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變
」 流感 糖尿病 患者 治療 醫師
5旬糖友配鏡視力未改善 一查竟是糖尿病引發白內障
56歲張先生是企業主管,因工作需要經常應酬,長期高壓加上飲食不規律,在40歲時就被診斷得了第二型糖尿病,這十幾年間持續在內科接受血糖控制治療,但仍控制不佳,近幾個月來逐漸感覺到雙眼視力變得模糊,尤其在夜間開車時畏光情況特別明顯,有時甚至無法看清路面。張先生雖然曾嘗試到眼鏡行重新驗配眼鏡,但配鏡後視力並未得到改善,在家人建議下決定到醫院眼科門診尋求診治。經詳細檢查後發現張先生的水晶體已出現混濁,確診罹患白內障。糖尿病與白內障密切相關 發生年齡早於非糖尿病者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眼科何明芝醫師說,糖尿病和白內障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性,因為長期高血糖會影響眼內組織的代謝,導致水晶體的結構變質和霧化,造成白內障。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更容易引發水晶體混濁的情況,因此,糖尿病病人發生白內障的年齡往往比非糖尿病病人的年齡還要早。微創超音波乳化手術 傷口小、恢復快、併發症風險低白內障對視力造成的影響是逐漸進展的,何明芝醫師表示,透過手術的方式大多數病人的視力都可以得到改善。目前也有微創超音波乳化手術技術,只需要極小的切口就可將混濁的水晶體分解並吸除,再植入人工水晶體,優點是切口小、術後傷口愈合較快、手術時間短,也比較不容易發生如傳統手術中的出血和感染等併發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風險也高 每年應接受至少一次眼科檢查何明芝醫師指出,除了白內障外,糖尿病病人也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高危險群。由於長期高血糖可能損害視網膜中的微小血管,導致滲出、出血,視力將受到極大影響,甚至有失明的可能性。所以糖尿病病人應每年至少接受一次眼科檢查,及早發現病變徵兆,並在需要時進行治療,如雷射或藥物注射等。任何眼科手術前 應注意血糖狀態何明芝醫師強調,糖尿病病人雖然面臨更高的風險,但只要定期檢查和積極治療,仍然能夠維持良好的視覺健康。而在進行任何眼科手術前,必須特別注意血糖控制,確保在穩定血糖狀態下接受手術,不僅有助於減少術中的併發症風險,也能促進術後復原。術後需密集追蹤和定期檢查,確保能夠維持手術效果,並預防糖尿病造成其他的眼部問題。【延伸閱讀】糖尿病易出現嚴重併發症!專家提醒「這2件事」不可忽視沒症狀也可能視網膜病變 醫提醒:糖尿病患者這檢查每年必做一次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45

發燒腹痛血便…「3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女童曾喝私人加工羊乳
國內出現今(2025)年首例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個案,為南部未滿10歲女童,疾病管制署今(20)日表示,個案於3月8日出現高燒、間歇性腹痛、血便、活動力下降等症狀,至急診就醫後收治住院並通報,於3月18日檢驗確診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目前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已邀集農業部、食藥署及地方政府就疫情調查、防治策略及因應作為討論。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個案於潛伏期無動物接觸史,發病前無食用生菜或生肉,但曾飲用私人加工處理之羊乳,經衛生單位抽驗檢驗結果為陰性。衛生單位已會同農政單位啟動相關調查,匡列相關接觸者共34人,均無疑似症狀,其中家人、接觸者共5人採檢,並檢驗食品檢體,結果均為陰性。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自1999年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5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發病年份分別為2001年及2019年各1例、2022年2例及2025年1例,個案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20多歲,男性2例及女性3例,其中以未滿10歲為多(佔80%)。疾管署提醒,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圖/中國時報記者鄭郁蓁攝)疾管署說明,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且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汙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可能會引起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病原所產生的類志賀氏毒素是導致腸黏膜出血及腎臟病變的主要原因,較常見的血清型主要為O157,其他血清型如O26、O45、O111、O103、O104、O121及O145等亦可能致病。疾管署提醒,預防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應落實手部衛生及飲食安全,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調理肉品應充分加熱至中心溫度達75℃以上;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以降低感染風險。此外,民眾選購農產品時,應優先選購具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CAS)的產品,而羊乳產品認明包裝瓶蓋貼有農業部輔導中華民國養羊協會核發之GGM鮮羊乳標章。民眾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及飲食史;醫師如遇疑似病患時,請儘速通報,並採集相關檢體送驗,及早給予病患適當治療,防範疫情擴大蔓延。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胖大叔得糖尿病!連續血糖監測半年助他瘦7公斤變型男 醫籲4症狀須留意
一名身高約170公分、體重原本約80公斤的57歲張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服用糖尿病藥物超過10年,但最近發現血糖控制不佳,偏好過量高醣類飲食的他,有鑑於門診衛教成效不彰,因此裝上連續血糖機監控血糖,暫不調整用藥,3個月後回診,糖化血紅素從8.8降至7.5,體重也減少5公斤;再過3個月,糖化血紅素已降至6.9,體重則再降低2公斤,終於能開心地穿上勁裝,神采飛揚。榮新診所副院長康宏銘表示,初期糖尿病並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加劇出現吃多、喝多、尿多和體重下降等情況,其他可能還有身體黏膜發炎、傷口不易痊癒、手麻腳麻、晚上腹瀉、視力變差、生殖器發等情況,但有患者甚至無症狀,因此較難自覺。然而,身體長期處於高血糖狀態,會對全身器官造成慢性傷害,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或視網膜、腎臟、神經、周邊血管等部位病變,及免疫力降低等多種併發症,因此糖尿病患應積極控制血糖,以免落到洗腎的境地。民眾評估血糖控制好壞,可參考平時的血糖測量記錄及抽血檢驗的糖化血紅素數值。康宏銘指出,血糖是測量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空腹血糖正常值應小於100毫克每公合(mg/dL)、飯後140毫克每公合(mg/dL),糖化血紅素是指最近1至3個月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正常值約7以內,但糖化血紅素的差異極大,一名血糖平穩的人和血糖高低落差大的人,可能平均後糖化血紅素的數值一樣。康宏銘指出,傳統居家血糖監測是單點測量,最多3餐飯前後與睡前共7次,但無法顯示整天的血糖變化,且有患者可能承受疼痛能力有限無法落實。多虧近年來進步的醫療科技,連續血糖機的操作變得更加簡便且親民,通常一次配戴10天至2周,讓機器自行監測數據,可提供血糖變化曲線,再配合可記錄個人飲食、運動與生活型態的應用程式,解讀健康情況。康宏銘提醒,糖尿病分為4型,其中健保給付一年2次第一型糖尿病患連續血糖監測儀,有的患者還可自費胰島素幫浦,透過皮下注射胰島素維持血糖穩定,第二型糖尿病患的連續血糖監測儀則需自費,由於是貼片式器具,除非是先天敏感性皮膚、無法承受異物感的民眾,否則較傳統居家血糖監測儀還方便,將血糖目標設定為70至180毫克每公合(mg/dL),至少70%的時間在TIR。原來,連續血糖機讓胖大叔變身型男?康宏銘解釋,有些專家認為連續血糖監測是一種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於患者增加對疾病的知識,進而改變自我照顧行為,調整生活行為及飲食型態,因此體重管理也變得較容易。其中,糖尿病前期的患者,也可修正生活行為、飲食習慣,達到預防或延緩糖尿病。體重過重或肥胖導致的糖尿病患,也能適度減輕體重,對控制血糖也有幫助。康宏銘提醒,糖尿病分為4型,其中健保給付一年2次第一型糖尿病患連續血糖監測機,有的患者還可自費胰島素幫浦。(圖/林則澄攝)最後,康宏銘提醒,糖尿病患不論是用何種方式記錄血糖,仍須定期回診,與醫師密切合作,了解監測數值的意義,切勿任意調整藥物,才能降低併發症機率,同時患者也可學習認識自己的身體,了解各種食物的特性,減少地雷飲食,包括高醣類的加工食品或炸物,或以勾芡料理的家常菜,並留意每餐份量,除了能減少血糖波動、穩定健康狀態,也有助於醫師調整用藥。

