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
」 以色列 加薩 伊朗 美國 加薩走廊
以伊開戰!中東多國領空「無限期關閉」 航班急取消、繞道
隨著以色列今(13日)稍早對伊朗境內目標發動攻擊,航班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的數據也顯示,各航空公司緊急遠離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及約旦領空,包括改道或取消航班以確保乘客及機組人員的安全。全球衝突區域持續擴大,正對航空業的營運及獲利能力帶來日益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引發更多安全隱憂。據《路透社》援引航空風險諮詢公司OPSGROUP旗下的會員制飛行風險資訊共享平台「Safe Airspace」的統計,自2001年以來,已有6架商用航空器遭意外擊落,另有3架險些遭遇不測。Safe Airspace網站建議:「情勢仍在發展中,營運商現階段應對該區域保持高度警戒。」以色列13日發表聲明指出,其攻擊目標鎖定伊朗核設施、彈道飛彈工廠及軍事指揮官,並宣告此舉將是阻止德黑蘭發展核武器之長期軍事行動的第一步。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Tel Aviv)的本-古里安機場(Ben Gurion Airport)對此已無限期關閉,以色列防空部隊高度戒備,防範伊朗可能發動的報復性打擊。以色列國營的以色列航空(El Al Airlines)也宣布暫停所有往返該國的航班。另據伊朗官方媒體及飛行員通告顯示,伊朗領空已無限期關閉。伊朗遇襲消息傳出時,包括杜拜的阿聯酋航空(Emirates)、德國漢莎航空(Lufthansa)及印度航空(Air India)在內的多家航空公司班機正飛越伊朗領空。然而,經常透過伊朗領空往返歐洲與北美航線的印度航空稍早表示,多架航班已改道或返航,包括從紐約、溫哥華、芝加哥及倫敦出發的班機。而阿聯酋航空的曼徹斯特至杜拜航班也轉降伊斯坦堡。此外,廉航杜拜航空(flydubai)宣布暫停飛往安曼、貝魯特、大馬士革、伊朗及以色列的航班,並取消、改道或返航多架次班機,包括貝爾格勒至杜拜航班改飛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Yerevan)。據Flightradar24數據顯示,卡達航空(Qatar Airways)13日也取消了2班飛往敘利亞大馬士革的定期航班。據悉,伊拉克東部毗鄰伊朗邊境區域擁有全球最繁忙的航空走廊之一,任何時刻均有數十架航班往返歐洲與波斯灣,其中多數為亞洲至歐洲航線。與此同時,伊拉克國家媒體則指出,該國13日凌晨關閉領空並暫停所有機場起降作業。航班追蹤數據顯示,多架班機陸續改道中亞或沙烏地阿拉伯上空。位於以色列與伊拉克之間的約旦,在以色列展開行動數小時後也關閉了領空。自2023年10月爆發以哈衝突以來,民用航空器在經過中東地區時,必須時常與無人機及導彈共享空域,這些突發性攻擊行動橫跨主要航線,部分甚至近到能被飛行員與乘客目擊。「歐洲空中航行安全組織」(Eurocontrol)數據顯示,去年中東領空每日有1400架次往返歐洲的航班穿越。報導補充,去年哈薩克與蘇丹均發生民用航空器遭武器擊落的空難事件。此前較受矚目的案例包括2014年馬來西亞航空MH17班機在烏克蘭東部被俄軍擊落,以及2020年烏克蘭國際航空PS752班機從德黑蘭起飛後遭伊朗擊落。

以伊衝突台股收盤挫215點!台積電殺到1030元 「這類股」逆風飛
以色列空軍對伊朗發動襲擊,引發市場恐慌,日本、南韓股市紛紛下挫,台股今(13)日上午以下跌72.32點開出,指數開低走低,盤中最高達22228.01點,最低21984.36點,加權指數終場下跌214.87點,以22072.95點作收,跌幅0.96%,成交量3653.29億元。台積電ADR上一個交易日收在215.43美元,漲幅0.62%,台積電(2330)昨日除息5元、參考價1060元,既昨日貼息後,今開盤又下挫,終場下跌15元,收在1030元。主要電子權值股方面,鴻海(2317)今日收在156.5元,下跌1元。聯發科(2454)收在1250元,下跌35元。廣達(2382)收在287.5元,上漲1元。台達電(2308)收在398元,下跌1.5元。日月光投控(3711)收在143.5元,下跌1.5元。大立光(3008)收在2330元,下跌25元。金融部分,富邦金(2881)收在86.5元,下跌1元,國泰金(2882)收在69元,上漲0.5元,中信金(2891)收在42.7元,上漲0.2元。類股上漲方面,油電燃氣上漲2.53%今日最強,其餘只有金融、水泥類股指數收紅。類股下跌部分,資訊服務最慘,指數下跌2.34%,其餘還有橡膠、化工、造紙、半導體、光電等類股指數走勢疲軟。以色列在當地時間12日,突然對伊朗發動空襲。消息一出,布蘭特及西德州原油一度大漲8%以上,今日台股油電燃氣類股表現最佳,其中台塑化(6505)受惠題材加持,盤中股價一度漲逾4%,終場上漲3.24%,收在39.8元,成交量超1.6萬張。漲幅前5名個股為,意騰-KY(7749)上漲305元,漲幅92.42%。大量(3167)上漲11元,漲幅9.24%。中福(1435)上漲2.85元,漲幅8.7%。貿聯-KY(3665)上漲60元,漲幅8.67%。智伸科(4551)上漲6元,漲幅6.57%。跌幅前5名個股為,錼創科技-KY創(6854)下跌14元,跌幅9.72%。大眾控(3701)下跌2.6元,跌幅7.56%。上品(4770)下跌17元,跌幅6.76%。再生-KY(1337)下跌0.38元,跌幅6.64%。兆聯實業(6944)下跌31元,跌幅6.54%。

以色列空襲伊朗鈾濃縮設施「濃煙直竄天際」 國際原能總署:正密切監控輻射數值
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證實,13日凌晨空襲伊朗,目標鎖定伊朗中部納坦茲(Natanz)的鈾濃縮設施,以及彈道飛彈計畫相關據點與核科學家。根據網路曝光的畫面顯示,納坦茲核設施被大火吞噬,大量黑色濃煙直衝天空。對此,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回應「正密切關注伊朗令人深感擔憂的局勢」,並監控輻射數值問題,與伊朗的檢測人員保持聯繫。根據CNN報導,經社群平台曝光的影片比對定位後,確認納坦茲核設施在以色列空襲後燃起大火,濃煙竄天。據悉,納坦茲核設施位於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南約250公里,是伊朗最大的鈾濃縮設施,負責開發與組裝鈾濃縮離心機,也是伊朗先進核計畫的中心。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葛羅西(Rafael Grossi)表示「正密切關注伊朗令人深感擔憂的局勢」,已確認納坦茲為以軍目標之一,並強調正在與伊朗當局保持聯絡,密切監控輻射數值。以色列軍方指出,以方認為伊朗已有足夠的濃縮鈾,能在短期內製造多枚核彈,為防止核威脅,以方選擇先發制人,展開名為「奮起雄獅」(Rising Lion)的空襲行動,造成多名核科學家及軍方高層喪命。對此,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回應「以色列將為此付出代價」。

