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
」 血栓 心血管疾病 風險 醫師 心肌梗塞
47歲男肩頸痠痛妻特地上網學按摩 只按30分鐘導致腦梗塞
按摩是許多人選擇紓壓的方式之一,但遇到不正確的按摩恐怕身體會出事!大陸浙江一名47歲張姓男子長期飽受肩頸痠痛所苦,他的妻子特地上網學按摩想替他解決問題;不料,張男給妻子按30分鐘,隔天突然暈眩還全身無力跌倒,就醫後診斷出腦梗塞。所幸張男接受治療後已康復,往後都得定期回診防止復發。綜合陸媒報導,浙江杭州第一人民醫院日前接診一名47歲張姓男病患,他的妻子表示,先生長期有肩頸痠痛困擾,自己特地上網學習按摩手法,想要幫他按摩肩頸緩解不適感。等到張男某天下班返家,她照著網上教學,配合先生的重點要求使勁按摩,但過了約30分鐘,先生突然感到頭暈,直接倒頭就睡。張男隔天醒來後,頭暈症狀非但沒有緩解,走路時感到身體無力,隨時往旁邊歪倒,嚇得張男妻子趕緊打電話叫救護車。接診的神經內科醫師發現,張男除了暈眩和走路不穩,眼球還出現震顫,這些都是典型的小腦受損症狀,迅速替他安排頭部核磁共振檢查;結果診斷出張男右側小腦大面積腦梗塞,醫師根據腦血管造影,確診他罹患右側動脈剝離。醫師表示,張男的脊椎動脈因外力擠壓出現內膜撕裂,血液滲入血管壁形成血腫,造成血管狹窄,又產生血栓,脫落的栓子直接堵死小腦供血血管。所幸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救治,張男血管逐漸恢復,約一周就能獨立行走,但日後須定期回診,預防復發。藉由這起病例,醫師特別提醒,有3類人去按摩都要特別小心,像是天生血管壁較薄或存在血管發育異常的人,因為正常力道按摩都可能引發意外;有高血脂、高血壓和高血糖的人會產生動脈粥狀硬化,不當按摩可能使斑塊破裂、血栓脫落,瞬間堵塞腦血管;還有按摩時總要求別人更用力的人,這類人不知道血管根本成受不了這種「暴力式放鬆」。而使用按摩椅時間過長、突然轉頭、高空彈跳或打噴嚏太用力,都可能成為血管撕裂的原因。

27歲男突發腦梗塞! 罪魁禍首竟是「頸部按摩」
根據陸媒報導,近日中國大陸浙江省一名27歲男子,因時常背頸部酸痛,時常去按摩會館接受按摩。不料他某天接受了一次力道較大的頸部按摩後,隨即出現天旋地轉等症狀,且無法正常行走。緊急送往醫院後,確診為「右側椎動脈夾層繼發的小腦梗塞」,所幸經治療,狀況逐漸好轉。浙江一名27歲男子從事餐飲業工作,習慣下班後去按摩緩解一下肩頸部位,他發病當天,接受了一次力道較大的頸部按摩後,便出現了天旋地轉、噁心不止的症狀,且無法正常行走。他因此被緊急送往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急診,經專家團隊詳細檢查,確診為「右側椎動脈夾層繼發的小腦梗死」,腦梗死也就是俗稱的「腦梗塞」。報導指出,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姜鑫鑷醫師分析表示,外力作用可能導致頸部脆弱的椎動脈血管壁內膜撕裂,形成「夾層」,而血流衝擊使夾層擴大,形成血栓或直接堵塞血管,最終引發其供應區域「小腦梗死」。所幸經醫院治療,該男症狀好轉。醫師除了第一時間給予靜脈溶栓等藥物治療,並制定復健計畫,包括平衡功能訓練、肢體協調性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醫師提醒,頸部按摩務必要謹慎,選擇正規機構及擁有豐富資歷的按摩。若按摩後出現持續或劇烈的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視物模糊、行走不穩、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務必立即就醫。浙江省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郭舜源提到,其實夏季高溫天氣也會出現一個腦中風的小高峰期。夏季流的汗多,因此要確保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可避免血液粘性增加;同時,民眾應防止受涼,不要長時間待在空調溫度較低的室內,尤其是睡覺時應避免直吹頭部,或是受到室內外溫差大刺激。

開完刀就能下樓買便當! 醫揭痔瘡治療新選擇:6大優勢一次看
一位計程車司機因長時間開車和蹲著修車,導致原本的痔瘡問題惡化,出現腫脹脫垂、出血、疼痛等嚴重症狀,就醫時已形成大範圍血栓外痔,經過林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李英瑜醫師安排手術,術後當日便能行動自如,隔日更已恢復開車營業。雷射消融痔瘡手術是痔瘡治療新突破 6大優勢一次瞭解治療痔瘡傳統手術以切除病灶為主,雖然能解除症狀,但恢復期較長、疼痛感較高,隨著雷射技術的進步,雷射消融痔瘡手術成為突破性的治療選擇。李英瑜醫師指出,雷射消融痔瘡手術利用雷射導入能量,透過光消融、光凝固與光汽化三種作用,讓痔瘡組織自然萎縮、纖維化,不僅能改善出血與脫垂,還能減少復發風險。雷射消融痔瘡手術的優勢包括:切口極小、僅約0.2公分,幾乎無創術後疼痛極低、無需長期住院恢復快速,多數患者術後即能返家術後追蹤簡便,僅需1至2次回診適用於第一至第四級痔瘡患者適合反覆出血、生活或工作無法長期休息、免疫力較差的人李英瑜醫師表示,雷射消融痔瘡手術快速恢復、低度疼痛,痔瘡治療邁入新世代。痔瘡不再需要「忍痛等切除」,透過雷射消融手術,患者如同經歷一場「魔術」般的治療,溫和而有效,讓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痔瘡分成4個等級 嚴重可能出血或組織壞死痔瘡是人體正常存在於肛門的「軟墊」結構,由血管與結締組織組成,平時幫助肛門閉合、避免排便外漏。當腹壓升高(如長時間久坐、便祕、懷孕、過度用力排便)、血液循環不良或肛門組織退化時,這些軟墊會逐漸膨脹、鬆弛與脫垂,進而引發腫脹、搔癢、異物感、出血,甚至疼痛。痔瘡的發展通常可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級:僅出血,無脫垂第二級:排便時脫垂,排便後可自行回復第三級:脫垂需用手推回第四級:無法推回,可能合併血栓或壞死痔瘡初期可透過飲食調整、藥物控制緩解,並利用坐浴、減少久坐來住血液循環,但如果持續惡化或反覆發作,就需考慮手術治療。【延伸閱讀】久坐族、孕媽咪、長輩痔瘡高危險群 醫師分享非藥物舒緩新對策!痔瘡導致排便疼痛、出血該怎麼辦? 醫師建議4族群可考慮手術治療!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44

