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
」 性病 淋病 性行為 梅毒 張立昂
深黃色尿液是肝在哀號?小便異常6警訊曝光 1情形恐是腎臟壞了
尿液顏色往往跟身體的健康息息相關。泌尿科醫師高銘鴻透露,深黃色或橙色尿液,常見於脫水或服用維生素B群後,但若伴隨疲憊或皮膚變黃,可能是肝臟問題的警訊,尿液帶血則可能是尿路感染、結石、腎臟損傷或腫瘤引起,其他還有頻尿、尿量過多或過少、小便疼痛等異常警訊,都應盡速就醫檢查。1、顏色異常喝水過多或過於頻繁排尿,都可能導致尿液過於稀薄。適當減少飲水量即可改善,如果覺得好像沒喝多少水,尿液依然很稀薄,就要檢查腎功能。深黃色或橙色尿液,常見於脫水或服用維生素B群後,但若伴隨疲憊或皮膚變黃,可能是肝臟問題的警訊。尿液帶血可能是尿路感染、結石、腎臟損傷或腫瘤引起,務必立即就醫。茶色或深褐色的尿液,則常見於脫水、橫紋肌溶解症或肝膽疾病,例如膽汁淤積。乳白色或混濁尿液,則可能由尿路感染,或大量磷酸鹽和尿酸結晶引起。若有疼痛或異味,可能需要治療。2、頻尿尿急或尿失禁頻尿、尿急、尿痛都是泌尿道感染的常見症狀。女性因生理結構更容易罹患此病,建議多喝水並及早就醫。另外糖尿病導致的血糖過高,也會讓腎臟過度排尿。膀胱過動症,或稱過敏性膀胱,則是一種膀胱神經功能異常,導致患者感到強烈且突然的排尿衝動。另外,男性若有頻尿或夜尿增多,可能與前列腺肥大有關,需泌尿科醫師進一步診治。3、尿液氣味異常糖尿病未被控制時,尿液中可能帶有甜味,這是血糖過高的信號。另外如果脫水,或尿液長時間停留在膀胱,可能引發濃烈的尿騷味。如果尿尿有惡臭,通常與感染有關,例如膀胱炎或尿道炎。如果氣味伴隨尿液混濁或疼痛,建議盡快就醫。4、小便疼痛或灼熱感尿路感染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需服用抗生素治療。另外像是腎結石或尿道結石,也會引發強烈疼痛,且可能有血尿。還有像是如淋病或衣原體感染這類性病,也可能導致排尿時疼痛,並伴隨其他症狀。5、尿量過多或過少尿量過多的原因可能包括糖尿病、尿崩症或過量飲水。若尿液持續大量且頻繁,建議檢查血糖與腎功能。相對的尿量過少,通常由脫水、腎功能損傷或心臟功能不佳引起。如果每日排尿量少於400毫升,請務必立即就醫。6、血尿尿路感染或結石等發炎或損傷可能導致血液滲入尿液。還有像是更嚴重的腎炎或腎癌,也可能導致血尿。過於劇烈運動,像是長跑運動員,有時可能出現一次性血尿。

16歲妹手長水泡以為汗疹!「腳脫皮冒瘀青」嚇壞就醫 一驗竟是二期梅毒
1名16歲少女最近2、3個月發現手部出現奇怪的小水泡,有時會發癢、紅腫,原以為只是汗皰疹或蕁麻疹,在診所反覆治療都沒有效果,直到手腳出現紅疹,手掌及腳底甚至開始脫皮,手臂上也莫名有許多瘀青,才前往醫院求診。經過醫師檢查,認為上述症狀相當可疑,抽血檢驗證實少女罹患「二期梅毒」。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王聖儒在臉書粉專「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說明,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性傳染病,若未治療會分成4個階段,首先是一期梅毒,感染後約3週,生殖器或口腔出現無痛性潰瘍(硬下疳),但常常被忽略。王聖儒進一步表示,二期梅毒是感染數週至數月後,全身可能出現紅疹,特別是手掌、腳底的「銅幣疹」,伴隨脫皮、扁平濕疣、淋巴腫大,甚至有發燒、肌肉痠痛、掉髮等症狀;接著是潛伏期梅毒,表面症狀消失,但病菌仍潛伏體內,可能持續數年;最後則是三期梅毒,數年後可能侵犯心血管、神經系統,導致失明、癱瘓或失智。少女最近2、3個月發現手部出現奇怪的小水泡,一驗竟是二期梅毒。(圖/翻攝自臉書/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醫師透露,該名少女的症狀符合典型的二期梅毒,但患者誤以為是普通的皮膚病,因此延誤了治療,所幸梅毒在早期透過盤尼西林治療效果極佳,只要按時用藥,大部分患者都能完全康復。王聖儒強調,發生性行為時,使用保險套仍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並建議有性行為的青少年應定期檢查性病,如梅毒、HIV、淋病、披衣菌感染等,若出現生殖器潰瘍、手腳紅疹、異常掉髮、皮膚脫屑,請盡早至醫院檢查,不要自行亂擦藥,最後提醒梅毒不只透過性行為傳播,口交、親密接觸也可能感染。