以伊開戰!分析師曝「2因素」將成國際油價關鍵
以色列與伊朗的正面衝突,導致國際油價今(13日)飆升逾9%,創近5個月以來新高。截至格林威治時間03:15,布蘭特(Brent)原油期貨暴漲6.29美元(漲幅9.07%)至每桶75.65美元,盤中一度觸及78.50美元的1月27日以來最高點;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上漲6.43美元(漲幅9.45%)至74.47美元,盤中高見77.62美元,為1月21日以來峰值。據《路透社》的報導,此次單日漲幅,創下自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2大原油合約的最大盤中波動紀錄。以色列當局表示,此次行動鎖定伊朗核設施、彈道飛彈工廠及軍事指揮官,並警告這將是阻止德黑蘭發展核武的長期行動的第一步。ING集團(ING Groep)分析師帕特森(Warren Patterson)的團隊在報告中指出:「這顯著提升了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石油市場必須為任何潛在的供應中斷,計入更高的風險溢價。」數位新加坡原油交易員則表示,目前判斷襲擊是否影響中東石油運輸為時過早,關鍵取決於伊朗的報復方式,以及美軍是否介入。其中1名交易員稱:「雖尚難定論,但我認為市場正擔憂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遭封鎖的可能性。」MST Marquee資深能源分析師卡沃尼克(Saul Kavonic)則指出,唯有當衝突升級至伊朗針對該地區的石油基礎設施實施報復時,原油供應才會受到實質影響。他補充,在最極端情境下,伊朗可能透過攻擊基礎設施或限制荷莫茲海峽通行,導致每日高達2000萬桶的石油供應受阻。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稍早已發布聲明稱,以色列將因13日殺害數名伊朗軍事指揮官而面臨「嚴厲懲罰」。對此,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於美東時間12日稱以色列的攻擊純屬「單方面行動」,強調華府並未參與其中,同時敦促德黑蘭勿鎖定美國在該地區的基礎設施與人員。Phillip Nova資深市場分析師薩赫德瓦(Priyanka Sachdeva)指出:「伊朗已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並準備反擊,這不僅加劇供應中斷風險,更可能波及其他鄰近產油國。儘管川普政府展現不願介入的態度,但美國若參與,恐進一步推升市場憂慮。」其他市場方面,亞洲早盤股市普遍重挫,美股期貨領跌,投資人紛紛湧向黃金與瑞士法郎等避險資產。

以色列暗殺伊斯蘭革命衛隊「最高指揮官」 伊朗官媒證實身亡
以色列空軍12日對伊朗境內的核設施與飛彈設施發動大規模空襲, 12日晚間以色列全境警報響起,國防部長以色列卡茨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最新消息指出,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最高指揮官薩拉米(Hossein Salami)在以色列的襲擊中身亡,伊朗官媒已證實身亡。伊朗官方媒體《塔斯尼姆通訊社》(Tasnim)證實,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總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少將在以軍空襲IRGC總部時身亡。作為伊朗神權體制核心權力支柱,IRGC不僅掌控國家安全機器,更直接管理包括彈道飛彈在內的戰略武器庫。針對此次空襲,以色列高層表示,「是因為時機已到;我們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以色列情報顯示,此輪「開戰首擊」除成功斬首薩拉米外,伊朗武裝部隊參謀長巴蓋里(Mohammad Bagheri)、多名軍方高階將領及頂尖核科學家,亦遭精確擊殺。據《CNN》報導,以色列消息人士透露,以色列正計劃對伊朗發動多輪攻擊,不會在一天之內就結束的攻擊行動。以色列預期將面臨伊朗報復,已宣布禁止學校上課、社交聚會與非必要工作活動。

以色列首輪打擊斬首「伊斯蘭革命衛隊總司令」! 多名高階將領、科學家也遭殃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透過演說宣告,該國正站在歷史性的「決定性時刻」。在今稍早針對伊朗發動的大規模軍事行動中,以軍飛行員已對伊朗境內多處目標實施精確打擊。納坦雅胡明確指出,此次作戰核心目標在於徹底摧毀伊朗的核設施網路、彈道飛彈生產體系與關鍵軍事能力,強調行動將持續至所有戰略目標達成,「需要多久就持續多久。」據《以色列時報》的報導,面對伊朗具備的「重大反擊能力」,納坦雅胡透露以軍已做好萬全準備。他特別要求民眾嚴格遵守以色列國防軍(IDF)的區域指揮部「後方司令部」(Home Front Command)的安全指引,強調這些措施能有效保全生命。演說中,納坦雅胡還揭露伊朗已累積製造9枚核彈所需的高濃縮鈾,且近月來正在加速推進核武化進程,「這些突破使德黑蘭能在短時間內實現核武化」。更令人憂慮的是,伊朗已建構「規模驚人的彈道飛彈庫」,其射程可於數分鐘內覆蓋以色列全境,每枚飛彈戰鬥部裝藥量達1噸。納坦雅胡還宣稱,情報顯示,伊朗原計劃6年內量產2萬枚同型飛彈,「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同步消除這些威脅。」伊朗住宅區大樓遭攻擊。(圖/達志/美聯社)「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我們不能把威脅留給下一代,」納坦雅胡警告:「此刻若不行動,猶太民族可能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他還引用二戰猶太大屠殺的歷史教訓強調:「『永不重演』(Never Again)的誓言必須現在實踐。當敵人揚言毀滅你時,必須當真;當敵人發展出毀滅你的能力時,必須阻止。」對此,以色列國防軍(IDF)高層也向媒體表示,這場針對伊朗核計劃與遠程打擊能力的綜合性作戰,預計將持續多日。軍方已預判伊朗將發動猛烈的報復性攻擊,但堅稱「行動終結時,伊朗核威脅將不復存在」。以軍將領直言:「我們正處於轉瞬即逝的戰略機遇窗口,此刻已無退路,立即行動是唯一選項。」值得注意的是,以軍證實正與美國保持密切戰術協調。另根據伊朗官方媒體《塔斯尼姆通訊社》(Tasnim)的證實,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IRGC)總司令薩拉米(Hossein Salami)少將在以軍空襲IRGC總部時身亡。作為伊朗神權體制核心權力支柱,IRGC不僅掌控國家安全機器,更直接管理包括彈道飛彈在內的戰略武器庫。以色列情報顯示,此輪「開戰首擊」除成功斬首薩拉米外,伊朗武裝部隊參謀長巴蓋里(Mohammad Bagheri)、多名軍方高階將領及頂尖核科學家亦遭精確擊殺。伊朗住宅區大樓遭攻擊。(圖/達志/美聯社)

