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醫
」 黃軒 醫師 心肌梗塞 蘇一峰 猝死華航董座心肌梗塞猝死 醫示警「5症狀」常被忽略:1個月前有預兆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今(16日)驚傳心肌梗塞猝死,享壽73歲,交通部證實憾事。事實上,醫師過去曾提醒,心肌梗塞發作前1個月,可能就會有預兆,但往往因症狀非典型而被忽略,導致延誤診斷時機,提醒出現5症狀要提高警覺。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在臉書專頁指出,在寒冷的冬季,心肌梗塞的風險隨著溫度降低而上升,且症狀可能表現得較為不典型。許多研究指出,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如胸痛、胸悶等,在冬季,有可能被「非典型症狀」所掩蓋。黃軒說明,心肌梗塞1個月前,可能就有症狀了,但往往是非典型症狀而被忽略,到了急性發作常常已經來不及,包括極度疲憊(70.7%)、睡眠不足(47.8%)和坐著休息也會感到呼吸急促(42.1%)等,都使患者較難察覺病情,導致延誤就醫,增加危險性。根據《PubMed》研究,黃軒列出5大不典型症狀:1.消化不適或腹痛冬季心肌梗塞患者中,有相當比例表現為消化不適或腹痛,類似於胃部不適的症狀,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問題。2.呼吸急促特別是在寒冷氣溫下,患者可能會感到呼吸困難,這是由於心臟負荷增加所致,但容易被忽略或誤診為呼吸系統疾病。3.極度疲憊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常常表現出極度的疲憊,這類症狀特別常見於老年患者,且往往不被視為心肌梗塞的指標。4.頭暈或暈眩在寒冷的環境中,血壓波動加劇,有些患者可能會經歷頭暈甚至暈厥現象。5.肩頸疼痛或手臂酸痛冬季心肌梗塞患者可能會感到肩膀、頸部或手臂的酸痛,這些疼痛甚至會擴散至上臂,而非傳統的胸部疼痛。黃軒強調,心肌梗塞的不典型症狀多樣化,可能會模糊臨床診斷,使患者容易誤以為是其他疾病。因此,出現相關症狀時應特別警惕心血管問題的可能性,及時就醫檢查,尤其是「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的族群,常出現的都是非典型的胸痛。
趕回醫院替病患插管治療「自己全身脫力」高燒38.6度 名醫感嘆:重症醫師很血汗
知名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透露,10日他覺得好冷身體又酸痛,正要下班的時候,剛好自己的病人喘了起來,回醫院幫病人插管完成後,自己全身都脫力了,覺得很冷身體又酸痛,走路都腿軟走不穩了,請護理師幫忙量個體溫,自己竟燒到38.6度,讓他不禁感嘆「重症醫師的生活就是這麼血汗樸實」。蘇一峰於10日在臉書發文表示,10日覺得好冷身體酸痛,喉痛也超痛,當天下午5點,他正要下班的時候,剛好自己的病人喘了起來,自己便返回醫院動手救病人,插管完成後自己全身都脫力了,覺得很冷身體酸痛,走路都腿軟走不穩了,請護理師幫忙量個體溫,自己果然燒起來38.6度。對此,蘇一峰也不禁感嘆「重症醫師的生活就是這麼血汗樸實,這趟急救健保點值大概只有五百點,而且是給醫院完全沒有給急救醫師」,且坦言這種環境「我們前輩們哪裡來的臉皮,要求年輕醫師一起下海當大科醫師救人!」此文一出,便掀起熱議,網友也紛紛上前關心「蘇醫師保重,最近感冒都蠻嚴重的,請多多休息」、「辛苦了,保重,該休息要休息」、「醫生多保重,病人還需要您!早日康復,生病期間您多多休息」。
寒流來!有「這些症狀」是心血管警訊 醫提醒:輕忽恐致命
中央氣象局發布強烈冷氣團來襲警報,迎來最強寒流。隨著氣溫驟降,彰基醫學中心急診暨重症醫學部統計顯示,12月份心血管疾病就診人數較上月增加四成,顯示寒流對民眾健康的重大影響,也呼籲民眾提高警覺。轉診合作機制 搶救生命爭取關鍵時間一位85歲男性於冬至當天因胸悶、呼吸困難就醫,原以為是感冒症狀而前往基層診所就醫。醫師經由詳細問診得知病人已有一週的喘咳症狀,立即進行心電圖檢查後發現異常,當機立斷建議轉診至彰基醫學中心。病人抵達醫院時已出現嚴重呼吸困難及胸悶,經檢查確診為急性心肌梗塞併發肺水腫,所幸在醫療團隊迅速啟動緊急處置,進行氣管插管及心導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目前已恢復穩定。值得注意的是,該病人十多年前就曾進行過心導管支架手術,屬於高風險族群,但卻因輕忽症狀而延誤就醫時機。預防心臟急症發生 注意氣溫變化、做好慢性病控制心臟血管內科王聖云醫師特別提醒,有三高病史、家族史或曾進行過心導管手術的高風險族群更需警惕,切勿輕忽胸悶、冒冷汗、左肩麻痛等警訊。面對極端氣候,建議民眾應採取全面性的預防措施:首先是注意保暖,建議採用洋蔥式穿搭以便調節體溫;其次是謹慎進行高風險活動,如泡湯、泡澡時需留意溫差對血管的刺激;此外,過年期間更要避免過度飲酒,因為酒精會導致血管舒張而增加失溫風險。
麻醉醫師人力不足 衛福部會議擬定3大未來方向因應