泰國潑水節將至!疾管署示警「變種猴痘」傳播力強 6周前需接種疫苗
隨著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即將於4月中旬展開,不少國人計畫前往參與狂歡。疾病管制署今(19)日提醒,泰國於今年1月通報M痘(猴痘)新變種Ib型病毒確診個案,此型病毒傳播力較強,而台灣目前確診病例尚無該型別。疾管署表示,參與潑水節等大型活動可能增加傳播風險,建議民眾在出國前評估自身健康狀況,並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若預期可能有高風險行為,應提前至少6周接種M痘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疾管署指出,泰國於今年1月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3例M痘第1分支Ib病毒株確診病例,皆為30至40多歲女性,3例均為由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返回泰國途中出現症狀,且經疫調皆與確診或疑似個案有密切接觸或性接觸,顯示UAE有M痘第1分支病毒株之潛在傳播,目前泰國已進行接觸者追蹤,密切監測所匡列之接觸者。東南亞國家潑水節慶典活動將於4月中旬展開,預計將吸引世界各國遊客聚集狂歡,鑒於國際M痘疫情持續,接種M痘疫苗可預防第1及第2分支M痘病毒株感染,且M痘疫苗需接種2劑,2劑間隔至少4週,而接種疫苗至少需14天方可產生完整保護力,疾管署提醒民眾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應提早至少6週前接種疫苗,並落實自我防護。疾管署說明,全球M痘疫情持續,今年1月新增約4,800例,主要發生在非洲,亞洲國家包括中國、澳洲及菲律賓等持續報告零星疫情。自2022年截至今年1月31日累計報告約12萬5512例確診病例,多集中於非洲,美洲次之;其中,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與蒲隆地自去年5月起爆發Ib亞型疫情,除非洲流行國家外,美國、加拿大、中國、泰國、印度、瑞典、德國、英國、比利時、法國、巴基斯坦、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亦已出現Ib病例。WHO於去年8月14日宣布M痘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並持續呼籲各國注意跨境傳播風險。疾管署指出,我國自2022年6月23日將M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本年2月17日累計確診454例病例(426例本土及28例境外移入),其中今年確診3例本土病例,目前國內未有感染M痘第1分支病毒株個案,惟須留意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傳染風險。疾管署呼籲,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條件之民眾,包括近1年有風險性行為者,例如多重性伴侶,包括在非同一時間與超過1人發生性行為、性交易服務者、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等;過去曾罹患性病如梅毒或淋病等;或性接觸對象有前述任一情形者等,應儘速完成2劑M痘疫苗接種。疾管署指出,接種1劑保護力僅4成,2劑保護力可達9成以上;並鼓勵尚未完成第2劑接種者儘速完成接種。目前全國共269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公費M痘疫苗接種服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M痘專區/M痘疫苗/M痘疫苗接種服務合作醫療院所項下查詢。另「不符合公費」M痘疫苗接種資格,「經醫師評估」確有暴露風險者,包括在台有風險行為之無健保身分或居留證外籍人士等對象、欲前往M痘疫情流行之高風險國家民眾(依據國際旅遊疫情建議)且可能有暴露風險者,可至全國8家旅遊醫學合約醫院自費接種M痘疫苗(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國際旅遊與健康/旅遊醫學門診項下查詢)。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同時請留意自己或他人症狀,務必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小三染性病」原因是不安全性行為? 國教盟質疑疾管署模糊焦點
青少年性病低齡化,2012年至2024年間,青少年淋病病例數在10至19歲群體中呈現6至7倍的暴增,青少女梅毒病例在10年間增長了53倍。疾管署對此解釋主要原因是「不安全性行為」,推測與「性觀念開放」「性行為年齡層下降」及「交友軟體聯繫」有關。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則質疑疾管署模糊焦點,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疾管署聲稱性病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不安全性行為」,根據2024年最新性病數據揭示,10-14歲女性的淋病病例數自2018年的7例增至2023年的41例,增幅近5倍,10-14歲最低年齡段為10歲(國小三年級),這是否意味該年齡層已涉及不安全性行為?王瀚陽說,根據刑法第227條,任何人不得與16歲以下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或猥褻行為,即使是自願也屬違法。疾管署是否已針對性病通報數據進行分析,並向家長、學校或教育主管機關發出警示,以預防性病傳播與兒少受害?另外,疾管署於2024年7月的報導中以13至18歲為統計年齡段,但實際數據庫應為10-14歲與15-19歲,是否有意忽略10-14歲年齡段中女性病例數暴增的事實?另外,疾管署將青少年性病病例數上升歸因於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計畫的篩檢,但根據疾管署的臺灣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使用指引中PrEP篩檢主要針對年滿18歲或體重大於35公斤高風險族群,如HIV感染者之性伴侶(HIV檢驗陰性者)、性工作者、男男性行為者、多重性伴侶者,與青少年甚至10-14歲少女群體的性病病例暴增關聯性相當有限。國教盟質疑,PrEP計畫的篩檢程序是否能單獨解釋10-14歲與15-19歲青少年淋病與梅毒病例的暴增?疾管署是否忽略了對女性低齡群體性病防治的政策設計?是否應針對女性青少年病例的快速增長,制定更具針對性的防治計畫?疾管署聲稱與地方政府、醫療院所合作推動防治措施,但根據國教盟掌握的資料,自2020年以來青少年性健康資源持續削減:衛福部青少年性健康促進服務計畫於2023年12月停止。國教盟質疑,若性教育資源不足,且專業師資配置不足,疾管署如何確保政策的執行效果?疾管署是否應公開現有政策的成效檢討,並提出具體的資源復原計畫?王瀚陽表示,衛福部應全面公開性病數據,包括不同年齡段與性別的詳細分析,避免模糊處理,協助家長與教育主管機關全面掌握現狀。強化對女性低齡群體的篩檢與教育,確保防治資源投放到高風險區域。同事建議公佈、恢復並加強性教育資源,王瀚陽說,衛福部與教育部具體公佈現有的性教育為何?應恢復過去已停止的青少年性教育計畫進而加強,並結合家庭教育與校園篩檢,設計具文化適應性的性病防治課程。國教盟強調,青少年性病問題的解決需要誠實面對數據與現實,以多方協作推動有效政策。唯有透過透明、科學與有責任感的方式,才能真正保障青少年性健康,為下一代構建更安全的成長環境。

