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
」 癌症 腫瘤 手術 醫師好辣 異物牙口不好…台中男香菇卡小腸4天沒消化害腸阻塞 醫驚覺手術取出
一名40多歲的男子,吃香菇沒咀嚼吞度導致腸阻塞。(圖/中國時報李京昇攝)吃東西沒細嚼慢嚥,香菇卡小腸4天沒消化造成腸阻塞! 台中一名40多歲的張姓男子,因為牙口不好,吃飯的時候,把直徑約5公分、對半切的香菇吃下肚,後來他開始逐漸感肚子不舒服、脹氣,一吃東西就吐,趕緊到醫院就醫,檢查後發現腸子內卡異物,開刀後取出,醫師才驚覺是切一半的大香菇,術後患者才逐漸恢復健康。李綜合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許明賢指出,該患者到院時,自述肚子只有輕微脹痛,檢查後沒有腹膜炎、也沒有發燒,但是,發現小腸的中段卡著一個異物,一開始採用保守療法,用鼻胃管減壓、打點滴補充電解質,試圖讓異物自動消化排出來,但是過了4天都沒改善,男子自己受不了,吃什麼就馬上吐什麼,最後決定手術取出,沒想到拿出來的異物,居然是直徑約5公分的大香菇。許明賢說,患者過去腹部曾經開刀,導致腸子沾黏,腸子比較狹窄,因此在進食的時候,如果沒有把食物咬碎,直接吞下肚,便增加腸阻塞的可能。一般人消化正常,如果誤食異物、沒咬碎的食物,進入腸胃後,都能自行排出體外,除非腸子太小、異物阻塞太嚴重,才會出現腸阻塞,但是如果吃進魚骨、雞骨等尖銳食物,則可能造成腸穿孔。許明賢形容,腸阻塞有如高速公路塞車一樣,腸子前面不通就回堵,每天人的胃液、消化液、膽汁分泌1000多CC,到小腸、大腸才會吸收,但若塞住的話,會有一陣一陣的肚絞痛,伴隨腹脹、腹痛、嘔吐的情形,如果腸阻塞沒有及早發現治療,可能會造成腸穿孔,引發腹膜炎及嚴重感染,甚至威脅生命健康。許明賢表示,腸阻塞的高危險群包括腹部曾經手術的患者、經常性便秘、腸沾黏、年紀大的長輩、疝氣、腹部有腫瘤等患者,比較容易卡住的部位,包括咽喉、幽門及小腸跟大腸交界的迴盲瓣,要避免腸阻塞發生,只能規勸患者,吃東西慢一點、盡量咬碎再吞下肚,或吃比較好消化的東西。由於農曆過年即將到來,家中會有年糕、糯米等應景食品,許明賢提醒,這些食物都比較不好消化,一定要小口、細嚼慢嚥的吃,如果大口吃肉沒有咬碎就吞下肚,消化道不好恐又會導致腸阻塞。
售布偶貓染疫遭退!寵物店向獸醫索賠32萬 「這原因」遭判敗訴
高雄1間寵物店日前發生一起賠償糾紛,張姓業者於2024年12月間將1隻雙色母布偶貓以6萬5000元賣給黃姓飼主,未料貓咪送至動物醫院檢驗後,竟檢測出患有「冠狀病毒腸炎」,事後飼主將貓咪返還店家,張姓業者只好賠償購貓價差、住宿照顧費及檢驗費,沒想到卻質疑黃姓獸醫快篩結果,進而轉向對他提告求償,經法官審理後認定獸醫並無過失,最終駁回業者求償。判決書指出,張姓業者於2024年12月底,將1隻雙色母布偶貓以6萬5000元售出,黃姓飼主購入後隨即將牠帶去動物醫院交給黃姓獸醫檢查,未料快篩結果顯示,貓咪驗出「冠狀病毒陽性」,黃姓飼主認為該貓染疫,無奈下只好退還給店家,並要求退款購貓價差、住宿照顧費及檢驗費等約32萬餘元。張姓業者退款給黃姓飼主後,卻反向質疑黃姓獸醫的快篩檢測結果,他認為獸醫無法區分病毒株類型及得到特定疾病,且並非專業檢驗機構的證明,以至於使他造成損失,憤而向獸醫提告求償32萬4450元。黃姓獸醫則反駁,他指稱檢測冠狀病毒2次皆呈陽性,由於正確率達百分之96.5,再加上貓一般可分為「傳染性腹膜炎病毒」及「腸型冠狀病毒」,他才推測布偶貓是罹患「腸型冠狀病毒」,此外張男與黃姓飼主的買賣契約上有寫道,貓咪交付14天內罹患「冠狀病毒性腸炎」,店家應無條件更換貓咪或退回,因此業者損失的責任並非由獸醫承擔。法院審理,高雄地院簡易庭審理此案後,已函請高雄市獸醫師公會協助查證,該單位解釋已染疫或曾罹患的貓咪需進一步進行病毒分析的職責,並不由臨床獸醫承擔,倘若飼主有要求則將會再度送驗檢測,法官認為獸醫診療過程符合程序並已盡義務,且飼主也未要求再送驗,因而無醫療過失,業者最終被判決求償敗訴。
英國正妹罹患致命罕見癌症 摘「8器官」奇蹟抗癌成功
英國西薩塞克斯郡霍舍姆(Horsham)一名女子路易絲(Faye Louise),在2023年被診斷罹患罕見癌症,由於腫瘤破裂,癌細胞迅速擴散到她體內。在歷經一場大型手術後,醫生摘除路易絲體內的8個器官保住性命,她也因此得以重返職場。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路易絲最初因腹痛誤以為是生理期引起的不適,但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卵巢腫瘤,確診為「腹膜偽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這是一種會在腹腔內形成果凍狀黏液堆積的罕見腫瘤。沒想到,由於腫瘤破裂,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她的腹腔,導致路易絲罹患罕見且致命的「假黏液性腹膜癌」(Pseudomyxoma Peritonei),經醫生診斷,路易絲的症狀比預期的更為嚴重,需立即進行手術摘除受影響的8個器官。醫生為路易絲進行長達11小時的手術,摘除了路易絲的脾臟、膽囊、闌尾、卵巢、子宮、輸卵管、肚臍、大網膜和小網膜,和切除部分肝臟,同時進行橫膈膜及骨盆刮除。手術後,醫生確認癌症跡象已完全消失,宣布路易斯抗癌成功。對此,路易絲表示「當聽到醫生告訴我已經康復時,那真是我收到過最棒的聖誕禮物」。路易絲花費1年的時間休養復健,隨後她重返工作,繼續擔任蓋威克機場(Gatwick Airport)的飛航簽派員。路易絲透露「這份工作需要耗費大量體力,但我熱愛航空業,很高興能夠回到這個崗位」。路易絲開心重返工作崗位,擔任飛航簽派員。(圖/翻攝自IG/@faye.louiseuk)路易絲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她為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籌款,還完成了布萊頓斯坦默公園(Stanmer Park, Brighton)「為生命而跑」(Race for Life)的慈善活動,為該慈善機構籌集資金,路易絲表示「我想告訴大家,即使經歷過創傷性或改變人生的事件,你仍然可以重新站起來,擁抱生活,並找到樂趣」。
