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膽固醇
」 膽固醇 心血管疾病 壞膽固醇 心肌梗塞 飲食
膽固醇過高不能吃雞蛋? 醫揭「正確烹調方式」:一天一顆沒問題
雞蛋營養價值高、便宜又好吃,因此在不少美食中都能看到雞蛋的身影,卻有人擔心吃雞蛋會導致膽固醇過高。營養醫學劉博仁醫師分享,他在門診中經常聽到患者詢問,自己非常愛吃雞蛋,但膽固醇有點高,怕自己不能再每天吃。對此他表示,一天吃一顆雞蛋其實沒問題,關鍵在於「怎麼煮」,提醒民眾別再用油煎或炸的方式烹調!研究:煎蛋1物質可致血管發炎 加熱越久產生越多!煎蛋真的比較不健康?劉博仁醫師分享了一項來自巴西聖保羅學者的研究。研究人員將「水煮蛋」與「油煎蛋」在放置一段時間後,觀察兩者膽固醇的變化。結果發現,油煎蛋中的「氧化膽固醇」含量會大幅上升。劉博仁醫師說明,這種「壞東西」會導致血管發炎、變硬,正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隨著加熱時間越長、溫度越高、放置時間越久,這些有害的壞膽固醇就產生得越多。劉博仁醫師表示,反觀水煮蛋,產生的氧化物質則少了許多,對身體也比較友善,因此並不是雞蛋不好,烹調方式才是決定是否健康的重點!醫師教你如何正確烹調 不用戒掉雞蛋也能吃得健康不少患者聽到自己有高膽固醇,就擔心繼續吃蛋不忌口可能影響健康。針對膽固醇偏高的患者,劉博仁醫師表示,雞蛋富含蛋白質,每天吃也沒問題,建議做成水煮蛋、蒸蛋、蛋花湯等,以低溫方式烹調。如果想換換口味,荷包蛋或炒蛋也不是完全不能吃。劉博仁醫師指出,關鍵在於油要用得少、不要煮太久,相對就是安全的。劉博仁醫師也提醒,民眾應盡量避免使用如油煎蛋、炸蛋,以及「鍋邊焦香蛋」等高溫高油的烹調方式,以免對健康帶來不利影響。他強調,雞蛋不僅可以放心吃,在選對烹調方式的前提下,更是營養豐富的「超級食物」,膽固醇高的朋友也要同時注意整體飲食,最好避免攝取含反式脂肪的加工食品,以及過量的飽和脂肪食物,以穩定血脂、守護血管健康。【延伸閱讀】「壞膽固醇」成心血管疾病推手!快了解血脂控制目標 及早落實初期預防追隨「防彈咖啡」減重熱潮前必看!營養師:加錯油瘦不了 膽固醇還可能升高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519

吸菸成「腦中風」重大危險因子! 醫:戒菸3個月發生風險降
一名68歲男性因腦中風住院治療,檢查發現頸動脈狹窄程度已達70%,醫師評估後建議進行支架置放手術,以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患者於2017年5月完成手術,接著按時服藥並積極控制血壓,卻在短短9個月後的追蹤檢查再次發現頸動脈在同一個位置出現狹窄。經過詳細詢問,才發現患者術後仍持續抽菸。醫師與患者和家屬討論後,為他進行第二次支架置放手術。患者也在參與國健署戒菸計畫後成功戒菸,第二個血管支架至今保持暢通,也未再發生中風事件。收治此個案的聯新國際醫院助理副院長暨神經醫學中心主任陳右緯醫師指出,根據世界中風組織(WSO)2025年發布的數據顯示,吸菸位列腦中風危險因子第三位,僅次於高血壓和空氣污染,但對已中風的患者而言,及時戒菸仍可預防二次中風,只要持續戒菸5年,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有機會降至與不吸菸者相同。目前國健署也提供多元化的戒菸服務,幫助吸菸者擺脫菸害、重拾健康。吸菸與「腦中風」為何息息相關?醫揭有「這些原因」吸菸為何會增加腦中風風險?陳右緯主任解釋,香菸燃燒時產生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質會造成內皮細胞發炎,導致其調節血管收縮與擴張功能出現異常,進而影響血管張力和血流。此外,尼古丁與一氧化碳會促使「壞膽固醇」沉積在血管壁,形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當斑塊逐漸增多會引發血管阻塞,不穩定的斑塊也可能突然破裂形成血栓,若血栓流向腦部,阻塞當中的重要血管,便會引發「缺血性腦中風」。同時,吸菸會增加血小板活性和血液黏稠度,使血栓更易形成,而一氧化碳與血紅素結合更會降低血液的攜氧能力,增加腦細胞缺氧、損壞的風險。台中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副主任陳柏霖醫師進一步表示,尼古丁會活化交感神經,導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同樣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從缺血性腦中風的類型來看,吸菸者較易發生大血管粥狀動脈硬化,以台中榮民總醫院為例,大血管的病變所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就佔了25%。吸菸容易引發心房顫動,內皮細胞被破壞也會導致小血管緊縮和阻塞,因此與血栓性腦中風和小血管性腦中風的發生同樣密切相關。腦中風住院患者6成5有吸菸 戒菸3個月發生風險降台中榮民總醫院統計發現,該院腦中風住院患者中約65%有抽菸習慣,遠高於全台成年男性的吸菸率。陳柏霖副主任指出,相比起單純因大腦血管病變引起的中風,吸菸者中風經常同時合併冠狀動脈狹窄等心血管問題,增加治療難度;高血壓的患者若同時又抽菸,血管可能在一年內就惡化至明顯狹窄,病情發展迅速,中風發生的風險也隨之提高。「即使有些人菸齡已有二、三十年,只要願意戒菸,對二次中風的預防皆有助益。」陳柏霖副主任表示,成功戒菸3個月後,患者的中風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皆有機會開始下降;戒菸達1年可將風險降至原本的一半,持續戒菸5年,中風機率有望降低至與非吸菸者同一水平。臨床上,陳柏霖副主任也常遇到高齡患者戒菸後反饋身體狀況改善、體能增強,生活品質也獲得提升。反之,即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按時服藥控制三高,若持續吸菸仍會削弱治療效果,因此戒菸已是腦中風治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菸癮難克服 周遭影響多!醫籲患者可尋求「戒菸門診」協助陳柏霖副主任指出,腦中風雖在國人十大死因中排名第四,但可能造成患者終身殘障、失去自理能力,不僅影響個人,更將成為家庭的沉重負擔。「不過,戒菸並非患者一個人的責任」,陳右緯主任表示,除了因生活的壓力需依賴抽菸調適外,其實也有很多人是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他就曾經遇過三代人都抽菸的家庭,阿公中風想戒菸卻困難重重,工作場合的社交壓力也讓人擔心不抽菸顯得格格不入,可見戒菸的推廣仍需要家庭和社會共同攜手努力。戒除菸癮仰賴患者的毅力和克制力,而目前戒菸治療的團隊中也有醫師、心理師、衛教師、個管師等專業醫療人員,能協助釐清吸菸誘因、為患者提供必要支援,有助於提高戒菸成功率。陳柏霖副主任也表示,在家人陪伴、醫師指示和戒菸治療的幫助下,多數患者都能成功戒除菸癮,因此呼籲腦中風患者應儘早啟動戒菸,為自己也為家人及早把握健康。預防腦中風衛教資源和平台戒菸對於中風的控制相當重要,兩位醫師表示,現今網路資源非常多,民眾可至專業學會網站查詢預防腦中風的相關訊息,例如台灣腦中風學會、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等,也可參與定期健康講座,認識更多腦中風相關衛教知識。更多中風相關資訊可至台灣腦中風學會民眾衛教專區了解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8-2【延伸閱讀】【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微笑、舉手、說你好」 腦中風治療不能等,從控制血壓開始【遠離腦中風生活指南】養成良好飲食及運動習慣 遠離高血脂誘發腦中風危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399