工作到一半突然耳中風! 醫:靠高壓氧輔助恢復聽力
55歲從事業務的陳小姐某日一如往常上班工作,用手機聯絡客戶時,右耳突然聽不見電話那頭的聲音,換到左耳卻又可以正常地聽到。緊張萬分的陳小姐連忙趕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耳鼻喉科求診,在做完聽力檢查後,發現竟是突發性耳聾,於是趕緊住院治療,並照會高壓氧中心李祥安主任評估及安排高壓氧治療。經過治療四週後,陳小姐終於恢復在生活中較常使用的低頻區聽力,回歸正常生活。耳中風與腦中風不同 多數病因不明且易被疏忽延誤就醫李祥安主任說明,突發性耳聾是一種急性聽力受損的疾病,俗稱耳中風,但跟一般常見的腦中風因腦血管血栓阻塞或腦動脈瘤破裂出血的情況不同。突發性耳聾目前可能的病因包含:內耳毛細胞組織缺血或缺氧、內耳內淋巴水腫、病毒感染導致之神經炎、自體免疫疾病或聽神經瘤等。大約只有兩成的人可以找到確切病因,其餘大部分病患的致病原因不明,這也使診斷及治療上帶來不少困擾。李祥安主任指出,突發性耳聾的常見症狀為突然發現其中一側之聽力減弱、耳鳴、耳悶感,甚至合併暈眩等,其診斷定義為:最近三日內在純音聽力圖上連續三個頻率感覺神經性聽力與對側正常耳比較,有聽力下降超過30分貝。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有時患側聽力只有部分頻率聽力受損,還是可以聽到部分的聲音,故會被疏忽而延誤了就醫及治療的時間點。把握發病後一到兩週內黃金治療期 高壓氧輔助恢復聽力李祥安主任表示,突發性耳聾的黃金治療期通常是發病後的一到兩週內,治療是以抗發炎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及組織灌流為原則。目前療效最被確認的是類固醇藥物(包含口服、靜脈注射及內耳注射),其它治療包括:靜脈輸液、血漿擴張劑、末梢血管舒張劑等。近年來已有許多文獻支持高壓氧用於突發性耳聾之輔助治療,高壓氧治療是藉由呼吸高壓純氧來增加血漿中氧氣的分壓及溶氧量並增加內耳淋巴液之氧氣分壓。另外,高壓氧氣治療也可降低血比容、降低血液黏滯度及增加紅血球彈性,進而改善微循環,對改善組織血液灌流與缺氧亦有相當助益。在美國及台灣的高壓氧醫學會皆把突發性耳聾列為高壓氧治療適應症之一。李祥安主任建議,年輕(小於50歲)且有中重度聽力損失(平均聽力大於60分貝)的突發性耳聾病人,在傳統治療下再輔以高壓氧治療,增加恢復聽力的可能性。【延伸閱讀】3分鐘搞定聽力篩檢!醫療科技展免費體驗 守護聽力健康用聲音點燃希望「聽力之星公益計畫」溫暖啟航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43

出國旅遊忘做1事!她「指甲發黑」嚇壞 醫示警:嚴重恐心肌梗塞
正值暑假期間,不少人會安排旅行,然而近期天氣炎熱,出門在外務必記得定時補充水份。一名女子近日去澳門自助旅行,旅行中常忘記「喝水」,回飯店後發現整隻腳麻到不行,且腳指頭開始發黑,整個指甲就像撞到黑青一樣,回台灣就醫檢查,竟是「脫水」產生血栓,導致血液沒辦法送到肢體末端,引發壞死。婦產科醫師張宇琪今天(30日)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該位患者近日去澳門旅行,期間常忘記喝水,「回到飯店發現整隻腳『麻』到不行,再來發現到腳指頭開始有一些些黑黑的、整個指甲就像撞到黑青一樣,但她完全沒有印象撞到腳呀???!」醫師提到,幸運的是,該位患者的兒子剛好也是醫生,「在跟他講電話報平安時聊到這狀況,兒子一聽覺得不太對勁,於是請媽媽拍照傳給他看。「看完照片之後,兒子先請媽媽多喝水,然後吃一顆抗凝血劑,等回台灣後去血管外科檢查。」果不其然,女子回台看診後抓出原因,竟是「脫水」產生血栓,加上血液太濃稠,沒辦法送到肢體末端,形成壞死導致指甲脫落。後來,病人開始吃抗凝血劑,從此再也不敢忘記多喝水。張宇琪說明,脫水意味著體內水分不足,血液中的水分少、血液濃度就增加、變得濃稠,濃稠的血液流動比較慢,就容易在血管中凝結形成血栓。血栓問題可能會阻塞血管,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等嚴重狀況,不可不慎。除此之外,對女性來說,水喝太少也很容易引發泌尿道感染,例如尿道炎等。醫生提醒,正值暑假期間,不少人會安排旅行,而出門在外務必記得定時補充水份,別因擔心找廁所不方便就不喝水,尤其炎熱的季節,身體所需要的水量會更多,避免在旅途中發生憾事,真的要「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

不只中暑!醫示警5類人:夏季「心梗」風險激增
隨著時序即將進入7月,炙熱難耐的天氣不只讓人汗如雨下,更可能加劇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郁安也示警,若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失衡,恐引發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甚至心臟衰竭,不可輕忽。據TVBS的報導,陳郁安醫師解釋,人體在高溫環境下會透過血管擴張來散熱,但若血壓驟降過度,可能導致腦部與心臟血液供應不足,進而引發昏厥或短暫性腦缺血。此外,流汗過多且水分補充不足時,脫水與電解質失衡會進一步誘發心律不整,對心臟功能造成負擔。許多人以為心肌梗塞好發於冬季,但陳郁安強調,夏季脫水會使血液黏稠度上升,提高血栓形成機率,同樣是心肌梗塞的危險因子。尤其高血壓、冠心症患者、慢性病患者、年長者及吸菸族群更需提高警覺。由於夏季日夜溫差大,她也建議白天應做好防曬與補水,進出冷氣房時也須留意血壓波動,避免心血管系統承受額外壓力。

