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 天氣 颱風 中央氣象署 高溫 氣象署「包皮龜頭發炎」恐是三高警訊 年輕男飲料當水喝釀禍
中秋團圓難免放縱吃喝,不少人都知道飲食過度可能造成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卻不知道其實很多泌尿問題也可能跟代謝疾病有關。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醫師提醒三種泌尿科常見的疾病,背後成因可能是由代謝性的疾病所引起,包括包皮或龜頭發炎、勃起功能障礙、膀胱過動症。一、包皮或龜頭發炎顧芳瑜提到有不少因包皮或龜頭發炎來問診的個案,經抽血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過高,才發現有糖尿病。也由於血糖過高導致傷口癒合過慢,因此病患會疑惑為何傷口裂開一直沒好。而這樣的族群還有不少是年輕人,詢問生活習慣發現大多是習慣把飲料當水喝,仗著年輕,以為不會跟三高扯上邊,卻不曾想糖尿病早已找上門。二、勃起功能障礙高血脂及糖尿病都是造成勃起功能障礙常見的慢性病,由於三高常伴隨動脈硬化,陰莖血管徑窄小,往往在動脈硬化初期就容易先反映出症狀。因此若有勃起功能障礙,也應該找醫師診斷是否有三高的問題。三、膀胱過動症血糖高神經傳導也會受到影響,導致有些人會有膀胱過動症問題,男女都可能發生。有膀胱過動問題的患者常常需要跑廁所,平均1-2小時就得上一次廁所,半夜也常需要爬起來上廁所,可說苦不堪言。不過顧芳瑜也提醒,有膀胱過動症的病人很多,不是只有糖尿病問題會導致膀胱過動,生活壓力和自律神經失調也是常見原因,但在臨床上會優先排除可控因素,因此若有糖尿病,日常應多注意血糖控制。
大同醫院經營權易主 衛生局連發2聲明批高醫:評選委員多數青睞長庚
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經營權易主,從高醫團隊變成長庚團隊,引發高醫工會反彈。對此,高雄市衛生局今(10日)罕見連發2篇新聞稿,指長庚法人承諾保障市民就醫權益,並提升急重症醫療水準,條件明顯較優於高醫法人,並稱大同醫院從民國99年由高醫開始經營,都未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衞生局表示,經評審長庚法人具體承諾為落實照顧長者及弱勢,自114年起針對70歲以上長者就醫「免收門、急診掛號費」;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於門、急診就醫則「全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初步估計相較於目前將因此每年短收4至5千萬營收;長庚法人承諾引進價值億元以上「達文西手術」尖端醫療及團隊,對比於目前更能有效進一步提升醫療質與量,以上在高醫法人均未具體承諾。「長庚醫療法人」承諾於履約期間(122年)逐步完成「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認證,將成為高雄市除4大醫學中心外、第5間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守護在地已進入「超高齡社區」的市民朋友生命。反觀高醫大法人經營大同醫院於99年至112年長達約13年期間急診「無」夜間「兒科急診」、「急性腦中風處置」與「心導管緊急處置」(24小時心導管處置啟動為113.1.1,急診兒科、急性腦中風處置啟動為112.9.1),103年7月至111年8月共8年期間「無產科新生兒生產服務」、109年至112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間無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等問題,均有違市立醫院照顧婦幼弱勢及急重症緊急醫療之宗旨,以上長庚法人均有具體承諾。經查市立大同醫院自99年委託高醫大經營起即無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另外衛生局表示於109年至112年COVID-19大流行4年期間,大同醫院竟無負壓病房,嚴重影響患者收治能力,直至112年6月在衛生局強力要求之下趕工設置7間,嚴重違反市立醫院核心價值與合約遭受衛生局處分。衛生局強調,市立醫院之功能不同於財團法人醫院,最重要任務並非追求營益率,而是公衛醫療政策與醫療平權的落實,在持續促進醫療品質的前提下,降低患者負擔、提升所有醫護薪資待遇。在評選項目中「急救責任醫院」、「特色醫療服務」、「公衛政策推廣」、「照顧高齡與弱勢」等評選項目,長庚法人均獲得多數委員的支持與肯定。衛生局強調市立大同醫院及同仁均為高雄市民重要的醫療資產,依法依規締約後,亦將嚴格要求監督所有市立醫院落實各項公衛醫療任務,包括各項指標需依規定履約,並且監督核實增加員工薪資福利待遇能被重視與保障。有關高醫質疑長庚因為對70歲以上長者免掛號費而獲大同醫院經營權,衛生局回應,長庚獲多數評選委員青睞,尤其長庚承諾每年固定提撥4千萬元於「公衛專戶」,並提出「健康餘命躍昇計畫」,照顧社區長輩及弱勢。對於高醫批評「70歲以上長者免收門急診掛號費,低收入戶與身心障礙者全免掛號費及部分負擔,恐影響醫療分級機制」,衛生局表示,照顧弱勢及身心障礙者,是市立醫院的責任,長輩因為慢性病常跑醫院,掛號費對他們是沉重的負擔,長庚每年將為此多支付5000萬元。