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
」 極端天氣 極端氣候 天氣 高溫 氣候變遷
德州洪災釀逾90死!BBC列3致命因素:4個月雨量在數小時內傾瀉而下
7月初肆虐德州鄉間兒童夏令營與多處度假勝地的暴雨,已導致超過90人罹難。4日凌晨時分,當「神秘營地」(Camp Mystic)夏令營的女孩們與工作人員仍在睡夢中,洪水幾乎毫無預警地衝垮了石砌小屋。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在數小時內降下相當於數月累積的雨量後潰堤,官員將此異常氣候事件形容為「百年一遇的災難」。據BBC的報導,德州已確認超過90人罹難,其中至少27人來自這座基督教夏令營。洪水撕碎綠頂小屋,沿途散落殘骸碎片,年僅8歲的孩童亦未能倖免。1段僅27分鐘的紀錄影像,真實呈現了洪水在某一區域的暴漲速度與毀滅性力量。隨著搜救失蹤者的行動持續進行,各界開始質疑本來是否可以採取更多措施防止悲劇發生。專家指出,這場悲劇是多重因素疊加導致的,包括極端氣候、度假設施選址與災害發生的時機。首先,日前在墨西哥引發洪災的熱帶風暴殘餘北上消散,為大氣層帶來豐沛水氣。再加上夏令營所在的克爾郡(Kerr County)地勢又較周圍的郡縣更為崎嶇,這使得富含水氣的氣流被迫抬升,形成龐大雷雨雲團。這些雲團規模如此巨大,甚至自成獨立天氣系統,在大範圍區域降下豪雨。德州洪災過後的慘況。(圖/達志/美聯社)該系統移動緩慢,不僅累積驚人雨量,更沿瓜達盧佩河流域觸發一連串雷暴,致使河水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暴漲。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報告顯示,克爾郡中南部在短短3至6小時內降雨量達5至10英吋(125至250毫米),部分地區3日至7日的累積雨量更接近21英吋。而過去25年克爾郡城市克爾維爾(Kerrville)地區7月平均降雨量僅略高於2英吋,這意味著此次暴雨相當於4個月的雨量,在短短數小時內傾瀉而下。災害發生的時機點亦加劇了傷亡,因為許多德州人在3日夜晚入睡前,渾然不知數小時後將被這場災難性風暴驚醒。雖然當地時間3日下午已發布洪水監測,午夜過後更升級為洪水警報,建議民眾往高處避難。但隨後2小時內再升級為暴洪警報,部分民眾表示曾在夜間收到手機簡訊警示。克爾維爾市經理萊斯(Dalton Rice)稱,凌晨3:30他沿著河道慢跑時僅飄著細雨,但半小時後國家氣象局已對克爾郡發布「極度危險情境」的暴洪緊急警報,此時大規模洪水早已成形。《紐約時報》報導指出,在災難性的數小時內,夏令營所在的「神秘營地」正處於降雨最猛烈區域,部分罹難與失蹤少女當時所在的低窪小屋距離河岸不到152公尺。獲救者被軍用卡車載離時描述,營地已面目全非,樹木被連根拔起、獨木舟掛在樹梢、女孩們不斷被洪水沖走。當BBC團隊6日抵達時,營區入口已被警方封鎖,疑似門廳建築的殘骸散落一地。德州洪災過後的慘況。(圖/達志/美聯社)地處德州丘陵區(Texas Hill Country)核心的克爾郡,本以連綿起伏的風景丘陵、星羅棋布的河湖與眾多酒莊聞名,是熱門度假勝地。但該地區因長期飽受洪水威脅摧毀社區,亦被稱為「暴洪走廊」(Flash Flood Alley)。4日凌晨的暴雨徑直從丘陵傾瀉入周邊河流,使水位急速上升,湍流以異常速度淹沒河畔低地。最後,氣候變遷的影響作為此類極端天氣事件的潛在因素不容忽視。雖然難以將單一氣候事件直接歸因於全球暖化,但作為部分氣流源頭的墨西哥灣海面溫度,確實持續高於正常值。較暖水域意味更多蒸發量,為風暴提供更充沛的大氣水氣。根據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數據,2024年此現象已創下紀錄,代表極端降雨事件將獲得更多「燃料」。氣候科學家持續警告,隨著地球暖化,類似德州此次的極端降雨事件將更頻繁且更加劇烈。

美國德州洪水爆發 夏令營至少23名學童失蹤
美國德州中部於4日當天遭遇突如其來的嚴重洪災,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水位在短短90分鐘內暴漲超過20英尺,導致克爾郡(Kerr County)Camp Mystic女子夏令營仍有約23名女孩下落不明。根據《CNN》報導指出,德州副州長派翠克(Dan Patrick)表示,目前搜救行動正全面展開,共有14架直升機、12架無人機與超過500名人員投入營區及周邊區域搜尋,試圖救出受困樹上的孩童與成人。營地所在的亨特(Hunt)地區在清晨短時間內降下約6.5英寸豪雨,美國國家氣象局形容這是一場百年難得一見的極端天氣事件。水災發生之時,數百名孩童正在參加Camp Mystic營隊。由於河水迅速暴漲,搜救隊只能等到天候好轉後才展開空中救援。該營地平時可容納約750名孩童,目前仍有許多孩童尚未與家人聯繫上。克爾郡警長李薩(Larry Leitha)在記者會上證實,已有至少24人因這場洪災喪命,並表示肯德爾郡(Kendall County)也出現一例死亡個案,但是否與洪災相關尚待確認。另有多位官員指出,失聯人數與死亡人數可能進一步攀升。在英格蘭(Ingram)地區,救援人員設置團聚中心,接送從營區與災區撤出的孩童與家屬會合。載滿孩童的黃色校車與軍用卡車陸續抵達,孩童情緒激動,有人哭喊著「我只想回家」。家長則在現場等待消息,許多人彼此相擁,情緒低落。部分直升機也在營地降落,直接將受困孩童轉移至安全地點。因為這起洪災,德州州政府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德州州長艾波特(Greg Abbott)表示,洪災已造成包括克爾郡、班德拉郡(Bandera)、金博爾郡(Kimball)等中部多個郡遭殃,他已簽署災難聲明,動員全州資源協助救援。他也強調,所有受災地區都能獲得州政府無上限的工具與支援。除德州國民兵與消防單位外,美國海岸防衛隊與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也已加入行動,支援丘陵地區的搜救。派翠克進一步指出,白宮也多次來電聯繫,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向他保證「我們需要的任何東西,我們都會得到。」針對亨特地區的Camp Mystic營地狀況,德州狩獵警衛隊(Texas Game Wardens)也已到場,協助將孩童撤離。臉書發布的照片顯示,一排卡車駛入營地,孩童們被安排坐上卡車車斗,由人員載離現場避難。副州長派翠克表示,目前不需動用更多私人直升機,他強調已有9支水上救援小組進入作業。Canyon Lake大壩的安全也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派翠克指出,美國陸軍工程兵團(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已前往現場進行評估。雖然目前判定大壩結構安全,但由於預報顯示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奧斯汀(Austin)與韋科(Waco)等地仍有降雨風險,相關單位不敢大意。報導中提到,美國國家氣象局曾於3日提前針對克爾郡發布洪水警告,並在4日凌晨1點、4點03分與5點34分三度升級為「閃電洪水緊急」警報,但災情仍未能有效阻止。克爾維爾(Kerrville)市政經理萊斯(Dalton Rice)坦言,許多事情來得太快,超出預期控制,他強調目前任務優先順序為持續搜尋失聯者,其次才是後續復原工作。