懷孕8周腦死!美國媽被強制「延續生命」4個月終產子 家屬痛訴風險
全世界有許多國家禁止墮胎,引發不少事端。美國亞特蘭大一名懷孕8周的護理師被宣布腦死,但因為嚴格的反墮胎法,只好靠維生系統延續生命,直到4個月後終於產下男嬰,也引起外界對該法案的關注。根據《11 Alive》報導,護理師阿德里安娜(AdrianaSmith)今年30歲,2月初因頭痛劇烈住院,檢查發現腦部有多處血栓,醫師嘗試透過手術緩解,但術後卻陷入腦死。當時腹中還有個8周的寶寶,但礙於反墮胎法,醫療團隊為了救孩子,只好為她「延續生命」。直到6月13日凌晨4時41分左右,醫護團隊緊急替阿德里安娜剖腹產,男嬰平安出生,體重約1磅13盎司,比預產期早了3個月,醫師原本希望8月左右進行手術,以增加嬰兒的存活機率,目前還在新生兒加護病房觀察,家屬決定取名為「Chance」,代表「獲得了第2次生命」。據了解,喬治亞州在2019年通過《活體嬰兒公平與平等法案》(心跳法案),規定醫護人員在檢測到心跳的情況下,不得為孕婦進行墮胎,該法案3年後被推翻後才生效,其中有2種例外情況,包括醫療緊急情況以及因性侵或亂倫導致懷孕。家屬不滿表示,嬰兒可能會失明,可能無法行走,甚至無法存活,是否墮胎應該由他們決定,但如今孩子出生了,「我們不知道他會過上什麼樣的生活,而且要撫養他」,另外還擔心不斷增加的醫院帳單,每過一天費用就會增加,創傷和問題也會增加。對此,喬州總檢察長辦公室聲明表示,《活體嬰兒公平與平等法案》沒有任何內容要求醫護人員在婦女腦死後繼續使用維生系統,「移除維生系統並非以中止懷孕為目的的行為」。

吸菸成「腦中風」重大危險因子! 醫:戒菸3個月發生風險降
一名68歲男性因腦中風住院治療,檢查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已達70%,醫師評估後建議進行支架置放手術,以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患者於2017年5月完成手術,接著按時服藥並積極控制血壓,卻在短短9個月後的追蹤檢查再次發現頸動脈在同一個位置出現狹窄。經過詳細詢問,才發現患者術後仍持續抽菸。醫師與患者和家屬討論後,為他進行第二次支架置放手術。患者也在參與國健署戒菸計畫後成功戒菸,第二個血管支架至今保持暢通,也未再發生中風事件。收治此個案的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暨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陳右緯醫師指出,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SO)202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吸菸位列腦中風危險因子第三位,僅次於高血壓和空氣污染,但對已中風的患者而言,及時戒菸仍可預防二次中風,只要持續戒菸5年,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有機會降至與不吸菸者相同。目前國健署也提供多元化的戒菸服務,幫助吸菸者擺脫菸害、重拾健康。吸菸與「腦中風」為何息息相關?醫揭有「這些原因」吸菸為何會增加腦中風風險?陳右緯主任解釋,香菸燃燒時產生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質會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其調節血管收縮與擴張功能出現異常,進而影響血管張力和血流。此外,尼古丁與一氧化碳會促使「壞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形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當斑塊逐漸增多會引發血管阻塞,不穩定的斑塊也可能突然破裂形成血栓,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當中的重要血管,便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同時,吸菸會增加血小板活性和血液黏稠度,使血栓更易形成,而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更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增加腦細胞缺氧、損壞的風險。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陳柏霖醫師進一步表示,尼古丁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同樣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從缺血性腦中風的類型來看,吸菸者較易發生大血管粥狀動脈硬化,以台中榮民總醫院為例,大血管的病變所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就佔了25%。吸菸容易引發心房顫動,內皮細胞被破壞也會導致小血管緊縮和阻塞,因此與血栓性腦中風和小血管性腦中風的發生同樣密切相關。腦中風住院患者6成5有吸菸 戒菸3個月發生風險降台中榮民總醫院統計發現,該院腦中風住院患者中約65%有抽菸習慣,遠高於全台成年男性的吸菸率。陳柏霖副主任指出,相比起單純因大腦血管病變引起的中風,吸菸者中風經常同時合併冠狀動脈狹窄等心血管問題,增加治療難度;高血壓的患者若同時又抽菸,血管可能在一年內就惡化至明顯狹窄,病情發展迅速,中風發生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即使有些人菸齡已有二、三十年,只要願意戒菸,對二次中風的預防皆有助益。」陳柏霖副主任表示,成功戒菸3個月後,患者的中風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皆有機會開始下降;戒菸達1年可將風險降至原本的一半,持續戒菸5年,中風機率有望降低至與非吸菸者同一水平。臨床上,陳柏霖副主任也常遇到高齡患者戒菸後反饋身體狀況改善、體能增強,生活品質也獲得提升。反之,即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按時服藥控制三高,若持續吸菸仍會削弱治療效果,因此戒菸已是腦中風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菸癮難克服 周遭影響多!醫籲患者可尋求「戒菸門診」協助陳柏霖副主任指出,腦中風雖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四,但可能造成患者終身殘障、失去自理能力,不僅影響個人,更將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不過,戒菸並非患者一個人的責任」,陳右緯主任表示,除了因生活的壓力需依賴抽菸調適外,其實也有很多人是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他就曾經遇過三代人都抽菸的家庭,阿公中風想戒菸卻困難重重,工作場合的社交壓力也讓人擔心不抽菸顯得格格不入,可見戒菸的推廣仍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攜手努力。戒除菸癮仰賴患者的毅力和克制力,而目前戒菸治療的團隊中也有醫師、心理師、衛教師、個管師等專業醫療人員,能協助釐清吸菸誘因、為患者提供必要支援,有助於提高戒菸成功率。陳柏霖副主任也表示,在家人陪伴、醫師指示和戒菸治療的幫助下,多數患者都能成功戒除菸癮,因此呼籲腦中風患者應儘早啟動戒菸,為自己也為家人及早把握健康。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戒菸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兩位醫師表示,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至專業學會網站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延伸閱讀】【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微笑、舉手、說你好」 腦中風治療不能等,從控制血壓開始【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養成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 遠離高血脂誘發腦中風危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399