中東緊張局勢加劇+台積電走弱 台股13日早盤跌逾300點
中東緊張局勢加劇,市場憂心以色列對伊朗發動襲擊,印度發生致命空難,動盪消息不少,加上權值股台積電(2330)欲振乏力,台股13日以下跌72.32點、22215.5點開出,隨即跳水,9點半前最低曾到 21984.36點,跌逾303點。法人表示,前一日多空拉鋸激烈,需等關鍵訊號再伺機進場,區間整理可能性較大,建議來回操作。權王台積電意外陷入貼息,台股12日開低走低,終場下跌182.28點,收在22287.82點,跌幅0.81%,成交量3386.22億元。13日早盤各類股則一片綠油油,半導體、電子組件、資訊服務、光電等都跌逾1%,傳產的塑橡膠、造紙、鋼鐵、汽車、建材等也都跌逾1%。電子權值股方面,9點半左右,台積電跌10元、在1035元;鴻海(2317)跌1元、在156.5元;台達電(2308)跌3.5元、在396元;廣達(2382)跌2元、在284.5元。高價股方面,聯發科(2454)跌30元、在1255元,大立光(3008)跌5元、在2350元。美國總統川普再次呼籲聯準會主席鮑爾大幅降息,公開嗆他是「笨蛋」,也要求各國加快貿易談判。美股12日主要指數表現,道瓊指數上漲101.85點,或0.24%,收在42967.62點。那斯達克指數上漲 46.61點,或0.24%,收在19662.48點。S&P 500指數上漲23.02點,或0.38%,收在6045.26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上漲16.62點,或0.32%,收在5249.15點。NYSE FANG+指數上漲63.68點,或0.45%,收在14255.48點。

以色列空襲伊朗「境內核設施」 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關閉領空」
以色列空軍12日對伊朗境內的核設施與飛彈設施發動大規模空襲,標誌著中東地區緊張局勢急遽升高,這場攻擊並未獲得美國的明確支持。根據外媒的報導,以色列官員指出,空襲發動前幾小時,美國總統川普公開反對攻擊伊朗核設施,並強調他仍對重啟核談判抱持希望。然而以色列最終仍選擇採取行動,攻擊範圍涵蓋伊朗的核設施、軍事總部、指揮中心與若干高級官員目標。12日晚間以色列全境警報響起,國防部長以色列卡茨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他警告,這場先發制人的軍事行動預計將招致伊朗的導彈與無人機反擊,對以色列平民構成實質威脅。國防軍發言人表示,自13日起,以色列將限制全國活動,教育機構、群體集會及非必要工作場所一律暫停,僅保留關鍵商業運作。作為防禦措施,以色列已全面關閉領空,伊朗方面則暫停德黑蘭國際機場的所有航班起降。雙方緊急調整航空與國土防衛安排,顯示局勢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以色列國防軍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攻勢旨在摧毀伊朗的核武發展能力與彈道飛彈基礎設施,並可能持續數天。他們指出,根據以色列近期掌握的情報,伊朗正加速研發核彈,而以色列能掌握其進度的機會正逐漸消失,「我們正處於戰略機會的最後窗口,若不採取行動,後果將無法挽回」。儘管伊朗官方一再否認發展核武,美國及其盟友目前也未對伊朗的核活動發出明確警告。然而以色列選擇單方面出擊,顯示其對現況已失去耐性。據悉,美國在行動前曾私下通知部分盟友,以色列即將發動攻擊,但強調美方不會參與任何針對伊朗核計畫的行動。據《Axios》報導,川普政府已向以色列明確表示,華府不會涉入任何直接針對伊朗核設施的軍事行動。儘管如此,考慮到過去美國曾協助以色列攔截伊朗的攻擊,若報復行動升高,美國仍可能被迫重新介入衝突。在空襲展開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邁克赫卡比在社群媒體上表示,當晚將駐守於耶路撒冷大使館,並呼籲「為耶路撒冷的和平祈禱」,外界普遍解讀這番言論為美方對即將爆發危機的認知與關切。以色列此次行動代號為「人民如母獅」,象徵堅決與防衛意志。據悉,這場攻擊早在數週前就已計劃,但以色列原先表示願意等待美伊第六輪核談判的結果。然而攻擊行動的發生也使得原訂於15日舉行的談判充滿不確定性。伊朗則嚴正警告,一旦其核計畫遭受打擊,將毫不猶豫地對美國在中東地區的目標發動報復。作為預防措施,美國已開始撤離駐伊拉克、巴林與科威特的外交人員家屬,並強化對波斯灣能源設施的防空保護。儘管以色列尚未公布攻擊的具體規模與成效,局勢的升溫已無可避免。

《華爾街日報》:若美伊15日談判未果「以色列就要動手」
近期,以色列可能對伊朗核設施發動攻擊的傳聞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中東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向參議院共和黨人警告,若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伊朗的反擊恐導致大規模傷亡事件。另據《Axios》與《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的報導,以色列可能最早於當地時間週日(15日)展開行動,除非伊朗願意停止生產原子彈材料。維特科夫上週在1場閉門簡報中向國會議員透露,若美伊核談判破裂,以色列將會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他還特別強調伊朗的彈道飛彈能力,並指出美國擔憂以色列防空系統可能無法應對數百枚飛彈的飽和攻擊。事實上,伊朗過去已展現其攻擊實力:2024年10月發射數百枚彈道飛彈襲擊以色列,同年4月亦發動無人機與飛彈的混合攻勢,但多數被以美聯防系統攔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情報顯示伊朗現已將飛彈產量提升至每月約50枚,明顯企圖以數量壓制以色列的攔截能力。川普於美東時間12日公開表示,以色列對伊朗的打擊「看起來很有可能發生」,但呼籲以方暫緩行動,強調「我們非常接近達成一份相當不錯的協議。」與此同時,維特科夫還將在15日赴阿曼(Oman)參與第6輪美伊核談判。然而,川普也在12日授權國務院及五角大廈撤離伊拉克、巴林與科威特的部分非必要人員,並稱中東「可能成為危險地區」。對此,美國駐以色列大使赫克比(Mike Huckabee)堅稱以色列不會未經美方同意單獨行動。另《華爾街日報》披露,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9日與川普通話時,川普僅要求以方對伊朗的打擊必須「暫時從選項中移除」,未明確表態是否支持以色列的單邊行動。《Axios》12日則援引2名美國消息人士,以及1名熟悉討論內容的以色列消息人士指出,白宮已告知以色列,美國不會直接參與任何以色列對伊朗核設施的打擊。分析人士表示,以色列不太可能在沒有美國支持的情況下行動,並指出過去特拉維夫對德黑蘭的打擊行動,曾因缺乏華盛頓的支持而不了了之,尤其以軍缺乏可投擲「掩體炸彈」(bunker buster bombs)的轟炸機,難以徹底摧毀福爾多(Fordow)地下核設施。面對以色列的威脅,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透過官媒宣稱,即使核設施遭毀也將重建。此外,聯合國核監督機構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理事會12日也宣布伊朗違反其防核擴散義務,而德黑蘭則祭出反制措施,並對35國理事會的聲明作出回應,通知該IAEA他們計劃開設第3座鈾濃縮廠。伊朗官員還向路透社透露,某「友好國家」已警告以方可能發動攻擊,並指當前緊張局勢旨在迫使伊朗在15日的談判中放棄「核權利」。此危機發生於以哈衝突未解之際,恐進一步動搖中東的安全局勢。目前關鍵在於15日阿曼的核談判結果。若伊朗拒絕凍結核計劃,以色列可能選擇「有限打擊」;若德黑蘭稍作讓步,則可能重演2015年協議的修訂版。但無論如何,中東正步入自伊拉克戰爭以來最危險的衝突對峙時刻。