日前立委指出,我國麻醉醫師人力不足,應開放重症醫師接受訓練後執行麻醉,引發麻醉醫師強烈反彈。衛福部、提案立委及麻醉醫師代表,今日(6)召開會議討論,會議中雖無明確表示是否撤案,但對於「麻醉人力足夠」達成共識,並擬定3大未來方向,包括加強各科醫師麻醉知識、落實醫美管理及研議強化牛奶針管理。立法院日前通過國民黨立委蘇清泉提案,要求衛福部研議辦理心臟外科、移植外科、重症等醫師,接受麻醉科一定期間的專業訓練後,可以執行麻醉專業,以解決麻醉人力不足問題。今日參與會議的台灣麻醉醫學會前理事長余黃平受訪表示,蘇清泉原指出,麻醉醫學會每年只招個位數麻醉醫師,導致診所麻醉人力短缺,增加患者麻醉風險。但事實上,自2019年起麻醉醫學會每年至少招收63名,代表每年畢業的麻醉專科醫師,可替台灣增加10萬台麻醉手術量。據統計,台灣麻醉醫師總數自2000年的634人,成長到2024年1666位,足足增加250%,且自2019年至2023年,麻醉專科醫師成長17%,遠超過健保給付手術成長6.6%。余黃平補充,與日本每10萬人有3.66名麻醉醫師相比,台灣每10萬人有高達6.84名麻醉醫師,並沒有麻醉人力不足問題,會議中各方也對此達成共識。余黃平說,以實際數據澄清麻醉醫師人力並無不足後,後續要做的就是「妥善運用」人力及管理醫美市場,醫事司在會議中承諾,會進行相關規劃,如做好區域聯防。至於醫美診所究竟需要多少麻醉人力,不應以診所數量來看,而是以實際需要多少台麻醉手術來計算,應先盤點診所真正需要的量。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表示,今天會議中有3大共識,第一是落實醫美管理,第二是增加誘因,提升麻醉醫師執業環境待遇,替麻醉科爭取資源及更多健保給付,第三是針對與麻醉安全事故脫不了關係的「牛奶針」,繼續研議加強嚴格管理。此外,劉越萍也認為,應加強各科醫師麻醉知識,風險高的麻醉如全身麻醉,當然得由受過專業訓練的麻醉醫師執行,但風險低的麻醉,醫師有受過訓練自己做也可以,例如小兒科很多項目也都是由醫師自行麻醉。余黃平表示,今日會議中沒有聽到「撤案」2字,但既然大家一致同意麻醉人力充足,僅需妥善運用,應該就沒有必要繼續後續的討論。
46歲男拚酒猝死!醫師點尾牙5大禁忌行為 切勿「飯後抽菸」
年末至年初是各大公司尾牙旺季,苗栗一間外商公司上月底舉辦尾牙,一名46歲吳姓男員工參賽拚酒,隔天被發現陳屍溪頭某飯店廁所,死因為「心因性休克」猝死。除了拚酒行為涉及人身安全之外,重症醫學醫師黃軒點出尾牙5大禁忌行為,切勿空腹飲酒、也不要飯後抽菸,會加重心血管負擔。禁止空腹飲酒黃軒指出,酒精吸收速度更快,空腹時,酒精會直接進入小腸並迅速被吸收,導致血液酒精濃度快速上升,更容易喝醉,還會刺激胃黏膜,可能引發胃痛、胃炎,甚至胃潰瘍。且空腹飲酒會讓酒精代謝更困難,導致隔天宿醉症狀更嚴重。酒精會干擾肝臟釋放葡萄糖的能力,可能導致血糖過低,出現頭暈、乏力甚至昏厥。禁止飯後抽煙取暖抽煙會導致血管收縮,降低血液循環,反而使身體保暖能力下降。寒冷環境中抽煙會加重心血管負擔,可能引發高血壓、中風或心肌梗塞等急性疾病。加上冬季室內外溫差大,頻繁進出可能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壓力,增加猝死或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禁止自己開車前往避免酒駕風險,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影響駕駛判斷力和反應速度,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還有可能面臨高額罰款、吊銷駕照等處分。禁止過度飲酒或強迫他人喝酒過量飲酒可能導致急性酒精中毒,對肝臟、心血管系統和腦部造成嚴重損害,甚至危及生命。還有可能導致情緒失控、行為不當,破壞聚會氣氛,甚至引發爭執或暴力。禁止再續攤黃軒解釋,續攤通常伴隨更多飲酒,可能導致急性酒精中毒、宿醉,尤其參與者可能低估自己的酒精濃度,引發健康問題,續攤後的深夜返家也增加酒駕風險。根據現行法規,酒測值標準為,酒精濃度每公升0以上未滿0.15毫克(不罰)、每公升0.15毫克以上未滿0.25毫克(僅行政罰)、每公升0.25毫克以上(行政罰+刑罰)。雷皓明律師提醒,一般市售的罐裝啤酒,容量大約在330c.c左右,假設體重若是70公斤,大約只要喝3.3罐啤酒,就無法通過酒測。
籲增設高屏醫學中心 立委:均衡南北醫療資源
立委許智傑、邱議瑩、林岱樺、邱志偉與徐富癸今(3日)在立法院開記者會指出,大台北人口7百多萬就擁有10家醫學中心,但高屏地區卻僅有3家, 家醫學中心要照顧的人口是台北的1.6倍,醫療資源南北嚴重不均,呼籲在高屏地區增設第四座醫學中心。受邀出席的義大醫院副院長林俊農表示,義大醫院扎根醫學教育,設有「醫學系」協助培育醫療人才,盼透過增設第4座醫學中心,未來提供高屏民眾更完善的醫療服務。許智傑說,為了實踐賴清德總統提出「健康台灣」的國家願景,高屏區增設第四家醫學中心絕對有必要性。根據醫學中心上限家數之規定,自96年起明訂「以每二百萬人口數得評定一家醫學中心」,然而台北區人口752萬,去年台北區8家醫學中心,再增額2家,已經有10家醫學中心,平均台北區每家醫學中心服務75萬人;而高屏區364萬人口,目前僅有3家醫學中心,平均高屏區每家醫學中心平均服務121萬人,是台北的1.6倍,造成病人無法享有最充足醫療服務,也相對造成醫護沉重的負擔。邱議瑩表示,希望能透過新醫學中心的設立,讓高屏交界、特別是原縣區的民眾,能獲得更好的醫療服務。徐富癸表示,屏東縣輻員遼闊,急重症醫療量能需求殷切,義大醫院目前在屏東健康產業園區成立屏東分院,預計今年底啟用,如果高雄有機會升格第4家醫學中心,未來絕對不能只著重在高雄,也要一同強化屏東的醫療量能,期待屏東也有座近乎醫學中心等級的大型醫院,照顧屏東鄉親的健康。許智傑說,南北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導致醫療發展差距,加上高屏地區近年來人口高齡化快速、疾病復雜度增加,因此增加第四座高屏醫學中心,強化醫療網、增進醫療品質、促進院際合作,相當有必要,才能提升區域内的醫療品質,共創醫病雙贏的局面。林岱樺指出,醫院評鑑標準過時,衛福部明訂每200萬人得設置一座醫學中心,全國上限為20座,但去年全國卻已超過上限,達到22座醫學中心,其中10座集中在台北市和新北市,衛福部因而遭到監察院糾正,醫療資源過度集中雙北,擴大南北不均。邱志偉表示,高屏地區增設第四座醫學中心,對於目前高屏皆有不斷擴增、湧入的產業發展與科技就業人口,都有相當大的助益。特別是,能夠讓複雜及重症的病例獲得更多照顧,使護病比得到改善,也能夠提升醫療效率、吸引醫療人才,如此正向循環之下,也能增加民眾對於醫療的信任度,有助於提升民眾就近就醫,能夠高屏地區的區域醫療體系更為完善。
單身男性幸福感「低於女性」! 醫曝7原因:情感滿足更依賴伴侶