衛生局指出,COVID-19期間清空病房做「專責病房」,是所有醫院常態,譬如市立民生醫院作為指定應變醫院,曾歷經兩次全院清空收治為數最多的感染者,彰顯市立醫院防疫的重責大任。而市立大同醫院從民國99年由高醫經營起,都未設置「標準負壓隔離病房」,對空氣或飛沫傳染病如開放性結核病、禽流感等感染者,收治能力不足,也讓醫護人員暴露於風險中。衛生局提到,長庚法人為亞洲唯三、台灣唯一的達文西手術示範教學中心,評選過程更承諾會將相關軟硬體及團隊導入未來經營的市立大同醫院。衛生局補充,在高醫與市府優先議約權利階段,高醫法人僅提出維持中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水準,與在地超高齡社區目前的需求落差太大。反觀長庚則在評選時,提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承諾。高醫優先議約時主張,未來大同醫院維持23個科別,長庚則一口氣要將23科增加到36科。衛生局強調,高醫法人在優先議約階段,其所提出之經營條件,明顯低於同屬高醫體系的市立小港醫院許多,因此未獲評選委員支持。
72歲老翁離奇陳屍空品監測站4天 檢警相驗結果出爐
一名72歲的褚姓老翁日前被發現陳屍在士林區承德路5段、中正路口的空氣品質監測站內,由於褚男居住在新北市蘆洲,卻在陳屍在台北市林的空氣品質監測站內,而且是直到4天後才被發現,這也讓檢警決定對褚男的遺體進行相驗。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褚姓老翁於6日騎車前往新光醫院領取心血管慢性病藥物。並在當天中午12時34分左右騎著綠色機車離開醫院。而原本準備返回蘆洲住家的褚姓老翁,疑似因為身體不適的關係,突然停車,走進分隔島內的草叢中。原意是打算休息一下再行返家的褚姓老翁,沒想到就這樣突然身亡。也又由於褚姓老翁倒臥的位置遭到樹叢遮蔽,所以即便一旁車流不斷,但卻無人注意到他的異狀。直到9日上午,環保局委外的空氣檢測師在例行檢查時,才發現褚姓老翁倒臥在地,已無生命跡象。警方到場後展開調查,現場並未發現打鬥或車禍痕跡。在老翁身旁,發現了一頂安全帽和一個手提袋,袋內裝有心臟病相關的處方簽、健保卡及一部沒電的手機。老翁的胞姊得知消息後,一度以為弟弟發生車禍。褚姓老翁的胞姊表示,兩人上次見面是在8月,同時也提到,褚姓老翁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為了釐清死因,警方除了聯繫家屬,還報請檢方進行司法相驗。經過檢警相驗後,初步判定死因疑為心血管疾病。家屬對此結果並無異議,遺體也已發還給家屬。
熱危害恐造成腎臟受傷! 醫曝「三多三少」預防方法
全球暖化日益嚴重,天氣一年比一年更熱,很難想像原來氣溫跟內臟健康也有關係,炎熱氣候所導致的熱危害可能對戶外工作者,甚至中年糖尿病患者、慢性腎臟病患者造成危險。這些人都是熱危害高危險族群 應特別留意熱危害泛指大家熟悉的一些狀況,包括像是熱衰竭、熱中暑等因外界溫度上升,導致身體調節失衡的狀況。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指出,一般而言長時間暴露在戶外的工作類別,例如:軍人、戶外勞動者、農林漁牧、建築工程等或一些密閉空間者、運動選手等都是危險族群,其他像是過度肥胖、年長者、孕婦甚至嬰幼兒也都具有風險,面對炎熱高溫,身體調節能力較慢都要特別注意。另外,有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以及慢性腎臟病都屬於高風險族群。高溫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 嚴重恐造成腎損傷謝至同說,人體體溫調節中樞主要是透過皮膚、毛細孔、血管和呼吸的傳導、對流、輻射和蒸發來進行調節,因此無論哪個族群一但出現熱傷害,症狀大多相似,例如: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口乾想吐甚至肌肉抽筋等,嚴重的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異常,甚至意識不清或昏迷,這就比較危險了。謝至同補充,炎熱高溫可能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若再加上水分補充不足(缺水、脫水)是兩大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日常「三多三少」 降低熱傷害對健康危害因此,為能降低熱危害帶來對身體的負擔與影響,溫度、濕度以及暴露的時間都是關鍵,高溫悶熱或烈日曝曬的環境,容易導致體溫調節失衡,而溼度太高的環境,也會讓人體代謝蒸發的效率變差,都儘量不要待太久,另外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助於舒緩。謝至同提醒,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透過平日的飲食管理「三多三少: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鹽、少油、少糖」也可降低對腎臟的負擔,提升對抗環境變化的能力。
8縣市「高溫警戒」!強颱摩羯侵襲路徑曝 下週低壓區接近「天氣不穩定」
