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人員
」 汪建民 麻疹 疫苗 醫療人員 肺腺癌空服員佩戴手錶不只是為了好看 「這項重要用途」成拯救旅客關鍵
許多人出國搭機時會發現,空服員都會換上整齊劃一的制服外,手上也一定會配戴手錶。據了解,空服員受上的錶除了可得知時間外,還有一項重要用途,甚至能成為拯救機上旅客。根據《交通工具NEWS》報導,像是日本航空(JAL),就會要空服員必須配戴手錶,且是「有秒針」的款式,這項規定是因為空服員在機上的工作包羅萬象,包括隨時注意時間,因此空服員佩戴手錶是不可缺少的工具,而除了靠手錶得知時間外,還有一大重要用途,就是能拯救旅客。根據引述了日本空服員的說法,「空服員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緊急時刻化身為協助旅客的保安人員」,原來在飛行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旅客身體出狀況,空服員會先廣播尋求機上醫療人員協助,若機上沒有旅客能提供醫療協助,空服員必須親自下場協助旅客,譬如測量脈搏時,手錶上的秒針就能派上用場。一般來說,國際線的空服員則傾向選擇有顯示雙時區的手錶,雖然日本航空是規定配戴有指針的手錶,不過若是能顯示秒數,空服員也能配戴電子錶,另外《搜狐網》指出,航空公司往往會強制要求空服員戴上手錶,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不幸遇到飛安問題,需帶領旅客逃生,掌握打開艙門的時間就很重要,也因此需要配戴著手錶。除此之外,空服員為何都將手錶配戴於左手,因為在機上服務乘客時,右手常需使用,若配戴手錶可能會影響到服務品質,因此才多配戴於左手。空服員在工作時都會戴手錶。(圖/翻攝自X)
健保每點0.95元六月達標? 邱泰源喊難
衛福部長邱泰源12日表示,雖然2025年健保總額新台幣9,286億元已是近年最高,不過若要達到立法院要求,6月健保平均點值每點0.95元「還是很難」。衛福部日前公布2025年健保總額9,286億元,不僅是首度突破9,000億元大關,也比2024年8,755億元增加了531億元,成長金額是歷年最高,也是第二年成長率達到行政院國發會核定的5.5%天花板。據了解,目前健保點值約為1點0.9元左右,近年則不時受到流感、COVID-19新冠疫情升溫醫療行為增加,稀釋了經費而讓每點代表金額下降。以2024年第一季來講,西醫基層健保點值約是1點0.8元左右,倘若健保點值長期太低,除了將降低醫療院所收入外,也使醫療院所無力支付醫事人員薪資,導致人力流失,最後恐無醫事人員提供醫療服務,也讓醫事人員示警「看愈多賺愈少」,制度亟需革新。邱泰源12日出席「台灣醫法實務論壇」時指出,2025年健保總額重視提升醫療人員執業環境,保障醫療品質,同時也檢視了醫界需求。他說,儘管2025年健保總額成長率5.5%,已是國發會所核定的最高成長率,但仍低於醫院代表提出醫院部門成長率6.7%,西醫基層所提的成長率也超過5.5%,顯見仍有進步空間。邱泰源強調,健保總額仍會盡量符合民眾及醫療人員需求,讓醫療院所照顧民眾的健康,沒有其他考量因素。邱泰源坦言,短期還是很難達到2024年立法院社福及衛環委員會主決議的2025年6月健保平均點值拚到每點0.95元。邱泰源重申,健保總額成長率均按照健保總額的協商結果辦理,期間尊重健保會及專家建議、符合醫療需求,旨在滿足民眾醫療需求,讓台灣醫療保持在國際水準,並積極納入新醫療科技、罕病新藥、血友病治療、抗精神病長效針劑等,更照顧急重難罕患者、守護資源不足及偏鄉醫療。
民眾搶打麻疹疫苗!衛福部次長曝「急診人次」:應先確定流感疫苗打了沒
台灣麻疹疫情逐漸升溫,自去年底爆發麻疹至今,共累計39例,也讓許多民眾急著打電話去診所詢問,想要自費施打疫苗。對此,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事實上,相較於麻疹,上週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醫人次已達到12萬7357人,「過年群聚要來了,你該確定的是長輩是否已經完成流感疫苗接種」。「台灣人真的很可愛。」林靜儀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上週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醫人次達12萬7357人,2週前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為548人,4週平均肺炎及流感死亡人數為520人,而麻疹感染通報上週僅5人、本週1人,「然後大家瘋找麻疹疫苗。拜託一下,過年群聚要來了,你該確定的是長輩是否已經完成流感疫苗接種」。林靜儀9日也在其他貼文中提到,「真的不用每個人恐慌性接種麻疹疫苗」,由於醫療人員較容易接觸感染者,也容易傳播給其他免疫力低下患者,所以醫療機構群聚感染會成為一個必須處理的事件,一般人不用緊張。林靜儀強調,簡單來說,「1981年之後出生的醫療人員已無抗體的」以及「1981年之後出生的人要去麻疹流行區的」,才是需要評估接種麻疹疫苗的人;若是小孩子,則應按照幼兒手冊的接種時程依序接種。林靜儀解釋,1981年之前出生的人,多數都得過麻疹,已經有免疫力了,接種疫苗的順序時間和對象都有流行病學評估,「拜託大家,疾管署建議接種時好好接種,沒建議的族群先不用一頭熱,老是反過來走真的對自己沒好處」。林靜儀指出,疾管署2021年台灣國民免疫力長期調查研究「我國麻疹抗體陽性率約70%,最低族群為15~19歲,僅37%。最高為55~59歲族群,為97%,其次為3~4歲族群及50~54歲族群,均為93%。」她也提醒,在進行生育計畫或可能懷孕、正在懷孕的女性不能接種MMR。
