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長
」 衛福部 霸凌 農業部 寵物 勞動部![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92284/sm-50c8cc3541e31d31ec56cefd7b6acbb2.jpg)
鴻家軍兩樣情1/鴻海大巨蛋辦尾牙 孫公司大火員工強制休無薪假
臻鼎科技集團旗下先豐通訊日前發生火警,連燒3日才撲滅,廠房受損停工。員工指控,火災發生後,高層強制員工請無薪事假,否則就要每天在早上六點半搭車到鴻海集團另一家鴻佰科技上班,下班回家已經晚下九點多,懷疑想藉此逼員工自動離職,影響工廠的四百多名基層員工權益。先豐通訊為上市公司臻鼎科技集團旗下公司,臻鼎科技於2006年6月5日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前身為華虹電子,是鴻海集團旗下全球第一大PCB(印刷電路板)廠。臻鼎科技集團旗下包括在台灣上市的臻鼎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股票上市的鵬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另外還有位在桃園市觀音區的先豐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在深圳的禮鼎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從事各項印刷電路板的設計與加工製造。先豐通訊1月5日中午發生火警,因內部存放大量酸鹼毒化物,導致連燒3日未停,直到重機具進入火場開挖5排煙口,才在8日清晨控制火勢。事故發生後,臻鼎發布重訊指出,子公司先豐通訊有投保火災險,初步評估對整體營運及財務尚無重大影響,實際損失待判定。但員工指控,火警發生後,工廠無法營運,公司要求員工8日起支援鴻海集團旗下另一家鴻佰科技,鴻佰湖口廠位在新竹工業園區,與發生火災的先豐通訊工廠相距約37公里,而員工除了住在附近桃園觀音區本地人,其他都在工廠附近租屋或是住在工廠宿舍,因此每天早上六點半由公司安排遊覽車,於舊廠區上車,通勤一小時到位在新竹湖口的工廠上班。先豐通訊廠房遭大火燒毀,公司要求員工前往鴻海集團子公司鴻佰科技支援,由於路程遙遠,員工必須在天還沒亮就前往搭乘接駁車。(圖/讀者提供)員工A小姐不滿地說,原本在先豐通訊是從早上八點工作到晚上八點,如今工作地點換到湖口,為了準時上班,就必須在五點多起床,趕在六點半上車,等到工作結束後,再搭遊覽車回到先豐廠區時,已經晚上九點多,洗完澡就要睡覺,再準備第二天五點多起床趕車,根本沒有其他時間,「我們有很多人都有家庭,沒辦法一天多花好幾個小時去上班。」鴻海集團子公司鴻佰科技從事大數據、雲端服務所使用的伺服器等相關產品生產,工廠位在新竹縣湖口鄉,距離先豐通訊約一小時車程。(圖/讀者提供)不僅如此,A小姐指出,在先豐的輪班方式是「做四休二」,但員工到鴻佰工作,卻變成「做五休二」,領先豐的薪水、休假時數卻減少,因此有不少人不希望前往湖口工作,但若不接受公司的調度安排工作,員工就必須請事假。「工廠發生火災,又不是我們的錯,為什麼要員工請無薪事假?」A小姐說,員工在發生火警的那天無法工作,是以公假計算,但從8日開始,公司開始安排受火災影響的員工到鴻佰支援,如果不去就必須請事假,而且公司原本就規定,每年請事假不得超過14天,大家也很擔心,如果因此違規,是否會遭公司處分,甚至解雇,而公司方一直沒有窗口向員工解釋事故處理的進度以及後續的規劃,讓大家提心吊膽。她說,在新聞上看到,鴻海集團將在大巨蛋辦尾牙,自己卻連工作都可能不保,很不是滋味。 先豐的資深員工B先生說,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火災,但公司仍應該要先把員工的權益放在第一順位,而不是強制員工去遠處支援。他坦言,公司長官話講得很硬,一副「要嘛就去做、要嘛就走人」的態度,其實員工心裡很清楚,公司想要逼大家自動提離職,但同事間都不敢說破,很多員工覺得受到委屈卻也不敢站出來,不僅擔心一旦撕破臉,不知道拿不拿得到年終獎金,更重要的一點,不曉得過年之後公司會怎麼安排他們這些員工。臻鼎科技表示,公司已於24日在桃園市政府的安排下,與員工代表舉行調解會,公司站在保障員工權益的立場,原本的安排是為了讓員工在底薪之外可以到其他地點工作多賺薪資,但在調解會上也明確宣告,不接受工作調動安排的員工,不會影響應有的權益。臻鼎表示,災後工作正在進行中,員工最關心的後續處理問題,公司與員工在24日的會上也表明雙方相互支持的立場,也帶回各自的訴求,預計在3月5日舉行說明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1/391591/sm-0ffb438b02751ff562d4b60de83c3b3a.jpg)
收支逆差持續擴大…勞保負債逾14兆 2031恐破產
勞動部21日發布最新勞保精算報告並指出,雖然已編列3870億元用於撥補,卻因給付持續大於收入,精算負債達14兆1027億元,就算2026年仍撥補1200億元也不夠,若不啟動年金改革,勞保基金仍會在2031年破產。精算報告指出,2017年起勞保基金持續收不抵支,預估2024年收支差額達655億元、2025年達813億元、2026年更高達1215億元,2026年起基金水位開始下滑,2031年底破產且當年基金餘額為負846億元。勞動部勞動保險司長陳美女指出,隨著領取老年年金人數增加,收支逆差將持續擴大,未來持續鼓勵中高齡勞工續留職場,強化納保跟給付審查、強化基金運用與投資。精算報告建議,勞工保險財務安全改革,尚待集思廣益,兼顧各方利益和權益前提,配合政府財政資源分配,研議妥適對策,建議未來仍應持續落實現行的撥補,並視政府財政狀況和經濟發展情形,掌握政府財政繁榮時期,研議加大撥補的力道;找到穩健的財源,提供有效投資增長的平台,是未來可思考的方向。勞動部官員表示,基本上撥補的金額希望不低於過去的每年1200億元規模,研議加大撥補力道會視政府財政適時爭取,穩定財源並非只靠勞動部,可能需要更上位的思考。此次精算報告較上次明顯樂觀,原因包括資產報酬率假設增加至4.5%、投保薪資增長率1.9%,投保人數則因高齡者就業及外國人來台工作等增長、薪資成長增加等因素,推估2024年至2031年保費收入增加約2800億元,更把59歲以下退休率全面性下降。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孫友聯認為,此次精算報告再次顯示基金不足問題依舊存在,目前不缺改革方案,缺的是選擇的勇氣,如果等到破產時間逼近再處理,勢必要用更高成本來面對,與其調整參數不如誠實面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4/390194/sm-4aebb4fe8038b469e72b01efd4327a71.jpg)
假車牌猖獗!立法院初審通過 偽造車牌擬重罰7.2萬