2傳統涼品竟是減脂利器? 專業醫解釋:幾乎不用算熱量
隨著夏季到來,許多人在減重或維持血糖的過程中,開始關注清爽又低熱量的食品選擇。減重醫師蕭捷健特別提到,傳統涼品中的愛玉與仙草,不僅幾乎沒有熱量可言,還具有穩定血糖與抗老化的潛力,若能適時攝取,對減脂與促進腸道健康將有正面幫助。減重醫師蕭捷健在FB發文表示,愛玉是從「愛玉子」種子中經搓洗所產出的天然植物膠,其主要成分為果膠(pectin),屬於水溶性膳食纖維。果膠在腸道中會形成膠狀物質,這種結構有助於延緩食物消化速度,進而穩定飯後血糖反應,同時也能降低壞膽固醇、改善便秘與促進腸道蠕動。蕭捷健建議,有減重需求的人可以在飯前先吃一碗無糖愛玉,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對控制血糖產生幫助。至於仙草,則被稱為具抗氧化作用的「神仙草」。近年研究顯示,仙草中含有多酚類化合物與多種植化素,具備良好的抗發炎與抗氧化潛力。在一項針對仙草萃取物的實驗中,研究人員以水與酒精方式提取仙草成分,並利用DPPH與ABTS方法測定抗氧化能力,結果顯示其對清除體內自由基有顯著效果,從而降低氧化壓力。這一研究結果也與中醫長期認為仙草能清熱解毒的觀點相符。此外,減重醫師蕭捷健也提到,有一項小型臨床試驗發現,若將仙草凍與含澱粉的食物一起食用,可有效降低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推測原因可能與仙草中的多醣體具抑制消化酶活性有關。蕭捷健提醒,愛玉與仙草本身在不添加糖的情況下,熱量非常低,每1000克僅約100至150大卡,無論在炎熱的夏日,還是想大快朵頤卻又顧慮熱量的時候,都非常適合食用。但蕭捷健也特別強調,不應讓愛玉與仙草泡在糖水中食用,這會破壞原有的低熱量特性。理想的食用方式是搭配無糖檸檬水,若想增添甜味,可考慮添加少量由阿拉伯糖、羅漢果糖及甜菊糖所組成的天然甜味劑。

吃堅果好處多!「1零食」護心、抗老還能改善便秘 醫讚:早上都會吃
堅果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素,對健康好處多多。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就分享,她每天早上都會吃幾顆杏仁,裡面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蛋白質、脂溶性維生素E、多酚、鉀、鎂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等等,有護心、抗老、緩解便秘等效果;她也建議,一日建議量為5至30顆上限,購買時應挑選烘烤或切碎的杏仁。黃郁純日前在臉書粉專撰文道,杏仁果(Almond)外表扁長、顏色偏棕色,富含高度營養價值,膳食纖維含量也高,每100克含有12克膳食纖維、21克蛋白質,雖然熱量驚人,但能守護心血管、抗老,以及修復腸道、幫助腸道暢通、改善便秘,「早上我也都會吃幾顆」。黃郁純提到,一項由俄勒岡州立大學領導的研究,將參與者分成2組,被要求連續12週每天食用整顆杏仁,另一組則需要食用熱量相同的餅乾。試驗後採集的血液樣本顯示,吃杏仁的受試者壞膽固醇「總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含量平均下降,若這種膽固醇水平過高,會增加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不僅如此,吃杏仁組的腰圍變細,腸道發炎也減少了。黃郁純接著指出,杏仁中的膳食纖維和脂肪,會在大腸被微生物發酵產生「丁酸」,這是腸道上皮細胞的能量來源,有助於腸道屏障與免疫功能,並提升排便頻率。此外,杏仁還富含脂溶性維生素E、多酚、生物素、銅、鉀、鎂以及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相反,不飽和脂肪酸已被證明具有抗菌特性,它能抑制細菌脂肪酸的合成和生長」。黃郁純也表示,杏仁中也有豐富的鎂、可溶與不可溶纖維,都能軟化糞便、促進腸蠕動,並攜水進入腸道,具天然輕瀉效果。對此,黃郁純建議,市面上杏仁產品有很多種,包括烘烤的、切碎的、未烘焙的、杏仁醬等等,其中杏仁醬的護腸效果最弱,購買時還是以烘烤或切碎的為主,「若是買加鹽版的,食用上要注意納的含量」。黃郁純也提醒,杏仁熱量高,加上「磷」較高,如果代謝功能較差、腎臟疾病族群、對堅果過敏體質者則要謹慎食用,若是無上述症狀,想作為日常營養保健,一日建議量為5至30顆上限(平均一顆1.3公克左右計算),並且要包含外皮一起吃,搭配充足飲水,「可直接當零嘴吃、放到優格中、切碎放入麥片中,不僅能補充維生素 E,還具膳食纖維與健康脂肪,是促進腸道健康、緩解便秘的養身選擇喔!」

