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森特
」 川普 關稅 美國 中國 財政部長
無視川普炮轟?力挺鮑威爾 G20聲明強調央行獨立性
在美國總統川普不斷抨擊聯準會(Fed)主席鮑威爾之際,20國集團(G20)財長與央行總裁19日發表聯合聲明,強調央行獨立性對維護物價穩定至關重要,此表態被視對鮑爾的全力聲援。近期川普政府借翻修聯準會總部採大理石建材及費用超支為由,逼鮑威爾離開,卻發現翻修工程使用大理石,原來是川普任命官員的主意。川普先前也多次抨擊鮑威爾不降息,使央行獨立性問題成爲一大焦點。G20財長與央行總裁19日在南非德班(Durban)結束為期2天會議後,發表了自去年10月以來首份聯合聲明,內容指出各國央行致力確保物價穩定,並持續根據數據調整政策,央行獨立性對於實現該目標至關重要。這份聲明是在美國財長貝森特缺席下達成的。美方這次指派負責國際事務的代理次長凱普蘭(Michael Kaplan)代表參加。金融智庫「官方貨幣與金融機構論壇」(OMFIF)美國區主席的索貝爾(Mark Sobel)表示,鑒於總統川普對鮑爾主席的不當攻擊,這份捍衛央行獨立性的聲明,格外引人關注。

恐引發金融震盪!《WSJ》:貝森特勸阻川普解僱鮑威爾
根據《華爾街日報》(WSJ)的獨家報導,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近日敦促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不要撤換聯準會(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並警告此舉可能引發經濟、政治與法律層面的連鎖反應。據《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的報導,《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的說法指出,貝森特向川普表示,若在鮑威爾任期於明年春季屆滿前將其撤職,恐引發金融市場的負面震盪,並使Fed陷入前所未有的法律與政治困境。報導還指出,貝森特強調Fed今年已準備降息,此時其實沒有必要撤換鮑威爾。目前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為4.25%至4.50%。貝森特此番表態與川普其他核心盟友形成鮮明對比,部分人士近期持續加大對鮑威爾的公開批評力度。Fed擔心現行川普政府祭出的貿易與關稅政策可能加劇通膨,因此拒絕降息,川普為此幾乎每天抨擊鮑威爾,並多次公開要求對方辭職,儘管法律可行性存疑。鮑威爾在2018年被川普1.0從理事提拔至主席後,很快就因利率政策與川普產生分歧。白宮官員近期更將矛頭指向Fed耗資25億美元翻修華盛頓總部「埃克爾斯大樓」(Eccles Building)的計畫。例如美國行政管理預算局(OMB)局長沃特(Russell Vought)就指控鮑威爾「管理嚴重失職」,並暗示鮑威爾就Fed總部昂貴且華而不實的翻修問題誤導了國會。對此,鮑威爾已於本週澄清,沒有VIP餐廳,沒有新的大理石,沒有專用電梯,沒有新的水景,沒有蜂箱,也沒有屋頂露天花園。雖然他承認翻修工程確實出現成本超支的情況,但反駁了過於奢侈的說法。至於降息問題,鮑威爾也回應,「Fed理事會認為,決策透明化並對公眾負責至關重要。」報導補充,若在任期屆滿前撤換鮑威爾,將創下歷史先例,而且很可能引發法律爭端,最終甚至可能鬧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針對《華爾街日報》的相關報導,白宮與財政部未立即回應《CNBC》的置評請求。

Fed主席爭奪戰!現任理事沃勒願接手:但川普沒聯繫我
聯準會(Federal Reserve,Fed)理事沃勒(Chris Waller)於美東時間18日表示,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提出邀請,他將接受Fed主席一職,但迄今川普尚未就此與他聯繫。據悉,沃勒是主張立即降息的主要倡議者,與現任Fed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的立場迥異。據《紐約郵報》的報導,「2019年總統曾聯繫我,並問:『你願意任職嗎?』我當時同意了。」沃勒向《彭博電視》(Bloomberg Television)提及川普當年提名他進入Fed理事會的經過,「如果總統現在聯繫我說『我希望你接任主席』,我會接受。但他並未聯繫我。」由於Fed擔心現行川普政府祭出的貿易與關稅政策可能加劇通膨,因此拒絕降息,川普近期幾乎每天都為此抨擊鮑威爾,並多次公開要求對方辭職,儘管法律可行性存疑。鮑威爾在2018年被川普1.0從理事提拔至主席後,很快就因利率政策與川普產生分歧。相較之下,沃勒主張在7月29日至30日的政策會議上降息,他認為川普的關稅政策對通膨影響有限,同時擔憂經濟與私部門就業已開始放緩。儘管失業率處於低點,沃勒指出基礎數據「並未顯示私部門勞動市場非常健康」,聯準會應「預先應對」可能出現的招聘放緩。市場普遍預期Fed將在本次會議維持基準利率於4.25%至4.50%區間,目前僅沃勒與另1位川普6月任命的Fed監理副主席鮑曼(Michelle Bowman)支持在短期內降息,另有8名Fed理事暗示9月可能調降政策利率。與此同時,白宮官員正藉Fed華盛頓總部的裝修超支問題向鮑威爾施壓。對此,復興宏觀研究(Renaissance Macro Research)經濟學主管杜塔(Neil Dutta)在分析中指出:「沃勒討論的是經濟風險平衡變化,而非Fed總部埃克爾斯大樓(Eccles Building)超支或降低政府融資成本這類『體制變革』的議題」,他認為任命沃勒接替鮑威爾,是川普「最能直接影響聯準會的策略。」現任理事沃勒若獲提名將立即擁有政策投票權。其他Fed主席的潛在人選還包括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顧問哈塞特(Kevin Hassett),以及2011年離任後長期批評聯準會的前Fed理事沃許(Kevin Warsh)。現行制度下,貝森特等人須待Fed理事庫格勒(Adriana Kugler)明年2月任期屆滿,才能遞補7人理事會的空缺。貝森特本週透露已啟動提名鮑威爾繼任者的「正式程序」。央行專注通膨而非配合政府融資的利率決策原則,被經濟圈視為健全經濟管理的基石。20國集團(G20)財長會議18日於南非德班(Durban)落幕,包含美國財政部代表的與會各國皆發布公報強調:「央行依各自職責堅守物價穩定,並將持續依數據調整政策。央行獨立性對此目標至關重要。」需確認聯準會人事案的參議院財政委員會(Senate Finance Committee)共和黨議員本週亦表態支持此原則。鮑威爾任內始終將國會關係列為施政重點。共和黨參議員朗茲(Mike Rounds)向記者表示:「市場確信聯準會獨立性最符合國家經濟利益,這最終將使政府受益。我與主席保持良好工作關係,並尊重他維護Fed決策獨立性的努力。」

