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局
」 鄭明典 地震 天氣 鋒面 氣象
斗六驚現「絕美彩虹雲」 氣象專家談成因
今(14)日上午,雲林縣斗六市天空出現傳說中的「七彩祥雲」,絢爛的景象引起眾多民眾拿出手機搶拍。氣象署專家指出,這類「彩紅雲」的形成,是因為陽光穿透了薄雲中的水滴或冰晶,進而產生「繞射」效應,讓光線呈現出多種不同的色彩。有網友今日上午在地方臉書社團「斗六人社交圈」發文,貼出一張絕美的「彩虹雲」照片,並提醒大家「快點往東邊天上看」。不少在地居民注意到後,紛紛拿出手機記錄下眼前的美影,並並分享到社團裡。在留言中掀起一陣美圖分享熱潮。對於這種現象,據氣象署古坑氣象站主任楊明雄說明,是因為陽光穿過高空薄薄的細微水滴或冰晶,進而產生「繞射」效應,即陽光正好和雲構成一個合適的角度,讓人們的眼睛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到不同的顏色。前氣象局長鄭明典過去也曾解釋,要產生這種七彩的視覺現象,必要條件是均勻的小冰晶或小水滴反射、散射光線,導致雜亂的光線之間相互干擾,造成不同顏色的光線,在不同角度下「加強」或「減弱」,才會有如此絢麗顏色。

花蓮6.4強震!震前10分鐘台中現1奇景 網憶921異象
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1強震後,重創當地觀光,而昨(11日)晚間7時,花蓮縣東部海域再度發生規模6.4地震,最大震度達5弱,全台有感,讓不少民眾憂心是否會有更大餘震或地震接踵而來。巧合的是,地震發生前10分鐘,有網友在台中目擊「火燒雲」奇景。該名網友在Threads分享,昨晚6點50分下班途中,抬頭看到台中車站上空雲層被橘紅晚霞籠罩,畫面震撼猶如天空燃燒,讓他忍不住讚嘆:「台中車站上空超炸裂火燒雲!」然而就在拍照後10分鐘,強震隨即發生,這樣的巧合引發網友熱烈討論。不少網友回憶起1999年921大地震前也曾出現異象,「那時的天空景象歷歷在目」、「怎麼地震前後總有奇異天空變化」、「是不是預兆?」甚至有民眾提到網路上曾流傳「7月5日恐有大地震」的預言,讓許多人議論紛紛。對此,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昨晚7時的地震屬於獨立事件,主因為東部板塊活動所致,加上震源深度較淺,因此全台明顯有感。他提醒,未來3天需留意可能出現規模5至5.5的餘震。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指出,根據過去統計資料,未來1個月台灣仍有可能發生另一場規模6以上地震,呼籲民眾提高警覺、做好防災準備。

00:01台東近海規模5地震!昨晚6.4地震全台有感 郭鎧紋:未來30天恐有更大的
台灣東部海域昨(11)日晚上7時發生芮氏規模6.4地震,全台有感。12日凌晨零時01分台東縣近海又發生芮氏規模5地震,地震深度34.5公里,震央在台東縣政府北北東方80.7公里處,屬於淺層地震。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資料指出,這起地震觀測到最大震度為4級,出現在花蓮縣石梯坪。震度4級地區為花蓮縣,震度3級地區為台東縣、彰化縣,震度2級地區為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台中市、苗栗縣,震度1級地區為高雄市、台南市、嘉義市、宜蘭縣、新竹縣、新北市。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民眾未來3天內仍要注意規模5至5.5地震發生的機率。但前氣象局地震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依照過去數據統計,未來1個月台灣恐會出現另起規模6以上地震。針對昨晚這起6.4地震,郭鎧紋表示主因為「菲律賓海板塊隱沒到歐亞大陸板塊」,深度30.9公里不算深,可能是海底隱沒帶,地層往東傾斜,所以深度比平常地震較深一點。郭鎧紋指出,本起地震威力等同於「2顆原子彈的能量」,後續要出現比規模6.4還要再更大地震,機率大約是5%。這起地震是繼今年1月21日大埔6.4地震後,相隔約141天再次出現規模6以上地震。郭鎧紋指出,歷史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平均每100天就會出現一起規模6地震,而在這些數據中,只要一起規模6地震出現,未來30天再出現規模6地震的機率,會大幅提高。此外,距離嘉義大埔規模6.4地震比平均值多出41天,郭鎧紋表示天數是需要補回來的,代表下次距離規模6以上地震時間會縮短。

