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套
」 保險套 性行為 感染 性交易 妨害風化
網售光能除毛儀 賣家觸法遭重罰3萬喊冤:才賺幾百
夏季除毛商品熱賣,台中市食安處提醒,光能除毛儀屬「第二等級醫療器材」,依法不得於網路販售,台中市自2023年起迄今,已查獲16件違規案例,其中9件來自台中市,全數依法開罰每案3萬元。有賣家無奈表示,「才賣1、2台、賺不到幾百塊,卻被罰3萬,普發的1萬元也不夠貼罰單!」夏季將至,民眾追求光滑肌膚,光能除毛儀銷量水漲船高,不少網路賣家見機上架販售,卻因不知法規或心存僥倖,面臨高額罰鍰。部分賣家自稱只是「兼職小本生意」,未深入了解產品屬性與法規,以為只是美容小家電,未料竟踩到法規紅線。食安處指出,根據《醫療器材管理法》第13條,未經許可擅自網售第二等級醫材,如光能除毛儀、雷射美容儀等,將處以3萬至100萬元罰鍰,得不償失。除了台中市9件業者遭裁罰外,其餘7件外縣市業者也全數移請當地衛生局處辦。台中市食安處指出,這類產品以雷射光或熱能除毛,需根據使用部位調整能量強度,操作不當恐傷及肌膚,屬醫療用途,不可輕忽。台中市食安處加強醫療器材產品稽查。(圖/台中市衛生局)實際上,受害的不僅是賣家,消費者也可能因此受損。台中市民小美分享,她曾在網路購買標榜「無痛除毛」的儀器,收到貨後發現商品標示不清、操作說明模糊,實際效果與廣告內容大相逕庭,要求退貨還遭賣家拒絕。事後她才驚覺,該商品根本是違法販售的未核准醫材。食安處呼籲民眾,網購除毛、美容儀器前,務必查驗產品是否具備合法醫療器材許可證。正規產品外包裝應清楚標示醫療器材品名、許可證字號與廠商資訊。此外,非所有醫材皆可上網販售,依法僅第一等級(如OK繃、一般醫用口罩)與部分第二等級(如耳溫槍、保險套等)得於網路交易。賣家如不確定商品是否符合法規,建議至衛福部「醫材商通訊交易專區」查詢,避免誤觸法網。

角度清奇的反擊!巴西性愛酒吧對美籍尋芳客加收50%「川普稅」 苦主見帳單傻眼了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巴西徵收50%關稅,是目前諸多已宣布關稅名單中稅率最高的國家。對此,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曾強硬回擊,表示若美方這麼做,巴西也會「對美商品課50%反制稅」,展現絕不退讓的態度。然而在2國正式引爆關稅戰之前,竟傳出在巴西東北部大城福塔雷薩(Fortaleza)的一間性愛酒吧,搶先對美籍客戶加收50%的「川普稅」(Tarifa do Trump),導致一名點了「全套服務」的美國尋芳客荷包大出血。消息傳出,立刻引起媒體瘋傳。綜合外媒報導,這起事件源自一名網友在網上曬出了一張來自性愛酒吧「Cabaré Thatys Drinks」消費的帳單,帳單上消費日期為2025年7月10日,除了全套Programa服務費用250巴西黑奧(約新台幣1325元),以及5瓶啤酒、1個保險套共60黑奧(約新台幣318元)外,還被狠狠加收105黑奧(約新台幣556元)的「川普稅」,導致總消費金額達到415黑奧(約新台幣2200元)。這張單據在社群媒體上瘋傳,巴西導演克雷伯‧曼東沙‧費侯(Kleber Mendonça Filho)更是大讚:「給『Thatty's Drinks』的人們一個擁抱。這就是地緣政治中的互惠互利!」巴西青年民主運動組織也在IG上公開嘲諷川普的關稅政策,並表示:「對美國的報復已經在福塔萊薩開始!建制派比國會更愛國!」不過目前也有網友質疑這張帳單的真實性,或這間名為「Cabaré Thatys Drinks」的性愛酒吧是否真實存在。無論如何,這起事件已經為正激烈的全球貿易爭端再添話題。

