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
」 腸病毒 疾管署 重症 新生兒 疫情
腸病毒新增2死「皆是新生兒」 專家籲產前14天就要警戒
疾管署今(17)日宣布新增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增1例、死亡增2例。重症個案為出生3天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仍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死亡2例為上週記者會公佈之南部2新生兒重症,均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持續有新生兒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病例發生,今(2025)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5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且造成4例死亡。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估計至7月底),呼籲產婦和新生兒儘量謝絕訪客、親朋好友對新生兒勿抱抱親親,以免造成傳染。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24週(6月8日至6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6,009人次,較前一週(5,257人次)上升14.3%。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今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本週疾管署也將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建議和防治策略建議。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表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1-14天發病,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特別是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準媽媽的防護措施及注意自身健康狀況相當重要,呼籲準媽媽們產前14天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等保護措施,減少可能的感染機會;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在疑似症狀緩解前,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

腸病毒增2死 南部嬰出生3天重症「敗血性休克」搶救中
腸病毒進入流行期,新生兒重症頻傳,疾病管制署今(17日)公布國內2起新生兒腸病毒死亡案例,是上周公布的重症個案,另外新增1起重症,僅出生3天的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疾病管制署今天公布上周新增1例腸病毒重症,以及2起腸病毒重症死亡,皆為新生兒。重症個案為南部新生兒男嬰,出生後3天出現發燒、呼吸窘迫、黃疸,收治新生兒加護病房,檢查有腸病毒腦膜炎併敗血性休克,伊科病毒11型檢驗陽性,目前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中。至於死亡個案,都是上周公布的重症個案,分別為出生6天大發病女嬰和出生3天大發病男嬰,均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統計,腸病毒就診人次上周升至6009人次,較前一周5257人次增加14%,目前仍處低點,距離流行期11000人次尚有一段距離。社區流行病毒以伊科病毒11型最多(佔34%),其次為克沙奇A6型(佔22%)和克沙奇A2型(佔12%)。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明,雖然整體腸病毒輕症尚未到流行期,但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疫情嚴峻,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重症(含5死),重症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其中新生兒佔5例(含4死)均為伊科病毒11型重症,另2例分別為1個月大嬰兒(伊科病毒11型重症已出院)、1歲幼兒(克沙奇B5重症死亡),預估至7月底均為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

嬰兒過世2月後仍收疫苗簡訊 北市府承諾縮短系統更新時差
台北市一名民眾陳情,表示其未滿1歲的孩子於3月不幸過世,卻在4月、5月仍持續收到提醒接種五合一、腸病毒疫苗等簡訊通知,讓家屬悲痛難耐、感受二次傷害。台北市議員黃瀞瑩指出,有家長在孩子過世後仍接獲疫苗提醒簡訊,等同於對家屬再次造成心理衝擊。她要求市府跨局處加強資訊同步更新,並設置「簡訊通知暫緩機制」,以提升應變效率與人性化處理。黃瀞瑩指出,疫苗提醒簡訊來源分為兩類系統。第一類為嬰幼兒預防接種與保健資訊簡訊系統,是家長主動訂閱的提醒服務,如未取消將持續發送。第二類為腸病毒疫苗關懷簡訊通知名單,由衛生局比對兒童醫療補助系統、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管理系統後產出接種對象名單。根據現行行政流程,死亡戶籍異動應於事實發生後30日內辦理。民政局於每月5日更新戶籍資料至政府機關系統交換平台,衛生局使用的兒童醫療補助系統須至次月1日始進行介接更新,無法即時反映死亡資訊。期間若無人工介入,即可能持續發送疫苗通知,約有1至2個月的作業空窗。衛生局回應,此案主因為資料交換系統與補助系統間的時間落差。目前已將兒童醫療補助系統與政府資料交換平台介接戶籍資料時間差縮短為2天,盼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衛生局補充,假使家長因故希望停止接收相關通知,可聯繫居住地轄區健康服務中心,申請取消訂閱。

全台腸病毒已釀3死!5歲以下為高危險群 重症徵兆曝
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並釀3死,當中有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而屏東縣占2例、其中1例死亡,為此,屏東衛生局呼籲,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且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請家長隨時留意幼兒健康狀況,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就醫。屏東衛生局指出, 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而屏東縣占2例,其中1例死亡,分別感染克沙奇B5型及伊科病毒11型。衛生局說,伊科病毒11型是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所以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衛生局進一步說明,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衛生局表示,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家長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盡速帶往就醫。衛生局再次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送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榮民總醫院、東港安泰醫院及輔英醫院等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黃金時間治療,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