熱愛極端天氣!情侶檔在龍捲風前浪漫求婚 親吐認識過程
美國一對熱愛風暴追逐的情侶以一場特別的求婚儀式走紅網路,布萊斯謝爾頓(Bryce Shelton)與佩奇貝爾多馬斯(Paige Berdomas)多年來因對天氣的共同熱情而結識,最終攜手走進人生新篇章,在南達科他州一場龍捲風來襲時訂下終生承諾。根據外媒的報導,這對情侶最初是在「天氣推特圈」相識,從網友到好友,再從好友走向愛侶,「我們是在網上認識的,長期以來都是好朋友」貝爾多馬斯向《人物》雜誌表示,「在各自結束了先前的戀情後,我們開始變得更加親密。去年六月我們決定第一次見面,一起去追風。」那次地點位於愛荷華州,雖然初見時間不長,兩人卻迅速產生化學反應,隨後開始約會,並共同經營 YouTube 頻道,分享他們追風的冒險與見聞,貝爾多馬斯分享,「我們的追風風格非常相近,也都很享受與觀眾在網上互動」。這段戀情在歷經一年多的共同追逐後迎來重要時刻,謝爾頓選擇在6月28日,南達科他州一場風暴的襲來之際向貝爾多馬斯求婚,「我從遇見她的那天起就知道,我會在追風時向她求婚」。謝爾頓表示,他計劃已久,為此藏著訂婚戒指長達18週,只為等待一個完美的時機。當天在牆狀雲與漏斗雲形成的天空下,兩人如常拍攝紀錄風暴,貝爾多馬斯完全沒有察覺即將到來的驚喜,「我們坐在車上,準備拍照。突然下起傾盆大雨,龍捲風也迅速增強。」就在這樣壯觀的自然景象前,謝爾頓單膝跪地,提出求婚,「我穿著運動短褲和T恤,戴著護目鏡,頭髮亂糟糟的,完全沒想到他會在這時候求婚」,但貝爾多馬斯笑說,「我再也想不到比這更完美的求婚場景了。」求婚過後,兩人並未停止追風之旅,他們與朋友兼追風同好布蘭登科皮克(Brandon Copic)相遇,後者得知兩人訂婚後,提議他們在即將生成的龍捲風前重拍一張更正式的紀念照。貝爾多馬斯感動地說,「這是我一生中見過最美麗的龍捲風」。而在龍捲風的壯觀景象前,這對新訂婚的情侶留下了極具紀念意義的合影。訂婚消息一經曝光,迅速獲得天氣社群的廣泛祝福,「我們剛把影片上傳,就有四個認識我們的YouTuber過來擁抱我們,」貝爾多馬斯回憶,「那一刻真的太甜了,特別是大家都替我們感到開心。」貝爾多馬斯也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紀念這段特別的經歷:「這真是無比美好的一天!在南達科他州,我和我一生摯愛也就是現在的未婚夫經歷了一切,他以最史詩般的方式向我求婚。迫不及待想和你共度餘生。」

熱浪襲擊!歐洲多國成「高溫煉獄」 西義兩國3人不幸身死
在極端熱浪席捲整個歐洲之際,歐洲多國可以說是高溫頻傳,災害事件也是不斷發生。由於氣候極度炎熱,義大利北部工業重鎮倫巴底(Lombardy)與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gna),到南方的卡拉布里亞(Calabria)與西西里島(Sicily),共11個地區已在近幾天內陸續發布相關禁令,禁止民眾在每日中午12時30分至下午4時之間於戶外工作。根據《衛報》報導指出,義大利之所以會有如此反應,主要是6月30日當天,一名47歲建築工人哈賈姆(Brahim Ait El Hajjam)在靠近波隆那(Bologna)的一處工地上倒地身亡,引發工會要求政府立即介入,並推動對戶外工作的限制。而在1日當天,在維琴察(Vicenza)附近的另一處建案,又有2名工人因高溫不適,其中一人甚至陷入昏迷。當地勞工團體CGIL波隆那(CGIL Bologna)與Fillea CGIL也發聲呼籲企業「將勞工安全置於絕對優先」,並警告氣候變遷已明顯惡化戶外勞動條件。這次的熱浪不僅影響義大利,整個歐洲都陷入高溫煉獄。西班牙與葡萄牙分別測得6月歷史新高的氣溫,西班牙安達盧西亞(Andalucía)韋爾瓦省飆上46度,葡萄牙埃武拉區(Évora)的莫拉鎮(Mora)更達46.6度。西班牙國家氣象局(Aemet)指出,2025年6月平均氣溫高達23.6度,比2017年紀錄高出0.8度,更比1991年至2020年間的平均值高出3.5度。法國同樣也沒有倖免,法國全境已有1,896所學校因應熱浪全面或部分停課。巴黎甚至進入最高熱浪警戒,家長被勸導讓孩子在1日、2日留在家中,特魯瓦(Troyes)與默倫(Melun)更是全面關閉學校。由於大多數學校建築隔熱效果差,教育部已著手與地方政府協調改善設施。觀光景點同樣也遭受熱浪襲擊,巴黎的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頂層因預測氣溫將達38度而封閉;布魯塞爾(Brussels)的原子塔(Atomium)亦提前關閉。在德國,氣象機構將熱浪命名為「貝蒂娜」(Bettina),預計2日將籠罩大半國境,氣溫上看40度。西班牙自治區加泰隆尼亞(Catalonia)塔拉戈納省(Tarragona),日前一名男童被發現在車內疑似中暑身亡。義大利巴勒摩(Palermo)也傳出,一名有心臟病史的53歲婦人在街頭昏倒過世。與此同時,熱浪還助長野火蔓延。土耳其林業部長尤馬克勒(İbrahim Yumaklı)表示,當地消防人員近日已撲滅263起火災。撒丁島(Sardinia)與西西里島等地也傳出火災,義大利與法國持續與火勢搏鬥。此外,強風與極端天氣也重創交通,法國國營鐵路公司SNCF已暫停法義之間的列車服務數日,奧斯塔山谷(Aosta Valley)科涅(Cogne)小鎮更因山崩完全與外界隔絕。