假車牌猖獗,警政署統計去年舉發高達1327件,較前年增逾4倍,為此立法院15日審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初審通過提高偽造車牌罰鍰上限並加倍處罰,最高重罰7.2萬元,增訂非汽車所有人的駕駛併罰3.6萬元,另偽變造他車車牌、致人傷亡或偽造累犯更將沒入車輛銷毀或拍賣,有望今年上路。交通部去年預告修法偽變造車牌罰則,昨審查會中多位立委提案應再拉高罰鍰,提案上限自3.6萬至10萬元不等,有立委認為應提高下限加強嚇阻,並研議沒入車輛適法性與比例原則。國民黨立委黃健豪指出,提高罰鍰有共識,應沒入車輛實際遏止,但對移置保管或沒入車輛皆應明確討論;民進黨立委林俊憲說,車輛是否沒入建議考慮法規中比例原則,若租或借用,恐錯殺無辜。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長林福山表示,《道交條例》第12條涵蓋汽機車、大型車與拼裝車等,若調下限恐牽涉其他樣態,建議調上限並明訂最高罰,現行就有沒入處罰,適法性沒問題,且租賃或出借都很好舉證。經協調,初審修正部分條文通過,未領牌照行駛、吊扣牌照時行駛、未掛車牌、牌照遺失未補發仍行駛、報廢車上路等皆罰最高3.6萬元,使用偽變造或矇領車牌依最高額加倍處罰7.2萬元,另偽變造他人車牌、致人傷亡或10年內累犯將沒入車輛銷毀或拍賣,並增訂非汽車所有人的駕駛併罰3.6萬元,此案後續送院會討論,估下個會期通過,可望今年實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6/390116/sm-2d8bf2d08dd8a246d4c15af05769a4d2.jpg)
假車牌趴趴走!年揪1327件 修法初審「加倍重罰7.2萬」估今年上路
假車牌猖獗,警政署統計去年舉發偽造車牌高達1327件,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今審查《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十二條修正草案,經協商初審通過偽變造車牌提高罰鍰上限並加倍處罰,最高重罰7.2萬元,並增訂非汽車所有人的駕駛併罰3.6萬元。另偽變造車牌、肇事致人傷亡及10年內累犯3樣態將沒入車輛拍賣或銷毀。後續送院會討論,估今年上路。全台偽造車牌數量增加,據統計,2021年95件、2022年169件、2023年251件,近年平均每年171件、每月14件,去年暴增至1271件。交通部去年預告修正道交條例中針對偽造車牌相關條文,原規畫修法內容包括「違反號牌使用規定,現行最高罰鍰1萬800元,比照危險駕駛修正提高至3.6萬元,並當場移置保管車輛」,並增訂「偽造、變造或矇領牌照者直接沒入車輛」,沒入後將銷毀,另增訂「併罰非汽車所有人的汽車駕駛人,與汽車所有人處以相同處罰」。今在交委會中多位立委皆提案再提高罰鍰,提案罰鍰上限自3.6萬至10萬元不等,有立委也認為應提高罰鍰下限,可提高嚇阻作用,不少立委也提及,應研議沒入車輛適法性及比例原則等。立委黃健豪表示,原版罰鍰無嚇阻能力,對提高罰鍰已有共識,應沒入車輛才有實際嚇阻力,但針對移置保管或沒入車輛,都應明確討論;立委羅廷瑋說,這次修正案中,沒入車輛是重點,若不能沒入,還能再讓當事人駕駛,提高罰鍰也沒用,交通部有無窒礙難行處,以利訂定更嚴格法案。立委林俊憲提到,依目前處罰條例,對於車輛是否要沒入,建議考慮在法規中的比例原則,若是租賃或借用的車輛,是否可能有錯殺無辜可能,且假車牌大增時間點與超速60公里降至40公里差不多,可能導致許多仰賴車輛維生的人去買假車牌,提高罰鍰沒問題,但沒入車輛則建議考量可有些空間。立委許智傑也說,假車牌新興行業可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應自環環相扣的相關交通法規開始檢討,尤其是處罰的比例原則要設定到何種程度;立委蔡其昌認為,加嚴法規為基本方向,但修法只是給執法者工具,未來修法後有無認真執行才是關鍵。警政署交通組長陳明志指出,去年偽造車牌案件較前年暴增472%,達1327件,違反刑法部分也暴增856%,其中,偽造他人車牌有733件、偽造自身車牌有453件。警政署已建置車輛資料與智慧警勤系統,人手一機就能比對,還有AI巡邏警車透過攝影機自動辨識,未來將持續擴充系統,國內數件重大刑案皆與偽造號牌有關,支持交通部修法版本。對於車輛沒入,法務部參事廖江憲表示,目前法規得直接沒入車輛的樣態僅拼裝車與報廢車上路,另危險駕駛、毒駕、酒駕、無照駕駛皆是有肇事致人受傷死亡或再次違反等附加條件才得以沒入,這些樣態危害程度都不亞於偽造號牌,故建議仍要考量比例原則。交通部公共運輸及監理司長林福山表示,因《道交條例》第十二條涵蓋機車、汽車、大型車與拼裝車輛等,若調整下限恐牽涉其他樣態,建議調整上限,並明訂偽造號牌以最高罰即可,另依條例,現在就有相關沒入處罰,適法性沒問題,交通違規嚴重影響公共安全得以沒入車輛,但像租賃或出借使用都很好舉證,即不會沒入。此案經交委會召委魯明哲協調委員與交通部討論,於初審再修正《道交條例》部分條文,包括第十二條處罰部分,第一及六至十款汽車所有人未領牌照行駛、吊扣牌照期間行駛、未懸掛車牌、報廢車輛仍行駛等皆依最高罰3.6萬元處罰。另外,第三款「使用偽造、變造或矇領車牌」依最高額加倍7.2萬元處罰。至於偽變造他人車牌、肇事致人傷亡或10年內第2次違反規定等3樣態,將直接沒入車輛後銷毀。這次也增訂,過去偽變造車牌都是對汽車所有人開罰,這次也加入非汽車所有人的駕駛人,也併同以最高3.6萬元開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9665/sm-7e619a8c6217d48920ea7848f1ffc4eb.jpg)
禁寵風波1/農業部一次增955禁養動物 粗糙分類及主觀標準引飼主反彈
農業部日前召開修正「指定公告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擬一口氣增加955種禁止飼養動物種類,其中狐獴、緬甸蟒及鱷龜,是較多特殊寵物飼主所飼養的物種。據透露,這次名單僅是第一波,農業部已完成評估1000多種物種,未來將以滾動式一一加入名單。據農業部禁止輸入及飼養之動物名單可發現,農業部以具有劇毒、公共安全危害及動物福利議題做危險分級,並直接以「科」為單位,一次禁止多數物種,名單中包含本就禁止「輸入」的毒蛇類,但新增禁止「飼養」的物種多屬於哺乳類,包括犬科所有種(家犬除外)、鬣狗科所有種、獴科所有種等等,清單分類令人一頭霧水,如此不分等級且無專業評估的大批禁止更令飼主怒火中燒。「Yuki」是一名特殊寵物飼主,她家中養有蛇、巨蜥、鸚鵡、老鷹及角蛙,Yuki給他們單獨一間寵物房,每隻都有自己的安全區,也可以曬到太陽。而這次農業部所公告禁養名單,yuki家的緬甸蟒也榜上有名。她表示,特殊寵物千變萬化的外觀以及獨特的個性是她最喜歡的部分,雖然飼養特殊寵物的人仍屬小眾,但飼主對於寵物的愛絕對超乎一般民眾的想像。農業部在禁養與輸入的政策形成前,應該跟飼主和業界作充分溝通,如果急就章決定全面禁止,無異是極大的對於寵物「謀殺」,剝奪了飼主們的興趣愛好,恐怕也會引爆一波棄養潮。