洗腎患者「主動脈瓣膜狹窄」惡化快 醫:恐猝死勿延誤治療
一位63歲的男性洗腎患者,半年前發現主動脈瓣有輕中度的狹窄,未料近日回診時突然休克倒地,所幸經急救後恢復心跳。醫師透過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他的瓣膜已惡化至嚴重狹窄。經過評估及健保申請,醫師為患者進行了經導管主動脈瓣膜植入術(TAVI),術後患者恢復狀態良好,入院至出院前後不到兩週,目前除了定期進行腹膜透析外,其餘生活已回歸日常。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內科詹仕戎醫師指出,一般人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和瓣膜都會出現鈣化的情況,不過洗腎患者由於體內電解質代謝異常,導致鈣和磷離子失衡,使得鈣離子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和瓣膜、形成鈣化,進而引發瓣膜狹窄的問題。其中主動脈瓣是左心室和大動脈之間的重要閥門,一旦出現嚴重狹窄,心臟需要更大的壓力才能將血液推送到全身。長期下來,心臟可能因負荷過重而匱乏,最終導致心臟衰竭。「主動脈瓣膜狹窄」可致心臟衰竭、猝死 醫籲勿延誤治療詹仕戎醫師表示,胸悶,容易喘或是稍微活動就會心跳加速,甚至出現血壓不穩、突然下降等情況,都是心臟出現問題的警訊。建議洗腎患者應每年定期進行心臟檢查,若心臟瓣膜出現問題,醫師可透過聽診檢查發現心雜音,進一步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如果瓣膜病變情況嚴重,就需要及時進行介入處理。多數洗腎患者可能同時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台北慈濟醫院心臟外科諶大中主任就指出,對這些患者而言,長期就醫已讓他們身心俱疲,當得知自己又多患一種病時,患者經常缺乏就醫及治療的意願。然而,洗腎患者的瓣膜狹窄惡化速度較一般患者快,可能一兩年內就會由輕度發展至重度。而主動脈瓣膜狹窄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嚴重的心臟衰竭,甚至引發心臟驟停,造成心因性猝死,對生命是極大的威脅。醫師提醒患者應提高警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洗腎不順 恐是心臟問題惹禍!及早治療患者有望重返日常許多洗腎患者因心臟瓣膜問題,在洗腎過程中出現胸悶、血壓下降,導致洗腎不順利,身體難以有效排除水分和毒素。諶主任指出,若能在心臟功能嚴重受損前及早治療,為患者植入功能正常的瓣膜,改善心臟功能後,患者洗腎時不再出現頭暈、呼吸困難、疼痛或血壓下降的情況,能夠順利完成每次的洗腎過程,讓患者感到神清氣爽。患者也有機會回歸日常生活,從事喜愛的活動,例如運動和旅行都不是問題。置換瓣膜無需開胸!「TAVI手術」傷口小 恢復速度快諶大中主任說明,目前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有兩種手術方式:傳統開胸手術和TAVI微創手術。傳統手術需要開胸、停止心跳,將鈣化的瓣膜切除後置換新瓣膜,但對高齡或有多重疾病的洗腎患者來說風險較高。相較之下,TAVI微創手術只需從鼠蹊部開一小傷口,從股動脈置入導管將新瓣膜送至主動脈瓣膜位置,手術過程相對簡單。在恢復期方面,諶主任指出,傳統開胸手術病人約一週後可出院,但胸骨完全癒合需要2-3個月。而TAVI微創手術的恢復速度更快,病人通常2-3天就能出院,1-2週後即可恢復正常生活。TAVI微創手術造福高風險族群 有條件納入健保TAVI微創手術已納入有條件健保給付,但需經醫師評估確認患者符合高風險條件,並提出申請。台北慈濟醫院由心臟內科與心臟外科組成「瓣膜疾病治療團隊」,透過雙科醫師的綜合評估,共同為患者制定最適合的治療策略。詹仕戎醫師指出,對於高齡或合併多重疾病,經醫師評估不適合傳統開胸手術的高風險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I微創手術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治療選擇。評估患者風險時,醫師會考量年齡(如80至90歲以上)、共病情況(如曾進行心臟手術、肝腎功能異常、慢性肺阻塞等),以及失智、行動不良等因素。術後控制三高是關鍵 醫:仍需遵照醫囑服藥勿擅自停藥諶大中主任提醒,心血管疾病往往與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慢性病有關,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患者還可能併發冠心病。因此,即使進行瓣膜置換手術後,患者還是要注重血壓、血糖和血脂肪的控制,以及遵照醫囑服藥,切勿認為手術完成後等同徹底痊癒,就擅自停止服藥。 【延伸閱讀】近5成洗腎病人因「這1病」所致! 醫呼籲:定期篩檢、追蹤是關鍵洗腎不只洗毒素 營養也會流失!腎友們這樣補身體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01