坐等川普簽署加密監管里程碑 美眾院壓倒性通過三大加密貨幣法案
美國眾議院於17日通過三項加密貨幣法案,為穩定幣與數位資產建立聯邦監管架構,標誌著美國加密產業監管邁入新里程碑。其中備受矚目的《GENIUS 法案》將交由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其他兩項法案則將交由參議院審議。《GENIUS 法案》以308票對122票通過,首次建立美國發行與管理美元掛鉤穩定幣的法規制度。此法案為川普總統力推之政策,旨在實現其「讓美國成為全球加密資本」的目標。除《GENIUS 法案》外,眾院亦通過《CBDC 反監控國家法案》與《CLARITY 法案》,前者禁止發行央行數位貨幣,後者則界定由SEC或CFTC分別監管除穩定幣以外的數位資產。兩法目前尚待參議院審議。美財長貝森特此前鼓勵國會議員通過《天才法案》,因為該法案可能會刺激市場對美國國債的需求。隨著立法逐步明確,美國朝著建立制度化的穩定幣監管環境邁出一步,預期將掀起一波由銀行與大型企業主導的穩定幣發行潮,為傳統金融體系帶來深遠變化。比特幣在這週迎來了重要的里程碑,價格不僅成功突破歷史新高,更一度觸及12.2萬美元的高位。而根據Glassnode報告顯示,這波強勁表現將使比特幣投資者帳面全數轉為獲利狀態。比特幣17日上漲0.73%,收報12萬0198.5美元。

川普對中態度轉彎 傳將延長關稅休兵促成川習會
外界關注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何時會面?美媒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為促成「川習會」並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川普近期與官員開會時,已成為對中國「最溫和」的聲音,以國安為由實施的晶片出口管制政策,也出現髮夾彎。報導並指出,為進一步緩和美中的緊張關係,美國有意再讓關稅休兵3個月。川普重返白宮初期,因芬太尼與對中鉅額貿易赤字等議題,對中國態度強硬,甚至不惜祭出高關稅措施打響關稅戰。報導指,如今川普將重心轉移至與北京達成採購協議,尋求達成立竿見影的效果。據指出,川普私底下很喜歡習近平,與官員開會時,川普是「最溫和」的聲音。川普態度與數月前南轅北轍,不惜顛覆先前「關鍵技術不准流入北京手中」的方針,日前放行輝達對中販售H20晶片,更令政府官員與顧問大感擔憂。美國過去以國安為由實施出口管制,如今態度大轉彎,令人好奇,若中國提出要求,川普能在國安上做出多大讓步?川普團隊有人擔心美國先前設定的紅線,其實可以協商。報導指,在對中開放H20晶片議題上,美國官員分為兩派,有官員反對發放該晶片出口許可,認為這會讓中國科技業行徑更為乖張。鷹派顧問更擔心,美國政府會進一步撤回晶片出口管制,看來極為可能。但另一派則贊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的見解,認為允許該公司在其擅長的領域與華為競爭,對在中國取得勝利至關重要,且H20晶片與最先進晶片,仍相去甚遠。這樣的看法,已成為美國政府的主流意見。另外,美對中關稅緩徵期將於8月12日到期,屆時對中關稅將回升至145%,知情人士透露,為進一步緩和美中關係,美國正準備延後緩徵期,關稅休兵可能再延長3個月。美國財長貝森特日前也表明,該期限是可以有彈性。川普16日簽署法案,將芬太尼相關物質歸類為第一級藥物,非法販運者將面臨最少10年的刑期。雖然過去指控中國是芬太尼失控主因,但川普在簽署活動上明顯放軟對中態度,他還說,中國幫了很大的忙,相信雙方很快就能合作解決問題,最終中國會對製造芬太尼並運入美國的人,處以死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中方已多次表明,芬太尼是美國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問題,責任在美國自身,美方若真心想與中國合作,就應以平等、尊重方式與中方對話。

川普宣布與印尼達成協議 美方降稅換取150億美元能源採購
對等關稅又有新進展,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和印尼達成貿易協議,將對印尼課徵19%,美國輸出至印尼產品則免關稅,且印尼也會自美國購買150億美元的能源等產品。另將公布針對100多個非洲、加勒比海地區小國的關稅信,稅率將略高於10%。此外,川普也預告藥品和半導體進口關稅,預計月底上路,從低稅率開始,並在約1年後調整為非常高的稅率。印尼在川普4月公布的名單中被課徵32%對等關稅,川普15日簡短預告已和印尼達成貿易協議後,進一步說明,在和印尼總統普拉伯沃交流後,終於敲定和印尼的貿易協議,美國將對自印尼進口的商品課徵19%關稅,美國出口至印尼的產品則免關稅,也不會面臨非關稅壁壘。這是川普達成的第4個貿易協議。川普也指,這份貿易協議將使美國商品能全面進入印尼市場,印尼也在協議中承諾,會購買價值1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45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以及購買50架波音飛機,其中包含許多架777機型。這是美國牧場業者、農民與漁民首次能全面且完全進軍印尼這個擁有2億8000萬人口的市場。印尼總統發言人哈桑則指,這是印尼經濟事務統籌部長率領的談判團隊「艱困努力」的成果。而8月1日對等關稅生效日在即,仍有許多國家沒有收到美國關稅信函。川普表示,相較於複雜的談判,他更偏好直接設定全面性關稅,不過財政部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反而較喜歡談成更多貿易協議。他也預告,將公布1封針對至少100個小國的關稅信函,並會對這些國家設定單一稅率,大概會略高於10%。盧特尼克表示,川普指的是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國家,這些國家與美國貿易額相對低,對川普平衡貿易赤字的目標影響較小。此外,川普日前下令審查藥品與半導體進口情形,並預告會對這類產品課徵關稅。川普15日進一步表示,大約在月底就會從低稅率開始,對藥品進口課徵關稅,給藥廠約1年的時間在美國建廠,之後就會開始實施非常高的關稅。半導體關稅也會在差不多的時間上路。

