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區塊
政治
焦點

大罷免能解朝野僵局? 賴清德:直接民權是民主的深化

賴清德 大罷免 朝野 民主 總統賴清德 Podcast 罷免 國民黨立委 民主國家 敏迪選讀 台灣民主 台灣政治 公民團體 憲法法庭
全台掀起大罷免行動,總統賴清德認為,社會從間接民主走向直接民權,是民主體制的深化。(圖/黃威彬攝)

全台掀起大罷免行動,總統賴清德認為,社會從間接民主走向直接民權,是民主體制的深化。(圖/黃威彬攝)

全台掀起大罷免浪潮,由公民團體與綠營共同發起連署行動,主張罷免不適任的國民黨立委,以整頓國會亂象。面對此波罷免行動,藍營也不甘示弱,啟動反罷免運動予以反制,朝野對抗局勢愈趨激烈,政治對立日益升高。對此,總統賴清德表示,當社會逐漸接受罷免制度,創制、複決等直接民權形式將可能成為民主生活的一部分,進而推動民主制度的深化與成熟。

隨著罷免行動如火如荼展開,多數針對藍營立委的連署案已進入第二階段,並陸續超過法定門檻、持續收件中。自新一屆國會開議以來,朝野在法案協商與溝通上缺乏互信機制,導致衝突不斷升高,政治裂痕日漸擴大。外界關注,這場「大罷免」究竟是人民正當行使公民權利的展現,抑或將台灣政治對立推向更極端的境地。

對此,總統賴清德接受Podcast節目「敏迪選讀」專訪時給出了解答。他表示,台灣是民主國家,堅持憲政體制,任何違反權力分立原則的修法都應受到憲法法庭審查。他指出,立法院若修法侵害總統與三院的憲定職權,將破壞制度根本,他也相信社會正逐漸看清在野黨的政治操作與作為。

「民主的問題應以更大的民主來解決」,賴清德指出。此次由民間發起的罷免行動,不僅彰顯公民意識的提升,也象徵台灣民主邁向下一階段,從間接民主走向更具參與性的直接民權。他認為,當罷免成為社會共識時,創制與複決等制度也將逐漸日常化,這正是民主深化、體制進步的重要展現。

賴清德 大罷免 朝野 民主 總統賴清德 Podcast 罷免 國民黨立委 民主國家 敏迪選讀 台灣民主 台灣政治 公民團體 憲法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