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自給率2023年創新低!物價波動劇烈 民眾苦不堪言

賴政府上任滿一年,電價大漲,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展望未來,如何解決電力問題,又如何續保台灣產業競爭力,將是重要課題。圖為民眾上街消費。(圖/報系資料照)
據統計,2023年我國糧食自給率為30.3%,創近年新低。政府多次提及糧食安全攸關國家安全,賴清德總統去年就職演說也將提升糧食自給率作為重大農業政策之一,但一年過去,糧食自給率卻未見起色。物價波動也略顯劇烈,以雞蛋、香蕉等蔬果為例,價格宛若雲霄飛車,迭衝歷史新高,民眾苦不堪言。
根據農業部定義,糧食自給率係指國內可供消費之糧食中,由國內生產供應之比率。目前主要計算方式為「以熱量計算」,然而除2018年達34.8%,往後數年都呈下降,統計至2023年更只剩30.3%,創下18年來新低。農業部長陳俊季直言,2030年自給率40%目標難達成。
台大農經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張宏浩表示,糧食自給率恐再難以提升,甚至不排除進一步下修,原因多少也受近年政府調整農地用途所影響,在此前提下,未來應提倡品質提升而非著重產量,政府也可淘汰部分生產力較差之農地。但他也強調,糧食自給率下降不全然代表糧食安全出問題,也反映民眾飲食習慣改變。
除糧食自給率逐年降低,物價波動也略顯劇烈,以雞蛋價格為例,2023年至2025年價格宛若雲霄飛車,一度突破歷史新高,達每台斤50元,也一度往下探底,每台斤25元,讓產銷業者大嘆賠本價也無人願意買;甚至連香蕉也出現每台斤逾百元的天價,不僅民眾叫苦,農民也無奈。而台幣升值、零星萊豬進口、美國關稅迫近,也難保未來不會有更多進口農產輸入台灣,打亂國內市場。
農業部說明,由於黃豆、玉米等作物進口依賴度高,國內替代規模有限,提升整體自給率難度相對高,但2030年40%目標仍未改變,將持續擴大國產雜糧生產、推動食農教育等措施強化糧食安全。當農產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將啟動「價格穩定調節機制」,輔導農民降低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