韓美關稅談判現轉折 美方要求韓設「4000億美元基金」、開放農產市場
韓國面臨25%對等關稅,正加緊對美談判。《朝鮮日報》16日報導,美方已正式要求韓國設立規模高達4000億美元、 約新台幣11.8兆的「製造業強化合作基金」,支持製造業赴美生產,韓國政府為籌措資金陷入苦惱。美方亦同步施壓韓國開放農產市場,引來業界強烈反對。設立對美投資基金原是日、美關稅談判時,日本率先提出。《金融時報》5月報導,軟銀會長孫正義向美國財長貝森特提議設立基金。最初提議3000億美元,後增至4000億美元。本月初韓美關稅談判在華府舉行時,美國要求韓國比照日本設立「對美投資基金」。該基金將用於支援韓國企業赴美建廠、擴產及投資合作夥伴,以振興美國製造業,並鞏固韓企在美布局。美方此提議,為新增要求,被視為談判的重大轉折。據悉,韓美雙方已在7日、10日兩度就設立基金,深入討論。韓方人員透露,韓國已備妥農業和數位領域的一系列提案,但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只關心對美投資基金,由於要求金額頗高,談判一度觸礁。韓國內部對美方的新增要求,產生激烈爭論。《朝鮮日報》稱,由於日韓對美貿易逆差金額接近,美方要求韓國也設立規模相當的4000億美元基金。4000億美元已超過韓國年度預算的8成,引發財政負擔的憂慮。韓國政府15日已進行內部磋商,但他們擔心出手若大不如日本,可能影響對美談判。美方亦持續施壓要求韓國開放農產市場,包括進口米、基改作物、30個月齡以上美牛,以及放寬對蘋果、藍莓等水果的檢疫限制。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長呂翰九表示,韓方須在農業進行「戰略性調整」以保護敏感領域。他認為,美國對韓國農業的非關稅壁壘略有微詞,並不意外,降低壁壘也有助提升韓國競爭力。《中央日報》解讀,呂暗示可在農業讓步,以換取半導體、汽車等核心產業的關稅減免。儘管韓方強調,不會為了趕進度犧牲國家利益,但跡象顯示政府正積極評估方案,以期在截止前提出折衷對策。學界認為,若能提供規模適中的基金與開放部分農業,或可緩和緊張局勢,並協助韓企拓展美國市場,在產業鏈重組中占據有利位置。不過,農業團體卻憂心忡忡,全羅北道長水郡等蘋果產地已有抗議活動。也有業界人士警告,若政策導致資本與製造業基地轉移海外,恐進一步加速「產業空洞化」風險。

無懼川普關稅戰!中國第2季經濟增長5.2%超預期 專家示警:仍存在脆弱性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自4月2日開始發動貿易戰,中國經濟仍在第2季以超出預期的5.2%漲幅實現增長,高於北京設定的5%官方目標,同時也降低了中共短期內加碼推出經濟刺激政策的迫切性。據美媒《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援引中國國家統計局今(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這一增速高於《路透社》調查經濟學家預測的5.1%,但相比第1季度的5.4%有所放緩。且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8%,較5月份的6.4%增速有所減緩,該數據低於《路透社》預測的5.4%。另根據中國金融數據和訊息數據提供商「萬得資訊」(Wind Information)的數據,中國的餐飲收入(包括食品和飲料)僅微增0.9%,創下自2022年12月以來最差表現,當時中國正處於疫情趨緩階段。此外,中國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高於市場預期中值5.7%。另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8%,低於《路透社》預測的3.6%。房地產投資下滑加劇,上半年同比下降11.2%(1至5月為下降10.7%),基礎設施和製造業投資增速亦有所放緩。對此,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在數據發布會上表示:「房地產市場目前仍處於築底階段」,並呼籲需要「更有力的支持」以穩定該行業。他指出,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2%,強調第2季消費貢獻率上升,但貿易貢獻率下降。盛來運概述了支持零售消費的計劃,承認政策制定者需提高居民收入,以維持消費反彈。盛來運預計下半年消費價格將溫和改善,稱北京在致力於鼓勵消費的同時,亦遏制無秩序的削價競爭。6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維持在5%,較2月觸及的2年高點5.4%有所回落。「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表示:「儘管中國下半年經濟增長可能放緩,但5%的政府目標仍有望實現。」他預測北京的政策制定者不會在7月下旬的中共政治局會議上,推出額外的刺激措施,且若經濟動能減弱,北京有可能將重大刺激政策延至9月實施,以衝刺全年目標。關稅戰方面,川普4月將對華關稅上調至145%的「貿易禁運」水平,促使北京祭出新一輪經濟刺激措施,包括為接單困難的出口商提供金融支持、應屆畢業生就業補貼,以及擴大家電汰舊換新等計劃。5月中國決策層又推出一系列政策應對關稅衝擊,包括降息和注入市場流動性,這些措施已提振部分經濟領域,官方與民間製造業PMI均顯示景氣回溫。不過,美中雙方很快便在5月達成休戰協議,同意撤回大部分加徵的關稅。2國貿易談判代表接著又在6月於倫敦會晤後達成「貿易框架」,內容包括中國加快對美稀土出口審批,以交換美國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限制,以及中國留美學生的簽證核發。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本月稍早稱,預計「未來數周」將與中方舉行會晤,推進貿易等議題討論。中國對沖基金管理公司「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若關稅戰威脅在短期內緩解,中國實施大規模財政刺激的概率也會降低。尤其上半年的超目標增長,為下半年可能的經濟放緩提供了空間。」與此同時,由於中國企業加速開拓替代市場,該國第2季的出口也展現韌性。中國今年1至6月的對美出口雖下降10.9%,但對最大的2個貿易夥伴:東協(ASEAN)和歐盟(EU)的出口,卻分別增長13%和6.6%。儘管今年中國經濟在強勁出口和政策支持下總體穩健,但經濟學家普遍對未來經濟逆風持謹慎態度,呼籲政府推出新財政刺激。「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亞洲經濟主管盧姿蕙(Louise Loo)也示警,中國的出口韌性主要源於「削價競爭」,然而該現象正在侵蝕中國的貿易條件,並加劇「通縮壓力」。她補充,中國GDP平減指數(衡量整體物價水平)仍同比下降1.2%,創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最大跌幅。中國人民銀行(PBOC)顧問黃益平與其他2位經濟學家近期的聯合報告也指出,當局需追加1.5兆人民幣的財政刺激以提振家庭消費、抵消美國關稅影響,並進一步降息。報告強調:「疲軟的CPI和PMI數據、謹慎的信貸動態,以及農民工失業率上升等更深層次的指標表明,中國經濟仍存在脆弱性。」建議中國需要對財政計畫、退休金制度和金融部門進行結構性改革,以確保更平衡、可持續的成長。

