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
」 捐血 輸血 孕婦 醫師 手術
南部連放2日颱風假「血庫告急」 高雄捐血中心:急缺O、A型
受到丹娜絲颱風影響,南部地區連續2日停班停課,原訂的募血行程紛紛取消,導致醫療用血出現嚴重短缺,高雄捐血中心今(8)日表示,南部地區目前每日約需2000袋血液,因颱風影響募血量驟減,短短2天內已缺少約5000袋血液,尤以O型與AB型血液最為緊張。捐血中心指出,嘉義、台南、高雄、屏東、澎湖與台東地區的血液庫存量已降至僅可支撐4至5天,若無法及時補足,恐將對醫療院所造成供血壓力,影響病患輸血需求。為此,捐血中心緊急呼籲民眾踴躍捐血,只要身體健康、近2周內未曾感冒、服藥或施打針劑,即可前往鄰近捐血站或捐血車捐血,幫助急需輸血的病友度過難關。高雄捐血中心強調:「每一袋血都能救人一命」,盼社會大眾發揮愛心,主動伸出援手,穩定南部地區血液供應,共同守護生命。

法國科學家發現全新血型 全球「只有她」擁有
國際輸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Blood Transfusion,ISBT)於23日正式認可一種全新的血型「Gwada陰性(Gwada negative)」,並將其納入全球血型系統,成為目前第48個獲官方認證的人類血型系統。這項發現不僅代表輸血醫學領域的一項重大里程碑,也為罕見遺傳型態與疾病之間的關聯研究開啟了新的視野。根據《dimsum daily》報導指出,這項醫學發現是由法國血液機構(Établissement français du sang,EFS)主導研究,其團隊於2019年運用高通量DNA定序技術,成功辨識出此血型源自一個名為PIGZ的基因突變。該突變僅在遺傳自雙親各一份相同拷貝的情況下才會顯現出「Gwada陰性」的血型特徵。目前全球僅知的一位「Gwada陰性」攜帶者,是一名具瓜德羅普島(Guadeloupe)血統的法國女性。其實早在2011年,她的血液就被發現含有特殊抗體,但當時的診斷技術不足以識別其成因,所以直至2019年才解開謎團。如今這位女性已年過六旬,而其兄弟姊妹雖同樣帶有該基因的一份複製,但體內並沒有出現相同血型。EFS醫學生物學家佩拉爾(Thierry Peyrard)解釋,這名女性堪稱「全球唯一與自己相容的人」,也證明了該血型極端罕見。而該血型的命名「Gwada陰性」源自對患者瓜德羅普島血統的致敬,「Gwada」為當地俗稱,也因其簡潔明瞭且具跨語言辨識度,在醫學界廣泛使用。與大家熟悉的A、B、O血型不同,「Gwada陰性」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缺乏一種目前已知的特定抗原,使輸血相容性變得極為困難。EFS目前正積極尋找更多潛在攜帶者,重點鎖定於具有瓜德羅普島遺傳背景的族群,以期建立一個專屬於極罕見血型的國際捐血者資料庫,提升未來醫療急需時的應對能力。報導中提到,發現這項血型的重要性,其實遠超過輸血本身,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對免疫反應風險的預測與控管,更可能對腫瘤學、神經學等多個醫學領域帶來新的啟發。血型的遺傳突變與疾病之間的交集,也逐漸成為現代醫學研究的重要方向。自1900年首度發現A、B、O系統以來,科學界已鑑定出將近400種血型亞型。隨著基因定序技術的發展,新血型的出現已成為常態,每一項新增記錄,對於理解人類生理多樣性及保障病患在緊急或特殊醫療情境中的安全,都具有關鍵意義。

00500「一拆四」掛牌首日爆巨量!國家隊橫掃1.8萬張 「人氣ETF」也不遜色
元大台灣50(0050)「一拆四」後,昨(18)日恢復上市,以47.16元掛牌,湧入大量買盤挹注爆24.4萬張,衝上昨日成交量榜首,據玩股網統計,八大公股昨日買超前十大ETF上市個股,0050被橫掃1.8萬張,輸血8.59億元穩坐冠軍,另群益台灣精選高息(00919)也以8.8萬張成第二大熱門交易台股ETF,也奪下近五日均量表現成交王。八大官股昨日買超前十大ETF上市個股依序為,0050買超1萬8093張,復華富時不動產(00712)買超5246張,期元大S&P原油反1 (00673R)買超3922張,大華優利高填息30 (00918)買超2907張,00919買超2676張,中信中國50正2(00753L)買超2353張,元大高股息(0056)買超1210張,元大台灣高息低波(00713)買超800張,主動群益台灣強棒(00982A)買超635張,富邦恒生國企正2(00665L)買超526張。台股ETF除息潮,昨日買超穩坐第四名的00918第二季配息0.7元,將於今(19)日除息,昨日為最後上車日,八大官股買超近3000張,若於昨日收盤價25.59元計算,年化殖利率為12.39%。0050拆股前,每股約188元,每張188000元高價,拆股降為每股約47元,每張約47000元,投資人紛視為「親民入手價」,昨日0050終場上漲0.41元、漲幅087%,以47.57元作收,淨值為47.32元,但理財專家仍提醒,0050真正價值非短線高低,而是長期穩健成長力道,若每月定期定額一萬元,假設年化報酬率為8%,約在26年後累積資產可達1000萬元。台股ETF成交王00919,即便17日除息,配發0.72元,年化配息率約12.8%,首日參考價為21.77元,但盤中翻黑,終場收21.65元,面臨貼息壓力,但長老仍趁斥資7.1億元掃入3.2萬張,法人表示,交易量來看,00919挾帶著連續九次年化配息率逾10%穩定高配息光環,近五日均量23.9萬張,彰顯高人氣,搶在除息後甜甜價格進場的人應為數不少。

