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
」 柯文哲 腰痛 腎臟 血尿 結石
以為只是閃到腰!男攝影師「腰痛好不了」一查驚罹大腸癌末期
以為閃到腰結果竟「罹癌」!一名從事攝影行業的男子一直感到腰痛,起初他以為自己只是閃到腰,怎料一檢查才驚覺罹患大腸癌。對此,醫師表示,包括排便習慣改變、常放屁、血便、背痛腰痛都是大腸癌的警訊,應盡快就醫檢查。主持人謝哲青在YouTube頻道《小青書》透露,他有一名在電視圈的攝影師好友有持續性的腰痛和便祕問題,對方原先以為自己只是常見的閃到腰,沒想到就醫後卻被醫師告知,確診「大腸癌第四期」。對此,錢政弘曝光大腸癌的4個危險訊號,第一、「排便習慣改變」:由於大腸若長腫瘤,排便會受到阻礙,在糞便難以通過狹窄管徑的情況下,大便就會變得比較細;第二、常放屁:腸道阻塞容易引起脹氣,增加放屁的機率;第三、血便:相較於男性,女性因有生理期往往較容易忽略出血症狀,甚至誤認為是痔瘡;第四、背痛腰痛:若腫瘤已經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疼痛範圍會增加,甚至恐已轉移到背部及骨頭,才會導致腰痛的情形。錢政弘也提醒,大腸癌有90%的機率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一旦發現有息肉就可立即切除,趁著息肉還沒長大前消滅,就能減少病變的發生率。

60多歲婦結石多年「以為會排出」 醫嘆:右腎壞光剩一層薄皮
一名60多歲婦人飽受右側腎臟輸尿管結石及腎水腫所苦,但她多年來都未正視病症,直到最近因右側腰痛再度就醫檢查,才發現腎臟已萎縮,導致她如今只得靠另一個腎臟維生。然而,即便醫師建議婦人以手術切除萎縮器官,她仍表明只想吃藥,醫病最終達成共識,先以保守治療方式為主。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時常在臉書分享衛教知識,他指出該名60多歲婦人曾自行排出泌尿道結石,因此她即便多年來反覆發生右側腎臟輸尿管結石及腎水腫,並被醫師告知相關問題,卻仍不想進一步接受體外震波治療或手術,總覺得身體都會自行將結石排出體外,一直到她最近經常右側腰痛,經健康檢查發現腎功能變差後,回診發現右邊的腎臟因輸尿管結石長期阻塞萎縮,組織只剩一層薄薄的皮,已失去原有功能,只得靠另一個腎臟維持身體機能。呂謹亨表示,醫師通常會建議這種類型的患者,應趁他們身體狀況良好時先把感染、化膿的腎臟切除,以免將來身體狀況愈來愈差,誘發感染或發炎就更難控制,且手術風險也更高,正因如此,他建議婦人可考慮腹腔鏡微創手術或達文西手術切除萎縮組織,後來就連家屬也加入勸說行列,但婦人表明只想吃藥控制病情,醫病最終達成共識,先以保守治療方式為主。60多歲婦人右側腎臟萎縮。(圖/翻攝自「泌尿科呂謹亨醫師-大亨醫師」臉書)對此,呂謹亨也進一步解釋腎臟輸尿管結石與腎水腫的關係,輸尿管結石是由腎臟結石掉落下來,一般來說,輸尿管寬度是0.5公分,如果結石不大身體仍有機會自行排出,反之結石太大、形狀特殊、水分不夠,或輸尿管寬度不大、彎曲或發炎腫脹等原因,都可能導致結石無法由身體自行排出,這種情況就會阻塞排尿,導致腎臟內壓升高,進而引起腎水腫與腎功能惡化,且若尿液阻塞時間過久,會造成不可逆的腎臟結構損傷,包括腎小管萎縮、腎間質纖維化等病變。腎臟輸尿管結石多久未處理會造成不可逆損傷?呂謹亨引述醫學研究指出,若單側輸尿管完全阻塞超過2周,腎臟已有明顯不可逆傷害的風險;單側輸尿管完全阻塞超過4至6周可能造成永久性腎功能喪失,常見的症狀包括側邊腹痛,及下腹、鼠蹊、陰囊疼痛甚至絞痛性疼痛,或解尿困難與血尿,還有噁心、嘔吐或發燒合併感染發炎、腸胃道蠕動變差。「炎炎夏日流汗多,如果水喝得不夠多,加上有結石的體質,很容易造成腎臟或輸尿管結石。」呂謹亨提醒,民眾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黃金期,患者就醫後透過超音波、X光、尿路攝影、電腦斷層影像檢查即可快速診斷病因,必要時以體外震波碎石術、輸尿管鏡碎石、軟式輸尿管鏡取石、經皮穿腎取石或置放輸尿管雙J管解除腎臟輸尿管阻塞;一旦輸尿管結石延誤治療,可能導致腎水腫及其他不可逆腎損傷,嚴重者甚至演變為慢性腎衰竭。