糖尿病恐併發視網膜病變 醫師籲定期檢查守護視力健康
糖尿病不僅影響血糖控制,更可能導致多種併發症,其中視網膜病變對患者視力的威脅最為嚴重。35歲的王小姐雖然血糖控制良好且無視力問題,但在例行回診時,經醫師建議進行眼底檢查,意外發現視網膜已有輕微病變。所幸及時發現並轉介眼科治療,避免視力進一步損害。此案例顯示,即使沒有明顯症狀,定期檢查仍是守護眼睛健康的關鍵。早期發現病灶 預防症狀惡化臺中榮總嘉義分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吳崇榮指出,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見且危險的併發症之一。許多患者因為視力無明顯問題而忽略檢查,但事實上,視網膜病變初期並無症狀,等到察覺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統計顯示,每4位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位可能發展成視網膜病變,且隨著病程延長,發病機率逐年上升,10年後可達60%,20年後高達90%。為了守護「靈魂之窗」的健康,醫師建議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眼底檢查。全方位照護 靠科技輔助吳崇榮主任表示,對確診糖尿病且正在服用血糖藥物的患者,會在門診看診時由醫師評估並開立眼底鏡檢查單。目前糖尿病衛教室配備3D全自動眼底攝影機,免去散瞳的麻煩,檢查便捷快速,並由AI輔助判讀眼底圖,提升診斷準確度。如眼底檢查結果異常,個管師將協助轉介至眼科門診,進行後續追蹤和治療,避免視網膜病變惡化,降低失明風險。即使檢查結果正常,仍建議每年進行一次檢查。吳崇榮主任也提醒患者,應與醫師共同合作,規律服藥、調整飲食,保持血糖穩定,有效預防併發症,讓糖尿病控制更全面、更有效。【延伸閱讀】斑馬線怎麼歪了? 45歲男就醫檢查眼底出血,竟是「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新型降血糖藥物大發現!降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低血糖和心衰竭風險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85

子宮頸抹片檢查每年必做! 「這些」篩檢有補助
近年來常會收到健康服務中心或醫療院所的來電或是簡訊提醒:「您今年抹片檢查做了嗎?」好不容易擠出時間,鼓起勇氣來到醫院,卻發現除了癌症篩檢外,還有好多的檢查項目可選擇,如果要做一系列的檢查是否可以來一趟就全部完成呢?每年必做子宮頸抹片檢查 降低癌上身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曹如謹指出,每項檢查都有檢查的必要性,醫師會依據年齡、個人生活或疾症背景的不同,安排最合適的篩檢項目。不管有多忙每年一定要記得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根據統計分析連續做三年的抹片,可大幅降低誤差(偽陰性率),將子宮頸癌的偵測率提升九成以上。抹片主要是檢查細胞病變,而跟子宮頸癌的「原因」最相關的是HPV人類乳突病毒,可自費在做子抹檢查時一併檢驗。北市衛生局更加碼擴大篩檢對象,凡設籍北市24歲以下之女性每三年補助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另建議凡有過性行為,就會增加感染風險,做抹片篩檢同時還可以順便檢查有沒有陰道感染。若本身有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也同時加做健保的陰道超音波,追蹤病灶大小,來一次門診就全部檢查完畢。乳房攝影、骨質密度檢查莫輕忽 加強追蹤護健康另針對40歲-74歲的女性國健署補助每兩年可以做一次乳房攝影,北市衛生局也加碼擴大篩檢對象,凡設籍北市75歲以上之女性每二年補助一次乳房攝影,其間如果想加強追蹤,可以加掛乳房外科,做乳房超音波;如果擔心攝影很痛而不願檢查之女性也可以試試看自費的ABVS全自動超音波。最後是比較少人知道的骨質密度篩檢,剛邁入更年期女性尤其需要做一次,知道自己身體的基本狀況;而長期吃類固醇、有其他風險、完全沒做過的年長者,也強烈建議要自費做這項檢查,流程就像照X光一樣,隔週回來看報告,就能知道自己是否有骨質疏鬆。 【延伸閱讀】子宮頸抹片檢查前要注意哪些?篩檢異常怎麼辦? 子宮頸癌篩檢一次看!子宮頸癌是女性死亡率第七位! 子宮頸抹片檢查前3件事要注意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58

小吃攤闆娘患青光眼多年 忙到忘點藥視力急遽下降
66歲張婦經營小吃攤,早年因罹患青光眼,需定期就醫檢查,接受青光眼藥水治療,病情始終保持穩定、視力良好。但疫情期間她只敢到藥局買藥,之後甚至連藥水都忘記用,之後又因工作繁忙忘記用藥長達一年多,這才發現視力急遽下降,連菜單上的字都看不清楚,還經常端錯菜,夜間更不敢開車。青光眼不可逆 眼壓高、老年人是高風險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蘇振文表示,青光眼的高風險族群包括眼壓偏高者、老年人、眼軸較短者與角膜厚度較薄者,主要治療方式為使用降眼壓藥物,部分患者則可考慮施行選擇性虹膜雷射整形術(SLT),進一步降低眼壓;萬一青光眼患者若同時患有白內障,則會建議務必積極治療,因白內障手術不僅有助降低眼壓,對於青光眼患者更可降低約2~4毫米汞柱,也可降低急性隅角閉鎖型青光眼發作風險。蘇振文主治醫師強調,青光眼為不可逆的視神經病變,若不積極治療,恐導致失明。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 改善視力問題張婦經檢查,發現右眼視力僅剩0.2、左眼更僅有0.1,眼壓達到28毫米汞柱(正常值約為10~21毫米汞柱),明顯超出標準,進一步安排視神經檢查,結果也顯示雙眼視神經盤凹陷擴大,光學同調斷層掃描(OCT)則出現視神經纖維萎縮,視野檢查結果亦明顯退化,尤其患者雙眼白內障已屬過熟,更加深視力惡化。蘇振文主治醫師說,經醫療團隊協助下,患者重新開始使用降眼壓藥水,順利將眼壓降至18毫米汞柱,之後雙眼分別接受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術後眼壓進一步下降至15毫米汞柱,視力也大幅改善,恢復至0.8。降眼壓藥物應持續使用 中斷治療可能使青光眼惡化蘇振文主治醫師指出,根據研究,只要遵循醫師指示使用降眼壓藥物,就可以有效降低青光眼惡化風險。有些病患因擔心藥物有副作用、藥水使用頻率複雜或是回診等候過久等原因,最後不願意點青光眼藥水而導致惡化,呼籲千萬不要以為狀況穩定,就輕易中斷眼藥水治療,唯有定期回診追蹤,才是找回好視力的關鍵因素。【延伸閱讀】「青光眼」家族遺傳高風險!醫提醒:早期幾乎無症狀 要做1手術當心 眼壓正常也有可能青光眼! 7危險族群應每年定期做「這些」眼睛檢查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28