腸病毒重症「近6年新高」 全都是新生兒!今年已3例死亡
疾管署今(10)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1名新生女嬰(案1)及1名新生男嬰(案2),均於5月下旬發病;2案經通報檢驗後確認均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今年腸病毒重症病例數已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5例),為6年同期最高且以新生兒為主,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一名重症為北部6天大女嬰,五月中旬出生,體重輕,第六天大時,發現餵食困難、體溫偏低,檢驗發現白血球上升,肝功能異常,血小板偏低,檢出腸病毒11型,當時醫師診斷有併發肝炎和敗血症,住院期間出現休克、多重器官衰竭,住院3周了,還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疫調發現,住院期間接觸者都沒有症狀,但是同住家人有發燒症狀,診所診斷為一般感冒。另一名為南部3天大男嬰,五月下旬出生,為早產,因為出生後有呼吸急促轉入加護病房觀察,出生第三天開始呼吸困難、心跳減緩、活動力下降,腦脊髓液檢出腸病毒,醫師診斷腸病毒併發腦膜炎。住院期間血小板低下,休克多重器官衰竭併發症,住院已經三周,生命徵象仍不穩定。疫調發現同住病患、工作人員都沒有症狀。疾管署防疫主任李佳琳表示,今年已經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3例死亡,5例都是伊科病毒11型,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疾管署說明,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另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此外,醫院嬰兒室、產後護理機構、托嬰中心等應加強訪客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以減少嬰幼兒感染風險。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民眾及機構工作人員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2025全國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 竹市多項施政表現亮眼 市民幸福感達73.8%!
根據《中國時報》昨(28)日公布「2025全國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結果,新竹市在多項施政面向表現亮眼,獲得市民高度肯定,涵蓋醫療衛生、治安、教育、環境保護、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等領域。其中「治安」滿意度接近八成、「醫療衛生」滿意度高達81.4%,名列前茅,顯示竹市在守護市民健康與安全方面深獲信賴與肯定。此外,竹市更在本次調查中榮獲「醫療衛生」、「經濟發展」兩項施政面向的全國銀獎,在非六都中展現亮眼表現,反映市府團隊在公共健康照護與產業政策推動上的長期耕耘獲得肯定。代理市長邱臣遠表示,新竹市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科技城市,也是年輕家庭聚集的重要生活基地。市府團隊秉持市長高虹安提出的「十大施政願景」,持續以具體行動推動智慧交通、教育創新、社會照顧與永續發展政策,致力營造一個讓市民安心生活、安居樂業、安定成長的幸福城市。竹市多項施政表現亮眼,市民幸福感達73.8%(圖/新竹市政府提供)。市府表示,調查結果顯示,新竹市民整體「幸福感」達 73.8%,反映出多數市民對生活品質抱持正向態度。在「教育政策」、「環境保護」、「社會福利」及「經濟發展」等面向,滿意度皆超過六成,展現市政在民生政策上的穩健推動。其中,「經濟發展」滿意度更在非六都縣市中名列第三,顯示市府在推動產業升級、中小企業扶持、創新創業及國際貿易應對措施方面,獲得市民高度肯定與支持。在治安方面,市府積極強化科技執法與社區警政,建構「警民協力網絡」與「科技監控系統」,並擴增監視器布建密度、強化打詐應變與警民聯防機制,全方位提升治安防護力,打造安全宜居的城市環境。在醫療衛生面向,市府推動多項婦幼與公共衛生政策,包括「祝你好孕」中醫助孕補助、「凍卵補助」、「新生兒祝賀禮金」、到宅坐月子媒合平台與育兒津貼;,並擴大腸病毒與輪狀病毒疫苗補助範圍。高齡照護政策方面,除擴大敬老愛心卡使用範圍至藥局與農會,亦提供50歲以上市民帶狀皰疹疫苗接種補助,實現老幼共好的照護願景。教育方面,市府致力提升教育品質與平權,推動補助學習資源、優化校園設施與周邊通學步道,營造安全友善的學習環境;環保政策則面向,則推動永續發展與低碳轉型,結合智慧資源回收系統與全民綠行動,全面提升城市環境品質。2025全國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新竹市社會福利滿意度達66.1%(圖/新竹市政府提供)。在社會福利層面,市府推動「6+2身心障礙平權計畫」,從醫療、教育、交通、文化、運動等面向,強化身障者權益保障,並在生育平權方面擴大「好孕專車」與育兒輔具資源,於就業平權上提供職業重建、輔導評量與就業媒合服務,全方位照顧弱勢需求。新竹市政府社福政策成果及社福政見落實記者會(圖/新竹市政府提供)。在經濟發展部分,市府攜手周邊縣市成立「跨縣市產業合作平台」,整合區域資源、擴大招商效益;也設立「關稅應對小組」,協助企業因應國際貿易政策挑戰,強化外銷能力與全球競爭力,帶動城市經濟穩健成長。此外,市府亦積極推動藝文觀光經濟,透過新竹兒童遊藝節、新竹購物節、國際風箏節等具代表性活動,持續推動藝文觀光經濟,提升城市品牌能見度與吸引力。近年來,多項特色活動紛紛榮獲美國MUSE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泰坦設計獎(TITAN Innovation Awards)、倫敦設計獎(London Design Awards)與法國設計獎(French Design Awards)等國際殊榮,展現竹市文化軟實力走向世界舞台。