吃太多恐提早說再見 醫曝「關鍵7字」是油品地雷:中風心臟病機率暴增
長期不攝取油脂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但油的種類五花八門,分成壞油、超壞油與好油,其中「超壞油」是反式脂肪,常吃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的機率,嚴重甚至會早死,假如買東西看到產品成分有標示「幾個關鍵字」,建議不要買。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指出,每天三餐煮飯用的油,其實不只影響食物的美味,更在悄悄影響身體,甚至是未來的人生,並非多吃好油就沒事,因為油脂分成「三巨頭」,好油、壞油、超壞油。1.飽和脂肪炸雞、薯條、奶油吐司等食物,隱藏的就是「飽和脂肪」,在室溫下通常是固體(如豬油、奶油),煮東西特別香,而且很耐高溫,但如果吃太多,就像是在血管裡悄悄堆積「垃圾」,讓「壞膽固醇」(LDL-C)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心臟可能會受不了。2.反式脂肪反式脂肪簡直就是個「超級大壞蛋」,是食品工廠為了讓餅乾更酥脆、點心保存更久,使用化學方法「變」出來的東西,會讓「壞膽固醇」暴衝,更慘的是,還會把保護心臟的「好膽固醇」(HDL-C)直接「清空」。國外研究證明,常吃反式脂肪的 人,心臟病、中風的機率會高很多,甚至會提早跟世界說再見。那麼要怎麼認出反式脂肪?黃軒提醒,記住「部分氫化植物油」這幾個字,買零食、餅乾、麵包時,看到包裝上有這幾個字,請立刻放回架上,然後帥氣地轉身離開,「你的身體值得更好的待遇!」3.單元不飽和脂肪(Omega-9)在「好油」家族裡,單元不飽和脂肪就像「心臟私人保鑣」。醫學界公認,它是對心臟最有益的油之一,能幫忙「打掃」血管裡的壞膽固醇,同時讓好膽固醇維持在最佳狀態,讓血管超級暢通有彈性,最有名的就是 Omega-9 脂肪酸,不只保護血管、讓血脂乖乖的,還能幫身體「滅火」(抗發炎),讓身體更健康,包括橄欖油、酪梨油、堅果、芝麻油等,都是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的超級好油。

醫示警「這油品」害人心梗、糖尿病:完全不要碰!
「少吃油」已經變成現代人自以為的健康守則,但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有些油吃下去會傷血管,有些油反而是身體的修護隊,所以真正該問的不是「吃多少油」,而是「吃哪一種油」。其中,他示警千萬不要碰反式脂肪,因為攝取它會大幅提高心肌梗塞、中風與死亡率,是最需要完全避免的一種脂肪。張家銘醫師今(1日)在臉書發文探討了日常生活中油脂選擇對健康的重要性。他強調,「少吃油」已成為現代人自以為的健康守則,但真正關鍵在於「吃哪一種油」,而非單純減少攝取量。張家銘醫師指出,從早餐的奶油吐司到火鍋沙茶醬,各式脂肪充斥日常生活。他將脂肪分為幾大類,詳細說明其特性與健康風險。首先是飽和脂肪,常見於豬油、牛油、奶油等傳統食材,雖然耐高溫且風味佳,但會提升壞膽固醇(LDL)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他特別提到棕櫚酸和肉豆蔻酸等飽和脂肪酸會干擾膽固醇代謝機制,建議少量且偶爾食用。其次,張家銘醫師嚴厲警告反式脂肪的危害,這種常見於餅乾、奶精等加工食品的人造油脂,不僅升高壞膽固醇,還會降低好膽固醇(HDL),大幅增加心肌梗塞與中風風險。他強烈建議消費者避免標示「部分氫化植物油」的產品。在健康油脂方面,張家銘醫師推崇單元不飽和脂肪,如橄欖油、酪梨和堅果所含的脂肪,能保護心血管健康。他解釋地中海飲食之所以有益長壽,正是以這類脂肪為核心。對於多元不飽和脂肪,他詳細區分Omega-3、Omega-6和Omega-9的不同功效,強調維持適當比例的重要性,特別是現代人普遍Omega-6攝取過量的問題。張家銘醫師特別關注兒童脂肪攝取,指出2歲以上兒童應建立正確油脂觀念,避免反式脂肪與過量飽和脂肪,建議以橄欖油烹調、堅果替代零食,為孩子奠定健康基礎。最後,他總結道:「油脂從來不是壞人。吃油不是錯,錯在不懂得選對油」,鼓勵大眾重新審視廚房中的食用油,透過選擇橄欖油、增加魚類攝取等方式,建立「血管會感謝您」的飲食習慣。張家銘醫師強調:「吃油,吃對,比吃少更重要。」

清淡飲食無助高血脂? 外科醫揭2類食物搭配運動助健康
健康的飲食有助於身心,否則容易「病從口入」。敏盛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榮堅表示,血脂的成分包括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許多人健檢查出高血脂時,多半會吃五穀雜糧類和水果以求降低膽固醇,但此舉反而更容易導致血脂異常。他建議民眾應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和蔬菜,加上適當運動以維持足夠肌肉量,才能幫助血脂盡速恢復正常。陳榮堅在臉書粉專表示,現代人經常關注的血脂問題,多半與膽固醇代謝異常有關,但膽固醇包含三酸甘油酯、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與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不少人誤以為用「總膽固醇」就能判斷健康狀況,然而當人體的高密度膽固醇含量較多時,並不影響健康,因此民眾不應僅用總膽固醇判斷是否需進一步就醫治療。陳榮堅說明,許多人一聽到自己膽固醇過高,便會下意識執行「清淡飲食」,也就是攝取大量五穀雜糧與水果,然而五穀雜糧的成分為碳水化合物,若以營養學觀點來看,過量攝取精緻澱粉與碳水化合物,反而更容易導致體內的三酸甘油酯與壞膽固醇含量升高,進一步導致高血脂。陳榮堅提到,臨床上有許多患者執行清淡飲食,回診後卻發現血脂不降反升,原因正是澱粉與碳水化合物及水果中的糖分攝取過量,這種情況也顛覆過去「不吃肉、不吃蛋、不吃海鮮」降膽固醇的觀念。他推薦的健康飲食方式包括多攝取優質蛋白質,例如雞蛋、瘦肉、海鮮,還有足量蔬菜,搭配每天規律運動,才能有效改善血脂異常,而當身體肌肉量愈多,自主調節血脂的能力也愈好。最後,陳榮堅提醒,膽固醇並非愈低愈好,事實上膽固醇也是合成荷爾蒙與維持身體代謝的重要能量,因此讓膽固醇數值維持在正常範圍,才是健康的關鍵;當民眾發現膽固醇過高時,就必須特別注意血管硬化問題,其中腦血管硬化可能造成中風,心臟血管硬化容易心肌梗塞,腎臟血管硬化則會增加洗腎風險。