歐洲熱浪席捲!巴黎高溫衝破41度 艾菲爾鐵塔熱到彎曲
歐洲近日籠罩在「熱穹頂」之下,從地中海延伸至英國、德國等地。法國氣象部指出,截至6月30日,全國共有96個行政區中84個發布橘色高溫警報,16個需升至紅色警戒,而熱浪也造成知名地標艾菲爾鐵塔的鋼鐵結構受熱側受光膨脹,導致塔體可能向受光一側傾斜。專家表示,夏季膨脹位移可達20公分,冬季冷縮則縮小10公分;布過這種熱膨脹現象會隨日夜溫差消散,物體會回復原位。巴黎陷酷熱危機,鐵塔因熱膨脹恐位移。(圖/達志/美聯社)根據《BBC》與《中央日報》等報導,專家分析,艾菲爾鐵塔的鋼鐵結構受熱側受光膨脹,陰影面仍收縮,導致塔體可能向受光一側傾斜。夏季膨脹位移可達20公分,冬季冷縮則縮小10公分;這種熱膨脹現象會隨日夜溫差消散,物體會回復原位。高溫襲法,遊客撐傘避陽,艾菲爾鐵塔頂樓因熱浪暫停開放。(圖/達志/美聯社)為因應熱浪,法國關閉艾菲爾鐵塔頂樓兩天,並派出冷水供應站提醒遊客多喝水。超過1,350所學校全面或部分停課,另有5,000多戶電力中斷;同時,交通部門規定部分列車降速或暫停,以防軌道受熱彎曲。據了解,熱浪形成主因為強烈「熱穹頂」覆蓋地中海,加上氣候暖化導致紀錄氣溫頻率增加。歐洲多地高溫飆破40度,法國關閉1350所學校防熱傷害。(圖/達志/美聯社)除了法國遭受熱浪肆虐,西班牙巴塞隆納平均6月氣溫達26°C,創下逾110年紀錄;伊比利半島部分地區氣溫更可能飆至43°C。葡萄牙埃武拉6月紀錄高溫曾達46.6°C。熱浪擴散亦導致歐洲多條火車線路或班次延誤,鐵軌受高溫膨脹需降速或暫停。法國、比利時、英國等地強風和火警風險加劇,部份地區已進入緊急響應。極端熱浪也引發健康警報,像是義大利就傳出建築工人因高溫亡於工地;英國與德國長照機構也呼籲加強高溫預防措施,避免長者與氣候敏感群體受影響。應對熱浪,歐洲各地已啟動防疫中心,開放冷卻站、限制午後工作時間,並提醒民眾室內降溫與補充水分為重點。氣候專家強調,歐洲為全球升溫最快大陸之一,極端天氣將更頻繁,基礎設施與公共衛生需做好長期規劃與應變。歐洲多地高溫飆破40度,法國關閉1350所學校防熱傷害。(圖/翻攝自X)

歐洲熱浪來襲!「西班牙46度高溫破紀錄」 多國發布紅色警戒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歐洲多國正遭受嚴重熱浪侵襲,當中以西班牙南部最為嚴重。西班牙國家氣象局指出,週六在西南部小鎮艾爾格拉納多(El Granado)測得攝氏46度高溫,創下當地6月最高紀錄。氣象單位預估,今年6月有可能成為該國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次。除了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與克羅埃西亞部分地區也已發布紅色高溫警報,西歐與中歐多國,包括法國、奧地利、比利時、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匈牙利、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與瑞士等地,亦有廣泛橙色警示生效。在巴塞隆納,一名女性街道清潔工週六值勤後死亡,當地氣溫當時已達高峰,目前警方正進行調查。義大利則通報多起熱衰竭案例,重災族群包括長者、癌症病患與無家者。那不勒斯當地醫院設立專門的中暑急診通道,協助病患迅速獲得冰水浸泡等緊急降溫處置。波隆那市政府也設置7處避暑空間,提供空調與飲水;羅馬則為70歲以上長者開放免費泳池入場。葡萄牙里斯本的藥師表示,雖持續提醒民眾避免在高溫時段外出,但仍出現多起中暑與曬傷案例。這波高溫也波及巴爾幹半島,塞爾維亞週六創下自19世紀以來最高氣溫,斯洛維尼亞也創下6月新高。北馬其頓週五氣溫達42度。高壓區影響持續擴大,未來幾日法國、德國、義大利與英國恐再度升溫,英格蘭部分地區已發布黃色與橙色警示,倫敦週一最高氣溫恐達35度。氣象專家指出,這波熱浪源於大範圍乾燥下沉氣流所致,氣團持續加熱導致氣溫攀升。未來高壓區將東移,高溫也將進一步向北與東延伸。雖然難將單一極端天氣事件直接歸因於氣候變遷,但專家強調,熱浪已因氣候變遷變得更頻繁且更劇烈。根據「世界天氣歸因組織」研究,當今出現連續三天逾28度的熱浪事件,發生機率是工業化前的10倍。

像極了動作片!雲南街頭突現巨坑 轎車驚險飛越大坑無人傷亡
中國雲南省雲縣愛華鎮迎新路於6月23日突發路面塌陷,地面裂出一個大坑,當地監視器拍下驚險一幕,一輛雷克薩斯轎車正巧行經該處,車速過快導致「飛車而過」,險些墜入坑中,宛如動作電影般場景。轎車高速駛經塌陷路段,驚險飛越大坑瞬間畫面曝光。(圖/監視器截圖)從監視器畫面可見,該輛雷克薩斯在高速通過塌陷路段時,車輛後輪撞上坑邊,整台車彈起後重重著地。影片顯示,塌陷發生時地面突然出現巨大空洞,車輛雖未直接墜入,但其後輪擦撞坑邊後彈起,導致車身劇烈晃動。車頭與駕駛側車門出現明顯損傷,左後輪爆胎。所幸駕駛並無大礙,隨即停車報警處理。車輛後輪撞擊坑邊後彈起,左後輪爆胎、車頭受損情況明顯。(圖/翻攝自微博)根據「快科技」與《瀟湘晨報》綜合報導,事故造成車頭與駕駛側車門受損,左後輪爆胎,駕駛人並無受傷,事後主動停車並報警處理。另據目擊民眾表示,車輛能順利躲過塌陷實屬幸運,若車速稍慢,後果恐不堪設想。愛華鎮政府派員進場勘查修復,呼籲民眾避開封閉路段。(圖/翻攝自微博)報導也引述了愛華鎮政府工作人員證實,事發地點目前已全面封閉,並由雲縣住建局進行緊急修復。初步研判因連日降雨導致排水管道掏空路基,最終引發塌陷。地方政府已公告封閉路段,自6月23日16時起暫停通行,呼籲行人與車輛提前改道。這起事故影片迅速在社群平台上引發熱烈迴響,不少網友形容「彷彿現場實拍的飛車片段」,也有人質疑當地基礎設施老舊與降雨量頻繁造成的潛在危機。專家則提醒,面對極端天氣愈來愈頻繁,城市排水系統與路基檢修須提早因應,否則將帶來更多潛在風險與人身安全問題。愛華鎮政府派員進場勘查修復,呼籲民眾避開封閉路段。(圖/翻攝自微博)