避36%稅率!泰國考慮擴大「對美零關稅商品」 發放2千億泰銖軟貸款
泰國財政部長今(14日)表示,當局正考慮對更多美國進口商品實施零關稅政策。據悉,若無法在8月1日前與美國達成協議,泰國輸美商品恐面臨華府在7日新公布的36%關稅,這與川普在4月2日「解放日」當天宣布的稅率相同。據《路透社》的報導,泰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春哈瓦吉拉(Pichai Chunhavajira)在商業研討會上透露,該國政府在考慮放寬美國進口商品零關稅政策的同時,也準備發放價值2000億泰銖(約合新台幣1804億元)的軟性貸款,以緩解關稅衝擊。川普上週向25個國家和區域組織寄送了關稅稅率通知函,包括7日率先公布的第1批14個國家:日本(25%)、韓國(25%)、南非(30%)、哈薩克(25%)、寮國(40%)、馬來西亞 (25%)、緬甸(40%)、突尼西亞(25%)、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30%)、印尼(32%)、孟加拉 (35%)、塞爾維亞(35%)、柬埔寨(36%)、泰國(36%)。接著川普9日又向第2批8個國家寄出關稅通知函,包括:巴西、菲律賓、汶萊、摩爾多瓦、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斯里蘭卡和利比亞,這些國家的稅率除了巴西即將被課徵50%之外,其它則介於20%至30%之間。川普同時還宣稱將於下個月開始對銅進口徵收50%關稅。10日,川普再公佈第3批通知函,宣布對加拿大輸美商品徵收35%關稅;11日的第4批信函則劍指歐盟和墨西哥,兩者都將面臨30%的稅率。近期川普與數十個國家的貿易談判似乎陷入了停滯,導致他被迫將關稅實施日期一延再延。在上述的關稅通知信函發布前,川普及其經濟內閣從4月9日開始就多次承諾,他們將在「90天內達成90項貿易協議」,但實際上美國在7月9日關稅暫緩到期日前,卻沒能與任何國家簽署貿易協定。白宮與美國財政部、商務部目前為止僅與英國、中國、越南這3個國家,達成可能轉化為完整協議的貿易框架,這逼得川普2度將關稅暫緩到8月1日執行。雖然前白宮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近日透露川普已對美國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下達明確指示:「不再有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川普總是臨陣退縮)。」但市場還是認為關稅大概率又會延期實施。

美國本財年海關稅收首破千億美元!但累計赤字仍達1.3兆
美國財政部於美東時間11日發布的報告顯示,隨著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持續發酵,6月份美國海關稅收再度激增,不僅首度在財政年度內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更意外促成該月270億美元的預算盈餘。然而,美國財政部也坦承,儘管關稅收入增加,本財年迄今累計赤字仍比去年同期增加5%(640億美元)至1.337兆美元。據《路透社》的報導,預算數據表明,關稅正逐漸成為美國聯邦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6月海關稅收無論以總額272億美元,還是以退稅後淨額的266億美元計算,均創下歷史新高,規模達去年同期的4倍。 此結果可能強化川普將關稅視為「高收益財源」與「非貿易外交政策工具」的立場。他曾在8日宣稱,等到美國在8月1日對貿易夥伴實施更高的「對等關稅」後,「巨額資金」將開始湧入。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社交平台X發文稱,這顯示美國正從川普的關稅議程中「收割成果」,「當川普總統全力奪回我國經濟主權之際,今日公布的月度財政報表,展現了破紀錄的海關稅收,而且完全未引發通膨!」總計2025財年前9個月,美國的海關稅收總額達1133億美元(淨額1080億美元),幾乎是去年同期的2倍,且4個月內,關稅佔聯邦收入比例從歷史均值2%飆升至約5%。美國政府財政年度截止日為9月30日。 根據最新資料統計,關稅現已躍居美國聯邦政府第4大收入來源,僅次於個人預扣稅收(2.683兆美元)、非預扣個人稅收(9650億美元)、企業稅收(3920億美元)。此外,今年6月的預算盈餘,相較於去年同月710億美元的赤字,已呈現逆轉。美國財政部指出,新增關稅相關收入推動上月總預算收入增長13%(600億美元)至5260億美元,創該月份歷史新高;同期支出下降7%(380億美元)至4990億美元。 不過若調整部分收入與福利支付時間點的變動,6月實際上還是呈現700億美元的赤字,而去年同期經調整赤字則為1430億美元。 美國財政部也坦承,儘管關稅收入增加,本財年迄今累計赤字仍比去年同期增加5%(640億美元)至1.337兆美元,主因是醫療保險計劃、社會安全退休福利、國防支出、債務利息及國土安全部的經費有所增加。 雖然2025財年前9個月收入增長7%(2540億美元)至創紀錄的4.008兆美元,部分受惠於就業與薪資上升帶來的預扣稅款,但同期支出增長6%(3180億美元)至5.346兆美元,也同樣創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財政部國債利息成本持續攀升,本財年前9個月達9210億美元,超過其他單項支出,較去年同期增長6%(530億美元)。