麻疹疫情擴大!醫示警「搭大眾運輸」很危險:戴口罩就是最好的防疫
麻疹疫情持續擴大,讓許多民眾急著打電話去診所問,還有沒有疫苗可以施打。對此,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提醒,疫苗不夠讓大家打到,戴著口罩就是最好的防疫。同時也示警,目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還有醫療人員急診與呼吸道相關門診人員,是最危險的!因近期麻疹疫情受到社會關注,導致自費市場MMR(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需求遽增,疾病管制署呼籲臨床醫師應提供具較高感染風險或傳播風險者優先接種,以「1981年(含)以後出生,不具有5年內麻疹抗體證明,且距前2劑MMR疫苗接種時間超過15年之醫護人員」及「1981年(含)以後出生之成人,需前往麻疹流行區(如越南、印度、柬埔寨),經醫師評估後需接種之民眾」為優先。對此,蘇一峰昨(9日)在臉書發文表示,麻疹要大流行,機會應該不高,但是感染幾十個、上百人應該有機會,「這陣子把口罩戴好,疫苗不夠讓大家打到,戴著口罩就是最好的防疫。」他也示警,目前除了醫療人員急診與呼吸道相關門診人員,屬於高危險族群之外,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同樣也相當危險,大聲疾呼「國家應該提供足夠疫苗,保護醫療人員。」疾管署近期呼籲,在目前疫苗資源有限情況下,為發揮最大防疫效果,請將疫苗優先提供目前風險較高之上述二類對象,後續將視疫苗供應狀況再適時調整。請配合並協助適時向民眾說明,同時衛教民眾平時做好呼吸道衛生、咳嗽禮節及手部衛生,共同防範麻疹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
麻疹疫情升溫!病患得皰疹竟「鬆口氣」 醫:大部分民眾終身免疫
最近國內麻疹疫情升高,中部群聚感染事件擴大,累計確診病例為16例,已掌握接觸者共3,123人,引發部分民眾恐慌,紛紛搶打疫苗。對此,醫師呼籲民眾不需要像3、4年前那樣恐慌,因1981年以前出生的民眾絕大部分都有終身免疫,之後出生的人也絕大部分有打過疫苗,群體免疫下的保護還是很夠的。有急診醫師在臉書粉絲專頁「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發文表示,最近麻疹疫情升高,來看診懷疑自己麻疹的病人也變多了,近日有位中年男性到診,見面第一句話就說自己得了麻疹,翻開衣服一看,胸前、腋下、背後一團團叢聚性水泡,醫師跟他說這叫帶狀皰疹,沒想到,男子似乎「鬆了一口氣」。急診醫師表示,這跟以前的經驗不一樣,通常他一說是帶狀皰疹,病人多半緊張的問怎麼辦,「看來帶狀皰疹就跟科目三一樣,已是昨日黃花退流行了。現在流行的是麻疹。」對此,他則表示麻疹雖然傳染力強,但別忘了,1981年以前出生的民眾絕大部分都有終身免疫,之後出生的人也絕大部分有打過疫苗,群體免疫下的保護還是很夠的,「不需要像3、4年前那樣恐慌。」目前國內麻疹疫情,確診者足跡遍布台北、台中及高雄,活動範圍大到無法匡列,大批民眾都因此恐慌,搶打疫苗。然而,據疾管署2021年公布台灣國民免疫力長期調查研究,我國麻疹抗體陽性率約70%,最低族群為15~19歲,僅37%,最高為55~59歲族群,為97%,其次為3~4歲族群及50~54歲族群,均為93%。對此,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表示,「1981年之後出生的醫療人員已無抗體的」和「1981年之後出生的人要去麻疹流行區的」,這兩者才是需要評估接種麻疹疫苗的人,1981年之前出生的,多數都得過麻疹已有免疫力,林靜儀強調,接種疫苗的順序時間和對象,都有流行病學評估,拜託大家聽疾管署的建議,接種時好好接種,沒建議的族群先不用一頭熱。
麻疹疫情延燒 衛福部揭2類人「優先接種」:不用一頭熱
