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 食物中毒 大陸 症狀 感染 疫情
員工旅遊爆食物中毒「7人發燒上吐下瀉」 墾丁凱薩大飯店回應了
再傳食物中毒!新北有公司舉行員工旅遊,7人前一天到墾丁凱撒大飯店用餐後,陸續出現發燒、上吐下瀉等症狀,一路忍耐到高雄才就醫,目前衛生局已經介入調查。對此,墾丁凱撒大飯店已在第一時間聯繫當事客人了解狀況,後續將配合相關單位釐清。據了解,新北某公司員工旅遊3天2夜,全員共7人同車,包含領隊、司機,22日前往墾丁,隔天一早在凱撒大飯店享用早餐,同行者卻集體上吐下瀉,一行人忍耐不舒服,直到傍晚抵達高雄義大皇家酒店時,因症狀加劇,立刻通報119就醫,懷疑是吃到生冷食物才導致集體中毒。高雄市消防局當晚6點41分接獲報案,出動4車8人前往現場,確認共7名民眾,主訴為腹瀉、嘔吐及發燒,均意識清楚,送往義大醫院診治。高雄市衛生局初步掌握,經查22日共31人入住屏東縣凱撒大飯店,23日早餐進食後,最早約上午10點起陸續發病,有發燒、腹瀉、嘔吐、腹痛等腸胃症狀,累計目前共7人不適。對此,墾丁凱撒大飯店指出,目前飯店內其他客人和工作人員皆未出現類似不適反應,餐飲作業亦皆依照食品安全與衛生規範嚴格執行。為求謹慎,飯店第一時間主動聯繫當事客人了解狀況,相關細節仍在釐清中,後續將配合相關單位進行後續調查釐清。墾丁凱撒大飯店強調,重視每位旅客的健康與安全,將持續密切關注事件發展,若有任何消息,將第一時間對外說明。

瘦身保健品遭控是「瀉藥」 8萬粉專曬檢驗報告自清
臉書社團「Coco日韓精品服飾」近期遭外界質疑商品未完成登錄程序、含有違禁成分,甚至販售涉嫌仿冒品並誤導功效。為正面回應相關指控,品牌代表Coco公開產品檢驗報告自清。並針對網上指控保健品會腹瀉等情況出面說明,品牌方強調為不實指控,於20日下午2時會同律師事務所律師團隊前往台北地檢署提告,以捍衛自身權益。負責人coco針對遭控訴的「三劍客」系列保健品做說明,產品未檢出瀉藥、番瀉葉、阿片類等禁藥成分,並依法完成所有食品登錄程序,除了在合法代工廠製作,標示內容亦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定。提到產品成效本就因人而異,直播主的外型或體態無法作為產品效果的唯一依據,呼籲外界勿以主觀印象或推論混淆視聽。至於外界對社群管理與醫師名號使用方式等質疑,品牌方則澄清,過去曾設有健康顧問諮詢服務窗口,但從未冒用任何執業醫師身分,未來將加強資訊發布的審核機制,盡力避免誤會與爭議。

夏天民眾愛吃生魚片、沙拉 營養師提醒生食要小心食物中毒、寄生蟲
隨著夏季高溫來襲,不少民眾對熱湯、熱飯興趣缺缺,轉而選擇清爽的生食料理,如生魚片、生菜沙拉等。然而,高敏敏營養師提醒,生食若處理不當,可能一不小心就將細菌、寄生蟲也吃下肚,恐引發食物中毒,導致腹瀉、發燒等症狀,呼籲民眾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注意食品安全。生食保存、處理不當 易成病菌溫床高敏敏營養師指出,生肉類,包括生牛肉、生雞肉等,常見有大腸弓漿蟲、曲狀桿菌、沙門氏菌等病菌。其中,生雞肉更是細菌溫床,在處理過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交叉污染、引發食物中毒。食用受污染的生肉後,民眾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發燒、噁心、喉嚨痛等症狀。至於備受饕客喜愛的生鮮海產,例如生魚片、生蠔、生蚵等,同樣有不小的健康風險。高敏敏營養師說明,這類食物常見的病菌有異尖線蟲、腸炎弧菌、海獸線蟲,以及環境中的諾羅病毒。海鮮本身就需要低溫保存,而夏季高溫更容易因保存不當造成腐敗變質,可能導致噁心、腹痛、腹瀉、頭痛、發燒等不適症狀。生菜生蛋也暗藏危機 快用4招享美食又護食安許多民眾誤以為蔬果外觀看起來乾淨就可以直接吃,高敏敏營養師強調,未經充分清洗的蔬果和生菜沙拉,表面可能有弓漿蟲或農藥殘留等,不慎吃下或導致倦怠、噁心、頭暈、全身無力等。半熟蛋、生蛋拌飯、生美乃滋等生蛋料理,則可能含有沙門氏菌,容易引發腹痛、腹瀉、噁心、發燒、嘔吐等症狀,免疫力較低的族群、孕婦、嬰幼兒和年長者應避免食用。高敏敏營養師指出,民眾不用就此跟美食分手,重點是了解風險、做好預防措施。首先,要選擇有信譽的店家,不隨便吃來路不明的食物。自行處理食材時,務必將生、熟食分開處理,使用不同的砧板和刀具,避免交叉污染的發生。此外,用餐前和如廁後應勤洗手、注意清潔。最後,高敏敏營養師也表示,食物經過加熱後再食用才安心,提醒民眾夏天也要注意食安,以免吃壞肚子。【延伸閱讀】腹痛、嘔吐和水瀉 「食物中毒」還是「胃腸型感冒」?「超加工食品」要少吃!營養專家列3地雷食物 掌握「1法則」快樂吃喝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416