美傳施壓各國抵制「以巴戰爭」兩國方案會議:將面臨外交後果
《路透社》指出,根據美國政府發出的外交電報顯示,川普政府正試圖勸阻各國參與下週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會議,該會議旨在推動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兩國解決方案」。該電報指出,任何在會後支持「反以色列行動」的國家,將被視為違背美國外交政策,並可能面臨美方的外交後果。報導中提到,這項美國舉措與其盟友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立場顯然背道而馳,兩國預計將共同主持本次會議,討論制定巴勒斯坦建國的路線圖,同時強調保障以色列安全的重要性。法國總統馬克宏更暗示,巴黎可能在會議上正式承認巴勒斯坦國,成為首個採取此舉的西方大國。根據電報內容,美國認為會議將對「拯救人質和結束加薩戰爭的外交努力產生反作用」,並強調任何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的行動,將對中東和平進程構成重大障礙。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麥克赫卡比也表示,他不認為建立巴勒斯坦國仍是美國的外交政策目標,與華府長期以來支持兩國方案的立場產生明顯落差。事實上,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哈馬斯從加薩發動突襲,造成約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250人遭綁架,引發以色列對加薩地區的激烈空襲與地面攻勢。根據巴勒斯坦方面數據,戰爭已造成近55,0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並使當地大多數居民流離失所,加薩淪為廢墟。美國電報中指出,單方面承認巴勒斯坦國「等同於將10月7日視為巴勒斯坦的獨立日」,可能會被視為對哈馬斯的鼓勵。美國政府強調,與埃及和卡達的協調工作正在推動停火與人質釋放,認為此時舉辦會議將破壞這些微妙談判。儘管如此,面對以色列在加薩地區日益升級的軍事行動,以及猶太定居者在約旦河西岸對巴勒斯坦人的暴力事件,法國對兩國方案的支持顯得更為堅定。法國官員表示,馬克宏有意在避免與美國正面衝突的同時,推動實質性的外交進展。近期英國、澳洲與加拿大也對以色列兩名極右翼部長祭出制裁,以向總理內塔尼亞胡施壓,敦促其停止對加薩的軍事行動。美國則在電報中重申,反對會議任何暗示將採取制裁、抵制或其他懲罰性措施的行動。以色列方面則對這次聯合國會議表達強烈不滿,認為這是在「獎勵哈馬斯的襲擊行動」,並不斷向法國施壓,要求其不要承認巴勒斯坦國。一位不具名的歐洲外交官對美國施壓行為表示批評:「這是一種霸凌,而且是愚蠢的霸凌。我不認為會有太多國家因此退出。」隨著會議臨近,美國與其盟友在巴以問題上的分歧日益浮上檯面,馬克宏的立場是否會成為西方對巴勒斯坦政策轉向的開端,備受關注。

以伊即將開戰?美國務院、五角大廈下令「撤離中東非必要人員」
根據美國官員及熟悉相關行動的消息人士指出,美國國務院與國防部於當地時間11日正積極安排中東各地非必要人員撤離。目前尚不清楚導致此突發態勢變化的具體原因,但1名國防官員表示,美國中央司令部(US Central Command,CENTCOM)正在監控「中東地區持續升溫的緊張情勢」。白宮官員則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已掌握近期人員調動狀況。據CNN的報導,儘管該區域安全威脅升級的原因尚未明朗,此撤離計畫啟動之際,正值伊朗與以色列之間的緊張關係,因川普政府持續推動新版伊朗核協議而急劇惡化。據官方聲明,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已批准中東地區駐軍眷屬自願撤離,「官兵及其家屬的安全始終是我們最優先的考量,美國中央司令部正密切關注中東緊張局勢發展。」1名國防部官員透露,由於區域情勢緊張,中央司令部司令庫里拉上將(Gen. Michael Kurilla)已推遲原定12日在參議院委員會的聽證行程。另據1名美國官員與另1位知情人士表示,鑑於區域安全風險升高,國務院也準備下令美國駐伊拉克、巴林及科威特大使館的非必要人員撤離。消息人士指出,位於伊拉克庫德斯坦(Iraqi Kurdistan)首府艾比爾(Erbil)的美國領事館也將接獲相同指令。1名伊拉克政府官員聲稱,此人員調動與該國安全狀況無關。針對置評請求,國務院未立即回應。川普於11日稍早發布的《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訪談中坦言,對於能否與伊朗達成限制其核野心的協議愈發悲觀,更指德黑蘭當局可能正「拖延」談判進程,「我的信心正持續減弱。他們似乎刻意延宕,這令人遺憾,相比2個月前,我現在對達成協議的把握降低許多。」他進一步強調:「某些因素影響了他們,但我對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並稱其「直覺」判斷協議正變得遙不可及。CNN在11日也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川普曾在9日的通話中要求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停止公開討論攻擊伊朗的言論。事後川普形容對話「非常順利、氣氛融洽」。上月CNN曾引述多名掌握最新情資的美國官員指出,美國獲取情報顯示以色列正準備打擊伊朗核設施。2名情報人士透露,美方已觀察到以色列軍方進行包括空用彈藥調動與完成空中演習等備戰跡象。不過官員們謹慎強調,尚無法確定以色列領導層已做出最終決策,且美國政府內部對於以色列是否真會採取行動存在嚴重分歧。伊朗國防部長11日警告,若與美國的核談判破裂導致衝突爆發,美國將「被迫撤離該區域」。伊朗國防和武裝部隊後勤部長納西爾扎德准將(Brig. Gen. Aziz Nasirzadeh)聲稱,在此情境下「敵方必將承受更慘重傷亡」,但未明確說明「敵方」是指美國、以色列還是兩者皆是。根據伊朗官方媒體「伊斯蘭共和國通訊社」(IRNA)刊載的聲明,納西爾扎德指稱談判對手方的某些官員「已發出威脅言論,警告若美伊無法達成協議將可能引發衝突」,「屆時美國別無選擇只能撤離中東,因為所有美軍基地都在伊朗軍力打擊範圍內,我們將毫不猶豫鎖定這些位於東道國的目標。」納西爾扎德如此表態。