台灣爆發麻疹疫情,確診者足跡遍布台北、台中及高雄,活動範圍大到無法匡列,引發民眾擔憂搶打疫苗。對此,衛福部次長林靜儀喊話,不用恐慌性接種疫苗,目前有2類人是高風險族群,是最優先接種的建議對象。疾管署2021年公布台灣國民免疫力長期調查研究,我國麻疹抗體陽性率約 70%,最低族群為15~19歲,僅37%。最高為55~59歲族群,為97%,其次為3~4歲族群及50~54歲族群,均為93%。林靜儀在臉書發文提醒,真的不用每個人恐慌性接種麻疹疫苗,醫療人員是因為較容易接觸感染者,也容易傳播給其他免疫力低下患者,所以醫療機構群聚感染會成為一個必須處理的事件,但一般人不用緊張。疾管署建議2族群優先接種。(圖/疾管署提供)林靜儀指出,「1981年之後出生的醫療人員已無抗體的」和「1981年之後出生的人要去麻疹流行區的」,這兩者才是需要評估接種麻疹疫苗的人,小孩則照幼兒手冊的接種時程依序接種。至於1981年之前出生的,多數都得過麻疹已有免疫力,林靜儀強調,接種疫苗的順序時間和對象,都有流行病學評估,拜託大家聽疾管署的建議,接種時好好接種,沒建議的族群先不用一頭熱,「老是反過來走真的對自己沒好處」,同時也呼籲正在進行生育計畫或可能懷孕、正在懷孕的女性不能接種。
麻疹疫情延燒!民眾搶打疫苗 衛福部稱尚無接獲短缺通報
麻疹疫情狂燒,加上有個案搭高鐵趴趴走,讓民眾爭相搶打疫苗,基層醫師建議疾管署釋出公費麻疹疫苗,提供給25~43歲民眾,並排出優先次序,醫療人員、航空機組人員等高風險對象先施打。衛福部表示,目前自費疫苗尚有2.7萬劑,爆發大流行機率不大,籲民眾不需要搶打。中部某醫院麻疹群聚案持續擴大,累計16人感染,接觸者3123人,創下5年來最多紀錄,且有麻疹確診者搭乘高鐵至其他縣市活動,讓醫護神經緊繃。台中市各醫療院所出現搶打MMR(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三合一疫苗熱潮,據悉,搶打族群除近期計畫到東亞或歐洲旅遊者,不少是醫院裏的醫護人員。目前中市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已無可供自費接種的MMR疫苗,有民眾反應,問了超過10間診所才問到1家仍有MMR疫苗,台中南屯區1間診所調到20支疫苗,不到1小時被預約一空;還有醫院護士緊急向診所求助,盼熟識的醫師「留一劑給我」。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建議,疾管署手上的公費疫苗可釋出轉為自費,提供有需要者接種,台灣約6~7年前曾有過麻疹大流行,自費市場沒貨,當時也釋出給醫療院所,對疫情控制有正面幫助,並非先例。衛福部食藥署說明,MMR疫苗主要由2家業者供應,分別是荷商葛蘭素史克(GSK)和美商默沙東(MSD),自費疫苗庫存分別約1.7萬支和1萬支,近期尚無接獲醫療院所通報短缺。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台灣孩童麻疹疫苗接種率高達97%,要造成大流行不容易,疾管署會持續監測,目前都在可控制範圍,衛福部也會檢討公費疫苗、自費疫苗數量是否充足。
號召千人上街!驗光師拚英文正名 眼科醫學會曝反對原因
驗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6日號召千人走上街頭抗議,要求衛福部將驗光師英文名稱正名為「Optometrist」,同時要求擴大業務範圍,開放為15歲以下兒童進行驗光並配製眼鏡。不過眼科醫學會反對,認為該英文名稱與台灣現況不符,若改名可能造成民眾誤解。衛福部統計,全國約有近4000名驗光師,而國內《驗光人員法》規定,驗光師不得為6歲以下兒童驗光,而6至15歲兒少需在眼科醫師教導下進行。驗光師全聯會理事長黃群宸表示,現行無論在診所或眼鏡行,都會要求驗光師幫6歲以下兒童驗光,等於被迫違法,受罰的又是驗光師,簡直有苦難言。黃群宸說明,驗光師英譯應修正為「Optometrist」,但醫事司仍建議以不符國際規範的「Optician」作英譯,即非醫事人員的「配鏡師」,損害驗光師專業與尊嚴。他痛批衛福部黑箱操作,迎合眼科醫學會與醫師公會。黃群宸表示,在澳洲、新加坡等許多國家,Optician(配鏡師)只能針對眼科醫師開的配鏡單進行配鏡,不能獨立驗光,錯譯將影響本國驗光師在國際交流,要求衛福部1個月內落實專業地位正名與政策修正,促成2月中旬與澳洲視光學院展開學術合作交流。眼科醫學會回應,Optician是英國系統對驗光師稱呼,而Optometrist最早出現於美國,是指接受學士後教育、有診斷治療眼科疾病能力的醫療人員。目前國內驗光師臨床實習時間短,在醫院或診所不到半年,另外半年在眼鏡行,與其他醫事人員至少1年的教學醫院實習有落差。眼科醫學會強調,稚齡兒童的驗光及視力檢查與成人顯著不同,並非單一眼鏡就能治療,常需使用特殊的檢查技術和儀器,例如若沒有散瞳驗光,會造成錯誤度數驗配,對兒童視力健康產生影響。
抹片篩檢要求醫師填身分證字號 國健署:將回歸原有申報方式