輝達市值突破4兆鎂獲總統讚揚 黃仁勳支持川普「美國製造」政策
面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近期強硬推動的關稅政策,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在接受《今日美國》專訪時表示,美國科技業歷經無數挑戰,如今依然屹立不搖,他相信這次也能安然度過。他強調,國與國之間的爭端終將化解,而企業會找到因應之道。根據《今日美國》報導,黃仁勳曾於10日前往美國白宮會面川普,川普對輝達市值突破4兆美元大關表達高度讚賞,甚至在會議中當場恭賀黃仁勳,並向在場所有人誇耀這項成就。川普也早在當天稍早於社群平台上發文,引用輝達股價創新高的消息作為其關稅政策的有力佐證。黃仁勳表示,他創辦輝達前,各式關稅、稅負與法規早已存在,因此就算川普再次調高半導體進口關稅,企業仍將設法應對。他強調,政策變動年年有,但科技業總是能找出路。輝達生產的晶片雖由加州設計,但主要代工生產則交由台灣的台積電(TSMC)負責。黃仁勳坦言,這樣的供應鏈架構若遭遇新的進口稅,將可能承受重大壓力。但黃仁勳也提到,輝達已在德州展開超級電腦製造計畫,並於亞利桑那州設置封裝基地。他進一步表態支持川普推動的「美國製造」政策,認為在地生產對產業、國安與社會健康都有正面意義。在與川普會談隔天,黃仁勳還拜會了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持續與政府保持緊密溝通。他在11日接受《今日美國》進一步訪問時,堅定表示美國需要強化國內半導體產能,這點他「絕對」支持。儘管市場與政治局勢變化劇烈,輝達今年以來股價仍已大漲22%,成功在AI浪潮中站穩腳步。《富比士》(Forbes)估計,黃仁勳目前的個人淨資產達到1436億美元,位居全球最富有人士之列。針對即將前往中國的行程,黃仁勳透露,他確實與川普談及此事,但並未深入討論美中貿易協議的進展。他也坦言,目前仍不清楚兩國談判最終能否成形。

美商務部長曝光未來35封關稅通知信 預告半導體稅率「最快月底曝光」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於8日受訪時透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全面主導關稅政策變革,未來將寄出多達35封通知信,對全球貿易夥伴重新劃定關稅稅率,並預定8月1日正式生效。盧特尼克強調,這項行動是川普本人主導的貿易議程,並指出信件內容會根據各國是否真誠開放市場而有所不同。根據《CNBC》報導,盧特尼克表示,若如越南等國提出實質性的市場開放方案,川普可能會調降對該國關稅,類似做法也已針對英國與越南實施。但對於未展現誠意、僅部分讓步的國家,川普則傾向維持或加重關稅,以平衡長期存在的貿易赤字。盧特尼克指出,美國對歐洲聯盟存在2,3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歐盟在汽車與藥品貿易上設限嚴重,川普因此要求對方必須做出重大讓步,否則將面臨高達50%的關稅懲罰。除了整體政策方向,盧特尼克也具體談到關鍵產業。盧特尼克證實,銅的調查已經完成,川普計劃將其進口稅率調高至50%,比照鋼鐵與鋁的標準,以促使銅業回流美國本土。至於藥品、半導體領域,盧特尼克表示,商務部仍在進行調查,預計月底前完成,之後川普將再決定具體稅率。盧特尼克也提到,對於在美國設廠的外商,政府可能給予一至兩年的緩衝期,才會徵收高關稅。在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上,盧特尼克表示,目前中國產品面臨的總關稅稅率達到55%,其中包含川普任期內原有的25%與新加的30%。儘管雙方仍有爭議,但中國方面近期已批准針對稀土磁體的出口許可,並表現出快速且有效的合作態度,使得美方取消部分報復性措施,重新開放乙烷、飛機零件與軟體產品的出口。盧特尼克也透露,8月初將與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與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共同赴中國,展開新一輪大規模貿易會談。當被問及,市場是否會因新一輪關稅導致動盪,盧特尼克則回應,市場已經能夠消化這些政策轉變。先前市場擔心高關稅會引發通膨或其他風險,但並未發生。反之,美國稅收因此大增,且股市表現穩健。盧特尼克認為,川普的策略已被市場接受,也透露川普正在逐一檢視各國提案,決定是否調整關稅條件。

川普再度要求鮑爾「立即辭職」 暗示財長為下任聯準會主席人選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之間的爭議近日再度升溫。川普8日在白宮召開內閣會議時,再次公開呼籲鮑爾應該「立刻辭職」,並表示若國會要調查鮑爾,他「沒意見」。這已是川普短短一週內第二度針對鮑爾發表類似言論,日前他曾在Truth Social發文,痛批鮑爾不願降息,並稱其政策偏袒拜登。川普也暗示,這位聯準會主席在大選前「降息降得很猛」,意圖幫助民主黨贏得選舉。根據《紐約郵報》報導,這場爭議,源自鮑爾涉及一項高達25億美元的聯準會總部翻修案。聯邦住房金融局(Federal Housing Finance Agency)局長普爾特(William Pulte)已要求國會全面調查,指控鮑爾對國會作出虛假陳述。普爾特也是房利美(Fannie Mae)與房地美(Freddie Mac)董事長「我相信鮑爾不僅說謊,還掩蓋了與翻修案相關的不當支出。」面對質疑,鮑爾曾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否認,表示聯準會總部翻修案「在很多方面都是誤導且不準確的」。鮑爾強調,並未設置任何貴賓餐廳、大理石、水景設施、特殊電梯或屋頂花園。不過共和黨參議員引述國家首都規劃委員會(National Capital Planning Commission)核准的設計文件指出,該案包含「綠化屋頂露台」、都市野生動物棲地與授粉者空間等設施,與鮑爾的說法相互矛盾。參議員史考特(Tim Scott)更批評這場翻修形同「凡爾賽宮」。川普借此機會批評鮑爾在貨幣政策上的表現,尤其不滿其不願配合降息。川普在會議上對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說「我比較喜歡你」,暗示貝森特是接替鮑爾的可能人選之一。據消息人士透露,若鮑爾未續任,貝森特、前聯準會理事沃許(Kevin Warsh)、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前世界銀行總裁馬爾帕斯(David Malpass)與現任理事沃勒(Christopher Waller)皆在考慮名單中。川普曾透露,他已在2到4位人選中進行篩選。貝森特日前接受專訪時表示,川普政府正在考慮是否在2025年1月31日庫格勒(Adriana Kugler)任期屆滿後,指派新人進入聯準會理事會,讓其在5月鮑爾任期結束時接任主席。他同時補充「也可能在5月直接任命新主席,但可惜那個任期只剩兩年。」除了翻修爭議與繼任問題,聯準會目前還面臨嚴重財務困境。自2023年以來,聯準會累計虧損達2270億美元,其中僅2023年就虧損1146億。這些虧損主因在於升息政策導致的利息支出高於聯準會持有資產的收益。官員雖堅稱虧損不會影響政策操作,但聯準會必須先用盈餘償還「遞延資產」,才能將資金挹注聯邦預算。