認定煽動「針對巴勒斯坦人暴力行為」 英國制裁以色列2極右翼部長
英國政府於10日指控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本格維爾(Itamar Ben-Gvir)與財政部長斯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涉嫌煽動針對被佔領西岸巴勒斯坦社群的暴力行為。這兩位目前均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右翼聯盟的核心人物。為此,英國政府宣布制裁兩人、禁止兩人入境,並凍結其在英國境內的所有資產,與澳洲、加拿大、紐西蘭及挪威同步進行外交制裁。根據《BBC》報導指出,制裁的消息曝光後,立即引發以色列方面的強烈反彈。以色列外交部長薩爾表示,內閣將於下週開會回應這項「不可接受的決定」。斯莫特里奇則批評英國「再次企圖阻止猶太人在祖國落腳」,並以英國於巴勒斯坦託管時期對猶太移民的限制作為歷史對照。報導中提到,兩位部長不僅因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受到批評,也因主張將加薩的巴勒斯坦人遷出、反對允許人道援助進入加薩走廊而引發國際關注。英國外交部表示,這些立場破壞了巴勒斯坦建國的希望,與持續上升的定居者暴力直接相關,構成了違反人道原則的嚴重行為。針對英國政府的行動,英國工黨外交事務發言人拉米(David Lammy)表示,以色列這些官員的行為早已超出可接受範圍,應立即追究責任。拉米也提到,英國政府此舉不僅是懲戒,也是在為推動加薩地區的停火、人質釋放與援助擴展鋪路。美國方面雖未參與制裁,卻迅速表態不支持。國務魯比歐(Marco Rubio)與駐以色列大使哈卡比(Mike Huckabee)皆批評英國此舉將破壞華府主導的停火努力。魯比歐更呼籲其他國家撤回制裁,重申美方將繼續與以色列站在同一陣線。報導中提到,以色列國會目前由納坦雅胡領導的政黨聯盟掌控多數席次,而斯莫特里奇的「宗教猶太復國主義」(Religious Zionism)黨擁有七席,本格維爾的「猶太力量」(Otzma Yehudit)黨則握有六席。這兩黨的支持對執政聯盟的存續至關重要,英國的制裁無疑對納坦雅胡政府造成政治壓力。英國外交部指出,2024年是近20年來,對約旦河西岸定居者暴力最嚴重的一年,預期2025年可能不遑多讓。英國外交部部長福克納(Hamish Falconer)在下議院表示,斯莫特里奇與本格維爾對這些暴力行為負有煽動責任,並指出他們的發言曾導致村落被迫遷移、平民死傷。他說,英國政府雖曾多次警告兩人,但在其不斷發表「令人髮指」言論後,才不得不採取具體行動。其實早在2024年10月,時任外交大臣的卡麥隆勳爵(Lord Cameron)就曾提出對這兩位部長制裁的構想,顯示這一政策早在籌劃中,而今正式實施,也證實英國國內與議會對以色列政策的不滿正在加劇。

戰鬥機必備「釤鈷磁鐵」供應中斷 影響美歐軍備庫存
稀土成為在倫敦舉行美中貿易談判的重點議題,《紐約時報》報導,由於中國對由稀土製成的耐熱磁鐵實施嚴格的出口管制,若無法獲得這類磁鐵,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將難以補充近期耗盡的軍事裝備庫存,這也暴露出美國軍事供應鏈的一個重大弱點。報導指出,中國壟斷了釤(samarium)金屬的全球供應,這種鮮為人知的稀土金屬,幾乎全部用於軍事領域,釤鈷磁鐵能在足以熔化鉛塊的高溫下保持磁力不衰減,對製造用於導彈、戰鬥機、智能炸彈和許多其他軍事裝備的磁鐵至關重要。但十多年來,美國一直未找到替代品,取代中國對這種特殊稀土的供應。4月4日,中國宣布暫停釤、釓、鋱、鏑、鑥、鈧、釔等七種稀土金屬及其相關項目出口。這些材料均具軍民兩用性質。目前中國已開始向歐美汽車製造商發放含鏑、鋱兩種稀土的磁鐵出口許可,這類用於車輛的磁鐵,可耐受汽油發動機的溫度,但無法滿足軍事級的高溫需求。但目前沒跡象顯示中國已批准釤的出口,因為釤的民間應用很少。釤在美國主要用戶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每架F-35戰鬥機上大約要使用50磅(約23公斤)釤鈷磁鐵。過去兩個月釤供應中斷之際,正值美國及其歐洲盟友急欲補充先進武器庫存。這些庫存因援助烏克蘭及以色列嚴重消耗。報導指出,北京除了停止軍用稀土的出口外,對川普政府試圖增加對台軍售,還對涉台軍售的美國軍火承包商實施了制裁。這些制裁措施禁止中國企業和個人與美國軍事承包商有任何財務關聯。稀土出口許可證的發放,將依據供應鏈終端用戶的性質進行審批,就釤而言,軍火承包商就是終端用戶。丹佛大都會州立大學冶金學家特勞特指出:「中國限制出口的七種稀土金屬中,有六種主要需求來自民用領域。」釤則幾乎完全用於軍事目的,美國國防部的規定雖要求軍用磁鐵的鑄造或冶煉必須在美國或盟國完成,但允許原料從任何國家進口,因此多年來低成本的釤一直來自中國。

民眾領取人道救援物資發生槍擊 分發中心成槍手駁火殺戮現場
加薩南部拉法(Rafah)塔勒蘇丹(Tal al-Sultan)地區的「加薩人道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的援助分發中心,原本是為了救援當地民眾而進行糧食發放,但過程中卻遭遇身分不明的巴勒斯坦槍手開槍射擊,現場一片混亂,多人死傷。根據《BBC》報導指出,目擊者賽義德(Hisham Saeed Salem)描述,當時有一群穿便服、蒙面且手持武器的年輕人排在隊伍中,後續卻突然朝人群射擊。賽義德表示,他原本以為這些人是協助分發的志工,未料他們瞬間舉槍掃射,甚至連已領到物資的人也被鎖定為目標。在混亂中,槍手還趁機搶奪民眾的財物「我們至今仍不清楚這些攻擊者的身分。」另一位目擊者薩庫特(Mohammed Sakout)則表示,他親眼目睹數名年輕人中彈倒地,甚至有子彈從他頭旁飛過僅幾吋。薩庫特也提到,這次不只是以色列軍方,還有幫派與武裝民兵出現在現場。他懷疑這些槍手可能與以軍合作,因為在事發後,這些槍手迅速退回以軍控制區。被送到汗尤尼斯(Khan Younis)納瑟醫院(Nasser hospital)接受治療的卡巴加(Mohammed Kabaga)表示,這些武裝男子一開始是叫他們排隊領物資,但隨後就朝他們射擊「我還站著的時候,就被子彈擊中脖子,隨即頭暈倒下。」哈馬斯(Hamas)主導的加薩衛生部證實,這起事件造成6人死亡、99人受傷。以色列國防軍(Israel Defense Forces,IDF)回應表示已啟動調查,但未正面回應有無開火。「加薩人道基金會」則表示,拉法沙烏地街區(Saudi neighbourhood of Rafah)與加薩中部瓦迪加薩(Wadi Gaza)兩處分發點9日都「未發生任何事件」,而塔勒蘇丹地點當日並未開放。但基金會臉書稍早卻指出,塔勒蘇丹中心因「人群混亂」而臨時關閉,引發外界質疑其說法矛盾。基金會臨時執行董事艾克里(John Acree)表示,兩週以來已分發逾1,100萬份餐食,強調「從未發生傷害或重大事件」。但加薩衛生部則指出,同一期間內,加薩醫院共接收127具遺體與1,287名傷者,皆來自援助分發指定區域。報導中提到,自5月26日基金會開始在加薩分發援助以來,其四個分發中心幾乎天天都有傷亡事件發生。尤其在拉法地區,數十名居民在通往援助點途中遭殺害,而該路線正通過以色列軍事控制區。以色列軍方曾解釋,是對接近的「嫌疑人」開火,否認攻擊平民。「加薩人道基金會」是由美國與以色列共同支持,採用私人保全承包商分發援助,刻意繞過聯合國系統。聯合國及多個人道團體對此明確拒絕合作,批評該作法違反人道原則中的中立、公正與獨立性。但美國與以色列均主張,這個發放物資的新系統可防止物資遭哈馬斯竊用,但哈馬斯方面否認曾涉入任何掠奪行為。