夏至悶熱「冷氣病」激增!中醫:冰飲這時喝最佳
盛夏熱浪襲人,都會區上班族正面臨新的健康問題。中醫師李和蓁指出,這波「冷氣房症候群」患者較往年增加3成,多是因現代生活型態導致體溫調節失能。她也建議,冰飲儘量在中午最炎熱時飲用;傍晚後則可以多在戶外運動,以增強身體調節溫度的機能。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走進診間,TFC松仁中西醫診所中醫師李和蓁發現越來越多患者抱怨頭痛、倦怠卻找不到原因,這些被稱為「冷氣病」的症狀,正悄悄侵襲頻繁進出冷氣房的人群。上班族黃小姐就是典型案例,她每天僅需步行10分鐘從捷運站到公司,卻因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近日開始出現頭暈、頭痛等不適,就醫後確診為「陰暑」。李和蓁醫師解釋,這類患者常見頭暈、頭痛、噁心、四肢無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但無呼吸道問題,主因是身體對溫差的適應力失衡。她指出,只要室內外溫差超過5度,即使短時間通勤也可能導致暑氣累積,而長期待在冷氣房中無法排汗,反而會引發「冷氣病」型中暑。 李和蓁建議,上班族在冷氣房內可加件薄外套,並多喝溫熱水,若需進出溫差大的環境,應先在過渡區域稍作停留,讓身體逐步適應。此外,規律運動能提升排汗能力,她特別推薦下班後進行30分鐘戶外活動,每週3至5次,有助身體適應夏季高溫;但若在冷氣房內運動,流汗後應盡快沖澡,避免著涼。對於平時不易流汗的人,更需留意暑熱鬱積的風險。 夏日飲食也是關鍵。李和蓁表示,雖然天氣炎熱,但人體常處於「表熱裡虛」狀態,過量冰飲可能引發腹瀉或胃痛。她建議改喝青草茶、仙草茶或少量西瓜汁解暑,且一天不超過一杯,飲用時機以正午為佳。若想「滋陰降火」,可選擇苦瓜、蓮子心等清熱食材,搭配烏梅、山楂等微酸食物,既能降火又能生津開胃。 最後,李和蓁提醒,若出現不明發熱、頭暈、腸胃不適等症狀,應及早就醫調理,避免小問題惡化。透過適當的飲食、運動與溫差管理,才能安然度過炎夏。

周六「夏至」到!四生肖須留意健康 10注意事項一次看
2025年6月21日10點43分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達到一年的最長時間,因此「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古諺:「冬至湯圓,夏至麵。」傳統上「冬至」會吃湯圓,也有人是吃餃子跟餛飩,由於「夏至」是新麥剛收割的時節,很多地方都會「吃麵」,或是吃麵食,也就是配合時節進食,有著「嘗新」的意涵。另外夏至也有許多當令的食材,各種瓜果類、白蘿蔔、小白菜等,這些都是傳統中醫上認為「退火」的食物,攝食當令食材也是夏至風俗之一。2025年「夏至」這半個月,健康要注意的生肖是屬鼠、牛、蛇、羊,身體要慎防心臟、及血管方面的疾病,平時要多做檢查。切勿暴飲暴食,否則容易腸胃受損而引發各種疾病。出差或外出旅行必須注意安全第一,不要作危險性的運動,以免樂極生悲,提高警惕,有備無患。「夏至」白晝可長達15小時,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將近一倍。「夏至」節氣開運養生尤為重要,「夏至」養生需要注意些什麼呢?以下從食衣住行育樂逐一討論:食的養生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綠豆性甘寒,能入心經和胃經,夏天體熱小便黃赤時,效果最好。很多人不知道煮綠豆的時候要不要把豆衣去掉,其實綠豆衣也是一味中藥,藥效跟綠豆一樣,只是稍弱而已。所以作為一般清熱消暑之品,不用特意將豆衣去掉。喜歡吃甜的人還可以加些蜂蜜,對熱毒的癰腫也有很好的效果。但綠豆畢竟是寒性的,體質虛弱的人不宜多食。這一時節氣溫高,每日要補充2千CC的白開水,人體只能通過排汗來散熱,使人體內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時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就會使人體血容量減少,大腦會因此而供血不足,進而造成頭痛頭暈。造成頭痛頭暈的另一種原因是,人體出汗時體表血管會擴張,更多的血液會流向體表,這種血液的再分配可使血壓偏低的人血壓更低,從而發生頭痛頭暈。衣的養生夏季不要穿得太厚,很多年輕人喜歡穿牛仔服飾,夏季不適合穿這種衣物。衣服顏色儘量以淺色為主,這樣才能少吸熱。從服裝的顏色上來講,最好穿淺色或紅色的衣服,因為淺色或紅色的衣服可大量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線,進而保護皮膚,防止皮膚老化甚至癌變。衣服的布料儘量選用棉質及亞麻,這樣容易吸汗和透氣。應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外出時,應採取防曬措施,如打傘、戴遮陽帽、塗防曬霜等。住的養生忌夜臥貪涼,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是嚴重的,小朋友不要在其睡著之後扇風取涼。行的養生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而老弱者則應早睡早起,儘量保持每天7小時左右的睡眠時間。從這天開始,一定要睡午覺。夏至陰生,在中醫理論中,「午覺」是以陽養陰,「子覺」是以陰養陽。只要能合上眼睛一會,就能達到很好的養陰效果。合理安排午休時間,一為避免炎熱之勢,二可恢復疲勞之感。每日溫水洗澡,不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也使皮膚清潔涼爽消暑防病。因為,溫水沖澡,體表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改善肌膚和組織的營養,降低肌肉張力,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抵抗力。育的養生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運動出汗過多時,可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不可飲用冰開水。樂的養生夏至養生先養心,心對應「夏」,也就是說夏季心陽最旺,重點關注心臟保養。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應「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靜自然涼」。聽慢音樂是一個調息的好方法。音樂中的音符也含有陰陽五行的元素,節奏快的音樂能增強體內陽氣、助人興奮的效果,舒緩音樂可以幫助呼吸慢下來,讓心臟得到休息。