全球升溫1.5°C防線即將失守! 科學家示警:碳預算剩2年
科學家警告,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速度,地球要達成國際設定的1.5°C溫控目標,僅剩2年的碳預算餘額(Carbon Budget Balance),這顯示全球已深陷氣候危機的泥沼。據英國《衛報》的報導,一旦突破升溫1.5°C的臨界值,本已肆虐全球的極端天氣現象將更加惡化。未來人類還必須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才能恢復過去1萬年孕育整個人類文明的穩定氣候環境。碳預算餘額指的是在考慮到全球升溫控制目標的前提下,人類還可以排放多少溫室氣體,以避免全球氣溫超過特定升溫閾值,例如1.5°C或2°C。 簡單來說,這是1個剩餘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超過這個額度,就可能面臨更嚴重的氣候變遷風險。對此,頂尖氣候科學家的最新評估發現,要維持66%機率不超過1.5°C門檻,2025年後的累計排放量必須控制在800億噸以內,這比2020年的水平低了80%。然而,2024年全球排放量再創新高,若按照這種速度,800億噸的碳預算將在2年內耗盡。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系統存在滯後效應(測量基準為多年平均值),1.5°C的升溫防線將在幾年後確定失守。2024年因燃煤燃氣量增加,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年份,首度出現年均溫升破1.5°C的現象。自2023年12月杜拜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各國承諾轉型淘汰化石燃料以來,至今未見實質進展。隨著化石燃料排放持續增加,科學界早已示警,突破1.5°C的限制愈發不可避免。最新分析顯示,全球排放必須在短短數年內驟降至接近零,才有較大機會守住目標。但2024年排放量不減反增,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科學家強調,全球升溫每增加0.1°C都會加劇人類苦難,因此必須盡最大努力加速減排。目前地球正朝2.7°C的升溫軌跡前進,那將帶來毀滅性後果。分析也指出,若將目標放寬至1.7°C較可行,維持66%機率不超過1.7°C的碳預算為3900億噸,按現行排放速度約可支撐9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羅格里(Joeri Rogelj)教授表示:「碳預算餘額正急速縮減,主因是全球未能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無論現在採取何種行動,我們極可能面臨1.5°C甚至更高程度的升溫。」「認真採取氣候行動的最佳時機是1992年聯合國氣候公約通過之時。」羅格里強調,「但現在開始嚴肅減排仍是每年最該做的事。因為每0.1°C的升溫,都意味著傷害與苦難,特別是對貧困弱勢的群體,也讓我們理想的生活方式受到威脅。」他補充,11月聯合國第30屆氣候峰會(Cop30)上各國承諾大幅減排至關重要。

可可價格2年內飆漲4倍!德國糖果公司哈瑞寶意外受惠
由於可可豆及巧克力價格大幅上漲,許多消費者選擇放棄購買巧克力,轉而選購軟糖產品,這導致生產小熊軟糖的德國糖果公司哈瑞寶(Haribo),目前無論在銷售量或營業額方面的成長速度,皆達到市場平均值的2倍。根據美媒《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援引德國《食品報》(Lebensmittelzeitung)的報導,市場研究機構Circana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4月期間,這家德國軟糖與甘草糖市場領導品牌,因巧克力價格大幅上漲,而較去年同期多售出了2600萬包的產品。巧克力、夾心巧克力等產品漲價的主因,是西非地區收成不佳導致的可可豆價格攀升。當地極端天氣與強降雨嚴重限制可可產量,尤以主要種植國迦納(Ghana)與象牙海岸(Elfenbeinküste)受損最嚴重,這導致可可的全球市場價格在2年內飆漲4倍。然而,哈瑞寶近年也因原料與能源成本上漲等因素,陸續調高售價或縮小包裝規格。不過與巧克力相比,其漲幅相對溫和。此外,衝動性消費在糖果市場扮演重要角色,而目前軟糖對許多消費者而言顯得更具吸引力。報導補充,哈瑞寶的名稱源自創辦人漢斯瑞格爾(Hans Riegel)與發源地波昂(Bonn),該公司於1920年在波昂成立。這家家族企業現今僱用約7000名員工,在水果軟糖、泡沫軟糖與甘草糖市場佔有率超過50%。2018年公司總部遷移至萊因蘭-法爾茲邦(Rheinland-Pfalz)的格拉芬鎮(Grafschaft)。據估算其年營業額超過30億歐元,其中2/3來自海外市場,但德國仍是其最重要的銷售據點。

旅遊注意!在韓部落客示警「梅雨季將至」:這段時間能避就避
鄰近台灣的韓國是不少台灣人出國旅遊的首選,不過一名長期旅居韓國的部落客「不奇而遇」近日在社群平台上提醒即將前往韓國的旅客,應避開即將到來的梅雨季,因為這段期間的氣候變化不僅難以掌握,還可能對行程與心情造成影響。根據韓國氣象單位預測,2025年韓國梅雨季時間為濟州島的6月19日至7月20日;中南部地區的6月23日至7月24日;首爾/首都圈的6月25日至7月25日。「不奇而遇」表示,早年剛到韓國時的梅雨季「就像台灣的午後雷陣雨」,大多只是毛毛細雨,出門頂多帶把傘也算方便。然而近年氣候變遷劇烈,梅雨季期間的雨勢變得難以預測,極端天氣更時有所聞。「不奇而遇」指出,2020年曾出現連續一整個月降雨、導致漢江水位暴漲的情況;2022年也出現短時間內的超級暴雨,甚至有人「困在淹水的汽車上」,凸顯氣候變遷下的嚴峻影響。對於以觀光為目的的旅客來說,「不奇而遇」直言:「能避開這段時間,就盡量避開!」尤其是安排了景福宮、北村、弘大、南山塔等戶外景點的人,更應慎重考慮。「不奇而遇」建議,若無法避開梅雨季,應盡可能安排如百貨公司、汗蒸幕、COEX、美術館等室內行程,較不受天氣影響。不過他也補充,若旅客恰好是「喜歡雨天、喜歡城市濕漉漉氣味的人」,或許梅雨季也是一種特別的旅行體驗。

