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
」 寄生蟲 感染 生魚片 大陸 醫生
覺得自己遭到寄生蟲感染! 皮膚醫解析「妄想寄生蟲病」:家屬是治療關鍵
有些患者總感覺皮膚搔癢,懷疑自己被寄生蟲或昆蟲感染,即使醫師診斷確定並無寄生蟲,患者仍然堅信自己就是被感染了,可能會不斷抓撓皮膚造成受傷,甚至會頻繁到不同的醫院就醫,只為找到願意開驅蟲藥的醫師。臺大醫院皮膚部烏惟新醫師指出,「妄想寄生蟲病」屬於精神身心的問題,並非真正的皮膚疾病或感染。患者往往缺乏病識感,且經常拒絕精神科藥物的治療,因此家屬的理解與陪伴是治療的重要關鍵。患者深信遭寄生蟲感染 網路便利性增治療困難「這是烏醫師心目中最難治療的皮膚疾病,沒有之一。」烏惟新醫師日前在fb粉絲團分享,儘管醫療檢查,如皮膚檢查、血液或顯微鏡檢驗等一再顯示體內沒有寄生蟲存在的證據,妄想寄生蟲病的患者仍會堅持自己遭到感染。然而,若是真正的寄生蟲感染,一般能在短時間內透過醫療檢查確診,並在適當治療下快速痊癒,例如疥瘡治療通常在數週內有效,且不會長期反覆。妄想寄生蟲病患者可能會描述皮膚下的異常感覺,如搔癢、有蟲子咬噬或爬行,並因此反覆抓撓導致皮膚損傷。除了頻繁就醫外,有些患者還會自行嘗試用藥或清潔方式來「去除」這些不存在的寄生蟲。對於這類患者,過去醫師常以「偷渡」精神科用藥的方式治療,但烏惟新醫師表示,現在網路查詢非常方便,患者會仔細檢查醫師是否開立他們認為需要的驅蟲藥,或是否暗藏精神科藥物。一旦發現醫師開立精神方面用藥,患者輕則拒絕服藥與返診,重則痛斥醫師將他們當作精神病患,甚至揚言提告。烏惟新醫師指出,這些患者流連於各大醫院,吃過無數次驅蟲藥,做過無數次檢查仍一無所獲,就診時常帶著蒐集的「蟲體」要求檢驗,或怕傳染給他人而用雨衣包裹全身,有者還會剃光身上毛髮,或是為摳除「蟲子」而讓全身千瘡百孔。家屬溫暖陪伴 專業治療配合耐心仍有望康復面對罹患妄想寄生蟲病的患者,烏惟新醫師建議家屬切勿直接說破或與患者爭辯。由於患者可能非常堅持自己的信念,直接告知「這是心理問題」或「你沒有寄生蟲」,可能讓患者感到被否定、誤解,導致他們更加抗拒治療、拒絕溝通,或更頻繁地尋求其他醫師的「確認」。烏惟新醫師表示,家屬能提供的支持包括:傾聽與同理:耐心聆聽患者的訴說並表達關心、避免質疑,以讓患者感到被支持,增加信任。鼓勵持續就醫:鼓勵患者尋求特別是皮膚科或精神科的專業協助,並陪伴就診,可以說:「我們再去找個專家看看,找到能讓你舒服的方法。」同時溫和地鼓勵患者按時服藥,例如:「這個藥可能會讓你的皮膚感覺好一點,我們試試看吧。」保持耐心與溫和:治療妄想寄生蟲病需要時間,家人可能會反覆表達相同的擔憂,或對治療效果感到懷疑。家屬應避免表現沮喪或不耐煩,可向醫療團隊了解如何在家中支持治療計畫。關注身心健康:協助維持規律作息與均衡飲食,有助於減輕壓力、間接改善症狀。同時注意患者是否因抓撓導致皮膚傷口,若有感染跡象應及早就醫。家人的情緒:長期照護可能讓人感到疲憊或情緒低落,家屬應適時向外界尋求支持,如親友、家屬支持團體、心理諮詢、醫師等。治療方面,烏惟新醫師說明,可使用低劑量的抗精神病藥物,幫助減輕妄想和不適感;針對抓撓引起的皮膚問題,則可透過外用藥物減少刺激或感染。在患者願意接受的前提下,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也可能有所幫助。烏醫師強調,只要患者願意配合治療,通常有望改善症狀、逐步恢復正常生活,但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持續性,因此家屬的支持和鼓勵非常重要。【延伸閱讀】喝咖啡能防皮膚癌?皮膚科醫師揭最新研究 「這件事」還是最重要換季皮膚癢 外用藥擦越多越好?醫破解「3迷思」籲正確用藥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427

出遊1動作慘了!他檢查驚見「活蟲眼內遊走」嚇壞 醫當場夾出4隻
大陸湖北省武漢市一名61歲的張先生近日因左眼持續發紅、發癢,前往武漢普瑞眼科醫院就診。經該院業務院長程旭康檢查發現,其結膜囊內竟寄生著多條白色線蟲。在表面麻醉後,在裂隙燈顯微鏡下,醫生成功取出4條結膜吸吮線蟲。《湖北日報》報導,張先生退休後對遊山玩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天前,他與朋友相約前往山區旅行。在遊玩過程中,張先生感覺有蟲子在他眼前繞飛,用手驅趕後,本能地揉了眼睛,未發現任何異樣。當回到武漢,張先生總覺得眼睛發紅、發癢且異物感明顯,於是前往武漢普瑞眼科醫院就診。在裂隙燈顯微鏡下,程旭康清晰地看到張先生左眼結膜囊內,有數條小蟲子在蠕動,判斷為結膜吸吮線蟲。隨即,於表面麻醉後,醫生從張先生結膜囊內取出4條蠕動的白色線蟲,然後進行了結膜囊、淚道沖洗,同時給予藥物治療。目前,張先生的眼部沒有明顯異常。程旭康介紹,結膜吸吮線蟲常見於亞洲地區,又稱東方眼蟲病。這種線蟲主要寄生在貓、犬等小動物的眼部結膜囊中,偶爾傳播到人眼結膜囊,其傳播媒介主要為果蠅。當家養動物或野生動物感染後,其眼部分泌物被果蠅等吸吮,蟲卵進入果蠅體內,經過發育為感染期幼蟲,當果蠅再次舔舐人或動物眼部時,即可將幼蟲傳染給人或其他動物。感染常見於單眼,偶有雙眼感染的情況。據介紹,結膜吸吮線蟲感染患者,早期常無明顯臨床症狀,部分患者會出現眼部不適、異物感、眼癢、疼痛、流淚、結膜充血和分泌物增多等症狀。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對眼部健康造成進一步的損害,如角膜混濁、眼瞼外翻等。程旭康提醒,目前正值夏季,氣溫高且蠅類繁殖旺盛,是各種傳染疾病高發季節,也是結膜吸吮線蟲感染傳播的高發期。外出遊玩或在蚊蠅較多的場所,需特別注意防範。日常生活中,應養成勤洗手、勤消毒的良好習慣,避免用手揉眼,不與他人共用毛巾、臉盆等個人用品。