34歲男日均點外賣2.5次!胸痛就醫須終身服藥 醫示警「心碎套餐」
大陸一名34歲男子每天平均點外賣2.5次,最愛重辣烤魚配奶茶,且平時不愛運動,最近突然感到胸口疼痛,這才就醫檢查。醫生發現,患者體內形成血管斑塊,需終身服藥控制。相關研究顯示,盛裝熱食的外賣盒在65℃以上,會釋放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導致血管內皮損傷。綜合陸媒報導,根據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微信公眾號消息,該院不久前接診一位34歲的李姓患者,他因突發胸痛就診。經檢查,患者血壓達160/100毫米汞柱,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即壞膽固醇)水平為4.8毫摩爾/升,冠脈CTA 提示左前降支狹窄40%~50%。醫生詢問後發現,李男從事計算機編程工作,每日平均點外賣2.5次,最愛重辣烤魚配奶茶,平時也不喜歡運動。經3個月嚴格飲食管理配合藥物治療、運動康復,患者體重下降近10 公斤,「壞膽固醇」水平降至2.6毫摩爾/升。不過,由於已形成的血管斑塊無法完全消除,李男仍需終身服藥控制。國際期刊《生態毒理學與環境安全》近日發表研究,若人類高頻率接觸塑料產品,與充血性心力衰竭風險增加13%;動物實驗顯示,接觸塑料外賣盒會改變腸道菌群,引發炎症反應和氧化應激,導致心肌損傷和心血管病。另據大陸《環境與健康雜誌》2024年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盛裝熱食的外賣盒在65℃以上,會釋放微塑料及全氟化合物,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多家機構進行的最新檢測顯示,盛裝熱湯的PP 塑料餐盒達到70℃時,雙酚A釋放量超過國際標準4.2 倍,而微塑料顆粒可穿透腸道屏障,在血管壁形成慢性炎症病竈。

年近7旬婦心跳突停止 把握黃金時刻救回一命
68歲林女士日前與丈夫散步時,突感胸悶如巨石壓胸,隨即失去意識並停止呼吸心跳。在家屬快速報案、消防隊專業急救、醫院緊急開通血管的三快合作下,衛福部彰化醫院成功搶救這條寶貴生命,再次驗證黃金救援時刻的重要性。把握黃金時刻 分秒必爭搶救住在溪湖鎮的林女士有十多年高血壓病史,平時有服藥控制,當日早晨與丈夫在外散步時,突然異常胸悶,胸口彷彿被大石頭壓住,快要喘不過氣。她立即請丈夫撥打119求救,但過沒多久便昏厥倒地,失去意識。溪湖消防分隊隊員吳茂榮與楊靜宜發現林婦已無呼吸心跳,立即展開心肺復甦術(CPR)及使用自動體外去顫器(AED)電擊搶救。救護車一路狂奔醫院,經過五次電擊終於摸到微弱脈搏。林婦心跳停止約十五分鐘,到院後立即送往心導管室進行緊急治療。心跳停止時間長 低溫療法保護腦部功能心導管室主任王彥翔進行心導管檢查時,發現林婦冠狀動脈共有三處阻塞,隨即裝設三支支架暢通血流。由於林婦心跳停止時間較長,醫療團隊擔心可能造成腦部損傷,加護病房主任林文培決定施以低溫療法,將體溫控制於32至34℃,降低代謝速度以保護腦部功能。經過七天精心照護,確認腦部幾乎未受損,恢復良好後轉送一般病房。三快奏效完美救治 專業團隊展奇蹟王彥翔醫師強調,本起個案成功關鍵在於「三快」:林婦出現極度胸悶不適症狀時立即通報的「第一快」;消防人員以優良救護技術快速急救的「第二快」;病患抵院後快速送至心導管室暢通血管的「第三快」。這三個環節毫不僥倖,缺一就可能發生憾事。吳茂榮隊員也分享,他曾出勤載送多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令人擔憂的是發生在睡眠中或患者獨自在農田、家中的情況,往往被發現時已回天乏術。因此他呼籲高危險族群一旦出現異狀,快速通報尋求救護最為重要。【延伸閱讀】「壞膽固醇」飆升 成動脈粥狀硬化元兇! 醫:積極控制防心肌梗塞復發華航董座急性心肌梗塞引各界惋惜 年節冷熱不定提防「心」危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57