強調8月1日開始繳關稅? 外媒分析川普立場反覆「改變整整28次」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8日在Truth Social發文,強調他所訂下的「解放日」(Liberation Day)關稅期限將在8月1日準時生效,不會給任何延後空間。川普寫道「這個日期將不會有任何變動」,並強調從8月1日起,所有稅率正式生效。而這已經是川普第28次在關稅政策上出現立場轉變。根據《富比士》報導,自川普在2月7日首度公開提出「對等關稅」概念後,他的關稅策略就頻繁變動。他當時聲稱美國應該與他國徵稅標準對等,並強調「不想要多,也不想要少」。後續川普於2月13日簽署備忘錄,啟動對外國貿易夥伴課稅的計算機制,包含關稅、增值稅與非關稅障礙。但這套原則很快就遭推翻。4月2日「解放日」當天,川普雖宣布對全球徵收10%至50%的關稅,但計算方式卻與原先承諾不同(立場改變第1次)。兩日後,川普又宣布豁免銅、藥品、半導體等品項(立場改變第2次),同場他更聲稱不會採「完全對等」,僅徵對方稅率的一半左右(立場改變第3次)。同一時間,白宮高層對談判是否可能出現嚴重分歧。4月3日下午,川普的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稱關稅政策「不是談判」,但不到一小時後,川普本人卻對媒體說他願意談,只要對方「給我們好東西」(立場改變第4次)。4月4日一早,川普又改口稱政策「永遠不會改變」(立場改變第5次)。4月9日,川普在關稅正式實施後數小時,突然宣布對大部分國家的高關稅暫緩90天,僅維持10%基本稅率(立場改變第6次),之後對媒體說這決定「大概是今天早上剛成形」(立場改變第7次)。這與他當天稍早堅稱政策不會變的說法相互矛盾。接下來數週,川普多次在言談中出現前後不一的表態,4月11日,美國海關宣布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產品免除關稅(立場改變第8次),不久後,川普否認豁免說法,稱僅是更動分類(第9次)。4月22日,川普表示將下調對中國徵收的145%高額關稅(第10次),推翻先前「非常自在」的說法。4月29日,他簽署命令,讓汽車與零組件業者免除原本的25%鋼鋁關稅(第11次)5月6日,川普告訴記者外界不應預期自己會與所有國家簽協議(立場改變第12次),但不久後白宮又釋出週末將與中方談判的消息,而川普再度否認是他主動提議(立場改變第13次)。5月9日,川普在Truth Social上稱對中國徵收80%關稅「看起來合理」(第14次),但隔日又降低為30%(第15次);5月16日聲稱要重新實施新關稅(第16次),但財長貝森特18日又指僅對「不誠意談判」的國家恢復原稅(第17次)。5月23日,川普先後威脅對iPhone課25%關稅(第18次),又宣布6月1日將對歐盟商品徵50%關稅(第19次),但貝森特同日透露「不會立刻全部完成」(第20次)。25日,川普延後對歐盟稅率生效日期至7月9日(第21次);30日,他又宣布鋼鐵關稅將從25%飆升至50%,並於6月4日實施(第22次)。即使到了6月,川普仍不斷調整時程與政策內容。6月11日,貝森特在國會表示有可能延長關稅暫停期限,但川普當天說他「不排除延長的可能性」(立場改變第23次)。6月30日,白宮官員警告若談判破裂,將恢復原先的4月2日稅率。隨後川普又表示,他可以「延長也可以縮短」稅率期限。7月2日,他與越南簽下貿易協議,將該國商品關稅定為20%,而實為中國製的轉口品則徵40%。7月3日,川普預告將寄發新稅率通知信,表示有些稅率會高達60%、70%(遠高於「解放日」宣告的50%上限)(立場改變第24次),但7月6日卻又延後發信時程(立場改變第25次),並威脅針對與金磚國家結盟的國家加徵額外10%關稅(立場改變第26次)。到了7月7日,川普正式宣布將「解放日」延後至8月1日,並向14國寄發通知,如未完成協議,將實施新稅率(立場改變第27次)。但他當天仍對媒體表示「不排除再次延期」。然而僅隔一天,他又在Truth Social明確寫下「這個日期將不會有任何變動」,成為此系列政策上的第28次立場翻轉。

台灣拒開放農業與降車關稅 學者憂談判破局恐重創產業
美國總統川普預告,今起開始向其他國家發送關稅通知信函,新稅率將於8月1日生效。惟就美國財長貝森特談話,台美談判未如預期順利,前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7日認為,談判觸礁的2大可能原因為,我方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與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並質疑為此犧牲的是其他會被美國課徵高關稅的產業、廠商及其就業人口,這樣是否公平?經濟部長郭智輝7日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於媒體堵訪時指出,與美對等關稅「還在談判中」,簡單一句話暴露最新進度,就是直至昨日,台美尚未達成共識。施俊吉7日在臉書發文,罕見針對台美談判內幕提出推測,直指兩大關鍵卡關點,首先台灣不願意撤銷對美豬、美牛的非關稅壁壘,例如含豬肉原料的包裝食品和散裝食品,都必須標示豬肉的原產地;另我方不願意大幅調降對美國汽車的進口關稅,而擬以降低汽車貨物稅作為補償,但遭美方拒絕。施俊吉指出,第一項堅持是怕「左膠」作祟,政府害怕出現以食安為名的社會抗議風潮。第二項堅持則是為了繼續保護國產車,因為如果降美車關稅,美車的相對價格會下降,國產車將面臨嚴重的競爭;如果降的是汽車貨物稅,則所有的車之相對價格維持不變,國產車不用面對激烈的美車競爭,但政府的財稅收入會大幅減少。施俊吉直言,若果真如此,政府的堅持將使「左膠」和國產車得意,犧牲的是其他會被美國課徵高關稅的產業、廠商及其就業人口。中大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推估,台美談判不順,應該卡在「農業」,從美國與英國、越南談判占盡便宜、大獲全勝態勢看來,美國一定會要求台灣全面開放農業,這對我國農業發展非常不利,不僅攸關執政黨中、南部農業縣市支持者的生計,也可能影響大罷免結果,我國談判團隊不想對美國所有要求讓步,導致雙方談判陷入膠著。「這次台美關稅談判,政府根本是自己悶著頭做!」前經濟部長尹啟銘指出,台灣很多資源在民間,如伺服器等大廠是美國科技業重要供應商,台灣被課重稅,他們也會受到波及。尹啟銘強調,政府跟美國談判,應該動員工商團體與美國政商界協調了。如果幾經協商,最後美國真的還是對台課徵32%對等關稅,比越南的20%多,對台灣產業將如同天崩地裂的衝擊。