水喝越多越好? 腎臟醫揭10大迷思:不注意恐傷腎
水是維持人體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佔人體重量約50%至70%。然而喝水這件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為,若方式不當,恐怕反而傷害腎臟健康。腎臟科醫師洪永祥近日於臉書發文,揭露「十大錯誤喝水習慣傷腎排行榜」,提醒民眾警惕,喝水方式錯誤恐對腎臟造成長期不可逆的負擔。洪永祥指出,腎臟就像人體的過濾器,仰賴充足且適量的水分來維持濾過功能。然而許多人長期以錯誤方式喝水,卻毫無自覺,甚至認為喝越多越健康,「救腎不能靠猛灌水,而是要喝對水、喝得剛剛好。」以下是洪永祥列出的十大錯誤喝水習慣與正確建議:第十名:運動後猛灌白開水運動、大量出汗或腹瀉後急速灌水,容易引發「低鈉血症」,導致噁心、頭痛、甚至昏迷。建議:補水同時應補充電解質,如低糖運動飲料或加少許鹽的白開水。第九名:用湯或飲料代替水長期飲用含糖飲料、濃湯等取代白開水,會增加腎臟負擔、提升代謝症候群風險。建議:以白開水為主,飲料攝取應少於每日總液體的10%。第八名:晚餐後或睡前大量喝水晚間猛喝水易夜間頻尿、影響睡眠,進而影響腎功能。建議:晚餐後水量控制在每日總量的20%以內,睡前三小時勿喝超過150ml。第七名:天冷或在冷氣房內忘記喝水低溫環境降低口渴感,容易水分不足,使血液濃稠、腎臟負荷加劇。建議:即使不口渴,每兩小時仍應補水一次。第六名:因頻尿問題不敢喝水老年人常因尿失禁或攝護腺肥大等問題減少飲水,反使腎功能加速惡化。建議:應積極處理排尿問題,切勿因頻尿而自限水分攝取。第五名:起床第一杯水太晚喝清晨人體最缺水,若延遲補水易導致血液濃縮,增加心腦血管與腎臟風險。建議:起床前先在床上喝下約250ml溫開水,有助身體穩定運作。第四名:迷信瓶裝水、鹼性水等瓶裝水可能含過多電解質或塑化劑,對腎功能不佳者風險更高。建議:自來水經濾淨與煮沸即是最安全、健康的選擇。第三名:必須限水卻仍大量喝水若患有腎衰竭、心衰竭等需限水情形卻仍大量喝水,恐導致肺水腫甚至危及生命。建議:每日水量應依「昨日尿量+500至700ml」為準。第二名:誤認喝越多越好每日過量飲水(如超過4000ml)會導致腎絲球過度過濾,長期恐致硬化與腎衰。建議:以體重的3%至4%為基準(60kg者約1800至2400ml)。第一名:從小喝水量過少最常見的腎臟傷害習慣,是從小喝水太少卻不自知,長期可能導致腎絲球功能老化。建議:建議每日紀錄喝水量,白天至少喝水8次,平均分配而非一次大量飲水。洪永祥最後呼籲,錯誤喝水不僅可能讓身體慢性缺水,更會讓腎臟日積月累承受無形壓力,「喝水不只是口渴才喝,而是要養成規律、正確的喝水習慣,才能真正護腎保健康。」