劇烈腹痛就醫!驚見「大量糞便」堆腹中 腸道破裂險喪命
有許多人認為便秘是小毛病,往往選擇自行服用瀉藥或放任不管,殊不知這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危害。一名70歲蕭姓男子習慣3-5天才排便一次,因連續三週無法排便而出現劇烈腹痛症狀。經檢查發現其腸道內堆積大量糞便,造成乙狀結腸破裂,所幸經由緊急手術處置,包括切除破裂腸道、清理腹腔及裝置腸造口,成功取出多顆硬如石頭的糞便,挽救了患者一命。糞便過度吸收水分腹瀉 服止瀉藥恐致腸道破裂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直腸外科廖師賢主任指出,部分患者可能因糞便的水分被過度吸收,導致排便時僅能排出少量糞水,誤以為是腹瀉而服用止瀉藥,反而使便秘情況更加惡化。這種情況下,若未及時就醫診治,可能導致腸道壓力持續升高,最終造成腸壁破裂的嚴重後果。糞性結腸炎 及早就醫預防嚴重併發廖師賢主任指出,糞性結腸炎是因長期便秘導致糞便在腸道中堆積,不僅增加腸道壓力,更可能損害消化道血管,引發缺血性結腸炎、潰瘍,甚至導致腸道穿孔。若糞便外漏污染腹膜腔,可能併發致命性敗血症。建議若每週排便次數少於三次,且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應立即就醫診治。防範便祕發生 日常這樣做有幫助廖師賢主任提醒,預防便秘的方法,包括保持充足的水分攝取、增加日常運動量、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以及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特別是老年人或久坐族群更要注意排便習慣的改變,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早尋求醫療協助,以免釀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寵物情緣/林岱縈揪安芝儇家中席地而坐 背後原因曝光有洋蔥
「零死角女神」樂天女孩林岱縈家有4歲的布偶貓「毛球」,先前已養過3隻毛孩的她笑說,自己養貓的資歷跟加入啦啦隊的時間差不多一樣久,「貓咪其實很好顧,平常也會幫貓咪煮鮮食水煮雞胸肉,每天回家看到家裡有貓很療癒,先前低潮時貓咪也會發現靠過來討摸」。林岱縈說每天回家看到毛球在家就覺得非常療癒。(圖/紅心字會提供)本來就是愛貓一族的林岱縈,提起養貓的機緣是因朋友家中的貓要出養,「正好有這個機會,也覺得跟『毛弟』、『毛妹』很投緣,牠們見到我第一眼就跟我撒嬌」,因此後來養的兩隻貓咪毛怪、毛弟,也延續「毛氏家族」的姓氏取名。林岱縈笑曝自己加入啦啦隊的時間,跟養貓資歷一樣長。(圖/楊澍攝)至今她仍對於接養毛弟1年後因急性腎衰竭過世相當自責,「覺得是我沒有把毛弟顧好,所以後來就買了很多養貓相關的書籍,還有努力上網查資料,學到了很多養貓的知識」。當時她心情非常難過,朋友害怕林岱縈走不出喪貓之痛,又找了一隻小貓「毛怪」幫她轉移注意力。林岱縈笑說:「確實這招滿有用的,其實就是把愛對毛弟的這份愛傳給下一個,很像失戀後就趕快再找對象一樣。」4年多前毛妹因衰老過世,她再度收養了毛球,本以為家中2貓1人可以快樂地度日,卻沒想到毛怪就醫發現罹患傳染性腹膜炎,2021年曾一度病危,進出醫院前後花了超過50萬,努力搶救幫毛怪續命。先前毛怪因為罹患傳染性腹膜炎,林岱縈砸下超過50萬元醫藥費幫貓續命。(圖/紅心字會提供)林岱縈難過地說毛怪從醫院回家後,因腦神經受傷無法自理生活,也不太能走路,每天要幫牠進食、上廁所、洗澡,「因為牠尿尿可能會尿到自己,我要帶牠去清理洗身體,不然可能會造成皮膚灼傷,所以我每天回家就是先檢查牠的狀況,也把家中桌子都處理掉,就怕牠會不小心撞到」。2023年毛怪過世,再度失去毛孩的林岱縈,至今仍把毛怪的骨灰罐放在家裡客廳,還用之前收集的貓毛從美國訂製了一隻毛怪的擬真寵物玩偶,只是收到實物後發現大了好幾倍,讓林岱縈覺得又感動、又好笑。她更透露:「毛怪過世至今已經1年了,家裡現在還是沒有桌子的,還沒有把桌子擺回去。」就是害怕睹物傷情,就連好友安芝儇來拜訪時,兩人都是用沙發當桌子,坐在地上吃飯。毛怪過世後,林岱縈特別從美國訂了一個擬真玩偶,收到後才發先尺寸過大。(圖/紅心字會提供)林岱縈說後來發現毛球也有一樣的病況,慶幸及早發現治療,「現在停藥一年了,都很健康,請飼主們不要輕易的放棄」。她也呼籲領養代替購買,「其實還會想再養貓,但很擔心毛球的健康,所以先照顧好牠就好」,愛貓的她更表示未來另一半也一定要愛毛小孩才給過關。愛貓的林岱縈表示未來的另一半也必須要愛毛小孩。(圖/楊澍攝)小檔案名字:毛球品種:布偶貓年齡:4歲性別:母特長:會說「晚安」
受害女2年遭施虐16次「終身掛便袋」 家暴男竟索賠45萬精神損失