來自非洲的狐獴在台灣相當受到飼主歡迎,原本不在這波禁養項下,就因研商會議當天有出建議,農委會馬上宣布列入禁養名單,兩棲爬蟲協會理事長謝東穎痛批禁養評估過程粗糙,標準缺乏嚴謹與專業性。(圖/翻攝自兩棲爬蟲動物協會臉書)另一名特殊寵物飼主「唯唯」表示,家裡養有鱷魚、巨蜥、守宮、陸龜,雖然自己的寵物都沒有在這一次的禁養名單上,但坦白說禁養的標準實在過於莫名其妙,依此次標準來看,以後禁止更多物種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自己絕不希望這樣的問題發生。她認為,寵物是飼主的心靈寄託,飼主絕不會讓牠在外面亂跑,更不會對大眾造成危害,但這些飼養寵物的技巧與知識都是政府部門該宣導的,平時就應用心投入,「不能頭痛醫頭」一味採行政府、學者的禁絕模式。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理事長謝東穎指出,未來肯定會加入更多物種,因農業部已完成評估,其評估名單與公告名單不同,因此現在發出的只是第一批。「協會認為應進行精緻化的分類分級,例如大型蜥蜴的難度較高,較多專業知識的人才可以飼養,而非現今非黑即白的全面禁止;另外,以公共安全危害及動物福利為評斷標準過於主觀,且大眾不了解為何是這樣的評判標準,資訊並不透明化。」對於協會及飼主的反彈,農業部緊急發出聲明稿,表示已飼養的飼主完成申報後仍可繼續。謝東穎對此表示,實際情況是無法保障飼主的飼養權,草案實施後會進行抽查等隨之而來的措施,一方面造成飼主的恐慌,另一方面也會讓飼主感到自己所養的寵物是否是異類的錯覺。政府這一波禁養的寵物包括緬甸蟒,飼主擔心這項粗糙的政策一旦實施,恐怕引發一波棄養潮,正規的輸入也將走入地下化。圖為飼主Yuki以及她的寵物。(圖/Yuki提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林思民指出,高風險的物種在飼養上注重風險是大眾都認同的,但對於這些物種應有更細緻的討論,建議政府從正向面去宣導飼主專業知識,提高飼養門檻,從而勸退一些人,降低可能引發的風險。農業部動保司副司長陳中興表示,此次名單是以物種是否有毒性、攻擊性,以及動物福利為標準,其中福利部分有幾個方向,例如物種適不適合台灣、人類飼養的合宜性、物種照顧的度,特別是溫帶及寒帶的動物在台灣亞熱帶地區是否適宜飼養。。名單是這兩三年討論出的名單,第一次跟業界討論,名單中社會共識比較高的物種會先做禁止,比較沒爭議的之後會做滾動式調整。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89666/sm-e1ffb18ba4459edbe0d1274ba029167e.jpg)
禁寵風波2/情急之下拉綠鬣蜥做擋箭 專家指不當政策才是根本原因
農業部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草案引發飼主反彈,農業部拉出近期屏東綠鬣蜥氾濫擋箭,聲稱此次禁養是為避免外來物種侵台灣生態,此說法卻遭專家學者推翻,指出沒有及時處理以及不當的政策,才是引發台灣生態危機的根源。綠鬣蜥在中南部氾濫成災,雖沒有攻擊力卻時常為害農作物,令農民頭痛不已。屏東縣政府去年底祭出綠鬣蜥移除獎勵辦法,凡以人道方式民眾自行捕捉,即可兌換農特產品一份。農業部更開辦綠鬣蜥抓捕訓練課程,近百獵人完訓成立「獵龍大隊」,高市農業局表示,完成訓練的民眾可領證合法捕抓綠鬣蜥,獎勵金依個體大小計算,吻肛長不足30公分獎勵金為100元;30公分以上的成體綠鬣蜥,獎勵金為250元。寂寞方舟異寵安置與環教平台負責人林俊豪指出,綠鬣蜥氾濫原因是在全面開放時,民眾紛紛飼養綠鬣蜥,當時價錢跌的很誇張,甚至200元一隻。政府在物種大幅增加時沒有即時做管理,發生問題時再暴力的全面禁止飼養,飼主只好選擇偷養或棄養,綠鬣蜥繁殖能力強大,棄養後立足於環境直到現今氾濫,政府卻再度鼓勵民眾以不當的方式做獵捕。農業部推行飼養貓狗合法登記,但異寵也應與貓狗一視同仁,進行分級分類管理。圖從左到右為飼主陳小姐、黑桃、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圖/趙世勳攝)林俊豪強調,政府做管理是好事,但應有完善操作的細節及配套措施,管理的根據應是對於生態會造成的危險做分級,高風險的飼主在飼養時作登記,低風險的就先不用。另外,飼主的責任也應被教育,政府在推行動物管理的同時,應一併推行飼主的知識及責任的養成。對於物種飼養的評估,各國的標準不盡相同。日本的《動物愛護管理法》以危險性做評估的考量,其中包含毒性、傷害力、物理壓力及攻擊性;比利時的《聯邦動物保護及福利法》中以動物的攻擊性、逃脫後對自然環境生態造成的危脅及是否有該種動物的充分參考資料為標準,列出可飼養的42種哺乳類及422種爬蟲類;荷蘭的《動物法》以傷害人的可能性、動物的社群性及社會行為為評估標準,列出可飼養的物種。由此可總結,不同國家多以「攻擊性」、「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及「動物習性」為評估標準。生態保育從業工作者莊棨州認為,農業部此次名單未進行足夠的專業評估,就以科為層級進行禁止相當的粗暴,且禁止理由也過度的簡化。自己十分認同要討論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的種類,並且要將動物與飼主都進行分級管理,但管理重點應該放在管理而非禁止。寂寞方舟異寵安置與環教平台負責人林俊豪已投入棄養異寵安置近20年,他認為動物氾濫成災是人製造的問題,因此應培養飼主的專業知識及責任,而非禁止輸入或飼養動物。(圖/翻攝自林俊豪臉書)莊棨州表示,政府在動物的分級制度要公開透明、重視科學專業,並且要經過充分溝通討論,在飼主端的分級管理,應投入飼主資格的認證與教育、飼主登記,並去了解特殊寵物飼主可能會面臨到與傳統犬貓飼主不同的問題,去盤點相關法律、規定是否有雙重標準、不公平甚至未受保障的事實,這樣的基礎才能保障特殊寵物飼主權利,取得多數飼主的信任與配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89442/sm-71d8c315f45fb29f28816f799f02d521.jpg)
農業部擬禁養955物種 寵物團體集合抗議
超過300位民眾12日在立法院旁青島東路集合,抗議農業部將955個物種列入禁養名單。(圖/中國時報蔡佩珈攝)農業部擬新增955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引發爭議,寵物權益捍衛聯盟批評,禁養名單缺乏科學證據,也擔憂全面禁養將導致交易、繁殖地下化,引發寵物逃逸、棄養等問題,12日號召上百人在立法院附近靜坐,要求農業部重新評估禁養政策,並舉辦公聽會聆聽各界聲音。超過300位民眾12日在立法院旁青島東路集合,有人特別畫出自家寵物模樣,並寫上「我咬你了嗎?你禁我幹嘛?」「飼養自由,特寵無罪」、「我喜歡蛇,得罪你了?」等標語。飼主Roy說,他約1個月前開始飼養眼鏡凱門鱷,未料很快就聽聞農業部將其列入禁養名單,目前可進口輸入的鱷魚共3種,其中眼鏡凱門鱷危險性最低,不解農業部為何要禁養,難道只是因為牠不屬於保育類動物?寵物權益捍衛聯盟動物專家柯心平則強調,被納入禁養名單的物種不能繁衍,代表飼主的寵物死亡,便無法再飼養新的,且若主人無法繼續飼養,也不得轉移給新飼主,禁養名單顯然大大影響飼主權益,其繁衍、交易也都將地下化,禁養絕對不是最好的政策。寵物權益捍衛聯盟指出,農業部禁養政策須有科學根據,例如物種對社會秩序、公共安全造成威脅評估資料,也應重視民意,並推動合理的非犬貓飼養規範,不要全面禁養。農業部動物保護司長江文全回應,因目前法令對於異域寵物飼養、繁育、買賣管理密度較低,當初依照劇毒、大型且有攻擊性、台灣環境不適合飼養等原則,將955個物種列入名單,目前在討論階段、未定案,即使未來禁養,飼主跟業者提出申報就可以繼續飼養,更不會要求安樂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89365/sm-d2181326c45201217fd14b70546b9701.jpg)