今晚6.4地震「能量等於2顆原子彈」 還有餘震?專家這麼說
東部海域今天(11日)晚間7時發生芮氏規模6.4、深度30.9公里的地震,台灣本島縣市、外島地區的澎湖縣均有震感。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此次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交界發生碰撞所致,民眾未來3天內仍要注意規模5至5.5地震發生的機率。吳健富指出,此次地震震央位置距離台灣較近,造成各縣市都有震感,其中最大震度在台東縣長濱鄉達到5弱;彰化縣、花蓮縣等地區4級;台中市、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等地3級;屏東縣、高雄市、澎湖縣2級。地震報告。(圖/中央氣象署提供)吳健富表示,地震成因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交界發生碰撞,屬於東部地震帶,碰撞後隱沒下去,該地區過去資料顯示有不少地震都達規模5以上,也導致東部靠近震央位置震感明顯,但氣象署預估此次地震為獨立事件,因此後續餘震不多,不過民眾未來3天內仍要注意規模5至5.5地震發生的機率。各縣市震感。(圖/中央氣象署提供)吳健富也說,依照去年9月1日新增的發布標準來看,本次因為地震預估規模達到6.5以上,因此氣象署對震度3級區域皆有發布國家級警報,範圍除了本島,連江縣也因達到預估警戒值而有警報,所以此次地震也是氣象署首次對連江縣發布國家級警報。此外,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指出,今晚的地震是繼今年1月21日嘉義縣大埔鄉6.4地震後,相隔約141天再次出現規模6以上地震,威力等同於2顆原子彈的能量同時釋放,但深度30.9公里不算太深,且有5%機率為主震前的前震,所以民眾還是要提防相關風險。另據歷史統計數據,台灣平均每100天就會出現1起規模6地震,其中一旦發生1起規模6地震,未來30天再有規模6地震的機率會大幅提高,加上台灣最近逢雨季、颱風季,民眾外出時務必留意安全。

颱風蝴蝶最新現況曝!鄭明典PO圖喊:出現不易消失「獨大正渦度區」
午後大雨開炸!中央氣象署今(8日)下午針對14縣市發布大雨特報,雨彈將一路轟到晚上,至於今年首颱「蝴蝶」的成形狀況如何?對此,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也PO出1圖說明了。「這是現況!」鄭明典今天稍早在臉書發文表示,季風槽內有個獨大的正渦度區,但是這個正渦度區很接近陸地,比對風場分析,這個正渦度來自北側的強風,環流還不是很完整,正渦度區的中心也還沒有對應的強對流,「所以還不確定這個正渦度區能持續發展」。鄭明典進一步說明,不過由於南側有季風氣流支持,因此這個正渦度區也不容易消失,後續仍需繼續追蹤。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直呼,「拜託,不要生成颱風」、「先不要」、「可不可以叫他不要撐了,原地解散吧。」對此,氣象署也表示,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域一帶季風低壓槽中有熱帶擾動正在醞釀中,但其結構鬆散,發展狀況不太好,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或颱風的機率相對更低,不過仍有望於下周三生成,預計颱風「蝴蝶」的路經將從南側巴士海峽通過,逐漸往台灣東部海面移動,下周四將最靠近台灣,影響也最大。

首颱「蝴蝶」最快9日生成!專家示警「恐逼近東部」 赴日旅遊恐受影響
今年第一個颱風恐將登場!氣象署今(7日)表示,目前菲律賓東方海面至南海有熱帶擾動發展中,最快下週一(9日)有望生成熱帶性低氣壓,進一步增強為第1號颱風「蝴蝶」機率高。氣象專家分析,後續路徑往台灣東部外海通過的機率最高,相關影響仍需密切觀察。若計畫6/13至6/15赴日本旅遊,更需特別留意颱風動態。菲律賓東方海面有熱帶擾動發展機率,不排除形成今年第1個颱風「蝴蝶」。(圖/氣象署提供)氣象署指出,近期南海至菲律賓東方海面已有熱帶擾動逐漸發展,預估最快下週一(9日)可能生成熱帶性低氣壓,隨後強度有機會進一步增強,不排除於10日(週二)或11日(週三)形成今年首個颱風「蝴蝶」。但目前各國預報模式看法仍有分歧,發展強度與路徑變化仍存在不確定性,影響台灣程度有待進一步觀察。氣象署預報員李名翔說明,菲律賓東方一帶正處於大低壓帶內,儘管內部系統持續發展,受限於垂直風切大,短期內尚不利系統整合。不過預估3天內將進入關鍵期,有機會發展成熱帶性低氣壓,後續不排除「長出兩個系統」,分別朝西、北方向移動。氣象專家林得恩則透過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指出,位於菲律賓東部外海的熱帶擾動92W,目前各國數值模式對其路徑、強度、生成變化看法分歧,進而影響後續影響台灣的程度。但目前一致共識為:熱帶擾動強度有再增強趨勢受環境駛流場導引,往台灣東部外海通過機率最高 系統遠離後,不會引進顯著西南氣流林得恩提醒,若有計畫於6/13至6/15前往日本旅遊,需特別關注颱風動態與航班狀況,建議出發前多加留意最新氣象資訊,預作調整。目前「蝴蝶」颱風是否生成、未來實際路徑與強度仍存在變數,氣象局將持續掌握動態並發布最新預報,民眾近期也應保持關注,做好相關準備。氣象專家林得恩則透過粉專「林老師氣象站」指出,針對熱帶擾動92W各國數值模式對其路徑、強度、生成變化看法分歧,進而影響後續影響台灣的程度。(圖/翻攝自臉書)

