霧社事件,這些都證實台灣不分族群、不分先來後到,持續反抗壓迫與侵略的精神。很多人想要知道,台灣人有沒有守護台灣自己國家的決心,國際的朋友都這樣問台灣,或是這樣問我,我都講這段故事給他們聽。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擁有台灣,為什麼呢?因為在日本投降後的1951年,日本在舊金山合約第二條第二款明白寫著「日本政府放棄對台灣、澎湖等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舊金山和約並沒有把台灣歸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中共建國不到兩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台灣任何一天。從1951年的舊金山和約到今天1996年,台灣人民不分先來後到不分族群,讓我們的國家邁向民主化,1996年總統直選,主權在民更為確立,中華民國台澎金馬第一次總統直選後,李登輝成為首任台灣民選總統。我們的國民,從這本護照就可以看得出來,中華民國,憲法上的名稱也是叫中華民國。另外我們自己、我們的友邦,或是國際上我們的朋友稱呼我們為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稱呼我們為台灣,我當選總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他公開祝賀稱呼我為台灣民選第五任總統。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台灣都是我們的名字,都是我們國家的名字,都一樣響亮。無論用哪一個名字稱呼我們,我們都是獨立自主的國家。我再講一遍,國家組成四要素,沒有包括名字,也沒有包括你有沒有參加聯合國,也沒有規定你要有多少邦交國你才是主權獨立國家,主要的是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國家的主權屬於誰?是人民。是2300萬人?還是13億人?是2300萬人,因為我們的主權與治權就是台澎金馬。現在中華民國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誰是國民全體,第三條明定,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你要有中華民國的身份證、護照,你才可以稱為中華民國國民,也才能夠擁有國家的主權。目前擁有中華民國國籍者,是哪些地方的人?就是台澎金馬。總共大約有2300萬人。這很清楚。另外,不管什麼時候做民調,維護國家主權是絕大多數國人的共同立場,不管他支持哪一個黨、不管他是什麼族群、不管他的年紀、住在哪裡,每一次的民調,差不多八成五民眾主張,台灣的未來由全體2300萬人決定,有近八成民眾認同,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台灣的未來由全體2300萬人決定。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大家贊成嗎?我們的國家到底是,現在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要了解一下。跟大家報告,我們值得驕傲。我們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我們民主指數全球排名第12、亞洲第一;世界競爭力指數全球第六,去年第八;自由度評比取得94分,亞洲第二名,宗教自由是100分;世界新聞自由指數亞洲第一,新聞可以要報導什麼就報導什麼,這是新聞自由;各國安全指數世界第四、亞洲第一;人類自由指數亞洲第一;經濟自由度全球第四,為台灣喝彩。這是我們的國家,不是只有這樣,也要看一下經濟。IC設計和封測全球市占排名第貳、封裝測試全球第一,晶圓代工全球第一,七奈米以下是佔全球74%,三奈米以下90%以上,筆記型電腦七成來自台灣,超過五成桌上型電腦來自台灣,生成式AI,伺服器九成來自台灣,一般伺服器83%來自台灣,高階自行車台灣廠商製造佔全球55%,台灣扣件產業,螺絲、螺帽、鉚釘外銷比例超過90%,是全球第三大扣件出口國;手工具機、起子螺絲板子釘槍,全球第三大手工具機出口國;大型遊艇台灣訂單名列全球第五;薩克斯風佔全球兩成,台灣是不是很厲害。所以中國,難怪他一定要併吞台灣。台灣當前的外在威脅,一定要了解,中國的威脅除了文攻武嚇,文攻武嚇的部分我以後再來說,國防那一講再來講,請繼續聽下去。最主要有五個威脅:中國對國家主權的威脅、中國對國軍的滲透以及間諜活動威脅、中國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我今天的報告就是要釐清國家認同,避免中國持續混淆國人對國家認同之威脅)、第四是中國屆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統戰滲透之威脅、第五是中國藉融合發展吸引台商台青之威脅。我常常看到,中國時常提,歡迎台灣人、年輕人去中國創業,去那邊就業,大家都知道,中國年輕人失業率曾經到20幾%,後來就不再報導了,因為越來越嚴重。台灣人有一個俗語,「家己揹金斗甕,閣替人看風水」。自己的問題那麼大,所以台灣的年輕人、台灣的民眾要清楚,台灣這麼好,民主社會、自由的國家,提供每一個人創業發的機會。七大工業國領袖發表公開,台海和平穩定對國際安全繁榮不可或缺,同時也強調反對任何單方面透過武力或脅迫改變台海現狀。換句話說,中國威脅固然是台灣問題,也是國際社會關注問題,因為台灣安全跟台海和平穩定牽涉到世界安全與繁榮。這我們每一天都有,我們國防部、軍聞社每天都會發佈,共軍機艦持續擾台,我們要勇敢面對。為了要保護台灣,守護民主、保護人民、維護經濟發展的成果,我特別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定位中國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十七項因應策略,希望國人團結合作。團結守護我們的國家,團結守護我們台灣亮眼的經濟成就,還有傲人的自由的民主表現,大家說好不好?最後,我表達我希望能夠繼續和全體國人攜手打拚,讓我們的團結成為國家最堅實的防線,共同守護主權、讓國家更強、讓台灣的民主之光照亮全世界。多謝大家。