家暴零容忍!中國成都一名謝姓女子2年前遭到前夫施虐,次數多達16次,導致他內臟破裂,必須終身掛便袋,但對方始終不願離婚,讓她再也成受不了,決定報警提告,近況也曝光了。謝女和前夫在2021年5月結婚,2年間遭對方實施16次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且一次比一次暴力,她多次要求離婚均未如願。去年4月24日她遭到最嚴重的一次家暴,當時她向法院提交保護令和離婚申請,但手續不全,缺少男方戶口資訊無法辦理,必須補齊資料次日再來。沒想到,謝女當晚被前夫施暴,打到肋骨骨折、十二指腸斷裂、小腸阻塞,腎、肺、胰等受到不同程度損傷,需終生掛著便袋生活。醫院病情證明紀載,謝女身上21處受傷部位,包括左肝廣泛挫裂傷伴出血、十二指腸挫傷伴破裂、回盲部及末端回腸廣泛挫裂傷伴破裂切除、胰頭部和肺挫傷、蛛網膜下出血、腦挫傷、急性腹膜炎、左腎挫傷、鼻中隔偏曲、左側三根肋骨骨折、腦震蕩等。同年4月29日,謝女家人帶著醫院病歷和連續多日的病危通知書,再次前往派出所。警方7月10日偵查終結,以涉嫌故意傷害罪,將謝女前夫移送,今年1月5日,檢方以男方涉嫌故意傷害罪、虐待罪提起公訴。謝女告訴《大象新聞》,昨(26日)上午停審時,男方表示要反訴她9條內容,其中要求賠償10萬元人民幣的精神損失費,約45萬新台幣,讓她相當無奈,「感覺很無語,是他要殺我,只是我僥倖存活下來,我要求他死刑,怎麼就成了我的態度不好」。◎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
又是禾馨?女控訴摘除子宮肌瘤釀腸穿孔、子宮破裂 執刀醫師回應了
禾馨診所再爆醫療糾紛,台北市議員秦慧珠今(13日)陪同一名受害者C女召開記者會,控訴去年到禾馨診所接受子宮肌瘤手術,術後卻因處理不當,造成子宮沾黏、腸穿孔等,被迫到其他醫院進行修復手術,肚子上留下巨大疤痕,讓她身心受創。對此,禾馨診所事後透過新聞稿表示,事件在今年6月已經進入司法程序,責任歸咎交由主管機關和專家學者認定。執刀醫師也發表聲明,表示自己在病患赴其他醫院治療期間,他本人或助理每日都前往探視,並承擔看護費用,同時協助病患家屬照料事宜,若仍有未盡周全之處,懇請病患直接告知。在記者會上,受害人C女控訴,去年6月7日在禾馨民權婦幼診所檢查出有超過5公分的子宮肌瘤,之後接受診所建議,於6月27日、7月4日2度接受該診所韓健明醫師執行「子宮肌瘤射頻消融手術」 。C女在記者會中質疑,韓醫師明知超過5公分的子宮肌瘤「不適合用該手術」,但仍對受害人施作,術後出現子宮、小腸穿孔破洞,造成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且子宮肌瘤卻並未消除。C女現場也播出與醫生的討論過程,哽咽表示,醫師承認有錯誤、也說要負責任,但卻一項都沒做,批評醫生「一點醫德都沒有」、「草菅人命」。C女表示,她後續因腹痛難耐,自行轉入國泰醫院急診,經診斷有氣腹及腹水子宮破裂、腸穿孔腹膜炎症狀等症狀,醫囑應立即處行剖腹修補手術。但沒想到,韓健明竟阻止在國泰醫院就醫,要求轉入韓所熟悉的長庚醫院治療,拖延2周後才開刀,且長庚醫院手術經歷5小時才找到腸破裂的部位進行縫合,術後恢復過程十分痛苦。C女還強調,韓健明醫師及醫療團隊「態度冷漠」,未好好處理其術後併發症,並對她調閱自己的病歷資料設置阻礙,不讓她了解病歷相關資料。台北市議員秦慧珠則表示,該醫師施作失敗且無效之手術,延誤病情造成受害人身體嚴重傷害,受害人C小姐深切希望台北市衛生局能主持公道,查處相關違反醫療法規情節,也呼籲該醫師誠心出面道歉,並依承諾負起應負之責任。針對記者會爆料內容,禾馨診所透過新聞稿回應:本事件在今年6月訴諸媒體時已進入司法程序,此刻正由檢方偵查中,責任歸咎交由主管機關與專家學者認定,並由雙方律師代為出面協調,盼能尊重司法獨立精神並不浪費媒體資源,達成雙方合意和解,本院仍將盡力協助醫病雙方達成一致協議。而執刀的韓健明醫師也委託律師發布聲明,表示此案與今年6月間週刊報導的醫療爭議案件為同一事件,目前已進入司法程序。基於偵查不公開原則,無法提供案情細節及相關資料,並呼籲外界尊重司法調查。他對事件造成的社會紛擾深感抱歉。韓醫師在聲明中指出,案件發生以來,他自認全力傾聽病患需求,試圖分擔其不安,並持續對病患展現關懷。病患在其他醫院治療期間,他本人或助理每日前往探視,並承擔看護費用,同時協助病患家屬照料事宜。聲明稿中進一步表示,若病患認為韓醫師仍有未盡周全之處,懇請直接告知,但否認有「不聞不問之情事」。聲明中還提到,雙方曾多次嘗試調解,雖未達成共識,但所幸病患目前身體狀況良好,已恢復正常業務活動。他認為,本案未來可在司法機關及相關專家學者的專業認定下獲得妥善解決。
50歲婦腹痛以為腸胃炎 電腦斷層竟罹癌…腹壁都是腫瘤
一名50多歲女子因為腹痛就醫,醫師診斷是腸胃炎,但吃了一周藥還是感到疼痛,抽血、超音波都沒異狀,經過電腦斷層掃描才發現,腹壁都是腫瘤細胞,她已經罹患卵巢癌。女子罹患卵巢癌。(圖/翻攝YouTube頻道醫師好辣)肝膽腸胃科醫師葉秉威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說,女子說她拉肚子又肚痛,所以他就想應該是腸胃炎,如果吃藥好了不用回診,但患者一周後還是覺得痛,安排抽血和超音波檢查。葉秉威說,2到3周後,病患才回診,因為她覺得症狀好8成,還是想說抽了血就看報告,抽血都正常,但肚子有一個壓痛點,他才建議患者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做了電腦才發現,她是卵巢癌合併腹膜轉移,卵巢腫瘤轉移到腹壁,腫瘤造成轉移痛,才導致這症狀。婦產科醫師鄭丞傑指出,卵巢癌存活率很低,但發現都太晚,「現在幾乎70%以上是第3期、第4期了」,因為初期症狀有下腹脹、輕微疼痛等,只要願意就醫都能即早發現,存活率提升。營養師夏子雯也說,朋友下腹痛去照腹產科,去婦產科照超音波,才發現是巧克力囊腫,所以如果女生會痛一定要去檢查。據癌症學苑指出,卵巢癌的發生率在台灣不斷上升,15年內增加2倍以上,每年多1300名新個案,卵巢癌5年死亡率60%,佔癌症死亡率第5,是婦科癌症的頭號殺手。
連日噁心嘔吐以為消化不良 男子就醫驚見「矽膠手套」卡胃裡