農業部擬新增「鱷魚等955物種禁養」 飼主直呼不合理:我咬你了嗎
農業部擬新增955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即便沒有實施時間表,寵物權益捍衛聯盟強調,禁養名單缺乏科學證據,也擔憂全面禁養將導致交易、繁殖地下化,引發寵物逃逸、棄養等問題,12日號召上百人在青島東路靜坐,要求農業部重新評估禁養政策,並舉辦公聽會聆聽各界聲音。寵物權益捍衛聯盟今天號召上百位民眾在青島東路集合,更喊出廢除動保司、動保司長江文全下台的口號,也有民眾特別畫出自家寵物模樣,並寫上「我咬你了嗎?你禁我幹嘛?」、「飼養自由,特寵無罪」、「我喜歡蛇,得罪你了?」等標語。飼主Roy說,因任教的補習班希望教導學童認識鱷魚,他約1個月前開始飼養眼鏡凱門鱷,未料很快就聽聞農業部將其列入禁養名單,目前可進口輸入的鱷魚共3種,其中眼鏡凱門鱷危險性最低,不解農業部為何要禁養,難道只是因為牠不屬於保育類動物?寵物權益捍衛聯盟動物專家柯心平則表示,農業部宣稱飼主權益不會受影響,但被納入禁養名單後,該物種不能繁衍,代表飼主的寵物死亡,便無法再飼養新的,此外,如果主人無法繼續飼養,也不得轉移給新飼主,禁養名單顯然大大影響飼主權益。柯心平也強調,一旦禁養這些物種,其繁衍、交易都將地下化,且參與農業部討論會議的專家學者,也從未提出禁止飼養,而是希望制定更詳細的飼養及管理規範,禁養絕對不是最好的政策。寵物權益捍衛聯盟指出,部分物種民間持有數量龐大,擔憂農業部禁令造成大量棄養或導致產業地下化,影響動物福利,動物監管也會變得更難控制,農業部禁養政策須有科學根據,例如物種對社會秩序、公共安全造成威脅評估資料,也應重視民意,並推動合理的非犬貓飼養規範,不要全面禁養。農業部動保司長江文全回應,農業部依照劇毒、大型且有攻擊性、台灣環境不適合飼養等原則,經過2至3年評估,初步將955種列入名單,其中7成已在2023年禁止輸入,且即使未來禁養,飼主跟業者提出申報就可以繼續飼養,更不會輕易要求安樂死,農業部未來將根據外界陳情跟意見逐條檢討,並加強討論跟溝通,也會研擬妥善的配套措施,降低繁衍、交易地下化問題。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89242/sm-67080d6856453f979b28ce0abe7d3462.jpg)
豬肉超級貴!毛豬價格直逼百元接進歷史高點
受到過年年節需求,近日毛豬需求量大增,就算毛豬已增供至2萬5000餘頭,1月10日毛豬價格仍達每公斤99.37元,已超過農業部設定的每公斤95元綠燈區,更直逼百元大關、接近歷史高點,農業部官員坦言,受到年節需求影響,加上國際豬肉價格仍在高檔,致使毛豬價格逼近百元大關,強調會穩定豬肉供需。據畜產資訊網指出,最近一周以來毛豬價格節節高升,從1月6日的每公斤98.46元,10日已達每公斤99.37元,且包括新北市、宜蘭縣、桃園市、苗栗縣及南投縣及高雄旗山、台東縣等肉品市場毛豬價格10日每公斤已突破100元大關。據統計,2024年全年豬肉共進口達8萬671噸,並以加拿大、西班牙、巴拉圭等國為主,但相較2023年及2022年的進口量偏低。農業部畜牧司司長李宜謙說,受到國際豬價高漲,價格甚至與國產豬肉相差無幾,2024年全年進口豬肉較2023年減少1萬6000餘噸,冷凍廠轉而購買國產豬肉,致使國內豬肉需求增加。李宜謙說,為了在年節前穩定供應,已協調台糖於下周起至月底增供1150頭毛豬,預計年前會增供逾1成看豬,預估過年前毛豬增供上看3萬1000頭、較平日的2萬2000餘頭增加許多,協助平穩豬價。他也說,中央畜產會凍存豬肉差不多都已釋出,目前也沒有規劃補貼進口豬肉以平抑國內豬價。李宜謙預估,近年由於編列養豬百億基金補助畜牧場改建,導致毛豬在養量下降,預估今年下半年陸續完成改建,屆時就會逐步恢復供應;至於百億養豬基金已於2024年到期,他說,百億基金4年共協助逾50%、2900餘戶豬農改建,後續會向行政院爭取經費協助改善養豬效率。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88802/sm-8ef66509cff2dedd77659d6cc042e429.jpg)
國旅慘澹陷寒冬 大量解僱勞工創3年最高
去年國旅慘澹,也對相關產業造成影響,據勞動部統計,截至2024年11月為止,大量解僱勞工通報181件、通報解僱達9687人,其中住宿及餐飲業通報43家、1364人,雙雙創下近3年同期新高,受地震影響的花蓮住宿業就至少有6家、352人。剛傳出要熄燈的墾丁統一渡假村就在其大量解僱勞工計畫書中指出,由於最低工資及電費調漲、致使成本上升,遊客量又減少,導致虧損,因此將在2025年2月底先行停業並資遣72名員工。據悉,統一渡假村墾丁海洋體驗樂園於2024年12月24日送出大量解僱勞工計畫書,以「虧損、業務緊縮」等為由,並指出最低工資及電價調高導致成本增加,加上遊客減少導致虧損擴大,決定先停業1年;承億文旅及統茂高山青則因為租約於4月至5月到期,才會傳出到期不再續約,目前事業單位仍與地主持續溝通中,並未送出大解計畫書。勞動部也將發函予地方政府入廠瞭解3家飯店營運情況,若員工需要求職或失業給付等,勞動部也將予以協助。至於花蓮地震後傳出多家飯店業者停業、通報大量解僱,分別為雲朗飯店(翰品花蓮)通報117人、太魯閣山月村通報40人、花蓮藍天麗池飯店通報57人、蝴蝶谷溫泉度假村通報61人、丘丘森旅通報41人、華瀚飯店通報36人。勞動部勞動關係司司長王厚偉表示,花蓮主要為受到地震衝擊影響,但整體而言住宿餐飲業大量解僱勞工仍屬平穩,並未有急劇上升情事。勞動部官員提及,12月大量解僱勞工時勞動市場變動趨勢評估委員會並未提及大量解僱有異常增加等情事,且多數飯店為申請停業、裝潢整修,預估若遊客回籠,會申請復業,將會持續關注。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8/388788/sm-1056a19bf235e6110caa3eb947c85c57.jpg)
內政部查出北台灣5里長具中國籍 「若未放棄依法解職」