5歲半男孩身高僅106公分…慘被確診矮小症 幕後元凶竟是爸爸
大陸重慶1名5歲半男孩身高僅106公分,檢查後被確診為矮小症。醫生表示跟爸爸經常吸煙有關係,孩子長期被迫吸二手煙會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不僅會影響身高,甚至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好在發現及時,越早進行干預對孩子身高的影響越小,建議爸爸為了孩子的健康盡量少抽煙。綜合陸媒報導,該名男孩今年5歲,身高僅106.3公分,去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矮小症。醫生表示,患者的異常跟爸爸經常吸煙有關係,孩子長期被迫吸二手煙會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不僅會影響身高,甚至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所幸發現及時,越早進行干預對孩子身高的影響越小。醫生也建議爸爸為了孩子的健康盡量少抽煙,「孕期的時候都知道戒煙,孩子大了就不能再忍忍。」曾有數據顯示,有72.9%的學生在家、室內、室外公共場所以及交通場所暴露於二手煙。充分證據表明,成人吸煙可以導致胎兒的生長受限、新生兒的低出生體重以及嬰兒猝死等。而兒童暴露於二手煙的環境,則可能引發以下各種疾病。1、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兒童支氣管發育相對比較直,煙霧裡的毒素很容易直接進入肺泡並積蓄在肺泡內。如果孩子每天長時間處於香煙的煙霧中,不僅容易患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或肺炎,成年後患肺癌的危險也比沒有處於被動吸煙環境的兒童高3倍。2、易誘發氣喘研究發現,生活在二手煙環境中的孩子,發生氣喘性支氣管炎的機會比生長在無煙家庭的孩子高3至5倍。3、蛀牙二手煙會對兒童口腔菌群和乳牙發育的礦化過程產生不良影響,被動吸入二手煙的孩子,血液中可替寧的含量會大大提升(尼古丁吸進體內會轉化成可替寧),它們會使孩子們的乳牙或恒牙出現更多的孔洞。4、耳部炎症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直接刺激兒童的中耳黏膜,使中耳內分泌物和黏液增加、變稠,使咽鼓管不通暢。長期接觸二手煙,易致孩子患上中耳炎。如果你發現孩子常常扯耳朵,或是耳朵有流膿現象,應高度警惕患了中耳炎。5、影響智力發育可替寧是一種在尼古丁分解時所產生的物質,它可視為暴露在吸煙環境中的兒童血液所含尼古丁量的標誌物。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兒童血液中的可替寧含量不斷增加,閱讀、數學和推理能力就會下降;可替寧含量越高,孩子這方面能力的測試分數就越低。如果孩子長期暴露於二手煙環境,智商值通常會下降兩個百分點。6、睡覺打鼾吸煙會大大增加空氣中煙塵和傳染物質的數量,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易導致孩子扁桃體出現息肉,從而導致呼吸道狹窄,出現打鼾的現象。因為呼吸較費力,打鼾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睡眠質量,導致白天無法集中精神,甚至出現敏感、好動等表現。7、損害孩子的血管長期處於二手煙環境中的孩子,血液和尿液中存有一種影響血管擴張、導致血栓及炎症的物質。家人抽的煙越多,孩子處於被動吸煙的環境越惡劣,這種物質的含量就越高,對孩子血管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嚴重。 8、誘發惡性腫瘤科學實驗表明,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上升,有三分之一以上與吸煙有關,主動吸煙與被動吸煙均會誘發癌症,而被動吸煙的兒童最易受傷害。在二手煙暴露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兒童血液中可替寧(尼古丁代謝產物)的含量是成人的1倍以上,而兒童尿樣中煙草所含的致癌物水平是成人的1.6至8倍。由於兒童的排毒能力遠遠低於成人,更易受到二手煙的傷害。

暫時不打球當「高」僧!馬刺當家球星接受剃度 中國少林寺出家閉關中
目前有消息指出,NBA聖安東尼奧馬刺隊(San Antonio Spurs)球星文班亞馬(Victor Wembanyama),近日展開一段與籃球無關卻備受矚目的旅程。他於6月初前往中國鄭州著名的少林寺,進行為期十天的閉關修行。221公分高的文班雅馬在剃髮後,以一頭光頭、身披僧袍的形象現身寺中,模樣與平日場上英姿判若兩人,甚至一度讓粉絲直呼「幾乎認不出來」。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文班亞馬的剃度出家造型曝光後,迅速瘋傳,僅24小時內就吸引數百萬次瀏覽。有球迷留言調侃「他現在正在做支線任務」、「你們現在笑,但文班亞馬回來會復仇般強勢」、「正探索更深層的生命意義,這男人下季要瘋起來了」,也有評論表示「對,Wemby回來絕對會完全對線。」根據馬刺隊記者加爾薩(Dusty Garza)透露,這趟旅程是在文班亞馬暫停原定行程、並讓隨行人員先行離開中國後開始的。加爾薩表示,文班亞馬對少林文化有深厚興趣,剃髮儀式更是由寺中師父親自主持。中國媒體也曾報導文班亞馬確實正在少林寺中的消息,但寺方婉拒對外說明具體細節。報導中提到,對文班亞馬而言,這並非單純的旅遊行程。少林寺以其武術與修行文化聞名於世,其強調的不僅是身體訓練,更注重心志與精神層面的鍛鍊。對於一名職業運動員來說,這樣的修行或許正是從生理到心理的重啟方式。文班亞馬在上個賽季中表現驚艷,場均繳出24.3分、11籃板及3.7助攻的成績,並榮獲年度最佳新秀(Rookie of the Year)。但在2月時,他被診斷出右肩靜脈血栓,隨即停賽並退出NBA技巧挑戰賽(NBA Skills Challenge)。對於病情,文班亞馬曾低調表示:「我已經克服這個問題了。」同時也提到,治療血塊並非單純手術可解,整體康復進程需依照步驟逐步推進。儘管他並未對外詳述治療細節,但文班亞馬也提到,自己其實在全明星期間就感到身體異常,當時的表現也明顯不如預期。文班亞馬當時表示,自己正以謹慎的方式逐步恢復,並對醫療團隊的努力充滿信心。從4月起,文班亞馬已開始重新進行重量訓練與場上練習,計畫在新賽季回歸球場。