牛稠子遺址恐遭開發 鄉親連署一起守護
位於台南仁德虎山林場、虎山實小周邊的史前牛稠子遺址,分布文華路二段東西兩側,東側納為指定考古遺址,西側未畫入,僅維持疑似遺址,儘管文資處強調兩者均受文資法規範,但西側「虎山森林」台糖人造林近年頻傳開發聲音,地方憂遺址、森林日後恐不保,上百位鄉親15日連署「守護遺址、保護森林」。牛稠子遺址為新石器代中期中南部具代表性遺址,範圍多屬台糖林地,其中未納入指定考古遺址的西側坐擁百餘公頃森林,被稱為台南綠肺,遺址範圍則約30公頃。當地成功里長鄭晴而昨發起連署活動,倡議保護牛稠子遺址免於開發,上百人到場連署後也走入森林巡禮一圈,立委陳亭妃、王定宇、市議員陳怡珍及吳禹寰也現身相挺。「這裡有遺址?怎麼沒公告!」、「有森林有遺址,政府為什麼不乾脆禁止開發?」民眾唐小姐說,以前不知道森林下方有遺址,且都市很難得看到上百公頃樹林,台南近年到處開發、高樓大廈林立,更彰顯樹木重要,希望政府跟民間一起守護遺址跟綠地。鄭晴而本月初得知牛稠子核心區域指定範圍出爐後,開始奔走疾呼保護,「難道遇到遺址就自動轉彎嗎?」他說,牛稠子遺址範圍原本很大,現在西側未畫入指定遺址,使得遺址指定範圍像是轉了一個90度的大彎。對此,文資處則重申,指定考古遺址是很嚴謹的過程,西側主要是因過去人為開發擾動、破壞較明顯,當地文物留存狀況遠不及東側,但仍維持疑似考古遺址,後續也會列冊審查,持續追蹤,強調無論是指定或疑似遺址,只要在範圍內或敏感區域內,相關開發案都會受到文資法規範。鄭晴而說,該里近年陸續受到6個建案「青睞」,陸續於此大興土木,而多年來虎山森林開發傳聞也沒斷過,原本認為既然有遺址,理應可受保護,如今看來可能有變數,地方都很擔心森林有朝一日不保,希望政府審慎評估將西側納入指定遺址,也盼藉此連署喚起各界重視,防患於未然。

木乃伊「小狗」不是狗 最新研究揭示「圖馬特小狗」真相
兩具於西伯利亞北部永久凍土中發現、保存驚人完好的「冰河時期小狗」遺骸,近日在最新研究中被重新定位為狼崽,推翻先前它們可能為早期家犬的假設。根據外媒報導,這兩隻被稱為「圖馬特小狗」(Tumat puppies)的動物,毛皮、爪子與內臟皆保存良好,胃中仍可檢測出包含披毛犀肉與鳥類羽毛的最後一餐。過去科學家一度認為,它們可能是早期被人類馴服的狗或與人類共處的狼。然而一項6月13日發表於期刊《第四紀研究》(Quaternary Research)的最新分析,指出這兩隻約2個月大的小動物應為狼幼崽,並無與人類互動的跡象。研究團隊運用基因、骨骼形態、牙齒結構以及腸胃殘留物等多重證據進行分析,認為這對幼崽是姊妹,死於約1萬4千多年前,極可能是因山體滑坡導致洞穴坍塌,突如其來地被活埋,身體因而得以冷凍保存至今。研究主筆、前任約克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博士生安妮(Anne Kathrine Wiberg Runge)在聲明中表示,「雖然許多人可能會失望,發現這些動物是狼而非狗,但牠們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了解冰河時期狼的生活樣貌」。圖馬特幼狼的遺骸於2011年與2015年分別在距圖馬特村約40公里的地點出土。胃中殘存披毛犀皮膚與一種小鳥羽毛,顯示它們在死前不久曾進食,且尚未完全消化。研究者推測,牠們應在巢穴中休息,遭逢天災後猝然喪命。特別的是,披毛犀的皮毛顏色與此前出土的犀牛幼崽一致,推測狼群可能獵殺了該幼獸並帶回餵養幼崽。這類狩獵行為亦與現代狼會針對年幼或虛弱個體獵食的模式相符,共同作者、英國約克大學考古學高級講師內森·威爾士(Nathan Wales)表示,「這暗示這些冰河時期的狼群可能體型更大,具備獵捕大型獵物的能力」。此外,胃中也發現微小植物殘留,顯示當時狼群棲息於乾燥而多樣性的環境,涵蓋草地、柳樹與灌木等植被。這兩隻狼崽的遺骸曾被發現於人類處理猛獁象的遺址附近,但新研究並未發現牠們曾被餵食或與人類互動的直接證據。這也再次凸顯,辨認犬類馴化起源的困難。威爾士指出,「證明早期狗的存在,需要非常明確且多方支持的證據」。他強調,這些狼崽顯示出與現代狼相似的育幼與社會行為模式,並無被馴化的跡象。狗被廣泛認為是人類馴養的第一種動物,但其具體起源與過程至今仍是科學研究的「聖杯」。目前有兩大假說,一是野狼主動接近人類營地,因共享資源而逐漸建立關係;另一則是人類主動收養並飼養幼狼,逐步育成家犬。然而圖馬特幼狼的DNA顯示牠們屬於已滅絕的狼種群,與現代狗之間未留下遺傳連結,也進一步削弱牠們作為「早期狗」證據的可能性。英國阿伯丁大學生物分子考古學講師萊納斯(Linus Girdland Flink)對研究結果表示肯定,並指出由於考古證據零散、野狼與家犬在幼年階段外貌相似,使得這類研究更具挑戰性,「我們需要整合考古、遺傳、生態與形態學等不同領域的證據,才能拼湊出可信的演化圖景」。