美國財長點名台灣「關稅恐回到32%」! 郭智輝回應了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於美東時間6日表示,如果雙邊貿易協定未能達成,美國將從8月1日起恢復對台灣和歐盟在內的主要貿易夥伴徵收對等關稅。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今(7日)也坦承雙方「還在談判」。據法國媒體France 24的報導,貝森特6日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表示,除非台灣、歐盟等貿易夥伴能在7月9日之前達成協議,否則在90天關稅暫緩期限結束後,稅率將從8月1日起「反彈」至4月2日「解放日」時宣布的水準。據悉,川普當時宣布的台灣輸美商品關稅高達32%。「如果你們不推動進程,那麼8月1日,你們將會回到4月2日的關稅水平。」貝森特還坦承,很多國家甚至從未主動聯繫美方,但他又堅稱,「我們在這場貿易關係中擁有籌碼,因為美國處於貿易逆差方。」川普最初於今年4月2日宣布對美國所有的貿易夥伴徵收有差別的高額「對等關稅」。然而,在美國股債匯市齊聲暴跌後,川普突然在4月9日下令暫緩執行各國的「對等關稅」90天至7月9日,只保留10%一致性的基準關稅,並開始施壓各國與美國進行貿易談判。川普曾表示,將在本月4日發出第1批關稅信函。他還說,美國針對其他國家的「對等關稅」稅率最高可達60%或70%,大多數將於8月1日生效。接著川普又在5日宣稱,他已在12個國家的關稅信函上簽字,這些信函概述了這些國家對美出口商品將面臨的各種關稅水平,並將於7日寄出,「無論他們接不接受。」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今出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並就「國家循環經濟之短、中、長期規劃與目標」進行報告,會後面對媒體詢問「美國向台灣課徵32%稅率」的可能性時,郭智輝坦承「目前還在繼續談判、還在談判,謝謝大家關心」,隨後便離場。

川普關稅信件即將寄出 經長透露:台灣目前談判進度「到這裡」
美國對等關稅豁免期即將結束,據法新社報導,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目前已有多項協議接近完成,川普已簽署12封通知信,預計台灣時間8日凌晨寄出,而台灣目前談判進度為何?經濟部長郭智輝7日出席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時表示,「關稅還在繼續談判」。美國總統川普在自家社群媒體Truth Social發文,「我很高興地宣布,美國與世界各國的關稅信函或協議,將於美東時間7月7日星期一中午12時開始寄出。感謝您對此事的關注!」並在文末署名「美國總統,唐納·J·川普」。日前已完成談判的,包括英國與越南,已達成初步框架協議,而歐盟和日本等國則還在針鋒相對,台灣則沒有公開訊息。立法院經濟委員會7日邀請各部會首長,進行「國家循環經濟之短、中、長期規劃與目標」的報告,不過因為颱風,不少官員與立委行程受影響而宣布停開,不過經濟部長郭智輝到場時,被媒體追問關稅談判進度時,他匆匆離開,僅說「關稅還在繼續談判」。同一場活動,農業部長陳駿季則跟記者提到,美國對等關稅目前還在談判中,農業部秉持原本的立場,對於糧食安全有關的作物,希望能守住原來的關稅,達成雙方都可以接受且互利互補的結果。目前最新消息是,美國將向100個與其貿易往來較少的國家發送通知信,若不推進談判,8月1日將面臨更高的關稅稅率。貝森特表示,川普政府的重點是18個重要的貿易夥伴,這些國家佔美國整體貿易赤字的95%,不過許多國家「進度緩慢」。

馬斯克誓言成立新政黨 川普痛批「荒謬」
因不滿川普政策的關係,美國科技大亨馬斯克(Elon Musk)宣布正式成立「美國黨」(America Party),此舉不僅代表他與川普(Donald Trump)關係決裂,也反映他對目前政治格局的強烈不滿。馬斯克在社群平台X上表態,聲稱此舉是為了讓人民重拾自由,並批評目前政黨體制實際上是「一黨制」,導致國家財政被浪費與貪汙掏空。根據《CBC News》報導指出,馬斯克與川普的嫌隙導火線是後者推動的大規模減稅的「大而美法案」。馬斯克曾在法案審議期間警告,若這項法案通過,他就會創立新政黨。他原是川普政府削減機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的主導者之一,也是川普的親密夥伴,但兩人先前就因該法案正式決裂。對此,川普在6日下午返回華盛頓途中受訪時反擊稱,馬斯克的計畫「荒謬」,並強調兩黨體制一直存在,而成立第三政黨只會製造更多混亂。川普還強調,「三黨制度從未真正成功過」。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則在CNN《聯邦之聲》(State of the Union)節目中表示,他與馬斯克曾在DOGE爭議事件中有過衝突。他指出DOGE的理念雖受歡迎,但馬斯克本人並未獲得多數支持。貝森特補充,「我想昨天董事會看到這個宣布應該非常不爽,他們會寧願馬斯克專注於商業,而非涉入政治。」即便共和黨與川普均對此表達反對意見,但馬斯克的政治動作可能不容小覷。身為全球首富,馬斯克曾在2024年總統選舉中投入至少2.5億美元支持川普。若馬斯克願意再次大筆出資,勢必影響2026年美國國會中期選舉的勢力分布。但此舉也可能讓馬斯克本身的商業版圖陷入風險,特別是多項業務仰賴政府數十億美元的合約,他的公司特斯拉(Tesla)也已在股市遭遇波動。目前尚不清楚馬斯克是否已正式展開成立政黨的法律程序。《CBC News》指出,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資料庫中出現多個疑似相關政黨名稱,當中不少名稱包含「美國黨」、「DOGE」或「X」,部分還將馬斯克列為關聯人物。然而這些登記多數缺乏實質內容,聯絡方式甚至包含如「wentsnowboarding@yahoo.com」或無法追蹤的Protonmail信箱。儘管政黨組織尚未具體成形,馬斯克已於6日在X上徵詢使用者對「美國黨」的意見,並暗示有意參與2026年選舉。而在此之前,馬斯克曾揚言要罷免所有支持川普法案的國會議員,並將該法案斥為「噁心的怪物」,批評其會導致聯邦赤字膨脹。