上班族每天「喝2公升水」竟得腎結石 醫打破迷思:喝錯了
多喝水有助維持身體健康,但如果方式錯誤,喝再多也沒用。有一名上班族,每天至少喝2公升的水,近日卻發現腰部劇烈疼痛,緊急就診發現長了腎結石,為此感到不解。對此醫師便糾正迷思:「有喝水不代表不會得腎結石」!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在臉書粉專分享案例,有一名35歲上班族近期覺得腰部疼痛,甚至痛到冒冷汗、無法站立,就醫才發現長了5公厘的腎結石,但明明每天喝水都會超過2公升,如此大的量卻還是得腎結石。根據臨床研究,超過70%的腎結石患者,每天喝水量並不算少,但仍然無法有效預防結石形成,其中關鍵就在於喝水的「方式」比「總量」更重要。如果是一次性大量飲水,腎臟會快速排出多餘水分,導致尿液雖然短暫稀釋,但隨後又回到濃縮狀態,也就無法有效預防結石,重點在於水分攝取的頻率和均衡程度,而非看喝水總量。1.少量多次補充,小口慢喝每日飲水量可以按照體重成以30c.c.計算,假如運動量大、容易流汗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建議提高到體重×40c.c.。同時要注意,別等口渴才狂喝水,建議每30~60分鐘喝200~300 c.c.,讓腎臟持續代謝,不讓尿液過度濃縮。2.不要等口渴才喝水,也不要一次猛灌感覺口渴時,其實身體已經缺水2~3小時,此時尿液濃縮,腎臟的負擔也變大。研究顯示,人體20分鐘內最多只能吸收約200c.c.的水分,若一次性猛灌,腎臟無法有效處理,多餘的水會被迅速代謝掉,根本無法進入細胞發揮作用,也無法真正稀釋尿液,因此補水應該採取小口慢喝的方式,讓身體逐步吸收。3.觀察排尿頻率排尿次數是判斷水分攝取是否適量的關鍵指標,正常情況下,成人每天應排尿4~7次,平均每2~3小時上一次廁所,代表腎臟的過濾功能正常,但如果少於4次,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尿液過於濃縮,腎結石風險增加。4.茶、咖啡、飲料不等於水手搖飲、咖啡、茶等飲料不算是補充水分,這些飲品中的咖啡因和糖分會影響鈣的吸收,讓尿液中的鈣質濃度提高,間接增加腎結石的風險。建議每喝一杯含咖啡因或高糖的飲品,可以再額外補充300c.c.的白開水,以平衡水分流失,幫助腎臟代謝。

中年男腰痛看病半年沒好轉 X光驚見1根牙籤扎進肉裡
大陸湖南有一名48歲李姓男子腰部疼痛,四處求醫長達半年都不見好轉,擔心自己得了腰大肌膿瘍,日前才到湖南省胸科醫院治療,經照X光才發現有1根牙籤扎進他的肉裡,已透過手術成功取出。而李男坦言自己喜歡叼著牙籤,沒想到醉倒後牙籤會插進體內。綜合陸媒報導,湖南省胸科醫院名醫姚其能分享一起病例,來自長沙一名48歲李姓男子他因長期腰痛,到處求醫過了半年都不見好轉,懷疑自己罹患腰大肌膿瘍,才決定到大醫院檢查。姚其能醫師替李男安排核磁共振和趙X光,在多重精密檢查後,在李男的腰部肌肉發現1根長約6公分的異物,最終確認是竹質牙籤殘留。在找到李男腰部疼痛的原因後,因為牙籤已經在深層肌群裡,要拿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該院外科醫師帶領團隊聯合放射科、麻醉手術科等,進行手術,最終將牙籤成功取出。針對這起病例,姚其能醫師提醒牙籤等異物扎進身體不罕見,尤其牙籤兩頭尖銳,扎入身體裡面恐導致嚴重傷害,像是刺穿消化道、血管或器官受損,引起出血或感染等問題;最可怕的是,牙籤或其他異物長期殘留體內,容易引發深部組織感染、膿腫形成甚至敗血症。而醫師也指出,李男因為喜歡叼著牙籤,在某次喝酒後睡著,牙籤才會扎入體內,他醒來也不記得,導致瘦腰痛所苦長達半年。因此醫師呼籲民眾飯後或酒後不要叼著牙籤,也不要將牙籤亂丟,避免害自己或他人受傷;除此之外,醫師提醒愛叼著牙籤的民眾,身體局部有反覆腫痛狀況,需高度警惕有異物殘留體內的可能,及早治療。◎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78歲董座駕車暴衝釀8傷!「無照還有4次違規紀錄」 妻護航:台灣駕照太難考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今(23)日下午驚傳重大車禍!一輛黑色轎車突然暴衝連撞行人、公車、機車與汽車,共造成8人受傷,場面怵目驚心。駕駛者身分也曝光,竟是78歲的邱姓貿易公司董事長,最驚人的是他根本「從未考過駕照」!邱男的妻子則對外表示,邱男擁有國際駕照,只是未在台考照,稱「台灣駕照比較難考」。根據警方調查,這起車禍發生在下午2時20分許,邱姓董座駕駛黑色轎車由北向南行駛重慶南路,卻在武昌街口突然暴衝。過程中他先撞上兩輛機車與行人,接著一路狂衝至襄陽街口,再撞上一輛等紅燈的公車與數輛汽機車,事故現場一片混亂,多名傷者當場倒地哀嚎。邱男一度受困駕駛座,所幸熱心民眾協助脫困。他本人則聲稱「不記得事發過程」,並抱怨右腰痛、左臉腫,意識清楚,目前已送醫治療。警方懷疑,他可能是從住家返回途中發生事故,因邱家住懷寧街,距現場僅300公尺。不過這起意外背後還藏有更驚人內幕——邱男其實「從來沒考過台灣駕照」,2019年起已有4次違規紀錄,包括1次未禮讓行人、1次違規右轉,以及2次無照駕駛,簡直是「高齡無照慣犯」。對於丈夫多年無照上路,據《民視新聞網》引述邱妻說法,邱男早年曾赴美留學,持有國際駕照,回台後因「台灣駕照比較難考」,就沒再去換照考照,也承認多年來一直無照駕駛,但從未出事。她進一步轉述丈夫說法,指邱男在事發當下「車子突然暴衝,他明明踩煞車卻停不下來」,目前因疑似腦出血,醫師已安排轉入加護病房觀察。警方表示,已針對邱男涉嫌無照駕駛及交通事故依法調查,後續將依相關法令追究責任,並持續追蹤受傷民眾的醫療狀況。