年輕族群染梅毒病例變多 女性10年暴增53倍…疾管署揭開3主因
國內梅毒、淋病確診通報病例數增加,而且青少女感染梅毒在10年內暴增53倍。對此,疾管署分析可能的3大原因,並與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針對年輕族群積極衛教宣導。疾病管制署統計,梅毒確診個案過去10年來,每年從7000多人增長到逼近萬人,期間僅2020年因新冠疫情爆發有明顯下降,但從2021年開始又恢復到年增逾9000例個案,到了2023年新增9941例創下新高,去年新增9741例子略有下降,但年輕族群15~24歲通報個案仍然上升。另外,根據疾管署過去資料,女性感染人數雖然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以2023年為例,女性梅毒新增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梅毒確診通報病例數增加,可能有3大原因:1.年輕族群性觀念較以往開放,性行為年齡層下降,且交友軟體或網路可以快速地連繫彼此。2.醫療院所陸續加入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 )計畫,醫療院所於風險族群加入PrEP計畫前,會進行增加風險族群性傳染病(含梅毒、淋病)篩檢,進而增加風險族群性傳染病通報量。3.COVID-19疫情趨緩,民眾性活動及就醫行為增加,醫療門診恢復常態,故篩檢及通報量皆增加。為了落實國內梅毒及淋病防治,疾管署除持續嚴密進行梅毒及淋病疫情監測,也積極推動與執行性健康友善門診醫療品質提升計畫,與家庭醫學醫學會、泌尿科醫學會、婦產科醫學會及感染症醫學會等專業醫學會合作,編訂淋病等性傳染病防治及臨床診治指引。

青少年淋病暴增7倍 家長喊話衛福部「擬防治計畫」
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2023年13至18歲青少年的淋病與梅毒病例均創下近6年新高,且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台灣10至19歲青少年總人口數相比12年前大幅減少46.26%,但同期間淋病感染人數卻驟增6至7倍,每10萬人中有50.34人感染。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說,國內青少年淋病病例激增的情形,近日引發家長熱烈討論,凸顯出台灣性病防治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包括偏鄉與都市間的防治落差及性健康教育普及不足。性病的危險性不容小覷。根據衛福部淋病防治工作手冊,男性感染後可能導致精囊、前列腺發炎及不孕症;女性則可能出現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等症狀,甚至造成子宮外孕或不孕症。此外,未及時治療的淋病感染可能引發菌血症、淋病性關節炎,甚至造成終身損害。針對性病激增的現象,郭綜合醫院外科部長暨泌尿科主任吳建穎醫師由於長期在第一線因此指出,性病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衛福部帶頭實施全面的預防與治療策略。他建議,應加強青少年對性病的認識,包括症狀、預防方式及潛在後遺症,並提供隱私友好的篩檢與治療管道。此外,並進一步指出南部已有醫師和心理師組成的團體,由醫生解說疾病的認識,心理師解說情感面的問題,來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建議衛福部應設立心理與健康教育資源,促進情感教育與疾病預防的雙向發展。台灣性教育學會也提出,政府在青少年性健康促進方面的資源投入仍需大幅提升。保險套僅是最後一道防線,預防的關鍵在於讓青少年了解延遲性行為的重要性,這是對自身健康負責的最佳選擇。國教盟呼籲衛福部2點。第一,應立即擬定青少年性病防治計畫,主動應對感染風險上升的危機。適切考量建立醫師與心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設計適合青少年的全面性健康課程。第二,提升性病篩檢與治療的資源投入,確保青少年能方便且隱私地獲得必要服務。推動性病防治宣導多樣化,利用網路、短影音等媒體形式,吸引青少年主動參與。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提到以目前診所曾收治的性病案例中,就有年僅16歲的青少年同時感染菜花、梅毒與淋病的病例,由媽媽陪同來檢查,經了解就是因為暑假期間和朋友們對性好奇,而有了不安全性行為導致。顧芳瑜建議及早接種HPV疫苗不僅能夠減少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機率,HPV疫苗的最適接種年齡為9至45歲,鼓勵父母親除了支持家中孩子施打,若自己也未曾接種過,不妨考慮和孩子一起施打。值得提醒的是,接種第一劑時年齡在9-14歲只要施打2劑即可,若已年滿15歲以上則應施打3劑。

他約砲半年後性病才發作!妻泌尿道症狀糾纏10年 意外揭尪偷吃「染披衣菌」
年底假期氛圍濃厚,也增加兩性親密關係,近來門診發現,性病患者求診有增多趨勢,台中榮總感染科醫師黃薇諼就表示,近日收治一對情侶,兩人在未採取保護措施情況下有親密行為,男方事後發現小便有灼熱感,女方發現生殖器有異味和分泌物增多,男方坦承,半年前曾與陌生網友約砲,也未做安全性行措施,感染性病又傳染給女友,醫師提醒,披衣菌感染不治療,可能嚴重影響生育能力。黃薇諼表示,男方在發生危險性行為後長達半年才有症狀,而女方也是因男方的異常情況才注意到自己的感染狀況。據了解,披衣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性傳染病之一,常見症狀包括生殖器分泌物增多、有異味,小便灼熱,下腹疼痛,頻尿以及性交疼痛等,有超過50%的患者,在感染後無明顯症狀或僅有輕微不適,導致感染難以及時察覺。黃薇諼指出,無症狀的披衣菌感染,大多因為性伴侶出現症狀或曾有不安全性行為後擔心罹病,主動就醫檢測才發現。還有一些患者則是反覆出現類似尿道感染症狀,初期服用抗生素後有所改善,但症狀持續復發,最終前往大型醫院檢查才確診。她指出,未能及時發現並積極治療的患者,可能成為無症狀帶原者,透過性行為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黃薇諼提醒,有發生危險性行為除了可能感染披衣菌,也有可能感染其他性病,建議出現泌尿道感染症狀並有多重性伴侶者,應前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另據丹麥一份涵蓋50萬名女性研究發現,曾感染披衣菌的女性,相較於從未感染者,罹患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及輸卵管不孕的風險增加30%,另據2023年系統性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不孕男性的精子和精液樣本中,披衣菌感染率較高,且感染披衣菌的男性發生不孕的可能性是非感染者的2.28倍。另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0年的報告,全球15到49歲成年人中,性傳染病病例達3.74億例,其中披衣菌感染佔1.28億例,淋病感染佔8200萬例。疾病管制署也呼籲民眾,要採取有效預防措施,包括全程使用保險套並搭配水性潤滑液。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建議定期篩檢及早就醫治療。