消防局成立30週年 最受歡迎消防營火熱報名中
為了讓學生在暑假中持續學習防災知識,北市政府消防局於7月8日至25日假消防局防災科學教育館(臺北市內湖區成功路2段376號),每週二至週四辦理「消防營—勇闖防災新宇宙」活動,以及每週五辦理體驗消防專業工作的「消防職人營—救災試煉進行式」活動;本次活動將於6月2日(星期一)上午10時起開放網路報名,並於6月20日(星期五)下午4時報名截止(如額滿即提前截止),全程免費。(報名網址:消防營- 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f99682d6630b41c3)(報名網址:消防職人營- 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f99682d752185fce)「消防營—勇闖防災新宇宙」活動中,消防局結合成立30週年設計一系列解謎任務,小朋友們可以扮演小小考古學家,近距離接觸防災科學教育館的歷史文物,並經歷火場黑暗迷宮、地震現場搖晃等防災探險挑戰,解開謎底學習消防歷史,並從中學習包含火災通報及自救應變、地震應變等知識;另外也規劃了防火作戰趣味遊戲競賽活動,讓小朋友以團康活動方式,培養消防人員打火合作默契,以及防災應變互助精神。「消防職人營—救災試煉進行式」活動中,學生們可以體驗擔任消防員,學習穿著消防衣帽鞋等個人防護裝備執行任務,認識各式消防救災器材,並體驗擔任瞄子手佈線射水、模擬搜救人員穿越迷宮障礙救人等任務,透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學習如何避免火災濃煙危害、火災現場如何進行避難以及火災發生不可返家取物等防災應用知識,活動通關者將頒發通關證書,並給予8小時服務學習時數。消防局表示,「消防營—勇闖防災新宇宙」活動參與對象為設籍於臺北市或就讀於臺北市各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生,「消防職人營—救災試煉進行式」活動參與對象為設籍於臺北市或就讀於臺北市各國中、高中(職)學生,各級學生以113學年度為認定標準;若非設籍臺北市或就讀臺北市各級學校學生者,需父或母或監護人至少一方設籍臺北市,同時,消防局將優先邀請臺北市各育幼院及兒童、少年福利機構等團體報名,提供弱勢團體保障名額。活動期間因天災等不可抗力或不可歸責機關事由無法辦理時,將以電話個別通知,相關活動聯絡資訊如下:(1)中國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 謝美薇小姐/02-23711226轉272;傳真:02-23110631。(2)臺北市政府消防局 鄧汎偉先生/02-27297668轉8711。

澳洲批准天然氣廠擴建計劃!人類最古老岩畫受侵蝕威脅
澳洲西部一個偏遠半島的岩石上,刻有該國原住民於數萬年前繪製的數百萬幅圖像,其中包括已知最早的人類面部描繪。然而,這些人類最古老的露天藝術作品,正被附近天然氣工廠的工業污染逐漸侵蝕。據CNN的報導,是否允許伍德賽德石油天然氣公司(Woodside)將其卡拉薩天然氣工廠(Karratha Gas Plant)運營至2070年,成為當地古蹟保護議題的最核心爭議點。澳洲環境部長瓦特(Murray Watt)28日對延長營運給予「原則性」批准,但附加與空氣品質相關的「嚴格條件」。他在聲明中表示,伍德賽德有10天時間回應,之後瓦特將做出最終決定。伍德賽德對卡拉薩工廠擴建獲原則性批准表示歡迎,稱相信「文化遺產與工業可長期共存」。該公司否認工廠排放會損害岩畫,並表示將與穆魯朱加(Murujuga)原住民團體及各級政府合作,支持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申請,將當地岩畫遺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然而,環保團體與氣候活動人士迅速譴責瓦特的決策,認為此舉將為西澳海岸數十口天然氣井的開發鋪路,這些氣井將產生數十億噸的碳排放,並使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承諾淪為笑柄。這項被稱為「北西大陸棚」(North West Shelf)的擴建計劃也遭到太平洋國家的反對,因為這些國家正與澳洲聯合申辦2026年COP31氣候大會。吐瓦魯氣候變化部長塔利亞(Maina Talia)在27日的聲明中敦促坎培拉當局否決該提案。「太平洋領袖們已明確表態:若化石燃料持續擴張,我們的國家將沒有未來。」塔利亞表示,「這超越政治範疇;事關支持受氣候變遷影響者的道德立場。」自1980年代投產以來,卡拉薩天然氣工廠維持著西澳洲皮爾布拉地區城市卡拉薩(Karratha)的經濟運轉,但早在數世紀前,該地區原住民便透過刻在岩石表層的圖像講述故事,並被他們稱其為穆魯朱加。由於文化禁忌,這些人臉圖像無法公開展示,但專家指出這些藝術品對人類具有非凡價值。當地原住民守護者庫珀(Raelene Cooper)與亞歷克(Josie Alec)多年來致力保護文化遺產,並獲得國際岩畫科學委員會主席史密斯(Benjamin Smith)的支持。史密斯將此次擴建決策稱為「我們這代人最重要的環境決定」。「若獲批准,這將是南半球最大的碳排炸彈,且擴建的工廠正在破壞南半球最重要的岩畫遺址。」同時擔任西澳大學考古學教授的史密斯補充。他曾在2022年向CNN指出,穆魯朱加工業區排放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與空氣中的濕氣結合形成酸雨,正侵蝕岩畫,此發現後續在實驗室獲得證實。史密斯還指控支持擴建的西澳政府試圖掩蓋其監測結果,該結果顯示天然氣廠排放物確實在破壞岩畫。CNN已聯繫西澳政府尋求回應。針對政府的原則性批准,穆魯朱加傳統守護者庫珀發表簡短聲明稱:「法庭見。」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諮詢機構的建議,穆魯朱加岩畫區附近工廠的酸性排放物已使該地申請世界遺產保護的努力受挫。本週公布的草案建議將申請退回政府,要求其「確保完全消除導致侵蝕的酸性排放」及其他條件。對此,瓦特在聲明中稱草案決議令人失望,但其辦公室將與世界遺產中心合作「糾正影響決議的事實錯誤」。