2025年台灣老年人口將破20% 高齡者癌症篩檢成關鍵課題
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的數據,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突破20%,正式進入屆時每5人中,就有1人是老年人口。老年健康議題早已成為每個家庭與社會無法忽視的重要話題。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如何及早預防疾病,特別是高齡者癌症篩檢,已成為促進健康老化的關鍵課題。四成高齡者患至少一種慢性病 定期健康檢查、癌症篩檢不可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劉力幗指出,定期健康檢查和癌症篩檢對健康老化的重要性,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帶來的不僅是醫療需求,也增加了家庭照護需求。台灣目前約有四成高齡者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病,癌症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定期健康檢查和篩檢可有效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大幅提升治療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擴大免費健康檢查和七癌篩檢 提供更全面照護劉力幗說,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時間倒數,為了因應高齡社會,協助長者維護健康的生活,衛生福利部及臺北市衛生局於今年推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特別是在癌症篩檢方面,擴大免費健康檢查和七癌篩檢,為民眾提供更全面的照護。一、 肺癌篩檢:具有以下任一情形民眾可接受每兩年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1. 具肺癌家族史:45至74歲男性或40至74歲女性,且其有血緣關係之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2. 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吸菸史達20包-年以上(菸齡x每天包數>20),仍在吸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二、 乳癌篩檢:針對年齡範圍擴大至40至74歲女性,每兩年可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以期早期發現乳癌。三、 子宮頸癌篩檢:年齡篩檢資格調整為25歲以上女性,每三年可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此外,針對35歲、45歲、及65歲的女性增加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測服務,以預防及早期發現相關癌症。四、 大腸癌篩檢:針對45至74歲,以及40至44歲具有家族史者,每兩年可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潛在問題。五、 口腔癌篩檢: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18至未滿30歲嚼檳榔或已戒檳榔的原住民,每兩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六、 肝癌篩檢:針對45至79歲民眾,終身1次B型、C型肝炎篩檢服務。而B型、C型肝炎是肝癌的重大風險因子,故篩檢與治療B型、C型肝炎即是降低未來罹患肝癌的可能性。七、 胃癌篩檢:45至74歲民眾,可接受終身一次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篩檢。預計於2025年2月中旬開始進行試辦。老年人的健康管理 涵蓋疾病治療、生活品質保障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不僅是疾病的治療,更是對生活品質的全面保障。劉力幗呼籲民眾多加利用最新七癌篩檢以及北市聯醫中興院區癌症診療服務,及早就醫,善用資源,與我們一起從七癌篩檢邁向健康老化的美好生活。【延伸閱讀】熟齡也有無限可能!S.A.F.E新五感論壇 勾勒多元超高齡新風貌高齡社會的營養新視角!醫師剖析鱈魚肝油與失智關聯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13

皮膚「牛奶斑」勿輕忽!12歲國中弟得非罕病神經瘤 1方法恢正常生活
現年12歲的周小弟出生時皮膚出現「牛奶斑」,檢查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1個月大時叢狀神經纖維瘤已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雖進行氣切手術,但2歲時頸部的腫瘤已大如2顆棒球,除了導致面容歪斜,甚至壓迫氣管與血管,並造成脊椎側彎等問題。所幸他10歲時加入恩慈療法並服用口服標靶藥物,順利縮小腫瘤、擺脫24小時配帶呼吸器的情況,開心迎接國中生活。身為診治醫師團隊成員的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林沛炫在今天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口服標靶納健保」記者會上表示,叢狀神經纖維瘤往往長在特殊位置,以周小弟為例,就是很典型的患者,腫瘤纏身10年造成脊椎側彎與呼吸問題,在服用口服標靶藥物MEK抑制劑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須24小時戴呼吸器,因此只要配合醫囑、積極追蹤治療,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也能享有美好人生。周爸爸表示,兒子以往歷經多次手術,但腫瘤仍不斷長回來,甚至須和妻子輪流守夜照顧兒子,很怕從此天人永隔,後來兒子經治療後,在學校上課變得更認真、成績更好,也愛照鏡子並更有自信,如今兒子病情穩定,終於有機會可安排全家出國旅遊。林沛炫(左1)說,周小弟(中)在服用口服標靶藥物MEK抑制劑後,3個月內腫瘤就明顯縮小,也不再須24小時戴呼吸器。(圖/林則澄攝)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周怡君表示,第一線口服標靶物MEK抑制劑今年2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第一型神經纖維瘤合併有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患者,但須符合「3歲以上未滿18歲」、「專科醫師評估無法手術切除腫瘤」,也就是腫瘤包裹住或靠近重要器官,具侵襲性或具高度血管分布,易導致術後大量出血、神經損傷或其他嚴重併發症者,及「具有症狀且嚴重的叢狀神經纖維瘤」,即為嚴重疼痛(疼痛指數≥7分),壓迫臟器、呼吸管、頭顱部神經、脊椎等器官影響功能或致受損。周怡君說,口服標靶MEK抑制劑,透過精準阻斷突變基因降低增生、複製細胞,有效控制腫瘤體積。據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高達84%患者治療3年後沒有出現腫瘤擴大,且有超過3分之2的病友的腫瘤體積顯著縮小至少20%,並能有效緩解疼痛、改善運動功能障礙,且標靶藥物僅需每日口服2次,提供兒少患者及照顧者更便利的治療選項,不僅幫助穩定控制病情,也提升生活品質。林口長庚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范碧娟表示,神經纖維瘤的病例中,第二型神經纖維瘤(NF2)及神經鞘瘤(許旺氏細胞瘤)為罕病以外,最常見且非罕病的是第一型神經纖維瘤(NF1),全球確診數超過200萬人,發生率為3000分之1,其中50%源自家族遺傳,50%則是基因突變,有30%至50%患者的併發症為叢狀神經纖維瘤(PN),其中10%為惡性腫瘤,癌變5年後的存活率僅30%至50%,有症狀的患者致死率較無症狀、無叢狀神經纖維瘤的患者高出6倍。范碧娟說,神經纖維瘤會沿著神經生長,影響氣管、內臟、臉部等組織,目前仍無法治癒,通常在15歲前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增長速度最快,也為黃金治療期,其中超過50%患者無法手術,過往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定期追蹤。針對診斷標準,包括視神經有神經膠質細胞瘤、眼睛上有2個以上的虹膜色素缺陷瘤或胝格膜異常、皮膚有6個以上咖啡牛奶斑、表皮或皮下有2個或以上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基因診斷、腋下或鼠蹊部(腹股溝)有雀班狀的小色素斑、皮膚有6個或以上的咖啡牛奶斑、特定的骨頭病變,只要符合2項即為確診,若雙親中有病史者,符合1項就確診。范碧娟說,由於神經纖維瘤症狀複雜且不易診斷,除了神經外科,往往須由皮膚科、整形外科、眼科、骨科多方會診,其中88%患者會毀容,或有疼痛症狀或運動功能障礙、視力與呼吸道問題及焦慮症、憂鬱症等情況。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林光麟理事長表示,口服標靶藥物納健保後,重燃患者生命曙光,呼籲家長們發現異狀時,盡速帶病童回診,把握黃金治療期。