番茄抗癌、控糖、護心一次到位!醫傳授2吃法:吸收率提升數倍
番茄中的茄紅素是強大的天然抗氧化劑,不但能抗癌、控糖,還能護心。基因醫師張家銘也建議,最佳攝取方式是加熱並搭配油脂,例如番茄炒蛋,才能讓吸收效果更佳。他強調,健康不必極端,從日常飲食小改變開始,長期累積就能提升整體代謝與抗病能力。「平凡蔬果番茄中的茄紅素,藏著抗癌、控糖、護心的關鍵力量!」張家銘醫師今(4日)在臉書發文分享,他以前在美國進修期間,每天的午餐總是習慣以番茄搭配披薩解決。當時只覺得這樣的組合既方便美味又經濟實惠,沒想到回到台灣一量體重,竟意外發現自己不知不覺減輕了十公斤,這個令人驚喜的變化,或許就隱藏在那顆看似平凡、紅豔豔的番茄之中。張家銘醫師指出,番茄經常只是餐盤邊緣的裝飾配角,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其中蘊含的強大成分——茄紅素(Lycopene)。這並非僅有醫學生才知曉的冷門營養素,而是近年來醫學界越來越確信其重要性、值得大眾深入認識的關鍵成分。茄紅素的「紅」不僅來自其鮮豔色澤,更因其卓越的保健價值而備受矚目。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外食頻繁,加上長期暴露於手機輻射和環境污染中,這些因素都導致體內累積大量自由基。這些「破壞分子」會攻擊細胞、損傷DNA,加速衰老過程、增加發炎反應,同時也提高癌症風險。張家銘醫師比喻,茄紅素就像是細胞的防彈衣,能夠主動捕捉這些自由基,有效降低細胞受損的機率。特別是在預防攝護腺癌、乳癌和口腔癌方面,研究已證實茄紅素能夠調節基因表現、抑制癌細胞生長,甚至可能延緩腫瘤發展進程,將其稱為「天然癌症防火牆」可說是實至名歸。即使沒有立即的癌症風險,現代人普遍面臨容易疲倦、腸胃不適、血糖波動等問題。張家銘醫師提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實際上可能是代謝症候群的早期警訊。茄紅素在代謝調節方面同樣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顯示它能有效降低胰島素阻抗、穩定血糖水平,同時促進脂肪細胞正常代謝。簡而言之,這種成分能幫助身體更有效率地處理糖分與脂肪,減少內臟發炎與脂肪堆積的風險。雖然這些效果不會立即呈現戲劇性的「爆瘦」成果,卻是維持長期健康體態的重要基礎。他也特別強調,真正的減重關鍵在於體質調整而非追求快速燃脂的靈丹妙藥。茄紅素正是那種默默在體內「調整基礎代謝」的天然幫手。此外,許多年輕人誤以為高血壓、膽固醇問題是長輩才需要擔心的疾病。張家銘醫師警告,只要長期處於高壓環境、飲食失衡又缺乏運動,這些風險因子就會悄悄在年輕族群中生根發芽。研究證實茄紅素具有多重心血管保護功效:能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同時促進血管舒張、穩定血壓。張家銘醫師解釋,這些效果與許多降壓藥、降脂藥物有異曲同工之妙,差別在於茄紅素並非人工合成藥物,而是餐桌上唾手可得的「天然處方」。至於番茄怎麼吃,才真的「吃得到健康」?他解釋,由於茄紅素屬於脂溶性營養素,單純生吃番茄的吸收效果其實相當有限。但只要「添加少量油脂並適當加熱」,其吸收率就能立即提升數倍。因此,像番茄炒蛋、番茄燉牛肉、橄欖油炒番茄,或是番茄濃湯、義大利麵紅醬等料理,都是補充茄紅素的優質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番茄糊、番茄醬等加工製品,只要選擇低糖低鹽的版本,反而能成為穩定攝取茄紅素的便利來源。張家銘醫師最後也分享他的健康哲學:許多人誤以為追求健康就必須徹底戒除糖分、油脂與生活樂趣。但事實上,真正的改變無需如此極端。健康轉變的契機,可能就從市場裡買回的一袋番茄開始,從親手烹調一盤番茄炒蛋開始。這些看似微小的飲食習慣,身體都會點滴累積。隨著時間推移,自由基的破壞力逐漸減弱,血糖波動趨於平穩,慢性發炎體質慢慢獲得改善,「真正的健康,就是這些微小選擇每天堆疊出來的成果。每一口吃進去的天然營養,都在為未來的自己加分。」

綠茶只排第二名!「這款茶」降三高抗老化 營養專家:還清除體內自由基
一杯色澤透亮、酸甜爽口的冰鎮洛神花茶,不僅是消暑良伴,更蘊含豐富的天然植物營養素,長年以來在民間養生領域廣受推崇。營養專家洪泰雄也提到,這款由洛神花紅色花萼沖泡而成的花草茶,又被譽為植物界的紅寶石,近年來更因其多重健康功效受到矚目。營養專家洪泰雄在FB發文表示,有研究指出,洛神花茶最廣為人知的效用是幫助降低血壓。美國塔夫茨大學曾發表研究,顯示每日飲用洛神花茶三週後,受試者的收縮壓平均下降約6至7mmHg,這樣的改善幅度對中風與心臟病風險有明顯正面影響。因此,洛神花茶被冠以「天然紅色降壓茶」的稱號。不過,醫師提醒,正服用降壓藥物的人在飲用前應諮詢專業意見,以避免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除了降血壓,營養專家洪泰雄也提到,洛神花茶在抗氧化方面的表現亦備受肯定。根據研究,比較280種常見飲品的抗氧化含量後發現,洛神花茶的抗氧化能力位居第一,甚至超越綠茶。這歸功於茶中富含的花青素與類黃酮,能有效中和自由基,減緩細胞氧化損傷,進而有助於延緩老化、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癌症等慢性病。在心血管保健方面,營養專家洪泰雄也引述台灣中山醫學大學的一項臨床實驗,結果顯示,每日飲用200cc洛神花茶一個月後,受試者的總膽固醇濃度由200mg/dL下降至150mg/dL。研究人員指出,洛神花中的多酚與類黃酮可防止壞膽固醇氧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機率。但文中也強調,若本身已有高血脂或心血管疾病,洛神花茶僅能作為輔助保健,無法取代醫療治療。另外,洛神花茶也具有促進消化與利尿的作用。其富含的有機酸,如蘋果酸與檸檬酸,能刺激腸胃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同時,高鉀成分有利於促進體內鈉排出,增加尿量,進而緩解因久坐或循環不良引起的水腫。洪泰雄也提到,歷史上西非與中美洲地區即有餐後飲用洛神花茶以利水消腫、改善消化不良的傳統。不過,由於茶性偏酸,腸胃較敏感者應避免空腹飲用,以減少不適感。在穩定血糖方面,曾有研究學者透過動物實驗發現,洛神花萃取物可降低糖尿病鼠的空腹血糖與餐後血糖波動,推測其機制與促進胰島素敏感性與抑制醣類分解有關。更有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指出,洛神花具抗糖尿病特性,長期飲用有助於控制血糖。然而,醫學界提醒,穩定血糖仍須搭配飲食控制與運動,洛神花茶僅能作為輔助方式,無法取代正規醫療。儘管洛神花茶具有多重益處,但洪泰雄仍建議適量飲用。由於茶飲本身具有降血壓效果,低血壓者飲用前應特別謹慎;中醫觀點也認為洛神花性偏涼,孕婦應避免飲用或先諮詢醫師。加上其酸性較強,過量可能刺激胃腸,每日建議控制在1至2杯之間,才能享受健康無負擔。