夏天民眾愛吃生魚片、沙拉 營養師提醒生食要小心食物中毒、寄生蟲
隨著夏季高溫來襲,不少民眾對熱湯、熱飯興趣缺缺,轉而選擇清爽的生食料理,如生魚片、生菜沙拉等。然而,高敏敏營養師提醒,生食若處理不當,可能一不小心就將細菌、寄生蟲也吃下肚,恐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瀉、發燒等症狀,呼籲民眾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食品安全。生食保存、處理不當 易成病菌溫床高敏敏營養師指出,生肉類,包括生牛肉、生雞肉等,常見有大腸弓漿蟲、曲狀桿菌、沙門氏菌等病菌。其中,生雞肉更是細菌溫床,在處理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交叉污染、引發食物中毒。食用受污染的生肉後,民眾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噁心、喉嚨痛等症狀。至於備受饕客喜愛的生鮮海產,例如生魚片、生蠔、生蚵等,同樣有不小的健康風險。高敏敏營養師說明,這類食物常見的病菌有異尖線蟲、腸炎弧菌、海獸線蟲,以及環境中的諾羅病毒。海鮮本身就需要低溫保存,而夏季高溫更容易因保存不當造成腐敗變質,可能導致噁心、腹痛、腹瀉、頭痛、發燒等不適症狀。生菜生蛋也暗藏危機 快用4招享美食又護食安許多民眾誤以為蔬果外觀看起來乾淨就可以直接吃,高敏敏營養師強調,未經充分清洗的蔬果和生菜沙拉,表面可能有弓漿蟲或農藥殘留等,不慎吃下或導致倦怠、噁心、頭暈、全身無力等。半熟蛋、生蛋拌飯、生美乃滋等生蛋料理,則可能含有沙門氏菌,容易引發腹痛、腹瀉、噁心、發燒、嘔吐等症狀,免疫力較低的族群、孕婦、嬰幼兒和年長者應避免食用。高敏敏營養師指出,民眾不用就此跟美食分手,重點是了解風險、做好預防措施。首先,要選擇有信譽的店家,不隨便吃來路不明的食物。自行處理食材時,務必將生、熟食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避免交叉污染的發生。此外,用餐前和如廁後應勤洗手、注意清潔。最後,高敏敏營養師也表示,食物經過加熱後再食用才安心,提醒民眾夏天也要注意食安,以免吃壞肚子。【延伸閱讀】腹痛、嘔吐和水瀉 「食物中毒」還是「胃腸型感冒」?「超加工食品」要少吃!營養專家列3地雷食物 掌握「1法則」快樂吃喝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416

露營時用自來水沖洗鼻腔 德州婦人感染「食腦變形蟲」8天後亡
美國德州1名71歲老婦人因使用自來水沖洗鼻腔,感染了俗稱「食腦變形蟲」(brain-eating amoeba)的「福氏內格里原蟲」(Naegleria fowleri),最終在8天後不幸身亡。綜合《鏡報》、《紐約郵報》的報導,這名未公開姓名的婦人,在去年使用露營地RV供水系統的自來水沖洗鼻腔後,感染了這種單細胞生物。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實驗室事後也檢測證實,患者腦部及脊髓液中存在福氏內格里原蟲。這種僅有硬幣1/1200大小的微生物,會通過連接鼻腔與大腦的嗅覺神經侵入中樞系統,引發「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Primary Am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初期症狀包括頭痛、嘔吐和噁心,之後會出現頸部僵硬、認知障礙等神經症狀,最終導致腦組織嚴重腫脹壞死。儘管後續有送醫救治,該名女性仍在使用受污染水源4天內出現高燒、意識改變等嚴重神經症狀,並於症狀出現8天後癲癇發作死亡。對此,德州衛生服務部(Texas Department of State Health Services)強調,當地自來水仍可安全飲用,因為這種變形蟲極為罕見,且只能透過鼻腔感染人體。美國每年約發生3起類似案例,1962至2022年間全國共記錄157例,其中德州以39例成為食腦變形蟲病例最多的州,佛州亦有多起報告。報導指出,多數案例發生在民眾夏季於湖泊戲水時,但近年與供水系統相關的案例逐漸引發關注:2020年德州傑克遜湖(Lake Jackson)1名6歲男童疑似因家用水管而感染食腦變形蟲後死亡;2023年佛州夏洛特郡(Charlotte County)1名成人因使用未煮沸的自來水沖洗鼻腔而感染致死。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寄生蟲學家德布納特博士(Dr. Anjan Debnath)解釋:「這種生物感染進程極快,會實質性吞噬腦組織。」從感染到發病約1至9天,患者通常在症狀出現5天內死亡,致死率高達97%。更恐怖的是,由於原發性阿米巴腦膜腦炎的症狀與邊腦膜炎相似,且病例相對罕見,醫師時常會誤診。專家為此也建議:鼻腔沖洗的水應煮沸至少1分鐘,或使用蒸餾水;沐浴、游泳時避免鼻腔進水,可使用鼻夾防護;避免攪動湖底沉積物,因變形蟲易孳生於深水溫暖層;長期未使用的供水系統應先放水流掉數分鐘。CDC指出,雖然飲用含變形蟲的水不會感染,因胃酸可以殺滅微生物,但任何未經處理的淡水都可能存在風險。德布納特博士也特別提醒,在德州、佛州等高溫地區的天然水域活動時應格外謹慎,而在海水裡游泳則相對安全。