有夠衰!科技男遭劈腿又染性病 小老弟竟流出白色分泌物
近期天氣寒冷,加上年底假期氛圍濃厚,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更加熱絡,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觀察到性病患者有增多趨勢,提醒民眾危險性行為不要輕易嘗試,也別忘做好防護措施。顧芳瑜分享,一位35歲的科技業男性,因女友劈腿分手,借酒澆愁之餘,透過交友軟體找人陪伴療情傷,事後幾天卻開始感到不安,因此前來求診,表明想進行性病檢查。由於病人在性行為後沒幾天就來求診,而性病檢查通常建議在性行為三週後進行較為準確,因此顧芳瑜原本想請病人晚點再來。然而,在進行脫褲檢查時卻發現,病人的生殖器已經開始流出白色分泌物,似乎有感染跡象,經過檢驗後確認感染了淋病和披衣菌。顧芳瑜表示,許多性病感染者通常不會只感染一種病毒,常見同時感染兩三種性病的患者,因此千萬不要輕忽與低估與陌生人愛愛的風險。他也提醒,雖然建議篩檢性病的最佳時機是性行為結束三週後,但如果已經出現疑似症狀,例如有分泌物、搔癢疼痛或是潰瘍,則應該立即就醫,畢竟及早發現和治療更有助於控制病情。

沒亂來也可能染性病!醫曝「5情況」都會得:感染者血液也危險
過去在上健康教育課程的時候,不少人會認為「固定性伴侶就不會得性病」,但泌尿科醫師高銘鴻解答,「忠誠不等於沒事」,性病風險也可能與過去的感染紀錄、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母嬰傳播或其他非性接觸途徑、潛伏期或慢性感染等等有關,「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高銘鴻日前在臉書粉專「泌尿科 高銘鴻醫師」發文分享,其實有不少人,即使是單一性伴侶還是得了性病,這些患者跑來求助時,常常都會疑惑:「醫生,我很乖啊,都沒有亂來,怎麼還是中獎了?」高銘鴻解釋,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原因是,如果伴侶曾經感染過性病,即使當前沒有明顯症狀,某些性病(例如菜花或生殖器皰疹)仍可能處於潛伏期,且有傳播的風險。高銘鴻說,有些性病(像是披衣菌或淋病),開始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感染者可能完全不知情,但仍具傳染性,而這也就是未經檢測的隱性感染,「那如果這時候發生了不安全的性行為,那當然就可能得病」。接著,高銘鴻提到,在固定關係中,若任一方曾有外遇行為,則可能將性病帶入關係中,即使外遇發生僅一次,風險也會存在,「當然不是說,如果你被你的伴侶傳染了,就等於對方偷吃了」。高銘鴻說明,像是HIV或B型肝炎等部分性病,還可以通過非性接觸傳播,如血液、針具共用,或在母嬰間傳播。因此,性病風險並不完全依賴性行為本身,「就是,可能你的伴侶不小心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那就算沒有出軌,也一樣會得病」。最後,高銘鴻說到,像是梅毒或HIV,在感染初期無法被察覺,其潛伏期又很長,固定伴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攜帶病原體,「無論如何,雙方定期做性病篩檢,還有每次都要戴套套,才是保護彼此最好的方式喔!」

約到愛滋患者!21歲男「賭一把」不吃事後藥 篩檢後哭到崩潰
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所引起的疾病,愛滋病毒會破壞人體原本的免疫系統,使病患的身體抵抗力降低,當免疫系統遭到破壞後,原本不會造成生病的病菌,變得有機會感染患者,甚至嚴重時會導致病患死亡。近期泌尿科醫師陳昭安就分享一個案例,一名21歲男子與網路上認識的男大生發生關係,事後對方聲稱自己患有愛滋病,沒想到男子選擇賭一把,不想掏錢吃事後藥,不料真的中鏢。根據《中時新聞網》的報導,泌尿科醫師陳昭安分享該案例,表示一名21歲男子向自己透露,約1個月前透過網路認識一名自稱男大生的網友,兩人相約碰面並發生性行為。事後對方坦承自己是愛滋病毒攜帶者,提醒男子進行檢測。然而男子因覺得花費一萬多元自費服用PEP藥物成本過高,加上認為感染機率低,選擇忽視該建議。一個月後,男子透過匿名篩檢,發現結果呈現陽性,隨後至醫院進一步檢查,確診感染愛滋病毒。在診間接到消息後,男子情緒崩潰,哭得全身顫抖,不斷質疑,「怎麼會這樣?」陳昭安指出,PEP藥物在高風險性行為後的72小時內服用,可大幅降低感染愛滋病毒的風險,但男子因心存僥倖未採取行動,終究不幸染病。事實上,疾管署也曾呼籲,民眾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性行為時應全程使用保險套及水性潤滑液,除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外,亦可預防淋病、梅毒等其他性傳染病;而對於有不安全性行為者或是另一半為愛滋感染者,進行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exposure prophylaxis, PrEP)亦是預防愛滋病毒感染的方式之一,透過穩定持續使用預防藥物,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可預防被愛滋病毒感染。疾管署也建議,有性行為者應至少進行1次愛滋篩檢,若有不安全性行為應每年篩檢,民眾可至醫療院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試劑(https://hiva.cdc.gov.tw/selftest/)進行篩檢,才能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旅遊怕中鏢1/日本買春「無套免加錢」 下場超慘烈!30歲金融男新宿見識一回染2性病
就愛去日本!根據日本觀光局統計,7月台人赴日破57.17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但外出遊玩也要預防染病,醫師透露,一位30歲男性赴日買春,受到「不戴套免加錢」的誘惑,因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而貪小便宜的下場就是男子嘴巴染淋病、而下體則驗出梅毒!受到疫情解封、日幣貶值影響,日本成為許多旅客心中的首選,根據日本觀光局最新公布的訪日外客數統計顯示,2024年7月赴日外籍旅客人數高達329.2萬人次,超過6月份的313萬人次,再創單月歷史新高;中國有77.65萬人次赴日;南韓以75.77萬人次緊追在後,台灣57.17萬名列第三名,但已創下台灣旅客赴日人數新高紀錄,足見台灣人對日本旅遊的狂熱。日本同樣創下歷史新高的,還有梅毒感染人數。根據日本國立傳染病研究所統計,梅毒病例從2021年起連續3年增加,2023年多達14906例,創下新高紀錄。日媒《朝日新聞》甚至以「50年1遇」來形容目前的梅毒的擴散速度,以東京都為例,截至今年9月1日,梅毒患者人數已累積至2640人,與去年破記錄的3701人增幅速度相近。日本政府推估梅毒大爆發與社群媒體、性產業結構改變有關,過去日本的風俗業皆會定期檢驗性病,但疫情期間收入受到影響,讓許多風俗女子自行出來接客,除了不再定期檢查,為了賺錢甚至標榜「不戴套免加錢」。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分享一位患者的慘烈經驗。「這位30歲男性是金融業上班族,單身的他前陣子去日本旅遊,聽聞日本新宿歌舞伎町附近的大久保公園有許多女性『站壁』,而且價格便宜,所以特別去見識。」顧芳瑜說,男子一開始有戴保險套,但後來女子宣稱『無套也不加錢』,於是便興奮地『攜槍上陣』,甚至連嘴巴都用上。沒想到回台灣之後,男子發現全身出紅疹、喉嚨也劇痛,猜測自己中鏢,於是趕緊就醫。「一驗之後就發現嘴巴有淋病、下體有梅毒,幸好淋病、梅毒都是可以治癒的,只要服用口服抗生素或施打青黴素就可控制住病毒,但未來並不會因此免疫,所以還是要堅守安全性行為的原則。」顧芳瑜說。日本一直是台灣民眾最愛旅遊的國家,隨著疫情解封、日幣貶值,赴日旅遊人數屢破新高。(圖/報系資料照)除了日本,包括南韓、美國的梅毒案例都不斷激增,南韓今年1至8月已有1881人感染,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美國則在2022年統計時,全國超過21萬人感染,改寫過去70年的最高紀錄。台灣也同樣發現梅毒案例增加,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數字發現,去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來到9941人,與前一年相比,15至24歲族群感染梅毒、淋病的增幅最為明顯,梅毒甚至上升接近2成之多。皮膚科醫師吳明穎表示,梅毒病程分為三期,梅毒一期的症狀是無疼痛感的潰傷,持續約2至6周,因為無症狀所以容易被忽略,但到了二期就會開始有變化,最常見的就是四肢冒出特殊紅疹,也有部分人會出現異常掉髮情形,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通常都能辨別。第三期病毒會開始侵犯身體各器官,如神經系統、心血管等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建議若有疑似症狀,還是要趕緊積極就醫,才不會後悔不已。