熱帶擾動影響台灣時間曝!鄭明典曬衛星雲圖揭現況:不利颱風發展
根據氣象署最新預報更指出,菲律賓東方海面上熱帶擾動正悄悄發展,預估最快在下周一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有可能成颱風「蝴蝶」。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昨(6)日貼出衛星雲圖指出,雲頂被拉很長表示「垂直風切大」,很不利颱風發展。鄭明典貼出衛星雲圖色調強化圖解釋,這一區的雲,尤其是代表高雲雲頂的紫色區塊,都被拉的長長的,表示高層有強風。因為地面較少強風,高層大片的強風區,幾乎就可以直接推論「垂直風切偏大」。鄭明典表示,垂直風切偏大很不利颱風發展,所以暫時還看不到對流趨明顯的整合,要看颱風,那就還需要再等等,看後續環境風場的變化。氣象專家林得恩也指出,目前位於菲島東部外海的92W,各國數值模式對其預報掌握的看法仍有分歧;尤其是在熱帶擾動的路徑、強度及生成變化等,這也會連帶干擾到後面的影響程度。不過各國模式也有一致的共識,像是熱帶擾動強度後續均有再增強與發展的趨勢;在環境駛流場的導引下,往台灣東部外海通過的機率最高;熱帶擾動或颱風遠離後,並未引進顯著的西南氣流。各國數值模式顯示92W將於10日至12日影響台灣,林得恩特別提醒民眾,6月13日至6月15日期間,若有安排前往日本的活動行程,建議出發前,多加留意颱風相關資訊。(圖/林得恩臉書)

今年首颱最快下周生成!鄭明典曬1圖「科普季風槽」:持續發展將形成熱帶氣旋
今(6日)天氣仍不穩定,西半部沿海地區上午有零星降雨機率,各地午後須留意局部短暫雷陣雨的發生,而下周有望生成今年首個颱風「蝴蝶」,對此,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也曬出1圖,解說俗稱「颱風窩」的季風槽成因。中央氣象局指出,菲律賓東方海面至南海在本周末至下周「有熱帶擾動發展」的機率,但發展強度及位置仍不確定,將持續觀察熱帶系統發展動態,以及是否有南方水氣北上影響台灣附近的天氣。「認識『季風槽』!」鄭明典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太平洋高壓南側是穩定的偏東風,氣候學上稱為「信風」。跨赤道而來的西風是北半球的「夏季風」,季風和信風交會(或稱為輻合)產生的低壓帶就是「季風槽」。鄭明典說明,季風槽在初發展階段,強風和對流都發生在低壓環流的外圍,對流若持續發展將會「形成熱帶氣旋」。貼文曝光後,引起網友留言熱議,「所以季風槽可以說是颱風的育成中心了?」、「以前地理課一直說西風槽,就很好奇這個槽定義是什麼」、「謝謝局長帶來認識季風槽科普。」

鄭明典示警「將有狂風暴雨」 氣象粉專:估9點半雷雨帶到北台灣
氣象署指出,這波梅雨鋒面,今日抵達台灣,今、明(3日、4日)兩天受到滯留鋒面影響,易有短延時強降雨。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線狀對流系統接近,「這樣的系統接近,ㄧ定會有一陣狂風暴雨!」鄭明典在臉書上曬出雷達回波圖指出,看到這類線狀對流系統,應該馬上同時檢查閃電訊號。「如果有閃電伴隨,那就可確定這樣的系統接近,一定會有一陣狂風暴雨,室外活動就要很小心因應,能暫時避開最好了。」而根據閃電即時觀測圖顯示,有密密麻麻閃電接近。另外,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稍早指出,「鋒面雷雨帶即將抵達,預計09:30前後,北台灣天氣將有劇烈變化。」台灣颱風論壇昨晚發文表示,新一波梅雨鋒面正在中國上空組織中,明天白天將會南下入侵台灣,加上西南季風繼續帶入豐沛水氣,明後兩天,全台多雨。粉專曬出各國模式預報,接下來3天的雨量累積預報圖顯示,除了全台有雨,南台灣及各地山區,雨勢預計都會偏多,「就算鋒面長得不好,多雨這件事還是逃不掉,也要特別注意午後大雷雨的狀況。」粉專提醒到了週四,鋒面離開,南部還是會因為迎西南風,持續有雨,這雨季可說轉得相當澈底。