衛福部國健署今年擴大四癌篩檢對象,其中子宮頸抹片下修5歲,更新增人類乳突病毒(HPV)病毒檢測。但有醫師反映,今年度抹片篩檢單竟新增「採檢人員身分證字號」欄位,恐有侵犯個資的疑慮。國健署2日回應,為避免造成誤會,將回歸原有申報方式。為防範子宮頸癌,今年起抹片篩檢年齡增列25到29歲女性,並新增35歲、45歲及65歲女性HPV檢測服務。兩項檢測都是以子宮頸抹片局部採樣,由婦產科或家醫科醫師執行。不過,近日有醫師在社群平台上發文表示,今年度的抹片篩檢單上須填寫採檢人員的身分證字號,「這跟罷免須附身分證影本是不是同個意思?」並標記婦產科醫師出身的林靜儀。林也留言回應「已提醒國健署,不要因為行政業務方便影響執行者的隱私」。林靜儀指出,自己過去也有參與抹片採檢工作,僅需填寫醫療院所和醫師代碼,並且蓋上醫師章,交由醫院行政人員,由醫療院所向衛福部申報。針對今年新增採檢人員身分證字號欄位一事,林靜儀表示,已向國健署了解,由於醫療院所須和衛福部申報,也會給予獎勵,需要勾稽是哪些醫療人員執行。林靜儀指出,原先目的是將國健署「癌症篩檢與追蹤管理資訊整合系統」與醫事司「醫事人員系統」介接,新增欄位是為確認採檢人員資格,不過國健署有收到一些醫事人員反映,因此正在評估調整。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回應,為避免造成誤會,將回歸原有的申報方式。過去是否有不符資格的醫事人員執行採檢?她表示,抹片服務行之有年,醫療院所對相關規定都非常清楚,如有非家醫科或婦產科醫師執行採檢,即不符合資格,將核扣預防保健費用。
長照3.0將上路…重度失能者易「漏接」 專家直指這些原因
國發會台灣人口推估隨著國人壽命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明年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但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發生的長照悲歌,2023年多達14起,造成24人死亡,顯示重度失能者家庭負擔重。專家直指,重度失能者容易被日照中心退案,加上住宿式機構資源及長照人力不足,都是導致「漏接」的原因。今年12月,新北一名73歲老翁不忍68歲妻子長期受罕病「水腦症」折磨,親手將她從窗邊推下,導致其墜樓身亡。監察院委員王幼玲日前指出,目前長照給支付服務逾7成集中在輕中度失能者,重度失能者仍多仰賴家庭及移工,且使用長照服務比例逐年下降,顯示我國對重度失能照護資源投入不足。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陳正芬表示,長照悲劇多數發生在單一照顧者家庭,容易造成憂鬱症等精神問題。除了鼓勵善用喘息服務、求助電話,政府也要提高警覺,如果發現個案遭退案,應啟動追蹤。2023年使用長照2.0給支付服務人數近69萬人,推估需求人數86萬餘人,涵蓋率達8成。但目前長照服務使用者多為輕中度家庭,重度失能者使用長照給支付比例僅22.5%,並有12萬多人使用住宿式機構服務。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說明,重度失能者使用長照服務較多的是陪伴服務、協助沐浴洗頭及基本日常照顧服務,如協助翻身、移位、穿脫衣服、如廁、協助用藥。長照2.0將邁入3.0,陳正芬建議,在長照3.0加強中重度失能照護資源布建,例如納入夜間居家服務、延長服務時段、增加臨時性支持服務,並參考互助喘息模式更有效運用人力。在新北開業的社區藥師李懿軒說,不少獨居長輩由鄰里長或個管師轉介而來,希望協助改善用藥問題,但藥師介入後往往發現背後是照顧問題。一位獨居阿姨有肥胖、關節疼痛問題,身心狀況不佳,海外親戚經常推薦她使用保健食品,李懿軒到訪後請她拿出家中所有保健品,發現其中含有西藥成分,不建議繼續使用,但這是阿姨唯一的社交連結,必須找尋替代方案。李懿軒指出,藥師看症狀給藥當然沒有錯,但面對獨居長者更需要顧及其他面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選擇。例如長者失眠需使用安眠藥,但長期使用會增加跌倒風險,變成負向循環。當醫療人員從熟悉的醫院進入陌生的社區家庭場域,因為缺乏經驗,各職類人員難免出現代溝,如何更細緻地分工及互動,需要政府投注更多資源。
健保署「分區總額」新制明年上路!保障院所基本收入 成長「分階給付」
為推動分級醫療、管理醫療費用的成長,健保署將推動「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相較於疫情前的門診就醫,台北區去年的就醫人數多了0.8%,但件數卻成長6.8%。為避免衝量,健保署長石崇良透露,明年起,各分區將比照南區模式,推動醫院個別總額,保障明年收入不低於今年。申報點數排除重症的剛性需求後,合理成長會打折,過度成長不給付,而剛性需求的支付朝1點1元方向努力。若有不當把病人轉出的情形,則會失去保障。石崇良指出,總額成長5.5%是整體的數字,怎麼執行要看各個分區。各分區有個公式,會依服務密集度、人口變化來調整,各自在管理上有落差。每年的總額分成4季,台北的做法是分成4等份,假設1季750億,超過的部分就依醫院的申報量,按比例扣回來,這叫「攤扣」。不同於台北的「吃大鍋飯」,石崇良表示,南區的做法是自行管控。因不希望衝量,醫院有自己的額度,超出額度太多就會血本無歸,分3階段,1階打75折給付,2階打5折,3階則只給2成,再超過就直接不給,等同「斷頭」。經比較去年全年與疫情前(2019年)的門診就醫情形,全國就醫人數成長2.3%,就醫件數成長9.3%,是就醫人數的4倍多。申報點數則成長18.6%,是件數的兩倍。然而,不同區域因管理方式不同,也有著不同的結果。