78歲翁紅燈暴衝釀5車連環撞 身分被挖「公司董座」!未考照還天天上路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與衡陽路口今(23日)下午2時20分驚傳嚴重車禍,一名78歲邱姓老翁駕駛一輛自小客車,在紅燈時無故暴衝,造成3輛轎車、1輛機車、1輛公車5車連環撞,有8人(7男1女)送醫治療,均無生命危險。肇事邱男身分被起底,他是一間貿易公司董事長,至今未考過駕照還天天上路。事故畫面顯示,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與衡陽路口號誌從綠燈轉為紅燈,車輛停下後行人開始穿越馬路,幾秒後邱翁駕駛黑色轎車高速竄出,先撞倒1名行人後又衝撞公車和其他轎車。而撞擊力道強烈,黑色轎車車頭凹陷全毀、安全氣囊爆開,公車右側破璃破裂。據了解,肇事的78歲邱姓老翁為一間貿易公司的董事長,警方初步調查,邱男為無照駕駛,且他從來沒有考過駕照,卻透露自己「每天開車上路」,辯稱事發當下有踩煞車卻煞不住,其餘只說「忘光了、不知道」。而警方未在邱男車內搜到違禁品或可疑物,詳細肇事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釐清。受傷名單:(7男1女)1男(約45歲、機車騎士),意識清醒,送中興。1男(約78歲 、黑色轎車駕駛),右腰痛、左臉腫,意識清醒,送中興。1男(約69歲、行人),右小腿骨折,意識清醒,送台大。1男(約70歲、公車上乘客)、另1女(約60歲、公車上乘客),皆無明顯外傷,意識清醒,送和平。1男(約52歲、機車騎士),四肢擦傷,意識清醒,送馬偕。1男(約45歲、汽車駕駛),左胸疼痛,意識清醒,送台大。1男(約42歲、汽車駕駛),左腳疼痛,意識清醒,送中興。

北市重慶南路嚴重車禍釀8傷! 轎車駕駛闖紅燈疑無照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與襄陽路十字路口附近,於今(23)日下午2點多發生一起嚴重車禍。一名78歲的邱姓男子駕駛黑色轎車,不明原因失控暴衝闖紅燈,隨即撞擊前方停等紅燈的3部車和1輛公車,共造成8人受傷送醫。今日14時20分左右,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與襄陽路的十字路口發生一起嚴重車禍事故,一輛自小客車疑似失控,以高速闖過路口紅燈,先後衝撞3輛自小客車再撞上1輛公車,初步統計現場共有8人受傷。而該路口有眾多行人與車輛,事故現場一片混亂,目前重慶南路一段「漢口-襄陽」封閉,詳情仍待警方調查。另外,本刊獨家報導指出,肇事的邱姓駕駛經查竟從來沒有考過駕照,相關調查仍在進行中。受傷送醫的8位民眾:(7男1女)1男(約45歲、機車騎士),意識清醒,送中興。1男(約78歲 、黑色轎車駕駛),右腰痛、左臉腫,意識清醒,送中興。1男(約69歲、行人),右小腿骨折,意識清醒,送台大。1男(約70歲、公車上乘客)、另1女(約60歲、公車上乘客),皆無明顯外傷,意識清醒,送和平。1男(約52歲、機車騎士),四肢擦傷,意識清醒,送馬偕。1男(約45歲、汽車駕駛),左胸疼痛,意識清醒,送台大。1男(約42歲、汽車駕駛),左腳疼痛,意識清醒,送中興。台北市重慶南路發生重大車禍。(圖/薛孟杰攝)台北市重慶南路發生重大車禍。(圖/薛孟杰攝)台北市重慶南路發生重大車禍。(圖/薛孟杰攝)台北市重慶南路發生重大車禍。(圖/薛孟杰攝)