台積電無力拉抬台股收漲21點 防疫概念股吸金「這4檔」掛紅燈
美國總統川普暫緩對歐盟的關稅上調,美股四大指數上一個交易日齊揚,連帶台股今(28)日上午以大漲202.61點開出,指數開高走高,台積電早盤一度大漲20元領軍,盤中最高來到21634.37點,隨後漲幅收斂,加權指數終場上漲21.18點,以21357.72點作收,漲幅0.1%,成交量3213.88億元。台積電ADR上一個交易日收在197.68美元,漲幅2.97%。台積電(2330)以984元開出,上漲19元,最高來到985元,隨後一路走低,終場收在967元,僅漲2元。主要權值股部分,鴻海(2317)今日收在152元,平盤作收。聯發科(2454)收在1280元,平盤作收。廣達(2382)收在269元,上漲3元。台達電(2308)收在370元,上漲2.5元。日月光投控(3711)收在142元,上漲0.5元。大立光(3008)收在2270元,上漲30元。金融部分,富邦金(2881)收在79.5元,下跌0.8元,國泰金(2882)收在61.2元,下跌1元,中信金(2891)收在41.1元,上漲0.3元。類股上漲方面,玻璃陶瓷上漲2.42%今日最強,電腦周邊以1.1%緊隨其後,其他如通信網路、電子零組件、紡織、電子、機電等類股指數收紅。類股下跌部分,航運最慘,指數下跌1.8%,其餘還有化工、營建、電器電纜、橡膠、綠能環保等類股指數走勢疲軟。新冠疫情升溫,腸病毒疫情也進入上升趨勢,防疫題材發燒,恆大(1325)、毛寶(1732)、熱映(3373)、美德醫療-DR(9103)強勢亮燈漲停。漲幅前5名個股為,毛寶(1732)上漲2.8元,漲幅9.95%。恆大(1325)上漲3.25元,漲幅9.89%。美德醫療-DR(9103)上漲0.55元,漲幅9.89%。吉祥全(2491)上漲1.05元,漲幅9.59%。世紀鋼(9958)上漲13.5元,漲幅8.01%。跌幅前5名個股為,中華化(1727)下跌2.7元,跌幅9.96%。興泰(1235)下跌7.7元,跌幅9.95%。三晃(1721)下跌1.3元,跌幅9.39%。永光(1711)下跌1.9元,跌幅9.31%。瑞利(1512)下跌0.68元,跌幅7.89%。

病毒高峰月將來襲! 醫曝恐遇「5病毒同時爆發」:流行時序亂了
今年5、6月,恐怕將成為各路病毒齊發的流行高峰期!近日有醫師臨床觀察發現,「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類流感成為院所驗出最多的活躍病毒。此外,台安醫院小兒科醫師詹前俊也分享,流感跟新冠病毒仍處於流行期中,加上腸病毒也將進入疫情好發季節,預估今年5、6月恐將有多種病毒齊發,直言:現在病毒流行已經不按時序性來!據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統計,最近一週流行病毒第一名是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其次是類流感。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指出,在得過新冠後,免疫力通常會降低;由於免疫力不好,隨時都可能會發生感染,特別是母親節前後,家族一同聚餐,傳染狀況通常會增加。台安醫院小兒科醫師詹前俊則分享,最近看診的孩子幾乎都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日前接獲一名國小學童連續4、5天高燒不退,胸部X光檢查驗出各式病毒,其中就以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最多。詹前俊說明,人類間質病毒好發在幼兒與高齡者之間,症狀跟一般感冒類似,但會持續發燒,可能導致嚴重肺炎,且沒有特效藥,只能給予抗生素治療。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國內新冠疫情已連續4週上升,預估將在5、6月達到高峰。同時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腸病毒的活躍程度也預期將隨之增強。換言之,包括人類間質肺炎病毒、類流感病毒、流感病毒、新冠病毒與腸病毒等5種病毒可能在5、6月同時進入大流行。更要注意的,是之後立刻進入暑假出遊旺季,因此提醒民眾仍需注意落實防範工作。