龍捲風肆虐肯塔基州 老夫婦彼此緊抱遭強風「截斷」手臂
美國肯塔基州(Kentucky)倫敦市近期遭遇風速高達170英里的毀滅性龍捲風肆虐,當地一對年約60多歲的夫妻保羅與克萊恩(Paul and Gail Cline)在風災中各自失去了一隻手臂。家屬表示,當時他們躲在臥室內試圖避難,兩人緊握彼此的手以尋求安慰,卻在風災中被龍捲風連人帶屋一併捲起撕裂,強大風力竟直接將他們牽著的手臂扯斷。根據《紐約郵報》報導指出,這場龍捲風席捲勞雷爾郡(Laurel County),所到之處幾乎夷為平地。災後一位鄰居前往克萊恩家查看情況時,聽到克萊恩的呼救聲。克萊恩驚恐地表示,自己在走廊中發現一隻手臂,沒想到那竟是自己被龍捲風撕裂的手臂。急救人員隨即趕到現場,發現兩人被壓在倒塌屋宅的瓦礫之中,傷勢嚴重。保羅與克萊恩被救出後,隨即被送往鄰近醫院治療。有媒體報導指稱,克萊恩的肺部遭到刺穿,目前正接受藥物誘導昏迷治療,依靠生命維持系統續命;保羅則尚在住院,病況穩定但持續康復中。儘管身體與心理遭受重創,這場災難中仍出現一絲奇蹟。一隻名叫薩蒂(Sadie)的12歲小狗,在龍捲風來襲時逃離現場,後來竟奇蹟生還並返回克萊恩家的廢墟中,在主人的臥室等待他們回來。薩蒂之後也被送往醫院陪伴保羅,再加上保羅患有失智症,對整起事件的理解能力有限,狗狗的陪伴對他具有安撫效果。肯塔基州州長貝希爾(Andy Beshear)在龍捲風襲擊前已發布緊急狀態命令,試圖因應這場極端天氣造成的災難。但即使有預警,這場災難對當地社區仍造成嚴重破壞。

太熱了!4月均溫創史上第2高 專家:今年恐成為最熱年份之一
天氣愈來愈熱,中央氣象署臉書粉專「報氣候 - 中央氣象署」就指出,最新氣候報告顯示,今年4月是有紀錄以來第2熱的4月,比1991到2020年同期平均值高出0.6°C,更較工業化前(1850到1900年)高出了1.51°C。氣象署粉專表示,根據歐洲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中心(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和美國國家環境資訊中心(NCEI)最新出爐的2025年4月全球氣候報告,今年4月成為有紀錄以來第2熱的4月。該報告也指出,有紀錄以來10個最熱的4月,全部出現在2010年之後,其中9個均發生在2016年之後。氣象署粉專說,4月不僅創下高溫紀錄,全球各地極端天氣事件也頻頻發生,像是泰國北部在4月突破42.3°C的高溫;巴基斯坦和印度在初夏遭受不尋常的熱浪,部分地區溫度高達49°C;歐洲部分地區,特別是德國,自2月以來因異常高溫和缺雨造成乾旱危機,萊茵河水位僅達平常一半,嚴重影響當地航運。氣象署粉專接著提到,台灣所在的東亞地區,同樣面臨極端天氣事件的威脅,包括日本4月溫度比平均值高出0.77°C,香港則經歷了自1947年以來第2乾的 4月,降雨量僅為正常值的37%。至於台灣,4月的平均氣溫和降雨並沒有特別極端的紀錄。氣象署粉專強調,全球暖化趨勢明確,2025年前1至4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是有紀錄以來第2高,專家也分析,2025年極有可能成為有史以來5個最熱年份之一,「這些警訊提醒我們,需要更積極的減碳計畫、氣候行動減緩暖化趨勢!當然,提升當地的氣候韌性以及面對災害的調適能力也是刻不容緩的!」

北京昨飆破30度…傍晚突降「比雞蛋還大」冰雹 騎士冒雨騎車慘被砸
夏天即將到來,一天比一天熱,中國北京昨(13日)已飆破30度高溫,但傍晚出現對流天氣,許多地區降下比雞蛋還大的冰雹,導致交通大亂,讓不少人都大開眼界,掀起一番議論。北京氣象台昨天發布雷電黃色、大風藍色和冰雹黃色三預警,北京地區包括昌平、海淀、石景山等,都降下比雞蛋還大的冰雹,有騎士冒雨騎車結果被砸,還有不少車輛的擋風玻璃被砸碎、車蓋被砸出坑,也有車輛在橋下躲冰雹,以致交通壅塞。冰雹造成交通大亂。(圖/翻攝自微博)據了解,北京昨天白天最高溫超過30度,地表熱力形成強烈上升氣流,與高空冷空氣交匯形成「上冷下熱」的劇烈對流,冰雹雲頂高度達16公里,-20度等溫線位於6.5公里高空,為冰雹反覆升降增長提供了理想環境。雷達監測顯示,海澱、石景山等地出現70dBZ強回波,對應冰雹直徑普遍超過3公分,最大達5公分,接近雞蛋大小。對此官方提醒,強對流天氣來臨時,應密切注意短時預警訊息,並即時採取防護措施,降低損害風險。消息一出,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多關注天氣預報,注意出行安全」、「這氣候太怪異了,都5月了還竟然下大冰雹」、「昨晚上哪雹子下的,真猛」、「現在極端天氣好嚴重」。