隨著現代社會對婚姻觀念的逐漸改變,單身人口的比例不斷攀升。特別是在台灣,女性未婚率已突破50%,單身生活正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然而,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指出,單身男女在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上,卻顯示出顯著的性別差異。黃軒醫師近日在臉書發文指出,多項研究發現,單身女性的生活滿意度普遍高於單身男性,這一現象挑戰了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也揭示了男女在單身生活中的心理與社會差異。以下為單身女性生活滿意度較高的原因:更強大的社交支持網路:單身女性通常擁有更廣泛且多樣化的社交支持系統,例如朋友、家人和同事的情感支持,這些非浪漫關係提供了歸屬感,減少了對伴侶的依賴。研究顯示,女性在建立和維持深厚的友誼方面更具優勢,這有助於她們在單身生活中獲得滿足感。自我實現與經濟獨立:隨著女性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的提升,許多女性能夠在職場中實現自我價值,並獲得經濟獨立,單身生活為女性提供了更多時間和空間來追求個人興趣、事業成就和自我成長,這種獨立性使得婚姻不再是女性獲得經濟安全或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對浪漫關係的回報期望較低:女性在異性戀關係中往往承擔更多的情感勞動和家務責任,這可能導致她們對婚姻的吸引力降低,單身生活則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性,減少了情感負擔。文化與性別角色的影響:現代社會對女性的期待逐漸多元化,女性不再被強烈要求以婚姻為人生目標。相比之下,男性仍然面臨傳統性別角色的壓力(如事業成功、經濟支柱),這使得女性更能適應單身生活。至於單身男性生活滿意度較低的原因,黃軒醫師也列出以下幾點:情感支持的缺乏:單身男性的社交網路通常較為薄弱,且更多依賴浪漫伴侶來獲取情感支持。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持使得單身男性更容易感到孤獨和不滿。對浪漫關係的高度依賴:男性在情感滿足方面更依賴於伴侶,這導致他們在單身狀態下更容易感到失落。社會對男性的期待(如事業成功和經濟能力)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壓力。性別角色的限制:傳統文化中,男性在表達情感和建立深厚人際關係方面面臨更多障礙。這種限制使得男性在單身生活中難以獲得足夠的情感支持和心理滿足。黃軒醫師在文末提醒,隨著婚姻觀念的改變,單身生活正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社會應該減少對單身者的偏見,並提供更多支持,讓單身生活成為每個人都能享有的自由與選擇。這些現象不僅挑戰了傳統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反映了現代社會中性別平等與個人選擇的重要性,「值得大家深入探討,或許這也是,近年出生率愈來愈下降的關鍵因素所在!」
總是覺得累?醫示警12項身體訊號「恐是免疫衰老」
免疫衰老(Immunosenescence)是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功能逐漸下降的自然過程。對此,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解釋,這種現象不僅影響我們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他也列出免疫衰老可能表現出的12個身體信號,其中像是持續疲勞感、常有腸胃問題、頻繁感冒、常發生口腔潰瘍等,可能就是免疫衰老的警示。黃軒醫師今(31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免疫衰老是指免疫系統的功能性改變,包括先天免疫(如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的反應減弱,導致抗原呈遞和初始免疫反應的效率下降,或是適應性免疫(如T細胞和B細胞)的功能退化,以及低度慢性發炎:體內發炎因子(如IL-6、TNF-α)升高,從而抑制免疫反應,並加速老化相關疾病發展。黃軒指出,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還可能導致慢性發炎,進一步加速與年齡相關的健康問題發生。至於如何辨識免疫衰老,他也列出以下12個身體信號:一直持續疲勞感:即使有充足睡眠,仍感到疲憊不堪,日常活動變得吃力。出自於免疫系統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消耗大量能量。常有腸胃問題:經常腹瀉、便秘、脹氣或消化不良。原因是腸道中約70%的免疫細胞受損,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頻繁感冒:經常感冒或感染,且恢復緩慢。因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防禦能力下降。傷口癒合緩慢:小傷口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癒合,甚至容易感染。主要是免疫細胞修復組織的能力減弱。皮膚常出現問題:頻繁出現濕疹、皮疹或口角炎。因皮膚屏障功能下降,病菌更易入侵。一直頭痛與肩頸僵硬:因免疫力下降可能影響血液循環和神經系統。經常情緒波動很大:容易感到焦慮、緊張或情緒低落。因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交互作用受損。