梅雨鋒面來了…全台一片橘「這2地紅到發紫」 1圖秒懂雨勢變化
梅雨鋒面要出現了!先前一直沒看到的西南季風,正式在南海建立,周三、四的天氣極為不穩定,雨勢恐比上一波更猛烈,尤其周四全台都會有雷陣雨,北部、中部有強降雨機率,雨區模擬一片橘紅甚至發紫,要特別注意。氣象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指出,周四影響的梅雨鋒面結構完整,北部及中部有強降雨機會,不過這波鋒面屬於移動性的,通過後端午連假快速回穩。明(28日)鋒面接近,水氣增多,各地零星雷陣雨。周四鋒面通過,由於東北風與西南風交會,容易激發強烈雷雨帶,中、北部防強降雨、雷擊等劇烈天氣發生。鋒面影響期間,雷雨帶發展迅速、變化大,實際降雨仍須視對流雲系發展而定。到了周五鋒面南移,由北往南天氣漸好轉。周四降雨最劇烈。(圖/翻攝自臉書)透過未來4日雨區模擬圖可見,周四雨下得最猛最多,全台幾乎都是橘色,甚至有部分區域是紅色和紫色,要小心短延時強降雨。這波降雨會比之前的還大。(圖/翻攝自臉書)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透露,西南季風入南海,時間點算很明確了,也就是28~29日之間,西南季風在南海建立起來。今年台灣附近北方系統偏南,所以南海的西南季風建立後,並沒有直接持續影響台灣,斷斷續續地還是有東北風吹到台灣上空,但隨著西南季風報到,有西南季風支持的「大雨」,還是會比之前感覺很猛烈的大雨還要大。

企鵝糞便成氣候救星! 英研究揭驚人真相:釋放氨氣有助於抗暖化
企鵝大便竟然能拯救地球!根據國外氣候學者最新研究指出,企鵝的糞便中富含氨氣,當氨氣進入大氣層後,會促進雲層形成,進而反射陽光、降低地表溫度,對抗氣候變遷發揮意想不到的「天然空調」效果。根據英國《每日星報》(Daily Star)引述當地氣候學者最新研究指出,當企鵝的糞便釋出大量氨氣時,氨氣會隨氣流升上大氣,協助凝結水氣形成雲層。這些雲不但能遮蔽陽光,還能有效降低地表溫度,對緩解全球暖化有潛在幫助。科學家同時表示,這項效果在南極地區與沿海區域最為明顯。另外,科學家並指出,這樣的自然現象可能有助減緩全球暖化帶來的高溫衝擊,除了對極地氣候有益,也可能影響如英國近期頻繁出現的極端高溫。由於暖化導致英國歷年罕見的高溫與野火頻傳,科學家認為,企鵝這種「自然散熱系統」值得進一步重視。科學家表示,這次發現讓人重新認識企鵝在氣候系統中的角色,雖然企鵝並未刻意「拯救地球」,但其自然排泄物卻意外地為人類環境帶來正面幫助,也讓牠們獲封「地球小小英雄」。不過,氣溫下降也不是人人開心。英國近期氣候急遽轉變,本週將迎來濕冷天氣。根據英國氣象局(Met Office)預測,週四晚間英國局部地區氣溫恐跌至攝氏零下3度,週末連假天氣也不樂觀,預計將出現雷陣雨、霜凍與大雨,據氣象局副首席氣象學家馬克席達威(Mark Sidaway)指出,英國過去幾週受高壓系統影響天氣穩定,但本週末起將轉為濕冷不穩定,「來自大西洋的低壓系統將於週五晚間至週六進入英國,終結長時間的乾旱天氣」。企鵝不只萌樣吸睛,現在連糞便都成為氣候變遷下的「救世主」!(圖/翻攝自X)

入梅了?鋒面雨彈狂炸 鄭明典揭「只差1條件」原因曝光
今天(24日)鋒面通過,各地降雨機率提高,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陸續會有短暫陣雨或雷雨,並有短延時強降雨及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其他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前氣象局(現氣象署)局長鄭明典表示,今天很多條件都符合梅雨特徵,只差西南季風未到。「只欠西南季風!」鄭明典今天在臉書透露,今天很多入梅條件都符合,只差西南季風未到,「鋒面在、冷舌建立中、高層南亞反氣旋也差不多到位,甚至孟加拉灣的夏季風都增強了,但西南季風就是無法順利入南海,原因是南海上的熱帶東風太強了(太平洋高壓偏強)。」氣象專家林得恩在臉書粉專「林老師氣象站」表示,今日受梅雨鋒面通過影響,臺灣各地降雨機率提高,凌晨開始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低區,陸續出現短暫性陣雨或雷雨,並有短延時強降雨及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其它地區也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外出請留意天氣變化。林得恩指出,這波鋒面移動快速,明日(25日)梅雨鋒面就會來到巴士海峽,但臺灣各地的降雨機率仍然偏高,還是會有局部短暫的零星陣雨,尤其是南臺灣及西部山區的天氣最不穩定,降雨機率及降雨強度都最高。氣象署說明,明後天(25日、26日)東北季風影響,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整天偏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明天鋒面位於巴士海峽,各地降雨機率仍高,有局部短暫陣雨,尤其南臺灣在鋒面附近天氣仍不穩定,易有雷雨,並且有局部較大雨勢發生的機率,下週一中部以北、東半部地區及南部山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陣雨。

