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
」 伊朗 以色列 外交部 川普 以伊衝突
林環牆稱蔡英文回LSE演講是「私人活動」? 外交部:校方主辦正式演講
旅美學者林環牆日前指前總統蔡英文5月份重返母校倫敦政經學院(LSE)演講「純屬私人活動」。對此,外交部今(24)日回應,屬LSE校方主辦的正式演講活動,由校長卡拉姆(Larry Kramer)出面致邀,邀請函中也註明蔡英文於1984年取得該校博士學位。林環牆21日在臉書發文稱,LSE已正式承認蔡英文最近LSE校園演講純屬個人私下活動,他在5月19日寫E-mail給LSE的校長卡拉姆(Larry Kramer),提出兩個問題的FOIA資訊請求,「倫敦政經學院有邀請台灣的前總統蔡英文前來訪問LSE,並於2025年5月17日週六發表校園演講嗎?」林環牆指出,代表校方的「LSE資訊權利小組」20日回應,「LSE是事前被台灣的前總統蔡英文接洽,並被要求接待一項活動。經過蔡英文辦公室與LSE雙方之間數次的商討,LSE同意接待2025年5月17日的一項私人活動。(LSE was approached by alumna, former Taiwan President Tsai Ing Wen, to host an event. Following discussions between her office and ours, LSE agreed to host a private event on Saturday 17 May 2025.)」對此,外交部今日回應,蔡英文5月17日重返母校LSE演講屬LSE校方主辦的正式演講活動,受邀聽眾限定於校方精選的LSE學生、教職員及校友,並由校長卡拉姆出面致邀。外交部指出,邀請函中也註明蔡英文於1984年取得該校博士學位。該演講活動的籌備全程由駐處與校長辦公室密切協調,我方尊重校方作為主辦方所安排的演講時間、場地、形式、邀請對象及主持人。

新南向3國全達陣!林佳龍:即日起持台護照入境汶萊可停留14天
「新南向3國全達陣!Visa-free再添一國。」外交部長林佳龍昨(23日)晚在臉書發文稱,東南亞國家汶萊宣布,自即日起台灣民眾持我國護照可免簽入境汶萊,停留最長14天。林佳龍指出,長期以來,台灣始終秉持善意推動互惠與交流,友善地伸出雙手,也終於陸續獲得3個新南向免簽試辦國的友好回應,泰國、菲律賓、汶萊,互惠免簽皆達陣!他相信,這是外交部推動「總合外交」政策1年來的具體成果,給予外交部同仁莫大的鼓舞。林佳龍也感謝台汶雙邊政府與外交人員的持續努力與溝通,「很高興看見汶萊政府以務實精神,具體展現深化雙邊友誼的誠意。這項政策在未來,也將進一步促進台灣與汶萊在經貿、觀光、文化與教育等多元領域的交流合作,讓台汶關係再上層樓。」

如加薩走廊情況沒有「具體」改善 歐盟考慮對以色列「加大動作」
在加薩地區人道危機持續惡化之際,歐盟對以色列的外交態度也顯著轉變。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於布魯塞爾與成員國外交部長會議後表示,以色列在人權義務上的表現「非常明顯」的違反與歐盟及國際的承諾,若以色列未在近期內改善加薩地區巴勒斯坦人的處境,歐盟將考慮進一步採取施壓行動。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歐盟17個成員國於5月啟動的《歐盟-以色列協會協定》審查程序,而這次會議是對該協定審查程序的延續討論。該協定於2000年生效,是支撐歐盟與以色列價值達680億歐元貿易關係的核心條文。歐盟是以色列最大出口市場,佔其出口總量的三分之一。針對以色列封鎖加薩人道援助,以及約旦河西岸日益嚴重的定居者暴力,卡拉斯認為,以色列的行為已出現違反人權的跡象。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改善加薩實地情況,讓巴勒斯坦民眾的生活有實際改善。卡拉斯也補充表示,七月將是進一步處理歐盟與以色列關係的關鍵節點。儘管如此,歐盟內部仍存在明顯分歧。西班牙外交部長阿巴雷斯(José Manuel Albares)強烈主張全面中止與以色列的協會協定,並呼籲歐盟終止對以國軍火出口。他認為歐盟不應對盟友的人權違規行為視若無睹。法國外交部長巴羅(Jean‑Noël Barrot)也批評以色列「非常明顯地」協定中的第二條,即關於人權的條款,並警告若無改善,部長們將在七月的會議中做出回應。但包括德國、希臘、義大利等多國則持反對意見。義大利外交部長安塔亞尼(Antonio Tajani)認為,與以色列保持對話十分重要,並提及義大利已為此接受巴勒斯坦難民。而匈牙利政府更是明確反對審查程序,持續為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提供政治支持。在會議中,以色列對審查報告內容的外洩做出強烈反應,批評該報告「偏頗、片面、充斥反以色列聲音」,並在備忘錄中表達不滿。該報告主要引用聯合國機構與國際法院的調查結果,並指出以色列在加薩及西岸行為已造成嚴重人道後果。西班牙、比利時、愛爾蘭與瑞典等支持巴勒斯坦的成員國,則強調必須對以色列採取行動。比利時外交部長普雷沃(Maxime Prévot)認為,不應因近期美國空襲伊朗導致中東緊張升級而忽視加薩人道災難。他認為,加薩的緊急狀況與以色列對伊朗的安全應對應被分開處理。瑞典外交部長斯滕納嘉(Maria Malmer Stenergard)也警告,歐盟不能對加薩居民的苦難無動於衷「人民正在受苦,我們不能只是旁觀。」報導中提到,即便協定僅能透過一致決定的方式來中止,但其中部分合作內容,如貿易或以色列參與歐盟「地平線研究計畫(Horizon)」等項目,可透過多數表決來暫停,這或許成為歐盟在立場僵持下的過渡手段。