今、明(6日、7日)兩天水氣偏多,臺灣南部及東半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清晨中部以北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午後各地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中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今日桃園以北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今、明兩天南部沿海及恆春半島、蘭嶼、綠島、澎湖有長浪發生的機率。颱風部分,強颱「摩羯」(YAGI)預估今明兩天就會陸續侵襲海南島、廣東西部沿岸、廣西沿海以及越南北部等地,對台灣天氣無直接影響,另今年第12號颱風「麗琵」(LEEPI)則非常弱,對台亦無影響。中央氣象署指出,各地天氣高溫炎熱,今(6日)白天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彰化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署也提醒民眾,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氣象部經理吳聖宇今早也發文指出,「摩羯颱風外圍水氣影響,高溫炎熱午後留意大雷雨。」位於南海的摩羯颱風在昨天增強至強烈颱風等級,並且持續往海南島方向移動,預估今明兩天就會陸續侵襲海南島、廣東西部沿岸、廣西沿海以及越南北部等地,由於這個颱風的強度相當強,預期會帶來相當劇烈的風雨。同時摩羯颱風寬廣的外圍環流也影響港澳等地,雖然沒有直接侵襲,但仍然會造成較大的風跟雨,港澳等地陸續發出了8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當地海陸空交通以及活動勢必都會受到影響。預估整個摩羯颱風對於華南西部的風雨影響可能要等到週日(8日)才會逐漸減小,提醒如果要前往當地的朋友特別注意。台灣附近同樣受到摩羯颱風外圍擴散的水氣影響,昨天除了迎風面的台東、恆春半島雨量較多之外,中午過後在南部地區有旺盛的熱對流發展,並且一路往北擴散到中部一帶,台中以南普遍有大雷雨出現的情況,熱對流發展的程度比預期要明顯很多。吳聖宇續稱,今天的大氣條件跟昨天類似,水氣甚至還比昨天要略多一些,除了迎風面的花東、恆春半島等地持續有短暫陣雨以外,西半部地區午後容易有熱對流雷雨,並且有局部大雷雨出現的機會,有些地方的降雨甚至會持續到夜間,提醒大家午後外出要特別留意天氣快速變化的情況,到山區、溪流邊活動更要小心安全。溫度持續偏高,各地高溫普遍可達34至36度,西北部地區、大台北一帶仍然有機會來到37至38度高溫,防曬、防中暑的準備仍然不可少。明後天是週末假期(7日至8日),吳聖宇分析,雖然摩羯颱風已經遠離,但是台灣附近的水氣仍多,加上台灣東方海面逐漸有大範圍低壓區建立,並且往台灣方向延伸靠近,整體大氣狀態並不穩定,包括花東地區、恆春半島以及高屏等地容易有海面移入的雲層帶來短暫陣雨機會,白天配合熱力作用,陸地上熱對流的發展也會比較旺盛,出現局部大雷雨的機率高,如果要安排活動的話,要多留意降雨較多的情況,避免前往比較危險的區域活動。溫度方面,各地高溫還是可以來到34至36度,局部區域有超過36度以上的高溫機會,戶外活動仍然要做好防曬、防中暑的準備。下週一到週三(9日至11日)台灣以東的低壓區會逐漸接近,並且通過台灣附近後繼續向西移動,吳聖宇解釋,目前的預報資料普遍不看好它的發展,大多認為會是一個不成形、強度較弱的低氣壓系統,但是低氣壓的通過還是會帶來不穩定的天氣,因此下週前半台灣各地的天氣較差,降雨機率高,白天配合熱力作用,出現局部大雷雨的可能性頗大,如過要外出活動時還是要特別注意。吳聖宇補充,下週四、週五(12日至13日)隨著低氣壓遠離,太平洋高壓外圍區域來到台灣附近,天氣狀態可望會稍為穩定一些,但還是有機會出現午後雷雨的情況。由於後續的預報資料顯示在關島以西、琉球東南方海域還可能有另一個熱帶擾動逐漸發展,未來也有機會逐漸靠近台灣東方海域一帶,因此下週末(14日至15日)甚至一直到中秋前後(16日至17日)的天氣情況變數很大,吳聖宇認為,後面這個擾動的發展情況,以及是不是會明顯影響台灣都還有待觀察,目前的預報變動性還很高,可能要等到下週再來預估才會比較明確。
颱風環流「沉降效應」發威!10縣市高溫警戒「上看37度」
受颱風外圍環流沉降影響,高溫炎熱,北部地區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中央氣象署今(5日)白天也針對10縣市發布高溫警戒,新北市、新竹縣、彰化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粉專《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3日發文提醒,這幾天天氣穩定,「但我們的西南邊有個星座颱風摩羯,4日及5日外圍環流會對南部、東半部、基隆北海岸、大臺北山區不定時的帶來陣雨。至於其他地方,因為這個星座颱風的沉降效應,就是非常熱,記得要注意防曬並補充水分喔!各地高溫普遍可達33至35度,苗栗以北注意局部37度以上高溫!天氣晴朗的時候,紫外線過量達危險級,午後雷雨集中在中南部地區或各山區。」