獨子右腳捲入粉碎機變形「失血過多身亡」 父母哭癱喚不回
彰化縣北斗鎮今(17日)上午10時許發生工安意外,41歲楊姓男員工進行玉米粉碎機清潔作業時,不慎從機器內部的樓梯滑落,導致右腳被運轉中的機具夾住變形,同仁發現後立刻通報求助,但楊男被救出時已無生命跡象,送醫後宣告不治,父母接獲噩耗難以接受,當場哭斷腸。消防局10時48分接獲報案,得知飼料廠一名41歲楊姓員工在清潔玉米粉碎機時,不慎從內部樓梯滑落,導致右腿被運轉中的機具夾住,救護人員在11時10分抵達現場,楊男意識清楚、還能對話,廠商11時34分趕到現場拆卸機器,EMT-P救護員也協助使用止血帶救援,但12時15分楊男脫困時,因大量失血已沒有生命跡象。救護車緊急將楊男送醫,途中急救人員持續實施CPR,12時32分到院後,醫護團隊接力輸血搶救。楊男父母收到消息後趕赴醫院,守在急診室外,楊父悲痛哭喊希望兒子撐住,楊母更癱坐在急診室搥胸,工廠老闆也跪地祈求奇蹟發生,但最後仍回天乏術,在13時53分因傷重宣告不治。 楊男右腳被機器夾住變形。(圖/翻攝畫面)據了解,楊男是家中獨子,十分孝順,在工廠工作10多年,至今仍未婚。業者和同事表示,這位服務13年的老員工,對每個操作步驟應該瞭若指掌,卻在例行工作中遭遇致命意外,讓大家都相當難過。針對此事,彰化縣政府已在第一時間通知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中區職安中心介入調查,縣府職災專業服務人員隨即予以關懷並提供相關權益諮詢服務,後續將協助家屬申請災保相關給付、職災補賠償並連結相關資源,提供適切的協助。同時也呼籲各事業單位雇主及勞工務必注意職場安全,加強檢視安全防護設備及措施,並應謹慎施作,以避免職業災害憾事發生。

會考考場吐血急送醫!北醫團隊助女學生完成「與媽媽的約定」
今年國中會考傳出有女考生在會考第1天當場吐血,謝北醫附醫兒科醫師張璽也分享,女學生經診斷為胃出血復發,醫療團隊對此緊急止血、輸血並安排內視鏡治療。然而,因會考無補考制度,且學生為實現與已逝母親「考上中山女中」的約定,院方特別協調設立「醫院考場」,最終她順利應考並如願錄取。讓張璽醫師感慨,「用這種方式參與了病童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也是美好的回憶。」小兒神經科醫師張璽13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在這個高中生學測與國中會考成績陸續公布的季節,北醫附醫兒科乃至整個醫院,都因5月17日至18日的特殊事件而留下難忘回憶。張璽醫師透露,5月17日傍晚約6點,正值急診班的他接到通報,救護車將送來1名在考場吐血的考生。當時他心想:「考試考到吐血,壓力該有多大,肯定嚇壞周遭考生了。」當擔架送進急診室時,映入眼簾的是一位臉色蒼白、看似用功的女學生。令人意外的是,除了學校老師,心臟內科的高偉峰醫師也隨行在側。經詢問才得知,這位考生的父親是醫療器材廠商員工,與高醫師有業務往來。高醫師透露,女學生上個月就曾因胃出血在其他醫院接受過止血夾治療,這次疑似復發。醫療團隊立即為她接上監測儀器,發現血壓偏低、心跳過快,雖然意識清醒但明顯虛弱。護理師測量首次吐血量約300至400克,未料不久後又吐出差不多的血量。由於情況緊急,團隊立即靜脈注射止血藥、安排輸血,同時聯繫兒童腸胃科簡仲璟醫師。原本預計晚餐後才會到院的簡醫師,竟在30分鐘內趕抵。評估後,簡醫師火速準備內視鏡檢查,並因應生命徵象不穩定,預先協調兒童加護病房保留床位。(圖/翻攝自Facebook/張璽醫師-小兒神經)此時高醫師提出特殊請求:校方詢問能否讓考生在醫護陪同下繼續翌日考試?眾人第一反應皆是「冒著吐血風險應考合適嗎?」但高醫師解釋,會考沒有補考制度,而這位學生有個關鍵理由必須完成考試,因為她與已故母親有約定,原來女孩的母親數年前因癌症離世,母女曾約定要考上中山女中。聽聞此事,張璽醫師深受感動,決心協助她完成心願。經與校方討論,決定開立診斷書向會考中心申請「醫院考場」。在社工室主任協助下,協調出PICU病房作為考場,全程監控生命徵象。過程中更獲時任院長的陳瑞杰醫師支持,迅速解決場地問題。當晚10點多,張醫師交班時仍掛心著隔日考試的安排。次日清晨,社工主任、校方人員與護理長全數就位。考試期間特別叮囑護理師,若監測警報響起須立即處理,避免干擾考生。近日會考放榜,這位堅毅的女孩如願達到中山女中錄取標準,實現了對母親的承諾。張璽醫師也在文末有感而發指出,「身為兒童醫療人員,維持兒童健康是責任,但是用這種方式參與了病童的生命中的重要時刻,也是美好的回憶。」