美伊兩國強調核談判會繼續展開 但認定下次會談時間「不同步」
關於美國、伊朗兩國的核談判,兩國於9日各自對外表達談判將持續進行,但對下一輪談判的具體日期說法不一。伊朗外交部透過官方Telegram頻道宣布,雙方正在籌劃於15日在阿曼首都馬斯喀特(Muscat)舉行間接會談,並由阿曼擔任中介。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蓋伊(Esmaeil Baghaei)表示,該日程已根據近期協商結果排定。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則於白宮(White House)記者會中明言,下一輪談判將在12日舉行,雙方版本出現明顯落差。根據《自由歐洲電台》報導指出,川普表示,即使雙方在是否允許伊朗持續濃縮鈾的問題上仍有重大分歧,但兩國的核談判仍會繼續「他們只是提出一些你無法做到的要求。他們不想放棄那些他們該放棄的東西。他們尋求濃縮。我們不能接受濃縮。」川普也透露,近期與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通話,兩人對伊朗議題有深入討論。川普也提到,他已阻止以色列攻擊伊朗核設施的計畫,並強調美方的努力是「為了達成協議,使破壞與死亡不再發生」。納坦雅胡辦公室則對外聲明稱,川普總統已向以色列保證與伊朗的談判將於本週內繼續進行。伊朗方面則對美國上月提出的提案仍表不滿。伊朗外交部發言人巴蓋伊批評該提案「不可能接受」,並於9日表示,伊朗很快將提交一份「合理的、合乎邏輯的、且平衡的」提案,以回應美方立場。對於核談判的根本性分歧,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yatollah Ali Khamenei)上週明確拒絕美國的提議,批評該內容違反伊朗國家利益,並重申伊朗將持續在本土進行濃縮活動。面對哈米尼的堅持,西方國家則對此高度警戒,擔憂伊朗最終將具備發展核武的能力。伊朗則一再聲明,其核計畫僅供和平使用。自川普單方面於2018年退出伊朗與六個世界大國於2015年簽訂的核協議後,美國恢復對伊朗的全面制裁,對伊朗經濟造成嚴重打擊。伊朗隨後提高濃縮鈾濃度作為反制,目前已達60%,遠高於協議設定的3.67%上限,雖仍未達製造核彈所需的90%濃度,但已引發國際關注。與此同時,聯合國(United Nations)旗下的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於9日在維也納(Vienna)展開為期五天的董事會會議,預計至13日結束。IAEA總幹事葛羅西(Rafael Grossi)在會議開幕致詞中,強烈呼籲伊朗「立即全面且有效地配合總署」,並強調,除非伊朗協助處理懸而未決的核保護措施問題,否則IAEA無法確認其核計畫是否為和平用途。葛羅西表示,目前伊朗無法提供技術可信的解釋,甚至試圖清除核設施現場,嚴重阻礙了監督作業。而伊朗不斷拖延回應,已對總署的核查能力造成實質干擾。葛羅西也提到,此次會議預計將通過一項決議,正式認定德黑蘭(Tehran)未遵守保障義務,這將是伊朗20年來首次被此正式表述。對此決議草案,伊朗已表示將做出強烈反擊。伊朗原子能機構發言人卡馬萬迪(Behrouz Kamalvandi)警告,若該案獲通過,IAEA將不應期待伊朗繼續進行任何「廣泛且友好的合作」。

瑞典環保少女座船遭攔截 以色列外交部諷:「名人自拍遊艇」攜帶物資超級少
為解除加薩地區所面臨嚴重的人道危機問題,自由船隊聯盟(Freedom Flotilla Coalition)日前派遣援助船「馬德琳號(Madleen)」試圖突破以色列封鎖,將物資運送至這個人口超過210萬的地區。但目前有消息指出,以色列軍方已成功攔截馬德琳號。包含氣候行動人士童貝里(Greta Thunberg)、《權力遊戲》演員坎寧安(Liam Cunningham)與歐洲議會法籍議員哈珊(Rima Hassan)在內的船上乘客,目前均被以色列軍方帶回以色列境內拘留,推估後續會被遣送回國。根據《CNN》報導指出,以色列外交部9日清晨於X平台發布貼文表示,馬德琳號與船員「正安全前往以色列海岸,乘客預計將返回其本國」。同時公開的影片顯示船上人員身穿橘色救生衣坐成一排,一名士兵則分發水與三明治,畫面中可見童貝里坐於前排。以色列外交部推特文章也用「名人們的自拍遊艇」來形容童貝里一行人,當中表示「名人們所攜帶的援助物資份量極少,遠不如過去兩週內由經由加薩人道基金會(Gaza Humanitarian Foundation)運送至加薩(Gaza)的1,200輛卡車所提供的援助量。」以國外交部還在文中強調「有許多方式可以將援助送入加薩地帶,但這些方式中並不包括在Instagram上自拍。」以國外交部也提到,船上「未被名人消耗」的那些援助物資,會經由官方認可的真正人道管道送達加薩。(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自由船隊聯盟稍早透過Telegram通訊指出,該船「在國際水域遭襲擊」,當時四軸飛行器在船艙上方盤旋,向船體噴灑白色類似油漆的物質。通訊系統受到干擾,無線電中傳出不明噪音。以色列軍方在釋出的影片中表示,加薩沿岸海域已關閉,呼籲對方配合停船。活動人士阿卡爾(Yasmin Acar)在船上的直播中表示,這些白色物質影響她的視力。她並展示甲板上已遭塗佈的狀況。此外,童貝里在其中一段錄影中表示「如果你看到這段影片,代表我們已在國際水域被以色列佔領部隊,或是其支持者攔截並綁架。」面對馬德琳號的行動,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茲(Israel Katz)於8日發表聲明,指示國防軍「確保馬德琳號不得抵達加薩」。外交部更形容該船為「自拍遊艇」,乘客僅是為博取媒體關注而搭乘,並稱其行為是「危險、非法且破壞人道援助努力的挑釁」。

以色列尋獲哈瑪斯領袖辛瓦遺體 兄弟倆先後遭擊殺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5月27日宣布,以軍已消滅哈瑪斯(Hamas)現任的加薩走廊最高指揮官穆罕默德辛瓦(Mohammed Sinwar)。8日以軍發布聲明,已經找到並確認穆罕默德辛瓦爾的屍體,在南部城市汗尤尼斯的歐洲醫院地下隧道中。根據《BBC》報導,以色列國防軍8日表示,在加薩地帶展開的一次定點行動中,找到了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軍事領導人辛瓦(Mohammed Sinwar)的遺體。哈瑪斯表示已透過DNA檢查確認了屍體的身份,但哈瑪斯尚未公開證實其死亡。以色列國防軍稱,辛瓦的屍體與哈瑪斯拉法旅指揮官穆罕默德薩巴內一起被發現。聲明還說,「已找到辛瓦和薩巴內的部分物品,以及其他已移交用於進一步調查的情報結果」。以色列國防軍稱還發現了其他屍體,正在確認身分。在加薩走廊汗尤尼斯歐洲醫院地下隧道內,以軍發現了穆罕默德辛瓦等人的屍體(圖/達志/路透社)穆罕默德辛瓦現年49歲,他在5月13日的空襲中喪生。哈瑪斯控制的民防機構稱,這起空襲造成28人死亡,數十人受傷。以色列國防軍發言人艾菲德弗林準將表示,歐洲醫院地下隧道可以通往幾個房間,他們在其中一個房間裡發現了辛瓦的屍體,「這是哈瑪斯肆意使用武器的又一例證,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將平民當作人盾,利用民用基礎設施和醫院。」穆罕默德辛瓦於1980年代末哈瑪斯成立初期加入,是哈瑪斯軍事組織中資歷最深、級別最高的成員之一。他不斷晉升,到2005年擔任汗尤尼斯旅的指揮官。辛瓦是該組織已故領導人葉海亞辛瓦(Yahya Sinwar)的親弟。去年10月葉海亞辛瓦和哈瑪斯原軍事部門首領戴夫,在以軍行動中死亡後,辛瓦成為哈瑪斯在加薩地帶的軍事部門領導人。