以台北區為例,就醫人數只成長0.8%,件數卻成長6.8%,與全國的9.3%相比雖然不高,但相對於人數的成長,比例卻高出許多,這是因為台北就醫可近性高、容易看病。若看點數,台北區成長19%,也沒有比全國成長太多;至於南區,人數成長2.1%,與全國平均相近。件數的成長是8.1%,比全國平均低,而點數的成長則是11.8%。石崇良說,兩區的管理邏輯不同,結果也不同,而個醫院之間也會有這樣的差異存在。政府若要推動門診減量,不能齊頭式平等,讓大家都減少2%門診量,有些醫院減掉的是衝量、有些減掉的則是自行控制後的成長。另有些地方就醫可近性高,有些偏遠地區只有一家醫院,要把病人推去哪?這樣的做法沒有考慮到城鄉差距,對民眾不公。因此,石崇良規劃推動「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讓其他分區比照南區模式,推動醫院個別總額,保障明年收入不低於今年。為避免重症病患淪為人球,包含心肌梗塞、中風、急診創傷等剛性需求都可獲得保障,朝1點1元方向努力。申報點數扣除剛性需求後會進行分配,分成1~3階段,合理的成長會打折,過度成長則不給付,額度由各分區因地制宜訂定。一旦出現不適當的轉診,就會失去保障,以浮動點值、平均點值支付。石崇良認為,不宜在制度不一樣的前提下討論補點值,這對於管控良好的醫院不公。健保署期待不要讓點值太低,避免衝擊醫療人員薪資,但也不能沒有管理就要錢,畢竟這些預算也來自民脂民膏。一致性管理原則上路後,若在合理成長的前提下,點值還是低,就代表政府投入不足,需爭取更多預算,讓總額成長更多。石崇良說,這項新制除台北區外,其餘分區都已同意在第1季推動。至於台北區,健保署盼取得共識後,最晚於第2季實施。
隱眼大廠又出包!愛爾康爆「眼藥水真菌污染」恐瞎眼 食藥署揭台進口狀況
習慣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注意了!美國知名隱形眼鏡大廠愛爾康(Alcon)驚傳眼藥水遭「真菌污染」,若使用恐造成視力受損或視力喪失,目前愛爾康已緊急啟動回收機制。至於台灣是否有輸入該問題產品?對此,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今(26日)給答案了。綜合外媒報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近日宣布,知名生技大廠愛爾康遭民眾投訴,指旗下眼藥水品牌「視舒坦」(Systane)所生產的人工淚液Systane Lubricant Eye Drops Ultra PF有異物,經愛爾康調查,確認該異物為真菌。美國知名隱形眼鏡大廠愛爾康(Alcon)驚傳眼藥水遭真菌污染,緊急啟動回收作業。(圖/翻攝自美國FDA官網)美國FDA示警,若民眾不慎使用遭污染的問題眼藥水,恐導致視力受損、失明等眼部危害,對於極少數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嚴重可能危及生命,涉事廠商愛爾康已宣布自主回收該產品。對此,衛福部食藥署表示,經查我國並未輸入該事件受影響藥品,同時呼籲消費者,切勿自行從國外、網路或其他通路商購買該藥品使用,若醫療人員或病患疑似因使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請立即通報衛福部所建置的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
藥物過敏不只會冒小疹子! 專家曝「6大徵兆」應速就醫
如果你認為藥品過敏只會打個噴嚏、起個小疹,那可能得多加留意了。藥品過敏反應,可能是輕微的皮疹或是危及生命的過敏。任何人都可能發生藥品過敏,且症狀可能在服藥幾天內發生,有時則在二至三個月才出現。藥品過敏有6前兆 務必立刻就醫食藥署指出,藥品過敏的六大前兆為:皮膚出現紅「疹」、口腔出現潰「破」、喉嚨感到疼「痛」、眼睛變「紅」腫、嘴唇「腫」脹、身體出現發「燒」。提醒民眾,如果在用藥後發現這些症狀,尤其是口腔、喉嚨、眼睛等黏膜部位出現異常,這些可能是過敏反應的前兆。除皮膚的反應外,如果出現心悸、呼吸困難、不明原因的明顯疲倦、噁心、黃疸、或茶色尿也可能是藥品過敏症狀,都是需要立刻就醫的訊號。藥害救濟給付案例 常見這些藥品類別食藥署統計1999年至2024年11月的藥害救濟給付案例,常見可疑藥品類別包括抗癲癇藥(Carbamazepine、Phenytoin、Lamotrigine)、抗痛風藥(Allopurinol)、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Diclofenac、Ibuprofen、Mefenamic acid)及抗生素(Rifampin/Isoniazid/Pyrazinamide、Co-trimoxazole及Sulfasalazine)。目前國內針對Carbamazepine及Allopurinol的病人,健保分別有給付終身一次HLA-B*1502及HLA-B*5801基因篩檢,民眾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基因檢測,以降低藥品過敏發生風險。回診告知用藥史 幫助避免嚴重不良反應食藥署提醒,民眾用藥期間可以保留處方紀錄,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並提供處方紀錄等資訊給醫療人員參考;如果曾有藥品過敏史,可請醫療人員協助將其記錄在過敏紀錄卡,就醫時主動出示,避免重複使用到過敏藥品。