快訊/北市嚴重車禍!轎車爆衝撞公車 8人傷勢曝
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與衡陽路口23日下午2時20分許發生嚴重車禍事故。一輛自小客因不明原因與3輛轎車和1輛公車發生擦撞,強大撞擊力道造成黑色轎車車頭凹陷全毀、安全氣囊爆開,公車右側玻璃碎裂,釀成8人受傷,所幸均無生命危險。據了解,78歲的邱姓駕駛行經該處時,因不明原因整輛車失控爆衝,因而波及3輛轎車、1輛機車與1輛公車,並因此造成8人(7男1女)送醫。至於詳細事故原因仍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1男(約45歲、機車騎士),意識清醒,送中興。1男(約78歲 、黑色轎車駕駛),右腰痛、左臉腫,意識清醒,送中興。1男(約69歲、行人),右小腿骨折,意識清醒,送臺大。1男(約70歲、公車上乘客)、另1女(約60歲、公車上乘客),皆無明顯外傷,意識清醒,送和平。1男(約52歲、機車騎士),四肢擦傷,意識清醒,送馬偕。1男(約45歲、汽車駕駛),左胸疼痛,意識清醒,送臺大。1男(約42歲、汽車駕駛),左腳疼痛,意識清醒,送中興。

60歲以上女性8成患骨鬆 健保擴增給付「3族群受益」
台灣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已成為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0%。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有鑑於此,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過去,僅有骨鬆性骨折者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如今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 T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鬆高風險族群不分男女,包括:停經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等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同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暨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秘書長指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為骨鬆,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盧俊吉秘書長分享,一名年僅25歲的女性患者,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已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18歲時即被診斷為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台北接受治療,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就醫後發現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當時因骨質狀況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物搭配手術處理。盧俊吉秘書長強調,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啟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吳至行教授補充,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吳至行教授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腰部疼痛不適,當下未及時就醫。直到一次回診時提及腰痛持續,吳至行教授當下即刻判斷安排X光檢查與DXA骨密度檢測,才發現髖部股骨頸骨密度T值已低至-2.5,不知不覺已罹患骨鬆,所幸當下未出現骨折。為避免日後骨折發生,除了要避免跌倒,目前也已啟動健保骨鬆長期治療規劃。鄭女士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糖尿病為伍,但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沒想到一次意外的跌倒,才驚覺自己早罹患骨鬆。」她提醒同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應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進行骨鬆篩檢。

60歲以上女性8成患骨鬆 健保擴增給付「3族群受益」
台灣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已成為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0%。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有鑑於此,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過去,僅有骨鬆性骨折者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如今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 T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鬆高風險族群不分男女,包括:停經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等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同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暨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秘書長指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為骨鬆,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盧俊吉秘書長分享,一名年僅25歲的女性患者,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已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18歲時即被診斷為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台北接受治療,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就醫後發現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當時因骨質狀況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物搭配手術處理。盧俊吉秘書長強調,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啟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吳至行教授補充,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吳至行教授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腰部疼痛不適,當下未及時就醫。直到一次回診時提及腰痛持續,吳至行教授當下即刻判斷安排X光檢查與DXA骨密度檢測,才發現髖部股骨頸骨密度T值已低至-2.5,不知不覺已罹患骨鬆,所幸當下未出現骨折。為避免日後骨折發生,除了要避免跌倒,目前也已啟動健保骨鬆長期治療規劃。鄭女士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糖尿病為伍,但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沒想到一次意外的跌倒,才驚覺自己早罹患骨鬆。」她提醒同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應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進行骨鬆篩檢。

才喊腰痛掛急診!保一總隊男主任「今早跪臥浴室」屍僵亡
台北市北投區驚傳猝逝憾事!一名任職北投區保一總隊、第一總隊勤務指揮中心的62歲許姓男主任,今(4日)上午9時許被發現倒臥在寢室內,救護人員獲報到場後發現,許男已「出現屍僵」明顯死亡,至於詳細情況及確切死因,仍待檢察官相驗才能進一步釐清。據了解,保安警察第一總隊勤務指揮中心許姓男主任今(4日)上午遲遲不見到班,警員擔憂出事於是便前往主管寢室查看,怎料竟驚見許男跪臥在浴室內,已經失去生命跡象,急忙撥打119請求救援。救護人員獲報到場後,發現許男的身體已出現屍僵現象,明顯死亡、未送醫,經轄區北投分局警方到場勘察採證,現場並無外力介入痕跡,將報請檢察官相驗,以釐清死亡原因。警方透露,許姓主任於5月2日就曾感到腹痛、腰痛,昨(3日)凌晨更因疼痛難耐前往台北榮總醫院掛急診,怎料今早卻傳來猝逝噩耗。對此,保一總隊表示,許姓主任的離世讓同仁全都感到相當震驚與惋惜,將全力協助家屬處理後事、撫卹等事宜。