今各地變天!中北部慎防雷雨大雨 鄭明典:海邊先下轉山區雨
今(24)日鋒面通過全台,各地天氣明顯轉變,中央氣象署指出,隨著東北季風增強,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將陸續出現短暫陣雨或雷雨,並伴隨短延時強降雨及局部大雨的機率,民眾外出務必攜帶雨具。對此,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提醒,「海邊會先下雨,隨後可能轉為山區降雨」。氣象署表示,今日受到鋒面影響,全台降雨機率提高,除了中部以北、東北部及東部地區外,其他地區亦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發生的可能。此外,東北季風增強使得北部及東北部氣溫明顯下降,白天高溫約為25至26度,夜晚降至22至23度。中部及花蓮地區高溫約29至31度,其他地區相對影響較小,高溫仍可達32至35度,其中屏東及台東局部地區甚至可能出現36度高溫,台東亦有焚風發生的機率。中南部及花東地區低溫約25至26度。針對離島地區,氣象署指出,澎湖今日為多雲短暫陣雨或雷雨,氣溫介於25至31度之間;金門則為陰時多雲,偶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溫度約24至29度;馬祖則為陰天並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氣溫在24至26度間。前氣象局長鄭明典也於個人社群平台分享雷達迴波圖,指出「氣流繞地形」的天氣現象,提醒民眾「海邊會先下雨,隨後可能轉為山區降雨」,呼籲特別注意沿山地區的劇烈天氣發展。他也提到,台灣上空出現穩定層,氣流繞過地形,使得回波沿山發展,隨鋒面逐漸往南推進,降雨也將進入內陸地區。鄭明典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的入梅條件幾乎具備,「只欠西南季風」。他認為,如今鋒面已到、冷舌建立中,高層南亞反氣旋也接近到位,孟加拉灣的夏季風亦有增強跡象,但南海上的熱帶東風過強,導致西南季風尚未成功進入南海,與太平洋高壓偏強有關。氣象署亦發布大雷雨即時訊息,今日上午新竹縣、新竹市、桃園市、苗栗縣地區已列入警戒範圍,影響時間預計至上午11時30分;另針對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發布的雷雨警戒,時間則持續至中午12時15分。氣象署提醒,慎防劇烈降雨、雷擊、9級以上強陣風,並注意溪河水暴漲、坍方、落石、土石流等地質災害,以及低窪地區淹水與低能見度情形。

快震來了貓先跑!虎斑貓「秒逃命」影片曝光 網看傻:根本地震預測儀
希臘克里特島(Crete)鄰近海域,當地時間22日發生規模6.2地震,震央在距離伊拉克利翁專區(Heraklion )東北方約79公里的海域,震源深度約64公里。地震造成多處道路與建築物受損,在這起地震引發關注的同時,一段由監視器拍攝的影片也在社群平台瘋傳。影片中,一隻虎斑貓在地震發生前短短幾秒內,似乎感應到異常動靜而迅速逃離現場,牠的敏銳行為令不少網友嘖嘖稱奇。希臘克里特島22日清晨發生規模6.2地震,一隻虎斑貓早在地牛翻身前幾秒,就「警覺異狀」。(圖/翻攝自X)從監視器的畫面看到,拍攝地點在東部拉西錫的米拉貝羅湖區(Mirabello Lakes),時間大約是清晨6點19分。從影片可見,貓咪原本在庭院悠閒踱步,下一秒突然警覺地停下、左顧右盼,接著火速橫越馬路逃離現場。才剛跑開,地面就開始劇烈搖晃,植物狂晃,震撼全場。希臘克里特島22日清晨發生規模6.2地震,一隻虎斑貓早在地牛翻身前幾秒,就「警覺異狀」。(圖/翻攝自X)這支影片隨即被分享到臉書,引發網友熱議。有網友驚呼:「動物真的有第六感」、「該升牠當官方預警官」,甚至有留言笑稱:「氣象局該請牠上班了!」根據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這起地震震央位於內阿波利斯東北方56公里,震源深度約60公里。希臘克里特島22日清晨發生規模6.2地震,一隻虎斑貓早在地牛翻身前幾秒,就「警覺異狀」。(圖/翻攝自X)克里特島首府赫拉克里翁(Heraklion)部分建築外牆倒塌,街頭出現封鎖線,多條道路因地滑封閉,超市物品散落一地,情況一度混亂。儘管地震規模不小,希臘衛生部長阿多尼斯喬治亞季斯(Adonis Georgiadis)表示:「克里特島的醫療設施沒有受到任何損害。」但仍有不少居民回報,家中物品掉落、建物劇烈晃動。除了克里特島有感,連希臘首都雅典、土耳其、埃及與以色列也陸續回報震感。據了解,這已是克里特島一週內第二次遭遇強震。上週也曾發生規模5.9地震,希臘位於歐亞與非洲板塊交界,地質活動頻繁。專家警告,後續可能仍有餘震。希臘克里特島22日清晨發生規模6.2地震,一隻虎斑貓早在地牛翻身前幾秒,就「警覺異狀」。(圖/翻攝自X)