擴大狂犬病防疫範圍! 新北首度為白鼻心、鼬獾施打疫苗
為降低狂犬病的潛在傳播風險,新北市動物處今年擴大防疫範圍,首度針對白鼻心、鼬獾等野生動物族群施打狂犬病疫苗,強化公共衛生防線。動保處指出,目前新北市犬貓狂犬病疫苗注射率已達73%的預防目標標準,但野生動物仍可能成為病毒宿主,須持續監控與防治。動保處近期與台大助理教授曾惠芸團隊合作,於全市轄內研究野生動物生態,藉由設置誘捕籠,運用水果等食物誘引白鼻心個體入籠。捕捉成功後,經獸醫師協助保定與麻醉,進行血液檢查、寄生蟲檢測及狂犬病疫苗施打後野放至原棲地,兼顧防疫與動物福利。目前台灣狂犬病仍以鼬獾為主要傳播宿主,具高度風險,動保處進一步與地方里長、民眾攜手合作,擴大野生動物疫苗施打行動。以新店區小城里為例,里長郭仁澤表示,過去曾於設置犬貓絕育誘捕籠期間,意外捕捉3隻白鼻心,隨即通報新店動物之家獸醫到場施打疫苗並予以野放,展現社區合作防疫的實踐成果。動保處提醒民眾,狂犬病為人畜共通致命疾病,發病後死亡率幾近100%。飼主應每年為犬貓施打狂犬病疫苗,並配戴當年度的金黃色防疫頸牌作為施打證明。依據《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第13條第2項規定,未依規定施打疫苗之飼主,將依同法第45條第2款處以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動保處表示,今年規畫超過百場免費狂犬病疫苗接種活動,歡迎民眾踴躍參與。

嗜酸性白血球型屬於嚴重氣喘! 醫曝:早期辨識、積極控制是關鍵
如果已經排除其他疾病,確定診斷為氣喘,而且患者都有依醫囑正確使用藥物,並將共病盡可能地妥善處理,正確使用中高劑量吸入型類固醇及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後,仍無法讓氣喘獲得良好控制,臨床上就會將此定義為「嚴重氣喘」。其中有一類患者屬於「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當嗜酸性白血球越高,氣喘症狀就會越不穩定,不過氣喘患者該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屬於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又該如何治療呢?佳里奇美醫院內科部部長廖光明醫師一一說明!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是什麼?如何判別?「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顧名思義就是嗜酸性白血球過高引起呼吸道慢性發炎,導致氣喘症狀嚴重且較難控制。廖光明醫師提到,嗜酸性白血球是體內的發炎細胞,若數量過多就會在呼吸道分泌很多細胞激素、趨化因子,並誘導其他免疫細胞移往呼吸道,造成一連串的發炎反應,導致呼吸道上皮損傷、水腫以及杯狀細胞增生與黏液分泌,使得呼吸道腫脹、狹窄,讓氣喘控制更為困難。廖光明醫師表示,若要知道氣喘患者是否屬於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可以透過抽血檢驗,看看體內的嗜酸性白血球有沒有偏高,如果確定為這類型嚴重氣喘,患者可以嘗試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生物製劑為嚴重氣喘主要治療方式之一 已納健保給付生物製劑能針對嗜酸性白血球的發炎路徑進行抑制達到治療效果,而且目前生物製劑也已納入健保給付,廖光明醫師表示,若經胸腔專科或過敏免疫專科醫師診斷為嚴重氣喘,且已經接受最適切的治療,可以透過事前審查申請生物製劑健保給付使用。廖光明醫師認為,對於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患者來說,生物製劑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治療方式,生物製劑有助於改善氣喘相關的症狀,像之前曾遇過一位30多歲年輕女性,氣喘控制不好最後甚至要插管治療,但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就改善許多,另外也有遇過一位4、50歲的中年男性患者,氣喘頻頻發作幾乎每週都往急診跑,不過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就獲得明顯改善,也不會因為常常氣喘急性發作需要請假而影響到工作。但是,嗜酸性白血球型嚴重氣喘患者適不適合使用生物製劑,還是要看病人是否會對藥物本身或其賦形劑過敏,而且不同的生物製劑有不同的年齡限制,建議應經由醫師評估、根據仿單的適應症進行使用。另外廖光明醫師提到,懷孕婦女是否可以使用生物製劑,還需要更多的實證醫學與資訊,若必須用藥應審慎評估,而正在接受寄生蟲治療的患者也需注意,因為嗜酸性白血球會參與對寄生蟲的免疫反應,使用生物製劑會降低嗜酸性白血球數量進而造成影響。氣喘控制除了藥物治療之外 生活中也要注意「這些」正確並規律地使用藥物治療對於氣喘控制相當重要。除此之外,廖光明醫師提醒,氣喘患者平時也要避免氣喘誘發因子,像塵蟎、黴菌等過敏原,或有抽菸的患者也建議應戒菸減少氣喘發作的可能性,另外壓力、感染等也會誘發氣喘,呼籲患者應接種疫苗、勤洗手配戴口罩、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做好壓力及體重管理等,才能讓氣喘獲得更好地控制。【延伸閱讀】30歲女罹嚴重氣喘一年進ICU五次!「生物製劑」助她重返馬拉松賽場氣喘實際人數恐被低估!4大症狀揪出隱形患者 「久咳不癒」最易被忽略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33