她以「腰痛需長期臥床」為由請假82天! 被抓包偷看林俊傑演唱會
中國大陸一名女子以「腰痛需長期臥床」為由請病假整整82天,沒想到日前被開除,理由為在病假期間,偷偷跑去看林俊傑的演唱會被抓包。對此,女子不滿狀告法院,法院近日二審,認為她違反公司規章制度及勞工誠信,駁回她的索賠請求。陸女病假期間去看林俊傑演唱會被開除。(圖/翻攝自網易)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這名來自江蘇省南京市的周姓女子以腰痛、只能臥床為由向公司請假65天,然而她卻在病假期間,到浙江參加林俊傑演唱會及親友婚宴等,種種事蹟還被公司抓包。周女從2023年12月11日至2024年4月9日期間,向公司陸續遞出11張病假單,共計82天病假,但公司調查其交通記錄卻發現,病假期間,周女多次搭乘高鐵跨省,除了參加林俊傑演唱會,還跑去出席親友婚宴。根據周女的公司指出,過去曾陪同她前往看診,經醫生檢查後認為,其病情很輕微,僅輕度腰椎間盤突出,不可能出現只能臥床情況。陸女病假期間去看林俊傑演唱會被開除。(圖/翻攝自網易)公司最終決定以「弄虛作假」等原因將周女辭退,不料引來周女不滿,氣得對公司提告求償。南京市法院審理後認為,周女堅稱在家臥床且沒有外出,「與我們掌握的資料與其說法完全矛盾」,認定她違反勞動誠信原則,屬於欺瞞行為。不過周女仍認為自己被公司炒魷魚,再次狀告法院,法院於今年2月20日作出二審判決,法官審理後指出,公司開除周女有理,同時證實周女違反公司規章制度、勞工誠信,同時駁回其賠償要求。

腸胃脹氣、肌肉痛擾百萬台人 中醫針灸、穴位按摩多管齊下緩不適
衛福部健保署統計,疫情前後中醫常見服務項目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脹氣、腰痛、肌肉痛長年位居榜單前10名,而在台灣至今仍有超過400萬人次飽受相關病痛所苦,相比疫情前增加逾30萬人次。中醫師表示,中醫在治療相關病症會採用中藥、針灸及穴位按摩與敷貼、艾灸等方式多管齊下,從望聞問切介入提供個人化醫療,讓疾病不僅是痊癒冰山一角,而是全身性的康復。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今天召開「從腸胃道筋骨,中醫治療常見疾病」記者會,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主任委員曹榮穎引述健保資料庫表示,在2019年疫情前,中醫常見服務項目以咳嗽、急性鼻咽炎、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的559萬人次為榜單前3名,直到2024年增加至619萬人次,5年內增加60萬人次。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主任委員曹榮穎。(圖/林則澄攝)另也值得留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脹氣、腰痛、肌肉痛等骨關節系統疾病,在2019年疫情前為421萬人次,直到2024年增加至439萬人次,5年內增加萬人18萬人次,也成為呼吸系統疾病以外,位居榜單第4、5名的中醫常見服務項目。中醫常為民眾提供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服務,針對體質調養、慢性病改善與壓力舒緩具顯著效果。針對功能性消化不良、腸胃脹氣方面病症,員榮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指出,許多民眾一有不適症狀時習慣仰賴藥物緩解,久而久之會產生依賴性,而從中醫辦證論治的角度來看,脹氣與便秘通常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津液失衡」引起,例如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氣滯、濕熱、燥熱。員榮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圖/林則澄攝)她指出,中醫在治療腸胃問題方面的手段多樣,包括內服中藥以達潤腸通便、行氣導滯、健脾益氣,常用藥材方劑包括大黃、黃耆、肉蓯蓉,或濟川煎、麻子仁丸、增液湯;針灸治療以刺激腸胃蠕動、調節菌群穩定腸道環境,穴位包括曲池、天樞、合谷、上下巨虛、足三里、太衝;穴位按摩、敷貼、艾灸、耳豆療法等外治法,有安全、無侵入性,幫助調整腸道菌群生態。另有研究顯示,中醫療法在提升生活品質、改善布里斯托冀便形態、降低復發率及縮短排便時間等方面均有顯著療效,若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效果更佳。林親怡強調,中醫治療具有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能夠提供個人化的診療,尤其在寒症與虛症的情況下更具優勢。中醫不僅著重於緩解眼前的不適,還致力於「注入腸力」,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許多案例顯示,患者在中醫治療下排便更順暢,情緒獲得改善,對於長期便秘者,中醫提供一個安全且有效的選擇。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會排除器質性病變,並針對焦慮、生活作息不規律等因素進行治療,以提升生活品質。至於腰痛、肌肉痛方面病症,東方中醫診所和美分院副院長翁銘佑指出,中醫是「以痛為俞」,也就是經脈配穴,從根本重新看待並治療疼痛,其中疼痛大多時候未必等同於會紅腫熱痛的發炎,而是身體所發出的自救訊號,告訴民眾避免繼續過度使用器官或部位,以增加組織灌流、修復功能,再透過針灸、推拿等中醫療法,結合筋膜鬆解技術,可疏通經絡、促進氣血循環,有效緩解慢性疼痛,提升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東方中醫診所和美分院副院長翁銘佑。(圖/林則澄攝)值得一提的是,他表示,吃如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s)可能迅速舒緩不適症狀,但也阻斷警告訊號,未能解決根本問題,只能一吃再吃。而據國衛院國家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透過健保署資料庫大數據分析高血壓患者使用NSAIDs的風險,可見罹患慢性腎病的風險增加1.32倍,且與食用時間、暴露劑量相關,因此翁銘佑也引述論文提醒,NSAIDs是導致不良藥物事件(ADEs)的常見原因,高血壓患者應謹慎服用消炎止痛藥。研究顯示,針灸對骨關節炎的療效高於NSAIDs,且安全性更高,副作用低,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可行選項,他表示,由中醫千年實務治療的回饋經驗繪製出穴道、經絡圖,就如同美食地圖,是疼痛治療的米其林指南,針頭對皮膚、皮下組織、肌肉、筋膜產生機械性刺激作用,引發局部張力改變傳導神經訊號,產生「得氣」感,也能促進組織再生與血液循環。穴道按摩則能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修復組織。翁銘佑進一步說,人體動脈輸出的血流量約為120毫米汞柱(mmHg),但到末端毛細管只剩10至20左右,數值的高低決定養合程度及組織是否缺氧、難以修復等問題,此時穴道按摩就是一種被動運動,透過擠壓形成壓力梯度,使組織間液流向淋巴管、靜脈。此時筋膜系統作為人體連續網絡,與中醫筋經、經絡高度對應,透過按壓與針灸刺激,能改善局部酸中毒、代謝廢物堆積,進而減輕疼痛與肌肉緊張,修正力學結構。長期規律治療更可逆轉關節炎、改善循環效率。除了穴位按摩、針灸,內服中藥也是緩解不適症狀的方法之一。(圖/林則澄攝)另有研究分析美、澳、中、德、英2萬827名患者,顯示針灸治療次數越多,效果越顯著,而每增加5次治療,效果量增加0.10SD,其中治療劑量可能是一個關鍵因素,效果通常可持續至少一年,也為臨床醫師推薦針灸作為慢性疼痛的治療選項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最後,曹榮穎說,中醫師全聯會利用率小組每年都會向全體中醫師推薦當年度能重點執行的診治項目,從2019年的感冒、2020年的火燒心、2021年的痠痛、2022年的新冠後遺症、2023年的腦霧健忘、2024年的久咳不癒,再到今年的脹氣便秘、關節退化、筋骨痠痛,期盼透過中醫個人化醫療,從4診「望、聞、問、切」入手,結合辨證、病機的診斷提供個人化醫療,再到開立用針、遣藥等處方,最後結合病因進行衛教,讓病程不僅是好轉冰山一角,而是全身性的痊癒。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詹永兆在記者會上致詞。(圖/林則澄攝)