涉貪前警政監林明佐保外就醫傳命危 胞妹求情檢方回應了
前刑事局警政監林明佐涉九州博弈集團案,獲准1500萬元交保後返回屏東老家休養,6月14日因高燒併發敗血症被送往急診室,一度傳出命危消息。胞妹林艾樺呼籲讓其兄好好接受治療;台中地檢署則表示,目前尚未接獲正式病危通知,是否針對交保案提出抗告仍在研議中。林艾樺表示,林明佐14日早上出現高燒、畏寒發抖等症狀,緊急送醫急診。經檢查發現其尾椎有手掌大褥瘡,達第四期,嚴重至直腸外露。抽血檢查顯示血色素僅剩5(正常值約14至16),白血球數高達2萬,並有尿道感染跡象,確診併發敗血症。她表示,當日下午林明佐血壓驟降、陷入昏迷,醫院緊急輸液與輸血搶救逾一小時才穩定下來,並進行褥瘡清創手術,目前仍於加護病房觀察。林家希望司法單位體諒實際狀況,讓林明佐專心接受治療,強調林無意逃避司法程序,未來也將由律師定期回報病情與配合調查。台中地檢署回應,目前未接獲林的病危通知,有關是否針對林的交保提出抗告,仍在研議當中。林明佐涉九州博弈網站洩密、貪污案件遭起訴。曾於3月獲1200萬元交保,經檢方抗告撤銷後再次羈押。6月9日延押庭中,他以罹患惡性脊髓腫瘤自稱「半殘之人」請求保外就醫遭駁回。直至11日,法院考量其病情與看守所無法提供所需治療,裁定以1500萬元具保保外就醫,並限制出境、出海與住所至8月,另須定期報到及接受科技監控。

14歲少女肚子痛一個月 醫一開刀傻眼「拉出210公分毛球」破世界紀錄
醫生都看傻了!印度一名14歲少女長期腹痛、嘔吐,送醫檢查才驚覺,肚子裡竟藏著一團長達210公分的「毛球怪物」。這場手術不但成功救人,還打破世界紀錄,成為目前醫學史上最長的毛球摘除案例。根據《印度時報》報導,這名國中女生來自阿格拉地區的小村莊,從小學六年級起就有吞食粉筆、土塊、木屑、毛髮等異常行為,醫生診斷她罹患的是「異食癖」(Pica),屬於一種精神疾患,會讓人強迫性吃下非食用物。少女最近腹痛加劇,一個月內頻繁嘔吐,被家人送到齋浦爾的Sawai Man Singh醫院急診。醫生透過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她的胃整個膨脹變形,內部竟塞滿一大團異物,而且還一路延伸到小腸的遠端!主治醫師康卡利亞(Dr. Jeevan Kankariya)立即率領團隊開刀處理,過程中驚見那團「毛球怪物」不只是一堆頭髮,還混著橡皮筋、線頭、木屑、甚至小石頭,總長度高達210公分,幾乎貫穿整段消化道,醫學上稱為「拉龐索症候群」(Rapunzel Syndrome)。最令人驚奇的是,手術歷時2小時,醫生竟成功將毛球完整拉出,沒有讓它在體內碎裂、也沒用到輸血。這項成果目前已向金氏世界紀錄申報,準備登記為「史上最長毛球手術摘除紀錄」。這次手術由康卡利亞醫師率領,與多位外科與麻醉醫師合作完成並獲得醫院院長與校方協助。醫療團隊指出,少女目前恢復狀況穩定,預計不久後可出院,但後續仍須精神科介入追蹤治療,避免異食行為復發。醫師也提醒,若孩子有吞異物、吃頭髮等行為,務必及早就醫檢查,避免釀成消化道堵塞或更嚴重併發症。

泰國男子上大號「遭3公尺巨蟒咬住生殖器」 下體爆血差點掛掉
泰國曼谷東部北柳府(Chachoengsao province)38歲居民阿塔蓬(Atthaporn Boonmakchuay)在自家浴室遭巨蟒咬住生殖器,一度因嚴重失血而生命垂危,所幸急救後已無大礙。據英國《鏡報》的報導,38歲泰國男子阿塔蓬在位於北柳府的住宅浴室內遭遇這起驚悚事件。他當下突然感到下體劇烈疼痛並伸手查看,這才發現1條網紋蟒(Reticulated python)正死死咬住其生殖器前端。 驚慌失措的阿塔蓬立即呼喚妻子,並拼命想從這條11英尺(3.3公尺)長的巨蟒口中掙脫。他在失去意識前,成功用繩索捆住英尺蟒蛇頭部並將其固定在浴室門把上,防止這條猛蛇逃逸。 急救人員迅速趕赴現場將他送醫,院方緊急為其進行輸血治療。現場畫面顯示,救援人員動用鐵鎚破壞部分排水管系統,才從馬桶管道中取出這條巨蟒。據當地媒體「Bangpakong News」的報導,這條蟒蛇最終被裝入捕蛇袋,後續已野放至自然棲息地。當局研判該蟒蛇是通過排水管逆游進入民宅。 無獨有偶,數月後泰國另一名婦女如廁時,也驚見1條14英尺(4.2公尺)巨蟒從馬桶竄出。幸虧38歲的娜麗叻(Nareerat Sri-nhampong)及時發現這條巨蟒並遠離馬桶,才驚險逃過一劫。 該起巨蟒侵襲事件發生在春武里府(Chonburi province),當地救援志工獲報後趕抵現場,並為捕捉這條巨型網紋蟒而拆除部分浴室設施。整個作業耗時逾1小時,期間團隊用鐵鎚敲碎地磚,最終在地板夾層空洞內發現藏匿的巨蟒。 經測量,這條被捕獲的蟒蛇體重約20公斤,體長超過4公尺。