遭逼「不同住就分手」!她月付2萬同居 男友父母竟冷眼:寄生蟲快滾
一名女網友感嘆,她與男友及其家庭成員相處期間,屢次受到不公平對待,自己原本在外租屋獨居,男方家人購屋期間從未與她商議或邀請參與看房。然而,在男方家人購入房子後,竟求她負擔房貸,隨後又提出「不與男友同住就分手」的規定,讓她相當傻眼。原PO在臉書社團「毒姑九賤婆媳討論區」發文表示,在男友家人提出「不同住就分手」的規定後,即便原本她已在外租屋獨居,最終仍選擇搬入男友家中。不料她與男友同居後,男友的父母經常未通知一聲便到府。某次,原PO因為蓬頭垢面且未穿內衣,只能躲在房間,暫時無法拋頭露面,卻反而遭男友責怪她不禮貌。誇張的是,男友父母更要求她隨時配合召喚,每逢周末時,她必須陪同男方父母外出爬山或遊玩,讓她不免質疑,目前她與男友只是情侶,所做的一切似乎超出她身為女友的義務,「我們(指自己與男友)現在什麼都不是,他們(指男方父母)到底算什麼?」此外,原PO透露,她每月支付2萬元作為與男友同居的生活費,但男友的父親仍斥責她是「寄生蟲」。她還回憶,上次男友父母甚至當場要求她立刻搬離家中,完全不給她尋找新住處的時間。男友父母甚至對她表示「找凶宅也可以」,並在將錢退還給她後,下令讓她「趕快滾一滾」。原PO強調,自己在外租屋時從未遭遇如此待遇,她也質疑,男友一家人當初堅持讓她搬進來,如今卻又單方面要求她離開,讓她感到被任意擺布,因此相當不滿。貼文引發網友熱議,紛紛表示「趕快分手,單身很好」、「恕我直言,在他們眼裡,妳可能比豬更不如」、「妳該感謝他們很早露出真面目,快跑」、「一個月2萬元,自己找個好地方住不好嗎?幹嘛用來幫社會底層付房貸」、「一開始對方情勒時就該跑了」。

森蚺與短吻鱷環伺!亞馬遜5「空難倖存者」撐36小時奇蹟獲救
在玻利維亞亞馬遜流域一場驚心動魄的求生事件中,5名空難倖存者於鱷魚環伺的沼澤地帶,在飛機殘骸頂部堅守36小時後奇蹟獲救。據貝尼省緊急行動中心主任阿維拉(Wilson Avila)與衛生部門主管托雷斯(Ruben Torres)共同說明,這架從包雷斯鎮(Baures)飛往特立尼達市(Trinidad)的小型「空中計程車」,在伊塔諾馬斯河(Itanomas River)附近因引擎故障迫降,失蹤48小時後於2日被漁民發現。機上29歲飛行員維拉德(Andres Velarde)向媒體還原驚險過程:飛機在距離目的地112英里處突然失去動力,他被迫將失控飛機降落在潟湖邊緣的沼澤區。「我們就像被困在鱷魚巢穴中央,」維拉德描述,5人爬出機艙後只能站在機頂,周圍至少有6隻短吻鱷在距離3公尺處虎視眈眈,水中更驚現一條森蚺(anaconda)。他推測持續洩漏的飛機燃油氣味可能暫時遏止了掠食者的進攻。在等待救援的2天裡,倖存者(包括3名女性、1名兒童與飛行員)僅靠1名乘客隨身攜帶的木薯粉維持體力。「由於沼澤水充滿寄生蟲,再加上鱷魚的威脅,我們完全不敢取水。」維拉德強調。這種極端環境正是凱門鱷(caimans)的自然棲地,這類短吻鱷的近親在當地沼澤隨處可見。托雷斯透露,飛機從貝尼省雷達消失後,民間出現「大量猜測與議論」,甚至有傳言指飛機已墜入偏遠河域。最終透過漁民通報與直升機協力,將「狀況極佳」的倖存者全數救出。「當所有機構放下官僚主義,生命就能被挽救。」他如此總結這場跨部門救援行動的成功關鍵。值得注意的是,在玻利維亞亞馬遜地區,由於公路建設匱乏,小型飛機成為連結城鎮交通的重要工具。這次事件再度凸顯「空中計程車」的高風險性。根據《每日電訊報》分析,僅過去5年該地區就發生過11起類似事故,然而對當地居民而言,這仍是往返特立尼達市等交通樞紐的不可替代選項。

婦人照X光「體內佈滿白點」 醫師解釋恐怖真相
一名曾擔任診所X光助理的泰國網友分享,多年前有一位上了年紀的女士,從臀部到腿部做X光檢查,結果顯示婦人的身體佈滿寄生蟲,令他和醫生都起了雞皮疙瘩。據泰媒《Khaosod》報導,一名網友在臉書上發文表示,他8年前在一家醫院做X光助理時,遇到一位婦人還做從臀部到腿部的X光檢查,結果顯示圖片上佈滿許多白點,放射科醫生指出那是寄生蟲,強調這是經常吃生食和生肉造成的,嚇得他起雞皮疙瘩,不斷用酒精洗手。事實上,若體內佈滿寄生蟲,它在腸道內爭奪食物,而且會使身體經常感到飢餓,還會出現上腹部疼痛、腹部不適、消化不良、噁心、嘔吐,有時伴隨腹瀉、便秘和體重下降等症狀,還有可能導致闌尾炎。報導中提醒,食用生食會有感染絛蟲的風險。提醒大家食用徹底煮熟的肉類,遵循「熟、熱、淨」的原則,並用大火烹調,消滅寄生蟲幼蟲。

到日本連鎖餐廳吃披薩卻見「活蝸牛在動」 業者急道歉:將加強檢查
有位顧客日前到日本知名連鎖家庭餐廳「Joyfull」用餐,準備在披薩上加辣椒醬時,發現上面的「嫩葉在蠕動」,仔細一看才知道,竟然是一隻2至3公分大的活蝸牛。隨即,他向店家反映此事,店家當場道歉並退款,也在網路上發出致歉聲明,強調會更加重視相關檢查,以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綜合日媒報導,事情發生在4月18日凌晨3點30分左右,地點位在「Joyfull 松江東朝日店」,該顧客指出,當時他正要在披薩上淋上Tabasco辣椒醬,卻發現披薩上的「嫩葉在蠕動」,他好奇地靠近看了一下,才發現上面有一隻蝸牛。該顧客表示,那隻蝸牛看起來有2到3公分大,而他當場向店家反映此事,「服務生也感到很驚訝,盤子很快就被撤走了,工作人員道了歉,並給了我退款」。店家則說明,蝸牛可能混入了製作披薩時所使用的嫩葉,並且在清洗過程中未能完全清除,加上裝盤時也沒有發現,才會導致這次事件發生。事後,店家在21日主動向主管保健所通報,並在道歉聲明中強調,「我們非常重視此事,將加強對食材清洗後、烹飪裝盤時的徹底檢查,努力防止再次發生,同時竭盡全力恢復顧客信任」。報導指出,保健所透露,目前尚未接獲健康問題的報告,但活蝸牛可能含有細菌和寄生蟲,食用後恐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