過敏症狀加劇:忽然對食物過敏或環境過敏的反應變得更嚴重。當免疫系統失衡,可能會對無害物質產生過度反應。莫名體重變化:體重突增加或減少,無法用飲食或運動解釋。因免疫系統異常影響新陳代謝所致。口腔健康出問題:口腔黏膜的防禦能力下降,導致經常出現口腔潰瘍或牙齦發炎。一直有肌肉或關節疼痛: 無明顯運動或外傷的情況下,經常感到酸痛或僵硬。主要在於慢性發炎導致組織損傷。頻繁低燒:慢性發炎狀態導致體溫略微升高,使人經常感到發熱,但未達到明顯發燒標準。至於如何延緩免疫衰老?黃軒提醒,免疫衰老是自然的生命過程,但透過早期識別徵兆並採取適當的生活方式調整,能夠顯著延緩免疫系統的退化速度,尤其可以針對以下4點進行改善:改善生活習慣:保持規律作息,確保充足睡眠,每週進行適度運動(如快走、瑜伽)。均衡飲食與營養補充:增加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蔬果、堅果)。補充維生素C、D、鋅和益生菌,有助於增強免疫功能。管理壓力:採用冥想、深呼吸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定期健康檢查:若症狀持續或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專業檢查和治療。接種疫苗:接種針對老年人設計的疫苗(如高劑量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
猝死並非只會發生在老人身上 專業醫點名5族群「看起來健康但危險」
近期由於寒流來襲的關係,短短數日內已有百餘人因寒冷而發生猝死。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其實寒冬中猝死的情況,並不僅限於年長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許多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因為忽視生活細節而面臨危險。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猝死的高危險族群除了長者外,患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族群、吸煙和飲酒成癮者,以及肥胖者都是屬於高危族群。因為寒冷天氣會導致血管收縮,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這些族群的身體狀況更易受到低溫衝擊。此外,許多看似健康的人,也可能因生活習慣問題成為非典型的高危險族群。向上冬季暴飲暴食會導致血液集中於消化系統,增加心臟負擔、長期缺乏運動則降低身體適應寒冷的能力、飯後或酒後泡澡會加劇心血管壓力、情緒起伏大或壓力過大的人更易心律不整、感冒未癒也可能引發心肌炎,進而危及生命。黃軒醫師提醒,寒冷天氣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是全方位的,不僅導致血管收縮、血壓波動,還可能因冷熱溫差或長時間暴露於低溫環境而對身體造成重大負擔。許多人以為猝死只會發生在有慢性疾病或年長者身上,卻忽略了年輕人因不良生活習慣或未注意保暖而猝死的可能性。為降低猝死風險,黃軒醫師建議從以下6點入手:注意保暖:外出時佩戴圍巾、帽子,特別保護耳朵和頸部等易忽略的部位。避免劇烈溫差:起床時緩慢移動,避免突然接觸冷空氣;洗澡時保持水溫適中,避免過冷或過熱。健康飲食:少吃高油高鹽食品,避免暴飲暴食。適量運動: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有助於增強心血管功能。及時就醫:如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警惕生活細節,避免隱藏風險。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寒冬中,典型的高危險族群如年長者和慢性病患者需要特別關注,而看似健康的人群也應警惕暴飲暴食、缺乏運動或忽視保暖等問題。他也特別提醒大家,寒冬雖然美麗,但暗藏危機,唯有養成良好習慣與全面保暖措施,才能有效降低猝死風險。
麻疹疫情蔓延!全球10.7萬人死亡 重症醫示警:暫不去高風險區
麻疹疫情近日在各國蔓延,重症醫黃軒提醒,這些國家要注意,「其實這段時間,暫時不去高風險區域旅遊,才是上策!」黃軒在臉書《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麻疹病毒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疾病,主要通過空氣中的飛沫或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傳播,雖然麻疹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但在 COVID-19 疫情之後,全球麻疹病例數量顯著增加,並在多個國家和地區引發了大規模的流行。黃軒示警,東南亞地區更得小心,這些和台灣往來較頻繁的國家中,包括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麻疹疫情較往年略高並持續上升,而在台灣,最近境外移入病例中,其感染者,也皆來自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地。至於麻疹在COVID-19疫情後蔓延的原因,黃軒分析,第一MMR疫苗接種率下降,第二疫苗猶豫與錯過接種,第三國際旅遊恢復,以及醫療系統壓力。黃軒提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2023年全球麻疹病例達到約1030萬例,比2022年增加了20%,麻疹相關死亡人數也顯著上升,2023年估計有10萬7500人死於麻疹,主要集中在疫苗接種率較低的國家。黃軒指出,專家學者建議,麻疹疫情的捲土重來提醒大家,MMR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的最有效方法,各國政府和公共衛生機構應加強疫苗接種計劃,特別是針對兒童和高危人群,同時應提高對麻疹的監測能力,確保早期發現和控制疫情,此外,民眾應重視疫苗接種的重要性,按時為子女接種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疫苗),以保護自身及社區的健康。黃軒說,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球多個地區也陸續爆發麻疹疫情,疫情蔓延的情勢不容忽視,唯有快樂的接種疫苗,出國才安心快樂,「其實這段時間,暫時不去高風險區域旅遊,才是上策!」