緬甸地震後醫療資源不足面臨傳染病風險 世衛曝須嚴防霍亂、登革熱等疾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3月28日緬甸當地發生嚴重地震,除了地震本身所造成的傷亡外,災後傳染病也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問題。目前,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緬甸強震列為「最高等級突發事件」,並表示需要800萬美元資金的投入,用於未來30天內拯救人命、防治疾病爆發。緬甸強震至少1700死 醫療資源不足更面臨傳染病風險緬甸3月28日發生規模7.7強烈地震,不只當地受到影響,泰國也有建築物因此倒塌。根據《CNN》報導,這起地震目前至少已造成1,700人死亡、3,400人受傷,另外還有近300人失蹤,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估計最終死亡人數可能會超過 10,000人。現在傷亡人數仍持續增加中,再加上當地多處醫療機構已因地震遭到破壞,水源與衛生設施也被損毀,甚至飲食、飲水都有可能因災害而遭受污染,使當地除了有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外,更面臨傳染病風險,包括腸胃道傳染疾病、蚊媒傳染疾病等。世衛評估有「這些」衛生需求 須防霍亂、登革熱等爆發《法新社》報導指出,世界衛生組織提到,初步估計緬甸當地地震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以及骨折、開放性傷口、壓砸傷症候群等外傷人數眾多,有緊急救護之必要,但目前水電供給中斷,造成醫療服務更加不易取得,並增加了水媒傳染病、食源性疾病爆發風險。世界衛生組織呼籲各國提供資金並表示,這起災害已列為第三級突發事件,而且有800萬美元緊急衛生需求,需用於「拯救人命、防治疾病,以及穩定並恢復基本衛生服務」,經評估目前當地的衛生需求包括創傷及外科護理、輸血用品、麻醉劑、基本藥物等,而且必須緊急加強疾病監測,以防止霍亂、登革熱及其他傳染病爆發。而紅十字會也表示緬甸即將進入高溫季節,對災民與救援行動將構成嚴峻挑戰,緬甸紅十字會評估有5萬戶家戶受影響,並計劃援助1萬至2萬戶家庭,希望全球社會能一同關注緬甸地震災情,攜手幫助當地民眾度過難關。【延伸閱讀】地震頻傳害怕不安! 家長該如何安撫孩童?如何幫助孩子學會保護自己?地震受困如何「自救」增加獲救機會? 切記!壓傷骨折別做1事以免大出血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94

康橋學生重傷頭頸大出血 「手術5hr輸血6000cc」鬼門關搶命
新北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的學生日前舉行「單車環島成年禮」,22日卻發生嚴重車禍,蕭男駕駛自小客車逆向衝撞,導致7名學生和駕駛受傷,其中傷勢最嚴重的顏姓學生,因頭部重創大出血,昏迷指數一度只有3,好在緊急送醫搶救,輸血超過6000毫升,才從鬼門關救回一命。彰基醫療體系發言人張尚文醫師說明,顏姓少年被送到醫院時,呈現低血容量性休克狀態,幾乎測不到血壓,只能摸到微弱脈搏,經初步急救、注射紅血球及升壓藥物後,立刻轉院治療,當時昏迷指數3,情況相當危急。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發現少年因頭頸部外傷,多處大血管出血,立刻會診心臟血管外科加入搶救,整形外科也執行廣泛傷口清創,並由口腔外科協助止血,手術歷時近5小時,並輸血上百袋,超過6000毫升,還好手術非常成功,少年病況逐漸好轉,當天凌晨已出現四肢動作反應,昏迷指數升至8,隔天中午出加護病房前已恢復意識,能夠點頭回應。張尚文指出,少年當時的出血量,只要3到5分鐘就可能失血過多而致命,能夠成功在鬼門關前搶命,除了彰基醫學中心擁有大量血庫,並動用各科醫療團隊搶命外,事發時師長、同學及時幫忙止血包紮,以及後續救護人員的急救處置,全都功不可沒。

生理期經痛「痛到快暈倒」! 就醫檢查竟是腎結石搞鬼
許多女生在生理期時,都會有經痛的情況,嚴重甚至需要吃藥緩解。不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指出,他曾遇過一名有腎結石的女病患,出現嚴重下腹痛、血尿、貧血,但因正值生理期,不清楚是什麼情況前來就診,結果檢查後發現,竟是腎結石掉到輸尿管導致。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在節目《醫師好辣》中指出,他過去曾遇過一名女病患,因為腎結石不痛不癢,就都沒有理會。後來她某天因為生理期來臨時,出現嚴重下腹痛、血尿、貧血的情況,於是就到醫院看診。洪永祥透露,女病患在醫院等候時,出現了下腹疼痛到快昏過去的情況,臉色相當蒼白。轉至急診抽血後,發現其正常值應該位於12-16的血色素,只剩下5.5,立刻替她進行輸血。後來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女病患的腎結石竟然掉到輸尿管,因為該名女患者同時出現生理痛、腎結石痛,加劇貧血以及下腹疼痛感。後續被安排住院後,轉診至泌尿科,將結石給夾出來才解決。對此,洪永祥也提醒,生理痛有時候可能導致腎結石被忽略掉,因此還是要多留意,找腎臟科醫師看一下才保險。