川普宣布以伊停火 伊朗外交部長否認「不存在任何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日透過社群平台宣布,以色列與伊朗已達成「完全且全面的停火協議」,將於24小時內結束戰爭。不過,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Araghchi)明確表示,伊朗沒有就任何停火達成「協議」。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在X上發文表示,「正如伊朗一再明確表示的那樣,是以色列向伊朗發動了戰爭,而不是伊朗向以色列發動了戰爭。截至目前,尚未達成任何關於停火或停止軍事行動的『協議』。然而,只要以色列政權在德黑蘭時間凌晨4點之前,停止對伊朗人民的非法侵略,我們無意在此之後繼續採取反擊行動。關於停止軍事行動的最終決定將在稍後做出。 」以色列軍方尚未對川普的停火聲明做出反應。不過,根據《美聯社》報導,當地時間凌晨4點後,尚無以色列對伊朗發動攻擊的報導。川普今日在社群上發文指出,該停火協議預定將於6小時內啟動,雙方各自完成現行軍事任務後,即正式生效。他表示:「以色列與伊朗已完全同意,雙方將在約6小時後實施完全停火,為期12小時,屆時戰爭將被視為正式結束。」根據川普的說法,這項停火將分階段於24小時內完成,「伊朗將率先啟動停火,第12小時以色列也將開始停火,世界將正式慶祝12日戰爭結束。在此過程中,雙方必須維持和平與互相尊重。」

巴西女遊客失足墜落活火山「受困3天」 印尼救難隊四處搜尋中
一場驚心動魄的救援行動,目前正在印尼龍目島(Lombok)活火山林賈尼山(Mount Rinjani)展開,救難隊的目標是營救一名21日失足墜落火山後,已失聯3天的26歲巴西籍女遊客朱莉安娜(Juliana Marins)。根據《太陽報》報導指出,朱莉安娜於21日上午與登山團一同攀登林賈尼山,當前進至俯瞰火山口湖的步道時,導遊見朱莉安娜出現疲憊狀態,便建議稍作休息,先行帶隊前往山頂。但是當導遊帶隊返回後,朱莉安娜卻早已不見蹤影。據警方表示,他們是在21日下午2點32分時接獲求救通報,後續便馬上調派救難人員前往現場展開搜索。後續救難隊的無人機拍攝畫面顯示,朱莉安娜似乎已在火山峽谷中翻滾下墜近1,000英尺,卡在險惡的地形中,畫面中朱莉安娜神情疲憊,孤身一人坐在火山坑中等待援助。東龍目警方(East Lombok Police)發言人奧斯曼(Nikolas Osman)表示,導遊曾多次確認朱莉安娜是安全留在原地後才離開,但導遊返回時,卻發現朱莉安娜已經不見人影,懷疑朱莉安娜可能是滑倒失足,才掉到火山坑中。自那時起,搜救人員已進行多日努力,包括部署無人機、動用多批人員自不同角度垂降至峽谷,搜尋並試圖將朱莉安娜帶離險地。但搜救過程並不順利。根據林賈尼山國家公園辦公室表示,救援隊雖已下降超過300公尺,卻受濃霧與寒冷氣候干擾,至今尚未實際接觸到朱莉安娜。後續無人機雖再次拍攝到畫面,但發現朱莉安娜似乎已不在原先位置,研判可能因身體移動或天氣影響改變落點。朱莉安娜的姊姊瑪麗安娜(Mariana Marins)指出,朱莉安娜至今未獲送達任何水、食物或保暖衣物,因現場繩索長度不足,加上能見度極差,使得救援行動困難重重。報導中提到,這趟行程是朱莉安娜亞洲獨旅的一環,她已先後走訪泰國、越南與菲律賓等國家,同時也在社群媒體記錄旅程。這次登山原本也是行程中的一環,未料朱莉安娜卻因此陷入困境。巴西外交部表示,目前駐印尼雅加達(Jakarta)的大使館已介入協助,並指派代表監控當地救援行動。印尼當局表示,目前救援行動持續擴大,將動用更多人力與無人機搜索,嘗試自不同方位進入火山區域,務求在最短時間內找到並救出這名受困女子。

荷姆茲海峽恐遭封鎖 美籲中國勸阻伊朗避免「經濟自殺」
美國空襲伊朗核設施後,伊朗國會已批准關閉荷姆茲海峽,引發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呼籲中國勸阻,警告封鎖將對伊朗構成「自殺式」損害。兩艘油輪22日駛入海峽後突然折返,凸顯市場已開始戒備潛在衝突,分析示警,水道封鎖後油價恐突破每桶100美元,中印日韓等亞洲國家首當其衝。科斯維斯頓湖號(Coswisden Lake)和南方忠誠號(Southern Loyalty)兩艘大型油輪,在空船狀態駛入荷姆茲海峽,航行至阿曼周遭、水道最狹窄處便折返,向南駛向阿曼灣。船隻折返前後路線皆與平日相同。彭博分析稱,若船東預估抵達裝貨港後需等候多時,會傾向於在海峽外停留直到風險降低。歷史上荷姆茲海峽未經歷全面封鎖,上述轉向也僅為個例,當地仍有大量商船航行,但風險已導致多方高度戒備。希臘航運部22日公告,建議船隻必要時改停安全港。歐盟海軍部隊認定,美以關聯船舶面臨嚴重威脅,並警告所有商船都有遇襲風險。2024年逾80%中東能源經該海峽輸往亞洲,其中又以中國、印度、日本與韓國為主要買家,占總量70%。各方分析認同,一旦水道遭封鎖,油價必然走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甚至130美元。美國國務卿盧比歐22日呼籲中國介入,避免伊朗封鎖荷姆茲海峽。中國目前為伊朗最大石油買家,上月進口量超過每日180萬桶。他警告,若伊朗封鎖水道,將對自身與中國經濟構成嚴重衝擊,無異於「經濟自殺」。英國廣播公司(BBC)解讀,中國從伊朗取得遠低於市價的石油,不太可能接受漲價或斷供,會全力透過外交手段干預。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23日表示,中國與伊朗就當前局勢保持溝通。外長王毅日前已與伊朗外長阿拉奇通話,中方願與各方加強溝通,為推動局勢緩和發揮建設性作用。伊朗國營媒體報導,議會已批准關閉海峽,但最終需由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定奪。