基隆市府照顧弱勢嬰幼兒 免費打腸病毒疫苗
為協助基隆市經濟弱勢家庭的嬰幼兒,基隆市政府今年編列243萬元經費,自即日起免費為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嬰幼兒,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及輪狀病毒疫苗,將可有效確保弱勢嬰幼兒的健康。腸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都是幼童常見傳染病,目前還沒有可以對抗病毒的藥物,僅能透過接種疫苗等方式預防,基市衛生局指出,迄今為止,衛福部尚未將腸病毒及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納入公費常規疫苗接種,以腸病毒疫苗為例,若自費接種每劑約4000餘元,對於弱勢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基隆市長謝國樑有鑒於此編列243萬元預算,採購腸病毒71型疫苗及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提供經濟弱勢家庭嬰幼兒免費接種,未來再視財政狀況擴大服務對象。衛生局表示,自即日起,設籍在基隆市的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家中若有出生滿2個月至未滿3歲嬰幼兒,可以免費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2歲以下接種3劑,2至3歲接種2劑,另外,家中有出生滿6周至未滿24周嬰幼兒,也可免費接種2劑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衛生局長張賢政說,腸病毒及輪狀病毒都是透過接觸受汙染的物品而感染,其中又以5歲以下幼兒是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目前衛生局已先寄發通知單,民眾收到通知單後,先向衛生所預約接種時間,並依預約時間攜帶通知單、健保卡與兒童健康手冊前往接種。衛生局提醒,平時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請家長協助孩子遵循「溼、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正確使用肥皂勤洗手,定期清洗玩具,並注意環境衛生及清潔,以降低傳染病感染風險。贊助本文章

新冠就診增加近8成「4歲童重症」 腸病毒也緩步增溫
疾管署今(6)日公布最新統計,上週新冠門急診就診5853人次,較前一週增加78%,且新冠併發重症新增33例、4例死亡,重症中年紀最小為一名年僅4歲兒童,未曾接種新冠疫苗,疾管署目前預期疫情應於5~6月進入高峰。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第18週(4/27-5/3)新冠門急診就診計5,853人次,雖較前一週上升,仍遠低於去年同期(2024年第18週為19,334人次);上週(4/29-5/5)新增33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4例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203例,其中37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1%以上。疾管署說明,截至今(114)年5月4日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08.8萬人次,全國接種率為8.7%,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為18.1%、0.24%。近期國內疫情上升,上週(4/28-5/4)疫苗打氣亦回升,第一劑接種5731人,為六周以來新高,第2季接種4070人,更創今年單週最高。呼籲全民踴躍接種新冠JN.1疫苗,另65歲以上長者仍是併發重症或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提醒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請趕快再接種第2劑增強保護力,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機會。另外,隨著時序進入夏季,國內腸病毒疫情呈現緩升趨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第18週(4月27日至5月3日)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3,762人次,近期自低點略升。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亦檢出其他型別腸病毒。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3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傳染力強,無論成人、小孩都有感染風險,尤以家庭手足間、人與人密切接觸與互動頻繁的場所如校園、托嬰中心及安親班等最容易傳播。隨著腸病毒流行風險增加,請教托育機構做好因應腸病毒流行準備,依「教托育人員腸病毒防治手冊」積極加強自我查檢及落實各項防治作為。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落實個人與環境衛生,出外回家後,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務必正確洗手,特別是「吃東西前、跟小寶寶玩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看病前後」,皆須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用肥皂正確洗手,並應留意嬰幼童健康情形,生病盡量在家休息,以降低腸病毒傳播風險。

桃園放寬腸病毒停課標準 避免大幅度停課
每年5、6月是腸病毒流行期,不少國小低年級、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只要1周內有2個以上確診病例就得停課1周,家長工作無法請假又無後援,一個頭兩個大。桃園市衛生局長賈蔚表示,5月1日起放寬停課規定,排除低年級,且從通報數改採特殊病毒株與重症數,希望精準防疫,避免大幅度停課。有民代反映,桃園市的腸病毒停課標準採「1127」,規定凡是托嬰中心、幼兒園、國小低年級與課後班學童,同1班1周內有2名以上學童感染確診為腸病毒,不管輕症或重症,都至少要停課7天。嚴苛的腸病毒停課標準,不但影響1、2年級學童的受教權,也讓許多家長只能在工作和照顧孩子間疲於奔命,加上若遇停課7天更難照料小朋友。衛生局已於5月1日起公告修正「桃園市腸病毒防疫措施」,修改現行腸病毒停班停課標準,取消國小課後班及國小低年級通報及停課規定,有效減少小學生感染輕症,導致全班停課狀況,也刪除流行期停課條件,真的有重症才會停課。衛生局疾管科指出,桃園本周腸病毒門急診就診有302人次,低於去年同期2252人次,截至4月26日,桃園並無腸病毒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停課班數累計335班。疾管科也提到,停課新制規定限縮到6歲以下學童,幼兒園及托嬰中心,如發現幼童感染腸病毒應於48小時內至「桃園市學校暨機構傳染病通報系統」完成通報。在衛福部疾管署未發布全國發生EV71型流行時,若13個行政區有一區曾檢出EV71型,或有腸病毒重症病例,該行政區的幼兒園或托嬰中心要執行1127停課標準。若疾管署發布全國發生EV71型流行時,才會擴及全市都要執行1127停課標準。另外若病童經通報腸病毒併發重症且檢出D68型,該就讀班級應停課7天。