男病患無性行為「加油站大號竟染性病」 醫曝風險:有可能
在外上公廁要小心,否則也有可能感染性病。有男子自述沒有性行為,只是到加油站上大號,下體不小心碰到馬桶內側,結果幾天後發現尿尿會痛,還出現白色的膿。對此,泌尿科醫師也提醒出門上廁所,不要碰到馬桶比較安全。泌尿專科醫師朱信誠在《Threads》指出,最近好幾個男生因為淋病來看診,都自述沒有性行為,其中一人是在加油站公廁上大號染病,「那種坐式馬桶有一個斜面」,患者自述下體不小心碰到斜面,過2天開始發現尿尿會疼痛,而且流白色膿。朱信誠聽完表示:「那你GG很長耶!」病患一聽面露尷尬,但嘴角上揚,連忙撇清:「沒有,我只是坐比較前面…」。朱信誠解釋,這是有可能發生的。(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貼文一出,引發一番討論,多數網友都不相信,「這應該都在騙吧,不是說公廁機率超低的」、「那些說法只是給病人台階下,不要造成家庭失和」、「唬爛,不敢承認而已」、「碰到就淋病,那不就帶原者上廁所不洗手,按電梯按鈕之後摸過的人又摸嘴巴眼睛都中?不信」。對此,朱信誠解釋,如果沾染到有細菌的分泌物,是有可能的感染的,因為公廁不曉得被誰使用過,「我還是建議大家出門在外把自己的30cm收好,用一隻手捏住小頭,不要碰到馬桶比較安全」,另外酒精消毒並鋪衛生紙隔絕是不錯的方法。

梅毒警報!南韓病例增4倍「美破70年紀錄」 台灣15~24歲中鏢率高
梅毒在全球拉警報!梅毒主要藉由性行為作為傳染途徑,南韓今年1至8月已有1881人感染,遠遠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美國則在2022年統計時,全國超過21萬人感染,改寫過去70年的最高紀錄。日本案例上升速度也是史上最快,而台灣則集中在15~24歲年輕族群。根據《朝鮮中央日報》,今年1至8月南韓已有1881人感染,遠超過去年同期的4倍,當中進入第三級梅毒的患者有39人,可能併發中樞神經損傷。而在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也都出現病例激增的情況,美國在2022年突破21萬人感染,改寫70年來的最高紀錄,尤其是女性感染之後,再生下天生染有梅毒的嬰兒,根據統計,這些嬰兒會有40%在出生不久後死亡,或出現失聰、失明、發展遲緩等後遺症。直到今年9月初,單單日本東京都就累計2460人感染梅毒,預計到年底會超過去年的3701人,其中男性佔比高達70%,平均分布在20至50歲的年齡層,女性則多為20多歲的年輕人。日媒《FNN》報導,梅毒案例持續增加,成長速度被稱「史上最快」台灣也同樣發現梅毒案例增加,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數字發現,去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來到9941人,與前一年相比,15至24歲族群感染梅毒、淋病的增幅最為明顯,梅毒甚至上升接近2成之多。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雖然國人女性感染人數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2023年女性梅毒有1862人,較2022年的1535人,上升21%;2023年女性淋病有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醫療界認為,保險套的使用比例下降是造成梅毒個案增加的主因,並指出,有些半永久性結紮手術,讓許多人在動刀後,在發生性行為時不愛戴套,因此提高被傳染的風險。疾管署呼籲,梅毒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來回重複感染。