7成青光眼患者意外確診 青壯年比例增!近視雷射後易輕忽
青光眼是導致不可逆失明的主要病因,由於早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許多患者往往在眼科檢查中才意外發現,常在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科主任柯玉潔表示,青光眼若及早診斷並持續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然而,現有的挑戰是許多患者未能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導致治療效果大打折扣。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台灣每四位青光眼患者中,僅有一位遵循醫囑規律點藥。對多數患者而言,眼藥水可以有效控制眼壓,延緩視力損害,降低致盲危機,減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主治醫師郭哲源指出,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病變,因早期幾乎沒有自覺症狀,患者往往難以察覺,約7成患者是在健檢或因眼部不適就醫時才被意外診斷。當患者自覺視物模糊、中心視覺發生變化才前往診治時,往往已進入中晚期,視神經已受到嚴重不可逆的損害。過去青光眼常見於50歲以上的熟齡族群,然而近年來年齡層有下降趨勢,30至40歲患者比例明顯增加,推測與現代人的生活用眼負擔增加,或近視盛行有關。且台灣許多患者屬於「正常眼壓性青光眼」,單靠一般的眼壓測量可能無法診斷,建議高風險族群,如有青光眼家族史、三高族群,或為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接受完整的青光眼檢查,包含眼壓、眼底與視神經檢查等,以便及早發現並控制病情。針對高度近視族群郭哲源醫師特別提醒,近視雷射手術後雖解決高度近視需要配鏡之不便,但近視雷射僅改變屈光度數,眼球結構仍與高度近視者相同,因此即便接受近視雷射手術的民眾仍應保持警覺,定期檢查,以免錯失早期診治時機。青光眼治療的核心目標是穩定控制眼壓,防止視神經進一步受損,維持視覺功能與日常生活品質,然而遵守醫囑規律用藥是現今青光眼治療的挑戰。柯玉潔主任分享,一名75歲男性患者十年前確診青光眼,卻未遵循醫囑規律點藥,中途也長達四年未回診,直至自覺視力嚴重惡化才重新接受治療,結果發現已喪失一半視野。該患者目前在規律點藥下,視野與視覺功能穩定控制,但若能及早規律用藥或接受雷射協助控制眼壓,結果或許不同。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僅1/4患者遵循醫囑、規律點藥。柯玉潔主任從臨床觀察同樣發現,大部分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遺漏用藥情況,主要原因為患者難以在短時間內感知青光眼用藥治療效果,卻同時要經歷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適,如眼睛刺痛、眼紅等,從而影響他們持續點藥的意願。據觀察,年輕患者常因生活忙碌而忘記點藥,年長患者則可能因手眼協調不佳,無法準確點藥,進而影響眼壓控制效果。柯玉潔主任表示,目前已有每天僅需使用一次的眼藥水,患者對這類眼藥水也表現出良好的耐受性,而對於需使用兩種以上眼藥才能達到降壓效果的患者,也可選擇結合了兩種不同機轉成分的複方眼藥水。透過簡化用藥次數與流程,患者的點藥遵從性有了明顯改善,能更好地將眼壓控制在良好範圍,顯著降低視野缺損的惡化。柯玉潔主任指出,青光眼治療需把握黃金期,點藥是最簡單且有效的控制方式,若眼壓無法穩定,患者可能需進一步接受手術。近年研究顯示,若在藥物治療前以雷射治療介入降低眼壓,延緩視野惡化的效果可能更佳。此外,即便手術能穩定眼壓的控制,已受損的視力仍難以恢復,因此確診初期便應積極遵循醫囑,以減緩病程進展。臺北榮總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張毓帆指出,相較於藥物副作用,未受控的青光眼對生活影響更大。視力模糊會導致上下樓易踩空,或因視野缺損無法連續閱讀文字、無法開車。除了藥物治療,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穩定眼壓,如規律運動、適量攝取咖啡因、控制飲水量等,同時注意避免長時間頭低腳高或趴睡。關心食安、健康的朋友們別錯過~!LINE社群搜尋:健康一把抓加入我們,立刻掌握全家大小的健康與秒懂食安地雷,還有獨家健康小撇步!!【健康一把抓】→https://reurl.cc/qrypl3

女子做瑜珈越來越容易喘! 檢查竟是心臟房室傳導阻斷搞鬼
有高血壓的32歲魏小姐每天都花費2至3小時做瑜加運動,血壓在規則服藥下控制良好。最近一個月在家中量測血壓時,心跳每分鐘只有40至50次,而且做瑜珈時容易感到喘和疲勞,有時候甚至會頭暈,因此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心臟內科劉浩天醫師門診求診。劉浩天醫師立刻安排心電圖檢查,診斷魏小姐是罹患2:1房室傳導阻斷,住院安裝左束支傳導心律調節器後,心房和心室傳導恢復正常的1:1傳導,也可以隨著做瑜珈時加快心跳。魏小姐在休養幾週後,再度開心地從事熱愛的瑜珈運動。2:1房室傳導阻斷會造成心搏過慢 活動耐受力下降劉浩天醫師說,一般正常的心臟節律自「竇房結」發出電流之後,透過「房室結」往心室傳導電流而產生心跳,所以每個心房訊號都會產生一個心室訊號。如果兩個心房訊號只能傳導一個心室訊號,就是2:1房室傳導阻斷。房室傳導阻斷會造成病人心搏過慢,甚至活動耐受力下降,使得 平常游刃有餘的活動也變得氣喘吁吁。劉浩天醫師表示,大部分病人起因於年紀造成心臟傳導系統退化,有缺血性心臟病、心臟衰竭、心肌病變或曾接受心臟手術都是高危險族群;有些藥物(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抗心律不整藥物等)、電解質不平衡或甲狀腺疾病也可能導致暫時性的房室傳導阻斷發生。2:1房室傳導阻斷大多可由心電圖確認診斷。除了藥物、電解質不平衡、甲狀腺疾病可在停藥或治療相關疾病後恢復,其他病人大多需要藉由「心律調節器」的幫助,才能恢復心臟正常跳動。左束支傳導心律調節器可恢復心臟功能 降低心衰竭風險劉浩天醫師指出,傳統心律調節器的心室導線安裝在右心室內,較容易發生心臟衰竭和心房顫動;新型左束支傳導心律調節器能恢復心臟傳導功能,可使心臟同步收縮,降低未來發生心臟衰竭風險,除了少數肥厚性心肌病變、雙側鎖骨下靜脈阻塞的病人,絕大多數「病竇症候群」和「房室傳導阻斷」病人都可裝置。在裝置後約一至兩週內傷口可癒合,應注意傷口照護防止感染,一個月內要避免上臂過大的活動,以免尚未穩固的導線因拉扯而脫落。劉浩天醫師呼籲,凡是心搏過緩(每分鐘小於60次心跳)的民眾,都應該接受心電圖檢查確認是否有房室傳導阻斷的情形。如果合併暈厥、頭暈、疲倦、運動耐受性下降等症狀,更應提早就醫,及早治療。【延伸閱讀】心房顫動恐中風! 男子復發「肺靜脈隔離術」成功除病灶經常疲憊、心跳加速,竟是睡眠呼吸中止合併心房顫動作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10