千古誤會?傳是亞歷山大大帝父王墓 竟葬年輕男女與6嬰屍
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是古希臘馬其頓王國的國王,也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西方歷史上被視為四大(或七大)軍事統帥之一,而他的父親腓力二世(Philip II)過往被外界認為在希臘北部的維爾吉納(Vergina)的「第一號王室墓」安息,不過根據最新研究,墓中實際埋葬的是一名年輕男子、一名年輕女性及6名嬰兒,與歷史記載中的王室成員並不相符。根據《考古科學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Science)報導,這座墓葬自 1977 年被發現以來,一直被認為與馬其頓王室有密切關聯,如今研究團隊透過放射性碳定年(radiocarbondating)、同位素分析與骨骼學比對發現,墓中埋葬的是一名年輕男子漢女性,另有6名嬰兒,其中這名男性死時約 25 至 35 歲,女性則在 18 至 25 歲之間。這項於 2025 年 5 月 17 日、由美國科學媒體 Live Science 發布的研究指出,這對男女的死亡時間介於西元前 388 年到前 356 年,比腓力二世於西元前 336 年被刺殺的時間還早,排除了他們為腓力二世及其王后的可能性。另外,墓中出土的6具嬰兒骨骸經鑑定是分屬不同個體,且年代在西元前 150 年至前 130 年之間,已進入羅馬時期,與其他兩具成人遺骸的年代相隔超過 200 年。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嬰兒可能是後期民眾利用墓穴開口,疑似是早期盜墓者破壞所安葬,與過去猜測這些嬰兒為腓力二世與克麗奧佩特拉(Cleopatra)所生的說法明顯不符。這項發現打破了過往主流觀點,但研究團隊表示,該名男子仍有可能是馬其頓王室的成員,甚至可能是一位英年早逝的國王,由於考古與歷史記錄有限,目前仍無法確認其具體身份。學者強調,這項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也提醒世人不能過度依賴考古物外觀來推斷身分,而應結合科學檢測取得更準確結果。報導指出,這項重新鑑定推翻了學界長期以來的共識,也讓馬其頓王朝陵墓的真實面貌再度成為考古學界關注焦點。原被認為是腓力二世陵寢的古墓,如今證實與亞歷山大大帝的王室無關,埋葬者身分成謎。(圖/翻攝自X)

3千年前請假單曝光 王子生病也是要請假
中國河南安陽殷墟博物館近期展出一件可以說是「撼動人心」的出土文物,一塊距今三千多年的龜甲卜辭,上面刻有學生因病請假的內容,被譽為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請假單」。卜辭中清楚記錄「子其疫,弜往學」,意指「我身體不適,是否能去上學?」令人訝異的是,這份請假是來自一位王子,還需透過祭祀占卜向神明請示。綜合中國媒體報導指出,這塊「請假單」是1991年考古人員對殷墟花園莊東地發掘出來的,當時共出土1583片卜骨與獸骨,其中689片刻有2250條左右的卜辭,多數內容圍繞一位名為「子」的王子。經學界多年研究,「子」被認定為商王武丁與婦好的兒子,也就是史籍中提及的「孝己」,又稱「小王」。這批卜辭不同於傳統王室對國政、祭祀的卜問,而是詳細記錄這位王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學業、出征、田獵與駕車訓練等,堪稱一部古代版的「王子日記」。殷墟博物館新館利用現代激光投影技術放大展示這些甲骨片,並以劇場式策展方式呈現王子的成長歷程。展覽中的設計巧妙融合歷史與情感,如以「流水落花」象徵他英年早逝的生命軌跡,以「東方既白」烘托其身份尊貴與未竟理想。不少遊客也是看了博物館的介紹才知道「三千年前的王子也請假!他還有駕車課,要考古代的駕照!」這種生活化的視角,不僅拉近了現代人與古文明的距離,也讓原本抽象的甲骨文獲得嶄新詮釋。主導此次展覽策劃的學者於成龍表示,「子」是一位仁愛孝順、文武兼備的青年。他會為父親武丁安排出行、焦慮父王噩夢,也勇於奉命出征,並曾主持大型祭祀,使用多達105頭牛。除了展覽策展,於成龍也著手推動後續項目,包括講述武丁與婦好之間的情感故事。於成龍也提到,卜辭中記載,武丁曾在婦好生病時一再占卜,祈求她平安,甚至記錄了婦好的日常生活起居與出行情況,這些被他形容為「中國最早的情書」。

Adidas最新廣告「鞋踩雅典衛城」 希臘超級抓狂「政府決定提告」
希臘政府近日準備對運動品牌Adidas在雅典舉行的無人機廣告活動提起法律訴訟,起源是一段未經希臘文化部核准的無人機表演影片在網路上流傳,畫面中可見無人機在夜空中排列出Adidas商標與鞋子的形狀,而背景正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雅典衛城(Acropolis)。希臘文化部長門多尼(Lina Mendoni)痛批這段畫面是「極度令人不悅的畫面」,甚至認為畫面看起來彷彿是Adidas的鞋子在「踩」雅典衛城。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門多尼於16日受訪時表示,該活動完全未經文化部核准,已違反希臘保護古蹟的嚴格法律,因此文化部已對所有相關責任人提起訴訟。文化部表示,這場廣告拍攝並未遵守申請程序,也未諮詢應負監管責任的文化單位。該無人機表演是從雅典市中心的新古典風格扎皮翁(Zappeion)會議中心展開,該場所由國民經濟部門下轄的委員會負責管理。門多尼指出,即便扎皮翁並非古代遺跡,其作為「較新的古蹟」也應遵守考古法,相關單位在許可核發前理應諮詢文化部。Adidas方面則透過信件發出聲明回應,表示他們已完全依據希臘法律申請所有必要許可,並否認有將雅典衛城畫面用於任何形式的廣告或商業用途。但文化部與財政部目前已分別要求民航局說明相關飛航許可的核發程序,檢察官辦公室也展開調查。報導中提到,雅典衛城長年以來都是希臘保護文物與文化主權的核心象徵,尤其涉及帕德嫩神廟(Parthenon)雕塑的歸屬爭議。由於大英博物館至今仍收藏一半浮雕,希臘政府一向在文物返還議題上格外審慎,任何商業利用該古蹟的行為皆極易觸動社會敏感神經。此次Adidas事件,再度讓希臘社會對古蹟保護與政府監管機制提出質疑。