78歲川普身體硬朗 醫看「健檢報告」佩服:數據贏很多台灣人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的關稅政策,讓全球股市洗三溫暖,而他儘管今年已經78歲,身體依舊硬朗,白宮近日也公布他的健康檢查報告。醫生巴巴貝拉說,川普「完全適合履行最高統帥和國家元首的職責」,網紅醫師蒼藍鴿也指出,川普的三高數字贏過很多台灣人。蒼藍鴿在臉書發文,有人可能討厭川普,但不得不承認,川普的三高數值管理贏很多台灣人。蒼藍鴿也秀出川普的重點數據:身高:190.5cm,體重:101.6kg血壓:128/74mmHg,心跳:62次/分鐘壞膽固醇(LDL):51mg/dL(非常優異)好膽固醇(HDL):77mg/dL總膽固醇:140mg/dL三酸甘油酯(TG):56mg/dL空腹血糖:89.7mg/dL,糖化血色素(HbA1c):5.2%川普的低密度膽固醇 LDL僅51。(圖/翻攝白宮網站)蒼藍鴿指出,川普也持續吃藥降膽固醇和預防心血管疾病,他想提醒很多人,壞膽固醇小於130就馬上停藥,別鬧了,「川普LDL控到51都還在吃藥,代表這是長期控制,不是看到數字漂亮就可以收兵。至於心理狀況嘛…從他過去的發言來看,生理健康無虞,問題應該是在『認知功能』這塊。」此文一出,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有的等了」、「這個年紀LDL可以51有點狂啊」、「他好的膽固醇怎麼那麼多?難怪體力那麼好」、「看到這個抽血數據比20、30歲年輕人還要好,我看他活到100歲不成問題」。

自曝家中常見「2水果」 營養學醫師解釋:護心又增強免疫力
位於亞熱帶氣候的台灣,境內水果可以說是種類豐富又美味,而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日前發文表示,自家最常見的2種水果就是芭樂與蘋果,當中芭樂是維生素C的極佳來源,含量比橘子還高,可以增強免疫力。而蘋果當中的槲皮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具有抗發炎作用,可保護心血管。劉博仁醫師在粉絲團貼文中表示,芭樂和蘋果都是營養豐富的水果,各有獨特的健康益處。芭樂是維生素C的極佳來源,含量比橘子還高,有助於增強免疫力、促進膠原蛋白合成,維持皮膚與血管健康。此外,芭樂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蠕動,預防便秘,同時幫助穩定血糖。其所含的類黃酮與番茄紅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慢性病風險。芭樂的熱量低,且屬於低升糖指數(GI)食物,適合糖尿病患者與減重者食用。而蘋果則富含果膠與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健康、平衡腸道菌群,幫助消化並維持飽足感。蘋果中的槲皮素是一種強效抗氧化劑,具有抗發炎作用,可保護心血管,降低壞膽固醇(LDL)並穩定血糖。此外,蘋果的低熱量、高纖特性,使其成為理想的健康零食,適合控制體重與預防代謝疾病。劉博仁醫師表示,芭樂以高維生素C與抗氧化特性著稱,適合增強免疫力,而蘋果則以豐富膳食纖維與心血管保護作用見長,兩者皆是促進健康的理想水果。

他挑戰一個月內狂吃1千顆蛋 身體變化超驚人
近日一名健身愛好者兼YouTube網紅埃維雷特(Joseph Everett)親身實驗,在一個月內食用1000顆雞蛋,平均每天攝取約30顆,最終產生驚人變化,相關影片曝光後迅速爆紅。埃維雷特在YouTube上擁有超過230萬名訂閱者,經常分享健身相關內容。他此次挑戰的靈感來自於健身名人吉隆達(Vince Gironda),後者曾聲稱每天攝取36顆蛋可達到與注射類固醇相似的增肌效果。為驗證此說法,埃維雷特決定進行高蛋飲食挑戰。在這一個月內,他每日攝取約30顆雞蛋,並搭配米飯、牛肉、優格、水果、蜂蜜和蛋白質棒等食物,以確保營養均衡。此外,他在挑戰開始前特別記錄了自己在槓鈴、硬舉、深蹲和臥推等四項健身訓練的表現,並進行相關健康檢查,以便日後進行對比。經過一個月的挑戰,埃維雷特驚喜發現,自己的體重增加了約13磅(近6公斤),主要為肌肉增長。此外,血液中對人體有害的三酸甘油酯明顯下降,而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HDL)增加,壞膽固醇則幾乎沒有變化。健身表現方面,他比挑戰開始時多舉起44磅(近20公斤)的重量。然而在挑戰進行到第20天時,埃維雷特一度出現嚴重腹痛與便秘,甚至被困在廁所中長達一小時。他後來推測,這可能與生雞蛋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Trypsin inhibitor)含量過高有關。為此,他改為將雞蛋煮熟後再食用,之後便未再出現腸胃問題。挑戰結束後,埃維雷特坦言,他不確定每日高量攝取雞蛋的增肌效果是否真的能與類固醇相比,但若未來有增肌需求,他會考慮再次採取這種飲食方式。他的實驗結果引發廣大討論,也讓大眾對高蛋飲食的可能影響有了更多關注。

快跟上Lady Gaga、莉莉詹姆斯都在瘋的「地中海飲食減肥法」,吃得飽又健康,完全不怕胖!
地中海飲食法(Mediterranean Diet)近年來風靡全球,除了珍妮佛·安妮斯頓(Jennifer Aniston)、佩內洛普·克魯茲(Penélope Cruz)外,Lady Gaga、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以及新一代貓女**柔伊·克拉維茲(Zoë Kravitz)**也都公開表示自己採用了這種飲食方式,成為她們維持健康與美麗的秘訣之一。最近也風靡到亞洲,透過吃對的食物、食材,讓你怎麼吃都不發胖!(圖/藝人ig)什麼是地中海飲食法?地中海飲食法起源於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飲食習慣,強調天然食材和均衡飲食。核心原則是以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堅果、橄欖油為出發的食物,再搭配適量攝取白肉、魚類與海鮮(每週2次以上)、乳製品(如優格、起司)。可以少量使用紅肉(牛、羊等)、加工食品、精製糖。飲品選擇上,紅酒(適量飲用,約1杯/天)和大量水。吃好油是關鍵這些明星推崇地中海飲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吃對好油」。地中海飲食特別強調使用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每天建議攝取2-3湯匙,堅果油和深海魚中的Omega-3脂肪酸也是地中海飲食不可缺少的健康油脂來源。(圖/擷取自全聯品牌網站)每天該怎麼吃?Styletc小編把基本的食譜給你,讓你可以遵循這個概念下手搭配自己的地中海飲食法!• 早餐1.燕麥片搭配水果與堅果2.一杯黑咖啡• 午餐1. 雜糧全麥沙拉(橄欖油和檸檬汁調味)2. 烤三文魚配烤蔬菜• 晚餐1. 番茄橄欖油義大利麵2. 地中海式沙拉(加入小黃瓜、橄欖、羊奶起司)• 點心1. 一把杏仁或核桃2. 鷹嘴豆泥搭配全麥餅乾(圖/小小樹食ig)地中海飲食的好處橄欖油與堅果中的好脂肪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保護心血管健康。另外減少澱粉卻又吃得飽,能幫助減重,地中海飲食富含纖維與優質脂肪,增加飽足感,自然減少過多熱量攝取。這樣的飲食習慣還有抗老化,因為攝取了很多天然的抗氧化劑(如多酚)能延緩衰老並提高免疫功能,並有助於降低慢性病風險唷!