右眼視力模糊!東西看不清楚 男子就醫才知罹「全白型白內障」
一名33歲的伍姓男子近半年右眼視力逐漸模糊,但他不在意也未就醫,直到連近在眼前30公分的物體都看不清楚,才決定到眼科就診,經檢查發現竟是「全白型白內障」。白內障視力模糊 接觸放射線及糖尿病、類固醇恐增罹病率羅東博愛醫院眼科汪玟儀醫師表示,白內障是指眼睛內的晶狀體逐漸混濁,無法有效透光,導致視力模糊。雖然大多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但也可能因眼部外傷、長期曝曬於紫外線下、接觸放射線、糖尿病、遺傳因素、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化療、吸菸、酗酒等因子導致提前發生,對視力造成嚴重影響。白內障有許多不同類型,包括核性白內障、皮質型白內障、後囊型白內障等。其中,全白型白內障是最為嚴重的類型之一,晶狀體完全混濁呈現全白色,幾乎完全阻擋光線進入眼睛。全白型白內障 高端顯微手術治療恢復視力目前醫療上針對白內障,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白內障手術」,術中會移除已經霧白化的水晶體,換上人工水晶體。不過,羅東博愛醫院眼科醫師汪玟儀提醒,有些患者本身可能伴隨有視網膜或視神經病變,但白內障阻擋眼內後方的結構,像是視網膜和視神經,使得術前無法清楚檢查到視網膜和視神經的狀況,即使白內障手術成功,也可能影響視力恢復。個案伍姓男子之白內障為全白型白內障,晶狀體變得混濁且腫脹,使得前囊與水晶體分界不清,增加治療手術難度。醫療團隊採用高端顯微手術設備搭配染劑,提高視野清晰度、降低手術難度,成功幫助伍男重拾視力。並非專屬年長者 應及早發現與治療由於雙眼共用,因此白內障早期容易被忽略,汪玟儀醫師強調,白內障並非只是年長者的專利,年輕人同樣可能受到其影響。無論年齡大小,及早發現白內障並進行手術治療,能降低手術風險也提高治癒機率,是保持視力健康的重要關鍵。【延伸閱讀】白內障不再是老年人專利!德國高階科技助攻 精準找回清晰視力微創飛秒雷射精準定位 白內障患者重獲高品質視力新選擇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25

醫院個別總額制度恐衝擊醫療品質 掛號看診變貴又難
醫院個別總額即將全面實施,民團分析,從好的方向來看,新制可能會讓醫院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行為,穩住健保點值,但也可能衝擊醫療品質,掛號看診更困難、自費項目變多,手術被延後等,都會影響民眾就醫可近性,政府應嚴密監測。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指出,健保署實施分級醫療六大策略超過6年,但2017到2023年間,醫學中心初級門診照護率從13.9%升至15.1%。大醫院愈來愈多,門診量攀升,門住診長期失衡。消基會執行董事吳榮達認為,個別總額制度之下,醫院因服務量申報限制,可減少不必要的檢查、開刀、用藥甚至住院,有助減少醫療浪費,也可維持一定水準的點值,不會被稀釋,這是好的方向。不過,吳榮達也擔憂,新制將導致醫療品質下降,醫院若限縮門診量,民眾掛號看診更困難,影響就醫可近性。而檢驗檢查、手術時間的遞延,也將影響病情發現,導致病情惡化。醫院若自行限縮醫療服務量的申報,門診、檢查檢驗、手術、住院減少,也可能影響醫療人員收入,加劇人力出走。林雅惠提及,門診減量後,醫院可能會透過健保轉自費、減少慢箋釋出、調漲掛號費來增加收入,導致病人看病變貴。為讓治療項目得到保障,甚至將輕症報為重症。另為避免過度申報而「斷頭」給付,醫院也可能透過發展「門前診所」,將輕症帶出醫院治療,瓜分西醫基層總額。而中重症病人若沒人想收,最後只能通通送往公立醫院。台灣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說,病友最擔心的就是醫療人球,這些病患可能不是一般的三高,而是複雜、需定期回診,卻不在保障項目內的疾病。現行一些科別已不好掛號,日後可能更難掛,病人得更換主治醫師,恐影響疾病追蹤。

常玩手機「手麻日益普遍」 醫示警3症狀要急送醫:腦中風前兆
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手機、電腦,手麻問題日益普遍,神經外科主治醫師也提醒,若有3症狀要注意,可能是腦中風前兆,手應及早辨識病因,以免延誤治療。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手麻成因多元,若僅因姿勢不良導致血流受阻,通常甩手後可緩解。然而,若手麻合併肩頸疼痛、特定手指發麻、夜間症狀加重,甚至影響言語與臉部肌肉,則可能與神經壓迫或內科疾病相關,須及時就醫。謝炳賢指出,手麻最常見的原因是姿勢不良,如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或電腦,導致血流不順,使手部感到冰冷或刺痛。此類症狀通常短暫,活動手部後可改善。若手麻伴隨肩膀、脖子僵硬或疼痛,可能與頸椎椎間盤突出或骨刺壓迫神經有關,長期低頭工作者應特別留意。此外,若麻木感集中在拇指、食指、中指,且夜間更明顯,甩手後仍無改善,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與正中神經受壓有關。血液循環不良也是手麻原因之一,若手部冰冷、蒼白或發紫,寒冷時症狀加重,並伴有四肢無力或疲倦,可能與動脈硬化導致供血不足有關。另有部分內科疾病,如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也可能引發持續性手麻,影響日常生活。謝炳賢提醒,若出現突發性單側手腳麻木,並合併言語困難、臉部肌肉異常,可能是腦中風前兆,應立即就醫,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建議平時應注意良好姿勢,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動作,適時活動四肢,並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以降低手麻風險。若症狀持續不退,影響生活品質,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與治療。

1個月甩肉10公斤!28歲女跳繩「炸肺」 醫:4類人應注意
中國大陸浙江省一名王小姐,在短短一個月內減重10公斤,有運動習慣的她,日前卻於跳繩時感到胸部一陣劇痛、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等症狀,就醫進行CT(斷層掃描)檢查出自發性氣胸,也就是俗稱的「爆肺」,所幸經及時治療,住院5天後順利出院。隨著天氣逐漸回暖,升高民眾外出運動的風氣,但據陸媒《紅星新聞》報導,杭州市餘杭區的王小姐,下定決心減肥後一連狂瘦20斤(約10公斤)。怎料,某天她跳繩時,突然感到胸部一陣劇痛、呼吸困難、心跳加快,隨即前往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瓶窯新院區就醫,經內科醫師問診並CT(斷層掃描)後,發現自發性氣胸。診治王小姐的醫師何立杭指出,劇烈運動使肺部压壓力瞬間增大,導致肺泡破裂,氣體洩漏進胸腔壓迫肺部,進而引發氣胸,一般情况下,少量氣胸且無症狀者,可由身體自然吸收,僅需觀察即可,但若患者不重視此問題,嚴重時會危及生命,到時候就有很大的麻煩。所幸王小姐住院後進行胸腔穿刺並置引流管,5天後好轉出院何立杭說,氣胸可分為自發性、外傷性及醫源性3個種類,有4類人是氣胸的「高危險群」,包括瘦高體型的青少年男性、有吸菸史的人、患有慢性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族群、氣胸家族史的人,因此,可從戒菸、體型瘦高體型的青少年避免舉重與籃球等劇烈運動、有慢性肺部疾病的人積極治療肺部疾病、定期進行胸部X光檢查,發現早期肺部病變等4個面向著手預防氣胸。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瓶窯新院區內科醫師何立杭表示,氣胸可分為自發性、外傷性及醫源性3個種類。(圖/翻攝自紅星新聞)