天冷肌肉緊繃易拉扭傷! 中醫師揭「5建議」避免運動傷害
今年冬天「冷得早、冷得久、超級冷」,不僅讓人們裹緊衣物,也讓肌肉拉扭傷患者暴增。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黃鋒榮指出,寒冷天氣導致肌肉緊繃、關節僵硬,拉傷扭傷及舊傷復發的患者較往年增加一倍以上。提醒民眾,即使天氣逐漸回暖,仍要留意早晚溫差,做好保暖措施,避免運動傷害。天冷肌肉僵硬 輕微動作也易拉傷53歲的伍先生,清晨遛狗回家後腳踝劇痛,就醫才知是扭傷。黃鋒榮醫師表示,患者習慣穿拖鞋遛狗,清晨低溫使肌肉緊繃,關節活動度降低,即使只是簡單的轉身,也可能造成腳踝扭傷。建議民眾,天冷時務必穿著襪子和鞋子,做好足部保暖。32歲的陳小姐,一早起床突然腰痛難耐,緊急就醫後轉診中醫。黃鋒榮醫師指出,患者工作壓力大,身心俱疲,加上天冷肌肉僵硬、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早年舊傷復發。中醫針灸薰蒸 搭配藥物活血化瘀黃鋒榮醫師表示,類似案例在今年冬天相當常見,主要與寒冷天氣有關。針對此類患者,中醫通常會針灸陽陵泉穴、腎俞穴、環跳穴等穴位,並以活血化瘀藥材進行薰蒸,搭配身痛逐瘀湯、薑黃、杜仲等藥物,約兩週後疼痛即可緩解。保暖防護不可少 養成運動習慣強健肌肉黃鋒榮醫師提醒,雖然冬天即將結束,但乍暖還寒的天氣仍可能引發拉扭傷或舊傷復發。若不慎拉傷扭傷,可先冰敷再熱敷,搭配藥膏或貼布,但切勿過度拉扯。若症狀未改善,應儘速就醫。此外,他也建議清晨外出務必做好身體和足部保暖;有舊傷或年長者,可使用護腰、護踝等護具;搬重物或彎腰扭身時,動作放慢;避免過度疲勞,保持生活作息規律;養成運動習慣,強化肌肉。【延伸閱讀】骨折、扭傷怎解? 休息是最佳解方急性扭傷治療最新準則看這! 醫:應「避免過度消炎處理」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70