內政部日前查出有5名里長具有中國籍,去函鄉鎮市區公所依法辦理、內政部今天表示,5人都在北台灣,其中4人已上任滿1年,另1人則是後來補選就職;若查證屬實未放棄中國籍,將由鄉鎮市區公所依法解職。民政司長鄭英弘表示,其中4名里長已上任滿1年,有1位是補選,還沒滿1年,皆已分別函請各縣市政府與鄉鎮市區公所須依《國籍法》第20條規定,請當事人說明有沒有依規定在就職前放棄中華民國以外的國籍,且在就職1年內是否提出已放棄其他國籍證明文件,如果經查證未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由鄉鎮市區公所解職。內政部長劉世芳說明,這5名里長都集中在北台灣,有些鄉鎮市區公所回函詢問戶籍法或國籍法怎麼規範,內政部也都有再次說明。鄭英弘指出,由鄉鎮市區公所查明後,若當事人沒有依國籍法規定提出放棄其他國籍證明,鄉鎮市區公所就要立即處理,因此要看各鄉鎮市區公所處理時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88559/sm-d9f7280b571233d335af59bd3f201351.jpg)
異寵禁養爭議延燒 張雅琳籲農業部正視民意
異寵團體將在本周日集結抗議農業部動保司「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立法委員張雅琳昨(8日)指出,此次部分禁養的物種缺乏具體的科學依據,也未跟專家團體清楚溝通,導致輿論延燒,她已要求公開歷次會議資料及專家意見,並將邀集異寵團體、專家與農業部尋求各方共識化解爭議。農業部動保司訂定「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引發爭議,異寵(另類寵物)團體將於12日上午集結抗議,爭取飼主權益。張雅琳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絕不是個案導致,而是長期動保政策失衡累積的不滿。張雅琳指出,農業部動保司江文全司長上任一年半以來,長期忽視異寵飼主的聲音,才是矛盾逐漸累積的關鍵。張雅琳表示,下周將與關心此議題的立法委員吳沛憶、黃捷與陳培瑜共同召開協調會,邀集異寵團體、專家與農業部,以尋求各方共識化解爭議,會中將聚焦釐清禁養名單的制定依據,並深入討論異寵管理制度與後續配套措施,以確保政策制定能兼顧動物福利、公共安全與生態保育的多重目標。「我們希望建立的不只是單向的禁令,而是一個合理、科學、能被民間接受的管理制度,讓飼主可以安心陪伴他們的異寵,也讓政策成為社會進步的助力。」張雅琳說,動保司應保持一致的標準,以動物福利與公共安全為原則,擘劃相關的政策,不應因飼主基數小就「大小眼」。她也呼籲江文全,於遊行當日親赴現場,傾聽訴求,用行動展現溝通誠意。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2/388252/sm-afef4ba0db7b9a78375f68583496dc23.jpg)
擬禁養955種動物名單惹議 農業部:滾動檢討
農業部日前召開修正「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研商會議,研擬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引起飼主團體質疑鱷龜、大型蟒蛇等動物全面禁養的時代將來臨;農業部動保司7日強調「清單是滾動式檢討」,先蒐集各方意見,無實施時間表,有共識的部分才會優先實施。動保司長江文全說明,依《動保法》規定的處理原則有3點,包括「有劇毒的」、「台灣環境不適合飼養或有動物福利之虞的」、「有攻擊性的」,以上指標涉及人畜共通傳染病、公共衛生和公共安全部分會優先納入考量。他說,上次開會初步擬定名單有955種,但其中7成物種在2023年已因《貿易法》相關規定禁止輸入,大部分都是毒蛇,會逐步處理後續禁止飼養部分,另3成很多為大型有毒動物。江文全指出,未來即使實施禁養,依目前規畫,業者跟飼主只要提出申報仍可繼續飼養,不會影響飼主權益跟動物園、展演場所或實驗動物教學等特定場域。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理事長謝東穎表示,異域寵物飼養在台灣開放已久,以兩棲爬蟲類而言,影響最大的是鱷龜及緬甸蟒,狐獴等新興寵物也頗受喜愛,但任何種類的寵物是否加強管理、禁養都應先充分討論,這次是因動保司直接「一刀切」式禁止,缺乏針對各物種特性做精緻化分類分級才引發反彈。他強調,以公共安全及動物福利為由禁養過於主觀武斷,應以科學證據及實際案例佐證後再研議,且此案對寵物業界、飼主權益影響很大,甚至引發寒蟬效應後的寵物棄養潮,在各界未達共識前不應實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6/387986/sm-d588269084f2930f3d5400bf05d79feb.jpg)
麻醉醫師人力不足 衛福部會議擬定3大未來方向因應
日前立委指出,我國麻醉醫師人力不足,應開放重症醫師接受訓練後執行麻醉,引發麻醉醫師強烈反彈。衛福部、提案立委及麻醉醫師代表,今日(6)召開會議討論,會議中雖無明確表示是否撤案,但對於「麻醉人力足夠」達成共識,並擬定3大未來方向,包括加強各科醫師麻醉知識、落實醫美管理及研議強化牛奶針管理。立法院日前通過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提案,要求衛福部研議辦理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等醫師,接受麻醉科一定期間的專業訓練後,可以執行麻醉專業,以解決麻醉人力不足問題。今日參與會議的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余黃平受訪表示,蘇清泉原指出,麻醉醫學會每年只招個位數麻醉醫師,導致診所麻醉人力短缺,增加患者麻醉風險。但事實上,自2019年起麻醉醫學會每年至少招收63名,代表每年畢業的麻醉專科醫師,可替台灣增加10萬台麻醉手術量。據統計,台灣麻醉醫師總數自2000年的634人,成長到2024年1666位,足足增加250%,且自2019年至2023年,麻醉專科醫師成長17%,遠超過健保給付手術成長6.6%。余黃平補充,與日本每10萬人有3.66名麻醉醫師相比,台灣每10萬人有高達6.84名麻醉醫師,並沒有麻醉人力不足問題,會議中各方也對此達成共識。余黃平說,以實際數據澄清麻醉醫師人力並無不足後,後續要做的就是「妥善運用」人力及管理醫美市場,醫事司在會議中承諾,會進行相關規劃,如做好區域聯防。至於醫美診所究竟需要多少麻醉人力,不應以診所數量來看,而是以實際需要多少台麻醉手術來計算,應先盤點診所真正需要的量。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今天會議中有3大共識,第一是落實醫美管理,第二是增加誘因,提升麻醉醫師執業環境待遇,替麻醉科爭取資源及更多健保給付,第三是針對與麻醉安全事故脫不了關係的「牛奶針」,繼續研議加強嚴格管理。此外,劉越萍也認為,應加強各科醫師麻醉知識,風險高的麻醉如全身麻醉,當然得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麻醉醫師執行,但風險低的麻醉,醫師有受過訓練自己做也可以,例如小兒科很多項目也都是由醫師自行麻醉。余黃平表示,今日會議中沒有聽到「撤案」2字,但既然大家一致同意麻醉人力充足,僅需妥善運用,應該就沒有必要繼續後續的討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7/387747/sm-9fa2f6981c5f011bc1661a1d796a067e.jpg)