伊朗外長將出訪俄羅斯「與普丁會晤」! 澤倫斯基回應了
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Abbas Araghchi)22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記者會上證實,他計劃在當天稍晚前往莫斯科,並在23日與俄國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會面,強調伊朗與俄羅斯享有「戰略夥伴關係」。此前美國在22日上午對伊朗3處核設施進行了空襲。據《美聯社》和《路透社》的報導,阿拉格齊在記者會上批評美國的行動已跨越「所有紅線」,並表示美國「毫不尊重國際法」。他直言:「他們只聽得懂威脅和武力的語言。」克里姆林宮則表示,在美國發動攻擊後,普丁並無計劃與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話。 俄羅斯外交部強烈譴責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攻擊,稱其「嚴重違反國際法、《聯合國憲章》(UN Charter)和聯合國安理會決議」。普丁的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更聲稱,多個國家準備向德黑蘭(Tehran)提供核武,且美國的攻擊造成的損害極小,不會阻止伊朗追求核武。 阿拉格齊在22日訪問土耳其期間表示,德黑蘭保留「所有選項」以捍衛其「安全、利益和人民」,並透露伊朗武裝部隊已進入全面戒備狀態,「先等待我們的反應。當侵略結束時,我們再作決定。」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則在X平台上發文諷刺俄羅斯指責美國違反國際法的「雙重標準」,並警告普丁將面臨與伊朗政權類似的命運。澤倫斯基指出,俄羅斯因全面入侵烏克蘭而被西方孤立,卻試圖在伊朗問題上扮演「誠實調解者」的角色。 澤倫斯基寫道:「俄羅斯想要繼續戰爭,甚至揮舞威脅。這意味著國際社會的壓力還不夠,或者他們在極力維持表象。」他強調,俄羅斯經濟已在崩潰,而烏克蘭將進一步加速這一進程。 作為俄羅斯與伊朗緊密戰略合作的一部分,德黑蘭向莫斯科提供彈道飛彈和數千架「見證者-136」(HESA Shahed 136)攻擊無人機,以用於俄烏戰爭。此外,由於2國均面臨西方制裁,俄羅斯與伊朗合作發展核計劃,俄羅斯更向伊朗提供了中東地區首座核電廠,儘管西方國家強烈反對。 對此,阿拉格齊也在記者會上表示,他將與普丁進行「嚴肅磋商」,並強調2國將繼續協調立場。他提到,俄羅斯是伊朗核協議的簽署國之一,雙方始終保持密切合作。

遭美軍打擊三大核設施!伊朗淡化損害 專家見衛星影像揭真相
美國總統川普近日決定轉向武力手段,對伊朗三大主要核設施展開突襲,美軍出動B-2隱形轟炸機與潛艦發射巡航飛彈,重擊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與伊斯法罕(Isfahan)三座核設施,試圖重創伊朗的核子發展計畫。根據《CNN》的報導,儘管伊朗官員對外淡化襲擊影響,但最新衛星影像顯示,美國的軍事行動可能對伊朗核設施造成重大損害。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多位軍事專家也指出,這次攻擊具備前所未見的深度與精確度,對伊朗核計畫的實質影響仍待進一步評估。福爾多核設施被認為是伊朗最重要、也最難以攻破的濃縮鈾基地,位於地下約80至90公尺處,建於堅固山脈之下。然而美軍此次動用六架B-2轟炸機,共投下12枚重量高達30,000磅的GBU-57「掩體炸彈」,針對福爾多展開攻擊。根據Maxar衛星影像分析,福爾多地區出現至少六個明顯撞擊坑,排列方式顯示美軍精準命中埋於山腹的地下設施。軍備專家指出,這些彈坑顯示多枚炸彈重複打擊同一區域,試圖「鑽穿」厚重岩層以摧毀內部設施。IAEA總幹事格羅西表示,福爾多確實遭遇「直接動能撞擊」,雖尚無法確認地下損害程度,但不排除重大破壞可能性。美國智庫「科學與國際安全研究所」(ISIS)初步分析指出,濃縮鈾主廳與其鄰近設施可能「遭受相當大的破壞」。納坦茲是伊朗最大的核濃縮中心,也是以色列6月13日首次空襲的目標。以色列行動已重創地面設施與電力基礎設施,可能導致地下離心機受損。此次美軍行動中,一架B-2轟炸機向納坦茲投下兩枚掩體炸彈,同時由潛艦發射30枚戰斧巡航飛彈襲擊納坦茲與伊斯法罕。《CNN》衛星影像分析顯示,納坦茲地下建築群正上方出現兩個新彈坑,最大直徑達5.5公尺。雖仍無法確認地下設施是否受損,但目標區域明顯受到波及。伊斯法罕被視為伊朗核計畫核心,擁有約3,000名科學家,並設有主要的鈾轉化設施。美軍巡航飛彈此次也鎖定該區域,造成明顯損毀。《CNN》分析指出,至少18座建築物在空襲中被摧毀或部分損壞,現場可見大量瓦礫與灰燼。ISIS評估報告指出,伊斯法罕的主要鈾轉化設施「遭受嚴重破壞」,並指出當地四個通往地下建築的隧道中,有三個已坍塌。報告同時提到,衛星圖像顯示伊朗曾嘗試用土堆封堵隧道入口,可能是為了預防爆炸擴散或放射物質外洩。伊朗外交部批評美國此舉「跨越重大紅線」,但伊朗內部多位官員則淡化襲擊影響。代表福爾多所在庫姆市的國會議員聲稱,攻擊造成的損害「相當膚淺」。然而ISIS主席奧爾布賴特表示,伊朗官方過往亦曾淡化損害,但後續衛星影像多次揭露真實破壞程度。他呼籲國際社會應對伊朗的回應保持高度警覺。五角大廈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將軍在新聞發布會中證實,一艘美國潛艦對伊斯法罕發射十多枚巡航飛彈,鎖定「關鍵地面基礎設施」。他表示,此次行動目的是「削弱伊朗的核能力」,並強調美國將持續評估損害並監控伊朗的下一步動作。