澳洲東部「致命洪患」!3天降半年雨量 5萬人受困3人死亡
澳洲東部新南威爾斯州發生嚴重洪患,5萬多居民接獲疏散警告,暴雨連續二天襲擊被水淹沒的城鎮,河水氾濫吞沒道路,造成3人死亡,1人失蹤。澳洲政府氣象局稱,一些地區的暴風雨在短短3天內就帶來了超過半年的降雨量,隨著天氣系統向南移動,預計週四深夜降雨將逐漸減弱。澳洲當局宣布此次創紀錄的降雨為自然災害,是由緩慢移動的低壓區造成的,對於一些居民來說,這是有生以來最大的降雨。超過2000名緊急救援人員正參與救援工作,其中包括救援那些被困在屋頂上過夜的消防人員。新南威爾斯州州長克里斯表示:「我們還遠未脫離險境,我還必須說,我們正準備在接下來的24小時內聽到更多壞消息。這場自然災害對這個社區來說非常可怕。」他敦促居民密切關注緊急廣播,因為預計未來幾天將有更多大雨。一名婦女因汽車被洪水困住而失蹤。據報道,另一名男子在一條被洪水淹沒的道路附近行走後失踪,並且沒有返回家中。洪水導致100多所學校關閉,數千戶家庭和企業斷電。疏散中心已經開放,供那些逃離洪水的人們使用。距離塔里鎮南部約140公里的地方企業主傑里米表示,這場「令人痛心」的洪水是他所見過的最嚴重的洪水之一,「我們每分每秒都在重現這一幕,聽到雨聲、聽到直升機的聲音、聽到警笛聲。」塔里是中北海岸的一個城市,也是受災最嚴重的城市之一。週三,該地區一條主要河流的洪水水位超過6.3公尺(20.6英尺),打破了近百年來的最高水位記錄。當地人發現,暴漲的河水將牛群從內陸的牧場沖走,導致牛隻的屍體被沖上了海灘。當局證實,週三下午在塔里附近莫託的一處房產中發現了一名63歲男子的屍體;週四早上,在中北海岸羅斯伍德附近的洪水中發現了一名30多歲男子的屍體。此前有報道稱,一名男子在該地區駕車時被困在洪水中。新南威爾斯州警方表示,在距離科夫斯港市約30公里(18 英里)的布魯克拉納發現了一名60歲婦女的屍體,目前共計有3人因洪水而死亡。

午後雷陣雨炸全台!第一波「典型梅雨鋒面」這天報到
全台各地晴朗炎熱!中央氣象署今(22日)上午針對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雲林縣、彰化縣、嘉義縣及花蓮縣等7縣市發布高溫特報,提醒民眾慎防熱傷害。對此,氣象專家也表示,今天午後有熱對流雲系發展,需注意午後雷陣雨,首波「典型梅雨鋒面」有望於下周四(29日)報到,屆時全台各地將迎猛烈雨彈。氣象粉專「天氣風險 WeatherRisk」分析師歐宗學今早發文表示,今天鋒面在東海至日本一帶活動,尾端延伸至台灣北方海面,雖然沒有直接影響,但比起昨天大氣較不穩定,預估上午期間各地仍是晴時多雲的炎熱天氣,午後容易有熱對流雲系發展,但午後易有熱對流雲系發展,大台北、東半部及各地山區需留意局部較大雨勢。歐宗學指出,明(23日)各地天氣與今天相似,不過降雨規模會縮小一些;周六(24日)鋒面再次南下,預估午時抵達台灣北部上空後,將繼續南下,從北往南、由西向東陸續都會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機會,尤其中部以北地區將迎來明顯雨勢,需留意短時強降雨的發生機率;周日(25日)鋒面南下至台灣南部、巴士海峽一帶,大氣環境仍不穩定,預估各地持續有短暫陣雨或雷雨機會,尤其是午後山區附近的雨勢更為顯著,但北部地區因進入鋒面後方,開始受東北風影響,整體天氣呈現多雲狀態、降雨機率低。歐宗學說明,下周一(26日)鋒面已經減弱遠離,受到東北風影響,天氣狀態較為穩定,由於華南雲系東移帶來水氣,預估各地雲量還是偏多,降雨則主要落在山區附近;下周二(27日)東北風開始減弱轉偏東風,各地天氣晴到多雲,午後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機會;下周三(28日)隨著西南季風進入南海至華南一帶,台灣附近的水氣會再次增多,逐漸轉為多雲或陰天;下周四(29日)因鋒面通過,全台有陣雨或短暫雷雨的發生,有機會成為今年第一波較為典型的梅雨鋒面,各地需留意強降雨,不過由於這波鋒面有明顯的移動趨勢,因此不會滯留帶來持續性雨勢,但預報不確定性較高,後續仍需觀察。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天也在臉書發文,高壓阻擋水氣,最近北方低壓活躍,但是台灣上空高壓太強,伴隨低壓的鋒面系統對台灣影響有限,今天台灣在一團暖空氣的影響下,氣溫容易偏高,山區午後對流發展機率高。