三重一對男女倒臥租屋處 女子身亡、男友一氧化碳中毒昏迷
三重區中正北路一間出租套房昨(24)日發現一對男女在屋內昏迷,女性已明顯死亡,男性則因一氧化碳中毒被緊急送醫搶救,至今仍處於昏迷狀態。警方初步調查顯示現場無外力介入跡象,案情仍有待進一步釐清。據警方與現場救護人員說明,案發於24日下午1時許,地點為三重區中正北路某公寓套房。三重警分局接獲死者家屬報案,表示無法聯繫上36歲的呂姓女子,擔心意外發生,請求協助。員警隨即攜同房東、消防與救護人員前往現場勘查,進入屋內後發現呂女已明顯死亡,現場另有1名41歲的吳姓男子,為死者的男友,當時血氧值偏低,尚有生命跡象,隨即送往市立三重醫院急救。警方初步勘驗現場,屋內環境整齊無異常,門窗與鎖頭均未遭破壞,亦未見打鬥痕跡,但房內有炭粉跡象,現場發現一封吳男寫的遺書。雙方均無明顯外傷。據悉,吳男目前仍處昏迷狀態,警方需待其恢復意識後,才能進一步釐清案發經過。據了解,該對男女為同居關係,平日從事服務業。呂女日前因車禍受傷,行動不便,由吳男負責日常照顧。兩人與家人關係不睦,且呂女疑似因債務纏身,壓力倍增。有目擊者指出,21日晚間,曾見2人外出用餐。吳男背著呂女上樓返家後,吳男被目擊外出買東西上樓,之後便未再現身。警方指出,從現場情況來看,呂女疑似早已身亡,吳男則在輕生過程中吸入大量一氧化碳,仍有一線生機。醫療人員證實,吳男送醫時一度清醒,但隨後陷入昏迷。警方目前已安排人員在醫院戒護,並將持續追查2人輕生原因及背景細節。◎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
愛滋10年生活品質調查公布 擔心活不好!98%陷憂鬱情緒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於今(20)日舉行記者會,公布愛滋感染者10年生活品質調查報告,指出感染者隨著治療進步,三合一單錠藥、長效針劑等有效治療,及U=U新觀念(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使其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壽命延長與一般人無異。然而,報告也指出,愛滋感染者的心理健康品質與社會關係品質依舊很差,不僅憂鬱、失眠比例偏高,擔憂疾病汙名造成不友善對待,更形成社交孤立與退縮,使感染者面臨成為孤老一族與長照孤兒。調查結果顯示,10年來感染者「生理健康品質」大幅提升,其中因治療副作用造成生活困擾的情形,比例降低超過10%;因身體狀況不佳的比例也降低逾15%。但於此同時,感染者「心理健康品質」陷入多年困境卻毫無改善,甚至持續惡化,他們在工作、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上的困擾,10年來持續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感染者感受到憂鬱情緒的比例,從2013年的79%驟升至2023年的98%,顯示大多數感染者都曾被憂鬱所擾,揭示醫療進步和社會接納間的落差與矛盾。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邱飄逸理事長表示:「光是醫療技術的進步,還不足以讓感染者的照護品質真正提升,我們需要更友善的醫療環境,並持續推動去汙名化工作。因此,我建議院方加強醫護人員的友善教育訓練,建立完善的友善醫療網絡,這樣才能真正幫助感染者過上更好的生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顧文瑋主治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愛滋醫療環境面臨雙重挑戰,一是整體醫療體系對感染者的歧視與偏見,二是醫病的有效溝通仍不容易。在2023年調查指出,仍有三成感染者曾遭遇就醫歧視;此外,約三成八的感染者不知如何與醫療人員討論藥物副作用問題,此舉反映目前醫療體系中,相關人員不僅對愛滋認知不足,醫病權力落差也引發溝通不良等問題。在記者會上,資深感染者光哥分享了他自2001年感染愛滋至今23年的親身經歷。他談到愛滋抗病毒藥物的顯著進步,讓感染者得以維持健康,但也面臨高齡化的挑戰。他提到:「10年前擔心活不了,現在擔心活不好。」光哥以身邊友人經歷說明了老年感染者的困境,例如因愛滋身分遭拒進行骨質疏鬆關節置換手術,或在癌症手術期間無法找到友善的看護服務。他呼籲社會應從法規與教育著手,消除對愛滋的汙名,確保感染者在長期照護上的基本權益。
疑縱火引火災!酒後男子房間燃燒 鄰居目擊驚悚一幕後立即逃生