脖子粗細與中風機率有高度關聯性 男女脖圍危險數值曝光
近日寒流來襲,氣溫劇變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也使得中風發生機率提升,對此,腦神經外科醫師顏君霖在《健康2.0》節目上引述研究指出,脖子粗細和中風機率有高度關聯性,其中,男性的脖圍若超過40公分、女性超過35公分就要注意。顏君霖表示,由於脖子上有兩條頸動脈,而頸動脈狹窄確實是中風危險因子,當狹窄程度超過70%就容易引發中風,另外,頸動脈的狹窄無法從外觀判斷,有研究指出,脖子粗細和中風機率有高度相關性。顏君霖繼續解釋,脖子粗的人通常體型較胖、脂肪較多,容易合併代謝症候群,屬於中風高危險群。此外,脖子粗的人,軟組織也會比較多,睡覺時常會打呼,晚上容易發生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些症狀都證實與中風有顯著關聯性。根據數據指出,以台灣中風患者來看,有高達60%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且此類患者發生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對此,顏君霖建議,平時應量測一下脖圍,測量位置約在領圍處、喉結稍下方。一般來說,男性脖圍小於40至42公分、女性小於35至37公分都算是正常範圍,若超過,則需提高警覺,適時檢查與調整生活習慣,以降低中風風險。另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提醒,若脖子上的頸動脈跳動過於明顯或腫脹,可能反映出心血管疾病問題,譬如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和主動脈瓣狹窄等,這類人通常還會伴隨呼吸困難、胸痛等警示症狀。除此之外,脖子的靜脈異常怒張,也可能是上腔靜脈症候群(superior vena cava syndrome)的表現,有可能或肺癌以及其它胸部腫瘤有關聯,要多加留意。
重症醫揭這習慣超傷大腦 「腦腐化」4後果曝光
現代人一閒下來幾乎都在滑手機,小心「腦腐化」。重症醫師黃軒表示,腦腐化(Brain rot)是一個形象化的詞彙,描述由於過度接觸低質量或缺乏挑戰性的內容,特別是網路內容,而導致的精神或智力退化現象。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指出,具體來說,有腦腐化的人,他們的日常行為可能表現為,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深度思考能力減弱、對高品質內容興趣降低,這些現象的形成,與現代人長時間使用智慧手機、社交媒體平台的滑動,以及與其他數位設備,如筆記電腦等不離手的習慣密切相關。他進一步說明,長時間使用數位設備會分散你的注意力,阻礙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而科技的使用會改變大腦的神經網絡,例如,過度依賴GPS導航,可能削弱海馬迴的空間記憶功能;社交媒體和短影音平台充斥著大量無意義或低挑戰性的內容,這些內容雖然能快速滿足短期的娛樂需求,但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大腦對高品質資訊的需求降低,進一步加劇腦腐化現象;此外,科技對大腦的影響不僅限於智力層面,還可能影響情緒和行為。至於該如何避免腦腐化?黃軒提到,限制手機使用、選擇高品質的內容、培養深度思考習慣、保持身體與心理健康以及多參與社交活動。黃軒說,「科技的發展,為人類帶來了便利,但也對大腦健康構成挑戰,腦腐化現象提醒我們,過度依賴低品質的數位內容可能損害智力與精神健康。然而,通過有意識地管理科技使用習慣,我們可以減少負面影響,實現科技與大腦健康的平衡。」
天氣太冷了!新北2日17人OHCA急送醫 7人不幸身亡
近期由於強烈冷氣團襲擊的關係,台灣各地都出現低溫情形,在新北市當地也在短短2日內發生17起OHCA(無呼吸心跳)送醫的案例,當中僅有10人成功救回,有7人就這樣不幸過世。根據媒體報導指出,中央氣象署資料顯示,在22日清晨,北部與東北部氣溫普遍只有12至13度,苗栗以北及宜蘭局部地區甚至出現跌破10度的低溫。氣象署預測,23日冷氣團仍將持續影響台灣,北部與東北部氣溫僅在13至18度之間,中南部及東部地區夜間氣溫也將降至13至16度,金門則是10至17度,馬祖則是9至13度。同時又因為南方水氣北移影響,基隆北海岸、大台北山區與宜蘭山區將有短暫降雨,其他地區亦有局部短暫雨。也因為連日低溫的關係,消防局表示,單是在21日當天,就出現13例OHCA病例,當中成功救活9人;截至22日中午為止,又新增4例,其中僅1人恢復生命跡象。等於說短短2日內,就有7人因低溫不幸離世。消防局也提醒民眾,寒流來襲時應注意保暖,特別是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避免清晨外出及勞累過度,以降低健康風險。此外,家中若有人出現胸痛、呼吸困難或突然昏厥等症狀,應立即撥打119並進行心肺復甦術(CPR),以爭取寶貴救治時間。重症醫師黃軒曾提醒,冬季是心肌梗塞高發季節,尤其低溫時血管收縮加劇,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上升。他強調,心肌梗塞的黃金治療時間為發病後90分鐘,並呼籲民眾遇到類似症狀時,千萬不要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身體、亂服藥或延誤就醫。