深圳女莫名腹痛半年 就醫夾出10公分「活體寄生蟲」
飲食衛生很重要!中國深圳有一名45歲女子,因不明原因出現腹痛,時間長達半年,症狀反反覆覆,就醫檢查後,醫師竟在她的腸道中抓出一條10多公分長的活體蛔蟲,追問後才得知,與飲食習慣不乾淨密切相關。據《南方都市報》報導,女子不斷出現下腹絞痛,長達半年時間,她沒有太在意,因此自己服用藥物,症狀卻沒有好轉,只好到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內分泌科門診就醫,經大腸鏡檢查,腸道裡竟有一條活體寄生蟲在蠕動,醫師立刻用鉗子將蟲子夾出,慢慢將牠從腸道拖出,經檢測該寄生蟲是蛔蟲,可能是食用被蟲卵感染後的食物導致。女子照大腸鏡終於找出原因。(圖/翻攝自南方都市報)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脾胃病科劉樂鑫醫師說明,生吃淡水魚、醉蝦等食品易攜帶肝吸蟲、異尖線蟲等,恐引發膽管炎、腸阻塞甚至癌變,平常一定要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像是飯前便後洗手、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換洗內衣內褲、勤晾曬棉被等。另外,也要改變不良飲食習慣,避免食用受汙染的食物和水源,也要嚴格消毒餐具、做好生熟隔離、徹底煮熟食物,因為多數寄生蟲不耐高溫,只要煮到熟透就可以有效寄生蟲感染。根據深圳市衛健委數據,2023年全市傳染病、寄生蟲病死亡率為0.21/萬,已進入中國排行前10死因,需警惕食源性寄生蟲感染,腸道寄生蟲就是寄生蟲在人體腸道內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市面上哇沙米「9成是假貨」!醫師破迷思:生魚片沾山葵無法殺菌
嘉義某間日料店近日發生一起消費糾紛,一對夫妻帶著婆婆19日前來用餐,期間向店家要了2次哇沙米(山葵),店家在點餐時未說明價格,結帳時發現2份哇沙米竟要300元,引發爭議。事實上,民眾吃生魚片都會加哇沙米,傳聞有殺菌效果,不過醫師蒼藍鴿(吳其穎)曾說明,市面上和日本餐廳裡9成以上的哇沙米,都不是真正的哇沙米,而真正的哇沙米也無法殺菌。蒼藍鴿曾在粉專上說明,不要再把哇沙米唸成「芥末」,芥末其實是美式餐廳中使用的黃芥末醬,這種芥末是由芥菜類的籽經過研磨後,再加上水、醋或酒等調味品調製而成的。芥末醬會有刺激性,但本質上與山葵或辣根是完全不同的。蒼藍鴿指出,真正的哇沙米是由山葵製成,正統、高檔的日本壽司店都會使用,雖然無法殺菌,但有研究發現山葵具有抑菌的功效,降低細菌生長速度,蒼藍鴿說:「說沾哇沙米可以殺菌,基本上只是講心安跟心酸的啦!」市面上的哇沙米,9成都是「辣根」所製成。(示意圖/達志)由於山葵成本較高,市面上所看到、超市可以買的哇沙米,大部分是使用一樣有嗆鼻味的「辣根」,加上綠色食用色素的仿製品。蒼藍鴿強調,生魚片本身的新鮮度、處理過程才是關鍵,若處理過程不當或保鮮不當,生魚片上的眾多細菌,可能會入侵腸胃,導致上吐下瀉,或將寄生蟲吞入肚,造成寄生蟲感染以及腸胃不適。蒼藍鴿解釋3種人們容易混淆的詞。(圖/蒼藍鴿臉書)

超噁!男子常吃生魚感染「世界最大人體寄生蟲」取出還在蠕動
一名35歲印度的男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無法排尿,就醫後才知道他體內有一條紅色蟲子在裡面蠕動,長度有一公尺。但醫護人員對此感到困惑,從患者的訪談中推測,應是他經常吃家附近湖裡的生魚,醫生懷疑這很可能是他被感染的原因。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醫生將寄生蟲從男子的膀胱中取出後,這條紅色的蟲子還活著,還在蠕動。根據醫療團隊介紹,這種蠕蟲是種寄生蟲,被稱為腎膨結線蟲(Dioctophyma renale)俗稱「巨腎蟲」。與病人討論後飲食習慣後,醫生發現他經常吃從家附近的湖裡打撈的生魚,並研判這很可能是他被感染的原因。專家表示,食用生魚或未煮熟的魚是人類感染的一種方式,因為這些動物體內可能攜帶蠕蟲幼蟲。 2015年,這名男子發現自己發燒且無法排尿,於是第一次尋求協助。醫護人員檢查他的生命跡象後,發現他臉色蒼白,心率加快,緊急將他送往醫院並接受了抗生素治療。住院第二天,病人就向醫護人員表示導尿袋中有一條蠕動的蟲子和一些血液。根據《臨床與診斷研究雜誌》一份報告中指出,這種「血紅色」蠕蟲長11.8英寸(30 公分),直徑為0.13英寸(3-4 毫米),其解剖特徵表明它是一條雄性巨型腎蟲。報導中指出,人類感染巨型腎蟲的情況十分罕見。研究人員於2019年進行的一項審查發現,醫學文獻中僅記錄了37例人類病例,其中一些感染了多達15種蠕蟲。飲用未煮沸的水也是潛在的傳播途徑。 一旦進入人體,蠕蟲幼蟲就會遷移到腎臟,然後在那裡長成成蟲,壽命可達5年。會導致諸如阻塞尿液流向膀胱、腎臟腫脹和組織壞死等問題。