中年男飛越南戲水感染類鼻疽 緊急治療撿回1命!併發敗血症截肢
彰化一名40多歲李姓男子去(2024)年飛去越南旅遊,竟嚴重改變他的下半生!李男從越南返回台灣後,因發燒和右胸疼痛就醫,經檢查發現感染類鼻疽桿菌,且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倚靠葉克膜維生;醫師指出,李男可能是戲水時感染,經治療雖然他撿回1命,卻因併發敗血症四肢得截肢。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胸腔內科涂川洲醫師分享一起病例,彰化一名40多歲李姓男子趁去年暑假期間與家人飛去越南旅遊,旅程中有去海灘游泳戲水,留下許多美好回憶。怎料,李男回台灣後身體出現不適,右胸劇烈疼痛外還出現發燒,迅速至員榮醫院就醫;檢查後發現右肺有2處膿瘍,且積聚髒水,進行肺部清創手術,並送檢化驗。化驗結果出爐,李男感染「類鼻疽桿菌」,才造成肺部嚴重感染,加上病情迅速惡化,引發休克、血壓下降,他一度靠插管與裝上葉克膜維生。經過涂川洲醫師對症下藥後,李男幸運挺過休克和葉克膜關鍵時期,也順利脫離呼吸器與葉克膜。不過,李男雖然撿回1命,但治療過程中有出現併發症,他的四肢末端缺血缺氧而不得不截肢,右大腿從根部切除,左大腿從膝蓋以下切除,雙手多根手指也因壞死切除。即便李男遭遇重大打擊,但他依舊堅強積極配合治療,還在家人強力支持陪伴下,完成長達數月抗生素療程,雙腿也裝上義肢。而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醫師說明,李男裝上義肢後,並非就此恢復行走,反而是另一段艱辛旅程的開始。從截肢到傷口穩定後,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戰,復健團隊為讓李男日後能順利穿戴義肢,細緻調整每個步驟,只為讓他更接近站起來的那一天。雖然李男復健時常因疲勞、姿勢代償導致腰痛與肩痛,但從不放棄,如今李男已經能靠助行器穩定行走,甚至可以自行上下車,讓涂川洲醫師都大讚他是「生命鬥士」。

台中OL「2年5度腎結石」腰痛就醫 醫揪雙腎像「滿天星」原因曝光
夏天是結石好發季節,但台中市1名40歲女性,卻在2年內5度因為腎結石導致腰痛就醫,接受碎石手術,苦不堪言。幸好醫師發現發病狀況異常進一步檢查,赫然發現她罹患副甲狀腺機能亢進,體內代謝鈣質機能失控才會造成雙腎沉積大量結石,經手術切除副甲狀腺後,患者終於可以告別反覆腎結石就醫困擾。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泌尿科主任朱朗軒說,患者是上班族,去年5月第5度因腎結石就醫,接受碎石手術,當時就覺得不對勁,幫她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患者的副甲狀腺指數高出正常人3倍以上,進一步進行斷層掃描,更發現患者雙腎塞滿小石頭,影像中雙腎內宛如「滿天星」,確定是因為副甲狀腺亢進導致體內鈣質代謝異常,才會過去2年每3到6個月就要面臨腎結石反覆發病治療的困擾!朱朗軒說明,人體的鈣質代謝是由副甲狀腺調控,當副甲狀腺亢進,鈣質代謝出問題,就會反覆出現腎結石狀況,臨床上面對反覆性出現腎結石的患者,就會懷疑可能是副甲狀出現問題;除了該患者是副甲狀腺亢進,還有1名患者則是發現副甲狀腺腫瘤,幸好該患者經手術切除副甲狀腺,原本3到6個月就要接受碎石手術的她,追蹤至今1年都沒有再發作。朱朗軒主任(右)跟放射師執行腎結石患者體外震波碎石術。(圖/院方提供)朱朗軒表示,台灣人腎結石發生率約為10分之1,腎結石病因除與家族遺傳、代謝性疾病有關,後天飲水量的多寡也會是造成體內結石的原因,提醒民眾每天還是要飲用1500到2000毫升的水,尤其碰到酷熱的夏天,經常運動或暴露陽光下工作流汗較多的民眾,建議要喝2000到3000毫升的水,避免因為水分過少,造成尿酸沈積成結石。此外,坊間流傳「多喝啤酒可以預防腎結石」,朱朗軒特別提醒「這是是錯誤的說法」,啤酒會讓尿酸升高,反而容易生成結石,強調預防結石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多喝水」。