南投一名約40歲男子連續多日腹脹、噁心、嘔吐,起初家人以為是消化不良,自行服用胃藥仍未見效,到醫院檢查才驚見胃內卡著一雙矽膠手套;另外還有一名約32歲男子誤吞4顆電池,被緊急送醫取出,所幸2人經手術將異物取出後,均無大礙。南投醫院表示,近日一名年約40歲男子連續多日腹脹、噁心、嘔吐,起初以為是消化不良,但到醫院經內視鏡檢查後,赫然發現男子胃部有一雙矽膠手套。由於手套在胃內停留過久,無法被胃酸分解,最後變硬發黑卡在十二指腸。外科醫師許家榮為他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成功取出手套。術後男子症狀緩解,不到一週就順利出院。另一名32歲男子則因吞下4顆3號電池被送至急診,肝膽腸胃科醫師黃耀光透過X光檢查,確認電池分別卡在胃部及十二指腸,隨即進行內視鏡手術成功取出,男子於術後隔日康復出院。許家榮指出,誤食異物的處理方式需視病患個別情況而定。異物若停留於食道或胃,通常可透過內視鏡取出,但如果異物過大或已進入腸道,就要透過手術取出。他提醒,民眾能會不小心吞入一些體積較小的異物,部分非尖銳異物可以等待身體自然排出,但別針、鈕扣電池或巴克球等危險物品,建議民眾若誤食務必盡早就醫處理,否則嚴重可能引發胃腸破裂、腹膜炎或敗血症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常見吞食異物的項目中,鈕扣電池最為致命,因其在人體內潮濕環境很可能短路,導致產生熱能,對黏膜或組織造成傷害,而電池的強鹼性也會腐蝕人體內組織器官,造成組織壞死、食道灼傷,腸穿孔或胃穿孔,並引發大量出血,危險性極高,必須在誤食後的幾小時內迅速取出,晚了會有生命危險。
流感重症死亡創10年同期新高 重症死亡率飆5倍
今年台灣流感疫情嚴峻,自10月以來已累積250例流感重症病例及41例死亡病例,創下近十年同期新高。疾管署指出,隨著冷氣團接連來襲,疫情恐在12月進一步升溫進入流行期。微創手術重症醫師黃軒警告,流感一旦變成重症,其死亡率是一般人的4到5倍以上。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發文指出,許多看似健康的年輕人,由於抽菸、熬夜、飲酒及失眠等不良生活習慣,健康狀況惡化,更容易感染肺炎鏈球菌,導致流感病情加重。他感嘆「大家都認為季節性流感不會致命,但每年都有那些看似健康的年輕人,卻提早結束了生命」。黃軒還提醒,社區型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AP)是患者在社區中感染的肺炎,約5%至10%的患者病情會惡化,ICU患者死亡率更高達20%至50%。他指出,加護病房的肺炎重症個案,通常具以下共同特徵,包括未注射疫苗、慢性病、過度肥胖、孕婦、小於5歲的兒童以及大於65歲的老人。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肺炎鏈球菌能引起多種侵襲性疾病,主要包括敗血症、肺炎、腦膜炎、關節炎、骨髓炎、心包膜炎、溶血性尿毒症、腹膜炎等。黃軒表示,肥胖年輕人及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病、氣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成人(19至64歲),罹患肺炎鏈球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是一般人的3到17倍,且感染肺炎鏈球菌後,這些患者原有的慢性病也可能因併發症加重。隨著流感疫情不斷升溫,黃軒強調「肺炎是一種可預防、可治的致命疾病」,免於重症和死亡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與流感這兩種疫苗。他呼籲高風險族群,包括幼童、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應及早接種疫苗,減少感染風險。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也提醒,感染者是以「沒有打疫苗」為主,特別呼籲盡速接種流感疫苗,以免有更多的重症跟死亡的發生。
1歲童腹脹嘔吐!送急診見腹中「10白點」 醫警示:傷害威力大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指出巴克球的危險之處,並透露,他過去曾遇到一個案例,當時一名母親抱著1歲多的男嬰到兒童急診室,表示孩子已經食慾不振2天,伴隨有嘔吐、腹脹,吃藥之後狀況也沒有改善。後續經過醫生進行腹部X光檢查才發現,發現原來男嬰腹中竟有10顆巴克球,且已經造成男嬰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中發文,表示他都將巴克球(小磁球)稱作是「二魔王」,雖然排名在鈕扣電池後面,但它的威力毫不遜色,也是一樣可怕。接著,他分享自己過去遇到的一個案例,當時一名母親,抱著1歲多的男嬰緊張地衝進兒童急診室。經過問診得知,男嬰已經食慾不振2天,伴隨有嘔吐、腹脹,到住家附近診所拿藥,吃了之後狀況也沒有改善,且因為男嬰呈現不哭不鬧,精神不濟的情形,所以讓該名母親相當擔心。後來,經過急診檢傷分類後,發現男嬰生命徵象顯現有心跳快、低血壓的情況,於是當下先穩定男嬰的生命徵象後,便安排腹部X光片的檢查。沒想到,一照下去才發現,男嬰腹中居然有10顆巴克球,且直接造成男嬰腸道破裂併發腹膜炎。最終,院方緊急替男嬰進行手術,將巴克球取出。而吳昌騰也透露,母親看到被取出的巴克球後,嚇得直呼「以後再也不敢讓孩子玩巴克球了。」對此,吳昌騰也呼籲,「巴克球雖然一顆顆小小的,但它的磁吸力是很大的。若僅誤吞1顆,巴克球可能自行排出體外。若是大於二顆甚至多顆巴克球,它們在胃腸道翻滾的過程中,是非常容易夾著腸壁相互吸引在一起成團、成串。再加上強大的磁吸力,是可以切斷血液供應,引起擠壓的腸壁發生壞死,進而引起腸穿孔。」並提醒家長們「從小孩誤吞巴克球至腸壞死、腸穿孔存在一定的時間,起初是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如果孩子不會主動告知,照顧者是很難自主發現。當孩子一旦出現腹痛、嘔吐等症狀時,就已經是造成嚴重的後果了!」