台鐵北迴線一直斷 鄭明典曝元凶:花蓮的雨很難掌握
花蓮山區18日下暴雨,土石流淹沒台鐵軌道,和仁至崇德全面中斷,經搶修後21日恢復單線雙向通行。而在鐵、公路搶修時也出現土石崩落,工人驚險逃命。前氣象局長鄭明典指出,花蓮這雨勢「真的很難掌握」。鄭明典指出,花蓮這雨勢「真的很難掌握」。(圖/翻攝鄭明典臉書)台鐵表示,18、20日受強降雨影響,造成和仁=崇德間(k51+245及k56+900~950)電力設備損壞及土石泥流淹沒東、西正線,臺鐵公司出動工電維修人員(40人)及機具、車輛(吊車、怪手、工程維修車、電力維修車)全力搶修,於5月21日04:20東正線搶修完成。 據了解,花蓮上週就有午後對流,台鐵北迴線受嚴重影響,和仁到崇德間中斷,南下車只能到和平,上行列車在花蓮折返,而在20日搶修期間,山區又下雨引發土石流,蘇花公路上的工人們跑到隧道避難,場面險象環生。鄭明典在臉書發文,「昨天花蓮的雨!範圍很小,累積雨量很顯著,這類降雨只可能在即時監測上反應,例行的逐日天氣預報很難掌握!留個紀錄!」不少網友也紛紛留言「地震、颱風、豪雨、落石、坍方、土石流,這在臺灣不意外」、「近期東部外海容易有積雲線,時不時會有對流長起來」、「東南風沒變,西部繼續熱,東部繼續打雷雨,應該是這樣吧」。

氣象局發布豪大雨特報!花東多地陷淹水警戒 水利署示警:低窪地區3小時內恐積水
今(20)日花東地區遭遇強烈大雨襲擊,中央氣象局針對花蓮、台東、宜蘭及新北山區發布豪大雨特報,提醒民眾防範短時強降雨和雷擊。水利署也針對台東、花蓮部分低窪地區發布淹水警戒,呼籲居民與用路人務必提高警覺,注意積水和道路安全。豪雨特報。(圖/翻攝自氣象署)氣象局指出,受對流雲系旺盛影響,花蓮局部地區將有豪雨發生,台東及宜蘭、新北山區也會有明顯降雨,並伴隨強烈雷陣風。尤其山區要特別小心坍方、落石和溪水暴漲,低窪地區也可能積水成災,提醒大家出門前要多留意氣象資訊。水利署進一步警告,台東縣長濱鄉已進入淹水二級警戒,花蓮縣秀林鄉則是淹水一級警戒。長濱鄉內的寧埔村、三間村、長濱村及忠勇村,以及秀林鄉的崇德村、水源村、秀林村、佳民村、景美村、和平村、文蘭村等地,未來3小時內可能出現積水,居民務必做好防災準備,保持警戒。受大雨影響,山區路況也較為危險,駕駛朋友務必放慢車速,小心路面濕滑及坍方落石,保持安全距離,確保行車安全。家長們則需多注意孩子放學路線,避免經過積水嚴重地區,保障安全。氣象局提醒,花東地區未來幾天仍有降雨,請民眾持續關注氣象預報與官方警示,準備好防災物資和避難計畫,避免受到豪雨影響,確保自身與家人安全。淹水警戒。(圖/翻攝自水利署網站)