35歲女減肥!出現嚴重貧血 竟是「不吃這1食物」惹禍
林小姐今年35歲,是一名職場女性。近半年來,她總覺得提不起勁,即使睡眠充足也感到疲倦。同時經常感到頭暈,走幾步路就會氣喘吁吁,工作時難以集中精神。某天突然暈倒,經過詳細檢查,發現她的血紅素只有6 g/dL,遠低於正常值,才確診患有嚴重的缺鐵性貧血。減重飲食過於激進 導致體內鐵質嚴重不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陳姿婷表示,詢問病史時發現,林小姐為了保持身材,長期實行嚴格的低熱量飲食,幾乎不吃紅肉。同時,她的月經量較多,但一直沒有重視。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她體內鐵質的嚴重不足。醫生為林小姐制定了全面的治療計劃,經過三個月的積極治療和生活方式調整,林小姐的血紅素水平逐漸回升到正常範圍。她感到精力充沛,工作效率也明顯提升。慢性貧血持續3個月以上 常見疲勞無力、認知記憶力下降陳姿婷醫師提到,慢性貧血通常指持續3個月以上的貧血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成年男性血紅素低於13 g/dL、非懷孕女性低於12 g/dL即可診斷為貧血。最常見的表現包括持續的疲勞感和乏力,即使充足睡眠後仍感到精力不足。頭暈和頭痛也是常見症狀,特別是在突然改變姿勢時更為明顯。由於組織缺氧,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的情況,尤其是在進行輕微活動時。此外,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認知功能的輕微改變也可能出現。在外觀上,慢性貧血患者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或萎黃,這是由於血紅素減少導致的。一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的情況,進一步加重營養不良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嚴重案例中,可能會出現心臟不適、心律失常等併發症,這些症狀需要立即就醫。口服或靜脈補充鐵劑 針對原因調整治療方針陳姿婷醫師進一步解釋,慢性貧血的病因複雜多樣,需要醫生仔細鑑別診斷。最常見的類型是缺鐵性貧血,另外還有慢性疾病相關貧血、營養缺乏、骨髓功能異常以及溶血性貧血等原因引起。對於缺鐵性貧血,口服或靜脈補充鐵劑是主要治療方法。同時,醫生會積極尋找並治療潛在的出血原因,如消化道出血。營養缺乏導致的貧血則需要補充相應的維生素或礦物質,並調整飲食結構。對於慢性疾病相關貧血,治療原發疾病是關鍵。例如,控制炎症、治療感染或腫瘤等。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使用促紅細胞生成素(EPO)來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骨髓功能異常導致的貧血治療較為複雜,可能需要骨髓移植或其他專門治療。在某些嚴重個案中,反覆輸血可能是必要的支持治療手段。均衡飲食習慣和健康生活 茶、咖啡餐後一小時再飲用陳姿婷醫師提醒,均衡飲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是預防慢性貧血的關鍵,攝取富含鐵質的食物如瘦肉、深綠色蔬菜、豆類等至關重要。同時,攝入足夠的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對於素食者,需要特別注意補充維生素B12,可以考慮服用補充劑。對於高風險群體,如育齡期女性、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更應該定期檢查血液常規。也可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安排運動強度。同步留意會干擾鐵質吸收的飲食,例如,茶、咖啡等含單寧酸的飲品會降低鐵的吸收率。因此,建議在餐後至少一小時後再飲用這些飲品。原文出處:中國醫訊234期【延伸閱讀】「缺鐵性貧血」就要多補充鐵?醫師教你如何吃才真正有益!運動易頭暈、疲累恐是「貧血」! 醫列常見原因籲:就醫診治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35

雙胞胎在子宮內鬥爭!出生後竟一紅一白 白寶寶血液被「搶走」
懷了雙胞胎本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大陸35歲女子楊曉麗(化名)的寶寶卻在出生那一刻,讓醫護人員的心提了起來。小寶皮膚蒼白,呻吟、發紺、氣促;大寶皮膚潮紅,也出現氣促症狀,醫護人員意識到很可能是「雙胎輸血綜合症」,趕緊為2個寶寶實施急救,隨後轉入新生兒科接受後續搶救治療。綜合陸媒報導,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楊琴表示,楊曉麗二胎懷了雙胞胎,3月18日出現早產徵兆,胎兒心音減慢,判斷可能出現胎兒宮內缺氧。情況緊急,該院產科馬上為楊曉麗安排緊急剖宮產手術。寶寶出生後,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許瑩發現寶寶膚色一紅一白,對比明顯,體重也相差較大,且2個寶寶都呼吸微弱,呻吟不止,馬上考慮發生了「雙胎輸血綜合症」。類似情況在雙胎妊娠中少見,但死亡率極高,許瑩立即予以復甦囊正壓通氣等搶救,待病情稍穩定後轉新生兒科。醫護人員在楊琴、護士長劉暢帶領下,有條不紊地分2組開展搶救,監測生命跡象、接呼吸機、開通靜脈通路,抽血化驗,並緊急通知輸血科,第一時間為2個寶寶完成血型、血紅蛋白等檢查。結果顯示小寶為極重度貧血,體重僅1.96kg,全身蒼白,肝脾腫大,考慮在宮內屬於長期慢性貧血;大寶體重2.6kg,血紅蛋白是小寶的5倍,結合血紅蛋白及紅細胞壓積結果,可以診斷紅細胞增多症。明確診斷後,醫護人員對大寶予以部分換血策略,第2次抽血檢查已經恢復正常;對小寶則予以少量多次輸血,糾正貧血,同時注意合理餵養、靜脈營養支持、黃疸監測,直至2個孩子康復出院。楊琴說明,雙胎輸血綜合症是1種複雜的雙胎併發症,多發生於單絨毛膜雙羊膜囊雙胎,偶見於雙絨毛膜雙羊膜囊雙胎,該病多數預後不良,圍生期死亡率達60%~100%。在單絨毛膜雙羊膜囊雙胎中,胎盤中存在交通血管,使得其中一方的血液流入另一方,從而引起「供血兒」血容量過少、貧血,嚴重者可致低血壓、心功能減退、體重減輕、羊水過少,甚至會因為失血造成營養缺失而出現發育不良,甚至形成「紙片人」。而「受血兒」則可導致血容量過多、血液黏滯性過高,進而引起體重增長過快、各器官體積增大、羊水過多、水腫。醫生提醒,新生兒出生後需要早診斷,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能減少遠期後遺症的發生。長沙市中心醫院為長沙市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具備優秀的檢驗科、輸血科、超聲影像科,通過多部門協同診療,能夠及時有效地救治危重患兒,為新生寶寶們保駕護航。