天冷別只喝薑茶、熱咖啡 醫曝「1飲品」最自然暖身良方
最近天氣冷颼颼,斷崖式下滑的冬天,喝什麼,最能禦寒?對此,重症醫師黃軒直言,天冷喝溫開水能有效保暖,穩定體溫、不過度刺激,同時促進血液循環。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主要是因為人體對於溫度的感知及內部調節機制,相比冰水,溫開水更能避免熱量的快速流失,而溫開水進入體內後,溫暖的水會刺激胃腸黏膜,進一步促進全身的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四肢冰冷的情況,同時溫開水也能減少刺激與能量浪費。黃軒指出,熱薑茶、熱巧克力、熱咖啡等,雖然能提升體溫,但過高的溫度可能刺激咽喉或胃壁,而溫開水的溫度適中,能舒適地溫暖內臟,避免身體耗費額外能量來冷卻過熱的飲品,再加上這些熱茶、熱咖啡、熱巧克力的成分,都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和糖份,喝多了,對身體健康更會有不良影響。他提到,天冷是可以喝熱開水的,但要注意避免水溫過高、空腹大量喝,飲用水的最佳溫度為50°C至60°C,如果超過65°C的水可能對食道、咽喉和口腔造成灼傷,也可能長期增加食道癌的風險,另外空腹時過量飲用熱開水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導致胃部不適,建議適量,並搭配一些食物。黃軒再次提醒,冬天喝開水理想溫度為50°C以下,避免飲用剛煮沸的水,其能穩定體溫、不過度刺激,同時促進血液循環,是寒冷天氣下非常溫和有效的保暖方法,且相比其他熱飲,溫開水更加健康、無負擔,堪稱最自然的「暖身良方」。
斷崖式冷凍天氣易猝死!醫示警5族群 衛福部分享保暖5招
近期大陸冷氣團來襲,全台氣溫不斷降低,導致心肌梗塞、猝死案例頻傳。衛生福利部昨(19)日分享「低溫保健5要點」,包括環境安全、起床關鍵步驟、安全泡湯、監控自身三高狀況與規律服藥、有異狀立即就醫,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族群,需特別注意。衛福部在臉書粉專上宣導「低溫保健5要點」,提醒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三高偏高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夜班工作者等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保暖。第一點環境安全: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使用電暖設備須注意用電安全,及使用瓦斯爐與瓦斯熱水器需維持通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第二點起床關鍵步驟:尤其是長輩和幼兒,起床前應提前把保暖衣物放在容易取得的位置,「起床後,動一動!」讓身體暖和後再慢慢坐起、穩步行走。「記住『慢、熱、起、穿、行』的口訣」,避免動作過於急促以免身體不適。第三點安全泡湯: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湯,建議至少間隔2小時,並確保水溫不超過40度、隨時關注自身狀況並結伴同行。第四點監控自身三高狀況、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等數據,並遵照醫囑按時用藥。最後,衛福部提醒民眾有異狀需立即就醫:若遇到心臟病症狀,呼吸困難、頭暈等症狀;及中風徵兆,出現「微笑、舉手、說你好」做不到任一個動作,應立即打「119」就醫,搶救黃金治療時間。衛福部分享保暖5招。(圖/衛福部臉書)此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也提醒民眾斷崖式冷天氣來了,猝死也增加了,黃軒說明斷崖式冷凍天氣為一種極端天氣現象,特點是在極短的時間內,氣溫迅速下降至極低的溫度,導致極端寒冷的環境。且同常伴隨「溫差驟變」,氣溫可能在數小時內急降10°C以上,對人體適應能力構成嚴峻挑戰;再者可能有「強烈寒流」冷空氣南下突然湧入,形成快速降溫,造成「持續性影響」,寒冷持續數天至數週,加劇影響健康。黃軒指出,5大疾病患者容易在斷崖式的冷凍天氣發生猝死,包含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疾病、腸胃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同時他也提醒民眾需多注意保暖,穿著多層衣物,保護身體核心部位,如頭部、頸部及四肢,並減少進出寒冷環境的頻率,減少進出寒冷環境的頻率。黃軒列出冷凍斷崖容易發生猝死的4原因:太冷了:在又冷,又乾的季節,個人身體沒有保暖,房間沒有持續保暖,冷空氣使身體內血栓形成風險增加,往頭塞住腦血管,就是中風、往心臟塞住,就是心肌梗塞。冷熱溫差變化,反覆發生:當溫差愈大,死亡率愈高,且從溫差大於5°C以上開始,愈來愈危險。更何況斷崖式冷凍溫差驟變,氣溫會在數小時內急降10°C以上,更對身體構成嚴峻挑戰。容易群聚感染:太冷了,大家都不出門!這段時間,家人聚在一起,不會再戴口罩,不能保持安全距離,就容易透過飛沫傳播感染。延誤就醫:外面太冷了,就會硬撐在家裡,延誤疾病治療的黃金時間!待到心跳停止,叫不起床或忽然昏迷在地,才叫救護車,已經延誤就醫的時機了!
冷氣團襲台「全台134人」猝死 醫示警:心梗發作時「這4件事」不能做!