南台灣6縣市氣溫突破36度 午後北東台灣有短暫雷陣雨
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今、明(20日、21日)兩天臺灣各地及澎湖、金門大多為多雲到晴,東部、東南部地區、恆春半島及馬祖有局部短暫陣雨,今日清晨至上午北部地區亦有零星短暫陣雨,午後大臺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與此同時,中央氣象局也於7點28分發出高溫警報,表示今日各地天氣高溫炎熱,中午前後雲林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為橙色燈號,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請加強注意。嘉義縣、花蓮縣為黃色燈號(氣溫達36度以上)。在天氣部分,到23日為止,各地大多為多雲到晴,東部、東南部地區及恆春半島有局部短暫陣雨,午後大臺北、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山區並有局部較大雨勢,其中22日午後大臺北地區及各地山區有局部大雨發生的機率。24日白天鋒面接近,各地大多為多雲,午後西半部、東北部、東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24日晚起至25日鋒面通過,中部以北及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午後有局部短暫雷陣雨。26日北部及東北部地區有局部短暫陣雨,其他地區為多雲到晴,午後南部、東部、東南部地區及其他山區有局部短暫雷陣雨。氣象專家吳德榮在「洩天機教室」發文表示,今(20日)晨截至5點44分,各地區平地的最低氣溫約在22、23度:北部(新北石碇區)22.3度中部(雲林古坑鄉)21.8度南部(台南下營區)23.2度東部(花蓮壽豐鄉)22.3度若再降,請自行更新最新(19日20時)歐洲模式(ECMWF)模擬顯示,今日至週五(20至23日)滯留鋒在東海至華中一帶南北徘徊,各地晴朗穩定,氣溫還會再高一些(最高氣溫達37度以上),白天「熱如炎夏」,應注意防曬、防中暑;午後山區及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降雨的機率。今日各地區氣溫為:北部22至35度中部22至36度南部23至37度東部22至35度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週六(24日)上半天仍偏熱;下午起「梅雨季」第3波鋒面南下、伴隨對流發展、中部以北轉有局部陣雨或雷雨,氣溫略降。下週日、一(25、26日)鋒面影響,其結構雖減弱,但仍有小範圍對流發展、伴隨局部短暫陣雨或雷雨的機率,北台氣溫降、略轉涼。最新歐洲模式模擬顯示,下週二、三(27、28日)鋒面南移至巴士海峽,減弱消散,山區午後有短暫陣雨機率,氣溫回升。下週四(29日)第4波「梅雨季」鋒面移入,伴隨西南風的增強,但與美國模式在南海有「熱帶擾動」的模擬,仍存有很大差異。顯示末期模擬,不確定性大,應繼續觀察模式調整。

龍捲風襲擊美國中部釀25死 肯塔基州死傷最多
美國中部近日遭逢罕見劇烈風暴侵襲,密蘇里州(Missouri)與肯塔基州(Kentucky)2地共計至少25人死亡,數千棟建築物全毀,重災區包括聖路易斯地區(St. Louis area)、倫敦市(London, Kentucky)與索美塞市(Somerset)等地,成為近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天災。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整起災難的肇因,源於一個產生多起龍捲風的暴風系統,於16日至17日間席捲美國中西部與五大湖地區(Great Lakes),肯塔基州首當其衝,至少造成18人死亡,10人重傷。肯塔基州州長貝希爾(Andy Beshear)表示,這次風災為他任內最嚴重的一次之一,已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並申請聯邦災難聲明。肯塔基州勞雷爾郡(Laurel County)報告死亡人數達17人,其中包括一名在執行風災救援任務時罹難的消防局少校利瑟曼(Maj. Leslie Roger Leatherman)。倫敦市長韋德爾(Randall Weddle)表示,當地受創極重,大量房屋被夷為平地,碎片散落高爾夫球場外三英里遠,倫敦-科賓機場(London-Corbin Airport)有多架飛機損毀,一架醫療直升機也在受損名單內。市郊地區如橡樹社區(Oaks of London subdivisions)與荒野路公園(Jackson Wilderness Road Park)同樣出現嚴重破壞。倫敦居民萊斯莉(Leslie)受訪時表示,風暴來襲時她與丈夫、女兒躲進走廊,龍捲風如火車般轟鳴,僅短短數秒家中大半屋頂被掀,所幸家人無人傷亡。索美塞市也傳出至少1人死亡,該市市長凱克(Alan Keck)指出,雖然市中心商業區被直接掃過,卻奇蹟似地避開了大量住宅區,「風暴在抵達下一社區前似乎突然抬升」,減少了更嚴重災情。在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區成為重災區之一。該市市長史賓賽(Cara Spencer)表示,約5,000棟建築受損,至少有5人死亡、40人受傷。當局仍在搜尋約4,000處住宅,並於當地設立三處紅十字會庇護所供災民暫居。市府應變局表示部分警報系統當天未發出警示,正展開調查。同樣受災的史考特郡(Scott County)報告有2人死亡,多處住宅全毀,風暴來襲時警報僅發出七至八分鐘後龍捲風便觸地。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指出,風速可達每小時100英里。Poweroutage.us資料統計顯示,風災過後,12州總計超過45.9萬戶停電,其中以密蘇里州、肯塔基州與密西根州(Michigan)最為嚴重。隨著這波系統向東南移動,另一波強烈風暴正於大平原(Great Plains)與德州(Texas)逐漸形成,影響範圍擴及超過2,000萬人。國家氣象局警告,包括達拉斯-沃斯堡都會區(Dallas-Fort Worth metroplex)、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堪薩斯州(Kansas)及密西西比河谷(Mississippi River Valley)地區將持續面臨冰雹、強風與新一波龍捲風威脅,災難可能延續至下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