夏至將至陽氣最旺!中醫師教3招防中暑 綠豆蓮子湯成消暑聖品
本周六逢夏至,是整年中陽氣最盛的一天,天氣也將一路熱到立秋。中醫師表示,夏至後炎熱高溫常導致民眾食慾不振、心煩氣躁、頭昏腦脹、倦怠乏力等情況,可透過三伏貼、食療、穴位按摩「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內關穴」等方式,幫助緩解不適症狀。五甲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王維瀚表示,最近就有患者因長時間室外工作,大量流汗後,出現全身無力、頭暈心悸等情況,且症狀持續一天,導致該患者幾乎無法上班工作,就醫經診斷後為夏季中暑,在刮痧和針灸後,不適症狀立刻減少80%,後續搭配內服中藥,下周回診時已無不適情形。王維瀚表示,夏至後炎熱高溫常導致食慾不振、心煩氣躁、頭昏腦脹、倦怠乏力等情況,人體體溫隨著環境氣溫升高,心跳也相對較快,民眾若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又有大量流汗、水分攝取不足等情況,甚至會增加心臟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另外,夏至時太陽正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的白晝(陽)最長、黑夜(陰)最短,過了夏至後白晝漸短、黑夜漸長,其中三伏天又分為初伏、中伏、末伏,為夏至後的7月中旬至8月下旬約30天,是一年中氣溫與潮濕均高的時期。王維瀚表示,夏至過後進入三伏天,此時陽氣旺盛適合調理身體、平衡體內陰陽之氣,也是虛寒體質「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尤其呼吸道、消化機能較為敏感虛弱者,包括有過敏、氣喘、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的人,可經由中醫師診斷後進行三伏貼調理體質。此外,民眾夏季體感燥熱時,可透過食療清熱解暑。王維瀚提到,包括綠豆、薏仁、蓮子、西瓜、苦瓜、黃瓜、絲瓜等食材,及具清心降火功效的中藥材,例如淡竹葉、蓮子心、麥門冬,都是很好的選項,其中綠豆能清熱消暑氣,蓮子則養心安神、去除煩躁,民眾不妨製成炎炎夏日的消暑聖品綠豆蓮子湯。一、食材:綠豆跟蓮子1比1,依個人喜好加入5至10倍的水和冰糖。二、做法:1.把綠豆和蓮子泡水半天以上,待膨脹泡軟之後把水倒掉、順便清洗一下。2.在外鍋依比例加水,內鍋的水則淹過綠豆和蓮子約4公分高,待電鍋加熱至100度時按鈕跳起。3.電鍋按鈕跳起時趁熱加入適量冰糖,放涼後即可食用。綠豆蓮子湯製程。(圖/馬光中醫提供)最後,王維瀚建議,民眾平時可早晚各一次、每次5至10分鐘按摩「合谷穴」、「曲池穴」、「大椎穴」、「內關穴」,按壓到有酸脹感即可,有助於預防中暑。合谷穴位於虎口最高處,能開關通竅;曲池穴位於手肘外側的肘窩橫紋盡頭,可疏風清熱;大椎穴位於第七頸椎、頸後最凸下方,能退熱消暑;內關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約2指幅,可寧心安神。合谷穴位置圖。(圖/王維瀚提供)曲池穴位置圖。(圖/王維瀚提供)大椎穴位置圖。(圖/王維瀚提供)內關穴位置圖。(圖/王維瀚提供)中醫師建議4個穴位按摩防中暑。(圖/馬光中醫提供)

腸病毒新增2死「皆是新生兒」 專家籲產前14天就要警戒
疾管署今(17)日宣布新增新生兒腸病毒重症增1例、死亡增2例。重症個案為出生3天男嬰,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目前仍住新生兒加護病房治療;死亡2例為上週記者會公佈之南部2新生兒重症,均因染伊科病毒11型併敗血症休克不幸過世。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國內新生兒腸病毒疫情嚴峻,持續有新生兒感染引發重症或死亡病例發生,今(2025)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中,5例為新生兒感染伊科病毒11型,且造成4例死亡。新生兒腸病毒流行期間(估計至7月底),呼籲產婦和新生兒儘量謝絕訪客、親朋好友對新生兒勿抱抱親親,以免造成傳染。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就診人次呈緩升趨勢,第24週(6月8日至6月14日)門急診就診計6,009人次,較前一週(5,257人次)上升14.3%。今年累計7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6例及克沙奇B5型1例;今年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數仍為6年同期最高,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6例)。疾管署說明,因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疾管署已依「114年腸病毒流行疫情應變計畫」於今日成立應變工作小組,與地方政府共同執行各項應變策略。本週疾管署也將召開「重症病例討論會」和「專家會議」討論本次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的醫療處置建議和防治策略建議。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楊生湳理事長表示,新生兒的腸病毒感染一般於出生後1-14天發病,可能藉由產前、生產過程或出生後的人際接觸等途徑感染。特別是產前通過胎盤垂直感染,因新生兒出生後短時間內來自母體抗體量仍不足、免疫力較弱,病情常較為嚴重。新生兒感染後的症狀從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輕微症狀,到腦炎、肺炎、多重器官衰竭等重症都有可能發生。因此,準媽媽的防護措施及注意自身健康狀況相當重要,呼籲準媽媽們產前14天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並儘量避免與患者接觸等保護措施,減少可能的感染機會;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在疑似症狀緩解前,應避免母嬰同室、勿接觸新生兒。

全台腸病毒已釀3死!5歲以下為高危險群 重症徵兆曝
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截至目前已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並釀3死,當中有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而屏東縣占2例、其中1例死亡,為此,屏東衛生局呼籲,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且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請家長隨時留意幼兒健康狀況,如出現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就醫。屏東衛生局指出, 依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而屏東縣占2例,其中1例死亡,分別感染克沙奇B5型及伊科病毒11型。衛生局說,伊科病毒11型是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所以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衛生局進一步說明,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衛生局表示,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家長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盡速帶往就醫。衛生局再次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盡速送到屏東基督教醫院、屏東榮民總醫院、東港安泰醫院及輔英醫院等腸病毒重症責任醫院接受治療,以掌握黃金時間治療,降低重症發生的機會。