拚酒輸不起!30歲男刺傷藝人遭判5年 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定讞
顧姓女藝人曾演出過戲劇《女兵日記》和多部本土劇,然而2022年時她與許姓閨蜜遭吳姓男子刺傷,近日最高法院也對此案作出判決,駁回吳男的上訴,吳男因殺人未遂被判刑5年,全案定讞。回顧這起事件的發生,2022年1月4日深夜,30歲的吳男邀請35歲的許姓女子及顧姓女藝人在其豪宅內喝酒玩骰子遊戲「吹牛」。期間因遊戲過程中,吳男懷疑兩女串通,導致他頻繁輸酒而不滿,情緒逐漸失控。吳男惱羞成怒,衝入廚房拿出水果刀,先是朝顧女的右後頸揮砍兩刀。顧女負傷後,奮力逃進廁所並反鎖躲避。接著吳男又持刀朝許女的腹部及後腰部猛刺兩下,重創臟器。兩女在事後被緊急送醫救治,顧女頸部撕裂傷縫合18針,許女則因腹部穿刺傷導致結腸穿孔及腹膜炎,並可能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吳男在法院審理期間,否認殺人犯意,辯稱當時因酒精與藥物影響,精神恍惚,且聲稱是顧女先持刀攻擊他,自己只是搶過刀後隨意揮舞。然而法院不採信其說法,根據受害女子的供詞,認定吳男故意傷人,構成殺人未遂罪。一審法院判處吳男有期徒刑7年。吳男不服,上訴至二審,高等法院雖然維持殺人未遂的定罪,但考量吳男患有適應障礙症、憂鬱及焦慮症狀,且持續接受精神科與戒酒治療,將刑期減輕為5年。全案最終在最高法院駁回上訴後,判刑5年全案定讞。
中年男鼠膝部腫起!躺下卻消失 就醫檢查竟是「疝氣」搞鬼
48歲許姓男子為了完成單車環島的夢想,每週都辛苦練習,但他近來察覺左側鼠膝部似乎「腫了一小包」,用力時候比較明顯,躺下後反倒消失不見,他擔心是「拍咪ㄚ」連忙就醫檢查,結果是疝氣作祟。鼠膝部疝氣最常見 引起劇烈疼痛、噁心應儘速就醫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許瓈文表示,「疝氣」指的是身體器官或組織從周圍體壁較弱處突破,導致該部位突起成一包,依照位置不同,可分為鼠蹊部疝氣、腹壁疝氣、切口疝氣等,其中以鼠膝部疝氣最為常見,可細分「腹股溝疝氣」及「股疝氣」,前者以男性、高齡、肥胖以及家族史居多,後者則常見於中老年女性,可能因為長期用力例如咳嗽或便祕、提重物或生產史所導致。許瓈文指出,若未能提早治療疝氣症狀,導致持續惡化,例如腸子或腹內網膜組織卡住回不來,有可能就會造成腸子或是組織缺血壞死,引起劇烈疼痛、噁心嘔吐、腹脹、無法排氣排便,此時千萬不可強行擠壓,需儘速至急診就醫。腹腔鏡微創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 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目前手術治療疝氣方式分為傳統疝氣修補手術以及採用微創內視鏡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術(TEP)、經腹腔腹膜前修補術(TAPP)等,由於腹腔鏡微創手術僅需3個0.5至1公分的切口,搭配人工網膜置入作為腹壁補強,不僅傷口小,術後疼痛感較低,可較快恢復日常生活,但術後三個月內須避免會增加腹壓的活動;若是嚴重疝氣如有腸子或組織壞死時,則需進行組織或腸道切除手術治療,處理上較為複雜,不宜拖延。疝氣盡早手術治療 避免腸阻塞、腸壞死或敗血症許瓈文強調,雖然有時疝氣可以自行復位,但建議仍須盡早手術治療,避免出現嵌頓性疝氣合併腸阻塞、腸壞死、敗血症,甚至是死亡的後果。若民眾發現腹股溝不適或腫塊的,切勿輕忽病情,應儘早就醫,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以避免病情惡化。
49歲女腹痛竟罹晚期卵巢癌 「手術+熱化學療法」穩定控制
卵巢癌初期症狀不明顯,導致早期診斷困難,馬偕醫院婦癌科與外科團隊針對晚期卵巢癌患者,透過跨科合作進行腫瘤減積/根除性手術,並結合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利用加熱之高濃度化學藥物在腹腔內灌流,殺死癌細胞,達到良好的癌症控制。經過持續追蹤,某些患者如今已成為「癌症班」畢業學姐,成功戰勝病魔。馬偕醫院婦產部婦女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玟瑄近日治療一名49歲女性,因腹部脹痛多日於急診就醫,電腦斷層顯示多處腹膜腫瘤合併腹水以及肋膜腔積液,腫瘤指數CA-125亦有上升跡象,會診婦產科後,經診斷性腹腔鏡檢查確認病灶來源,病理結果顯示卵巢惡性腫瘤,在進行三個療程的化學治療後,腹腔內腫瘤及腫瘤指數皆進步良多,因此決定與大腸直腸外科合作,進行減積手術並合併腹腔內熱化學療法,患者術後復原良好,並完成剩餘的化學治療療程,目前正接受口服標靶藥物做為維持性治療,無復發跡象。林玟瑄表示,卵巢癌是一種罕見但致命的婦女惡性腫瘤,在女性癌症發生率和死亡率排名第七。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2021年約有1,793名婦女被診斷為卵巢癌,其中696人去世。傳統治療方式包括腫瘤切除和最大程度的減積手術,術後依據病理分期進行輔助性化學治療,但如果病情已屬晚期,或患者合併其他內科疾病,經評估後不適合立即手術,或手術無法完全清除病灶時,會先選擇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待腫瘤縮小或範圍減少後,再進行減積/根除性手術,術後則繼續完成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然而,針對腹膜內無法完全清除的微小癌細胞,可能導致日後疾病復發,此時則採用腹腔內熱化學療法(HIPEC)徹底消除病灶。