帶病回家3/泰國潑水節慎防3疾病 韓國大啖美食後「要吃驅蟲藥?」專家給答案
泰國潑水節猶如華人農曆春節,2025年的潑水節從4/12至4/16,吸引台灣等世界旅客前往,專家提醒要特別注意M痘、登革熱、腸胃炎3種疾病。南韓也是台灣民眾最愛旅遊國家之一,由於嗜吃生食,韓國當地民眾習慣每半年吃一次驅蟲藥,藥師提醒,如果當心吃進寄生蟲,返台後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驅蟲藥即可,不必過分擔心。泰國於今年1月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3例新型M痘,根據疾管署資料,M痘原是透過接觸動物感染,2022年發展出能透過人際接觸傳染的IIb型,引發全球大流行;2023年3月,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首例第I分支性傳播案例,後續爆發人際傳播Ib型病毒疫情,此類型M痘傳染性更高。由於泰國出現新型M痘,疾管署建議前往泰國的高風險族群先接種疫苗,M痘疫苗需接種2劑,2劑間隔至少4週,接種疫苗至少需14天才可產生完整保護力,民眾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應提早至少6周前接種疫苗。若已來不及接種,就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旅遊期間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有出現發燒、皮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除了M痘之外,泰國旅遊也要當心登革熱、腸胃炎。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執行長、台大家醫科醫師彭仁奎表示,建議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並正確使用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蟲藥劑,預防病媒蚊叮咬。韓國美食包括醬蟹、醬蝦等皆是生食,因此許多韓國人習慣定期吃驅蟲藥預防寄生蟲。(圖/翻攝自維基百科)此外,國內近年A型肝炎(糞口傳染)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呼籲國人如前往衛生條件較不佳的地區時,應留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避免生飲、生食,尤其生蠔或水產貝類,應澈底煮熟再食用,並常以肥皂(或乾洗手液)洗手,以免感染A型肝炎或其他腸道傳染病。韓國旅遊除了同樣須預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日前韓國旅遊作家王天中曾在臉書PO文表示韓國人會定期吃驅蟲藥,引發熱烈討論。王天中說,韓國人因為經常吃生食,例如醬蟹、醬蝦、生章魚等,烤肉時包肉生菜、大蒜、蔥也都是生的,所以習慣每半年吃一次「驅蟲藥」。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韓國官方資料顯示,肝吸蟲是最常見的寄生蟲佔77%,感染率最高的區域為居住在韓國五大江流域(如蟾津江、洛東江等),但根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KDCA)2014年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報告,4萬1909名受檢者中僅有6.6%感染寄生蟲,比2005–2014年10年間的平均 10.3%低,且自2012 年以後感染率便持續下降。程涵宇說,有鑑於寄生蟲感染率降低,目前韓國官方已不再大力鼓吹定期吃驅蟲藥,且建議諮詢醫師後再服用相關藥物。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表示,驅蟲藥在台灣屬於醫師處方藥,但是到韓國旅遊擔心生食的安全性,其實回國後就醫再取得驅蟲藥服用也可以,驅蟲藥是直接阻斷感染寄生蟲之葡萄糖吸收,進而讓寄生蟲不能生存死亡,驅蟲藥在人體僅微少部份由腸胃道吸收,所以大人和小孩劑量相同,是相對安全的藥物,偶而服用不必過分擔心。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韓國官方數據顯示寄生蟲感染率已下降,因此不必過分擔心。(圖/程涵宇提供)

六旬婦肚脹!檢查竟是「巨蟲」搞鬼 全因愛吃這1類食物惹禍
一位69歲婦人近來飽受肚子脹、體重逐漸減輕所擾,在家人催促下前往醫院就醫。醫師透過大腸鏡檢查,竟在婦人的大腸內發現兩條活生生的蛔蟲,長約20公分,進一步詢問得知,婦人家中養豬,平時以豬糞製作有機堆肥種菜,且婦人偏愛生食蔬菜,研判是這些因素讓蛔蟲卵有機可乘進入體內。蛔蟲感染罕見 生食與堆肥成禍首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曾勗桓醫師指出,在公共衛生條件良好的台灣,腸道寄生蟲感染以原蟲較為常見,蛔蟲感染已相當罕見。經詳細詢問病人的生活習慣後得知,其家中為養豬戶,而目前常見的蛔蟲主要寄生於人類與豬隻之間,可能發生交叉感染。此外,病人家中種植的蔬菜使用豬糞有機堆肥施肥,加上病人平時習慣生食蔬菜,研判感染途徑可能與生食受污染的生菜、使用生物堆肥,以及食用自家種植的蔬菜等風險因素有關。蛔蟲感染路徑複雜 肺部也可能受波及曾勗桓醫師說明,蛔蟲感染主要是經由食入含有蟲卵的食物或水而進入體內。蟲卵在腸道孵化為幼蟲後,會穿過腸壁進入血液循環,移行至肺部,在肺部停留一段時間。因此,部分病患初期可能出現咳嗽、發燒、喘及血痰等肺部症狀。之後,病人會將含有幼蟲的痰咳出並再次吞嚥,幼蟲便會回到腸胃道發育成成蟲,進而引起腹脹、腹痛、營養吸收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如此反覆循環。治療投藥可有效驅蟲 生食務必注意清潔蛔蟲的治療方式包括一次性投藥或三天口服的短療程。為確保徹底清除,首次治療後一至三個月,通常還需進行第二次投藥,以殺死後續孵化的幼蟲。這位婦人在接受治療後已順利康復。曾勗桓醫師提醒,預防蛔蟲感染應注意手部清潔,若生菜使用有機堆肥種植,存在污染風險,若要生食生菜,務必徹底清洗乾淨,以降低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延伸閱讀】養生不吃早餐或只吃生菜? 當心「1病」上身網購食品如何確保食品衛生安全? 掌握四字訣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809