農業部擬「禁養955物種」!爬蟲協會批黑箱:踐踏生命權 網留言力挺
農業部擬一次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狐獴列入禁止清單,緬甸蟒暫不列入。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痛批,「政府將要全面禁止,第一階段名單已經出爐,下一波馬上就會再來,如此蠻橫黑箱硬幹,大家吞得下這口氣嗎?動保團體說若因禁止無法收容可以安樂死,大家能接受嗎?那貓狗呢?會議中以動保團體為打手,蔑視污辱專家學者的意見,大家能漠視嗎?」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控訴,本次會議擬一次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其中根據動保司提供資料顯示,此955個新增物種的評估單位為「財團法人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由農業部主管機關所擬定之「農業政策」委託「工業研究單位」進行評估並採用其評估結果,而非野生動物及特殊異域寵物專業單位,此作法令人難以苟同,且評估資料亦未公開,難以不臆測為黑箱作業。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指出,根據動保司將特定物種納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的理由,可分為A:具有劇毒、B:公共安全危害及C:動物福利議題;其中A與B尚有討論研議空間,但現況為許多物種的列入皆以「具有公共安全危害」與「動物福利議題」捆綁式列入禁止清單,日後如以動保團體所主導訴求的「動物福利」為動保司施政主軸,則所有物種皆可能以「動物福利議題」之故列入禁止清單,意即所有飼養兩棲爬蟲特寵之飼主或單位皆為虐待動物且違反動物福利之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台灣兩棲爬蟲動物協會提到,會議現場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皆派員與會,並表示原先僅有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需要管理,如今一口氣新增955個物種,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可能不具有足夠的專業辨識人力以及收容量能以執行法規,動保司回應,可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並與動保團體代表開始討論安樂死的細節,如此之回應與態度,體現出動保團體及動保司對於「不討喜」動物生命權的踐踏,以及漠視他人之不同價值觀,僅以個人主觀意識形態之好惡執行對大眾權益具重大影響的政策;另有在場動保團體代表表示,「今年(民國114年)為蛇年,可能會興起一波寵物蛇熱潮,但由於蛇是大家都害怕的動物,養蛇會嚇到人,是否可以考慮加強管理或禁止飼養蛇類。」此等發言,更彰顯動保團體對不同價值觀族群間之輕視與不尊重。消息曝光後,不少飼主紛紛留言力挺「蛇年會引起養蛇熱潮,那鼠年就會有鼠患是嗎」、「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這動保司回應也太扯了」、「單位該做的不是為了危險而禁止,而是該正確的教育」、「動保團體口中說出安樂死還真是諷刺」。針對本此會議過程及結論,本會八點聲明陳述如下:1. 新增動物禁養清單數量龐大原「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僅列入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本次會議擬一次新增955個物種列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其中根據動保司提供資料顯示,此955個新增物種的評估單位為「財團法人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由農業部主管機關所擬定之「農業政策」委託「工業研究單位」進行評估並採用其評估結果,而非野生動物及特殊異域寵物專業單位,此作法令人難以苟同,且評估資料亦未公開,難以不臆測為黑箱作業。2. 根據動保司提供書面資料表示已評估完成1,565個物種,並且已預計將1,047個物種列入「指定禁止輸入或飼養之動物清單」,比例高達66.9%。3. 動保司表示,「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清單為「滾動式調整」,日後可隨時增列入新的物種。經本會與專家內部研議,爾後可能「科」為分類單位加以禁止且不排除禁止99%至100%寵物市場流通物種。4. 動保司江司長於會議中以「我對你講話不需要客氣!」等傲慢詞語態度回應本會理事暨臺灣爬蟲動物保育協會理事長游崇瑋先生所質疑之緬甸蟒是否應該列入禁止清單之議題,完全體現出官僚氣息對於民意及專業的不尊重以及高傲,更不容任何的專家學者質疑動保司所提出的規劃。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專業學院特聘教授暨台灣野生物保育及管理協會 理事長林思民博士,亦於會議前提出書面意見供動保司參酌,然此份書面意見遭完全忽略踐踏,置若罔聞。現場議題皆由在場的動保團體主導,並以純粹主觀意識形態的「動物福利」作為主軸,完全忽略其他與會者的權益。6. 根據動保司將特定物種納入「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的理由,可分為A:具有劇毒、B:公共安全危害及C:動物福利議題。其中A與B尚有討論研議空間,但現況為許多物種的列入皆以「具有公共安全危害」與「動物福利議題」捆綁式列入禁止清單,日後如以動保團體所主導訴求的「動物福利」為動保司施政主軸,則所有物種皆可能以「動物福利議題」之故列入禁止清單,意即所有飼養兩棲爬蟲特寵之飼主或單位皆為虐待動物且違反動物福利之人,欲加之罪,何患無詞。7. 會議現場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皆派員與會,並表示原先僅有美洲巨水鼠科、食人魚、電鰻科及比特犬等動物需要管理,如今一口氣新增955個物種,各縣市政府動保單位可能不具有足夠的專業辨識人力以及收容量能以執行法規,動保司回應,可將沒入的動物全數安樂死,並與動保團體代表開始討論安樂死的細節。如此之回應與態度,體現出動保團體及動保司對於「不討喜」動物生命權的踐踏,以及漠視他人之不同價值觀,僅以個人主觀意識形態之好惡執行對大眾權益具重大影響的政策。另有在場動保團體代表表示:「今年(民國114年)為蛇年,可能會興起一波寵物蛇熱潮,但由於蛇是大家都害怕的動物,養蛇會嚇到人,是否可以考慮加強管理或禁止飼養蛇類。」,此等發言,更彰顯動保團體對不同價值觀族群間之輕視與不尊重!8. 由於本次會議研商會議,尚未定案,本會將繼續參與後續相關會議,並提出保障飼主權益的意見,持續追蹤「指定公共禁止飼養輸入動物種類」清單調整進度。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87180/sm-ff4cc6c663114f94c1383e50b93e3237.jpg)