核設施遭美軍空襲 外媒分析伊朗可能的「回應」方式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日前下令對伊朗核設施發動空襲後,中東局勢驟然升溫。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奇(Abbas Araghchi)於22日在伊斯坦堡表示,德黑蘭有多種選項可做為回應,美國與以色列正密切關注伊朗下一步行動。而目前《CNN》也為此綜合各方意見,推測伊朗後續的行動。根據《CNN》報導指出,這場衝突後,最讓各界擔憂的,莫過於是伊朗可能封鎖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進一步干擾全球石油供應。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署資料,每日約有2,000萬桶石油透過該海峽運往世界各地。霍爾木茲海峽具有地理優勢,是伊朗控制波斯灣航運的戰略要地。專家沙巴尼(Mohammad Ali Shabani)表示,如果封鎖真的發生,這足以動搖石油市場、推高油價,進而打擊川普的經濟政策。目前伊朗的首波報復並非針對美軍基地,而是攻擊以色列。以色列衛生部表示,伊朗於22日凌晨發射飛彈,擊中特拉維夫(Tel Aviv)建築,導致86人受傷送醫。外界推測,此舉可能代表伊朗不願與美國全面開戰,而是僅與以色列交戰來維持局勢現狀。儘管如此,伊朗支持的葉門胡塞武裝(Houthi)仍警告川普必須為這場空襲負責,可能破壞5月與美國所達成的停火協議。根據協議,美方同意暫停對胡塞的軍事行動,換取其不攻擊美國利益。此外,伊朗也可能採取非對稱手段回應美國。CNN國安分析師桑格(David Sanger)表示,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目前正評估自身飛彈庫存,考慮改採恐怖攻擊與網路攻擊等難以傳統防禦的方式。而退役少將馬克斯(James “Spider” Marks)也認為,以色列雖已削弱伊朗飛彈能力,但IRGC仍具備跨區域行動能力,並可能對美方全球利益造成威脅。報導中指出,這場衝突也可能讓伊朗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NPT)。國際危機組織瓦茲(Ali Vaez)表示,伊朗不排除軍事報復外,也可能放棄對核武研發的國際承諾。昆西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執行副總裁帕西(Trita Parsi)則認為,川普的空襲行動,實際上讓伊朗更有動力研發核武,即使未來出現政權更迭,新上台的軍方勢力也可能持續加速發展核武以作為唯一的威懾手段。沙巴尼同時也提到,這與2020年川普下令擊斃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的策略相同,目的在傳遞強硬訊息,同時避免升高衝突。當年伊朗回應美軍基地的飛彈攻擊,雖未造成人員死亡,但造成百餘人創傷性腦傷,成為無人死亡的象徵性報復行動。目前伊朗已拒絕重返談判桌。阿拉格奇表示,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是一條極大的紅線,他並不清楚目前還剩下多少外交空間。帕西則指出,伊朗的反應反而讓自己陷入外交死角,原本想藉由對抗以色列迫使川普介入、遏止納坦雅胡(Netanyahu)的戰爭,如今卻讓以色列掌握了美伊外交進程的否決權。據報導,伊朗與歐洲三國(E3)及歐盟(EU)於日內瓦舉行會談,最初氣氛緊張,後來逐漸緩和。但阿拉格奇在22日於X平台上表示「上週,我們正與美國談判時,是以色列炸毀外交;本週與歐洲會談時,是美國炸毀外交。」

范斯稱美國不尋求德黑蘭「政權更迭」 川普卻喊為何不:讓伊朗再次偉大!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22日質疑伊朗在美軍對其關鍵軍事地點實施打擊後發生政權更迭的可能性,並在其社交媒體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稱:「使用『政權更迭』這個詞在政治上並不正確,但如果當前的伊朗政權無法『讓伊朗再次偉大』(MAKE IRAN GREAT AGAIN),為什麼不會有政權更迭???MIGA!!!」 綜合路透社、半島電視台的報導,川普發表上述言論之際,美國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正在急劇升級。此前,美國對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核設施進行了空襲,華盛頓稱此次行動是為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並聲稱其鈾濃縮活動已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圖/翻攝自Truth Social/@realDonaldTrump)自重返白宮以來,川普對德黑蘭(Tehran)採取越來越強硬的立場,重啟旨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極限施壓」策略,這與2015年伊朗核協議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在2018年川普1.0任內單方面退出該協議,隨後美國重新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嚴重打擊了伊朗經濟。雖然川普的發文暗示他希望看到伊朗發生政權更迭,但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和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卻強調,美國並不尋求通過「政權更迭」推翻伊朗政府,也未與該國處於戰爭狀態。范斯22日表示,美國已成功阻礙伊朗的核計劃,並稱川普希望尋求外交解決方案。他在NBC新聞節目「Meet the Press」中稱:「我們沒有與伊朗開戰,我們是在與伊朗的核計劃作戰。」赫格塞斯則聲稱,美國對伊朗的一系列打擊「摧毀」了其核計劃,但強調華盛頓並不尋求德黑蘭的「政權更迭」。 對此,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Abbas Araghchi)強烈譴責美國的行動,稱其襲擊核設施是越過了「一條巨大的紅線」,並暗示將採取報復措施。22日,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在德黑蘭參加抗議活動,譴責美國的襲擊。現場畫面顯示,示威者高呼「報仇!報仇!」,而總統則穿過聚集在市中心廣場的人群。目前,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表示暫無進一步軍事行動計劃,但局勢仍高度緊張。軍事行動細節方面,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Dan Caine)透露,B-2轟炸機從美國起飛,經過18小時飛行後對目標實施打擊,行動代號為「午夜之錘行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並採取了多種「欺騙和誘餌」戰術。凱恩表示,伊朗的戰鬥機從未起飛,導彈系統也沒有偵測到美軍的行動。儘管川普宣布此次襲擊「非常成功」,但伊朗官方媒體稱,核設施未有人員死亡,且受傷者未受輻射污染。分析人士指出,川普的決定可能使地區衝突進一步升級,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影響力被認為是關鍵因素。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美國與國際政治學教授盧卡斯(Scott Lucas)更直言:「川普被以色列人玩弄了,有人可能會說是被操縱了。」