加薩種族滅絕「比地獄還糟」!BBC記者撰文痛批:以色列正在踐踏國際法
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英國威爾斯記者、BBC國際編輯鮑恩(Jeremy Bowen)為此也造訪日內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總部,並訪問多位國際法專家及人道主義工作者,指出特拉維夫當局已明顯違反《日內瓦公約》。但如今,西方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幾乎毫無任何實質作為。鮑恩今(8日)針對以色列在加薩(Gaza)的種族滅絕行動撰文指出,即便是戰爭,也有其規則,這些規則並非為了阻止士兵互相殺戮,而是旨在確保捲入戰火的平民能受到人道對待,並盡可能免於危險,這些規則同樣適用於所有交戰方。鮑恩強調,即便某一方遭遇殘酷的突襲,導致數百位平民喪生,例如2023年10月7日哈瑪斯(Hamas)發動的恐攻,特拉維夫也不能因此擁有特權,「保護平民是一項法律義務,必須納入作戰計畫之中。這正是《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s)背後的基本理念。最新版的第四公約《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制定並通過的,旨在防止未來再度發生對平民的大規模屠殺與殘酷行為。」在日內瓦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ICRC)總部,1座玻璃圓廳上赫然寫著「即使戰爭,也有規則」(Even Wars Have Rules)的大字。這句話的提醒來得正是時候,因為這些規則正不斷被以色列踐踏。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來自加薩的資訊難以取得。那裡是個致命的戰區。根據保護記者委員會(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的統計,自戰爭爆發以來,至少有181名記者與媒體工作者喪命,幾乎全部是加薩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不允許國際新聞團隊進入加薩,「而查證具爭議與複雜新聞的最佳方式,便是實地報導。這意味著,該戰爭比我這一生所報導過的任何衝突都還要迷霧茫茫。」顯然,以色列就是希望外界無法知道真相,「在戰爭爆發幾天後,我曾隨一支由軍方護送的記者車隊前往哈瑪斯攻擊過的邊境社區,當時救難人員仍在燃燒的瓦礫堆中打撈以色列人的屍體,以色列傘兵則以火力逐棟清理建築物中的敵人。」鮑恩感嘆,「以色列希望我們看見哈瑪斯做了什麼,但他們卻不希望外國記者目睹其在加薩的行動。」為了穿越這片戰爭迷霧,鮑恩造訪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總部,並與多位知名國際法專家、多年來在法律框架下向加薩及其他戰區提供援助的人道主義工作者,以及西方高級外交官對話,他們越來越擔憂,若現在對加薩的人道主義災難保持沉默,未來可能會被追究刑責。鮑恩補充,部分歐洲及以色列國內輿論皆認為,以國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延長這場戰爭,並非為了保護及救援以色列人,而是為了讓自己繼續掌權,以避免因哈瑪斯的恐攻而遭到究責,或面臨重大貪腐審判而導致入獄。鮑恩指出,納坦雅胡鮮少接受專訪或召開記者會。他偏好發表經過拍攝、剪輯後上傳社群媒體的聲明。以色列外交部長沙爾(Gideon Sa'ar)也拒絕接受採訪。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雖然來自納坦雅胡所屬的利庫德黨(Likud)的國會議員比斯穆特(Boaz Bismuth)近日重申,加薩並未發生飢荒,以色列也有遵守國際法,並指責來自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不實批評,激起了對猶太人的反猶主義恐攻,甚至導致謀殺案。但根據鮑恩所接觸的法律專家們的看法,有證據顯示以色列在以哈衝突爆發後所展開的報復行動,已犯下了包括種族滅絕在內的多項戰爭罪行。與此同時,以色列還面對國際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關於種族滅絕的訴訟程序,其總理也正受到國際刑事法院(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ICC)發布的戰爭罪通緝令,導致出訪多國的空間受限。以色列國內,更有政敵指控納坦雅胡犯下戰爭罪,使以色列變成國際間的「賤民國家」(pariah state)。然而,納坦雅胡對此卻強硬回擊,還在通緝令發布時,將自己比作19世紀末因反猶太情緒而被法國錯誤定罪的猶太軍官德雷福斯(Alfred Dreyfus)要佐證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行動,鮑恩表示,必須從數據面來看加薩正在上演的慘況。根據加薩衛生部門截至6月4日的最新統計,自以哈衝突爆發以來,至少有54607名巴勒斯坦人遭以色列殺害,另有125341人受傷,其中約有7成是老弱婦孺。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另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資料,截至2024年1月,以色列已殺害約14500名加薩兒童,另有17000人失去雙親或成為孤兒,加薩也成為全球兒童截肢率最高的地區。雖然以色列與美國試圖質疑這些由哈瑪斯控制的衛生部門所發布的統計數據。但聯合國、外國外交官,甚至以色列的情報機構本身也會引用這些數據。擁有200年歷史的英國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的1項研究更指出,加薩衛生部門實際上低估了死者的人數,部分原因在於統計上的困難,尤其當數千人被掩埋在倒塌建物的瓦礫堆下,另有數千人因得不到醫療照護而在家中、難民營或醫院內逐漸死去。縱使今年稍早的停火曾讓加薩平民暫得喘息,但在延長停火協議談判失敗後,以色列於3月18日重新展開戰事,並實施大規模空襲,同時以色列還對食物與人道援助實施嚴格限制,甚至在3月至5月執行全面封鎖,導致加薩面臨嚴重飢荒,此舉明顯違反保護平民、不得以飢餓作為手段的國際法。1位英國政府部長對BBC表示,以色列正在將飢餓及糧食供應「武器化」。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茲(Israel Katz)也公開坦承,糧食封鎖是迫使哈瑪斯釋放人質、接受失敗的「主要施壓手段」。對此,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瑞士外交官斯波利亞里奇(Mirjana Spoljarić)向鮑恩表示,毫無疑問,以色列正在加薩踐踏《日內瓦公約》,這傳達一個訊號:世界各地的戰爭可以無視規則,她警告稱:「我們正在掏空那些保護人類基本權利的規則。」斯波利亞里奇今年曾2度進入加薩,並形容那裡「比地獄還糟」,「人性光輝在加薩已經徹底消失,我們不能再袖手旁觀。這已超出任何可接受、合法、道德與人道的標準。這種破壞與苦難的程度⋯⋯」她感嘆,世界正目睹一整個民族——巴勒斯坦人——被剝奪其基本人性尊嚴,「這應該撼動我們的集體良知,這會如影隨形地折磨我們。我們正在目睹的,是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痛苦的悲劇。」以色列在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引發國際社會嚴厲譴責。(圖/達志/美聯社)針對以色列宣稱此舉只是為了自衛,旨在摧毀一個恐怖組織,斯波利亞里奇認為:「這不構成破壞或掏空《日內瓦公約》的正當理由。任何一方都無權打破規則,不論處境如何。這很重要,因為《日內瓦公約》適用於所有人。加薩的兒童與以色列的兒童,在《日內瓦公約》下皆享有完全相同的權利。」「你永遠無權違法,」牛津大學布拉瓦尼克公共事務學院(Blavatnik School of Government)的全球安全教授迪爾(Janina Dill)也表示,「以色列如何進行這場戰爭,是另一層法律分析⋯⋯同樣的,抵抗以色列的占領也是如此,10月7日的恐攻並非哈瑪斯可以正當行使的抵抗權。你可以擁有自衛或抵抗的整體權利,但如何行使該權利,則受不同的規則約束。擁有『正義理由』,不代表可以使用額外暴力。戰爭中的作戰規則,適用於所有人,與其參戰理由無關。」「我深受震撼,」挪威難民委員會(Norwegian Refugee Council)主席、前聯合國人道事務主管埃格蘭(Jan Egeland)則對鮑恩說,「我從未見過一個人口如此密集的地區被圍困這麼長的時間,同時還遭到無差別轟炸;媒體消息、糧食及醫療資源也都被封鎖。這可與阿薩德政權統治下的敘利亞相提並論,當時西方全體予以譴責,並施加嚴厲制裁。但如今,西方對以色列的種族滅絕幾乎毫無任何實質作為。」