OL左眼險失明!她為對抗更年期症狀 竟不遵醫囑「藥量4倍吞下肚」肇禍
高雄一位53歲女性上班族,因更年期出現頻尿、失眠、增胖等症狀,由醫師開立賀爾蒙藥物治療。然而她為了追求效果,擅自將每天藥物劑量增加了3到4倍,結果某天忽然造成左眼大出血、視神經栓塞,血痂黏住視網膜,視力受損難以逆轉,目前僅能持續服藥止血。據收治這名病患的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指出,53歲陳姓女士在去年12月就醫,表示自己左眼出現大片飛蚊,且左眼下方視野明顯缺損。經檢查發現病患左眼視力僅剩0.6,視神經盤上方有圓形褐黑色血塊,且部分視網膜血管也有大量滲漏,導致玻璃體發炎出血,部分血塊已變成纖維化組織,造成陳女士的飛蚊症與視力缺損。更嚴重的是,病患視神經盤上方的視神經血管早已栓塞並結痂,靠近黃斑部旁的視網膜血管也出現血栓,2處血栓緊密附於著病患的視網膜與視神經;洪啟庭向陳女士警告,若貿然手術可能造成視網膜剝離、視神經撕脫,甚至導致全盲,目前僅能透過口服止血藥與眼內注射進行保守治療,且預後仍不樂觀。洪啟庭表示,經醫詢發現,陳女士自去年7月起因更年期症狀導致熱潮紅、掉髮、體重增加、皮膚變皺及嚴重失眠等副作用,到婦產科就診後,醫師開立雌性素和黃體素等賀爾蒙藥物,但陳女士因為熱潮紅嚴重、掉髮、皮膚變皺等症狀導致社交焦慮,於是自作主張把每天的藥劑調高3至4倍,希望能加速改善症狀。在加重藥劑持續服用4個月後,左眼視力就開始模糊,並出現視力缺損。洪啟庭指出,研究發現若超量使用雌激素、黃體素,皆可能在服用半年內誘發出血併發症。一般人都以為雌性素接受器只存在女性生殖器官,但也有少數報告曾指出,過量雌性素會造成結膜下出血、鼻出血、膀胱出血、顱內出血等多重出血風險;綜合研判,病患正是因為服用過量雌激素、黃體素,才造成眼睛內血栓生成並釀成嚴重出血。洪啟庭呼籲,患者務必嚴格遵照專業醫矚執行,切勿自行增減劑量,像陳女士出現永久性視力缺損,就是最慘痛的教訓。根據資料,更年期是指女性生殖功能從逐漸下降到完全喪失的過渡時期,通常伴隨著女性荷爾蒙(雌激素、黃體素)減少所導致的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更年期的常見症狀包括熱潮紅、盜汗、陰道乾澀、情緒不穩、失眠等,並可能增加罹患骨質疏鬆、心臟疾病等風險。治療方式包括則荷爾蒙補充療法、非荷爾蒙療法、生活方式調整和心理支持。其中,荷爾蒙補充療法需由專業醫師評估使用劑量和時間,並定期追蹤檢查,以降低風險。同時可能伴隨一些副作用,如乳房脹痛、頭痛、噁心、子宮出血等,長期使用可能增加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

營養師曝魚類DHA排行!鮭魚第6 「這種魚」奪冠
魚類有Omega-3脂肪酸,好處多多。營養師呂孟凡指出,Omega-3脂肪酸有DHA、EPA,DHA可降三酸甘油酯、預防心律不整,也能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周至少吃90克富含油脂的魚,而鯖魚更是DHA第一名。富含DHA的魚。(圖/營養麵包(呂孟凡營養師))營養師呂孟凡在臉書發文,DHA是一種omega-3脂肪酸,和EPA相同,都是存在於富含油脂的魚類,如鮭魚、鯖魚、秋刀魚。呂孟凡指出,「DHA對於嬰兒腦部的生長與功能發展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DHA也被證實對於成人維持正常腦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飲食中攝取足量的DHA能夠提升學習能力;反之,DHA 缺乏則與學習障礙有關。」呂孟凡說,「流行病學研究顯示,攝取魚類與心肌梗塞導致的猝死風險顯著降低之間有強烈關聯。每天從魚類攝取200毫克DHA,可使猝死風險降低約50%。DHA是魚類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成分。魚油不僅能降低血中三酸甘油脂、減少血栓形成,也能預防心律不整。」呂孟凡指出,「胎兒酒精症候群(FAS)、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囊性纖維化、苯酮尿症、單極性憂鬱症、敵意性攻擊(aggressive hostility),以及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adrenoleukodystrophy)。腦中DHA含量下降與老年認知退化及偶發性阿茲海默症的發病有關。」至於如何補充,呂孟凡說,「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攝取6盎司(熟重,大約90公克)富含油脂的魚類。很多孕婦會在懷孕期就開始補充魚油,幾年前我也整理過相關文獻(Ref2-5),但看起來懷孕期特別補充魚油補充劑,對寶寶日後的認知發展等沒有太顯著的效益;反而是媽媽在懷孕期多吃富含DHA的魚類,孩子日後的發展比較好。所以又回到我常常講的:天然的最好。」呂孟凡也貼出富含DHA魚類的表格,鯖魚是冠軍,有2195毫克的DHA,其次才是秋刀魚949毫克、鮟鱇魚肝765毫克、星斑真鯧(花鯧)746毫克,大家常吃的鮭魚腹肉排第6,691毫克。