澳洲海域發現「消失168年荷蘭客貨船」 考古團隊曝華人移工血淚史
考古學家近期在澳洲南部海域發現一艘沉沒168年、重達800噸的荷蘭客貨船「威廉二世國王號」(Koning Willem de Tweede),這項重大發現將有助還原維多利亞淘金熱時期的華人移民史。這艘命運多舛的商船於1857年6月在南澳大利亞的石灰岩海岸羅布(Robe)沉沒,當時船上25名船員中有16人不幸罹難。據英國《太陽報》的報導,經過長達4年的艱苦搜索,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Australian National Maritime Museum)與寂靜世界基金會(SilentWorld Foundation)聯合宣布了這項突破性發現。博物館聲明指出,這艘船在沉沒前數日才剛卸下400多名華人礦工,此發現「將我們與當年的貿易及移民歷史緊密連結」。這艘客貨船專門運送華人移民至南澳大利亞,這些移民隨後會步行至維多利亞金礦區(Victoria's Goldfields)生活工作,而船難就發生在數百名華工下船後不久。這艘長達42.6公尺的船隻從吉申灣(Guichen Bay)啟航後,竟神秘地消失在海洋深處。專家表示,該沉船遺骸有助理解維多利亞淘金熱時期(1851年至1860年代末),華人移民穿越澳洲南部的歷史。這段經濟繁榮期因大量淘金者湧入,帶動資金流動與人口增長。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發言人亨特(James Hunter)則向澳洲廣播公司(ABC)透露,考古團隊已發現船隻的多個部件,包括突出於海床的絞盤(一種用於升降船上設備的裝置)。亨特說明:「我們測量了船舶吃水深度與現存的記錄,各項數據都高度吻合。」研究人員還發現一處與沉船長度相當的「地磁異常區」(magnetic anomaly)。對此,澳洲國家海事博物館特別表彰寂靜世界基金會與南澳環境水務部(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and Water)及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的合作成果,稱此為「重大考古發現」,並透露「未來將持續監測該遺址,以進一步評估並揭開這段重要海事歷史的更多細節」。寂靜世界基金會強調,若非團隊堅持不懈,此發現不可能實現。這項定位沉船的計畫歷時數年,團隊形容海中能見度「極具挑戰性」,並表示與政府部門的合作促成了這項「不可思議」的發現。搜索過程曾多次遭遇「海底風暴」的阻礙。亨特向ABC解釋,船隻可能先擱淺在海床上,最終被沙土掩埋。其實研究團隊3年前就懷疑找到殘骸,但亨特坦言沙層覆蓋使辨識工作異常困難。

桃園鐵路地下化挖到「大面積遺址」! 鐵道局回應:暫不影響通車目標
台鐵桃園新站去年7月動土,同工區繼2020年後,近日再度發現文資遺址,面積達7500平方米,外界擔憂將影響鐵路地下化進度。交通部鐵道局回應,規劃階段即已掌握工區存有文資遺構,預先評估發掘所需時間及可能影響範圍均已納入整體計畫期程安排。目前試掘作業依程序進行中,尚不影響2033年第一階段通車目標。鐵道局指出,桃園車站因與桃園捷運綠線G07站共構,施工面臨相同的文資議題。為此,工程開工後鐵道局即依規定提報「桃園舊火車站鐵道遺構考古遺址發掘計畫」,桃園市政府文化局並於今年2月10日同意備查。據評估,受文資影響範圍合計約7500平方公尺,為避免影響工期,鐵道局劃分為6區進行試掘,並採分區提報試掘成果方式送文化局辦理會勘,加速行政流程。後續仍將視需要進行全面挖掘及提出「文資活化及保存計畫」送文化局辦理文資活化計畫審議,並依審議結果辦理文資活化及保存工作。鐵道局表示,桃園鐵路地下化係優先利用台鐵既有路權,以降低用地徵收與地上物拆遷需求,且桃園車站與桃捷綠線共構施工界面複雜,加上受限軌道線型須符合一定標準,倘配合調整勢必造成桃園車站前後路段周遭大量拆遷,已無辦理變更設計的空間。目前桃園車站文資試掘工作已自2025年2月24日開始分區進行,正加速辦理中。鐵道局也強調,桃地計畫自設計階段即與桃園市文化局保持密切合作,雙方目標一致,共同朝2026年7月完成文資審議努力,確保整體工程如期推進,實現2033年第一階段通車目標。