明通家族起底2/「他不只是放牛牧童」母慧眼妻舅扶持 打響葫蘆標治痛單
明通製藥創辦人張日通先後娶兩房,外界鮮少知道,二代共九名子女中有二人取得「藥劑師證照」、二人當醫師,媳婦也是藥劑師或醫師。CTWANT記者獨家專訪二房子女,張日通從西藥起家後,轉去大陸中醫,長女張順美曾陪同父親一塊找藥材,從黑龍江到廣西,做成感冒治痛單、治傷風,與清冠一號配方相近;販售中的「漢方胃腸藥」,去年一度引來國際藥廠上門談合作,後來不了了之。CTWANT記者日前採訪到創辦人二房兒女張順美、張光明與張光發姐弟。據張光發整理的明通藥事歷史資料,創辦人張日通1914年出生,在農業社會裡,小學生放學回家多幫忙大人農務工作,常常赤腳去幫放牛吃草工作,一個小孩每人分配一頭牛。張日通小學就讀水堀頭分教場,成績優異,獲得許多獎狀,曾通過台中師範筆試,但在口試時,最後卻沒被錄取,後來有一傳出可能是當時學校考官看到張日通畢業自水崛頭分教場,而師範裡同樣有水崛頭分教場畢業的學長曾跟老師打架,被紅點註記,張日通的考運可能因此受到影響。台中張日通1934年於水堀頭創立日通堂藥房,第一個藥品即是孔子商標的固理保淋。(圖/記者方萬民攝)雖然張家世代務農,但張日通母親張謝葉看出長男不是一般放牛牧童,便用自己的私房錢,以每月2塊錢代價雇用另一名小學生來放牛,讓張日通到西屯老街中藥店學手藝。自中藥行學徒出身後,張日通從藥方典籍上尋找做為西藥、中西混合藥方的來源,創業並成家,他娶妻兩房,大房妻子賴氏一家多從事西藥房生意,二房妻子曾家則開設銀樓,「我小時跟大媽(賴遠)很親,是大媽哄著我入睡,睡在大媽房裡……」「實在要感謝大媽賴遠本人及娘家的幫忙,才有今日的明通。」張順美、張光明姐弟告訴記者。二房么子、明通藥事文化館長張光發牙醫師進一步解釋,明通成長茁壯歷程,「這和在台中西屯老街開西藥房的賴家阿舅很有關係,幫助到正在起步階段的父親與日通(明通前身),讓父親學習不少製造藥品的知識與方法。」「93歲三叔張西城也提到軍功寮嫂嫂賴遠嫁到張家,當時他還一歲幼小襁褓,就受到嫂嫂的照顧,讓他迄今念念不忘。」「我阿公後來也有去大陸學中醫,晚年有當中醫師專門醫治小兒感冒等。」張光發整理明通發展歷史過程中,訪問張家第一代長輩,收集到不少口述資料。1934年,張日通20歲時以「日通堂製藥所」開始從事藥業買賣,隔年,出品「固理保淋(Kolihorin)」,是明通最早的一款藥品,使用的是孔子人像的商標,該藥為丸狀,根據漢藥真方調合煉成泥膠製而丸,不可咬破,專治急性淋病、膀胱炎、尿道炎等。明通藥事文化館中保存著明通製藥的生產器具。(圖/記者方萬民攝)接著推出キング散、大王散,前者用於感冒發燒退燒藥,後者為二戰後1945年由明通製藥家庭配置社出品的止痛藥,這些藥品包裝及logo經歷「朝日牌」、「日通老牌」、「明通葫蘆鼎牌」等,也就是今日國人熟知的「明痛治痛單」葫蘆瓶裝的前身。張日通製藥嚴謹,對子女教育更是嚴格,他要求選讀跟製藥相關的「藥事科系」,並須取得藥劑師證照,兩房共九名子女中,張光雄、張順美二人達標,取得藥劑師證照,張光明則當骨科醫生,張光發當牙醫師,另三人則加入家族事業。明通藥事文化館長張光發牙醫師,期盼明通邁向100年有嶄新里程與新風貌。(圖/方萬民攝)張光發告訴記者,早期明通治痛單、治傷風等成藥,透過「寄藥包」方式深入到每個家庭中,「那時還是紙做的寄藥包,裡面放了感冒、鎮咳、發燒、胃藥、牙痛、中暑、腹瀉、消炎及外用紅藥膏等藥品。」「當時都是手工製藥、包藥,也容易發霉,因此每隔一到三個月,藥廠就會派人到府查點藥品的保存情況,將以使用或過期的藥品補充或是更換。」「明通治痛單的原名是明通治痛丹,後來衛生局等主管機關認為可能衍生『仙丹』等疑慮,就改成同音但不同字的『治痛單』,這個名字更換的小故事,很多人不知道。」張順美也提到,明通推出的成藥配方,多是古籍藥典中記載的,「製藥技術貴在材料來源,不同地方出產的藥材,在熬製過程中的質地也不同。」為了找尋適合的藥材,張順美早期陪父親赴大陸十多趟,從黑龍江到廣西,不分四季,親嘗親試,「疫情期間,我們還成了藥廠中的藥廠,因為我們有保存了許多藥材,我們專做的感冒治痛單、治傷風,其實配方與清冠一號是相近的。」CTWANT調查,明通「漢方胃腸藥」的藥材來源、製作方法等,近期曾被國外知名藥廠看上,「對方說要租借我們的藥證,一年支付4萬元,簽約一次簽三年,明定第一年要供貨給他們300多萬顆,但沒說第二年、第三年要出多少貨。可是藥證沒有用租的呀,這很奇怪!」「我們開價上千萬元買斷,後來就不了了之。」現任明通製藥監藥師的張順美與弟弟張光發牙醫師提到此案,都覺得怪,也問不出答案。