近日受大陸冷氣團來襲與輻射冷卻效應影響,全台溫度驟降,也使得心肌梗塞和猝死的案例頻傳。根據消防署統計,全台3天就有134人OHCA(心肺功能停止)送醫。對此,重症醫師黃軒過去就曾提醒,冬天到了,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會升高,但心肌梗塞的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因此如果真的遇到發病,民眾有4件事情「千萬不要做」,分別是「忍耐疼痛」、「胡亂拍打自己」、「亂服用藥物」、「到處亂問延誤病情」。過去,黃軒醫師曾在臉書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根據統計,一般治療心肌梗塞的黃金時間為自發作起的6小時內,其中6小時內就醫死亡率為6%、8小時內就醫死亡率7%、12小時內才就醫死亡率8%、但若超過12小時後才就醫,死亡率就會上升到16%。而根據世界心臟醫學會的共識,如果心肌梗塞發作後,黃金救治時間是發病後的「90分鐘」!黃軒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的民眾能在90分鐘內及時就醫、打通血管,對心臟的損傷較小;反之,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甚至拖到12小時或1天以上才治療,產生併發症的機率境很高,這些併發症包括慢性心臟衰竭、瓣膜逆流,甚至心臟破裂或死亡。但其實,一般民眾在發生心梗的時候,很容易發生延誤就醫的情形。其中最主要的延誤時間都是花在「胸痛到被送至醫院急診」這段時間,平均花費4.5小時,而延誤原因大多都是不把疼痛當一回事,或是過度忍耐疼痛,以及交通、醫療不便等因素。所以,為了避免心肌梗塞發作後延誤就醫,黃軒提醒4件事不可以做,以免喪失搶救的黃金時間。一、不要一直忍著疼痛典型的心肌梗塞仍以胸口緊、悶痛、像大石頭壓住等表徵為主。在冬天,那些高風險的族群,包括糖尿病、高血壓、年紀大、慢性疾病患者,若有典型的心肌梗塞症狀千萬不要忍耐,超過15分鐘或20分鐘症狀依然沒有緩解,就必須就醫排除心肌梗塞的可能性。那些不把胸部疼痛,當作一回事且非常耐痛患者,或認為忍耐一下,胸部疼痛即會自動消失而無需就醫者,都是延遲就醫常見的原因。拖延的時間越久,壞死的心肌會越多,死亡率的風險也越高,呼籲有典型的胸痛,千萬不能容忍!二、不要胡亂拍打自己黃軒指出,網路流傳的諸多自救影片如拍胸脯、打胳膊,按這按那或叫你大力咳嗽「都是偏方」,正規醫療指南並沒有提到過這樣是在急救心肌梗塞,以上方法不但不能緩解症狀,無法打通血管,還可能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心梗反而惡化。三、不要自己亂服藥物當懷疑心肌梗塞,有人會趕緊吃阿司匹林自救。然而黃軒提醒,大家不要自己當醫生下診斷服藥。因為胸痛可能是心肌梗塞,但也可能不是,胡亂吃藥可能會增加風險。比如民間流傳「如果沒有低血壓,可以吃硝酸甘油1至3次,如果無效就不要再吃了,會導致低血壓的。」問題是,病人吃硝酸甘油前,往往根本沒有先量血壓的習慣,不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真實血壓,就不要吃硝酸甘油,因為可能會產生更低血壓,萬一是下壁的心肌梗塞壞死,血壓過低,就容易進入休克狀態,反而更危險。四、不要反覆打電話或上網查詢黃軒指出,有些病人感覺胸部疼痛,會一直找家人或親友反覆討論,還會到處打電話詢問「要不要去看醫生」。其實一般心肌梗塞的患者,通常會感到胸前有強烈的壓迫感,嚴重的甚至會轉移到左肩、下巴、手臂,也許還會伴隨喘、噁心感或冒冷汗。當感覺到悶痛持續,其痛如石壓,其位置又在胸前模糊地帶,且時間超過15分鐘仍然未緩解,可能就需要去看醫生,排除一下是否有急性心肌梗塞。不要一直反覆問身邊人,趕快去醫院檢查,才能在黃金時間內,搶救自己的生命。
「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 專業醫點名「6大飲食惡習」
許多人都知道,身體的健康維持,其實與日常飲食有很大的關係。重症醫師黃軒日前就發文表示,有6種飲食惡習如果不多加改善的話「你這樣一直吃,癌就來了」。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民眾喜歡吃加工食品,這類食品含有大量鹽分、糖分及人工添加劑,長期食用會引發體內發炎反應,並增加自由基,進而提高癌症風險。特別是加工肉類,像是香腸、培根等,與大腸癌的關聯已被多項研究證實。根據研究,每日攝取超過50克加工肉類,大腸癌風險會增加18%。黃軒醫師也提到,過量食用紅肉也需注意。世界衛生組織將加工肉類列為致癌物,未加工的紅肉被列為可能致癌物,每天攝取紅肉超過100克,會使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提高17%。黃軒醫師解釋,紅肉在高溫烹調時,容易產生多環芳烴(PAHs),這類物質會損害DNA,引發基因突變。此外,紅肉中常含有亞硝酸鹽,經胃酸或高溫烹調後,可能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纖維攝取不足也是一大隱憂。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及全穀類的飲食模式,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降低腸道防禦功能,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一項韓國研究發現,男性若每日攝取大量植物性食物,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可降低23%。而美國癌症研究所則指出,每天攝取80克全穀類食物,大腸癌風險可減少17%。高糖飲食習慣也是危險因子。長期食用高糖食品容易導致肥胖及胰島素抵抗,這與乳癌及胰臟癌的發病密切相關。研究顯示,乳癌患者若攝取過多糖分,死亡風險也會增加。除此之外,黃軒醫師也提醒,不規律的飲食模式和暴飲暴食,也會引發代謝紊亂和肥胖,進而提高罹患乳癌、大腸癌和胰臟癌的機率。飲酒過量的風險也不容忽視。根據2019年數據,美國有5.4%的癌症病例與飲酒相關,尤其是頭頸癌、肝癌和胃癌。若成年早期就大量飲酒,50歲前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會提高150%。因此,黃軒醫師建議,女性每日飲酒量應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為了降低罹癌風險,黃軒醫師表示,根據多項研究,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有效降低罹癌風險。1.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穀類a. 高纖維飲食:蔬果和全穀類富含膳食纖維,有助於腸道健康,促進有益菌群的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建議:每天至少攝取5份不同種類的蔬菜和水果,並選擇全穀類如糙米、燕麥等。b. 抗氧化劑和植化素:蔬果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E、多酚類和胡蘿蔔素等抗氧化物質,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損傷。• 推薦食物:西蘭花、菠菜、莓果類、番茄等。2. 減少加工肉類與紅肉的攝取a. 針對 加工肉類: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工肉類(如香腸、培根)列為致癌物,特別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 建議:每周加工肉類攝入量應低於50克。