(圖/翻攝自Facebook/報天氣 - 中央氣象署)氣象署今日也指出,今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臺灣東半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南部及恆春半島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南部地區、基隆北海岸亦有零星短暫陣雨,其他地區及澎湖、金門、馬祖為多雲到晴,午後中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並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高溫炎熱,北部地區有局部37度以上高溫發生的機率。氣象署今早7:30也針對10縣市發布高溫警戒,新北市、新竹縣、彰化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署提醒,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地形影響,背風側小區域可能產生焚風或類似焚風的效應,可架設防風設施或噴水、灌水降溫,防範農損。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青壯年族群! 醫曝:久病恐釀禍
34歲的吳先生正值青壯年,剛成家立業的他肩負養家的重擔,為了養育妻小成了工作狂,每日飲食也只能隨便打發解決。近日如廁時持續出現血便症狀,讓他誤以為是痔瘡搗亂,索性至藥局購買成藥治療。然而,情勢非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後無奈之下求診胃腸科,深入檢查後確診為發炎性腸道疾病(IBD)。透過生物製劑治療,才終於得以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的生活品質,也逐漸開始注重平時的飲食習慣。留心這些症狀 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胃腸肝膽科顏旭亨醫師指出,IBD屬於免疫系統疾病,常見症狀如腹痛、腹瀉、血便、莫名貧血、體重減輕及發燒。如有慢性腹瀉兩週以上,或是其他症狀長達三個月以上,就建議民眾盡早就醫,進一步診斷是否為IBD。依顏旭亨醫師臨床經驗分享,一般而言,透過醫師初步檢查,通常95%求診的患者屬大腸急躁症,因此不需太過擔心。IBD臨床診斷需將慢性病史,大腸鏡檢查、腸道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腸道造影等影像學檢查,以及典型的內視鏡影像和病理組織等綜合評估才能確診。IBD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顏旭亨醫師解析,兩者差異在於,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炎範圍僅止於大腸、直腸,症狀包括血便、腹瀉、直腸出血等;克隆氏症則可能擴及大腸、小腸及多處部位。IBD若反覆發炎未癒,容易增加大腸阻塞、腸穿孔、瘻管,甚至提升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的風險。IBD治療武器多 生物製劑助患者一臂之力隨著現代藥物發達,IBD的藥物選擇也逐漸趨於多元。除了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外,近年來醫藥專家已運用先進生物科技設計出各類生物製劑。顏旭亨醫師表示,生物製劑類似於標靶藥物,可以精準瞄準發炎相關免疫分子進行作用,因此比較不會傷害與疾病無關的細胞或組織,而是針對特殊發炎途徑的傳導物質進行移除。而治療武器的搭配組合仍需視個案個別疾病程度而定,只要疾病控制良好,腸道不發炎、身體抵抗力變好,腸道內的細菌也較不容易增生而形成感染症,避免嚴重感染發展成敗血症。 均衡飲食 維持免疫力 日常3大原則要注意!IBD目前推測成因與基因遺傳及飲食西化有關,基因遺傳的部分,西方人罹患比例較東方人多出許多。根據統計,近年來國內潰瘍性結腸炎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口有12人,而克隆氏症的發病率為每10萬人口3.9人。根據全民健康保險重大傷病證明,截至2024年6月,全國共有2,360例克隆氏症患者和5,232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無論東西方,盛行率均在節節上升。顏旭亨醫師建議,均衡飲食應多攝取蔬菜水果、少吃肉類、避免加工食品,且懂得調適生活壓力才能常保腸道健康。
肥胖竟是慢性病?營養師曝「7狀況」自我檢視 吃6食物抗發炎
肥胖是一種慢性病?營養師李婉萍說,肥胖會影響身體機能平衡,讓人處低度慢性發炎狀態,而她教大家7種狀況自我檢視,如果中3項表示發炎,另外也能吃6種抗發炎食物。李婉萍在臉書發文,「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病,它對身體機能的平衡有很大的影響,會讓你長期處於低度慢性發炎的狀態,從而讓各組織器官受到傷害,先來檢視你有沒有慢性發炎的狀況。」李婉萍列出7狀況,中3症狀代表身體發炎:1.時常疲倦睡不飽2.情緒莫名低落不開心3.吃完飯馬上跑廁所4.時常偏頭痛/肩頸痛/肌肉痛5.皮膚紅癢起疹子/鼻子過敏/咳嗽6.常感冒掛病號7.四肢&臉常被說水腫李婉萍說,吃蘆筍可降低腸道發炎反應;喝綠茶可降低壞膽固醇;皇帝豆有植物雌激素能抗發炎;酪梨有鉀、鎂、纖維,對心血管疾病有益;莓果類能針對脂肪細胞降低發炎;吃地瓜葉族補充鎂離子。最後李婉萍提醒,「肥胖就是一種慢性疾病,一定要透過改善生活方式和飲食來管理,讓體重慢慢瘦下來,擁抱健康。」