京都修學旅行爆食物中毒!106名師生腹瀉腹痛 「產氣莢膜桿菌」檢出 飯店遭勒令停業3天
日本京都市中京區一間飯店驚傳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共有106名來自千葉縣船橋市的修學旅行學生及教職員出現腹瀉、腹痛症狀。經檢驗後,患者體內驗出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當地衛生單位已判定為食物中毒,並勒令涉事飯店自6月13日起停業3日。消息引發日本社會高度關注,提醒各界注意食品衛生管理。根據《京都 NEWS WEB》《朝日新聞》《ANN NEWS》報導,京都市保健所於9日接獲中京區「杉長飯店(Hotel Sugicho)」通報,指6日至8日接待來自千葉縣的修學旅行團,事後有約40至50名學生出現腹痛症狀。經進一步調查確認,該團共238人中,有97名中學生(男37、女60)及9名教職員(男4、女5)自7日晚間9時至9日晚間10時陸續出現下痢、腹痛等症狀,累計106人感染。所幸目前皆為輕症,恢復良好中。經檢驗,已有7名患者體內檢出產氣莢膜桿菌,保健所據此判定為食物中毒事件。研判感染源為6日晚餐至8日早餐期間飯店供應之餐食,菜色包括壽喜燒、烏龍麵、燉菜、煮鯖魚等。據悉,該菌耐高溫,即便100℃加熱亦可能存活,若大量料理未妥善冷卻保存,容易成為細菌繁殖溫床。產氣莢膜桿菌廣泛存在於人體腸道及土壤,屬於厭氧菌,常見於大量製作且放置過久的料理,如咖哩、燉湯、燉菜等。保健所提醒業者及民眾,料理完成後應儘速食用,若需保存,務必分裝冷藏,避免室溫下長時間放置,以降低食物中毒風險。目前「杉長飯店」已配合調查與改善措施,飯店內部調理設施也自13日起停業3天。當局將持續監督業者落實食品安全管理,避免類似事件重演。京都市中京區「杉長飯店」爆出修學旅行學生群體食物中毒,累計106人受影響,飯店已被勒令停業3天。(圖/翻攝自X)

一家6口誤食山上毒蘑菇…5歲男童「肝壞死」 生前才安慰父親:別擔心我
大陸湖南發生一起嚴重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有1人因此喪命。來自永州祁陽市的付姓男子上山採蘑菇,一家6口在5月29日晚餐時食用,隔天全家人都出現嘔吐和腹瀉症狀,送醫後確認是蘑菇中毒。而付男的5歲兒子因中毒太深,6月9日不幸去世;付男兒子生前,還安慰他「別擔心我」,他還答應兒子要帶他去海邊玩,如今天人永隔。據陸媒《極目新聞》報導,永州祁陽市的付姓男子日前上山自採蘑菇,5月29日晚間一家6口用餐時食用了採來的蘑菇,隔日凌晨付男和他的母親、妻子、兒子、外公、外婆均出現嘔吐和腹瀉,迅速就醫。經過檢查後,確認付姓一家人蘑菇中毒,全部被送進ICU治療。據付男的一名親屬指出,他們誤食的是灰花紋鵝膏菌,毒性極強。付男的5歲兒子剛到醫院時,還安慰他說,「爸爸,我很好,別擔心我。」但付男的親屬透露,孩子中毒太深,肝臟受損嚴重,沒多久醫院也下達病危通知,需要找到肝源進行移植。雖然在訊息發布後,有社會愛心人士進行捐助,但男童沒等到手術,已在6月9日離世。而其餘家屬都脫離生命危險,僅付男妻子還要繼續住院觀察數日,另外4人已出院回家。在兒子因誤食毒蘑菇逝世後,付男非常後悔去採毒蘑菇,他難過地透露,本來已經答應兒子暑假帶他去看海,如今成為遺憾,與骨肉天人永隔了。此憾事曝光後,微博上許多網友傻眼表示,「監護人不用負擔法律責任嗎?一條人命耶…」、「不認識的蘑菇不要吃啊,想吃蘑菇可以菜市場買啊」、「不認識的東西都敢吃…太誇張」。