轟台灣疫苗救濟「又慢又嚴格」 醫師批:都推給民眾說自己有病
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近日多次發聲質疑,台灣人打AZ疫苗血栓發生率僅國外的1%,全國應該要有4、5千例血栓病案。對此,衛福部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表示,此醫師提出比較基礎不當,正確數據應為「台灣比國外發生率低14倍」。而蘇一峰今(5)日再發聲,喊話政府應扛起相關責任,而不是都推給民眾說自己有病。蘇一峰昨(4)日在臉書發文指出,衛福部認定疫苗副作用非常嚴苛,發生不良反應幾乎都是認定「病人原本就有病」;國家認定,台灣人打新冠疫苗副作用的發生率,只有國外的百分之一不到,例如判定AZ疫苗導致血栓只有百萬分之2.1。蘇一峰質疑,「台灣打這麼多疫苗,竟只有26例被認定是AZ導致血栓,而國際施打AZ疫苗後血栓發生率為每百萬劑280例,跟國外足足差100多倍啊!台灣人身體特別好!?」疾管署則立刻說明指,蘇一峰引述2022年發表在國際感染性疾病期刊報告,是統計所有靜脈血栓發生率,不是僅有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TS);所有靜脈血栓有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TTS等,直接與疾管署提供TTS發生率相比,就像用「所有水果」跟「蘋果」相比,比較基礎完全不適當。羅一鈞表示,還有300件通報接種AZ疫苗導致血栓,因此估算通報率為每百萬劑19.8件,以此比較,仍會得出「台灣比國外發生率低14倍」的結論,這是因為東方人的血栓發生率原本就遠低於西方人。而蘇一峰隨後對此酸說,「把這些通通加起來,台灣人打AZ後產生血栓是百萬人之19.8!所以跟國外期刊打完AZ疫苗後產生血栓是百萬分之280,很接近了!」蘇一峰今日再拍影片回應表示,現在遇到最大的情形是,民眾打疫苗出現不舒服,政府不承認,藥害救濟就無法補償,但疫情期間很多人接種之後出現血栓、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死亡,絕大多數可能都無法通報,「即便通報上去也是難關重重,大概10例才有1例被認為是疫苗相關的藥害,所以最後台灣AZ疫苗血栓的救濟僅有26例。」蘇一峰指出,國外期刊報導的比例是,AZ疫苗每百萬劑就有280例血栓病人,而且是嚴重的案例;照台灣民眾的接種量,理應有4、5000人出現類似情況,卻只有26例被政府承認,昨日又擠出300多例,但仍與外國落差相當大。蘇一峰坦言,這是因為台灣對於疫苗不良反應認證又慢又嚴格,國外沒有一定要驗出抗體或是血小板低下,只要出現靜脈栓塞都算疫苗的責任;結果在台灣搞得很嚴格,不只要中風、死亡,抽血後還要符合嚴苛條件才會認證,對於民眾權益損傷很大。蘇一峰喊話,多數民眾接種疫苗都是配合政府政策,「既然國外標準是這樣,為什麼台灣要這麼嚴苛?這些民眾就很辛苦,打了疫苗出事,政府應扛起相關責任,而不是都推給民眾說自己有病,民眾也很難接受。」

新冠疫苗搶打潮再現!醫提醒「恐引發心臟副作用」:她打完胸悶會喘2年了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升溫!疾管署昨(3日)公布最新數據,表示上周新冠門急診飆逾6.2萬人,預估將於6月底、7月初達高峰期,隨著疫情持續延燒,再度掀起一波疫苗搶打潮,不過就有醫師提醒,不少民眾打完mRNA疫苗後出現不適症狀,甚至胸悶、易喘。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4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近日有蠻多病人反映,打完mRNA疫苗後不舒服,還有一名40歲女病患在接種後出現心臟相關問題,「打完胸悶會喘2年了。」蘇一峰透露,目前美國政府已要求RNA疫苗必須加註「可能引發心臟副作用」的警語,並提醒小兒須謹慎評估施打,同時美國也終止對疫苗的研究補助,強調此番言論並非是反疫苗,「身為醫師是告訴民眾所有疫苗的好壞真相,讓民眾決定要不要打疫苗。」至於AZ疫苗則是會形成血栓,引發中風血管阻塞,目前已被下架不再繼續使用了。貼文曝光後,網友也紛紛留言分享親身經歷,「我自己是第3劑後容易誘發蕁麻疹,以前從未有這個困擾」、「打完莫三次變慢性荀麻疹,每天吃過敏藥」、「打完疫苗感覺身體出了很多狀況」、「我身邊也有一個嚴重副作用,打完從此變一個人,精神整個變很差」、「我打完莫德納也是心臟不適。」

腦死孕婦被迫延命11週!喬治亞州墮胎禁令惹議 醫院拒拔管只為救胎兒
美國喬治亞州一名30歲懷孕婦女在遭遇多重腦血栓後被宣告腦死亡,然而,由於當地墮胎限制嚴格,院方決定將這名已「法律上死亡」的女子生命延續至胎兒能夠存活的時刻。這起事件引發了關於母親自主權、胎兒生命權與法律邊界的激烈討論,讓人深思在現行法律下,生命的界限究竟該如何界定。根據《美聯社》和《People》等外媒報導,這名來自喬治亞州的30歲孕婦艾德里安娜史密斯(Adriana Smith),2025年2月因多重腦血栓被宣告腦死亡,儘管如此,當地醫院仍依據州法律將她維持在生命延續狀態,直至胎兒可存活為止。艾德里安娜在今年2月出現劇烈頭痛,就醫後僅被開立止痛藥回家休養。沒想到隔日竟陷入昏迷,送醫後被診斷為腦部多重血栓,最終腦部完全無反應,被確認腦死亡。她當時懷孕僅9週,但根據喬州於2019年通過的「心跳法案」,一旦胎兒心跳可被偵測,就不得進行人工流產,醫院選擇依照法律維持她的生命跡象。對此,艾德里安娜的母親艾普莉爾(April Newkirk)表示,這段時間對她而言「相當折磨」,她強調,醫院未考慮到艾德里安娜生前的意願,也未充分告知家屬胎兒可能的健康風險。目前胎兒已達21週,醫生預計需再維持11週,直至32週才可能具備在子宮外存活的條件。專家指出,喬治亞州的「心跳法案」並未明確規範腦死亡孕婦的處置,造成醫療界與法律界的混淆。雖然該法案允許在母親生命危險時進行墮胎,但未對腦死亡情況提供指引,導致醫院在法律與倫理間進退兩難。這起事件引發社會對於胎兒法律地位的討論。批評者認為,將胎兒視為法律上的「人」可能侵害母親的自主權,特別是在母親已被宣告死亡的情況下。支持者則認為,應該尊重胎兒的生命權,並認為法律應該更清楚地界定相關情況。美國喬治亞州一名30歲懷孕婦女在遭遇多重腦血栓後被宣告腦死亡,然而院方決定將這名已「法律上死亡」的女子生命延續至胎兒能夠存活的時刻。(圖/翻攝自X)