英國輸水管爆裂釀馬路天坑 3個月過去「還沒修好」
英國薩里郡(Surrey)戈德斯通村(Godstone)在2月17日當天,當地一條馬路出現超巨大的天坑,這個深達5英尺、寬達65英尺的坑洞出現在A25主幹道高街(High Street)上,造成當地30戶居民緊急撤離,甚至使北側部分住戶完全與外界隔絕。事發當時,有人形容現場猶如地震後的災區,令人震驚。根據《太陽報》報導指出,之所以會出現天坑,主要是一條12英吋輸水主管的爆裂後導致道路坍塌。但事後調查指出,這起災害可能不單純是基礎設施老化的結果,而是與地下存在未被標記的「隱藏隧道網絡」有關。薩里郡議會基礎設施經理艾倫(Lloyd Allen)受訪表示,調查發現地下或許存在「一系列洞穴或隧道」,這些空腔極可能是導致水管爆裂的根本原因。艾倫提到,這些結構未出現在任何地圖與地質資料上,因此在未釐清實際地形之前,任何回填或重建工程都無法展開。艾倫也強調「鑽探時若不慎鑿穿錯誤位置,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目前,相關單位已設置臨時通道,讓部分居民得以返家,但主要管線與電纜依然中斷,日後仍需重建。議會發言人表示,整體修復作業牽涉多項基礎設施工程,包括天然氣、水電與電信連線重建,並非短時間內可完成。當局坦言,這是一項「極其複雜」且需跨機關合作的重建工程,預估道路需數月後才能全面開放。即便已經充分說明修繕的困難度,但隨著時間推移,當地居民對於遲遲沒有進度的修復作業感到不滿,不僅生活嚴重受阻,當地商家生計也備受打擊。Hare & Hounds酒吧業者卡利南(Mark Cullinan)直言,過去每小時有約500輛車經過,現在車流消失殆盡,導致營業額銳減「遊樂園週末照理應該人山人海,現在卻空蕩蕩。」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British Geological Survey)資料顯示,英國本土擁有數千個自然天坑,尤其集中於北部高地地區。專家表示,極端天氣事件加劇這些地質災害的發生,尤其是城市地下基礎設施老化地區風險更高。地質學家法蘭特博士(Dr Andrew Farrant)也解釋,目前多數城市天坑與破裂水管、老舊涵洞或砂岩層沖刷有關。例如2023年12月威爾斯默瑟提德菲爾(Merthyr Tydfil)附近,亦曾因下水道坍塌出現類似天坑。

極端天氣影響溫差過大 酪梨收成僅剩1至3成
受到極端氣候冷熱交替劇烈,屏東酪梨「酥花」情況嚴重、落果率高,萬丹酪梨農指出,受損程度達8、9成,等於全年無收;嘉義竹崎部分果園結果率也不到3成;全台最大產地台南大內也發生酪梨授粉不佳情況,市府農業局決定待5月中旬匯集農災資料,邀農糧署、改良場專家召開天然災害補助會議,預料可望通過補助。台灣酪梨最大產區分布在台南、嘉義等縣市,屏縣種植面積約290餘公頃。萬丹鄉酪梨產銷班第10班班長吳讚旺表示,南部酪梨為避開颱風,多種加林1號早生種,4到8月是採收期,今年開花後就出現無法結果、落果嚴重等情形,甚至整株不結實,產量恐大減8成以上。萬丹鄉青農陳昱銓說,酪梨1年只採收1次,他種了2分地約56棵果樹,往年1年約可收成40萬元,去年因颱風受損,但今年更慘,寒害加上日夜溫差冷熱劇烈,「酥花」情況嚴重,結果率不到1、2成,即使少部分結果,還沒長成就落果,整園收成不到10%,等於全年無收。台南酪梨產地以大內區為主,占地約300公頃,今年4月陸續出現因天候冷熱不定,授粉狀況不佳情況,但因分為早生、中生、晚生3種,整體狀況仍不明,農業局決定待5月中旬災情較明朗後開農損會議。嘉義縣竹崎鄉農會表示,嘉義酪梨產期較高屏晚,原本花開得不錯,不料部分果園結果率不到3成,部分雖有結果,但沒幾天便掉落,推測是天候異常,忽冷忽熱導致蜜蜂授粉不完全,今年產量勢必大減。台東酪梨同樣有早生、中生與晚生品種,目前結果狀況不明;縣府將待情況較明確後勘查。

氣溫走勢緊追「史上最熱」2024年! 鄭明典示警:今年又是異常炎熱的一年
氣候危機持續加劇,世界各地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現象,科學數據顯示,人類正迎來前所未有的高溫時代。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昨(16日)也分析最新氣象資料後指出,2025年全球氣溫持續攀升,緊追2024年的破紀錄高溫,儘管夏季尚未正式來臨,但各項指標均顯示,今年極可能再度刷新「史上最熱」的紀錄。2024年已被證實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年,全球年均溫飆升至攝氏15.10度,比近30年(1991至2020年)的平均值高出0.72度,其中7月22日更測得單日全球均溫17.16度的驚人數字,寫下氣象觀測史上的新高。台灣同樣無法倖免於這波熱浪,去年全年均溫達24.97度,創下本地氣象觀測史上的最高紀錄。(圖/翻攝自Facebook/鄭明典)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昨在臉書發文指出,全球平均氣溫居高不下!他在貼文中特別標註,圖表中棗紅色的粗線代表2025年的氣溫紀錄,而橘色線條則顯示2024年的紀錄。鄭明典強調,2024年的年平均氣溫已創下現代氣象分析以來的歷史新高。鄭明典進一步分析,雖然目前尚未進入夏季,但2025年的氣溫走勢緊追2024年的紀錄,從趨勢來看幾乎可以確定今年又將是異常炎熱的一年。他提醒,氣溫上升只是氣候變遷的一個指標,由於全球暖化的分布並不均勻,這種增溫現象實際上反映了整個大氣環流系統正在發生改變。鄭明典最後提出警示,隨著大氣環流模式與過往有所不同,從全球尺度來觀察,某些地區很可能會出現人們不熟悉的異常天氣變化。

全球持續暖化!氣象署擬修法 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長呂國臣表示,面對極端氣候,36度高溫已不罕見,氣象署研擬修《氣象法》,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被問到修法是否為了給高溫假法源,呂強調,僅是呈現客觀的環境數據。不過,依「天然災害停止上班及上課作業辦法」規定,若非風災、水災、震災、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災害,遇到其他天然災害造成交通,有致災之虞必須撤離或疏散時,各縣市也可以自行宣布停班停課,高溫假仍有可能放。氣象署於2018年6月15日開始發布「高溫資訊」,5年後又精進內容,除以縣市為單位發布外,還進一步提供更細緻的鄉鎮市區燈號資訊。氣象署訂的高溫定義,為地面最高氣溫上升至攝氏36度以上,依據觀測或預測的氣溫高低與延續情形,分黃燈、橙燈、紅燈3種等級。儘管氣象署有發布高溫燈號,但在《氣象法》中對災害性天氣的定義,包括可能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的颱風、大雨、豪雨、雷電、冰雹、濃霧、龍捲風、強風、低溫、焚風、乾旱等天氣現象,卻沒有包含「高溫」。呂國臣指出,考量到全球暖化、極端天氣等,因此正研擬修法,將高溫也納入《氣象法》裡,做與時俱進的調整,預計今年可將草案報給行政院。而未來高溫特報的定義,是否參考現行高溫燈號資訊?呂國臣認為可以再討論。至於修法是否為了給高溫假法源?呂國臣笑稱,現在低溫也沒有低溫假、豪雨沒有豪雨假,氣象署是要提供客觀的環境數據,給各行各業、尤其農漁業等做決策時的依據,例如工地勞工要有適當的防曬、降溫,或是學校要不要暫停戶外活動等,「高溫假非氣象署的權責」。國內討論「高溫假」多年,但仍沒有定案,行政院指出,因高溫難以明確定義,尚不宜以法制化規範。根據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發布的「天然災害停止上班上課作業Q&A」,人事行政總處曾於2013年間邀請專家學者及相關單位研商,各方共識因高溫難以明確定義,現階段尚不宜以法制化方式規範高溫停班停課。