69歲婦體重狂掉「腹中藏20cm蛔蟲」 醫揭愛吃1款生菜害的
嘉義一名69歲婦人不久前因為肚子不適、體重狂掉,迅速到大林慈濟醫院腸胃內科就醫,經大腸鏡檢查後竟在她的腸子內發現2條長約20公分的蛔蟲,且不停蠕動。醫師追問下,得知婦人家中有養豬,會用豬糞當有機肥料種菜,加上她愛吃生菜,所以很有可能吃下蟲卵,卵孵化後在體內生長成蟲。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曾勗桓指出,有一名69歲女病患前來就醫,她主訴連日肚子脹痛,體重還狂掉,在家人建議下決定就醫檢查,當時她被安排照胃鏡和超音波檢查,都沒發現異狀。直到進一步透過大腸鏡檢查,赫然在病患乙狀結腸發現兩條白色蠕蟲,迅速將蟲子抓出後送病理科檢驗,確定是長約20公分的蛔蟲。對此,曾勗桓醫師很驚訝,因為蛔蟲在公共衛生十分良好的台灣已屬罕見,腸道常見的寄生蟲多半是原蟲感染或蠕蟲感染。在曾勗桓醫師追問下,才知道女病患家中是養豬戶,推測病患家中飼養的豬隻感染到蛔蟲,而他們又會用有機肥料灌溉家中種的菜,加上女病患愛吃生菜,極大機率吃下蟲卵。大林慈濟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曾勗桓表示,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婦人腸子裡有2條白色蠕蟲。(圖/翻攝畫面)曾勗桓進一步說明,蛔蟲感染主要是蟲卵進入人體內,進入腸道後孵化成幼蟲,幼蟲穿過腸道進入肺部,會在肺部住一段時間,所以不少病患一開始有咳嗽、發燒、喘和血痰等肺部症狀。若病患咳出含有幼蟲的痰後,又吞回腸胃道,幼蟲就會成長為成蟲,進而出現腹脹、腹痛或營養吸收不良、體重下降等症狀,還會不斷循環。目前蛔蟲的治療分成1次性投藥或3天口服的短療程,1次療程後相隔1至3個月再進行第2次治療,為了殺死後續孵化幼蟲。而69歲女婦人經過治療後已經恢復健康,曾勗桓醫師建議,要預防蛔蟲感染,必須做好手部清潔,食用生菜若使用有機堆肥,就有受汙染的風險,要食用生食生菜就得徹底清洗乾淨。

陸市場驚見「老鼠臘肉」!1斤要價近7百 在地人超愛:炒蒜苗最對味
大陸廣東省佛山市1名陳姓男子近日在當地市場內看到,有多家店鋪售賣「老鼠乾」,看起來有點像臘肉,每斤要價人民幣150元(約新台幣685元),不知道是否是當地特色。據悉,臘山鼠雖看著嚇人,很多廣東人卻很愛吃,常見的吃法是與白米飯一起蒸熟,清蒸或是炒蒜苗、芹菜也是很經典的家常做法。《上遊新聞》報導,短影音平台上去年就有人發文,希望大量收購老鼠,還有飼養者宣傳自己養殖老鼠的經驗。實際詢問四川、廣西等地的收購者和飼養者,他們透露這些鼠類大多是野生捕捉,少部分為養殖,主要銷往沿海地區,價格最高可以賣到每斤70、80元(約新台幣319元至365元)。其中1名收購者潘先生表示,自己收購銷售的都是山老鼠、田鼠,並不違法,「它是害蟲,也不是保護動物,一般來說是問題不大的,森林公安、林業局也會來提醒,不要抓那些保護動物,比如蛇和鳥那些東西。」公開資料顯示,鼠科中的白腹鼠屬廣泛分布於東南亞到中國,在中國至少分布有17個種,其中安氏白腹鼠和川西白腹鼠個體較大。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工作人員查詢後表示,白腹鼠並不在國家重點保護動物、自治區保護動物或者三有保護動物名錄中,不是保護動物的話就可以養殖,如果是在名錄中的需要去當地林業部門備案。至於曾有消息稱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表態支持發展竹鼠產業,該工作人員明確表示,竹鼠仍是三有保護動物,並且目前還在禁食名錄中,所以養殖還沒有放開。2024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局也曾闢謠,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精神,竹鼠是列入「禁止以食用為目的養殖活動,除適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戶停止養殖」範圍的物種。因此,竹鼠不僅不能規模化養殖,而且需引導停止養殖。桂林市農業農村局畜牧科工作人員表示,白腹鼠如果是在遺傳目錄所規定的33種家養傳統畜禽和特種畜禽中,就可以飼養,「如果不在其中,我只能講不代表你不可以養,而且也不是農業部門在管,涉及野生動物就是林業部門在管理。」廣西當地市監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明確表示,根據《食品衛生法》和《傳染病防治法》,老鼠嚴禁作為食品銷售。相關專家也表示,民間流傳的「一鼠勝三雞」的說法並無科學依據,不管是田鼠山鼠還是各類家鼠,只要是食用野生動物都存在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風險。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全生提醒,在自然狀態下,野生動物中會有較大比例個體帶病存活。鼠類是幾十種人獸共患病的中間宿主,即牠們帶病不發病,但傳給人畜後會發病,無論是捉於田間山林的鼠類還是各類家鼠,只要是食用野生動物都存在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風險,「並非野生就是健康衛生的商標。」

中國菜市場驚見「鼠肉乾」 專家提醒:鼠類是數十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的中間宿主
近日中國廣東省佛山市1處市場,被發現有多間店家販售「鼠肉乾」,售價1斤15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661元)。消息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熱議,對此專家指出,鼠類是幾十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的中間宿主,食用恐會有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風險。中國廣東省佛山市1處市場到處有人販售鼠肉乾。(圖/擷取自四川觀察微博)近日中國1名陳姓男網友發現,在廣東省佛山市1處市場內,有多間店家販售鼠肉乾,售價1斤15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661元),陳男將這特別的景像錄下來,並發佈到網路上。根據中國媒體報導,陳男在影片中指出,鼠肉乾看起來像臘肉,當地人常將鼠肉乾與白飯一起蒸熟,或是與蒜苔、芹菜一起炒,這些都是當地常見的吃法。據悉,中國部分地區有將老鼠製成臘肉的習慣,稱為「臘山鼠」、「山老鼠臘」等。中國媒體《上游新聞》2024年時也曾報導過,有人在短影音平台發文表示想大量收購老鼠,甚至有專門飼養老鼠的業者,在平台上宣傳自己的飼養經驗。根據四川、廣西等地收購老鼠與飼養業者的消息指出,這些製成鼠肉乾的鼠肉來源大多來自野生捕捉,少部分為養殖,主要銷售往中國沿海地區。陳姓網友的影片一經發出,引起網友熱議。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全生就提醒,鼠類是幾十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的中間宿主,這些老鼠身上通常攜帶病毒卻不會發病,但其他人畜感染後卻會發病。劉全生也指出,在自然狀態下,野生動物中有較大比例的個體,帶有病原體存活。不過無論是在田野間捕捉到的老鼠,或是經人工飼養的老鼠,只要食用都會有感染疾病或是寄生蟲的風險。