台南市歸仁區一處平房14日深夜發生火災,火勢迅速蔓延並竄出濃煙,所幸住戶鄭姓男子及其鄰居迅速逃生,無人受傷,消防局接獲報案後,立即派出多達15車、31名消防人員前往處理,並在17分鐘內成功撲滅火勢,火災發生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然而現場有民眾指出,鄭男當時疑似有縱火的行為。事發當晚11時49分,台南市消防局接獲報案,表示歸仁區大仁九街一處民宅發生火災,並派遣大量人員前往救援,當消防隊員抵達現場時,鄭姓男子和3名鄰居已經成功逃生,並未受困於火場,消防人員迅速控制火勢,並於12時17分完全撲滅火焰,火災造成鄭男所居房間約10平方公尺的範圍內遭到燒毀。據現場目擊者指出,火災發生前不久,曾見到鄭男在房內,且其疑似有縱火的行為,據了解,鄭男當時有飲酒,警方隨後將其帶回調查,在詢問過程中,鄭男表示身體不適,並且經醫療人員檢查後發現其鼻腔內有碳粒,顯示可能接觸過煙霧,隨後鄭男被送往台南成大醫院接受治療。目前,警方仍在釐清火災的起因,並對鄭男是否故意縱火進行調查,雖然火災已被撲滅,但由於火源尚未確定,警方將會繼續深入調查相關情況,並依據結果決定是否提起刑事責任。
MANGO快時尚創辦人墜谷身亡享壽71歲!兒子目睹意外嚇壞
西班牙快時尚連鎖品牌MANGO創辦人、億萬富翁伊薩克.安迪克(Isak Andic)14日與親戚在巴塞隆納附近的蒙特塞拉特洞穴徒步旅行時,從150公尺高的懸崖上墜落,享壽71歲。MANGO官方也發聲明證實死訊,「他的離開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據西班牙《國家報》報導,安迪克墜谷時,他的兒子當時就在事故現場目睹父親墜谷過程受到驚嚇,醫療人員到場也連忙安撫。下午1點左右警方接到報警,派出了一架直升機和專門的山地部隊前往現場。Mango執行長托尼·魯伊斯(Toni Ruiz)在聲明中表示:「我們深感遺憾地宣布,Mango非執行董事長兼創始人伊薩克·安迪奇(Isak Andic)在本週六發生的一場事故中意外過世。他的離開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有人都是他的遺產和他成就的見證。」安迪克出生於土耳其,13歲時隨家人從土耳其移民到西班牙,1984年在巴塞隆納開設了第一家Mango;截至今年3月,Mango在全球110多個國家擁有2700多家門市。根據《富比士》報道,他的淨資產為45億美元(約1463億台幣),去世時是該公司的非執行董事長。
代表國會出訪盧森堡發生意外 裴洛西緊急送醫
現年84歲、曾經來台參訪的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日前代表美國國會前往盧森堡(Luxembourg)參加紀念活動,結果過程中傳出受傷的消息。發言人克拉格(Ian Krager)於13日發表聲明證實此事,表示裴洛西已經送醫救治,雖無生命危險,但接下來不會出席國會代表團的行程。根據《NPR》報導指出,據了解,裴洛西此行是為了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著名戰役「突出部之役(Battle of the Bulge)」80週年紀念活動。這場戰役發生於1944年12月,是納粹德國最後一次大規模反攻,結果以盟軍的勝利收場,對於歐洲戰事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在過程中,卻傳出裴洛西受傷的消息。而發言人克拉格雖然證實裴洛西受傷一事,但並未提及其受傷的原因與傷勢狀況,僅表示裴洛西目前正接受良好的醫療照護,並由醫生和相關醫療人員負責治療。發言人克拉格也提到,目前在醫師的照料下,裴洛西「仍在繼續工作」,但後續不會出席國會代表團接下來的行程活動。而根據《CNN》報導指出,有3名消息人士表示,裴洛西之所以會受傷,是因為他在樓梯上行走時不慎摔倒所致。而報導中也提到,在整起事件發生的前幾天,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長期領袖麥康奈爾也在美國國會大廈跌倒,手部與臉部均有受傷。
她躺沙灘享受日光浴「下秒竟被輾斃」! 女遊客遭誤闖貨卡「從胸上輾過」慘死
西班牙的海灘度假勝地大加那利島(Gran Canaria)近日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輛皮卡車(pickup truck、又稱貨卡)輾過一名正在曬日光浴的64歲女遊客,當場身亡,而肇事駕駛在撞到人後仍繼續往前開,直到被警方攔下才停車,還聲稱「不知道撞到人」。西班牙度假勝地大加那利島。(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紐約郵報》等外媒報導,當時這名64歲的德國籍女遊客,正在英格萊斯海灘(Playa del Ingles)度假村上做日光浴,而她的丈夫則在游泳,沒想到,一輛皮卡車竟疾駛而來,直接從女子身上輾過。這起事故發生後,海灘上的救生員立即上前搶救,但這位婦人仍因傷勢過重當場身亡,據當地區政府應急協調中心發言人表示,救生員進行初步醫療救援後,確認該婦人不幸死亡,警方與醫療人員抵達現場後,也證實她幾乎是當場身亡。至於肇事的駕駛,他撞到人後仍繼續往前開,直到被警方攔下才停車,並聲稱「不知道自己撞到人」。據了解,肇事司機年約50歲,已在當地從事貨運工作數十年,對這各地區相當熟悉。根據附近店家表示,這處沙灘僅在上午8時至11時准許車輛進入,肇事司機卻在合法時段外開車闖入海灘,目前尚不清楚司機是否受到指控,而警方的調查重點在於,這輛越野車為何在當時闖入沙灘,以及它是否遵循了指定路線。