腸病毒「伊科病毒」去年底捲土重來 醫曝嬰幼兒感染風險高應小心防疫
根據歷年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在3、4月開始逐漸上升,於5、6月達到高峰。但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醫師指出,目前國內還沒進入腸病毒流行期,但從去(2024)年年底到現在已經陸續出現一些腸病毒重症病例,病毒型別不是過去所熟悉易引起重症的腸病毒71型、D68型,而是另一種類型的腸病毒「伊科病毒」所造成的重症,提醒民眾應提高警覺多加注意。為何伊科病毒易發生在嬰兒? 感染後有哪些症狀?腸病毒有許多不同的型別,其中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併發症,不過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2025)年截至3月25日國內已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包含2例死亡),感染型別皆為「伊科病毒11型」,而且其中有2例是出生未滿1個月的新生兒。呂俊毅醫師提到,伊科病毒在台灣已經很多年沒有流行,臺大醫院在2021年曾做過研究,抽取孕婦的臍帶血檢驗腸病毒抗體發現,其腸病毒D68型、克沙奇B型的抗體陽性率很高,但是伊科病毒11型的病毒抗體陽性率非常低,也就是說由於育齡婦女很少感染過伊科病毒,因此沒有抗體可以保護出生的寶寶,很多孩子出生後都不具保護力,這也是為什麼伊科病毒感染特別容易發生在新生兒、小嬰兒的背景原因。而且感染伊科病毒11型後並不會引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呂俊毅醫師表示,它的症狀表現不太具有特徵,發生在大小孩或大人身上可能就像小感冒一樣,有點發燒、咳嗽或有些不具特異性的疹子,但是如果發生在小嬰兒身上比較容易引發重症,可能會影響腦部造成腦炎,導致昏迷、抽搐等,或影響肝臟造成肝炎,出現凝血功能異常、肝功能異常、黃疸等情形,也有可能造成心肌炎、敗血症,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而休克死亡。生產前後都有傳染風險 做好「這些」預防今年才3月就已有3個感染伊科病毒11型的重症病例,而且其中已有2人死亡,呂俊毅醫師認為這值得民眾提高警覺,特別要注意新生兒或小嬰兒的安全,伊科病毒傳染途徑與其他腸病毒相似,所以第一個要注意的就是「親密接觸」,如果家中哥哥姊姊帶有病毒,回家接觸到小嬰兒可能會被傳染,此外在出生過程中或出生前就被感染,這樣的傳染途徑也是有可能發生的。因此,呂俊毅醫師提醒,孕婦、新生兒應避免接觸生病的人,生產前後都要特別注意,而且要加強照顧者的衛生習慣,應勤洗手、配戴口罩,而相關醫療院所,包括產後護理之家、月子中心等也要注意感控,尤其會客時親戚朋友要特別小心,避免把病毒帶進來造成新生兒感染。至於今年伊科病毒是否會大流行,呂俊毅醫師表示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性,但趁現在還沒有大流行,只有幾個零星個案的時候提高警覺性、做好預防,未來流行的機會就有可能下降。【延伸閱讀】今年第2例腸病毒死亡又是「伊科病毒」! 未滿1個月大嬰發病近1週後逝了解腸病毒重症前兆! 「嗜睡、活力不佳」跟一般感冒時沒活力有何不同?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91