b. 針對 紅肉:過量攝取紅肉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烹調方式(如燒烤)也會產生致癌物如多環芳烴(PAHs)。•建議: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超過500克,並以蒸、煮方式取代燒烤和煎炸。3. 限制糖和高熱量食品a. 高糖飲食:長期攝取高糖食品會導致肥胖和胰島素抵抗,這是乳癌、胰臟癌等癌症的風險因素。• 建議:避免含糖飲料和甜點,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如全穀類和豆類。b. 高熱量食物:過量攝取高熱量食品,會增加肥胖風險,而肥胖是多種癌症的高危因素。• 建議:控制份量,注意總熱量攝入。4. 增加健康脂肪的攝取a. 健康脂肪: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有助於降低某些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深海魚(如鮭魚)、亞麻籽、核桃。b. 避免反式脂肪:反式脂肪與慢性炎症和癌症相關。• 建議:避免油炸食品和含人造奶油的產品。5. 控制飲食時間與規律性a. 規律飲食:生理時鐘的紊亂可能影響代謝,增加癌症風險。• 建議:定時進餐,避免夜間進食。6. 避免過量飲酒a. 酒精的致癌性:酒精被列為1類致癌物,與口腔癌、食道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相關。• 建議:女性每日酒精攝入量不超過1杯,男性不超過2杯。7. 多喝水,減少含糖飲料a. 水的作用:多喝水有助於促進代謝,降低尿路癌症的風險。• 建議:每日飲用2-3升水,避免含糖飲料。8. 增加益生菌和發酵食品的攝取a. 腸道健康:優質的腸道菌群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癌症風險。• 推薦食物:優酪乳、味噌、泡菜等發酵食品。9. 減少高鹽食品的攝取a. 高鹽飲食與胃癌:高鹽飲食會損害胃黏膜,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和胃癌風險。• 建議:每日鹽攝入量控制在5克以內。10. 維持健康體重a. 肥胖與癌症:肥胖與乳腺癌、結腸癌、腎癌等多種癌症密切相關。• 建議:透過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將BMI維持在18.5-24之間。黃軒醫師最後也提醒,健康飲食,仍是降低罹癌風險的重要策略。選擇天然、未加工的食品,控制熱量和鹽分的攝取,同時保持飲食規律和均衡,能顯著改善身體健康並降低癌症風險。你們做好嗎?
一心多用是好事? 專家示警:恐引發焦慮抑鬱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一心多用」似乎成了民眾在上班時的標誌性技能。然而近期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黃軒醫師就分享,科學研究顯示,「一心多用」其實可能拖累生產力,並對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造成不良影響。黃軒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研究指出,「一心多用」實際上並非同時處理多項任務,而是大腦在不同任務間快速切換。這種頻繁的切換不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導致生產力下降高達40%。專家稱,這是由於「切換成本」的存在,每當人們轉移注意力,大腦需要額外的時間和精力重新適應新任務。此外,黃軒醫師指出,研究還表明,頻繁的注意力轉移會降低工作的品質,使人難以深入思考並專注於當前任務。例如,模擬駕駛實驗發現,邊開車邊講電話的司機對突發路況的反應會顯著遲緩,通話內容也變得簡單,顯示出注意力被分散的負面影響。黃軒醫師說明,長期進行一心多用的行為還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傷害,持續的注意力轉移增加了大腦的認知負荷,可能導致壓力感、心理疲勞,甚至引發焦慮與抑鬱;處於「隨時待命」的過度刺激狀態會讓大腦難以休息,長期累積或引發倦怠。黃軒醫師提到,在人際關係中,一心多用的行為同樣可能引發問題。專家發現,無論是在交談時查看手機,還是在家庭時間中處理工作郵件,都可能讓對方感到不被重視,進而削弱情感聯繫。研究表明,經常在社交場合中進行一心多用的人,其人際關係滿意度普遍偏低。如何擺脫一心多用的困境?黃軒醫師表示,雖然一心多用似乎是現代生活的必需技能,但建議採取以下策略,減少其負面影響,像是設定優先順序,一次專注完成一項任務,從最重要的任務開始;設置界限,為檢查電子郵件或使用社交媒體分配特定時間,避免分心;練習正念,全心投入於當下,提升專注力並減少壓力;善用工具,利用生產力應用程式安排工作,避免多重任務處理的誘惑。
55歲男染肺炎桿菌…長期「1習慣」害病逝 重症醫嘆:明明有得救
一名55歲男性感染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原本可以針對細菌種類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然而藥物對他卻完全沒有作用,最終搶救無效身亡。重症醫師說明,該名患者長期亂吃抗生素,產生了全身性的耐藥性,「我知道敵人是誰,在哪裡,但敵人已經衍生具有強大的『護甲』」,讓人感到十分遺憾。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民眾習慣自己亂吃抗生素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挑戰,尤其是在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的背景下。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每年約有70萬人因耐藥性感染死亡,如果不採取有效行動,到了2050年可能上升至每年1000萬人。醫師說明,在亞太地區,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過度使用抗生素以及醫療基礎設施的不足,耐藥性細菌的傳播速度正在加快。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報告,感染多重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的敗血症,其28天死亡率高達36.5%。黃軒指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指的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抗微生物藥物,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抗寄生蟲藥物,這些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降低,導致這些藥物治療感染的效果減弱甚至無效。這不僅會延長疾病的持續時間,還可能導致更高的死亡率,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2050年,台灣每5人中就可能有1人因抗藥性感染而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