非百分百避孕!醫:體外射精、算安全期皆恐「鬧出人命」 最佳解方曝
隨著現代人對「兩人世界」的憧憬提高,如何避孕也成為必備知識。台大醫院婦產科講師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戴怡芸表示,她在診間最常遇到男性體外射精、女性也服用事後避孕藥後仍懷孕,或雙方在女方安全期內性行為,還是「鬧出人命」的情況,也有不少是在懷孕後將足月時,才由家長陪同就醫的少女,誤將胎動視作腸胃蠕動,讓醫護無不相當震驚,便可從中得知,台灣在避孕方面的教育仍待完善。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愈來愈多民眾主動瞭解避孕相關知識,因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選擇與考量避孕。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召開「聰明避孕不易外,精準到位沒煩惱」記者會。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表示,避孕方式大致可分為藥品與醫材2大類,其中藥品類包括「事前口服藥、事後口服藥、陰道內避孕環、子宮內投藥、皮下植入劑」,若為醫材類則有「保險套、子宮內含銅避孕器」。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召開「聰明避孕不易外,精準到位沒煩惱」記者會。(圖/林則澄攝)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表示,口服避孕藥是許多女性會選擇的避孕方法,主要分為「事前」與「事後」兩種。「事前」避孕藥需要連續服用,透過少量雌激素與黃體素進行體內調節,抑制排卵進而達到有效避孕的效果;「事後」避孕藥則是在無安全措施的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透過高劑量黃體素抑制或延遲排卵,但並不適合長期使用。戴怡芸表示,月經周期與受孕息息相關,每名女性月經周期略有不同,平均約28天,可分為月經期、濾泡期、排卵期與黃體期。排卵期大約在下次月經前14天,是受孕機率最高的時期。掌握周期變化,不僅有助於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能作為自然避孕法的參考。至於診間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男性體外射精,女性也服用事後避孕藥後仍懷孕,戴怡芸表示,因為男性在一開始性行為時所分泌的前列腺液就可能有精子成分,此舉絕對不可能是好的避孕方式,而若女性在排卵期後才吃避孕藥,或性行為後超過72小時才服用避孕藥,會使原本只有6至8成的避孕效果降至更低。有人甚至以為,避孕藥具保護作用,因此在服藥後的隔天再發生性行為,但因為男性精子可在女性身體存活3左右,卵子則為5至10天,所以仍可能懷孕,且即便透過應用程式計算安全期並在此期間性行為,也未必能避免「鬧出人命」。另有少女的下腹痛經家長陪同就醫,一照超音波發現子宮內竟有寶寶,甚至已有超過30周將足月。而當少女被問及,身體在此期間有無不適情況,對方也只說近幾個月肚子脹痛、沒有月經,但也不感到奇怪。戴怡芸推測,有的少女可能合併有多囊卵巢綜合症,在習慣超過1個月才來1次月經的情況下,疏忽自己即將臨盆,「不只是我們醫護震驚,家長也很震驚,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居然有性經驗,所以青少年避孕,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教育課題。」針對想要避孕的情侶或夫妻,最常用、CP值較高的避孕方法就是以保險套為媒介的屏障避孕法,雖然相比結紮手術成功率不是最高,但可隔絕精子進入陰道或子宮頸避免遇到卵子,且保險套也都含有一些殺菌劑,或局部麻醉劑與香料,若有嚴重過敏應盡速就醫,否則男性應全程使用,過早或過晚都不行,且與油性潤滑劑同時使用,會破壞材質導致破裂。此外,經醫師協助放置子宮內避孕器、皮下植入劑的長效可回復避孕法,皆可防止受精卵著床,其中子宮內避孕器有隱密性高、副作用少、避孕效果佳、不受使用方法正確與否影響,且使用期限長,3至5年更換即可,但裝取皆由醫師操作、置入時間久易被遺忘、需定期追蹤檢查並按時更換。另有男性輸精管結紮、女性輸卵管結紮手術,避孕效果最高。至於少女或40至50歲的婦女,最常透過口服避孕藥或自行陰道內避孕環的荷爾蒙避孕法,其中每代避孕藥的黃體素含量低且副作用小,甚至還能改善膚況、緩解經痛。戴怡芸說,「避孕藥物就是據女性激素變化欺騙身體,以為正在懷孕而不排卵,避免卵子與精子相見。」避孕藥有分為21天劑型與28天劑型,使用方式包括近期未使用荷爾蒙避孕者、從其他荷爾蒙避孕換成口服、從只含黃體素的避孕方式換成口服,其中21天劑型用藥時避免擅自停藥,否則會導致亂經,而若停藥後隔5至7天左右月經報到,在月經來的第5至7天再開始重新服用。不過,有人會忘記自己哪天月經或服用避孕藥的劑量與次數、停藥時間等資訊,因此28天劑型可彌補此疏忽,每天服藥即可,而在最後4天的藥物是不含避孕藥物成份的營養劑,服藥過程中會來月經,若要接續吃下一周期藥品,第一顆藥需在月經來的3天內服用,且不能晚於第5天。戴怡芸提醒,一旦忘記服藥時,可在12小時內直接補吃一錠,效果不會降低,而當超過12小時效果會變差,立刻補吃並加上屏障避孕,若已超過1天以上,宜於每天服藥時額外吃1顆直到原本進度上,並在此用藥周期加上屏障避孕。吃避孕藥會傷身嗎?戴怡芸說,避孕藥畢竟成分有雌激素與黃體素,副作用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乳房脹痛、體重增加、經期改變等情況,禁忌包括有血栓病史、有肝膽疾病、有乳癌或生殖器官癌、有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懷孕婦女、對藥物有過敏者,醫師在開立時就不建議患者服用。另在診間,也有不少病患疑惑,吃口服避孕藥會導致不孕嗎?戴怡芸說,服用口服避孕藥後停藥,約3個月內卵巢就會逐步恢復正常的排卵功能,並不會造成不孕,甚至還對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有保護效果,但危險因子為葡萄胎、乳癌,「不過發生機率微乎其微,基本上患者就診時,醫師也都會盡到告知義務。」各避孕方式的優缺點比較。(圖/食藥署提供)