南部1歲童染腸病毒「併發重症6天亡」 疾管署:今年首例克沙奇病毒B5奪命
南部1歲多男童,3月上旬出現發燒及呼吸道症狀,2天後開始有抽搐、意識不清等症狀,至急診就醫診斷為急性腦炎,收住兒科加護病房治療,後續因為腦炎病況快速變化,於發病第6天不幸死亡。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今(2)日指出,該個案經檢驗審查,確定為今年首例克沙奇病毒B5感染併發重症,也是繼2015年來,感染此病毒株後最新1例死亡個案。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國內整體腸病毒疫情處低點,其中0至2歲嬰幼兒腸病毒就診人次處低點未上升,但今年2月至3月持續有嬰幼兒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已累計4例,為5年同期新高,須嚴密監測疫情變化並提高警覺。另外,近4周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伊科病毒11型及克沙奇A6型,與其他多型別腸病毒。疾管署表示,今年累計4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3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包括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病例數高於2021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至2例;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指出,腸病毒的傳染力強,尤以家庭、人與人互動頻繁的場所最容易傳播,感染腸病毒幼童應在家休息並避免與其他幼兒接觸,防範交叉感染。隨著清明節假期將至,民眾出遊交流機會增加,容易造成疾病傳播,提醒家長及教托育人員特別留意幼兒健康情形及衛生習慣,注意居家及教托環境通風及定時清潔消毒,並教導幼童出入安親班、托兒所、室內兒童樂園等與人互動頻繁的場所、返家或進食前,皆須確實以「濕、搓、沖、捧、擦」5步驟以肥皂正確勤洗手,落實生病應在家休息,以確保自身、同學及周遭親友的健康。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的肌抽躍、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腸病毒奪2命「都是伊科11型」 台大醫示警:1歲以下幼兒小心
疾管署於25日公布今年國內新增第2例因腸病毒死亡的個案,確診為伊科病毒11型。根據專家指出,該型病毒對未滿一歲的幼兒,特別是新生兒,影響最為嚴重,且與孕產婦體內普遍缺乏該病毒抗體有關,顯示出此病毒的潛在威脅。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伊科病毒11型的感染對小嬰兒及新生兒可能造成嚴重後果。台大醫院的臍帶血研究顯示,國內育齡婦女對伊科病毒的抗體陽性率較低,使得新生兒缺乏保護力,因此須特別關注。研究進一步指出,伊科病毒11型的重症個案多集中在未滿一歲的幼兒,當中一個月內的新生兒占60%、一歲內幼兒則占80%。相較於其他腸病毒如克沙奇B型或腸病毒71型會引發典型的手足口病,伊科病毒11型在較年長的孩童與成人身上症狀不明顯,可能僅出現發燒、咳嗽或不具特異性的皮疹。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2018年國內曾發生伊科病毒11型的較大規模流行,目前雖仍在監測階段,惟今年以來通報病例數雖比去年低,但仍需提高警覺。疾管署提醒,成人感染腸病毒時症狀較輕微,易忽略防護措施而將病毒傳染給嬰幼兒。因此,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加強個人衛生,外出返家後應更換衣物,並在接觸嬰幼兒前以肥皂正確洗手。如出現疑似症狀,應避免接觸嬰幼兒,以減少傳播風險。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出現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或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若嬰兒有嗜睡、意識不清、手腳無力或肌抽躍等異常表現,應立即就醫。截至目前國內已通報3例因伊科病毒11型導致的重症病例,其中2例不幸死亡,病例數略高於2021至2024年同期(介於0-1例)。25日公布的最新個案為北部一名未滿1個月的早產男嬰,自發病至死亡僅短短一週。此外,呂俊毅指出,腸病毒疫情通常於4月開始增溫,6月達到高峰,雖然目前疫情尚未大流行,但從去年底開始,伊科病毒感染個案逐漸增加。今年以來已出現3例重症,且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顯示該病毒的威脅性需特別關注。台大醫院研究發現,國內近年來伊科病毒未大流行,民眾體內抗體逐漸下降。2021年針對孕婦臍帶血的研究結果顯示,腸病毒D68與克沙奇B型的抗體陽性率較高,然而伊科病毒的陽性率偏低,顯示國內對此病毒的免疫力較弱,未來恐有大流行的風險。疾管署提醒,孕婦、新生兒及其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接觸生病的人。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及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與呼吸道衛生,並留意自身健康狀況。若在產前14天內至生產前後出現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或肌肉痠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嬰幼兒保持適當隔離。家中成人及幼兒接觸者也應勤洗手,並在身體不適時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面對可能升溫的疫情,專家強調,家長與照顧者需加強防範,確保新生兒與嬰幼兒的健康安全。

今年第2例!北部未滿1歲嬰染腸病毒「伊科11型」 併發敗血症病逝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25日)公布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男嬰,2月中旬因有呼吸窘迫情形收住兒童加護病房,3月中旬陸續出現血氧低、心搏過緩、肝炎、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徵候,3月17日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通報;另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與其他多型別腸病毒;依據往年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於3-4月開始逐漸上升,將密切監測疫情變化。疾管署統計,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2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病例數略高於2021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1例);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指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另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避免與患者接觸,並留意自身健康,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嬰幼兒採取適當隔離。疾管署提醒,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亦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此外,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如發現疑似腸病毒群聚感染,即應通報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疾管署呼籲,成人感染腸病毒時症狀通常較不明顯,容易疏於防護而傳染給嬰幼兒,請家中有嬰幼兒之民眾加強個人衛生,外出返家後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有症狀時避免接觸嬰幼兒;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請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麻痺、肌抽躍等症狀,應儘速送至醫院治療,掌握治療契機。