日韓關稅豁免倒數 美財長預告重大協議將出爐
美國對等關稅的豁免期將於9日屆滿,日韓兩國政府正全力展開最後協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6日表示,從台灣到歐盟若未能達成協議,川普將恢復4月的關稅水平。日相石破茂6日強調「不會輕易妥協」,以維護國家利益;韓國方面則由國家安保室長魏聖洛赴華府協調高層,尋求延長豁免期。貝森特接受CNN專訪時稱,有幾項重要貿易協議幾近達成協議,未來幾天將有「重大消息」傳出;美國將對100個較小、貿易量不大的國家徵收固定關稅,尚有數國未與美國聯繫,「接下來的72小時,我們將非常忙碌,我們將看到很多協議。」石破在NHK政論節目《周日討論》中表示,日美談判情勢「極其艱難」,但極力維護先前強勢作風,稱「若一開始就讓步,將失去談判空間」,並強調日本是美國最大投資與就業來源之一,不容與他國等量齊觀。在野黨則強調應主動突破僵局。立憲民主黨代表野田佳彥批評石破政府過於保守,呼籲9日大限前與川普通話。國民民主黨代表玉木雄一郎呼籲擴大內需,讓日本車在國內銷售,從而減少對美出口,並主張全面降低消費稅刺激消費。日方代表赤澤亮正至今已7度赴美,先提議進口美國玉米及大豆、投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5月第3輪談判追加造船技術合作,第4輪加碼進口國防設備,直到6月初第5輪談判後,赤澤才鬆口「略有進展」,第6及第7輪會後皆無新進展。韓國也面臨類似緊張局勢。魏聖洛6日啟程赴美,展開為期3日的訪問,就關稅與軍費磋商。魏聖洛行前透露將會晤國務卿盧比歐,並試圖安排與川普直接會談。雖然盧比歐上周取消訪韓行程,但韓方依然力求重啟對話。《中央日報》指出,川普可能會效仿北約的5%標準,要求韓方增加國防開支,並藉此與關稅談判「捆綁施壓」。韓方談判代表呂翰九也於周末抵達華府,他形容當前形勢如同籃球賽「全場緊迫盯人」,強調韓方將在貿易與安全議題上同步應對。若無法延長期限,美方可能依先前說法,對韓國適用25%關稅。目前無從得知日韓是否名列7日發函名單,但川普已多次批評兩國對美貿易順差過高,有意再上修稅率。面對外部壓力,兩國內政也不容忽視。日本將於20日舉行參院選舉,關稅已成主要攻防焦點;韓國則可能面臨新的防衛風暴,若未妥善處理,勢將引發朝野對外交政策的全面檢討。專家指出,川普政府正透過貿易手段向亞洲盟友施壓,以強化自身在國際經濟與安全議題上的主導地位。梨花女子大學教授朴元坤(音譯)表示,韓國高度依賴美國威懾北韓,加上對華立場與北約相異,若無法妥善處理關稅與防衛談判,將面臨比北約成員國更複雜的戰略困境。

即將寄出通知信!台灣有望列10%對等關稅首波名單?知情人士這麼說
美國總統川普4日宣布,最快將從5日起陸續寄出每日10封「關稅通知信」,正式啟動對等關稅落地程序,美方在9日貿易談判期限前將公布大量貿易協議。而台灣是否在基本關稅10%首波名單中,進入倒數計時。據悉,要爭取低於10%以下,知情人士說,有很大困難,而台韓兩國這幾天都在力拚最後達成貿易協議。卓揆周四(3日)在院會中仍表示,全力爭取「零關稅」或「不高於競爭對手」待遇,但是否能如願,備讓市場及產業界高度關注。據了解,卓揆「零關稅」說法是給談判團隊一個努力的目標,但我方深知要爭取低於10%以下關稅,有相當大的難度,連最早談完的英國都沒有零關稅了,主因美方有稅收等其他考量。美財長貝森特3日曾表示,估計有約100個國家的對等關稅將為10%,而10%是對等關稅的基準,台灣是否會列首波10%的名單中,備受矚目,據悉,談判團隊不到最後,持續與美USTR等官方單位溝通協調中,有些項目有艱難之處,仍試圖爭取最佳的談判結果。至於我是否會比照越南,對美輸台產品完全開放零關稅,知情人士表示「不可能」。至於對產業衝擊,相關人士表示,對工具機等傳統產業衝擊,要視日韓等鄰近競爭對手國的稅率是否比我國低,台日韓之間的差距情況,還有匯率波動,還要再進一步評估,才知對產業的衝擊影響;至於高科技,我方關切是232條款啟動半導體等晶片產業國安威脅調查,是否另外加徵關稅。對等關稅產品輸美出口比重約2成,美國232調查涵蓋台灣輸美產品比重近8成,包含半導體和伺服器等ICT產品,對台廠影響較大。據悉,談判團隊一再向美方說明,若美方對半導體伺服器加徵關稅,反會讓產業赴美布局能力落後、增加供應鏈斷鏈風險,同時我半導體赴美投資及台美雙向合作,可助美國完成工業再偉大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