強力反對「全齡日本牛」進口! 消基會曝3疑慮:狂牛症風險仍在
衛福部食藥署在本月4日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取消30個月齡以下牛隻才能進口的限制,擬開放日本全牛齡進口。對此,消基會今(7)日表達反對意見,強調日本牛的「狂牛症風險仍在」,若不幸吃下被病毒感染的肉類,可能讓人罹患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庫賈氏症」,進而出現記憶力衰退、嚴重癡呆等症狀,且病發後病程發展快速,大部分患者在1年內就會身亡。消基會今日稍早發布新聞稿,針對日本全牛齡進口一事表達反對意見,並列出以下3點疑慮:1、日本牛的狂牛症「風險仍在」,由於日本自2001年發現狂牛病開始,已發生10例以上,且狂牛症的潛伏期有10年,加上狂牛症通常發生在5歲以上的牛隻,這也是為什麼過去有30個月以下月齡的限制。如果開放全牛齡牛肉進口,國人仍有可能透過食用被狂牛症病毒感染的肉類而罹患海綿樣腦病變——人類「庫賈氏症」。2、在公告草案中,並未明確解釋為何要進行修正,因此,衛福部應該清楚說明修正的原因及背景,讓消費者能有所知悉與選擇。3、據媒體報導,近日即將推動台日經濟夥伴協議(EPA),若是運用進口全牛齡日牛以換取簽訂台日EPA經濟夥伴協議,恐有犧牲國人健康換取經濟發展之嫌。消基會也說到,衛福部食藥署於3月4日預告修正「日本牛肉及其產品之進口規定」草案,而該公告刊登公報之次日起60天內,民眾可至「衛生福利法規檢索系統」或「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眾開講」網頁陳述意見,預告評論期60天。

男大生逼車「遭扔飲料杯」失控撞死行人 法院判決出爐
從澳門來台灣就讀某大學的李姓男子,去(2024)年4月騎機車遇到同向謝姓男子開車欲超車任意變換車道,李男對謝男按喇叭緊急剎車,遭到謝男對他逼車報復,朝他丟擲飲料杯,李男車子失控,撞上在路邊行走的丁姓男子,造成丁男頭部重傷、顱內出血,送醫3個月後不治。台南地院審理後,依過失致死罪,判李男6月徒刑,得易科罰金,緩刑2年;謝男依傷害罪判刑6月,得易科罰金。判決指出,李姓大學生於去年4月3日下午4點多騎車行經臨安路1段與和真街之交岔路口時,遇到謝姓男子開車欲超車任意變換車道,行駛於同向右後方的李男見狀緊急剎車,鳴按喇叭促謝男注意。待謝男開車到前方停等紅燈時,李男騎至謝男車旁,質問謝「會不會開車啊?」,謝男竟心生不滿,對李男逼車,連續數次故意任意變換車道,行駛至李男後方逼近李男的機車,造成行車危險。雙方車輛行駛至臨安路2段91巷交岔路口附近時,謝男駕車自快車道跨越雙白線,逼近行駛於慢車道的李男,朝李男丟擲飲料杯,李男突遭丟擲物品,造成他人、車失控,未能注意車前狀況,剛好路旁有丁姓男子與其女兒,2人併行未靠邊行走,李男的機車撞上丁男,造成丁男受到外傷性顱內出血、顱骨骨折、四肢多處挫傷等傷害,經送醫後延至7月12日引發缺氧性腦病變、腦死,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李姓大學生在案發後即向到場的警方坦承肇事,法官認定符合自首條件,但他仍應須因行車糾紛,造成撞死路人一事負起責任,事後已與死者家屬完成賠償及和解,犯後態度良好,又在就學中,法官同意予以減刑,並給予緩刑。至於引發行車糾紛,造成李姓男大生肇事的謝姓男子被另行審判,目前另案入監執行中,法官直指他開車與李男發生行車糾紛,未能控管自身情緒,以追逐、逼車、丟擲物品等危險方式,阻擋他人用路權,造成李男摔車受傷,漠視法紀,破壞社會秩序,依傷害罪判刑6月,得易科罰金。

53歲女雷射去斑反增黑斑! 就醫竟確診「皮膚癌」
53歲莊小姐因臉部近年來反覆出現的斑點,曾接受過多次雷射治療,但效果不佳,斑點常復發且逐漸擴大。莊小姐到醫院門診求診,透過臨床檢查與皮膚鏡觀察,再結合皮膚分析儀器輔助檢測,醫師高度懷疑為皮膚癌「基底細胞癌」,建議切片檢查,最終果然確診,因即時發現,後續成功安排手術完全切除。黑斑非僅色素問題 建議就醫確認治療方式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皮膚與美容醫學中心醫師蔡雅雯表示,這類皮膚癌不適合雷射治療,必須以手術切除,確保病灶完全移除,避免腫瘤進一步擴散,如果僅憑外觀判斷並持續進行不適當的雷射治療,可能會延誤最佳的醫療處置,導致更嚴重的後果。蔡雅雯醫師說,在皮膚科門診中有許多病人因為臉上的黑斑求診,雖然表面看起來都是深色的色素沉澱,但是其本質可能有極大差異,背後還可能隱藏著不同的病因與治療方式。許多病人誤以為臉上出現的深色斑點只是單純色素問題,便自行購買美白產品或尋求雷射治療,卻往往發現效果有限,甚至造成色斑加重或病情延誤。色斑類型多 可透過皮膚鏡、組織切片等提升診斷率蔡雅雯醫師指出,常見色斑類型包括:雀斑、曬斑、肝斑、老人斑和色素痣,而藥物或發炎後色素沉澱也是可能的原因。有些黑斑可能是基底細胞癌、黑色素瘤等惡性病變,若未及時辨識,可能影響健康甚至威脅生命。單憑肉眼難以區分這些不同類型的色素變化,因此,皮膚專科醫師經多年專科訓練的專業判斷至關重要,透過皮膚鏡、組織切片或皮膚分析儀進行檢測,可以提升診斷的準確性以及客觀量化色斑治療成果。長期曝曬紫外線增皮膚癌風險 應選擇SPF30、PA+++以上防曬品 蔡雅雯醫師提醒,臉部常見色斑的成因中,紫外線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由於長期曝曬於紫外線下不僅會使皮膚變黑、產生曬傷,還會加速老化,甚至增加皮膚癌的風險,所以最要緊的就是做好防曬措施。至於要有效預防紫外線造成的色素沉澱,首先應避免在紫外線最強的時段長時間曝曬,並盡量使用帽子、陽傘或長袖衣物來減少陽光直射。此外,選擇合適的防曬品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使用SPF30、PA+++以上的防曬產品,若有長時間戶外活動,則應適時補擦並提高防曬係數,以達到更完整的防護。【延伸閱讀】手指斑塊以為濕疹!一查竟是「皮膚癌」 94歲嬤不易手術用1治療改善神祕黑點竟是皮膚癌?醫:牢記「ABCDE口訣」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471