從每餐喝「1飲品」到完全戒掉 沒運動2個月「三酸甘油酯下降67%」
想降血脂先從戒掉可樂及任何含糖飲料開始!整合醫學醫師姜冠宇分享,有位高血脂患者每餐都要喝可樂,結果才試了2個月不喝可樂,總膽固醇就下降36%,三酸甘油酯更大減67%,俗稱「好膽固醇」的高密度脂蛋白(HDL-C)雖然仍低於建議標準,但還是有上升,「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降幅也很明顯,已達相對安全範圍。凸顯減少額外糖分與熱量攝取對降血脂的重要性。姜冠宇昨(13日)在臉書粉專發文指出,上述病例是原本住院中肝功能有發現些微異常,出院後回診系列檢查發現高血脂,有開降血脂藥,但是服藥不規則,甚至自行停藥1個月,因為一個月後慢性籤方簽忘記拿藥。過程中只是嘗試飲食變清淡,還有從每餐一杯可樂,到完全不喝「可樂」,倒也沒養成什麼運動習慣。沒想到患者戒掉可樂前後2個月的血脂報告,總膽固醇(Cholesterol)從245下降到157 mg/dL,降幅約36%相當顯著,短期內就從偏高降到正常區間;三酸甘油酯(TG)從360降到參考範圍內的119 mg/dL,降幅達67%,這部分改善非常明顯,且降到參考範圍內,「三酸甘油酯通常對飲食改變、尤其是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相當敏感。」姜冠宇繼續解釋報告內容稱,「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方面,患者從33上升到36mg/dL,雖低於建議標準(>40 mg/dL),但略有增加,這部分仍需再加強生活方式才能更顯著提升;「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C)則從141下降到98 mg/dL(符合 <130 mg/dL), 降幅也很明顯,已達相對安全範圍。姜冠宇說明,在臨床上,當血脂數值在短期內「大幅」改變時,確實有時會懷疑檢驗或標本上可能出現失誤。不過若單看這個案例,數值整體趨勢具一致性:不僅是總膽固醇下降,三酸甘油酯和 LDL 也有大幅度降幅,而HDL稍微上升。若真的抽錯血,通常不一定會呈現如此「系統性」的變化,也可能只是一兩項不合理。姜冠宇也指出,從「每餐都喝可樂」改為「完全不喝可樂」,等於大幅減少額外糖分與熱量的攝取。特別是三酸甘油酯(TG)常對精製糖與過量熱量攝取非常敏感,短期內就能顯示顯著改善,「其他生活型態的微調,只要有減少高油、高糖、高熱量的攝取,也能帶來幫助。若再加上定期運動或更多飲食控制,對三酸甘油酯、HDL 都可能有進一步好處。後續仍須建議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血脂控制能長期穩定。」

少吃這5個越吃越醜的食物!便利商店買便當一定要注意這成分含量,吃多皮膚容易乾燥、長皺紋
飲食跟皮膚有很大的關係,英文有句俗諺「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許多女明星也曾這樣提到,這篇就來告訴大家是哪5種越吃越醜的食物,真的要少吃點呀!越吃越醜的食物:高升糖食物像是精緻澱粉就屬於高升糖食物,吃進這些食物會使血糖急速升高後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膚容易大量出油,就會冒出許多痘痘,也會連帶使皮膚容易鬆弛、暗黃無彈性。如果真的避不開這些食物,可以多喝水、多吃蔬菜、多運動來平衡。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越吃越醜的食物:炸雞、炸薯條、鹹酥雞吃太多速食、鹹酥雞、炸雞排...等會容易長痘痘,長期食用容易引發皮膚發炎,對皮膚造成嚴重傷害。而且攝入過量高脂肪油炸食物可能會降低血液中的HDL(好膽固醇),同時增加三酸甘油酯和LDL(壞膽固醇),導致心血管疾病。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越吃越醜的食物:洋芋片大量吃洋芋片不僅容易肥胖,還容易長痘痘、粉刺,而且洋芋片使用的油份通常是不好的油,會使皮膚比較容易產生發炎反應,增加自由基進而影響到皮膚健康與保水度。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越吃越醜的食物:蛋糕、馬卡龍、糖果、麵包美國皮膚科醫師Patricia Farris 曾表示吃太多糖分會破壞膠原蛋白,使得皮膚的彈性變差,甚至出現皺紋和斑點,讓皮膚失去彈性及柔軟。這些加工食物缺乏膳食纖維,會影響腸道健康,導致便秘情況,便秘會使人的氣色不佳、臉色黯淡無光。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越吃越醜的食物:高鹽食物很多女明星都會說要吃得清淡,因為清淡飲食比較不容易讓人水腫,鹽分攝取過多會使組織之間水分滯留,長期造成細胞缺少水分,臉部肌膚就容易乾燥、老化、皺紋增多、黯淡無光澤。也會加重腎臟的代謝負擔,鈉過多會使排水功能緩慢、造成臉部、眼皮浮腫等情況。下次吃東西之前記得看「鈉含量」,尤其便利商店很多微波食品其實鈉都很高一定要注意整天攝取比例,很多便當鈉含量都破千。(成人每日鈉總攝取量不宜超過2400毫克)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從 Instagram 分享的貼文