青少年性病例創6年新高 16歲男一次中鏢菜花、淋病、梅毒
適逢開學,今年北市率先首次擴大國中男生公費接種九價HPV疫苗。顧家醫療總院長顧芳瑜呼籲,家長們應多支持家中適齡孩子接受施打,因為青少年正是容易對於「性」感到好奇卻又一知半解的年紀,可能因一時衝動或受同儕影響而想要嘗試,卻又缺乏預防保護觀念。顧芳瑜建議及早接種HPV疫苗不僅能夠減少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機率,同時還是少數具有防癌效果的疫苗,能協助女生預防子宮頸癌、外陰癌、也有助預防好發於男生的頭頸癌、肛門癌或陰莖癌等生殖泌尿道癌症,其中頭頸癌在亞洲國家的好發性又較其他國家高。據衛福部疾管署統計,去年13至18歲青少年的淋病與梅毒病例均創下近6年新高,且據相關醫學研究指出,不分性別,一生被HPV感染機率高達8成,最有效的預防感染方式就是接種HPV疫苗,而青少年階段接種則可達最大保護效果。顧芳瑜提到以目前診所曾收治的性病案例中,就有年僅16歲的青少年同時感染菜花、梅毒與淋病的病例,由媽媽陪同來檢查,經了解就是因為暑假期間和朋友們對性好奇,而有了不安全性行為導致。由於打疫苗需要父母同意,顧芳瑜表示有些父母可能會對施打HPV疫苗的必要性存疑,或者帶有錯誤見解,擔心施打疫苗是否變相鼓勵性行為,因而不同意孩子施打,反而錯失這個提供絕佳保護且由政府補助的良善政策,極為可惜。顧芳瑜更建議,由於HPV疫苗的最適接種年齡為9至45歲,鼓勵父母親除了支持家中孩子施打,若自己也未曾接種過,不妨考慮和孩子一起施打。值得提醒的是,接種第一劑時年齡在9-14歲只要施打2劑即可,若已年滿15歲以上則應施打3劑。

未成年少女染性病數增!醫憂七夕後性病潮 警告「3異狀」看到快跑
有感染科醫師指出,近期臨床觀察年輕性病個案增加,而且暑假期間接連有好幾個15、16歲的女孩子,與交友軟體認識的網友發生性行為而染病,接下來又是七夕情人節,根據以往經驗恐怕又有一波染病潮。醫師提醒年輕人,要發生性行為前,最好多了解對方狀況。倘若進行性行為時,發現對方生殖器有分泌物、聞到異味或者出現潰瘍等情況,最好趕快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直言,很多人會藉七夕情人節等節日的名義「放縱青春」,往往導致節日過後因為性病來就醫的人數增加。黃高彬指出,其實從暑假以來,他就接連碰到很多15、16歲的年輕女孩因為性病就醫,其中又以淋病、梅毒為多,這些少女大多懵懂無知,透過交友軟體與網友見面沒幾次就發生性行為。他提到其中一個病例,是雙方已經發生關係2、3次,對方才告訴她自己有淋病,嚇得少女趕緊就醫,事後檢查也確實「中鏢」。還有一名少女是被見面沒幾次的網友強迫發生性關係,來就醫時已經下體潰爛,檢查後確認感染梅毒。黃高彬指出,性傳染病其實相當難預防,即便使用保險套提供保護,如果年輕人動作相對粗暴,依然可能有感染風險。他建議年輕人交往,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象是否有不好習慣,性行為前如果發現對方有生殖器潰瘍、分泌物、異味等情況,最後快跑。即使當下拒絕可能會有困難,甚至有些品行不佳的對象可能會有暴力行為,但還是要冷靜想辦法安全脫身。另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數據,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疾病確有增加趨勢。統計2023年整體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2022年相比分別上升2%、3%;其中增幅最多是15歲至24歲的年輕族群以及女性,去年梅毒的新增個案分別比前年上升約20%,「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疾管署提醒,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此外,孕婦感染梅毒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感染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至於淋病,疾管署表示,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也提醒,若有患者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互相交叉感染。

26歲女喉嚨痛看耳鼻喉科好不了 她私密處出現症狀「尿尿會痛」原來得淋病
喉嚨痛居然是染上淋病!一名26歲女子因為喉嚨卡卡且伴隨反覆疼痛,原以為只是感冒,但吃藥一段時間未見改善,私密處還開始出現症狀加上尿尿疼痛,這名女子於是去看泌尿科治療時才驚覺,這一切的不適症狀都是「淋病」引起。根據泌尿科顧芳瑜醫師在臉書表示,近日疫情擴大,提醒若喉嚨出現疼痛症狀伴隨私密處有症狀,可能要小心是感染性病「淋病」,顧芳瑜分享,近期遇到一名年約26歲的女性求助門診,原先她覺得喉嚨卡卡伴隨著反覆疼痛,認為是感冒,所以她先到耳鼻喉科看診,但過一段時間卻未改善,直到私密處開始出現症狀加上尿尿會痛,來到泌尿科治療時才得知,自己染上「淋病」。顧芳瑜醫師說明,淋病不只藉由下體性接觸傳染,口交接觸也有可能會因此感染,這是在臨床上常見的情況,但卻常被大眾忽略調的傳染方式,「因為普遍『壞壞』時,大家想的是戴保險套,但嘴巴戴套呢?當然是不太可能的…」。顧芳瑜醫師指出,女性有時難以察覺感染淋病,因為症狀不如男性明顯,且臨床上也遇過下泌尿道無症狀,僅有喉嚨反覆疼痛,「所以壓根沒想到」。顧醫師也強調,淋病是可以治療的,建議施打「單一劑量的第三代頭孢子菌素」搭配口服抗生素治療。除此之外,顧醫師也提醒,切記伴侶也要同步治療,「很多人往往治療好了,但還是在短時間內一再感染,才發現因為並不敢跟伴侶坦承生病了,導致自己治療好了,淋病卻像是乒乓球一般,在伴侶之前互相傳染」,和伴侶共同治療才能有效避免淋病反覆發生。顧芳瑜分享,近期遇到一名約莫26歲的女性求助門診,一開始她覺得覺得喉嚨卡卡伴隨著反覆疼痛,直到私密處開始出現症狀加上尿尿會痛,來到泌尿科治療時才意外發現,原來根本這一切的不適症狀都是「淋病」引起。(圖/翻攝自臉書)