尿液紅不一定是血尿! 蒼藍鴿曝血尿「常見4原因」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自去年9月遭羈押禁見以來,健康狀況持續惡化,近日更傳出血尿、腰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已3度戒護就醫,由於左腎積水及左側輸尿管結石,在今早(2日)接受開刀治療。對此,網紅醫師蒼藍鴿(吳其穎)就發文科普,血尿常見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腎結石、腎臟疾病和泌尿系統腫瘤,也提醒民眾「尿液紅紅的不一定是血尿,血尿也不代表癌症」。蒼藍鴿今日在臉書粉專「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撰文道,近期網路上看到許多「血尿專家」,其實「血尿」最常見的有4個原因:1、泌尿道感染(UTI):女性較為常見,如果尿急、尿痛、再加一點血尿,「十之八九是UTI」。2、腎結石:石頭在尿道裡刮來刮去,出血只是基本,還可能嚴重腰痛、噁心、甚至腎臟積水。3、腎臟疾病:例如IgA腎病變,年輕人較常見,如果感冒後常見血尿,就要特別留意。4、泌尿系統腫瘤(膀胱癌、腎臟癌):常以「無症狀」的血尿為表現,尤其是5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長期接觸化學物質的人(像是染料、橡膠相關)。蒼藍鴿強調,「尿液紅紅的不一定是血尿,血尿也不代表癌症」,如果反覆出現血尿,建議及早就醫檢查。

柯文哲腎積水手術成功 陳佩琪全程陪伴感謝院方照護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政治獻金案遭羈押禁見,近期傳出柯出現血尿、噁心、腰痛等症狀,柯文哲2日一早3度戒護就醫,於台北醫院接受開刀治療,術後腎積水狀況改善,身體狀況良好。而柯妻子陳佩琪一早就到醫院等後,術後得知順利成功也感謝院方並表達自身想法。陳佩琪感謝主刀醫師詳細說明說明抽血檢查報告,麻醉及手術方式,感謝院方在術後在柯體內放置雙J管並針對其情況開立抗痙攣藥物、抗生素及止痛藥,感謝院方的照護。陳佩琪轉述主治醫師建議,表示結石取出且排尿後狀況就會改善,至於是否能回到腎未亮紅燈前的狀態,仍待密切追蹤觀察。台北醫院提到柯術後將留院觀察一天,而雙J管預計會在體內留置5天再返醫院取出。

腎水腫三度戒護就醫開刀! 「耗時45分鐘」台北醫院曝柯文哲現況
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政治獻金案遭羈押禁見,近期傳出柯出現血尿、噁心、腰痛等症狀,柯文哲2日一早3度戒護就醫,於台北醫院接受開刀治療,術後院方也針對柯文哲狀況進行說明,提到成功將腎結石擊碎取出,並說明柯術後的身體狀況。柯文哲今早於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醫院進行輸尿管鏡手術,過程歷時45分鐘,醫療團隊使用雷射成功將結石擊碎取出,醫師在柯體內放置雙J管,以降低術後絞痛情況並使患者有正常急尿感。院方指出柯在手術麻藥退去後,親自查看取出的結石,腎水腫的狀況明顯改善,開立抗痙攣藥物、抗生素及止痛藥緩解術後不適,柯雖希望今日出院,但仍尊重醫囑留院觀察一天,而雙J管預計會在體內留置5天,經妥善評估後再返醫院取出,承諾會持續提供必要照護指導,確保病人順利康復。

2月腰痛開始吃止痛藥 陳佩琪爆「3度反映沒處理」!還原柯文哲水腎經過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涉京華城、政治獻金案遭羈押禁見,近期傳出出現血尿、噁心、腰痛等症狀,且為了緩解腰痛,服用大量嗎啡類止痛藥Tramadol。對此,柯文哲妻子陳佩琪表示,先生2月中就出現腰痛,後來開始服用止痛藥,3月開始出現血尿後,曾3度向北所反映都未獲處理,直到近日戒護就醫,才發現已經有水腎了。陳佩琪今天(1日)在臉書發文表示,「先生2月中就抱怨腰痛到不尋常,有去北所內就診,二月19日醫師開立Tramadol 1#QID,所內藥物開立後是控制在醫務室內,要吃才去領取,我3月初解除禁見去見他,他親口明明白白地跟我說,他吃Tramadol吃到2#QID,是他自己要求,還是去醫務室領藥物時,醫師見一顆止痛無效,才拿兩顆給他」。陳佩琪指出,自己也是當時才知道,柯文哲竟然吃了如此大量的止痛藥,導致頭暈、虛弱和嚴重便秘等副作用,但是她並沒有要跟北所爭執這點,「當下只是心頭一驚,問他為何會吃如此大量之止痛藥,不舒服要做檢查,不是吃藥掩飾症狀。」陳佩琪表示,先生2月中就出現腰痛,後來開始服用止痛藥。(圖/翻攝自Facebook/陳佩琪Peggy)陳佩琪說明,柯文哲17日出現肉眼血尿,有驗尿培養和尿液常規檢查,沒做其他積極處理;20日下午要開庭,律師去律見時,是在醫務室內見到柯文哲,也沒處理,或許可以解釋是下午要開庭,所以沒時間了;柯文哲21日又去北所內就診,也沒處理,直到25日痛到受不了,才到外面的台北醫院就診,發現已經有水腎了,才緊急處理結石。陳佩琪強調,自己從沒說「是吃Tramadol才導致水腎」,也沒打算爭執,只是心疼丈夫受這麼多苦,只能吃止痛藥緩解症狀,導致水腎併發症,「知道北所內就只是個簡單醫務室,這些日子也對他極盡之照顧,感謝您們,但儀器設備有限,目前他的身體情況需要一個能更進一步、能更妥當、適切、有人權的醫療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