子宮腫瘤害經血過多、嚴重經痛 醫曝「1微創手術」有效改善!不影響生育
42歲的B女長期受經血過多、腹痛、腰痛困擾,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遂至醫院就醫檢查。結果發現患有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腸沾黏及慢性發炎等問題,導致雙側腎臟水腫,並引發劇烈的經期腹痛。在透過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進行次全子宮切除及腸沾黏剝離,術後成功擺脫慢性疼痛與貧血,雙側腎水腫狀況亦獲得改善,生活品質顯著提升。子宮腫瘤手術有挑戰 精準治療避免傷及生育功能奇美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孫怡虹指出,子宮腫瘤是女性常見的健康問題,包括子宮肌瘤、子宮腺肌症及子宮內膜癌等疾病,可能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由於子宮位於骨盆腔內,手術具有一定挑戰與風險,特別是當腫瘤位置過深或體積較大時,可能壓迫鄰近器官或血管,影響手術操作。此外,骨盆腔狹窄易影響醫師視野,若病人有腹內沾黏,則會增加組織分離的難度,進而延長手術時間。對於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病人,更需精準剔除腫瘤,以避免影響子宮內膜與血流供應,這些因素均相當考驗醫師的經驗與技術。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 精準度與成功率大幅提升孫怡虹醫師表示,傳統開腹手術雖可解決複雜的婦科腫瘤問題,但因切口範圍較大,可能影響術後恢復,並增加併發症風險。相比之下,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具備高解析度3D影像與靈活操作,醫師可透過即時視覺回饋精細調整手術力道,在狹窄的腹腔內精準移除病灶,不僅能克服腹內沾黏、腫瘤體積過大、器官移位等挑戰,更能提升手術的精準度與成功率。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手術傷口較小,可有效減少出血與疼痛,降低併發症風險,術後病人也能更快恢復正常生活,大幅提升治療體驗。術後應留意傷口癒合狀況 當心併發症影響健康孫怡虹醫師提醒,子宮腫瘤手術可能伴隨較高的出血與輸血風險,尤其是大型腫瘤的處理,且鄰近器官如膀胱、腸道與輸尿管可能因手術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功能,因此,即使採用微創手術,術後仍須留意感染與傷口癒合狀況,以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此外,術後因活動受限,可能增加深靜脈栓塞導致血栓風險,其他併發症還包括腹內沾黏及女性荷爾蒙變化對長期健康的影響。 【延伸閱讀】35歲上班族「子宮腺肌症」經痛狂請假! 「1微創手術」解困擾且不留疤女性小心甜蜜陷阱!「愛吃甜」可致陰道炎、月經失調 更增子宮內膜癌風險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56

血源募集愈發困難 專家籲嚴格執行用血量限制
近年國內不時出現血量庫存告急,台灣血液基金會認為,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血源募得越來越困難,現行規定捐血年齡為17到65歲,可捐血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要用血的中高齡者卻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醫院用血過於浪費,建議應落實「精準化輸血」,開源有限,就要節流來因應。台灣捐血率是全世界最高,但即使如此,血液供應仍跟不上需求。血液基金會專員杜文靖表示,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可以捐血的青年和中壯年越來越少,近年還觀察到年輕族群捐血意願越來越低,且隨著高齡族群增加,各式手術、癌症化療等用血量越來越大,每逢周一各醫院領完血,庫存量就掉到安全水位以下。杜文靖表示,自己父親日前住院,血紅素掉到9g/dl,醫院就啟動輸血,其實很浪費,應到7g/dl再輸血即可,身為家屬當然是尊重醫囑,但站在基金會立場,仍呼籲醫院推動精準輸血。三軍總醫院血庫中心主任林信仲表示,為了節流,各大醫院已按照美國外科輸血指引,將過去血紅素低於10即輸血,改為低於7且出現症狀才需輸血,兩者用量差距大;同時也要求醫師手術前先讓病患的血紅素到達10,否則術中輸血不僅浪費更多血量,也不利於預後。但林信仲坦言,不少醫師仍習慣照著過去的方式做,看到血紅素掉到10以下就趕快輸血,落實新指引是個難題,醫院只能不斷教育醫師,或是在血荒時嚴格執行用血量限制。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闕宗熙表示,國內醫院僅2成落實新做法,甚至出現區域醫院輸血率比醫學中心還高的情況,呼籲健保署公布各醫院用血,並透過評鑑等行政手段,審查及管控各類疾病用血模式,提升輸血品質。

阿公感染A流又不肯戴口罩 7天日本團成孫子「照護惡夢」
許多年輕人與長輩出國,可能因為生活習慣、觀念的差異,面臨許多問題。1名男網友指出,去年冬天陪阿公和對方的朋友參加7天6夜的日本東北地區團體旅遊,原以為是簡單的陪伴行程,卻成為一段身心俱疲的經歷,讓他直呼「真的太難了」。原PO在Dcard發文表示,出發前他曾想協助阿公整理行李,但對方堅持自己收拾,結果到日本後才發現阿公的行李物品極度不足,不但沒帶水壺、雨傘、羽絨衣和帽子,衣物也只有2件內褲與2件單層褲、1件早已脫棉的薄外套,導致整趟行程阿公都在發抖。身為孫子的他,連續7天都在詢問阿公,是否需要在當地補齊生活用品,但對方皆拒絕,也換來其他長輩在耳邊嘮叨不休,讓他幾乎崩潰。更棘手的是,旅行途中遊覽車上有人感染A型流感,導致全團的旅伴群聚感染。原PO指出,當時阿公也出現不適症狀,雖然沒有發燒,卻拒絕戴口罩、看醫生或吃藥。第3天起,阿公更出現失禁狀況,不但在遊覽車座椅上頻繁解放,晚上也頻繁起床尿床,甚至大小便失禁從褲管流到鞋子裡,情況相當尷尬。旅程最後一天的早餐時,阿公還喝下大量湯湯水水,包括3碗味噌湯、3杯果汁、2杯水、2杯牛奶和1杯茶。直到回程前,阿公終於願意買水壺,卻一口氣喝了2瓶500ml的水,結果飛機上仍發生失禁情況,即便試圖去廁所,但還沒走到該處就已尿濕。所幸空服員相當有耐心,沒有表現出任何不悅,還主動提供毯子協助阿公遮掩部位,並貼心表示,若有需要可隨時告知機組人員,讓原PO當場差點感動落淚,「感謝星宇航空。」抵達台灣後,原PO考量其他團員已無法忍受阿公的狀況,也不想一同乘坐遊覽車,於是特地請父親接機,但阿公因為感染A流,每走30公尺就要休息一下,父子倆建議直接送急診,沒想到阿公堅持先回家,最後甚至連下車都無法自如行動,只好再度送醫,住院2周。經醫師檢查才發現,阿公有胃潰瘍未治療,紅血球指數過低甚至需要輸血。無奈的是,阿公在出發前攔不住、勸不動,加上愛面子答應朋友一起去日本,直到回國後才說以後不再出國。此趟旅程讓原PO感嘆,長輩固執、不聽勸的情況讓人身心俱疲,加上被其他同團長輩言語轟炸,旅途中不但精神緊繃,還飽受氣味折磨。他直言,自己對遊覽車司機、飯店與空服員都感到萬分抱歉與羞愧,「(阿公)怎麼勸都不聽,語氣重一點還要板著臉生氣,真的太難了。」他也提醒,想帶長輩出國的年輕人,務必三思而後行。貼文一出引發討論,網友紛紛表示「根本夢靨,我大概在第一次不聽勸出事後,就不會想理他(阿公)」、「拍拍,但是不是旅行前就可以先判斷該長輩適不適合出國」、「辛苦你了,阿公是不是輕微失智」、「好可怕的經歷」、「你好偉大,沒有你,阿公會死吧」。不過,針對網友疑惑阿公是否有失智症傾向?原PO回應,「不確定,但他(阿公)的記憶力比較像老化。阿公還有在工作,待辦事情也幾乎都沒忘記。阿公只有小學學歷,所以很多我們覺得正常的事情,他無法理解或是覺得不要緊、無所謂。」