彭振聲閱卷時嘔吐送醫!北市聯醫證實已送至急診 律師強調:不是攻防手段
京華城容積率弊案持續延燒,前台北市長、民眾黨黨主席柯文哲及前台北市副市長彭振聲遭檢廉搜索,並帶回北檢複訊,檢方開庭後諭令聲押禁見,將於今(1)日召開羈押庭。不過彭振聲傳出身體不適,北院報案請救護車到場評估,經救護人員初步判定結果,認有戒護就醫的必要,稍早已將彭振聲戒護送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包括彭振聲律師李岳洋也表示,是用完餐回來才知道這個狀況,強調不是跟檢方攻防的手段。彭振聲傳出身體不適,送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圖/趙世勳攝)北院在稍早召開閱卷庭,彭振聲傳出在閱卷期間突然身體不適,想至候審室服藥,但用藥過後卻數度嘔吐以及喘氣,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彭振聲第一時間被送到台大醫院,但台大醫院發言人陳彥元表示,彭姓患者並未送到本院,經過詢問是送到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對此,北市聯醫則回應,彭振聲於閱卷期間表示身體不舒服,想至候審室服藥,用藥過後仍表示身體不舒服,並數次嘔吐及喘氣,報告法官後於12點06分叫救護車,12點15分救護車抵達,12點39分救護車離開北院戒護,送往和平醫院就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陳美如副院長發布聲明指出,彭姓病人因身體不適,由救護車送至和平院區急診,為維護病人隱私以及就醫權益,未經病人同意相關病情未便提供。另外,彭振聲律師李岳洋則表示,剛剛閱卷的時候沒有看到彭振聲的狀況,也是剛才得知送醫院,剛剛在上面是還好,現在還不知道可不可以回來開庭,在閱卷所以手機也都被收起來,沒有收到消息,現在是中間休息時間,要辯駁的部分可能要等彭振聲回來一起處理。對於是否是一個跟檢方攻防的手段,李岳洋強調絕非如此,發生這個事情之後,彭振聲身體就不是很好,平常就會有暈眩的狀況發生,並說彭振聲自己有帶慢性病的藥,藥只到禮拜三,目前也不知道他血壓變化。
熱熱熱!17縣市亮高溫燈號 新北三峽狂飆39.3度
全台烤番薯!氣象署於1日下午1時12分針對17縣市發布高溫資訊,影響時間為1日白天,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其中新北市三峽觀測站於中午12時50分出現39.3度高溫,新竹縣竹東觀測站也有高達39度。氣象署指,1日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新竹縣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彰化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基隆市、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雲林縣、嘉義市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署也提醒,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中午各地熱爆 新北飆38度極端高溫
氣象署表示,各地天氣高溫炎熱,1日中午前後新北市為橙色燈號,有38度極端高溫出現的機率;臺北市、彰化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花蓮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嘉義市為黃色燈號,請注意。氣象署說,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圖/翻攝氣象署官網)
對流雲系旺盛!南部7縣市發大雨特報 警戒持續到晚間
由於對流雲系發展旺盛的關係,中央氣象署於31日下午13點05分左右對7縣市發布大雨特報,其中包含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與台東,預計警界會持續至晚間。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由於午後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今(31)日高雄、屏東地區及南投、雲林以南、臺東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山區慎防坍方、落石及溪水暴漲,低窪地區慎防積水。(圖/翻攝自中央氣象署)而這次大雨特報雖然主要是針對南台灣地區,但是中央氣象署也在31日11點32分左右發布高溫警報,其中包含新北市、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臺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臺北市、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嘉義縣、宜蘭縣為黃色燈號,請注意。中央氣象署也呼籲,民眾應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圖/翻攝自中央氣象署)