全台首創!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數位升級iDMAT 縣長徐榛蔚率領團隊持續打造智慧救災創新標竿
花蓮縣長徐榛蔚今(8)日參與花蓮慈濟醫院團隊於台灣醫療科技展的「iDMAT挺花蓮(TEAM HUALIEN):智慧串接生命之練」成果記者會,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災難醫療隊(DMAT)今年升級全台第一支全面資訊化的災難醫療隊(iDMAT),在大型災難發生時,透過手機APP一鍵完成資料整合、雲端上傳,在最快時間完成搶救生命的任務,未來也將持續打造花蓮成為智慧救災創新標竿。「花蓮是全台首創升級iDMAT的縣市!」,縣長徐榛蔚表示,在前縣長傅崐萁的遠見下,花蓮縣政府與慈濟團隊攜手,0206地震後率先成立DMAT團隊,在台鐵太魯閣事件中首度投入,在重大意外災害發生時進入現場指揮調度,讓第一線的警消與醫療人員能盡速搶救傷患,但因為現場常天候不佳,傷者人數眾多,手寫醫檢紀錄也讓醫院與家屬無法及時辨認,造成醫療與調度上的困難。(圖/花蓮縣政府提供。)徐榛蔚指出,經過數年不斷更新進步,今年初花蓮DMAT與慈濟醫院合作成立資訊整合平台,簡化繁瑣的手寫資料作業,在0403地震時精準、迅速的分流大量傷患,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獲得「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的肯定。感謝慈濟與縣府團隊保持密切的訓練與合作,提升救災救護量能,成為花蓮最堅強的後盾;花蓮目前擁有領先全國的災難醫療團隊,也希望將這些經驗與其他縣市分享交流,打造臺灣成為全面升級智慧韌性城市。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花蓮近年經歷數次重大意外與天災的考驗,也讓災難醫療團隊不斷進化,在縣府的全力支持在今年初成立資訊整合平台,經歷0403地震後成為花蓮縣災害防救醫療新里程,合作打造花蓮成為韌性城市,也獲得中央及來自國際的肯定。(圖/花蓮縣政府提供。)花蓮縣地形狹長、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因素,讓醫療隊在災害搶救時備受考驗。花蓮縣衛生局在2018年0206花蓮大地震後,邀縣內急救責任醫院、慈濟基金會後勤組成花蓮縣災難醫療隊。這是一支由衛生局主責、縣內8家醫院合作的災害防救醫療的花蓮隊(TEAM HUALIEN),也是花東第一支災難醫療隊。花蓮縣災難醫療隊與消防局特種搜救隊醫療組及救護組建立災害現場傷患處置模式。在2021年0402 太魯閣列車事故及2022年0918玉里震災時,展現合作無間,以最快時間完成搶救生命的任務。災難發生時,最讓醫療隊困擾的不是搶救傷患,而是所有的資料全需手工填寫,同時還須接聽來自各界的關心電話。卸下急診部主任與東區緊急醫療應變中心(REMOC)執行長的賴佩芳醫師,在2022年邀請院內AI中心專案經理林佳玟參加全臺DMAT聯合演練,了解災難醫療隊運作模式,作為後續資訊化設計的基礎。隔年1月,由花蓮慈院兼任AI中心主任的吳彬安副院長與花蓮縣縣長徐榛蔚簽訂災難醫療隊資訊化合作備忘錄。(圖/花蓮縣政府提供。)在資訊化過程,因為要作病人身分辨識,要上傳到雲端共享,團隊共識用手機APP,賴佩芳指出,好處是災難發生時可能會停電,手機可多撐點時間,第二是手機有網路,如Wifi故障,可運用個人網路;也可在基地作區域網路,把APP的資料傳輸到筆記電腦、共用雲端,相關單位主管、人員只要有權限,可以不再以電話諮詢,即可掌握最新進度。在2023年11月太魯閣馬拉松以及今年3月花蓮縣府近4000人的聯合運動會初步實地測試,傷患一來,隨即依檢傷配戴手環,護理師、醫師只要以手機APP掃描手環上的QR-code,即可輸入病人資料、勾選相關處置,上傳雲端,待醫療站處置完畢,後端資料已連接Power BI完成統計及相關圖表。(圖/花蓮縣政府提供。)第二次測試後不到半個月,就遇到0403大地震,賴佩芳當天剛好是DMAT值班醫師,在準備出發前,就與相關業務值班人員接到花蓮縣衛生局啟動APP分配工作,採用全球最先進的 AI系統智慧,並將即時資訊運用於災害醫療中,展開救援工作,成功在第一時間搶救受困傷者。花蓮慈濟醫院與花蓮縣災難醫療隊合作使DMAT成功升級iDMAT,花蓮慈濟醫院不僅獲得醫策會NHQA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醫療類智慧解決方案組」標章及創意獎,並與花蓮縣衛生局共同獲得「國發會政府服務獎」的肯定。未來將整合更多數位技術,打造更智慧化的防災體系,持續提升災難應變的精準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