15歲淋病患者「這理由」不願戴套 專業醫感嘆:疏通比防堵重要
近期因為有高中生不知曉大禹治水的故事,這讓「大禹」成為不少民眾討論的話題。泌尿科醫師呂謹亨就表示,在他的領域中,其實也能用到大禹治水的觀念「疏通比防堵重要」,更拿一個15歲淋病患者來舉例說明。泌尿科醫師呂謹亨日前在FB發文表示,在診所中,其實性傳染病的患者遠比醫院還多,像是最常見的淋病、菜花,甚至也有梅毒、愛滋的患者,而且患者的年齡層有時低到令人難以想像。呂謹亨提到,先前他就曾接手一個15歲的淋病患者,尿道一直有黃白混濁的分泌物。當時該名患者來診所做性病篩檢和治療後,呂謹亨醫師勸他要休養一段時間,而且不要再繼續危險性行為了。但是一個月後,該名患者又來報到,呂謹亨醫師詢問他病況,該名患者自述上次打針吃藥後,症狀有明顯改善,但因為實在忍不住,所以有發生一次性行為。但被問及是否有戴套的時候,該名少年表示「沒有耶,沒有帶比較有感覺」。面對少年的回答,也讓呂謹亨醫師認為「果然,一味的禁止,有時反而有反效果。這就是所謂的禁果效應」,最後他決定向該名少年說「好吧,如果真的實在忍不住,記得一定要全程戴保險套!菜花、HPV疫苗要打滿,該吃藥的時候就要吃藥」。呂謹亨醫師事後也解釋,性病高危險群病人的預防方式就是:全程戴保險套 (包含口交)接種HPV疫苗定期篩檢性傳染病性伴侶也要篩檢及治療若不幸得病,盡快就醫避免延誤病情除此之外,呂謹亨醫師也提到,目前愛滋病有有「事前藥(PrEP)」與「事後藥(PEP」兩種。事前藥(PrEP)較方便且便宜,但要在發生性行為前24小時內服用共2顆,發生後再連續服用共2天;若要長期預防則要持續1天服用1顆。事後藥(PEP)則要在發生性行為之後的72小時內服用,持續服用28天。另外他也提到,在臨床研究上,發生無套性行為後的 24 小時內,服用強力黴素 (doxycycline) 抗生素,可以將梅毒、淋病和披衣菌的感染機率降低約三分之二! 但是要小心長期使用可能有產生抗藥性菌種的問題。

2月大嬰染先天性梅毒 疑似母親生產前「不安全性行為」
疾管署今(21)日表示國內確診1例先天性梅毒確定病例,為2個月大嬰兒,6月上旬因發燒至40度就醫,就醫時因有皮膚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出現骨質異常症狀,醫師通報為疑似先天性梅毒,後經檢驗確診先天性梅毒;醫生進一步對案父及案母抽血檢驗梅毒均為陽性,一家3口一起接受治療中。案母雖於孕期第12週、第32週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週後至生產前的不安全性行為因而感染梅毒所致。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亦也上升,以美國為例,2022年先天性梅毒病例增加超過3,700例,較前一年上升755%。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去(2023)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與前(2022)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梅毒2023年1,480人,較2022年1,239人,上升19%;淋病2023年2,783人,較2022年2,594人,上升7%)。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女性梅毒2023年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女性淋病2023年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另我國近年每年約1至2名先天性梅毒確診個案,未有增加趨勢,有賴我國防治政策包括孕婦定期產檢梅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疑似個案追蹤通報等執行措施與民眾的配合。疾管署說明,梅毒和淋病都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孕婦感染梅毒如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淋病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孕婦須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意指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重複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妹子交往1個月戴套「慘染菜花」 她3度電燒仍復發:活在恐懼中
一提到性傳染病,許多人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菜花、淋病,感染原因不外乎「不安全性行為」,一名妹子悲喊,與男友交往全程都有戴套,後來發現對方不老實,交往1個月就分手,殊不知日前發現感染菜花,電燒第三次又發現復發,後續治療與追蹤至少半年時間,讓她淚嘆「金錢快負擔不起」,貼文曝光後,有網友好奇戴套也會中菜花嗎?這名女網友在Dcard上發文,透露在4月底認識一名男生,起初覺得對方很幽默便對他有好感,約會沒幾次後就答應交往,沒想到發生關係後,竟是悲劇的開始,原PO原以為遇到單純的男生,沒想到有次他喝醉說溜嘴,原來對方性經驗很豐富,讓她聽完後沒幾天就跟對方分手,也封鎖聯絡方式,不過5月底她突然發現,私密處有突起異物,到婦產科就診後確診得了菜花。原PO直言,和對方發生關係前已經半年沒做過了,當下知道是菜花後,認為很大的機會是被前男友感染,礙於擔心對方不承認,只好自己花錢電燒掉,沒想到過了10幾天後再次復發,又再電燒第二次,讓她直呼「每天都活在恐懼之中」。這名網友一個人跑了大大小小的醫院,怎料又復發第三次,醫生說治療需要3個月,追蹤還要再3個月,讓原PO心累喊,「我沒有資格再愛人了,也不敢再愛人了」。原PO文一曝光,立刻引來不少網友安慰,「生病確實很崩潰,而且還沒人可以陪你分擔這個壓力」、「你懂得及時止損,你已經很棒了,並且想恢復成正常人,錯不在你」、「這不是妳的錯,如果妳願意,告知家人會不會好一點,這感覺是長期抗戰,一個人承受實在太辛苦了」。還有網友回覆,「打九價(子宮頸疫苗)+運動,免疫力好比較不會復發,也燒過兩次的過來人經驗」、「每天洗完澡用臉盆裝溫水,採用坐浴,坐在裡面泡一下(殺菌),起來之後擦乾,可以用吹風機吹下體保持乾燥,會好的比較快!提高自己免疫力,不要熬夜」。另外,有網友好奇問,「有戴套也會中嗎」,原PO強調,性行為都有戴套,而醫師向她解釋「沒覆蓋到的皮膚都會傳染」,根據權威醫學網站《Medicalnewstoday》指出,菜花是一種傳染病,通常通過直接的性接觸傳播,其特徵是由人乳頭瘤病毒(HPV)引起的。這些疣可能出現在生殖器、口腔粘膜、肛門附近或直腸,對性活躍的人來說,採取預防措施很重要,包括禁慾、使用保護措施,如避孕套,而且一定要全程使用。原PO交往一個月就分手,不料感染菜花。(圖/翻攝自D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