健行也能撿到寶!捷克登山客驚見「7公斤黃金寶藏」 價值破千萬
捷克2名登山客2月初在克爾科諾謝山(Podkrkonošsko Mountains)健行時,無意間發現一批重達7公斤的寶藏,其中包括598枚金幣、1個銀錢包、手鐲、煙盒等多件金色物品,初估價值約750萬捷克克朗(約新台幣1044萬元)。根據外媒《耶路撒冷郵報》(The Jerusalem Post)報導,捷克當局近日公布一項驚人發現,有2名登山客在山上發現了藏在人造石牆後2個容器中的黃金寶藏,裡面包含用黑布包裹的598枚金幣、1個銀錢包、10個手鐲、16個煙盒、1把掛在鍊子上的鑰匙以及1個粉盒等等,大多數物品都是黃色金屬製成的,推測可能為黃金。不僅如此,登山客還在不遠處發現1個鐵盒,裡面裝著金手鐲、金鍊、粉盒、梳子、金屬絲錢包等物件。後來,登山客立即通報當局,並將寶藏交給東波希米亞博物館(Museum of East Bohemia)保管。東波希米亞博物館考古部門負責人諾瓦克(Miroslav Novák)直呼,「這是捷克現代史上最非凡的發現之一!當我看到盒子裡面的東西時,我驚呆了。毫無疑問,這些硬幣是用純金製成的,整批寶藏的價值約為750萬捷克克朗」。硬幣專家布拉德爾(Vojtěch Brádle)說到,據金幣上的印記,裡面大多是1808年至1915年的錢幣,大部分硬幣來自法國,其他硬幣則可追溯到奧匈帝國、比利時和奧斯曼帝國時期,沒有任何一枚是來自德國或捷克斯洛伐克。博物館館長格魯利希(Petr Grulich)表示,這些寶藏可能屬於1個猶太家庭、1個流亡的捷克人或1個德國人,但目前仍難以確定來源。據悉,這批文物已交由專家進行詳細鑑定,未來預計公開展出。另外,報導指出,依據捷克法律,2名登山客將能獲得約10%的獎金作為回報。

又挖出遺址!台鐵桃園新站停工 鐵道局憂延誤工程
台鐵桃園新站去年7月動土,同工區繼2020年捷運綠線G07站工程發現訊塘埔文化遺址、清代及日據時期鐵道遺構,近日又發現相同文資,面積達7500平方米,目前正辦理文資審議,力拚明年7月完成。桃捷綠線G07站與台鐵桃園新站共構,G07站2020年試掘時發現多項文化遺址、遺構,配合文資審議等程序停工,2022年7月才在文資審議會同意下復工。當時桃捷工區發現遺址、遺構時,民眾擔憂緊鄰的鐵道工程範圍也會有相同文資,建議交通部鐵道局可以先行處理文資部分,不過鐵道局決定採整體標案辦理。鐵道局表示,桃園新站工程開工前確認工程範圍有文資,今年2月10日送交「桃園舊火車站鐵道遺構考古遺址發掘計畫」至桃園市文化局備查。鐵道局說,文資發掘的遺構、遺址位於東門溪往長壽街鐵路廊帶內,桃園車站以東約3850平方米,以西約2350平方米,桃園車站非共構區1300平方米,總計7500平方米。鐵道局說明,廠商2月24日進場發掘並通報文化局,目前正依程序辦理文資審議,將依照審議結果辦理後續文資活化、保存。鐵道局表示,將力拚明年7月完成文資審議作業,希望不要延誤2033年通車時程。此外地下化沿線若又發現遺構,勢必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流程審議,恐影響作業。桃園市文化局強調,《文資法》規定政府重大營建工程不得妨礙考古遺址保存及維護,若後續又挖到考古遺址,需停工並通報主管機關。此外桃園捷運工程局原先允諾代施工G07車站與桃園新站部分共構區域,但捷工局認為,鐵道局工程進度緩慢,相較下G07站已經進入收尾階段,若等鐵道局通過文資審議,且施工到共構區域,可能要等待數年,因此喊停。捷工局說,該部分若鐵道局自行施工,也不會影響到鐵路通車期程。捷工局指出,捷運綠線進度順利,維持2026年G15b通車到G11站、2028年通車至G08站、2030年主線通車目標,也有提供G07站文資處理經驗給鐵道局,希望中央地方一起努力,如期完成桃園車站興建工作。