腸病毒重症「近6年新高」 全都是新生兒!今年已3例死亡
疾管署今(10)公布國內新增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為南部1名新生女嬰(案1)及1名新生男嬰(案2),均於5月下旬發病;2案經通報檢驗後確認均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今年累計6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3例死亡),分別感染伊科病毒11型5例及克沙奇B5型1例,其中4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今年腸病毒重症病例數已高於2020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5例),為6年同期最高且以新生兒為主,籲請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一名重症為北部6天大女嬰,五月中旬出生,體重輕,第六天大時,發現餵食困難、體溫偏低,檢驗發現白血球上升,肝功能異常,血小板偏低,檢出腸病毒11型,當時醫師診斷有併發肝炎和敗血症,住院期間出現休克、多重器官衰竭,住院3周了,還在加護病房救治中,疫調發現,住院期間接觸者都沒有症狀,但是同住家人有發燒症狀,診所診斷為一般感冒。另一名為南部3天大男嬰,五月下旬出生,為早產,因為出生後有呼吸急促轉入加護病房觀察,出生第三天開始呼吸困難、心跳減緩、活動力下降,腦脊髓液檢出腸病毒,醫師診斷腸病毒併發腦膜炎。住院期間血小板低下,休克多重器官衰竭併發症,住院已經三周,生命徵象仍不穩定。疫調發現同住病患、工作人員都沒有症狀。疾管署防疫主任李佳琳表示,今年已經6例腸病毒重症個案,其中3例死亡,5例都是伊科病毒11型,家長一定要特別注意。疾管署說明,伊科病毒11型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型別之一,提醒準媽媽應特別留意個人健康狀況,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及接觸疑似患者,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主動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適當隔離。另成人感染腸病毒症狀通常較不明顯,易疏於防護而傳染他人,因此家有孕婦及嬰幼兒的民眾平時亦應注意個人與環境衛生,尤其是出外返家後及擁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若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孕婦及嬰幼兒。此外,醫院嬰兒室、產後護理機構、托嬰中心等應加強訪客管理及感染管制措施,以減少嬰幼兒感染風險。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出現發燒、活力不佳、喝奶量變少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心肌炎、肝炎、腦炎、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嚴重威脅生命,提醒民眾及機構工作人員留意新生兒健康狀況,一旦有上述症狀,務必儘速帶往就醫。疾管署再次強調,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25歲正妹無法進食…「自學插胃管」影片感動網 凱特王妃曾爆也患病
大陸遼寧省遼陽市一名「00後」女孩近日在網路平台發布自學插胃管治病的影片,引發網友關注。只見女孩緩緩將塑料管插進鼻孔,表情相當自然。影片發布者徐女透露,自己4月份確診「克羅恩病」,隨後接受手術治療,術後3個月不能進食,為使鼻飼營養液進入腸道,她便看教程自學插胃管。《極目新聞》報導,影片顯示,徐女用手拿著醫用塑料管緩緩插進鼻孔,期間多次喝水輔助,最後在家人幫助下,成功將醫用塑料管插進胃部。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過程中,徐女的臉部表情很自然,看不出痛苦。對此,網友紛紛送上祝福,「插胃管一定很難受吧」、「好勇敢的女孩」、「加油,祝願你早日康復」。徐女透露,她來自遼寧遼陽,今年25歲,先前有過肚子脹氣、經常腹瀉的情況,經檢查發現是腸結核,並於2022年做過一次手術,不料近期症狀復發,不僅嚴重脹氣,且每天腹瀉10多次、經常打嗝。今年4月,徐女就醫檢查後確診克羅恩病,由於腸道中有潰瘍、腸梗阻和狹窄,接受了肛瘺手術。今年4月底,徐女在醫院治療20多天後,因無法正常吃飯,每天必須通過胃管輸入腸內營養混懸液(以下簡稱營養液)補充身體所需能量。為了方便鼻飼治療,她通過影片教程自學插胃管,每天需要輸入3瓶營養液,輸完營養液會有飽腹感,目前3個月內無法正常吃飯,之後會定期去醫院檢查身體康復情況。公開資料顯示,克羅恩病是一種誘因不明、可以影響整個消化道的慢性炎性肉芽腫性疾病,從口腔至肛門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病,但多見於回腸末端和鄰近結腸,其主要症狀為腹痛、腹瀉、體重下降,可導致腸道狹窄,目前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多採用藥物治療控制疾病活動及維持疾病緩解。據悉,英國的凱特王妃就曾被爆可能患有克羅恩病。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台中1家3口全確診 小嬰兒「出生14天就中鏢」
新冠疫情捲土重來,有上升趨勢,台中烏日出生14天的男嬰也中標,體溫上升37.5度,食慾不振且活動力差,父母帶他就醫後返家趕緊快篩發現確診。醫師9日提醒,嬰幼兒新冠症狀往往非典型,家長應警覺,並呼籲家有新生兒家長務必接種JN.1新冠疫苗。新冠疫情近期升溫,據中市衛生局統計,中市近兩周(5/25至5/31、6/1至6/7)新冠併發重症為15例及33例,而年初累計至本月7日達119例。烏日林新醫院過敏氣喘科主任暨小兒科醫師賴永清表示,國內疫情上升快速,依據疾管署統計推估,預計6月底至7月初達到疫情高峰,屆時最高單週就醫人次恐高達恐達15萬至20萬,需加強留意。賴永清說,出生14天的男嬰體溫上升37.5度以上,食慾不振且活動力變差,爸爸警覺性高,立即帶至烏日林新醫院就診,果然快篩陽性確診,還同時檢查出泌尿道感染,是院內最小的確診個案。幸接受支持性療法及住院治療4天後平安出院,持續服用抗生素藥物,定期於門診追蹤觀察。賴永清說,男嬰父親近日出現發燒咳嗽,本以為只是一般感冒,沒想到是新冠,1家3口都確診。賴永清指出,新生兒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健全,感染新冠病毒時,初期症狀往往非典型,像是低燒或僅有活動力下降,較少表現出流鼻水,容易被家長誤認為只是輕微感冒,若未及時治療恐會演變為重症。新冠疫情捲土重來,台中出生14天男嬰也染新冠,體溫上升37.5度,食慾不振且活動力差,幸住院治療4天後平安出院。(圖/翻攝畫面)他表示,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在大人、兒童有不同的症狀表現,小於9歲常見症狀為發燒(46%)、咳嗽(37%)、頭痛(15%)、腹瀉(14%)、喉嚨痛(13%);大於10歲常見症狀為頭痛(42%)、咳嗽(41%)、發燒(35%)、肌肉痠痛(30%)、喉嚨痛(29%)、呼吸窘迫困難(16%)、流鼻水(10~22%)。其中嗅覺喪失及「新冠腳趾」變化為新冠特異性表現,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盡快至醫院檢查評估及治療。賴永清也呼籲,因目前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無法接種新冠疫苗,家中若有新生兒,父母就是第一道防線,呼籲家長務必接種JN.1新冠疫苗,增強自我保護力,同時落實戴口罩、勤洗手,遠離人潮聚集的室內場所,避免新一波疫情造成衝擊。

滑滑的都是細菌!專家曝環保杯2清潔法 沒洗淨「比馬桶坐墊還髒」
近年來環保意識興起,越來越多人使用環保杯,不過專家提醒,使用完一定要徹底清洗乾淨,環保杯若沒洗乾淨,一段時間過後就會出現一層滑滑的生物膜,甚至比馬桶的坐墊還髒!曲博(曲建仲)是台大電機工程博士,也任教於各大學,為「知識力專家社群」創辦人。近日他在臉書粉專上提到,現在許多民眾會拿環保杯來裝水、茶、咖啡等飲品,但是用完之後卻沒有好好清洗,杯子內就會產生一層滑滑的生物膜,是由有機體組成,包括細菌、真菌及微生物分泌的細胞外聚合物。國外研究單位發現,若環保杯長期不清洗,形成生物膜之細菌之細菌量,比一般家用馬桶坐墊還多。生物膜在杯子內生長的特徵包含,杯子裡面摸起來會滑滑的、水瓶有奇怪氣味、喝水時口感怪異。曲博指出,若長時間飲用這些被汙染的水源,恐引發腸胃型疾病,包含,腹痛、腹瀉、發燒、過敏等。曲博建議,為避免生物膜生長,每天使用完環保杯應以溫水沖洗,每周至少使用一次清潔劑,並搭配海綿或刷子進行深度清潔,清洗完後還要徹底晾乾。另外曲博提醒,為了避免環保杯內的生物膜快速生長,應盡量減少裝水以外的飲品,包括牛奶或含糖飲料等,潮濕加上高溫,也會使生物膜快速生長。