IS對敘利亞大馬士革教會發動自殺襲擊 釀22死63人傷
目前有消息指出,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IS)對敘利亞大馬士革教堂發動自殺炸彈攻擊,造成22人死亡、63人受傷。這是IS在阿薩德政權遭推翻後,在敘利亞境內第一起恐怖攻擊事件。根據《衛報》報導指出,整起事件發生於22日晚間,敘利亞內政部表示,一名隸屬IS的男子於祈禱期間,進入位於大馬士革舊基督教區的希臘東正教聖以利亞教堂(Greek Orthodox Saint Elias church)。該名男子先是在教堂內開火,隨後引爆身上的炸藥背心。教堂內的目擊者報告指出,現場還有第二名持槍男子,他並未引爆自己,但同樣向大約150名在場信徒開火。蓋塔斯(Fadi Ghattas)表示,當時教堂內有350人「人們正安穩地在上帝眼前祈禱,」,他表示自己目睹至少20人被殺。而教堂內部的影片顯示,爆炸的衝擊力讓教堂內的長椅破碎、翻覆,信徒屍體血跡斑斑、橫躺於教堂各處。附近居民表示聽見巨大爆炸聲,接著聽到警笛響起,安全部隊試圖封鎖該區域,民防人員則朝教堂方向前進。在教堂內祈禱的納瑟(Issam Nasr)表示,他看到人們被炸成碎片「我們這輩子從未拿過刀,我們唯一能用來自衛的,就只有祈禱詞」。目前敘利亞的新政府是由前伊斯蘭反抗組織阿沙姆(Hayat Tahrir al-Sham,HTS)前領導人所組成,自掌權以來,便持續在全國執行對IS的掃蕩行動。其實早在先前,HTS將IS視為造成動盪與極端化的來源,HTS曾在其控制區內與IS交戰。敘利亞大馬士革教堂遭IS發動自殺炸彈攻擊。(圖/達志/美聯社)IS的社群媒體與宣傳頻道曾發布敘利亞總統沙拉阿(Ahmed al-Sharaa)於5月在利雅德(Riyadh)會見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照片,形容這是對其聖戰根源的明顯背叛。敘利亞新聞部部長穆斯塔法(Hamza al-Mustafa)表示「這項懦弱的行徑,違背了團結我們所有人的公民價值觀。我們身為敘利亞人,強調國家團結與公民和平的重要性,並呼籲強化社會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兄弟情誼。」大馬士革市政府表示,安全機關正在調查這起爆炸事件的具體情況。敘利亞外交部將此事件形容為「企圖破壞國家和諧共存,使國家陷入動盪的絕望之舉」。聯合國敘利亞問題特使彼德森(Geir Pedersen)辦公室發布聲明表示,他對這起「可憎罪行」感到震怒,並以「最強烈措辭」予以譴責。彼德森也呼籲「當局全面調查並採取行動」。儘管新政府名義上掌控敘利亞大部分地區,但實際上仍難以完全落實地面控制。敘利亞仍充斥各類民兵武裝,敘利亞國防部正著手將民兵納入統一的國民軍中,並解除拒絕加入的民兵團體的武裝。

美國參戰攻擊伊朗核設施 中國嚴厲譴責:加劇中東緊張局勢
美國參與中東戰爭,日前對伊朗三大關鍵核設施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與伊斯法罕(Isfahan)發動協同空襲,引發伊朗反彈。對此,中國外交部譴責美國此舉,違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X上表示,「中國強烈譴責美國攻擊伊朗並轟炸接受國際原子能總署保障監督的核設施。美方行徑嚴重違反《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以及國際法,加劇中東地區緊張局勢。」林劍強調,中方呼籲衝突各方特別是以色列,盡快達成停火協議,保障平民安全,開啟對話談判。中方願與國際社會一道,攜手伸張正義,為恢復中東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努力。對於美國的攻擊,伊朗威脅要報復,「讓美軍用於打擊伊朗的區域內或其他地區任何國家,將會被認為是我們武裝部隊的合法目標。」、「美國已經攻擊了伊斯蘭世界的心臟,必然會面臨無法挽回的後果,因為伊斯蘭共和國不會容忍任何針對自己的侮辱或侵略。」

核設施遭美國攻擊 伊朗威脅報復:該地區所有美國人都成「合法目標」
以色列與伊朗衝突加劇,美國日前對伊朗三大關鍵核設施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與伊斯法罕(Isfahan)發動協同空襲,引發伊朗強烈反彈。伊朗國營媒體在報導中表示,所有駐中東地區的美國公民與軍事人員從此將被視為「合法目標」。此次空襲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令執行,代號「午夜鐵鎚行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被外界解讀為美伊與以色列三方緊張關係重大升溫的指標。伊朗官方電視台IRIB,一名評論員在節目中嚴詞警告:「是你們先動手,我們會結束這場戰鬥。」同時播出中東地區美軍基地地圖,包括位於卡達、巴林、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設施。該節目進一步喊話:「戰鬥才剛開始,川普先生!你現在談和平?我們會讓你明白魯莽行動的代價。」伊朗外交部長阿巴斯阿拉格奇(Abbas Araghchi)隨後在社群平台X發文,譴責美國對伊朗和平核設施的攻擊,違反聯合國憲章、國際法與《不擴散核武條約》(NPT)。他強調:「伊朗保留所有選項來捍衛國家主權、利益與人民。」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的顧問維拉雅蒂(Ali Akbar Velayati)透過官方伊朗通訊社(IRNA)表示,「讓美軍用於打擊伊朗的區域內或其他地區任何國家,將會被認為是我們武裝部隊的合法目標。」他強調美國在連夜發動攻擊後,在中東「不再有立足之地」。維拉雅蒂說道:「美國已經攻擊了伊斯蘭世界的心臟,必然會面臨無法挽回的後果,因為伊斯蘭共和國不會容忍任何針對自己的侮辱或侵略。」伊朗官方證實福爾多、納坦茲與伊斯法罕三處濃縮鈾設施遭到攻擊。儘管伊朗宣稱核發展為和平用途,但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評估,這些設施所生產的濃縮鈾已接近武器級水準。在空襲引發中東局勢升溫之際,川普政府一方面對伊朗祭出嚴厲軍事行動,另一方面亦表示願意重返談判桌。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接受CBS訪問時表示:「我們願意直接會談。」國防部長彼特赫格塞斯(Pete Hegseth)也重申,美方「無意開戰」。然而,德黑蘭當局對此回應冷淡,宣稱外交窗口已經關閉,伊朗將行使自衛權。川普則發出最後通牒,若伊朗進一步報復美軍,將面臨更大規模攻擊。他強調:「未來只有和平,否則就是伊朗的悲劇。」據悉,這波空襲行動未經美國國會事先授權,已引發美國國內外政界的強烈關注與爭議。