加州律師資格考試爆重大爭議!「靠AI出題、抄法學院新生考古題」惹眾怒
在美國加州數百名準律師投訴2月份律師資格考試出現技術問題與異常狀況後,該州法律執照核發機構於美東時間21日坦承,「部分選擇題確實曾藉助人工智慧(AI)進行出題」,相關說明公開後隨即引爆眾怒。據《洛杉磯時報》的報導,加州律師公會(State Bar of California)於本週一(21日)發布新聞稿表示,公會將請求加州最高法院(California Supreme Court)對2月應試者的成績進行調整。儘管近期揭露的資訊顯示,該律師資格考試的部分試題擷取了法學院1年級新生考試的考古題,且有些題目還是由獨立心理測量機構「ACS Ventures」藉助AI出題的,但公會仍拒絕承認此次考試存在重大缺陷。「2025年2月這場律師考試的災難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法學院(UC Irvine Law School)學術技能助理院長巴錫克(Mary Basick)表示:「我感到非常傻眼。讓非法律專業人士用AI起草考題簡直難以置信。」她透露,考試結束後就有應試者抱怨某些題目「彷彿是AI寫的」,當時她還為加州律師公會辯護:「不可能!他們不會這麼做!」巴錫克認為,透過未受法律訓練的心理測量師藉AI開發試題,存在「明顯的利益迴避問題」,因為「這些心理測量師同時負責驗證題目的有效性及可靠性」。舊金山大學法學院(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School of Law)專研律師考試準備的副教授莫蘭(Katie Moran)也同意這是一場「驚人的自白」:「律師公會承認他們僱用公司,讓非法律專業人員用AI起草正式考題,又付錢給同1家公司評估並最終批准這些題目,包括該公司自己撰寫的題目。」作為加州最高法院行政分支的加州律師公會21日表示,多數選擇題是由去年為節省成本而簽約的「Kaplan Exam Services」公司所開發的。根據公會近期簡報,171項選擇題中有100題來自Kaplan,48題取自法學院1年級考試的考古題,另有23項計分題由心理測量機構ACS Ventures藉助AI製作。公會執行董事威爾遜(Leah Wilson)在聲明中強調:「我們對選擇題能夠準確且公平地評估應試者的法律能力充滿信心。」22日,加州律師公會發言人向《洛杉磯時報》表示,所有題目(包括29題由AI輔助開發的計分與不計分題),都在考前經過內容驗證小組和主題專家的審查,評估因素包含法律準確性、最低能力標準與潛在偏見。公會聲稱,經測量後所有來源的計分選擇題綜合可靠性「高於0.8的心理測量目標」。公會還駁回了沒有進行利益迴避的相關指控,強調「驗證題目與測試可靠性的過程並非主觀,且心理測量師使用的統計參數與題目來源無關。」律師考試委員會主席陳艾力(Alex Chan)則向《洛杉磯時報》聲稱,僅極少數題目涉及使用AI技術,且未必用於創建題目:「教授們暗示我們用AI起草全部選擇題,但實際可能是用AI審查題目,這與我的理解不同。」他提到加州最高法院去年10月曾敦促律師公會審查「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提升考試可靠性與成本效益的可能性」,並表示「法院既已指示可以考慮使用AI,我們當然就這麼做了」。然而,加州最高法院發言人22日回應,大法官們本週才知悉加州律師公會用AI出題,「在昨天公會新聞稿發布前,法院並不知道任何選擇題是由AI起草的。」面對去年2200萬美元的普通基金赤字,加州律師公會決定停用多數州採用的全國律師考官會議(NCBE)的多州律師考試(MBE),改採遠距與實體混合的新模式。協會與Kaplan Exam Services簽訂825萬美元合約製作試題,並僱用「Meazure Learning」公司負責考試行政。然而新制實施問題叢生:應試者反映被踢出線上考試平台、遭遇畫面延遲與錯誤訊息;多人則投訴選擇題存在錯字、無意義內容或遺漏關鍵事實。這場混亂導致部分學生對Meazure Learning提起聯邦訴訟。對此,加州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安伯格(Thomas J. Umberg)要求審查律師公會;加州最高法院也指示今年7月的考試,將回歸傳統實體模式。但公會仍堅持推行新選擇題系統,儘管相關領域的學術專家已多次警告2月的考題品質不佳。巴錫克與莫蘭16日在給律師考試委員會的公開評論中指出:「許多人擔憂Kaplan題目製作速度影響品質。考前數週大幅修改後發布的50道範例題仍存在大量錯誤,這進一步動搖我們對題目品質的信心。」莫蘭強調,全國律師考官會議的考題傳統上需多年開發。巴錫克則質疑回收法學院1年級考古題的適當性,因為評估法學院新生的學習成果,與判斷應試者是否具備最低執業能力的標準,兩種情況當然是完全不同的:「這不只是『你知道這項法條嗎?』而是『你能在模稜兩可的情境中正確應用法條嗎?』」巴錫克認為,使用AI與回收1年級考古題,已構成律師考試準備的重大變革,依加州《商業與職業法典》(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加州律師公會應提前2年公告。但公會向《洛杉磯時報》聲稱,題目來源不應觸發該要求,「多源開發題目不影響考試準備。」此外,巴錫克還透露3月上旬,公會曾突然將她與其他學術專家逐出題目審查小組,理由是這些法學教授過去半年接觸過全國律師考官會議的題目,所以可能引發版權問題,「諷刺的是,他們改讓非法律專業人士用AI出題,」巴錫克反駁道,「AI的資訊來源只能是NCBE的題庫,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素材可用。」報導補充,自2月律師考試爆發爭議以來,加州律師公會不斷在淡化考試選擇題中出現的重大瑕疵,並將焦點轉移到Meazure Learning未能履行合約。公會在列出應試者遭遇問題與合約要求的文件中表示「正嚴格審查供應商的履約情況」。但批評者指責公會推諉責任,拒絕正視該問題的嚴重性。對此,莫蘭要求公會公開全部200道考題以確保考試的透明度,並讓未來的應試者能夠適應不同題型,同時呼籲7月的考試能夠回歸全美多州採用的NCBE體系,因為「他們已證明自己無能力舉辦公平的考試。」陳艾力則強調,律師考試委員會將於5月5日開會討論非評分調整與補救措施,但加州律師公會不太可能公開全部題目,或在7月回歸NCBE體系。他指出NCBE的考試安全規範不允許任何遠距形式,而公會近期調查顯示近50%的加州考生希望保留遠距選項,因此「至少短期內我們不會回歸NCBE體系。」