項莊舞劍2/謝長廷嘆社會氛圍湊成公訴拼圖 專家揭日檢「猶豫權」維護司法威信
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遭起訴案各界討論不斷,律師出身的總統府資政謝長廷炮火猛批檢察官起訴證據力薄弱,並舉出日本貪汙刑事起訴定罪率99.9%,藉此反批台灣司法公信力低落。專家直言,日本檢察官權限甚大,只要有一絲一毫「起訴猶豫」都能逕自決定不予起訴,但若起訴未臻完備而面臨撤回或遭判無罪,檢察官也將受嚴格管考。柯文哲起訴案引起正反評價紛紛,不少輿論聚焦在起訴內容是否完備,日本京都大學法學碩士畢業、駐日八年的謝長廷也說,以日本貪汙案刑事起訴的定罪率高達99.9%來看,幾乎是被起訴者必然難逃罪責,起訴內容有相當高的公信力,反觀台灣的刑事犯罪起訴定罪率號稱達到八成,但多靠酒駕與毒品等罪行氾濫案件「衝業績」。謝長廷批評,台灣貪污犯罪近年起訴定罪率也只有七成,「三件就有一件無罪」,公信力值得檢討。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中)於元旦正式請辭民眾黨主席一職,並由立院黨團總召黃國昌(左)代理黨主席。(圖/劉耿豪攝)謝長廷直言,在台灣被起訴時常並不是因為司法構成要件有罪,而是因為「輿論認為有罪」,所以製造「輿論審判」變成法庭鬥爭的重要一環,在被告幾乎都喊寃之下,搞得「真冤、假冤」整個社會都半信半疑,最後「假寃佔便宜,真寃倒大霉」,實在本末倒置。前法務部檢察司副司長李濠松便撰文指出,日本檢察官對個案處理權限極大,他們的起訴採「起訴便宜主義」,不限罪名與法定刑度,檢察官只要綜合審酌後認無追訴必要者,就可不提起公訴,加上日本司法體系普遍對「嚴謹起訴」頗為自豪,儘管沒有明文規定起訴門檻,但檢察官多會達到「超越合理懷疑」才起訴,幾乎將起訴標準拉到與法院有罪裁決相同,也過濾掉很多證據並不充分的案子,儘管開始立案偵查後,真正起訴率約僅台灣的四分之一,但在警方襄助的「精緻偵查」與「超越合理懷疑」檢察官心證之下,可維持日本一定的起訴品質。2024年8月民眾黨創黨主席柯文哲被爆總統選舉政治獻金帳目不明之初,民眾黨貼出「金流牆」證據自證清白,如今柯文哲仍遭台北地檢署依涉犯《貪汙治罪條例》等罪具體求刑28年6個月。(圖/黃威彬攝)另一名曾任司法官的留日律師則說,日本檢察官一旦提起公訴,出庭時必須親自蒞庭,一旦證據明顯不足甚至「馮京當馬涼」漏洞百出,馬上就會被法官當庭「洗臉」。然而台灣的檢察官代表國家公權力追訴犯罪行為,不起訴處分好像「白忙一場」,因而經常將嫌疑人起訴入罪,然而往往「偵查」檢察官與「蒞庭」檢察官不同,除非社會矚目大案,否則絕大多數案件迫於案量與時間壓力,承辦檢察官遇到辦案瓶頸,即使知道罪證並不完備,也不免生「那就丟給法官去判無罪」的想法,在證據不足甚至「竹篙鬥菜刀」時間序錯誤、證物序紊亂或不足之下便倉促起訴,然後「就沒我的事了」。而法院蒞庭檢察官即使看出了不少起訴盲點,也不好當場「打臉」同事,只好囁嚅「詳如起訴書、請依法判決」十字箴言,心中滿是無奈。律師直言,台灣偵辦亂象多不勝數,像毒品、性犯罪案等社會熱議的犯罪樣態,因為辦案績分加權,部分便宜行事的檢警聽聞有類似案件往往會見獵心喜,若想進一步請搜索票、拘票搜索嫌疑人卻苦於現有證據單薄時,常會先查閱值班法官班表,等較「好說話」的法官值班時再送件,繼而達到請搜索票的目的,嫌疑人不論冤枉與否「先抓來再說」,而把關嚴格的法官值班案件少了也樂得清閒。他感嘆,司法亂象橫陳、公信力低落「根本是自找的」。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7/386967/sm-ab646bb29ad00cf67490a33bc718614f.jpg)
等300天沒結果 申訴案件處理牛步!社工感到「失望、無奈」
衛福部2018年起建置「社福人員勞動申訴及溝通平台」,截至2024年10月底累計受理116案。依勞動申訴案件辦理流程,申訴案件應在60天內函復申訴人辦理情形,但社工界人士指出,多數案件處理時效遠超過期限,甚至300天、1年都無果,質疑中央未盡監督管理責任。近年社工面臨薪資回捐、勞動條件不佳等困境,衛福部去年12月30日邀集勞動部、各縣市社會局、社工工會等召開「113年度研商社福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檢討策進會議」,2024年共受理27件勞資糾紛申訴案,其中14案結案、2案移請主管機關查處、11案仍在查察。高雄市社工工會祕書長郭志南指出,27件勞資糾紛申訴案中,就有2案查處超過300天,例如台東縣多位申訴人在2023年11月提出「未申報調整勞退提繳工資」、「未依規定投保」、「延長工時」等申訴,至今超過1年,仍未收到結果。郭志南直言,「案件拖300多天很誇張,柯文哲貪汙都沒查這麼久」,並指出拖案狀況經常發生,導致很多社福人員對制度感到失望、無奈,覺得申訴也沒用,漸漸不想使用平台。台東案勞檢員在會議中說明,被檢舉的協會沒有工資清冊,導致調查單位難以掌握狀況。郭志南表示,部分地區可能缺乏經驗、不清楚如何查案,每當這種狀況發生,中央卻只會退文、發函催促地方,放任案子一直拖延,未主動介入或提供支援。郭志南認為,衛福部未善盡監督管理角色,各縣市查處能力不一致,中央應設立停損點,超過期限時,主動提供資源協助輔導和改善。高雄市社工工會在會議中提案,未來超過4個月的案件應由中央介入,並啟動專家學者會議,但會議主席並未裁示。本次會議主席為衛福部社工司司長。郭志南指出,針對其他司署查處案件的程序問題,由於是平行單位,主席只能口頭提醒與會人員「帶回研議」,導致開會長達3小時,問題卻無法解決,建議未來應改由次長或部長主持會議。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1/386341/sm-576d6e04bea5e4042c3f88b899e565d8.jpg)
人口老化加少子化衝擊 農業、醫療有隱憂