金門某國中畢典爆疑食物中毒 18人上吐下瀉…供應商曝光
金門縣衛生局今(6)日接獲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室通報,有5人疑似發生食品中毒症狀,後經調查計有18名患者,均為4日參與某國中畢業典禮,食用學校所提供之麵包餐盒後,陸續出現噁心、嘔吐及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並相繼前往醫院就醫。衛生局已要求餐盒供應商「自OO烘焙」先停業接受調查。衛生局指出,接獲通報後已立即啟動食品中毒通報調查機制,經調查供應商「自OO烘焙」是購買多家烘焙產品,再自行組合餐盒內容,交貨給學校。製造廠商包括:金門縣「自OO烘焙」、「家OO」、「全OO」,以及桃園市「茱OO烘焙」;餐盒內容包括:隨機組合手工燕麥餅乾、小起酥蛋糕、法蘭西手工羊角、檸檬蛋糕、杯子蛋糕等。衛生局除追查縣內各產品供應商、製作流程及貯存環境、溫度,執行食品良好衛生規範(GHP)準則稽查,針對學校留樣餐盒食品及製作場所進行抽驗與採樣,均已寄送台灣實驗室進行檢驗分析。後續將綜合檢驗結果研判,若確認屬於食品中毒事件,將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5條第1項第4款規定,處以新台幣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衛生局說明,截至6日下午5時,計有18位患者疑似食品中毒,其中13位有就醫,經治療後症狀均屬輕微,已陸續返家休養,另有5位未就醫。提醒學校及各機關單位,辦理活動提供團體餐點時,應嚴格把關食品來源與製程及保存環境,並選用合法登記之食品業者,以確保食品安全。衛生局也提醒民眾,隨著炎炎夏日到來,氣溫逐漸升高,依據歷年統計,5至10月為食品中毒高發季節,高溫潮濕環境有利細菌滋生,若食品烹調或保存不當,極易引發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為降低食品中毒風險,民眾應注意食材購買後立即冷藏或冷凍,避免冰箱過度儲存造成冷卻效果下降;處理食物前後應確實洗手,並區分生熟食器具以防交叉污染。餐點烹煮不宜過量,未食用完畢者應盡快冷藏,並儘早食用,以共同守護飲食安全。

微波加熱有輻射會致癌? 專家揭「1缺點」:恐導致腹瀉、腸胃炎
無論是在家吃隔夜菜,或是帶便當到辦公室加熱,許多人會選擇使用微波爐。對此,腎臟科醫師江守山提醒,微波爐的加熱深度其實只有5公分,可能出現食物加熱不完全的狀況,無法達到殺菌溫度,進而導致拉肚子、腹瀉等問題,「微波爐是個好東西……但務必記得微波的侷限性」。江守山在節目《健康零距離》分享,曾聽過有人提及「隔夜菜會產生致癌物」的疑慮,像是亞硝酸鹽、亞硝胺等等,「這個部分事實上是沒有辦法在其他研究裡面被重現的,意思是說,它可能不是真的」。江守山認為,隔夜菜最大的挑戰其實是復熱及儲存時間,食物放進冰箱後並不代表能「永久存放」,也不是永遠就不長菌,細菌、真菌只是長得比較慢,「所以你隔夜菜放太久,因為隔夜菜很多,(加上)被你筷子撈過等等問題,它生菌量本來就高,所以你放太久,的確容易造成鬧肚子、拉肚子、腸胃炎等問題」。江守山表示,隔夜菜的復熱也是個大問題,雖然微波爐是個好東西,省能量、速度快,但微波能滲入的深度僅僅5公分,也就是說,其加熱範圍只達食物深度5公分,而湯品、雞肉等食物都超過5公分,便會出現加熱不完全的狀況,「一部分加熱到很熱,一部分根本沒辦法達到殺菌溫度,吃了就會拉肚子、腹瀉」。江守山也提醒,民眾可以善用微波爐來加熱食物,但務必記得微波爐的侷限性,不該濫用。