「老少配始祖」莉莉驚傳過世!她晚年受中風所苦 彰化老家拆除移居新北治療
台灣老少配始祖小鄭與莉莉,30日有消息稱,莉莉因中風及慢性病纏身多年,已於26日離世,享壽73歲,據了解,莉莉過往曾有3段婚姻,當年女方在新北市新店區開卡拉ok,意外戀上小她33歲的小鄭,兩人的感情糾葛在2001年被爆出,轟動全台,成為不少人茶餘飯後討論的話題。《ETtoday新聞雲》報導,莉莉的第一任丈夫是從大陸撤退來台的老兵,丈夫過世後,莉莉在新北市開卡拉OK,當時小鄭到莉莉店內打工,接著發生轟動全台的「老少配」,小鄭甚至為愛與父母起爭執還離家出走,氣得父母報警處理。雖然有情人終成眷屬,但這對情侶的感情僅維繫1年多,小鄭因為去當兵而分手,莉莉之後又嫁給小20歲的泰籍男友泰安,男方也有下一段婚姻,但比起莉莉,小鄭自從這段關係結束後就沒有登上版面。另外,莉莉約莫在7年前返回彰化縣伸港鄉定興村老家開設卡拉OK,根據村長表示,莉莉一年多前身體不好中風,女兒帶全家到新北居住,讓莉莉就醫治療,後來莉莉親弟過世,在整理家中物品後,也把彰化老家給拆除,全家人定居新北。莉莉接著更因為肺炎纏身,2024年8月初到醫院接受治療,但是經過兩周救治,仍在26日宣告不治,享壽73歲,據悉,莉莉的女兒相當低調,不願太過張揚,目前已經返台為母親辦理身後事。
差33歲!「全台嬤孫戀始祖」莉莉病逝 享壽73歲
台灣老少配始祖小鄭與莉莉在當年轟動一時,2人相差33歲。不料近日傳出,莉莉這幾年慢性病纏身,於26日離世,享壽73歲。據了解,小鄭與莉莉是在卡拉OK認識的,當年49歲的莉莉剛喪夫,自己經營一間卡拉OK,而18歲的小鄭則是店裡的打工小弟,結果2人擦出愛花。男方父母極力阻擋,小鄭因此離家出走,結果此事一舉躍上媒體版面,獲得許多人的關注。不僅小鄭的父母不諒解,要跟小鄭斷絕關係,連莉莉的女兒也無法接受,把莉莉趕出門外。小鄭與莉莉還曾上過call in節目直播,甚至在鏡頭前舉辦婚禮,轟動一時。然而這段轟轟烈烈的戀情只維持一年,小鄭入伍後,莉莉遷居彰化,這段戀情就此劃下句點。莉莉沒多久再嫁比自己小近20歲的鮮肉泰勞庫安,但最終仍離婚收場。根據《中國時報》報導,知情人士透露,莉莉這幾年中風行動不良,經常進出醫院,本月26日因多重器官衰竭過世,享壽73歲,後事由3名女兒操辦。
27歲騎士遭碎玻璃割頸15公分慘死!他是阿堂鹹粥長孫 弟哀痛喊話
台南市中西區23日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名27歲男子騎車行經永福路口時,撞上對向左轉的計程車,被車窗碎裂的玻璃割破頸動脈搶救不治。而這名張男的真實身分,正是知名老店「阿堂鹹粥」創辦人張春堂的長孫,弟弟在臉書哀痛表示「希望下輩子我們還能一起當兄弟」。台南市中西區民權路與永福路口23日發生一起死亡車禍,張姓騎士騎乘跑車撞上計程車,當場死亡。(圖/翻攝畫面)死者張男是台南老牌名店「阿堂鹹粥」創辦人張春堂的長孫,張男弟弟事發當天在臉書PO出一張與哥哥幼年時期的合照,難過寫道「好啦老哥,起碼你不用在這種破幹世界上繼續受苦了,我很高興這次的人生是你來當我哥哥,也很感謝你在我最迷茫的時候鼓勵我,推我一把,雖然小時候互相搞來搞去,整天幹架,如今我們都長大了,關係逐漸好了起來,但你卻走了,明明你還沒看到我成功的樣子,希望下輩子我們還能當兄弟,一起打魔物」,字字句句透露對哥哥的不捨。回顧本案,64歲侯男當天早上載著一名乘客,沿著民權路東向西行,在民權派出所前的路口,綠燈直接左轉,27歲從事服務業的張男當時騎著打檔跑車,自對向車道直行過路口,見到突然左轉的計程車已剎車不及,迎面直接撞上車輛右前車窗。巨大衝擊力道瞬間將張男安全帽撞飛,頭部直接撞破計程車右前車窗,玻璃碎片將他臉部到頸部畫出一道約15公分傷口,頸動脈遭割破,現場血流如注。警方到場見張男倒臥血泊,趕緊叫救護車將他送醫,急救仍宣告不治。法醫指出他全身多處骨折,出血過多休克身亡。侯男被依過失致死移送台南地檢署,他到案指出自己有慢性病,長期洗腎,依賴開計程車維生,身上連3萬元都沒有,最後檢察官准予1萬元交保。
小蝦米求神1/不捨疫苗救濟審議黑箱受害人撕心裂肺 律師向總統告御狀
新冠疫苗救濟困難重重,受到多名被害家屬委託的女律師歸納分析衛福部新冠疫苗救濟審議小組所有會議記錄,赫然發現審議小組目前認定救濟對象僅「定格」在接種AZ疫苗者,其他接種莫德納、BNT等mRNA疫苗者,即使國內外已有「可能引發血栓」的病例或研究論文,均不予採認直接駁回,甚至在會議紀錄上堅稱「mRNA疫苗絕不會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該女律師寫信向賴清德總統陳情,希望衛福部的資訊能「更新」,並以「通案」從寬認定救濟,降低爭訟與民怨。現年31歲的女律師翁伊吟日前向也是醫師出身的賴總統投書求助。翁伊吟說,遍查衛福部新冠疫苗救濟審議小組所有會議記錄,發現審議小組只接受接種AZ疫苗(發生血栓)的救濟,嚴重悖離國際醫學現實,也令被害人與家屬深陷不公不義的怨怒之中。新冠疫苗不良反應受害人及家屬遍覽救濟審議小組會議記錄,懷疑小組成員自成心證,僅承認AZ疫苗會引發接種者血栓,卻不參考國內外醫學機構認為mRNA疫苗也會引發血栓的研究與實例嚴重傷害受害者的被救濟權。(圖/記者侯世駿攝)翁伊吟還告訴本刊,她的媽媽接種新冠疫苗後全身過敏嚴重發癢,雖然在送醫看診後好轉,但是疫苗不良反應受害者家屬的煎熬心情,我很能理解。翁伊吟還說,她自己在接種新冠疫苗後血壓莫名飆升還頭暈,但之前並沒有高血壓,之所以會特別關心接種疫苗不良反應救濟權益,可能也是「感同身受」。「年僅40歲、無慢性病史的G小姐,2022年接種新冠疫苗(混打兩劑AZ加一劑莫德納疫苗後),三總用上包括「開顱」等緊急急救,10天後卻仍不幸死亡。」