極端天氣頻傳!氣象署研擬將高溫納入「災害性天氣」 最快年底送政院
隨著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台灣又處於亞熱帶氣候,國內討論「高溫假」已久。交通部中央氣象署署長呂國臣今年1月上任後,便著手推動《氣象法》修法,包括將高溫納入特報範圍、讓更多民間氣象產業可應用氣象署數據,並進行人才培育。呂國臣表示,目前修法進度已有部分達9成以上,目標在今(2025)年底前送至行政院。據了解,目前《氣象法》定義的「災害性天氣」,是指可能造成生命或財產損失的:颱風、大雨、豪雨、雷電、冰雹、濃霧、龍捲風、強風、低溫、焚風、乾旱等天氣現象,並針對觀測結果,依法發布警報或特報。呂國臣指出,隨著全球暖化,高溫不斷創新高,36度以上的極端高溫在台灣已不算罕見,氣象署前幾年就已針對36度以上高溫訂定即時訊息,達38度為橙色燈號、38度連續3天為紅色燈號,未來也將列入《氣象法》災害性天氣定義,可依法發布「高溫特報」,提供地方政府、災防單位啟動相關應變措施的依據。。呂國臣指出,雖然從「即時訊息」改為「特報」變化不大,但若以特報形式呈現,政府單位就能依據預警程度不同有應變作為,像是過去發布「低溫特報」時,地方政府會啟動低溫關懷機制,農業部也會提醒農作物留意寒害。至於過去備受討論的「高溫假」,他表示,若未來發布高溫特報,政府就可以針對特定勞工訂定防曬或降溫配套措施,是否要有高溫假,也是由各單位決定。

陸全國罕見大風、暴雨 專家驚曝背後原因
人間四月天的周末,由北至南,異常天氣正影響全國不少地區。4月11日,大風+強對流+暴雪+沙塵暴+暴雨,大陸中央氣象台五預警齊發。4月10日,北京發布近10年來首個大風橙色預警,12日,15條軌道交通地面高架線路區段停運;4月11日晚,上海雷電大風預警高掛;4月11日6時至12日6時,河南鄭州、洛陽、信陽、駐馬店等地40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最大風速達到或突破4月歷史同期極值;漫天黃沙吹起,不只影響內蒙古,甚至影響到四川。據《南方週末》報導,這些跨區域的異常天氣,背後有一個共同推手——東北冷渦。相較於「副熱帶高壓」「熱帶氣旋」等耳熟能詳的天氣系統,冷渦的知名度沒那麼高,可理解為在高空旋轉的冷空氣「漩渦」。東北冷渦活動於中國東北地區或其附近的高空,坐鎮東北,卻能「攪動」華北地區乃至江浙等地區的天氣。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得勤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許多極端天氣背後都有東北冷渦的影子。」東北冷渦具有多變的情緒,一年四季都能發作——易誘發暴雨、冰雹、雷暴、短時大風甚至龍捲風等強對流天氣,還可能引發沙塵、強降雪等災害性天氣。隨著氣候變化,氣象學家們發現,東北冷渦的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可捉摸」。為了攻克東北冷渦的預報難題,2019年,依託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的東北冷渦研究重點開放實驗室成立;2021年,中國氣象局開始像颱風一樣,為東北冷渦編號。4月12日早晨,不少「等風來」的北京居民打開窗戶,發現風平浪靜,鳥語花香。臨近中午,風力開始加大。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風力如此大的原因是:此次冷空氣勢力較強,而此前華北地區氣溫明顯上升,冷暖氣團交接的鋒面氣壓梯度大,形成地面的強風。而風力最大的時段往往發生在白天特別是午後,因為這一時段熱力條件較好,空氣上下層交換較劇烈,會將高空大風的動量下傳到地面,進一步加強風力。雖然華北春天刮大風不是新鮮事,但如此強烈的大風仍不多見。馬學款說,在春季強冷空氣來襲時,華北地區經常會出現10級的陣風,但出現12級以上陣風的情況非常少見。破壞性超強的極端大風不會普遍出現,往往發生在山區山口、樓宇之間等容易產生「狹管效應」的地方。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東北冷渦致災機理及預報關鍵技術」項目首席科學家肖子牛介紹,本次影響大陸全國大範圍的冷渦就是常說的「東北冷渦」。「春季出現冷渦並不罕見,但像此次這樣強度大、位置偏南的冷渦比較少見,屬於近年來偏強的一次冷渦過程。」肖子牛說。肖子牛解釋,這次東北冷渦的出現,主要是因為高空大氣環流發生了強烈擾動。4月以來,東北地區以東的西北太平洋上空一直有一個強大的高壓帶,就像一堵「空氣牆」一樣穩穩佇立。這堵「牆」向北延伸到極地,把極地渦旋推向位於北冰洋的新地島,並在東歐平原上空劇烈地製造波動環流,這種波動的能量一路向東傳播,影響到西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一帶,使高空的「脊」和「槽」系統(相當於氣壓的起伏)迅速發展。在這些高壓的「圍堵」和上游強勁能量的共同作用下,東北地區上空就形成了這次非常強的冷渦。東北冷渦通常出現在中國大陸東北地區上空,尤其是春末到夏季最為活躍。冷渦中心大多出現在蒙古高原背風坡的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根據冷渦中心的地理位置,氣象專家把東北冷渦細分為南渦、中渦和北渦三種。馬學款解釋,東北冷渦逆時針旋轉,自西向東移動。當冷渦形成後,移動速度會變慢,位於冷渦西側的偏北氣流不斷引導冷空氣補充進入,冷渦對一個地區的影響時間也會因此延長。這正是為何北京等華北地區的大風將從11日夜間持續至13日。除了持續時間長,大風的極端性也很強。北京市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雷蕾稱,北京市部分站點可能會接近或突破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4月的大風極值。11日晚,北京門頭溝監測到13級陣風。這樣級別的大風,可以吹倒直徑30cm左右的樹木、廣告牌、簡易搭建物等。東北冷渦除了影響東北和華北地區,華中、華東等地的強降水和強對流天氣也有它的「貢獻」。中國氣象局瀋陽大氣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得勤介紹,東北冷渦會和其他天氣系統聯合,影響華中、華東等地。東北冷渦可以與歐亞中高緯度阻塞高壓、東亞夏季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相互配合,共同影響冷暖氣流的對峙位置,進而影響中國大陸夏季的主雨帶分布和移動。例如,長江流域梅雨降水量背後就有東北冷渦的影子。東北冷渦對農業、交通、電力等都有威脅。肖子牛介紹,冷渦會導致大範圍的降溫和低溫冷害,在春季可能影響農作物出苗,在夏季如果冷渦活動頻繁,還可能影響糧食作物的灌漿期,出現「啞巴災」——外表看不出異常,但產量會大幅下降。歷史上的極端天氣,有的正是受到冷渦影響。2019年,遼寧省鐵嶺市開原市遭遇歷史罕見龍捲風天氣,最大強度達到「超強」級別的四級。四級龍捲風的陣風風速達17級以上,破壞力巨大,能夠夷平房屋、扭曲鐵塔,甚至將重型物體捲入高空。此次災害造成7人死亡,190餘人受傷。東北冷渦還能與多種天氣系統相互作用,導致更極端的天氣。李得勤稱,東北冷渦通過與西風帶、副熱帶、熱帶系統相互作用,對中國大陸主雨帶的位置和強度均有影響。例如,當東北冷渦遇到近年來增多的北上颱風,一冷一熱兩股天氣系統相遇,帶來持續更久、強度更大的極端降水,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對東北、華北產生很大威脅。雖然東北冷渦的破壞力強大,但目前人們對它的認識仍然不夠全面。「東北冷渦的異常變化與全球變暖有密切關係。」肖子牛說,關於全球變暖背景下東北冷渦多尺度變化特徵和驅動機制,氣象學家們仍然不完全清楚。李得勤介紹,1960年代,東北冷渦帶來年降水量平均約為45mm,約佔初夏總降水量的61%;2001年以來上升到63mm左右,約佔初夏總降水量的70%。2021-2022年,由於東北冷渦引發的強對流天氣,東北地區初夏降水量甚至超過了近年來汛期的平均降水量。「只要有東北冷渦出現攪局,各類天氣預報的準確率都會明顯下降。」肖子牛稱。目前東北冷渦的預報準確率並不穩定,在東北冷渦致災天氣發生的位置、強度演變等方面還存在較大不確定性。而且,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東北冷渦的活動範圍、活躍的時間和演變規律都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徵,增加了預報的難度。「儘管我國氣象工作者對東北冷渦已經有了長期的研究,但是由於受大氣、地形地貌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其活動範圍、頻次、強度和生命周期十分複雜。」肖子牛表示,東北冷渦活動具有較強的非線性特徵,加之常常與多種天氣產生相互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其形成過程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其中的科學機理有待進一步探究。如今,科學家們對東北冷渦的研究正不斷深入。肖子牛介紹,為突破東北冷渦影響下預報準確率不高的瓶頸,在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下開展科技攻關,目前已經初步揭示了一些東北冷渦演變的規律,並將數值預報模式發展和AI技術應用相結合,形成了一批對東北冷渦導致的災害的預報預警新技術。這些科研進展還在不斷充實和完善,需要在未來預報實踐中檢驗和改進。