羅東9國小生上吐下瀉急送醫 「疑似營養午餐惹禍」衛生局已採檢送驗
宜蘭縣羅東公正國小今(3日)中午吃完午餐後,9名三年級舞蹈班學生出現集體腹痛、嘔吐、腹瀉等離譜狀況,所幸送醫治療狀況穩定,醫師診斷出為急性胃炎,縣府衛生局派員到校採取檢體送驗,調查是否與營養午餐有關。根據校方說法,今下午1時許,羅東公正國小三年級舞蹈班9名學生,陸續出現腹痛等不適症狀,隨即被送到羅東博愛和聖母醫院救治,經過打點滴與抽血檢查,情況無大礙,已由家長各自帶回。據了解,公正國小1600多名師生,今中午共進學校營養午餐和福利社供應的牛奶、麥片,沒有吃其他食物;其中,舞蹈班的9名同班同學出現腹痛,其他班級學生並無異狀,有家長質疑,「為什麼偏偏只有這一班出事?難道是餐點處理不當?還是出現交叉汙染?希望衛生局跟校方可以查清楚,避免再發生同樣事情。」宜蘭縣羅東公正國小今(3日)中午竟發生9名三年級舞蹈班學生,吃完午餐後集體腹痛、嘔吐、腹瀉的離譜狀況。(圖/民眾提供)更離譜的是,早在5月中旬宜蘭縣議會質詢時,民進黨籍議員謝家倫時就要求縣府落實加強全縣各校營養午餐的督導機制,怎料,今天就傳出學生用餐後身體不適。謝家倫指出,這或許只是剛好被發現的個案,沒爆出來的還有多少?盼教育處、衛生局及校方聯合查明哪個環節出問題,不能再等結果敷衍了事。事後,縣府衛生局人員到校採樣送驗,檢驗結果預計2週後出爐;縣府教育處將指派一名營養師到公正國小,負責查驗營養午餐及督導相關作業流程,進駐時間到6月底。公正國小校長丁進添則表示,會持續關注學校學生的身體狀況。

22歲男常吃泡麵果腹!體重突暴跌10kg 一查要「終生服藥」慘了
大陸浙江省寧波市22歲男子阿桑(化名)因工作忙碌,飲食極度不規律,長期以泡麵、洋芋片和手搖飲料等速食替代正餐,近日被診斷罹患重度潰瘍性結腸炎,需終生服藥控制病情。醫師呼籲大眾,應避免以速食為主食,並保持規律飲食,攝取足夠營養,才能有效維護腸道健康。綜合陸媒報導,阿桑過去因工作壓力大,常以速食果腹,3個月前開始出現每日5至6次腹瀉、黏液血便及腹部劇烈絞痛等症狀,體重驟降超過10公斤,最終在家人催促下,才前往醫院就診。透過大腸鏡檢查,醫師發現患者的腸道已出現大面積潰瘍性病變,屬於重度潰瘍性結腸炎,需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醫生說明,阿桑長期攝取高鹽、高糖、高脂飲食,加上營養極度不均衡,導致腸道菌群嚴重失調,進而誘發慢性炎症反應。醫生指出,洋芋片的含鹽量往往超出每日推薦量,手搖飲料則含有等同10塊方糖的高糖成分,泡麵等超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劑及包裝材料釋放的微塑膠,都是損傷腸道黏膜的潛在風險因素。此外,泡麵缺乏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長期代替正餐除了導致營養嚴重不足,還會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加速腸道病變。此外,阿桑的血液檢查結果也顯示多項代謝指標異常,與營養不良密切相關。醫師提醒,阿桑延誤3個月才就醫,錯失早期干預治療的關鍵期,「研究顯示,潰瘍性結腸炎若在發病6個月內未規範治療,約有80%的患者會轉為慢性復發型,甚至大幅提高癌變風險。」醫生呼籲,民眾平時應避免以速食為主食,並保持規律飲食,攝取足夠營養,才能有效維護腸道健康。

吃辣吃太兇會得痔瘡? 專業醫解釋背後真正原因
針對坊間普遍流傳的說法「吃辣會得痔瘡」,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近日發文解釋,指稱這樣的說法其實是一種迷思。陳威佑解釋,痔瘡的真正成因來自於肛門靜脈壓力的長期上升,與辣椒本身並無直接病理上的連結。但吃辣所引發的某些排便感受,與痔瘡發作時的症狀相似,才讓人產生錯誤聯想。陳威佑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痔瘡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肛門附近的靜脈受到壓迫,血液回流受阻,導致血管擴張腫脹,進而形成痔瘡。而辣椒中的辣椒素雖然會在腸道中大部分被消化,但部分成分仍會隨糞便排出,當殘留的辣椒素與肛門接觸時,會造成灼熱、刺痛或明顯不適,這種「火燒感」與痔瘡發炎時的疼痛近似,因此常被誤認為是罹患痔瘡。除了直接刺激,吃辣後常引起腹瀉,也是讓人混淆的另一關鍵因素。陳威佑醫師提到,頻繁的排便會讓肛門黏膜受到反覆摩擦,特別是糞便中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辛辣成分、胃酸等刺激物質時,可能導致肛門周圍皮膚紅腫或輕度發炎。這種情況下,即使本身沒有痔瘡,也可能因局部發炎而出現與痔瘡類似的不適感。此外,許多民眾排便時習慣用力,這樣的行為會讓腹內壓升高,導致肛門靜脈壓力跟著上升。若頻繁出現這樣的情況,血管會因為充血與腫脹而出現疼痛,而這樣的症狀,也往往被誤認為是痔瘡新發或復發。陳威佑醫師表示,對於原本就患有痔瘡的人而言,吃辣後若引起腹瀉,更可能導致原有病灶惡化。在頻繁排便、持續刺激之下,肛門靜脈會受到更大的壓力,腫脹程度增加,甚至可能出現出血與劇烈疼痛。這時即使表面看似是因為吃辣才「長痔瘡」,實際上是因腸胃刺激所引發的原本症狀加劇。陳威佑醫師最後也提醒,大腸直腸的健康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真正預防痔瘡的關鍵在於維持良好的排便習慣與飲食結構。他建議,多攝取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全穀類,並保持每日足夠水分攝取,有助於腸道蠕動,減少排便時對肛門的壓力。另一方面,也應避免久坐、久站,適當運動能改善骨盆與肛門區域的血液循環,有效降低痔瘡發作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