才剛從血栓復原!NBA利拉德倒地傷退 恐左腳跟腱撕裂重傷
沒想到先前才因右小腿深靜脈血栓休兵1個月的公鹿明星後衛利拉德,28日比賽才打6分鐘左右,就突然右腳受傷倒地不起退出比賽,隨後傳出他有可能出現左腳阿基里斯腱撕裂的嚴重傷勢,這對目前季後賽首輪處於1勝2敗的公鹿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噩耗!比賽才開打6分鐘左右,先前才爆出右小腿血栓的利拉德,在傳球時不慎拉傷左腿,隨即倒地不起,只能依賴隊友攙扶進入休息室宣告退出比賽,隨後美國資深籃球記者海恩斯爆料他有可能左腳跟腱撕裂重傷,不過一切仍看賽後進行詳細檢查才能知道。在利拉德提前退場後,公鹿軍心明顯受到衝擊,溜馬趁機靠著透納、奈史密斯、哈利柏頓等人火力拉開領先差距,甚至最多領先到13分,打完上半場,溜馬63比52領先,透納半場14分,奈史密斯11分,公鹿以替補利拉德上場的凱文波特15分最高。

不只天氣冷可能中風! 醫曝4主因:脫水也易形成血栓
最近天氣回暖,下週二(22日)將迎來今年以來最高溫,大部分地區高溫飆到35度以上。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就提醒,雖然天氣變暖,但現在早晚氣溫仍會劇烈變化,身體的調節機制容易失衡,還是有可能導致中風。謝炳賢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很多人認為天氣越來越暖,就不需要擔心中風問題,實際上,寒冷天氣確實會讓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增加中風風險。但是溫暖天氣不代表完全沒有風險,尤其是像現在這樣早晚氣溫劇烈變化時,身體的調節機制容易失衡,仍然可能導致中風。對此,謝炳賢就列出中風的4個因素,提醒民眾「中風風險無季節之分,全年都要注意」,無論什麼天氣,控制血壓、補充水分、健康飲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是降低中風風險的關鍵。1、氣溫變化大血管難適應:春天常出現晝夜溫差大的情況,白天熱到想開冷氣,晚上又冷到想穿毛衣。血管在忽冷忽熱的狀態下,容易過度收縮與擴張,使血壓波動劇烈,增加中風風險。2、脫水與血液濃稠度上升:天氣炎熱時,人體水分流失較快,若未及時補充水分,血液會變得更加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導致缺血性中風。特別是年長者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影響。3、血壓管理不當:有些人到了溫暖天氣後,就放鬆警惕,不再監測血壓或規律服藥。但事實上,高血壓仍然是中風的主要風險因素,即使氣溫變得再高再熱,也不能掉以輕心。4、生活習慣影響:氣溫回暖,人們外出活動的機會增加,可能會攝取過多高鹽、高油食物,或是飲酒過量,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血壓升高,進而增加中風的機率。

吃避孕藥會傷身嗎? 醫曝3好處:可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風險
許多女性對避孕藥存有疑慮,擔心「吃避孕藥會變胖又傷身」。對此,新竹國泰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瑜芹表示,每次聽到病人問這個問題,她內心都會忍不住翻白眼。她提到,現在的避孕藥劑量精準、副作用少,除了能調整月經週期外,還能大幅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不過,張瑜芹醫師也提醒,重度吸菸、體重嚴重超標、肝功能異常、血栓風險高等族群,還是需要謹慎使用。日前張瑜芹醫師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避孕藥是醫生手中的「調理神器」,和調經藥簡直是親兄弟,不僅能幫助調整月經週期,還是是預防意外懷孕的小幫手。「事前避孕藥吃了會傷身嗎」,對此,張瑜芹醫師列出避孕藥的3個優點:1.避孕效果較穩定避孕藥是目前常用的避孕方式之一,只要按時服用,成功率較高,能有效減少意外懷孕的風險。2.降低卵巢癌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長期規律服用10到15年,不僅能有效避孕,還能大幅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3. 劑量輕、副作用少現代醫療科技進步,早就不是過去媽媽甚至阿嬤那個年代的「重型選手」,現在的避孕藥劑量精準,副作用已經降到最低。不過,張瑜芹醫師也提醒,避孕藥雖然好,卻不是人人都適合。像是重度吸菸者、BMI過高、肝功能異常者、或血栓風險高的人,服用前務必和醫師討論,找到更安全的避孕方式。至於坊間流傳的「吃了會變胖」、「一吃就停不下來」等迷思,她則表示「這些說法真的經不起推敲!現代醫學已經證明,正確使用避孕藥,不但不會傷身,還有很多額外好處」。

32歲女狂挖鼻孔突「高燒40度+臉腫起來」 送醫診出顏面蜂窩性組織炎
有挖鼻孔習慣的人要小心!大陸陝西西安市人民醫院公開一起病例,一名32歲吳姓女子才生完小孩1個多月,突然發燒到40度C、臉部還紅腫疼痛,立即就醫接受治療。醫師發現吳女有慢性鼻炎病史,她最近因鼻子不舒服頻繁挖鼻孔,細菌感染導致顏面蜂窩性組織炎。綜合陸媒報導,來自陝西西安市的32歲吳姓女子,才生完小孩40天左右,近日感到鼻子很不舒服,她就會用手指挖鼻孔,但她沒想到不只鼻子不適,還突然發高燒,燒到40度C,同時也發現臉部痛痛的,照鏡子才發現臉已經腫起來,甚至眼睛快要睜不開的情形。吳女火速趕往西安市人民醫院看病和接受治療,醫師問診後,得知吳女有慢性鼻炎病史,她挖鼻孔時可能手指頭不乾淨,細菌感染下導致她顏面蜂窩性組織炎,才會有高燒和臉部紅腫疼痛的症狀;經過醫院給予抗感染治療後,吳女退燒外,紅腫疼痛的情形也漸漸好轉。吳女頻繁挖鼻孔後導致顏面蜂窩性組織炎。(圖/翻攝自微博)對此,主治醫師說明,顏面蜂窩性組織炎若未及時控制,感染部位可能會從筋膜間擴散,導致膿毒症、腦膜炎或是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最嚴重可能會致命。事實上,狂挖鼻孔被他人看到會有損形象,最重要的是此行為容易誘發細菌感染,鼻黏膜反覆受傷發癢,就會使人更想摳挖鼻子;有報導指出,習慣性挖鼻孔也可能與鼻子過敏、鼻前庭炎、焦慮情緒等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