核三實質除役在即 劉書彬憂再生能源扛不住:務實善用核能
民眾黨立委劉書彬1日表示,成熟的能源政策須包含「供應安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三面向,藉此提出務實且可行的方案,畢竟核能不是終點,但既然現在再生能源還扛不住供電需求,就必須務實看待核能。核三廠最後一部機組將於5月17日停機且尚未提出延役申請,由於根據現行法規,核電機組執照應在到期前5年提出延役需求,亦即核三廠恐將於5月17日達到實質停機,也讓各界對台灣備援用電是否充足再添疑問。對此,3月31日立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審查《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草案,由國民黨立委葛如鈞擔任輪值主席排審。其中在野黨共提出九個草案,不外乎是希望修正放寬《核管法》第6條的延役申請期限。葛如鈞說,以自己的提案內容來講,希望修改成在屆滿前,都可以提出申請,且只要運轉期限將屆,即使還沒提出申請,核安會也應主動評估,若評估安全就可「自動延役」20年,讓機組效期最長達到60年。民進黨立委范雲則批評,社會關注的核能問題至今仍未解決,比方核安評估、核廢料選址爭議等,而高階核廢料該如何處置也欠缺完善法規,應該先提出《高階核廢料處理法》,否則根本不負責任。民眾黨立委劉書彬認為再生能源供電還不穩時,就必須務實看待核能。(圖/劉耿豪攝)由於在當日高達2小時逐條討論後,立委群對法條仍未有共識,國民黨對此提議保留送交院會協商,對此雙方投票人數以7比7平手,而葛如鈞表態後直接裁示通過,全案因此送出委員會,交由大院協商處理。同為教文委員會成員的劉書彬直言,台灣現行再生能源政策發展非常緩慢,至今才11.6%,與過去喊出2025年要達二成的政策目標落差實在太大,且綠能這種間歇性能源不只穩定性不足,更受限於台灣地狹人稠、資源有限,根本無法大量設置,儲能技術也還是隱憂,若要依賴綠能支撐全部電力需求,現階段根本不可能。劉書彬示警,在如今極端氣候日益頻繁的地球,「高碳排」所造成的災害損失根本已遠超過核能風險。國際資料也顯示,全球因洪水、熱浪、森林大火等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一年就超過千億美金,於此同時全球並無重大核災事故,安全性可見一斑。她呼籲,面對能源轉型的風險評估,社會不應僅關注核能本身的潛在風險,更應全面理解高碳排放造成的氣候災害,損失才是驚人。劉書彬呼籲,政府長期推動的「非核家園」政策不能流於口號,政府應直球對決「核安三法」(擴大核子事故緊急應變計畫區、增訂核電廠選址條件並適用在核電延役等情況、完備核子事故損害賠償)遲遲未修的爛帳,還有永久核廢料場址的問題待解,別將核廢責任甩鍋地方政府與在野黨。劉書彬重申,民眾黨當然支持再生能源,也重視低碳永續,然而當前能源條件下,核能對供電穩定就是有其必要,只要在「核安無虞」的前提下,核能仍可作為過渡時期的能源,如此才可讓國家在淨零碳排與核安之間找到務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