林玟瑄醫師表示,卵巢癌手術中,醫師會儘量切除所有肉眼可見的腫瘤,之後配合HIPEC,將加熱至攝氏41至43度的高濃度化學藥物注入病人的腹腔內,灌流約60至90分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陳建勳進一步說明,42度的溫度剛好可以殺死遺留在腹腔內的癌細胞,且不會對腹腔內正常器官造成損害。在此過程中,癌細胞的自我修復能力也會下降,變得更為脆弱,從而增強化療效果。高溫不僅能提升癌細胞的滅殺率,還能刺激熱激蛋白的增長,阻止新生血管的形成,進而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同時也能強化病人的免疫系統。根據臨床實證研究結果,新診斷為卵巢癌、腹膜癌或輸卵管癌第三期且不適合手術作為第一線治療的患者,若先行術前輔助性化學治療,並在後續手術中結合HIPEC,與僅接受手術和傳統化療相比,接受HIPEC的患者中位存活期延長約12個月,死亡風險降低約3成,中位無病惡化期延長約3.6個月,復發風險減少約4成。林玟瑄醫師提醒,儘管研究結果支持這種治療方式能夠有效控制癌症並延長患者生命,但腹腔內熱化學療法屬於高難度且高風險之手術,需要經驗豐富的醫師與醫療團隊來進行術前評估,多科團隊協作確保手術的效率與安全,且手術必須在設備完善的醫院進行,才能制定完整的治療計畫,並提供術後全方位的照護。
胃痛吃成藥止痛仍無法緩解? 當心是「幽門螺旋桿菌」惹禍
40歲的忙碌工程師吳先生,經常胃痛且靠吃成藥止痛及緩解,近期服藥已無法改善症狀,甚至開始解黑便,直至胃痛冒冷汗求診,發現胃部已有多處潰瘍,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併發胃出血。染幽門桿菌 吃止痛緩解恐更嚴重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葛齊醫師表示,止痛藥非萬用藥,因為吳先生且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只吃止痛藥不僅無法治癒,潰瘍還會重覆發作且惡化。而胃潰瘍的危險因子包含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抽菸喝酒、飲食習慣不良、壓力過大、內分泌失調,以及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殺菌藥物治療 加速胃潰瘍癒合速度葛齊醫師說明,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通常容易產生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透過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搭配幽門螺旋桿菌的殺菌藥物治療,以達到根治幽門螺旋桿菌及加快潰瘍癒合的目標。此外,醫師向吳先生強調要配合調整生活型態及按時服藥勿自行停藥,否則可能造成治療效果不佳及幽門螺旋桿菌抗藥性增加,使先前治療前功盡棄,所幸服用藥物治療後,吳先生胃鏡追蹤狀況得到改善,不僅潰瘍癒合,且成功去除頑固難治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避免演變為胃癌的風險。調整生活型態 按時正確服藥葛齊醫師提醒,長期胃部不適、胃潰瘍,應尋求醫療協助以確定診斷並給予適當的建議與治療,且要搭配生活型態的調整,包含戒菸、戒酒,及避免慣性使用止痛藥物,多數病人在適當治療後都會明顯改善,甚至不需長期服藥。曾有病人慣性吃止痛藥,拖到解黑便、劇烈腹痛、發燒等症狀才就醫,檢查發現已是胃出血、胃穿孔的腹部急症,未即時處理有可能併發嚴重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50萬分之一的機率!中國1歲男童腹部莫名腫脹 檢查後竟是「小寶寶」
中國湖南湘潭近期發生一起罕見病例,當地一名1歲5個月的男童杜軒軒(化名)因肚子莫名脹大,被父母帶到湖南省人民醫院就診。結果醫生發現他的腹腔內有一個直徑達13厘米的巨大混合密度囊性腫塊,佔據了腹腔的大部分空間。手術切除後,醫師發現,這個腫塊竟然是個有著雙手雙腳、頭部尚未發育完全的胎兒。根據中國媒體報導指出,三個月前,杜軒軒的父母發現軒軒右上腹部較大,起初以為是進食過多所致,並未在意。隨著時間推移,軒軒的肚子越來越大,且經常哭鬧,這才引起父母的警覺,帶他到醫院檢查。而在發現腫塊的存在後,醫師同時也確認軒軒體內的腫瘤存在破裂出血、壓迫腹內重要器官的風險,需立即手術切除。於是急忙幫軒軒進行手術移除。經過專家團隊的精心治療,軒軒成功移除掉這個腫塊。但醫師後續在病理切片檢查中,發現這個切除的「腫物」竟然有完整的雙手雙腳、背部以及尚未發育完全的頭部。主刀醫生閻大益主任解釋,這其實是寄生胎,也稱為胎中胎,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疾病,發病率約為新生兒的50萬分之一。據了解,寄生胎是指在本應發育為雙胞胎或多胞胎的情況下,只有一個胚胎正常發育,另一個發育異常的(較小的)胎兒被包裹進發育正常的(較大的)胎兒體內。寄生胎與寄主是孿生兄弟或姐妹,但由於發育不完全,無法獨立生存,需要依賴寄主提供營養。杜軒軒體內的胚胎屬於內生性寄生胎,發生率極低。報導中也提到,寄生胎大多在出生後一年內被發現,目前文獻記載的最大年齡為60歲。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患兒體內只有一個單一的寄生胎,極少數病例中,患兒體內可能有多個寄生胎。大多數寄生胎發生在腹部,其中80%位於腹膜後,其他罕見的發生部位包括顱腔、縱隔、陰囊、盆腔等。過去印度也曾出現類似案例,當地一名出生僅三週的女嬰因腹部肿大,被發現腹內有8個寄生胎。經過約90分鐘的手術,醫生成功將所有寄生胎切除,女嬰目前正在康復中。醫師也提醒,被「寄宿」的嬰兒通常表現為腹部明顯比同齡孩子大,寄生胎可能隨著寄主的成長而增大。大多數患兒在幼年時會出現不適症狀,如腹部脹大、疼痛、進食困難等,應及時就醫。