哈佛研究:柑橘類水果助長腸道益菌 有望降低20%憂鬱症風險
消化系統不只影響健康,也與情緒有關,因為超過50%的血清素、多巴胺都源自於腸道。研究發現,每天吃一顆柑橘類水果,能助長腸道中的有益菌叢,降低20%憂鬱症風險。專家表示,柑橘類水果富含營養且不像藥物有副作用,未來或許可成為天然的抗憂鬱症的食物。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影響情緒的神經傳導物質主要來自大腦,但哈佛醫學院醫師拉吉(Raaj Mehta)博士及其研究團隊,以超過3萬名女性的飲食與心理健康數據為母體,發現腸道菌叢在情緒調節上扮演關鍵角色,甚至被稱為「第二大腦」。其中,血清素(Serotonin)和多巴胺(Dopamine)是2種與快樂息息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約90%的血清素與50%以上的多巴胺都源自於腸道,每天食用柑橘類水果,包括橘子、檸檬、葡萄柚,腸道內有較高比例的有益菌種「普雷沃氏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簡稱F.prausnitzii)」。過去已有研究指出,普雷沃氏菌細菌具有強大的抗發炎能力,有望幫助傳輸血清素與多巴胺,影響大腦的情緒調節機制,也與一項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結果相符,該研究發現,柑橘類水果攝取較少的慢性心臟衰竭患者,罹患憂鬱症的風險較高。拉吉博士接受《哈佛公報》(Harvard Gazette)訪問時表示,「我們發現,當人們每天食用一顆中等大小的橘子,他們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可能會降低約20%。」而當受試者增加蘋果、香蕉等其他水果或蔬菜的攝取量,並未發現類似的憂鬱症風險降低現象,顯示柑橘類水果可能具有獨特的影響機制,成果已於去年底發表在《微生物群》(Microbiome)期刊。針對柑橘類水果能取代抗憂鬱藥物?拉吉博士強調,柑橘類水果無法與抗憂鬱藥物直接比較,因為研究探討的是預防憂鬱症,抗憂鬱藥物通常是用來治療已發病的患者,再者藥物治療的機制與飲食影響腸道的機制不同,柑橘類水果的抗憂鬱症作用仍需進一步以相關研究證實。儘管如此,柑橘類水果仍是一種低風險、高營養的飲食選項,尤其它不像藥物具副作用,因此可成為未來心理健康的輔助飲食策略。研究團隊也坦言,該項研究仍有一些限制,例如,受試者族群以白人中年女性為主,未來需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數據驗證結果。其次,研究雖控制多種影響因素,但柑橘類水果與憂鬱風險降低之間,可能還有其他未被發現的影響因子。然而,無論如何,柑橘類水果富含維生素C、抗氧化物與益生元,對身體健康有諸多好處。即使目前無法完全確定它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機制,每天吃一顆柑橘類水果,絕對是有益無害方法。拉吉博士表示,「目前憂鬱症的治療需求遠遠超過現有的治療方式,而柑橘類水果幾乎沒有像藥物的副作用。如果這種簡單的飲食習慣真的有用,將是個非常值得探索的疾病預防策略。」報導指出,雖然柑橘類水果無法完全取代藥物,但它作為一種可能有助於穩定情緒的健康食物,值得民眾納入日常飲食。無論是橘子、檸檬、葡萄柚,還是其他柑橘類水果,不僅能增強免疫力,還有助於提供情緒正面影響。

一生捐血1173次!「特殊血漿」拯救逾240萬新生兒 澳洲「黃金手臂」辭世
澳洲男子哈里森(James Harrison)有著「黃金手臂」的美譽,他從18歲就開始捐血,每2周捐一次,一路捐到81歲,一生共捐血1173次,而他的血漿更拯救了超過240萬名差點成為死胎的寶寶。哈里森近日證實,他已於上月在養老院辭世,享壽88歲。根據《CNN》報導,哈里森出生於澳洲新南威爾斯州(New South Wales),他在14歲時因肺部手術接受大量輸血,從此決定未來也要捐血助人、回饋社會,在他成年過後(1954年),便會每2周捐血1次。澳洲紅十字會生命之血(Australian Red Cross Lifeblood)在1967年發現,哈里森的血漿含有一種罕見抗體,可用於開發藥物「Anti-D」,幫助懷孕婦女對抗「新生兒溶血症」,以預防新生兒因Rh因子疾病(Rhesus disease)身亡。自1954年至2018年,哈里森一路從18歲捐血到81歲,共計捐血1173次。捐血中心表示,哈里森從未錯過任何一次預約,更因此在2005年創下金氏世界紀錄,一度成為捐血次數最多的人。在哈里森81歲那年,因為已經超過了捐血年齡上限,捐血中心還為他辦了退休儀式,當時哈里森就說到,如果允許,他願意繼續捐血。後來,捐血中心在本月1日撰文道,哈里森於上月17日,在睡夢中平靜地離開。哈里森的女兒崔西・梅洛希普(Tracey Mellowship)說,她的父親非常自豪能夠這樣無需代價、毫無痛苦地拯救這麼多生命,「他總是說這並不會對她造成傷害,聽到這麼多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因為他的善良而得以生存,父親感到很高興」。據悉,哈里森的2個孫子也接種了「Anti-D」疫苗。捐血中心也強調,哈里森的血液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即使哈里森已經離世,研究人員仍正在藉由他和其他捐贈者的血漿,在實驗室培養這種罕見抗體。