錢怡君家人疑感染諾羅 專家給建議避免越拉越嚴重
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主持NOWnews《NOW生活攻略》中分享,光是2月初感染諾羅病毒就診人數已經達到30萬人,比流感初期18萬人就診還要多,林氏璧說:「很多人用餐前會用酒精性乾洗手消毒,但是諾羅病毒、腸病毒和前陣子日本流行的蘋果病,噴酒精沒有用,一定要用肥皂濕洗手才有能將病毒從手中清潔掉。」錢怡君(左)、陳家駿、林氏璧分享預防諾羅方法。(圖/NOWNEWS今日新聞提供)另一位主持人錢怡君也在節目中透露老公,日前也疑似中了諾羅病毒在家裡上吐下瀉,由於諾羅病毒傳染性十分高,原以為自己也會感染沒想到卻意外躲過,亞東小兒科主任陳家駿表示:「每個人身體抵抗能力不同,但諾羅病毒確實是很容易產生群聚感染,而且病毒會在物體表面存活幾個小時,只要接觸到後再摸自己的口鼻,或是透過飛沫感染都很容易中標。」由於諾羅病毒近來十分盛行,林氏璧也分享很多粉絲問他是否會轉為重症的可能性?林氏璧表示:「諾羅是全年齡都有機會感染,沒有特別好發在哪一個族群,但轉為重症最有可能的還是小小孩與年長者,因為吐的比例太高,會有一段時間無法補充營養和水分,不過這樣的情形多是開發中國家、醫療設備不足才可能致命。」面對諾羅的來勢洶洶,亞東小兒科主任陳家駿在節目中表示,根據美國CDC統計諾羅病毒有50%是從食物被污染而傳染,近期少吃生食或生飲,若真的感染諾羅,採用少量多餐維持身體營養,但避免喝牛奶或運動飲料補充營養或電解質,因為可能會讓拉肚子的情況更加嚴重。

兒童殺手「腸病毒71型」匿跡10年 醫憂心隨時爆發疫情
腸病毒好發於每年春夏,通常冬天就會結束,但今年疫情持續到年初才降溫。其中腸病毒71型是惡名昭彰的兒童殺手,1998年爆發大流行,造成78人死亡。感染科醫師憂心,國內已超過10年沒有71型大流行,近年出生的孩子缺乏抗體,一旦病毒出現,隨時都有可能爆發。中國附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一般來說,腸病毒好發於每年4至6月及9至10月,春夏疫情規模較大,入冬就會結束。這次秋冬疫情延續至今年初才逐漸減少,可能與免疫負債有關。腸病毒共有超過百型,國內去年秋冬主要流行克沙奇病毒,較危險的是71型和D68型。黃高彬回想台灣在1998年爆發71型腸病毒嚴重疫情,造成405例重症兒童,奪走78名孩童性命,此後腸病毒71型疫情大約以每3至4年為爆發流行周期,多數病例都是6歲以下兒童。專家原預期2019年至2020年會再度爆發腸病毒71型疫情,但新冠防疫措施改變了流行趨勢。黃高彬表示,腸病毒71型在2012年後就沒有大流行,當年感染過的兒童已超過10歲,而新出生的小孩缺乏抗體,一旦71型病毒出現,疫情隨時都有可能爆發。目前國內已有兩款腸病毒71型疫苗,均獲食藥署核准,安特羅疫苗保護力達99.21%,高端疫苗保護力逾96.8%,可經醫師評估自費接種。黃高彬提醒,沒有任何一款疫苗可100%預防感染,家長應帶孩子完整接種2劑或3劑腸病毒疫苗。