中東局勢升溫!美炸毀伊核設施 外交部:密切關注適時提供當地國人協助
當前以色列與伊朗衝突持續升溫,美國亦介入戰局,對伊朗展開軍事行動,並成功摧毀當地三處核設施,同時要求伊朗尋求和平解決方案。對此,我國外交部今(22日)表示,正密切關注相關局勢發展,並已與當地國人保持聯繫,提供必要協助與保障。中東區域局勢不斷升溫,以色列與伊朗交戰已進入第二週。外交部指出,。該部會已與相關駐處持續規劃任何可能的方式,協助有意離開兩國境內的國人。由於相關區域緊張情勢尚未停歇,外交部也呼籲國人,近期避免前往以色列及伊朗等地,而正在當地從事商旅活動的國人請務必提高警覺,注意自身安全,並請主動與我國相關駐外館處取得聯繫。總統府則表示,國安團隊即時掌握相關情勢,並於第一時間向賴清德總統報告。總統指也示國安團隊及行政部門持續關注可能發展,並有效因應。總統府強調,我政府將持續與各方友盟保持緊密聯繫,確保整體情勢穩定及我國人安全無虞;對於相關情勢可能對全球政治與經濟市場帶來的潛在衝擊,行政部門也持續密切關注,妥為應處,請國人放心。

普丁揚言「整個烏克蘭都我們的」 烏國外長:俄國沒有停火之意
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St. Petersburg International Economic Forum)上發表挑釁性演說,表示俄軍已將烏軍逐出庫爾斯克州(Kursk Oblast),其部隊正在全面推進,並揚言「整個烏克蘭都是我們的」。而烏克蘭外長西比哈(Andrii Sybiha)則抨擊,俄羅斯根本沒有停火之意。綜合外媒報導指出,俄羅斯總統普丁還聲稱,俄軍已深入蘇米州境內約10至12公里,並試圖建立一條所謂「安全緩衝區」。普丁表示,目前不打算攻佔蘇米市,但也不排除任何可能性。此外,即使普丁他自己也承認缺乏證據,但還是再次重申未經證實的指控,暗示烏克蘭有使用「髒彈」的潛在企圖。普丁甚至引用一句俄國民族主義格言,表示「俄軍所到之處,皆為俄土」,再度否定烏克蘭主權,並以俄烏同為一國人之說法,為其侵略行動辯護。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於20日晚間透過全國演說,再次警告俄羅斯在蘇米州(Sumy Oblast)的侵略行動日益升高。澤倫斯基表示,儘管俄方的計畫「瘋狂無比」,但烏軍仍成功抵禦,未讓俄軍取得明顯進展。澤倫斯基透露,最高統帥部當天針對蘇米州的前線局勢進行簡報,烏方防線仍穩固,而俄軍的「無理性進攻」再次遭擊退。而面對普丁堪稱是挑釁的言論,烏克蘭外交部長西比哈(Andrii Sybiha)強烈抨擊普丁,並警告此舉代表俄羅斯明顯無意停火。西比哈呼籲西方盟國對俄羅斯施加毀滅性制裁,並擴大軍事援助,以迫使俄方感受到戰爭代價。西比哈表示,普丁試圖掩飾自身統治二十年以來的失敗,並為這場無戰略成果的戰爭犧牲了100萬名俄軍士兵。自2022年全面入侵以來,俄軍傷亡已達100萬人,其中62.8萬發生於過去半年。烏克蘭總參謀部指出,俄羅斯即便耗費大量人力與資源,目前也僅佔領約20%的烏克蘭國土,集中於東部與南部地區。普丁近日要求軍方加快開發高性能武器,並投入海軍升級,顯示其對長期軍事行動的準備並未鬆動。而蘇米州前線情勢依然緊繃。根據情報指出,自3月以來,俄軍已控制該州北部約200平方公里,包括數個村莊。截至5月底,已有超過200個定居點接獲強制撤離命令。基輔方面估算,目前俄軍在東北邊境部署兵力約5萬人,相關訊息已由衛星影像與情報資料驗證。而澤倫斯基於12日在接受媒體訪問時駁斥,表示俄羅斯所聲稱取得重大進展的說法,直指這是刻意影響國際輿論的宣傳操作。澤倫斯基表示,烏軍已成功遏止俄軍在東北方向的新一輪攻勢,戰線近三週未出現明顯推進。儘管西方國家不斷呼籲停火,但俄羅斯仍堅持強硬立場,拒絕美國與烏克蘭提出的30天停戰提案,並要求國際正式承認其對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札波羅熱(Zaporizhzhia)、赫爾松(Kherson)與克里米亞(Crimea)的全面控制權。俄國駐英大使凱林(Andrei Kelin)甚至表示,除非烏克蘭接受俄方條件,否則將面臨更多領土損失。普丁在論壇中也多次強調,他不會親自參與與烏克蘭的和平談判,只會在戰爭「最後階段」與澤倫斯基會面。俄烏雙方在5月、6月間於伊斯坦堡進行的談判也陷入僵局,烏克蘭方面批評俄羅斯僅派出「無實權」代表來出席會談。此外,根據《真理報(Pravda)》報導指出,俄軍可能正計畫對哈爾科夫(Kharkiv)發動新一輪夏季攻勢。根據衛星影像顯示,俄軍於邊境集結約5萬兵力。軍事分析人士警告,普丁今年可能僅剩四個月時間能取得戰場突破,而哈爾科夫作為烏克蘭防線重鎮,很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主攻目標。