韓國人「半年吃一次驅蟲藥」護健康 同樣愛生食!日本3因素不必擔心
韓星權相佑最近自爆健檢時發現肺變成白色,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受寄生蟲感染,可能跟他喜歡吃生牛肝、牛內臟有關。韓國旅遊作家王天中在臉書粉專「王天中-韓國人,你潮什麼?」分享,因為經常吃生食,例如醬蟹、醬蝦、生章魚等,烤肉時包肉生菜、大蒜、蔥也都是生的,所以韓國人習慣每半年吃一次「驅蟲藥」。王天中也在臉書上PO出自己購買的驅蟲藥,同時也呼籲在韓國旅遊、生活的民眾,若吃多生食擔心有寄生蟲,可以買驅蟲藥服用,但一定要經過藥師指示服用。但同樣愛吃生魚片的日本人,為何不用吃驅蟲藥呢?王天中指出,日本人生食習慣不輸韓國人,連生雞肉、生豬肉都在吃,但首先因為日本人「對食材管理更嚴格」,刺身會在檢查後負20度低溫處理,且要冰一天來殺死海獸胃線蟲,日本廚師在送出食材前會更嚴格地辨識和去除寄生蟲。此外,雖然都是生食,但日本多半是「新鮮現吃」,韓國卻常醃製或低溫保存,相對之下日本生食的風險較低;最後則是「日本人更注重腸道健康」,包括喝味噌湯、納豆、發酵食品,都是幫助日本人腸道免疫的方式。王天中表示,韓國長期以來「定期清理腸道」,就是主動服用驅蟲藥,至於像中國等國家也會生食,在部分省份進行了加藥鹽措施,有近2億中國人吃「食鹽添加乙胺嗪」,透過這種方式來降低民眾受感受機率。王天中也建議,如果你在韓國旅遊或生活,對自己吃了很多生食,擔心有寄生蟲,可以來顆驅蟲藥,基本上只要成年、沒懷孕,經過藥師指示後都可以吃,但也提醒「劑量要守規定」,別殺寄生蟲的同時也毒了自己。

40歲男「和貓共用水杯」體內爬滿寄生蟲 消化道險大出血害命
不少貓咪會喝人的水杯,因為貓是天生的好奇動物,看到主人使用水杯,牠們可能會想要模仿或探究其中的水源。然而近日福建福州一名40歲男子因頻繁腹痛就醫,竟發現體內有寄生蟲,而感染的原因正是和家中的貓共享水杯。根據陸媒《星島頭條》的報導,該名林姓男子一個月前撿到一隻流浪貓,細心餵養並照顧牠的日常起居。然而他與貓共享水杯的習慣,卻埋下健康隱患。林姓男子因頻繁腹痛,在發病後緊急入院,經檢查發現十二指腸內布滿吸血鉤蟲,若未及時治療,恐引發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所幸經過驅蟲治療,他目前已脫離危險。醫生表示,感染原因與男子和收養的流浪貓共用水杯有關。醫生表示,貓的口腔衛生難以保證,與貓共用水杯可能導致寄生蟲感染。對此,醫生也提醒,寵物雖然可愛,但飼養過程中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與寵物共用餐具或飲水器皿,以降低寄生蟲感染風險。事實上,台北榮民總醫院曾經科普4種會傳染人類的寵物寄生蟲,像是弓漿蟲,這種以貓科動物為最終宿主的寄生蟲。一般來說,免疫系統正常的人即使感染,往往不會出現明顯症狀,僅有少部分患者可能會經歷淋巴結腫大、倦怠等不適。然而對於孕婦來說,弓漿蟲的影響則不容忽視,若孕婦在懷孕前已感染並產生保護性抗體,則可避免胎兒受到影響,但這種抗體的持續時間目前仍無定論。相對而言,未曾感染且未具有抗體的孕婦,一旦懷孕期間遭受感染,可能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嚴重時甚至導致胎兒死亡、新生兒水腦症、小腦症或視網膜脈絡膜炎等疾病。專家提醒,孕婦應避免生食或接觸受污染的食物,也應減少與野外貓隻接觸,避免清理貓砂,如有需要則應戴手套並確實洗手。家貓應以飼料或罐頭餵食,避免生食,以降低感染風險。除了弓漿蟲,蛔蟲症也是一種常見於溫帶及熱帶地區的寄生蟲病,主要透過食入被蛔蟲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當人體吞入蟲卵後,幼蟲會在腸道內孵化,並進入腸壁寄生於內臟,進而導致內臟幼蟲移行症,影響健康。為了有效預防,專家建議飼養寵物的民眾應定期進行驅蟲,並用熱水消毒寵物的床單。此外,保持居家環境及廁所的清潔,同時在處理貓狗的排泄物後,務必徹底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另一種透過食物或水源傳播的寄生蟲病是梨形鞭毛蟲症,當人體食入遭受囊體污染的食物或水後,可能會被感染。部分感染者並無明顯症狀,但部分病人則可能會出現漸發性的腹瀉,影響日常生活。因此專家提醒民眾應避免食用或飲用未經煮熟的食物或未煮沸的水,以確保食品安全。此外,犬心絲蟲病不僅會影響狗,也可能感染貓及其他野生肉食動物,並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染給人體。雖然人類並非這種寄生蟲的適當宿主,因此危害有限,但仍有少數案例顯示,寄生蟲可能會寄生於肺臟、體腔或皮下,形成結節或腫塊。為了降低感染風險,專家建議民眾應保持環境清潔,積極滅蚊,並在家中加裝紗窗、紗門。因此飼養寵物的家庭也應定期進行預防性投藥,以有效防範犬心絲蟲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