遭蜜蜂螫傷急送醫!61歲男意外發現心肌梗塞:感謝那4隻小蜜蜂
花蓮一名馬姓男子在整理家園時,被蜜蜂螫傷,因感到身體不適就醫,意外發現罹患心肌梗塞,這也讓他忍不住直呼,「感謝那4隻小蜜蜂」。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這名61歲的馬姓男子近日在整理家園時遭到蜜蜂螫傷,因感到身體不適便前往就醫,結果意外發現自己罹患心肌梗塞。隨後門諾醫院醫療團隊隨即為他進行心導管手術,裝設支架並疏通血管,成功挽救了他的生命。恢復健康後,馬姓男子也在心臟病友會中感謝道,「感謝那4隻小蜜蜂,感謝門諾醫療團隊!」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表示,馬先生的心肌梗塞可能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天氣溫差大、風災後壓力及蜂螫刺激等,這些因素可能誘發血管內的斑塊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陳醫師進一步指出,心血管內的斑塊通常是慢性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及不良生活習慣長期累積的結果。在斑塊尚未導致明顯血管狹窄時,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事實上,衛福部曾指出,國人死於與心血管相關疾病的死亡率遠超過肺癌與肝癌,而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主要包含三高、肥胖、缺乏運動、吸菸等因素,三高中,高血壓會損害動脈,導致動脈阻塞,並阻止血液流向心肌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當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俗稱壞膽固醇)過多積聚在血管壁,就會使得血管日漸狹窄,阻礙血液流通,不僅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引起疲勞、頭暈等症狀,一旦斑塊破裂還可能產生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性症狀。為了避免暴露於急重症的風險下,鼓勵民眾在發生高血脂時,更要積極控制。此外,每當氣溫驟降與濕冷時,因血管內的平滑肌也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可能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國民健康署也提醒民眾,春季氣候多變,日夜溫差大,罹患心血管疾病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務必注意三高控制及低溫促發心血管疾病之發生,並且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呼吸 困難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部表情不對稱、單手無力下垂、口齒不清等中風徵兆,一定要儘速就醫。

防膽固醇超標! 專家曝10招飲食建議:避免高鹽高糖
冠心病患者通常伴隨膽固醇超標,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升高,此為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對此,營養專家洪泰雄,也針對冠心病患者的高膽固醇問題,提出飲食控制方面的建議,例如減少飽和及反式脂肪攝取、增加不飽和脂肪及膳食纖維攝取等等。洪泰雄在臉書粉專發文列出以下10點專門針對膽固醇超標的飲食建議:減少飽和脂肪攝取,來源:肥肉、奶油、全脂乳製品、椰子油、棕櫚油。建議選擇低脂或脫脂乳製品、瘦肉(如雞胸肉、去皮魚肉),避免油炸食物。避免反式脂肪攝取,來源:人造奶油、酥皮糕點、加工餅乾、速食。建議選擇天然油脂(如橄欖油、亞麻籽油),閱讀食品標籤,避免標註有「氫化油」的產品。增加不飽和脂肪攝取,來源:深海魚(如鮭魚、鯖魚)、堅果(如核桃、杏仁)、植物油(如橄欖油、亞麻籽油)。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LDL),提升好膽固醇(HDL)。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來源包括可溶性纖維:燕麥、藜麥、大麥、豆類、蘋果、柑橘類水果,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不溶性纖維:糙米、全麥麵包、深綠色蔬菜,促進腸道健康。建議每日攝取25至30克膳食纖維,其中包括可溶性纖維。多攝取植物固醇來源:豆製品(豆腐、毛豆、豆漿)、堅果、植物油、強化食品(如植物奶)。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控制膽固醇攝取量,植物固醇能阻斷膽固醇在腸道的吸收,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來源:動物內臟(如肝臟、腎臟)、蛋黃、海鮮(如蝦、蟹)。建議每日膽固醇攝取量應少於300毫克,對於已確診冠心病者則建議不超過200毫克。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Omega-3能降低三酸甘油酯,減少心臟發炎風險。來源:鮭魚、鯖魚、沙丁魚、亞麻籽、奇亞籽、核桃。避免高糖食物,因為高糖攝取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水平,加重血脂異常。來源:甜點、含糖飲料、精製糖。適量飲用綠茶,綠茶中的兒茶素(catechins)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但不要空腹喝,以免刺激胃部。保持低鹽飲食,高鹽攝取的主要來源包括:加工食品、罐頭、醃製食品等。這些食品通常含有過多的隱藏鹽分,例如速食麵、罐頭湯或醃製泡菜,容易讓我們不知不覺攝取過量的鹽。洪泰雄還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應少於6克(約1茶匙)。烹飪時,用天然香料(如迷迭香、胡椒粉、檸檬汁)替代鹽調味,並多選擇新鮮食材以減少隱藏的鹽分。此外,注意事項還包括定期檢查血脂,冠心病患者應每3至6個月進行一次血脂檢查,評估LDL、HDL和三酸甘油酯水平。再來就是配合藥物治療:飲食調整是基礎,但有時需要配合醫生開的降膽固醇藥物(如他汀類藥物),效果更佳。透過這些調整,患者可以有效降低膽固醇,進一步減少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王月健檢亮紅字「3周就逆轉」 還瘦3公斤!親授3招1飲食法
59歲資深演員王月日前出席記者會時瘦了一大圈,引發眾人好奇,原來她在今年4月健康檢查發現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都嚴重超標,緊急進行運動、飲食控制。王月說,自己多年來體重雖然維持在49公斤,但今年4月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有2項指數超標,其中膽固醇高達232mg/dL、三酸甘油酯則有234 mg/dL,嚇得她立即啟動「新生活模式」,每天走山1小時,如果天氣不好就在家裡做超慢跑。除此之外,王月每周也會做1次重訓肌力課,也不吃澱粉,但會攝取魚油,也會常常吃鮭魚,靠著以上3招、飲食調整,果然3周後體重減了3公斤,來到46公斤,膽固醇也降到158mg/dL,而且血脂也變正常,只有70mg/dL。王月也透露,這波「新生活運動」也帶來了副作用,原先4年來都維持49公斤左右,但如今卻瘦到46公斤,年紀大了其實也害怕太瘦,所以開始吃了點澱粉,但還是少吃精緻澱粉,目前胖回1公斤到47公斤,上周檢查血液指數也都維持的很好,繼續促進健康中。家醫科醫師楊智雯受訪表示,只要減少精緻糖、澱粉類食物的攝取,不喝含糖飲料,少吃水果、餅乾等,三酸甘油酯就能快速下降。但若要降低膽固醇,除非非常嚴格執行飲食控制,否則一般人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成效。楊智雯指出,如果高膽固醇是因為家族史所致,單純透過飲食控制的效果可能有限。基本上,膽固醇可分為低密度膽固醇(壞膽固醇)和高密度膽固醇(好膽固醇)。門診若遇到膽固醇過高的患者,醫師會進一步檢驗各項數值,確認好膽固醇是否失能、壞膽固醇是否有氧化風險,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才能精準幫助患者改善膽固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