馬斯克捐97億仍遭川普翻臉!俄方傳出政治庇護申請說 克宮冷回應專家斥「荒謬操作」
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Elon Musk)與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日交惡,掀起一連串政治與經濟風波。對此,俄羅斯多位國會議員近日聲稱馬斯克已向俄外交部申請政治庇護,並引發國際熱議。不過,專家質疑此說法可信度,克里姆林宮也選擇低調處理,未證實任何相關申請。 俄國官員聲稱馬斯克申請庇護,克里姆林宮與專家皆不予認同。(圖/達志/美聯社)根據俄羅斯官媒《塔斯社》與烏克蘭媒體綜合報導俄羅斯國會「新人民黨」副議長達萬科夫(Vladislav Davankov)在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宣稱,外交部收到來自馬斯克的政治庇護申請。消息背景源於本月初爆發的馬斯克與川普激烈衝突。馬斯克先因批評川普的財政與稅改法案「令人噁心」而惹惱總統,川普隨後抨擊馬斯克「瘋狂」,並宣布將全面取消與其旗下企業的政府合約。俄國官員聲稱馬斯克申請庇護,克里姆林宮與專家皆不予認同。(圖/達志/美聯社)馬斯克是川普2024年總統選舉的重要金主,捐款高達3億美元(約新台幣97億元)。他在社群平台回應:「沒有我,他根本不可能進白宮。」衝突引發市場劇烈震盪,特斯拉股價單日暴跌14%,市值蒸發超過1,500億美元(約新台幣4兆8,600億元),創下該公司單日最大跌幅紀錄。然而,事件發展到6月11日,馬斯克似乎態度軟化,於社群上發文承認自己言辭過激,意圖緩和與川普的緊張關係。針對上述說法,烏克蘭政治分析師雷特羅維奇(Ihor Reiterovychy)則是駁斥,直言「完全是胡扯」。他指出:「馬斯克若真想離開美國,能選擇的國家多的是,根本不會選擇俄羅斯。」雷特羅維奇更推測,俄羅斯可能是將馬斯克與其父親艾羅馬斯克(Errol Musk)混淆,因後者近期曾赴俄,名字相近,容易誤會。對此,俄羅斯共產黨籍議員諾維可夫(Dmitry Novikov)也持保留態度,認為馬斯克不太可能真正尋求政治庇護,他稱:「他看來在玩另一場完全不同的局。」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對此未多作評論,僅表示:「這是美國內部事務,俄方不會介入。」馬斯克是否真的尋求俄國庇護,目前尚無實證,更多專家傾向認為這是俄方「借題炒作」,但也凸顯這場川馬鬥爭不只在美國政壇掀起波瀾,更牽動國際政治觀察視角。俄國官員聲稱馬斯克申請庇護,克里姆林宮與專家皆不予認同。(圖/翻攝自X)

川普促成盧安達與剛果簽署和平條約 巴基斯坦提名角逐2026年諾貝爾和平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1日宣布,他與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成功促成非洲兩國,剛果民主共和國與盧安達簽署歷史性和平條約,為長達數十年的武裝衝突畫下句點。同時,巴基斯坦政府也正式提名川普為2026年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肯定其外交貢獻。川普在Truth Social發文宣布非洲和平協議,並稱自己無望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圖/達志/美聯社)根據美國《福斯新聞網》報導,川普透過社群平台Truth Social發文指出:「我與國務卿魯比歐共同促成了剛果與盧安達之間的一項卓越和平協議,這場戰爭流血無數,已持續數十年,如今終於有望結束。」他並透露,兩國代表將於週一親赴華府簽署正式文件。盧安達與剛果代表預計週一赴華府簽署歷史性和平協議。(圖/達志/美聯社)川普進一步提及,自己任內積極斡旋多起國際衝突,包括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緊張情勢、塞爾維亞與科索沃之爭、中東亞伯拉罕協議、以及衣索比亞與埃及因尼羅河水源問題引發的爭端,但他感嘆:「無論我做多少努力,我就是得不到諾貝爾和平獎。」就在川普發言後,巴基斯坦政府於美東時間21日稍早在社群平台X(原Twitter)發布聲明,宣布正式提名川普角逐2026年諾貝爾和平獎。聲明中表示:「川普總統在近期印巴危機期間展現關鍵外交領導力,果斷介入並促成停火協議。」巴國強調,這項外交行動證明川普是「真正的和平締造者」,也對其致力於化解克什米爾問題的立場表達肯定,「川普總統的務實外交與和平倡議,持續為中東與全球穩定作出貢獻,特別是在加薩人道危機與伊朗局勢升溫之際。」不過,印度方面對川普聲稱「成功阻止印巴戰爭」一說提出異議。印度外交部指出,相關停火協議是由印巴雙方透過軍事聯絡管道直接完成,並非外部介入。印度外交次長密斯瑞(Vikram Misri)也強調,印度歷來未接受第三方調解。另據諾貝爾獎機構規定,提名資格僅限於各國政府、元首、獲獎者及國際組織代表等特定人員,提名程序須於每年1月31日前完成,因此川普此次為2026年正式被提名人之一。美國總統川普與國務卿魯比歐宣布成功促成盧安達與剛果簽署和平條約。(圖/翻攝自X)