皰疹竟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發作! 醫示警:應積極治療
皰疹病毒潛伏體內,竟然能「啟動」阿茲海默症?基因醫師張家銘示警,皰疹不只是水泡,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的發作,因此他也大聲疾呼,民眾如果有皰疹,不只是應該治療,而是要「積極」治療,因為這不僅是皮膚問題,還可能關係到大腦健康!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昨(3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衛教,民眾可能以為嘴唇上冒出的皰疹只是小毛病,但最新研究揭示,這些看似無害的病毒,可能是阿茲海默症背後的隱形殺手!這不只是老年痴呆症的又一個風險因子,而是皰疹病毒(HHV)可能會觸發大腦的「基因失控」,讓人類的記憶力、認知能力一點一點被偷走。更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發現,治療皰疹的抗病毒藥物(例如valacyclovir、acyclovir)或許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甚至減緩病情惡化。張家銘醫師續稱,現在這項發表在2025 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來自美國兩大腦庫(ROS/MAP和 MSBB)的最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這個驚人的發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中,皰疹病毒的RNA含量明顯增加,且與大腦病變程度呈正相關。換句話說,病毒越活躍,腦部損傷越嚴重,記憶力和思考能力可能退化得越快。更可怕的是,皰疹病毒不只是進入大腦「湊熱鬧」,它還會喚醒我們基因裡的「沉睡巨獸」——跳躍基因(transposable elements,TE)。張家銘解釋,這些基因平時被人體嚴密控制,但一旦病毒入侵,它們就會像「失控的駭客」一樣,在大腦裡四處作亂,影響與記憶、學習和大腦修復相關的關鍵基因,導致發炎、神經元死亡,最終讓阿茲海默症提早報到。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LINE1」這類跳躍基因,特別是在大腦的星狀膠質細胞(astrocytes)與小膠質細胞(microglia)中,它們的異常活化會引發大腦慢性發炎,讓腦細胞活得更辛苦、壽命更短。他補充,這種狀態不只出現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甚至在感染皰疹病毒的大腦類器官(實驗室培養的大腦組織)中也能觀察到相同的變化。張家銘示警,更讓人擔心的是,這些變化和NEAT1這種與大腦發炎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有關,這說明皰疹病毒可能會透過這條「基因失控」路徑,加速大腦的退化進程。簡單來說,如果皰疹病毒長期在體內活躍,它可能正在偷偷破壞您的大腦,讓人更容易失智。不過,他也透露,好消息是治療皰疹的抗病毒藥物,可能可以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近8000萬名患者的醫療數據,結果顯示,長期服用抗皰疹病毒藥物(如 valacyclovir、acyclovir)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明顯較低。張家銘分析,這不僅是統計數據而已,研究團隊還進一步在實驗室裡測試這些藥物的效果。他們發現,在感染皰疹病毒的腦細胞模型中,這些抗病毒藥物不僅能抑制病毒,還能降低LINE1的異常活性,減少Tau蛋白的錯誤折疊,這正是阿茲海默症發病的核心機制之一!此外,這些藥物還能提升細胞自噬作用(autophagy),幫助大腦清理受損蛋白質,進一步減少神經退化的影響。「別再輕忽皰疹,積極治療可能保護您的大腦!」張家銘指出,這項發現帶來了一個關鍵訊息——皰疹病毒可能不只是讓您嘴巴破、長水泡,而是潛伏在體內,悄悄影響大腦健康。尤其是反覆發作的皰疹,可能意味著病毒一直在活躍,而不是「自癒後就沒事了」!如果您有皰疹,千萬不要再拖延,現在不只是為了避免短期的不適,更是為了未來的記憶與認知能力。他在文末也提醒民眾,「未來,科學家們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抗病毒藥物在阿茲海默症患者身上的具體效果,但這已經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突破。或許,透過積極治療皰疹,我們不僅能避免一時的困擾,還可能遠離阿茲海默症這個記憶小偷。所以,下次當您或您的家人出現皰疹時,別再當小問題看待了,積極治療,這可能是保護您未來大腦健康的關鍵一步。」

台南國中生疑遭餵毒猝死 法醫今相驗「無可疑外傷」採組織、血液送驗中
台南市林姓國中生日前在家中猝死,事後因診斷書上有毒藥物中毒反應,家屬質疑兒子在學校遭霸凌餵毒。3日上午在台南市立殯儀館開棺相驗,檢方初判死者身體無外傷,但針對是否遭到餵毒,法醫已採驗死者頭髮、血液與臟器送法醫實驗室化驗,待鑑定報告出爐才能確定死因。據了解,林姓國中生曾因過動症服藥,上國中後一度停藥又復藥,2月中上課時精神恍惚症狀明顯,老師通知家長請假就醫,被診斷出腦部病變,24日凌晨突然抽搐送急診,數小時後不治。因醫院開出「疑腦膜炎或毒藥物中毒」診斷書,家人質疑林生在學校被霸凌餵毒,在網路發文爆料,懷疑校內1名同班女同學與1名國3學長聯手霸凌餵毒死者。家屬的指控引起輿論譁然,校方2月28日緊急召開說明會,不料過程中又遇「圖卡誤植」,遭家屬抗議學校將家屬汙名化。造成雙方裂痕加深。林姓國中生3日解剖,因死因備受關注,林家阿公、生父與生母皆到場,等待解剖過程中鐵色鐵青。林生就讀國中的高姓校長3日上午到林生靈堂上香,再到殯儀館向家屬致哀,但家屬仍不領情,碰了軟釘子。台南地檢署指出,3月3日上午檢察官已調取死者在奇美柳營醫院相關病例,並會同法醫師解剖複驗後,初步認死者無可疑由他人外力造成之傷。惟死者體內是否有其他毒藥物反應,法醫師已採集死者毛髮、血液及其他身體組織檢體送驗,仍須待鑑定報告出爐,始能進一步確定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