喑啞父癌末肝衰竭 用盡力氣曝心願「拔管,可以嗎?」家人含淚點頭
台中市東勢區一位70歲的張伯伯平時身體硬朗、生活自理,本身是聾啞人士,因無法口說,以手語及筆談作為溝通方式,4月份因腹痛不適至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腸胃科就醫,發現是肝硬化合併肝惡性腫瘤,經評估後不適積極治療予採保守治療,經過多日治療腹部疼痛持續加劇,經詳細檢查診斷為腹膜炎。醫師與家人討論後,決定維持保守治療及疼痛控制,而後張伯伯使用嗎啡止痛效果不佳,家人再度與消化外科袁天民主任討論手術的方式;袁天民表示,開刀無法解決肝臟惡性腫瘤問題,但可以清除造成腹膜炎的髒腹水,並置放空腸餵食造口,讓張伯伯可以改善目前困境。術後至外科加護病房照護,隨著時間流逝,張伯伯開始由空腸餵食造口餵食牛奶,看似順利的狀態,卻因體力虛弱無法順利訓練拔除氣管內管,加上黃疸指數、肝毒素升高的突發性肝衰竭,讓原本意識清楚的張伯伯都會用手語問何時拔掉嘴巴上的管子,漸漸轉變為意識不清的肝昏迷,這樣的病況讓家人心慌了。會客時,看著張伯伯已經無法比手語溝通,只能用著最後的力氣把手撫在氣管內管上,似乎仍無語問著家人何時可以拔掉嘴上的管子,女兒開始多次詢問醫療人員「拔管,可以嗎?」主袁天民明白家屬對病人的心疼,會同胸腔內科、安寧療護團隊醫師、社工召開家庭會議,詳細告知病程進展及符合安寧療護條例,確認家人共同意願為「不捨病人繼續痛苦,舒適就好」,經2位專科醫師確認病人已無法表達自主意願,由家人做最後決定安寧拔管,讓家人陪伴身邊及道別,讓伯伯最後一程安心離去,不要繼續痛苦。袁天民指出,重症醫療的病人有時會需要緊急處理狀況,如插管治療、抗生素使用、放置中心靜脈導管甚至緊急手術等,等急性期過後,病人如出現無法挽回的醫療狀況,即使再好的醫療也無法阻擋死亡這最後一哩路,此刻即有需要向家屬提出安寧照護的方式,而目前台灣安寧觀念的大力推展下,許多家屬已普遍接受「寧願善終,也不要歹活」的想法,希望安寧療護的末期病人及家屬都能在合法狀況下,得到安寧醫療的照護。
他嚴重腹痛竟是「65cm活鰻硬塞後門」 醫開刀驚見「腸被咬破」還挖出檸檬
波蘭一名男子先前因為便秘問題嚴重,為了治便祕亂信偏方,居然將一整尾30公分長活鰻魚,塞入肛門內,希望藉此通腸,未料造成男子腸道被「鑽」出3公分長的穿孔,腹膜炎送醫,而近日在越南,則是有一名印度籍男子將長達65公分的活鰻魚和直徑達4公分的檸檬塞入屁股,導致腸道嚴重破裂。根據《Việt Nam News》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河內市的越德醫院;27日當天,這位31歲的印度籍男子向醫師表示嚴重腹痛,醫護人員於是透過X光檢查,竟意外發現男子體內有一條長達65公分的活鰻魚「還在猛烈蠕動」。當醫護人員打算以內視鏡的方式取出活鰻時,他們居然先發現一個直徑4公分的檸檬,堵死在男子的肛門處,見到這樣的「特殊奇景」,醫護也不得不改用開腹手術來急救,事後發現男子的腸道早已被鰻魚咬破,所幸醫師取出異物縫合後並,男子無大礙。先前在波蘭也有類似的狀況,一名男子由於經常便秘,相當苦惱的他並沒求醫,而是聽從偏方指示,將活跳跳的鰻魚塞入肛門,後果就是鰻魚為了逃脫亂鑽,男子的腸道就被鑽出一個洞。這名男性患者經診斷後發現有嚴重的腹膜炎,但詳細問診後,對方尷尬地說出自己有便秘的問題,之前曾將活鰻魚塞入自己肛門,造成肚子非常不舒服;醫生後來在男子的腸道間發現,腸壁上被鰻魚鑽出了3公分大小的洞口,經果緊急手術後,鰻魚被夾出,並進行人工腸造口手術,在診療期間只能用造口進行排泄,所幸手術一切正常,男子也順利出院。早在2021年間,中國江蘇省也有一名男子將鰻魚塞入肛門,誰知道鰻魚直闖腹部,讓該男子差點喪命,只能說民間偏方可參考但不要盡信,以免發生一輩子都會悔恨的憾事。CTWANT提醒您:不良行為,請勿模仿!男子將活鰻魚、檸檬等物塞進肛門。(圖/翻攝自X)
等20年!新標靶藥成晚期腸癌曙光 38歲母親治療盼陪幼女長大
自2005年首款大腸直腸癌的標靶藥物問世以來,近20年都沒有專屬標靶藥物,可治療高惡性度的BRAF基因突變。近年終於有BRAF基因突變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使用,迎來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治療新曙光。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7個月就會復發、存活期低於14個月。而這樣的治療困境終被雙標靶藥物突破!更讓人雀躍的是,就算一線治療復發了,接續使用雙標靶藥物,有近10倍的患者,在治療後腫瘤縮小或是完全消失。高醫大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分享診間BRAF基因突變個案,洪小姐是一位38歲的年輕母親,儘管在確診第三期時立即手術切除原發腫瘤,但仍在2年半內歷經2次復發,甚至需切除子宮與卵巢。所幸,在自費使用雙標靶藥物半年後,電腦斷層已不見癌細胞蹤影,僅在腹腔鏡檢查時,發現腸膜上殘留的少量癌細胞。為了陪伴6歲女兒長大的她,目前正以治癒為目標,持續治療中。