農村人口老化加上少子化,農業就業人口不斷流失,10年前農業就業人口有約54.8萬人,截至今年10月只剩約49.4萬人,農地無人耕,勞動力短缺形成國家糧食安全隱憂。少子化趨勢之下,也將難以因應人口老化衍生的醫療需求。農業部農民輔導司副司長陳怡任表示,農業就業人口逐年下滑,參與勞保者平均年齡68.8歲,隨著我國將進入超高齡化,農業高齡化是必然的進程。目前農業部推動農業機械化,也推動「一鄉村一農機uber」,讓集團產區盡量用機械化改善缺人問題,針對農業季節性缺工,也透過各縣市農會、合作社組織人力團調度,同時向勞動部爭取2萬名農業移工,解決區域性缺工問題。台大農經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張宏浩表示,青農面對最大的問題是耕地難以取得,政府雖然努力做結構性的調整,例如「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將所得權跟經營權分開,但仍有待時間扭轉農家「有土斯有財」觀念,農地問題是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另外少子化也將衝擊醫療。衛福部健保署長石崇良指出,未來30年的健保將面臨人力下降、高齡人口上升的死亡交叉,在宅照護、癌症及慢性病等支出會增加,但繳費的人下降,過去30年健保僅漲過2次保費,接下來最大的困難在籌資。台灣人口減少,六都卻在增加,反映出人口遷徙。石崇良直言,偏鄉地區居民越來越少,要如何支撐一家醫院?人口會影響醫療供給,未來不能什麼都依賴醫療體系,必須提升民眾的自我照顧能力。「往後就是人力減少的時代,我們要換位思考。」石崇良希望未來讓更多的病人在社區、門診處理,真正需要的才住院,而醫院要做的是改善人員的工作條件,導入智慧醫療、智慧護理來留住人才。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9/386339/sm-9e6b73959cfb9e0d134661b4fac97044.jpg)
長照3.0將上路…重度失能者易「漏接」 專家直指這些原因
國發會台灣人口推估隨著國人壽命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占比快速攀升,2018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明年將超過20%,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但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發生的長照悲歌,2023年多達14起,造成24人死亡,顯示重度失能者家庭負擔重。專家直指,重度失能者容易被日照中心退案,加上住宿式機構資源及長照人力不足,都是導致「漏接」的原因。今年12月,新北一名73歲老翁不忍68歲妻子長期受罕病「水腦症」折磨,親手將她從窗邊推下,導致其墜樓身亡。監察院委員王幼玲日前指出,目前長照給支付服務逾7成集中在輕中度失能者,重度失能者仍多仰賴家庭及移工,且使用長照服務比例逐年下降,顯示我國對重度失能照護資源投入不足。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主任陳正芬表示,長照悲劇多數發生在單一照顧者家庭,容易造成憂鬱症等精神問題。除了鼓勵善用喘息服務、求助電話,政府也要提高警覺,如果發現個案遭退案,應啟動追蹤。2023年使用長照2.0給支付服務人數近69萬人,推估需求人數86萬餘人,涵蓋率達8成。但目前長照服務使用者多為輕中度家庭,重度失能者使用長照給支付比例僅22.5%,並有12萬多人使用住宿式機構服務。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說明,重度失能者使用長照服務較多的是陪伴服務、協助沐浴洗頭及基本日常照顧服務,如協助翻身、移位、穿脫衣服、如廁、協助用藥。長照2.0將邁入3.0,陳正芬建議,在長照3.0加強中重度失能照護資源布建,例如納入夜間居家服務、延長服務時段、增加臨時性支持服務,並參考互助喘息模式更有效運用人力。在新北開業的社區藥師李懿軒說,不少獨居長輩由鄰里長或個管師轉介而來,希望協助改善用藥問題,但藥師介入後往往發現背後是照顧問題。一位獨居阿姨有肥胖、關節疼痛問題,身心狀況不佳,海外親戚經常推薦她使用保健食品,李懿軒到訪後請她拿出家中所有保健品,發現其中含有西藥成分,不建議繼續使用,但這是阿姨唯一的社交連結,必須找尋替代方案。李懿軒指出,藥師看症狀給藥當然沒有錯,但面對獨居長者更需要顧及其他面向,思考是否有更好的選擇。例如長者失眠需使用安眠藥,但長期使用會增加跌倒風險,變成負向循環。當醫療人員從熟悉的醫院進入陌生的社區家庭場域,因為缺乏經驗,各職類人員難免出現代溝,如何更細緻地分工及互動,需要政府投注更多資源。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9/386179/sm-fef8ee8ce588149617248ff5a0d8f3ca.jpg)
生活圈擴展至超商 街友問題地方政府難解決
天氣冷颼颼,街友蜷縮身體窩在車站、公園過夜,近年超商設置內用區、店外咖啡座,吸引街友生活圈擴展至超商,衛福部雖有扶助措施,但地方政府認為中央缺乏具體「脫遊」政策目標,像無頭蒼蠅般撒錢補助,根本無法解決源源不絕的街友問題。全台列冊街友近5年每年維持2000餘人,街友一直是先進國家,尤其是都會區無法擺脫的現象,雖非所有街友都令人心生恐懼或嫌惡,但仍難免有影響市容、環境衛生疑慮,甚至發生鬥毆傷人、命案等社會案件。台中市日前發生街友酒醉持酒瓶砸傷超商女店員頭部,牙齒也斷裂,今年9月台北車站地下街也有街友持刀互砍,其中1名街友疑引發心血管疾病猝死。國家、城市再先進,街友問題還是難逃全民眼皮,地方政府各有作法。台北市街友人數全台居冠,對街友的政策是「友善共榮」,兼顧街友基本生存權和社區秩序環境,不因城市進步就趕走街友。北市社會局社工科長邱慶雄指出,社會局除結合民間資源挹注街友,最終目標是輔導脫遊、自立,每年脫遊人數KPI需達25%,也確實年年達標,每年幫助200多名街友脫離街頭,使全市最近幾個月街友人數降至500人以下。台中市政府每周查訪街友聚集區域,提供基礎生活照顧,另採取「先居住、後輔導」方式,設置3處緊急收容所和9處中繼住宅,另提供街友房租補助1年2萬4000元,並協助就業,助街友回歸社區生活;高雄市政府除一般關懷,也設有街友服務中心提供短期收容,再結合職訓、培養技能及協助就業。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副司長楊雅嵐說,衛福部提供緊急扶助、生活支持、自立協助等3大措施,幫助街友自立、重返社會。不過,邱慶雄指出,街友不可能完全根絕,只能維持平衡或減少憾事,北市每年積極輔導街友脫遊,仍年年有外縣市街友湧入。中央對街友問題一直沒有具體、全盤政策,必須地方政府提計畫、預算才撥經費,若能設定目標、輔導一定街友人數脫遊,或匡列預算補助地方政府推行積極的街友輔導措施,才可能讓各縣市都正視並減少街友問題。楊雅嵐則說,各縣市資源、街友人數及需求差異大,衛福部須仰賴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提出計畫,推動街友安置及相關工作。目前在修正《社會救助法》草案,已新增許多條文強化街友輔導機制,草案會持續綜整各方意見,擴大照顧並協助經濟弱勢民眾自立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