喉嚨痛發燒又痠痛!兒科醫快篩竟「不是流感」 嚴重感染恐致命
最近流感疫情雖呈下降趨勢,但國內還處在流感流行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民眾切勿輕忽流感嚴重性。小兒科醫師羅士軒就分享,自己出現喉嚨痛、輕微發燒、痠痛等症狀,懷疑是流感或「A型鏈球菌」感染,沒想到快篩後「真的中獎」,確診為「A型鏈球菌」感染。他也示警,無論是大人、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到,嚴重甚至會引起蜂窩型組織炎、風溼性心臟病等等,以及致命的「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羅士軒日前在臉書粉專「旭恩小兒科診所」分享一張自己快篩的照片,表示因為出現喉嚨痛、微燒、些微痠痛感的症狀,沒有看到腸病毒的潰瘍,讓他懷疑是不是流感或「A型鏈球菌」,至少這2種可以用抗流感藥或抗生素進行針對性的治療,沒想到的是,他親手幫自己做了快篩,竟然確診為「A型鏈球菌」感染。羅士軒接著說明,「A型鏈球菌」跟平常聽到的「肺炎鏈球菌」是不一樣的細菌,只是都屬於「鏈球菌」的家族。值得注意的是,「A型鏈球菌」不管是大人、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到,最常以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來呈現,可能伴隨一般感冒輕微咳嗽、流鼻水的症狀;至於「猩紅熱」則是另一種表現,除了發燒、扁桃腺炎之外,還會出現草莓舌、摸起來如砂紙般粗糙的皮疹。羅士軒指出,「A型鏈球菌」偶爾會造成嚴重的感染,像是蜂窩型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日本流行的食肉菌)、風溼性心臟病、急性腎絲球腎炎,甚至會產生致命的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如果是一般的輕症,通常在用抗生素的24~48小時會緩解症狀,經過適當治療24小時過後,即不具有傳染力。羅士軒也回憶,「對於A型鏈球菌,個人有慘痛的經驗,想當年在小兒科當實習醫師的時候,就因為喉嚨痛、發高燒,看了門診拿了抗生素吃,依舊沒改善,最後還是住院打了好幾天的抗生素,大概就是那時候開始跟小兒科、感染科結下孽緣」。最後,羅士軒提醒,發現自己身體不適時,還是要趕快就醫,「適當治療後不但可以讓症狀盡快減輕,還能避免嚴重後遺症」。

白花油滴口罩消毒?過來人激推「沒確診過新冠」 醫師給建議
目前流感仍處於流行期,且近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仍多。一名女子擔心會中獎,查資料發現過去有報導「聞天然植物精油15分鐘可以殺病毒」,釣出不少過來人證明,曾把白花油滴在口罩上,新冠疫情時期沒確診過。針對此預防方法,醫師也給建議了。原PO在《Dcard》論壇指出,最近流感有點可怕,雖然剛去日本回來沒事,但還是有點擔心。她發現除了打疫苗之外,新聞還報導「只要聞15分鐘的精油可以殺毒」,因此好奇如何要怎麼做,是否直接把精油滴在口罩裡就好?據了解,2013年澳洲格理菲斯大學工程學院研究發現,茶樹油和桉樹油能抵抗A型流感病毒,只要聞5至15分鐘,就可以讓95%的病毒失去活性。貼文曝光後,引來許多網友回應,「白花油滴口罩好像可行,都有尤加利,聞起來也很清爽」、「我是會用白花油消毒」、「可以自製消毒噴霧,我是直接滴幾滴白花油」、「新冠那時候就是滴白花油,味道淡了就換口罩,一天2、3片,沒確診過」。醫師提醒,勤洗手才能有效清除病原。(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對此,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莊照宇指出,精油對抗病毒的效果尚不明確,面對流感反而應更加注重防疫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接種疫苗等,才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包含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腸病毒、鼻病毒及腺病毒等,噴酒精、用乾洗手是無效的,必須用肥皂洗手,才能有效清除病原。另外,台大感染病權威、疾管署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也提醒,精油成分若含有薄荷醇,對幼兒有潛在危險性,具有神經抑制作用,無論內服或外用都不建議用使用,尤其是塗抹在鼻孔、臉部、胸部。

今年首例!北部新生兒染腸病毒1周驟逝 把握「黃金時間」才能搶救
疾管署今(27)日公布國內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2月16日因有輕度呼吸急促及活動力降低情形,收住新生兒病房,2月19日出現發燒、呼吸困難及發紺症狀,於2月20日轉入新生兒加護病房,2月2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及新生兒敗血症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疾管署指出,新生兒感染腸病毒,一般於出生後1至14天發病,感染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症,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請準媽媽懷孕期間應注意手部及呼吸道衛生,產前14天至分娩後如有發燒、咳嗽、喉嚨痛、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處低點波動,惟持續有重症病例通報,往年疫情於開學後3-4月逐漸上升,將密切監測疫情變化。今年累計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1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病例數與2021年至2024年同期相當;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籲請民眾留意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近四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克沙奇A2型,社區中仍具伊科病毒等其他腸病毒型別活動。疾管署提醒,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此外,腸病毒感染全年皆有可能發生,雖目前並非高峰期,民眾仍須提高警覺。腸病毒容易在家庭及人口密集機構傳播,成人感染後通常症狀較輕微,容易因疏於防護而將病毒傳播給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的嬰幼兒。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留意嬰幼兒健康狀況,並落實個人及幼童手部衛生與環境清消。大人出外返家後,務必先更衣,並在摟抱、餵食嬰幼兒前,以肥皂正確洗手,並經常清潔及消毒嬰幼兒常接觸的物品及玩具。疾管署再次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