翁伊吟指出,三總醫療團隊11名醫師後來集體署名投書國際期刊,援引整個搶救過程,證實無慢性病仍可能因接種mRNA疫苗產生血栓,盼提供醫界參考。她說,被害人的丈夫「雙先生」向新冠疫苗救濟審議小組提救濟遭駁回,衛福部只是輕描淡寫地回說「mRNA疫苗不會血栓」幾個字,他轉向政院訴願也遭駁回,突與愛妻天人永隔,當事人決定提告討公道。手上有十多起疫苗重症或死亡案件的受託律師翁伊吟說,她曾親眼目睹受害人母親哀嚎「只想知道才20幾歲的兒子,為何打疫苗猝死」,也有受害人崩潰哭訴,因打疫苗導致身障,經濟壓力讓家庭快破碎,很後悔打疫苗。她說,自己不是反疫苗者,新冠疫苗也是讓社會恢復正常運作的重要公共政策,但政府設立疫苗救濟制度,就是為協助出現不良反應的接種者度難關;如今,家屬卑微的想得知猝死原因,盼救濟審議程序符合「科學」、「透明」、「合理」,但衛福部這種「黑箱審議」難杜悠悠眾口,才想請求賴總統代為主持公道。針對新冠疫苗受害者家屬、委任律師投書總統請求協助救濟案審議過程透明化,府方表示,還不知個案狀況,但會轉請衛福部全力協助。圖為時任副總統的賴清德前往疫情指揮中心視察,並慰勉防疫團隊。(圖/報系資料)翁伊吟信中指出,懇請賴總統協助,要求衛福部新冠疫苗預防接種受害審議小組「保存開會過程錄音」;其次,請審議小組「公布審議過程所參考醫學文獻篇名、資訊」,讓受害人知道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小組如何審查、理由為何、所用資料文獻為何?她同時檢附國內外六篇近期醫學文獻(mRNA疫苗可能引發血栓)提供參考,並向總統致歉,若非受害人、家屬極度痛苦無奈,求助無門,她不會想麻煩總統。立委廖偉翔、陳昭姿今年5月曾陪同疫苗受害者家屬開記者會,引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書,直指衛福部疾管署「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程序缺乏透明度,審議過程荒腔走板、流於形式,呼籲審議過程應透明、從寬認定救濟申請,避免影響民眾打新冠疫苗意願。但三個月過去了,立委及受害者家屬盼望仍如「空中樓閣」。翁伊吟就說,遍查審議小組167次(出現首宗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救濟申請)到225次的會議記錄,歸納出共同的關鍵疑點,她懷疑審議小組成員似已有心證,堅決不採認國內外最新研究文獻記載,mRNA疫苗可能引發接種者(無慢性病)血栓,只要救濟案是接種mRNA疫苗出現血栓,審議小組就直接駁回不予救濟。翁伊吟指出,曾有受害者、家屬在法庭上要求調閱審議小組會議錄音,想釐清審議過程的疑點,但衛福部卻說「有錄音、但會後沒保存」,還拒絕告知審議是哪幾位小組醫師據此認定,嚴重影響接種新冠疫苗、卻出現不良反應民眾的切身權益。總統府表示,還未收到翁律師的陳情信,尚未獲知個案狀況,未來會轉情衛福部全力協助。
小蝦米求神2/台灣新冠疫苗救濟通過率排名倒數 被害家屬:錯誤資訊阻卻公義
年約40歲在台北某國立大學工作的G小姐,2022年1月底按規定,接種第三劑莫德納疫苗,1個月後右手麻木無力、伴隨局部癲癇,到三總就醫,病情卻快速惡化且嚴重腦出血,三總緊急開顱急救,仍無力回天,死因確認為新冠疫苗引起的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簡稱VITT)。G小姐先生(阿德)投訴本刊,指太太生前無慢性病史,家人感情緊密,太太在送醫過程中還能開玩笑,沒想到入院後電腦斷層檢查(CT)就顯示腦部出現問題,短短兩日四次CT,一次比一次嚴重,第二天太太腦部就大出血失去知覺,三總上下緊急會診,判斷腦壓過高,須馬上「開顱」降壓,迫於病情,家屬只有15分鐘的考慮時間。G小姐生前未生過大病,慌亂中家屬無奈點頭,盼有一線生機,但歷經醫療團隊長達15、16個小時、猶如驚濤駭浪般的搶救開刀搶救,手術雖完成,G小姐最後仍陷入昏迷於醫院過世。成大醫院也曾成功利用免疫球蛋白,緊急搶救一位接種mRNA疫苗後產生肺栓塞、腦出血,該名28歲年輕男性患者無慢性病史,成大醫院並寫成論文刊登國際期刊。(圖/報系資料照)好端端的人為何因接種mRNA疫苗就突重症離世,阿德迄今沒有答案,他感慨說,當時唸小學的兒子因無疫苗可打,沒能進入醫院探視最愛的媽媽,兒子再看到媽媽就是骨灰罈上的照片,迄今都有心理陰影,提及兩年前往事,阿德仍悲從中來忍不住哽咽。阿德說,失去親人的苦難並未就此結束,全力搶救「雙先生」太太的三總醫師團隊,認定G小姐因接種mRNA疫苗,引起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血栓常見後遺症之一)而死亡,建議他申請疫苗救濟,但他申請案提出後,兩年音訊杳然。今年3月,他再度向衛福部、生策會、衛生局查詢,都無明確答案。沒多久,他卻赫然發現,衛福部網站第229次審議小組會議記錄,「似乎」有太太的名字、登載「被駁回」,4月份才接到書面通知,證實審議小組駁回救濟,原因是「mRNA疫苗不會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雙先生難掩氣憤地說,三總急救團隊11位醫師早已聯名將搶救太太過程與死因PO上國際期刊,審議小組沒看到嗎?家屬兩年來都在國際醫療網站爬文、想釐清親人死因,審議小組審議前為何不先聯繫家屬?如今,救濟審議過程充斥錯誤資訊與結果,豈非再次凌遲家屬,盼望他的控訴,能讓其他受害者家屬少走冤枉路。