關羽「身高九尺」有多高?河南出土漢尺給答案 竟堪比古代姚明
在經典名著《三國演義》中,劉備、關羽、張飛最廣為人知,其中關羽以其忠義的性格聞名,至今依然被視為「關二爺」,被放在廟宇中祭拜。同時,在小說中對於關羽的外貌描寫,也是讓人感到如見其人,分外威武。然而,關羽在書中身高九尺,放到如今究竟有多高?墓葬中出土的一把漢尺給出了答案。在《三國演義》中,自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後,關羽戎馬一生的傳奇就開始了。「溫酒斬華雄」的故事讓他一戰成名,後又憑藉在虎牢關一戰中三人和呂布的大戰,關羽更是名氣大漲,成為在諸侯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投奔曹操期間,關羽「斬顏良、誅文醜」,可以說為曹操的大業付出了汗馬功勞。除了這些有趣的故事之外,關羽的身高也常常被人拿來說道,還被用來和其它英雄作對比。史料記載,關羽「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五官更是霸氣,面色赤紅,一雙丹鳳眼、臥蠶眉,站在人群中十分顯眼突出,再加上他後來擁有曹操送來的赤兔馬,更添威風。不過,古文中所說的「九尺」到底有多高?據《史記》記載,西漢初期時的度量衡中,一尺是23.1公分;而身處東漢末年的關羽,其生活的時代度量衡又發生了變化。於是,關羽身高的謎團陷入混沌。有趣的是,在一次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們在河南洛陽發現一座古墓,找到一個長條狀的物品,待清洗辨認後,確認該物品正是古時的尺子。根據其磨損和腐蝕程度,專家們斷定該物就是三國時期的尺子。通過用現代化的儀器進行精密測量後,專家們得出答案。東漢末年的一尺用現在的單位換算,就是23.4公分。由此便能得知關二爺的身高是210公分,著實稱得上是威風凜凜、霸氣非凡。

女童爬山撿到特殊石頭! 竟是3800年前「青銅器時代」的護身符
以色列(Israel)一名3歲女童,日前跟家人前往以色列山區一處聖經故事遺址爬山時,意外在地上發現一塊特殊的石塊。沒想到,當父母將石塊交給專家研究後,竟意外發現,該塊石塊是距今3800年前「青銅器時代」的古物。根據外媒綜合報導,以色列一名3歲女童妮贊(Ziv Nitzan)日前跟家人前往距離耶路撒冷約20英里(約32公里)的亞西加(Tel Azekah)步道。該地點被認為是聖經中大衛大戰歌利亞的地方,而妮贊在步道上,意外發現一塊特殊的石塊。後來父母發覺,那塊石頭應該不是普通的石塊,於是將石塊交給專家鑑定。沒想到,該塊石塊是距今3800年前「青銅器時代中期」的迦南聖甲蟲護身符。據悉,聖甲蟲護身符源自古埃及文化,象徵更新和重生。古代文物專家達芙娜(DaphnaBen-To)博士指出,聖甲蟲在這一時期被廣泛用作印章和護身符。它們通常帶有反映其主人的宗教信仰和社會地位的符號和訊息。事實上,妮贊一家人前往的地點,在過去15年就一直是知名的考古遺址,因此妮贊本次的發現,也展現了在青銅器時代中、後期迦南與埃及之間的文化交流。對此,以色列文物局(IAA)為了表揚妮贊的傑出發現,也頒發了感謝證書給他們一家人。

花蓮新城工地挖到「大坌坑文化」遺址 出土大量陶、石遺物
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北埔消防分隊、北埔派出所辦公廳舍老舊拆除重建,工地挖掘到文化遺址。(圖/中國時報王志偉攝)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北埔消防分隊、北埔派出所辦公廳舍老舊拆除重建,工地挖掘到文化遺址。(圖/中國時報王志偉攝)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北埔消防分隊、北埔派出所辦公廳舍老舊拆除重建,工地挖掘到文化遺址。(圖/中國時報王志偉攝)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北埔消防分隊、北埔派出所辦公廳舍老舊拆除重建,工地挖掘到文化遺址。(圖/中國時報王志偉攝)縣議員楊華美(右)組專案召集文化局、消防局等單位到遺址現場會勘,左為縣考古博物館典藏研究組長尹意智說明試挖現況。(圖/中國時報王志偉攝)花蓮縣新城鄉戶政事務所、北埔消防分隊、北埔派出所辦公廳舍老舊拆除重建,工地挖掘到文化遺址,已緊急喊停,工期恐延宕。經試掘結果發現大量陶、石遺物,並陸續發現3句甕棺,已挖出2具,除推估為花岡山文化層,並首度在東部見到大坌坑文化層,學者認為該基地文化層相當完整,建議「全面性搶救發掘」。新建廳舍基地位於新城鄉北埔路,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將興建地上3層、地下1層建物,1、2樓為派出所及消防隊,3樓為戶政事務所,去年底才剛動工不久,就發現疑似文化遺址。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典藏研究組長尹意智表示,現場開挖4個探溝,在一公尺以下看到「花岡山」文化層,距今約2000年之前的史前文化,坑裡面出土3具甕棺,其中兩具取起來,現在在博物館地下室。另外,在1.5公尺以下發現另一個文化層,是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的「大坌坑」文化,陸續出土大量陶、石遺物。石器有網墜;陶器以繩紋陶為主,陶口緣及肩部多帶有篦劃紋,是台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文化局長吳勁毅表示,挖掘後評估,當地合署辦公大樓建物基地約有80%文化層是完整的,因為有花岡山跟大坌坑文化層,按照文資審議的程序,工程要暫停,如果工程改變設計也走不通,就會到搶救發掘,按照考古學者發掘的基本規範,一層一層把裡面所有文化層都整理出來。受遺址挖掘,北埔消防分隊新建工程恐受影響,花蓮消防局表示尊重文資審議小組最後決議,若建議要現地保存,再來研議計劃要如何變更,不過若另覓地興建,光是要土地變更就是很困難,恐怕會需要3至5年規劃,甚至10年以上。縣議員楊華美今召集相關單位會勘後討論,她說當地文化遺址具有一定完整性,其中大坌坑文化在花蓮不常見,必要審慎評估,也許未來有可能在花蓮蓋一個很有文化意義的人類歷史的博物館,如果現場停工是不是還有其他替代方案,最終仍尊重專家學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