巴勒斯坦聖戰組織領袖遭擊斃!以色列軍方:曾綁架謀殺3母子
以色列國防軍(IDF)7日宣布,「巴勒斯坦聖戰者運動」(Palestinian Mujahideen Movement)及其武裝分支「聖戰旅」(Mujahideen Brigades)的領導人阿薩德・阿布・沙里亞(Asaad Abu Sharia),在IDF與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Shin Bet,簡稱辛貝特)的聯合行動中遭擊斃。加薩民防部門通報以色列空襲加薩城薩布拉區(Sabra)1處家庭住宅數小時後,該武裝組織證實沙里亞及其兄弟艾哈邁德・阿布・沙里亞(Ahmed Abu Sharia)身亡。據CNN的報導,由哈瑪斯(Hamas)營運的阿克薩電視台(Al-Aqsa TV)稱,此次空襲造成至少15人死亡、多人受傷。現場影片顯示,民眾正在1棟遭摧毀的4層樓住宅廢墟中搜尋生還者。聖戰旅曾與哈瑪斯及其他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共同參與10月7日的襲擊行動,並劫持了部分人質,其中包括1個家庭。以色列軍方指出,沙里亞是率眾突襲尼爾奧茲基布茲(Kibbutz Nir Oz)的武裝頭目之一。這個靠近加薩邊境的小型社區在血腥襲擊中遭遇重創,許多居民遭殺害或綁架,事件也引發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以軍表示,儘管聖戰旅事先並不知曉哈瑪斯的計劃,但其成員仍以「延伸哈瑪斯攻勢」的形式參與了跨境襲擊。根據以色列方面說法,沙里亞直接參與綁架並謀殺了32歲母親希里・比巴斯(Shiri Bibas)、4歲兒子阿里埃勒・比巴斯(Ariel Bibas)和9個月大的兒子克菲爾・比巴斯(Kfir Bibas),其中克菲爾是年紀最小的人質,也是遇害者中最年幼的。他們的父親雅爾登(Yarden)同樣被俘,但在經歷484天囚禁後於今年2月獲釋生還。比巴斯家族透過「人質與失蹤者家屬論壇」(Hostages and Missing Families Forum)發布聲明,對沙里亞被擊斃的消息表示「由衷感謝以色列軍方」,稱其伏誅是「邁向戰爭終結的又一進程」。聲明寫道:「雖然希里、阿里埃勒和克菲爾無法重生,但得知這些卑劣兇手無法再傷害其他家庭,我們甚感慰藉。」以色列軍方還指控沙里亞涉及綁架美籍以色列裔的哈蓋(Haggai)夫婦,以及殺害泰國籍農工品塔(Nattapong Pinta)。這對夫婦在2023年襲擊中於尼爾奧茲基布茲住所附近遇害;10月7日遭活捉的納塔蓬遺體,則在6日以軍的行動中從加薩南部尋獲。以色列稱有證據顯示聖戰者旅仍扣押另1名外籍人士遺體,該組織此前否認殺害其扣押人員。

以色列尋回最後一名泰國人質遺體 推測被綁初期就遭「聖戰旅」殺害
以色列國家安全局辛貝特(Shin Bet)於7日宣布,近期在加薩南部的軍事行動中,尋回泰國人質品塔(Nattapong Pinta)的遺體。這位35歲的泰國公民,原本在以色列南部的尼爾奧茲基布茲(Kibbutz Nir Oz)從事農業工作,但在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攻擊當天,品塔就被參與襲擊的聖戰旅(Mujahideen)武裝份子擄走。據以色列軍方推測,品塔可能在被擄初期就已遭殺害。根據《CNN》報導指出,品塔生前為了泰國的家人,選擇遠赴以色列工作,沒想到成為以色列與哈馬斯衝突中眾多外籍勞工人質之一。在尋獲品塔遺體的消息傳出後,泰國外交部對此表達「深切哀痛」,泰外交部發言人巴蘭庫拉(Nikorndej Balankura)表示,泰國駐特拉維夫大使館已接獲以色列政府通知,確認這是最後一位失聯泰國人質。以色列總統赫佐格(Isaac Herzog)在社群媒體表示,品塔的死亡是全以色列與泰國人民共同的悲傷,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茲(Israel Katz)則強調,以色列將持續努力,讓所有人質,不論生死,都能返回家園。以色列國防軍表示,品塔是遭武裝團體聖戰旅擄走,目前有充足的證據顯示,聖戰旅有參與10月7日的攻擊,並涉有其他重大人質與謀殺事件,包括殺害席莉、亞列爾與克菲爾比巴斯三人。比巴斯一家長期為哈馬斯人質事件中最為外界關注的個案之一。同一週,以色列軍方也尋回兩名以色列裔美國人質,分別是溫斯頓哈蓋(Judy Winston-Haggai)與賈迪(Gadi Haggai)的遺體,兩人皆在尼爾奧茲基布茲被綁架,生前育有四名子女與七位孫子女。尋獲遺體的同時,加薩仍處於高度軍事緊張狀態。以色列6日持續對加薩展開大規模空襲,根據當地民防通報,當日造成至少38人死亡。同一天清晨,以色列國防軍在汗尤尼斯(Khan Younis)執行任務時,一棟建築物內部發生爆炸導致部分倒塌,造成4名士兵死亡、5人受傷。報導中提到,目前仍有55名人質下落不明,包含一名自2014年即被擄走的人士。據稱其中20人仍可能生還。這些人質中,多數為來自亞洲貧困地區的外籍勞工,他們在農業、建築與醫療照護領域工作,是以色列長期依賴的勞動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