以色列襲擊伊朗核設施成效曝光 外長:延後伊朗造核進度至少2至3年
以色列外交部長薩爾(Gideon Saar)在接受德國《Bild》專訪時表示,以色列對伊朗核武進程的軍事打擊已達成重大成果,成功延緩德黑蘭取得核彈的能力「至少兩到三年」。薩爾強調,以色列並未將推翻伊朗政權列為目標,這場行動的重點在於削弱威脅,而非改變體制。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根據薩爾的說法,這波對伊朗的攻勢涵蓋了數百個軍事與核子設施,並已擊斃多名核科學家與高階指揮官。薩爾指出,這些行動對伊朗的核計畫造成了「非常重大的」打擊。以色列軍方經過情資分析與戰略評估後認為,德黑蘭發展核武的時間表已因此被迫推遲。薩爾在專訪中直言,以色列已鎖定那些積極推動核武計畫的核心人物進行清除「這點至關重要」。薩爾強調,以色列將持續採取必要行動,直到全面排除來自伊朗的核威脅為止「我們不會停下來,直到我們竭盡所能消除這項威脅。」不過,薩爾也特別指出,雖然以色列展開了一系列密集軍事行動,但這場戰爭的目標「至少到目前為止」,並不包括在伊朗實現政權更替。薩爾一再強調這並非當前的戰略方向。

捷克總統警告中國網攻威脅與俄並列:我們應稱為網戰
《金融時報》6月20日報導,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在接受訪問時警告,中國在國家資助的網路攻擊與間諜活動方面,威脅程度已與俄羅斯不相上下,「我們已經觀察到來自北京與莫斯科的網攻行動,幾乎在同一層級。」捷克政府5月底揭露,該國外交部遭到與中國國家安全部有關聯的駭客組織APT31入侵。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ý)指出,此為「明確的間諜行為」,APT31入侵目標集中在與「亞洲事務」相關的非機密文件。利帕夫斯基同時坦承,由於外交部使用的網路基礎設施老舊,間諜活動因此更易得逞。APT31亦曾遭美國與英國政府指控,部分成員遭到制裁。北京方面則否認相關指控。帕夫斯基進一步分析指出,中俄駭客行動雖在強度上相似,但目的不同。俄羅斯著重於破壞基礎設施,是混合戰爭的一環;而中國則專注於網路間諜活動,蒐集可損害對手形象的情報。他強調:「俄國正對我們發動混合戰,我們應明確稱之為『戰爭』。」捷克國防大學情報研究所助理教授細田貴志(Takashi Hosoda)亦持相同觀點,指出中國駭客偏重情報蒐集,與俄羅斯偏好破壞的策略有明顯區隔。布拉格智庫「解析中國」(Sinopsis)負責人馬定和(Martin Hála)則表示,這次APT31行動突顯中國已將網路戰主力從解放軍轉向國安體系,並強調:「中國在技術上已與俄羅斯平起平坐。」在台捷關係方面,台灣外交部次長陳明祺在布拉格出席會議時表示,台灣長期面對網攻威脅,擁有第一手經驗,並正與捷克密切合作強化資安。他指出:「中國非常高明,我們是全球遭受網攻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陳明祺也警告,中俄兩國在網路作戰上合作日趨密切,雙方積極分享經驗、技術與攻擊模式。他呼籲歐洲國家正視中國網路威脅的嚴重性,並非僅聚焦俄羅斯。捷克長期在歐洲政壇對台灣展現堅定支持,帕維爾在2023年就任總統首日便與時任總統蔡英文通話,成為首位採取此舉的歐洲民選元首。此舉凸顯台捷關係緊密,也讓北京當局強烈不滿。

美國若參戰將引發「恐怖升級螺旋」 俄國示警全球恐面臨核災
以伊衝突不斷升級,全球嚴陣以待。伊朗19日表示,除非以色列停止攻擊,否則伊朗不會與美國展開核談判。俄羅斯19日則警告,美國對伊朗的干預將引發「恐怖的升級螺旋」,俄外交部發言人沙卡洛娃更直言,世界距離核災「只有幾毫米」。在以防長卡茲20日警告,將對伊朗盟友真主黨採取進一步行動之際,3位外交官告訴《路透》,自以伊衝突以來,美國特使魏科夫和伊朗外長阿拉奇已多次通話,試圖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他們表示,通話內容簡單討論美國5月底向伊朗提出的一項提議,目的是建立一個區域集團,在伊朗境外進行鈾濃縮,但德黑蘭迄今拒絕提議。阿拉奇原定20日稍晚在日內瓦會見歐洲各國外長。2名外交官在法國、英國、德國、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與阿拉奇的會談前表示,伊朗將被告知,美國仍願意直接談判,但這些外交官都心知肚明,談判未必會取得突破性進展。阿拉奇在會談前明言,除非以國停止侵略,否則伊、美沒有談判餘地。一位伊朗高級官員也透露,德黑蘭已準備好討論限制其鈾濃縮問題,且歐洲的角色現在變得更突出,因為伊朗不願在以國攻擊下與美國接觸。英國外交大臣拉米在白宮與美國務卿盧比歐會談後表示,仍有時間透過外交手段解決伊核問題。拉米稱,「中東局勢依然危險。我們絕不能讓伊朗擁有核武。我們討論了伊朗須達成協議,以避免衝突加劇。未來2周內,仍有達成外交解決方案的機會。」英、俄、中、德等國家領袖,先前都對這場日益加劇的衝突發表了看法。《新華社》援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話稱,以伊停火是「當務之急」,使用武力並非解決衝突的正確途徑。克宮的一名幕僚也稱,俄總統普丁和習近平19日通話,雙方均強烈譴責以色列,稱以國在伊朗的行動違反了《聯合國憲章》和其他國際法準則。中俄領袖都是伊朗的盟友。2人表示,軍事行動無法解決西方和以國領袖在伊朗核計畫上的問題,外交途徑是唯一的出路。然而《CNBC》指出,隨著以伊繼續日益致命的交鋒,兩國領袖絲毫沒有退縮的跡象,外交談判的機會看起來越來越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