中醫大新竹附醫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陳自諒說,依最新110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高達16,238例,再度蟬聯男性新發癌症排行冠軍,與女性排行季軍;此外,在癌症死亡排行上也穩居第三名,平均每日約有1.3人因病而死亡。陳自諒院長說明,雖政府自民國95年起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但每4人仍有約1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也就是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外,一旦從第三期惡化至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將會從71% 陡坡式下降至15%、驟減了56%,平均每13個人中僅有約2人能存活超過5年。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若希望追求更長的存活時間、甚至爭取治癒,那麼個人化醫療格外重要,因此治療前,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我們要攻擊的敵人以及可以使用的標靶武器。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在大腸直腸癌,建議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以優先檢測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與NRAS)、MSI、HER2四大基因,整體的檢測費用約為1萬初頭,對於財務狀況的衝擊相對較低。梁逸歆醫師說,基因檢測不僅可以幫助醫師選擇標靶武器,還可以作為預後的一項評估。舉例而言,BRAF突變就是一項預後不良的因子,這類基因型在我國大腸直腸癌個案中約佔5至8%,其不僅疾病惡化快速、容易腹膜轉移,還有很高的抗藥性、容易復發。然而,過去卻一直沒有專屬的標靶藥物可使用,BRAF基因突變患者的預後可說是有很大的加強空間。整體而言,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在第一線治療後7個月就可能惡化,平均存活時間也僅有13個月,相較於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有高達37.1個月,存活時間整整縮短了2年。梁逸歆醫師鼓勵,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後,患者切莫消極,今日終於有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以接力治療,有高達75%的患者有效控制疾病進程,腫瘤縮小或完全消失的機會也從2%激增至19%,足足增加10倍,意謂著有將近2成的患者,跨過了爭取長期穩定控制疾病的門檻。此外,患者存活時間增加了75%、死亡風險也降低39%。王照元院長也說,BRAF基因突變患者迫切的需要突破性的治療搶時間救命。然而,目前健保尚未開放給付專屬BRAF的雙標靶藥物,治療的經濟負擔較大,對於許多患者而言,新的治療選擇無疑是一道曙光,但自費用藥的經濟負擔卻又殘忍將其熄滅;就算咬牙自費治療,也容易「因病而貧」。以個案洪小姐為例,其在使用雙標靶藥物後腫瘤明顯縮小,儘管身體狀況漸入佳境,生活品質卻因自費用藥受到衝擊,未來也可能因為經濟因素需要停藥。盼政府看見病友的心聲與需求,讓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也能在健保的支持下,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女子腕隧道症候群連續吃1個月止痛藥! 止痛不成還發生胃穿孔
一名61歲女性持續腹痛、發燒就醫,醫師發現她出現腹膜炎症狀,追問下才發現婦人因腕隧道症候群服用止痛消炎藥已經超過一個月,疑似因藥物副作用造成胃潰瘍合併穿孔。不僅菸、酒、茶、咖啡 非類固醇止痛藥也會引起胃潰瘍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消化外科醫師徐天佑表示,臨床上常見胃潰瘍病因,包含一些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或降低黏膜保護的因素:如進食菸、酒、濃茶、咖啡或刺激性食物,抑或是服用損傷胃粘膜的藥物(如Asprin、非類固醇止痛藥等),以及情緒過度激動或過度疲勞等。止痛藥連吃一個月 胃穿孔引起發炎、敗血症徐天佑醫師表示,患者沒有三高病史,今年四月就醫時自述二月下旬左手曾因手腕隧道症候群開刀,一個月後換右手疼痛,因症狀較輕微醫師開立止痛藥物治療,未料連吃一個月藥物後卻因發燒、肚子持續悶痛被家人送急診,抽血一檢查發現發炎指數偏高,白血球過高併敗血症。醫師幫她進行腹部X光檢查,發現胃部有大量空氣,疑似腸氣外漏,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掃描後,證實腸胃道穿孔,經緊急進行腹腔鏡診斷,果然發現在胃幽門前區有個0.5公分破洞。幸好發現得早,緊急進行腹腔鏡胃縫合手術,一周後確定患者穿孔癒合,可以開始進食,患者也順利出院。止痛藥使用安全守則:搭配胃藥 一到兩周更換止痛藥徐天佑醫師叮嚀,由於非類固醇類的抗發炎藥、止痛藥傷胃,長時間使用容易造成胃潰瘍等副作用,使用該類止痛消炎藥物最好搭配胃藥使用,超過兩周以上長期使用患者則建議每一到兩周就更換不同類型止痛消炎藥物,降低長期使用造成胃潰瘍、胃穿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