支氣管痙攣「使用面罩式呼吸器」搶救 教宗方濟各現況曝光「持續觀察48小時」
近期傳出身體情況惡化的88歲的教宗方濟各(Papa Francesco),2月28日下午突然出現支氣管痙攣,隨後發生嘔吐並伴隨吸入現象,導致呼吸困難,病情急速惡化。後續醫療團隊立即對其進行支氣管吸引,並使用非侵入性機械呼吸器,目前教宗仍需觀察24至48小時,以評估是否有進一步惡化的情形。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梵蒂岡(Vaticano)發布公告強調,教宗此次健康危機來得太過突然,雖然經過緊急處置後,教宗的血氧濃度已恢復至危機發作前的狀態,但由於教宗本身病情複雜,仍無法排除進一步惡化的可能性。有梵蒂岡消息人士表示,教宗是在2月28日下午14點左右病發,當時他正在接受呼吸物理治療,並於小教堂內進行祈禱。但在支氣管痙攣發作後,教宗的呼吸情況迅速惡化,甚至導致嘔吐,部分嘔吐物甚至被吸入氣道,使情況更加嚴峻。醫療團隊緊急介入後,立即進行支氣管吸引清除嘔吐物的阻塞,並以面罩式呼吸裝置這種非侵入性機械呼吸器輔助教宗呼吸。據了解,在整個過程中,教宗意識清醒,並能夠配合醫療指示。報導中提到,教宗近期的健康狀況已引發外界關注,2月14日當天,教宗因支氣管炎住進羅馬真理之子醫院(Gemelli)後,病情惡化為雙側肺炎,並伴隨「多種微生物感染(polimicrobica)」,增加感染擴散至其他器官的風險,醫學上稱為「敗血症(sepsi)」,這也是目前醫療團隊最為擔憂的部分。而之後,教宗因長時間的呼吸困難,2月17日透過高流量鼻導管進行氧氣治療,2月18日又因血小板數量下降而接受輸血,後來更出現輕微腎功能不全的狀況,直至2月22日病情才稍有好轉。後續梵蒂岡於2月26日發布公告,表示教宗的健康狀況「輕微改善」。但教宗的病情在2月28日再次惡化。據了解,住院期間,教宗仍然維持日常祈禱與聖事活動,2月28日上午還領受聖體聖事(Eucaristia)。但醫療團隊對其健康狀況持謹慎態度,強調目前雖已緊急處置,但仍須觀察24至48小時,以確保不會出現更嚴重的併發症。消息人士也提到,這次教宗的支氣管痙攣是單獨發生,與此前的感染可能沒有直接關聯,但仍需要密切監測,以防止病況再度惡化。除肺部感染外,教宗過去曾接受結腸手術,並多次因膝蓋問題影響行動能力。這次住院後,教宗的公開活動全面暫停,許多原訂的會議與宗教儀式皆由其他高層神職人員代為主持。目前梵蒂岡也尚未發布教宗是否會進一步延長住院時間的決定,但推測醫療團隊可能會建議延長觀察期,以確保病況穩定後才允許他返回聖馬爾大之家(Casa Santa Marta)。據傳而羅馬教廷內部也開始討論應變計畫,以因應教宗長期健康不穩定的狀況。

教宗方濟各病情「略有好轉」! 梵蒂岡曝最新病況:已不再臥床不起
現年88歲的教宗方濟各,在本月14日因罹患支氣管炎入院,之後病情惡化需要氧氣與輸血治療,而梵蒂岡在23日公布其最新病況,稱教宗病情「略有好轉」,但仍處於「危急」狀態,好在未再發生呼吸危機,此前檢查出的初期輕微腎衰竭症狀也獲得控制。據悉,教宗在醫院內參加了彌撒儀式;梵蒂岡新聞室則發動馬拉松祈福活動,每晚持續在聖伯多祿廣場為教宗健康舉行誦唸玫瑰經。綜合外媒報導,梵蒂岡表示,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22日出現呼吸危機,需要進行氧氣治療,但方濟各目前病況已經「略有好轉」,沒有發生嚴重氣喘,氧氣的百分比已略有減少。梵蒂岡也透露,方濟各在24日早晨吃了聖餐,不再臥床不起,並於當日下午恢復活動。此前,梵蒂岡在24日上午曾發表簡短聲明,指方濟各度過了「平靜的一夜」,且在醒來後「心情很好」。教廷新聞室指出,從24日晚上開始,所有居住在羅馬的樞機主教,以及羅馬教廷與教區的神職人員,在晚間9時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持續每晚帶領公眾誦念玫瑰經,為教宗方濟各的健康祈福,而該儀式將由教廷國務院長帕洛林(Pietro Parolin)樞機主教主持。教宗方濟各下榻的傑梅利醫院(Gemelli Hospital)也發出聲明稱,從24日開始,將在醫院大廳的聖若望保祿二世禮拜堂(Cappella San Giovanni Paolo Il)舉行聖體敬禮儀式,時間為每天12時至下午1時,隨後會在下午1時5分舉行彌撒,來為教宗祈禱。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教區和主教,都在為教宗方濟各發起許多祈禱活動;其中,愛爾蘭主教們也說到,自本月初教宗住院以來,他們就一直在為教宗的康復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