律師翁伊吟說,醫界盛傳不少醫師都看到三總急救G小姐的國際論文,而成大醫院也成功利用免疫球蛋白搶救一位無慢性病史的28歲肺栓塞兼腦出血病患(接種第三劑BNT疫苗),搶救結果也被PO上國際期刊,其實G小姐的犧牲,幫助醫界瞭解如何應對mRNA疫苗突爆發不良反應,若能即時用藥(例如免疫球蛋白)就有機會救回性命,只是,審議小組迄今仍堅持mRNA疫苗不會血栓,她很擔心該審議結論,可能「反向」誤導醫界,延誤生命搶救。北醫教授何建志認為,政府宣稱健康照護全球第一,但是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救濟率卻是全球倒數,遠不如日韓,建議救濟應從寬認定。(圖/記者黃威彬攝)北醫大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何建志指出,從寬處理新冠疫苗救濟案,符合法學「特別犧牲」理論,不僅能緩解民眾接種新疫苗不良反應之苦,更能落實政府鼓勵民眾接種疫苗、維護國民總體健康美意。但到今年(2024年)4月底止,台灣完成審議疫苗受害申請案4835件,核給救濟案505件,救濟通過率僅為10.44%,遠不如鄰近日本(通過率為90%),香港54.78%,紐西蘭42.39%,芬蘭32.94%,挪威28.2%,加拿大23.22%,通過率在先進國家中排倒數第二,救濟率只比設立多家新冠疫苗大廠的美國高,這不能算從寬認定。何建志還說,台灣號稱健康照顧全球第一,疫苗救濟審議不應只沿用舊研究文獻,應多爬梳醫界最新研究文獻,供受害者更多照顧,「沒錢」不應成為救濟審議小組故步自封的理由。
桃園父子登山!失智父「摔落溪谷」亡 33歲兒遭羈押獲准
桃園日前有一對楊姓父子一同登山,然而路途中雙方卻發生爭執,結果雙雙從邊坡跌落,導致73歲的父親不幸身亡,而33歲的兒子則安然無恙。警方事後將兒子依涉嫌殺人罪移送偵辦,而檢方向法院聲請羈押獲准。據了解,這起事件發生於24日下午,地點則是在桃園市復興區復興戰道559號附近,當時這對楊姓父子在桃119縣道上前往東眼山的途中,沒想到疑似因爭吵而爆發拉扯,隨後兩人一同從邊坡滑落,跌入約200公尺深的溪谷,有目擊民眾立即報警求助。救援人員接獲通報後,迅速趕抵現場,並架設繩索下切救援,於當天下午5點37分成功抵達傷者位置,但發現楊姓父親已無生命跡象。楊姓父親雖然被緊急送往國軍桃園總醫院搶救,不過最終仍被宣告不治,至於楊姓兒子則並未受傷。警方調查後發現,楊姓兒子長期負責照顧疑似患有失智症及慢性病的父親,當天下午兩人騎車前往東眼山遊憩,沒想到卻發生此悲劇。目擊者則表示,當時父子兩人在山路上發生拉扯,隨後一起跌落山谷,於是立刻報警。警方偵訊後發現,楊姓兒子情緒低落,對爭吵原因不願透露。警方也依涉嫌殺人罪將楊姓兒子移送桃園地檢署偵辦。檢察官在訊問後,認為楊姓兒子涉嫌刑法第272條殺害直系尊親屬罪嫌,遂向法院聲請羈押並獲准,不過並未禁見。
桃園父子登山「發生爭執」 73歲失智父跌落山谷身亡
桃園日前發生一起悲劇事件,一名73歲楊姓男子與其33歲兒子在登山途中發生爭執。雙方在路邊拉扯後,兩人一同從邊坡跌落,楊姓男子當場失去生命跡象,而兒子則並未受傷。據了解,這起事件發生在桃園復興區復興戰道559號,24日下午一名73歲楊姓男子與其33歲兒子在桃119縣道,前往東眼山途中,疑似因爭吵引發拉扯。隨後雙雙從邊坡滑落,跌落約200公尺深的溪谷,路過民眾目擊後立即報警處理。警消獲報後也迅速到場救援,並立即架設繩索下切救援,於下午5點37分接觸到傷者,不過楊姓父親已無失去生命跡象,雖送緊急將其送往國軍桃園總醫院搶救,但最終仍被宣告不治,至於兒子則並未受傷。事發後,警方也以涉嫌殺人罪將楊姓男子移送桃園地檢署。警方偵訊後發現,楊姓兒子長期照顧疑似患有失智症及慢性病的父親,兩人當日下午騎車,前往東眼山區遊憩,沒想到卻發生這起悲劇事件。有目擊民眾表示,事發當時楊姓父子雙方有拉扯,而後才一起跌落山谷,因此自己也立即報案求助。楊姓兒子在警方偵訊中情緒低落,未透露爭吵原因。警方也在調查是否有其他因素導致這起事件發生,報請檢方偵辦,目前已將楊姓男子依殺人罪嫌移送桃園地檢署,並計畫解剖楊父遺體,以釐清其溺斃死因是生前還是生後落水。
對流雲系發展旺盛「雨彈炸半個台灣」 2縣市大雷雨警報…慎防劇烈天氣
對流雲系發展旺盛,易有短延時強降雨,氣象署今(25日)15時10分針對15縣市發布大雨特報,花蓮、台東、屏東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請注意雷擊及強陣風,山區請慎防坍方及落石。15縣市大雨特報。(圖/氣象署)此外,氣象署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警戒區域包括屏東縣潮州鎮、長治鄉、鹽埔鄉、高樹鄉、萬巒鄉、內埔鄉、竹田鄉、三地門鄉、瑪家鄉、泰武鄉,持續時間至16時15分;以及花蓮縣鳳林鎮、壽豐鄉、光復鄉、秀林鄉、萬榮鄉,持續時間至16時45分,請慎防劇烈降雨、雷擊,溪(河)水暴漲,坍方、落石、土石流,低窪地區慎防淹水,以及低能見度。另一方面,氣象署也在14時36分針對3縣市發布高溫警戒,由於天氣高溫炎熱,今天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新北市、高雄市為黃色燈號,請注意。避免非必要的戶外活動、勞動及運動,注意防曬、多補充水份、慎防熱傷害。室內保持通風及涼爽,建議採取人體或環境降溫的方法,如搧風或利用冰袋降溫等。關懷老人、小孩、慢性病人、肥胖、服用藥物者、弱勢族群、戶外工作或運動者,遠離高溫環境。 3縣市高溫資訊。(圖/氣象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