偽娘紅姐「無套釣男」偷拍千人! 黃豪平機智解套:我會P圖裝參加活動
中國南京爆出驚人醜聞,一名自稱「紅姐」、「紅爺」的偽娘網紅,假扮女性與上千名男子發生無套性行為,並將性愛過程偷拍上傳至網路牟利,引發社會譁然。如今「紅姐」的真實身分曝光,實為38歲的焦姓男子,遭控誘騙男性發生關係並私下錄影,目前已被警方以「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刑事拘留,甚至有3名受害者傳出感染性病。紅姐影片在網路瘋傳,焦男偽裝女性形象與千人發生性關係,遭控偷拍牟利。(圖/翻攝自微博)影片內容在網路上瘋傳,畫面中可見「紅姐」身穿洋裝、妝容濃艷,聲音柔媚,不少人誤以為是年約30歲的女性。據了解,他與受害者發生性行為時未戴保險套,並在事前未告知性別與拍攝行為,受害者遍及健身教練、大學生、已婚人夫、外國人等,令人震驚。對於若自己不幸成為影片主角該如何應對,藝人黃豪平提出「一解套方法」。他昨(10日)在Threads發文表示,最近IG上流行「紅姐濾鏡挑戰」,就是把自己P圖進紅姐房間背景中。他說:「如果我是被偷拍的人,可能會積極推廣這個挑戰,這樣圖片流出就可以說自己只是參與了這個活動……」以假亂真、企圖挽回形象,反應機智。不過他也強調,這起事件讓人感到毛骨悚然,無論雙方是以何種關係發生性行為,「偷拍這件事絕對不能被接受。」此言一出,網友熱議,有人指出:「現在大家都在罵男人飢不擇食,卻忽略偷拍才是最大問題」、「紅姐真的超缺德,被騙還被賣,太慘了」。南京警方目前已介入偵辦,並針對影片流傳與性病傳播風險展開追查;官方也呼籲,若曾與焦男有接觸,應盡快前往衛生單位檢測,保障自身健康安全。黃豪平發文表示,若自己是受害者,會主動參與「紅姐濾鏡挑戰」來以假亂真自保。(圖/翻攝自Threads)

婚外情怕東窗事發 高雄男怕父見車內「互動片」謊報失車判4月
高雄34歲周男疑與楊姓女子發生婚外情,因擔心父親開車時發現車內兩人的「互動影音」及私人物品,竟撥打110謊報車輛失竊。高雄地方法院依未指定犯人誣告罪判處周男有期徒刑4月,得易科罰金。根據判決書,周父為長年在中國經商的台商。2022年4月18日,周父駕駛一輛登記在周男配偶名下的汽車前往醫院。周男擔心車內存放他與楊女的錄音、錄影資料,以及飲料杯、牙刷、未開封保險套等物品被父母發現,為取回這些物品,當日下午2時24分報警謊稱車輛失竊。周男在通報時謊稱,「我在醫院前面的停車場,我找到我失竊的車子了,你可以幫我來嗎?不然車主來插鑰匙來就開走」,他還將汽車4個輪胎洩氣,藉此通報員警到達現場留置車輛。員警到場後,將周男及其父母帶回仁武分局大華派出所了解事情經過。經協商,周男父母同意簽立承諾書銷毀相關物品,周男配偶陳女也簽立授權書同意將汽車過戶,警方才同意將車輛交由周男父母繼續使用。法官認為,周男為取回車內物品竟謊報車輛失竊,浪費司法資源,復使他人蒙受刑事處罰危險。但念及被告犯後坦承犯行,且未有他人因其誣告行為而受刑事訴追,依未指定犯人誣告罪判處有期徒刑4月,如易科罰金,以新台幣1000元折算1日。

友人欠270元!66歲伯擄對方9歲女兒 施暴又試圖性侵
泰國烏汶府一名男子試圖性侵一名9歲女孩,他表示,因為女孩父親欠他300泰銖(約新台幣270元),目前他已被逮捕,被警方以多項罪名起訴。據泰媒報導,一名32歲男子萬查勒姆(Wanchalerm)24日要外出買肉,在路上聽到有人呼救,循著聲音找去,發現一名滿臉鮮血的女孩,正遭到一名男子攻擊。嫌犯是66歲男子頌薩克(Somsak),他稱,女孩是姪女,他只是在教訓她,因為她跟一名年輕男子交談。當萬查勒姆要拿手機錄影,頌薩克騎車逃離現場,晚間女孩在路邊的林地中被發現,人受重傷倒臥血泊中。頌薩克被捕後,警方在他身上搜出一把剪刀、一個拆封保險套、兩個未使用的保險套、多包壯陽咖啡包、一個沾有血跡的肥料袋,以及一雙疑似他的拖鞋。頌薩克表示,他會犯案是因為女孩爸爸欠他300泰銖(約新台幣270元),他想性侵女孩沒得逞才施暴。頌薩克說,他以「幫忙找充電線」為由,將女孩從學校騙出來,但他沒有真的要帶她找東西,而是將她帶進森林裡意圖性侵,當女孩開始反抗時,他毆打她的臉,腳踩腹部,甚至用剪刀刺她的手。目前,他已被警方以多項罪名起訴,包括誘拐13歲以下女童、圖謀強姦,以及蓄意傷害身體等罪,將接受司法審判。《CTWANT》提醒您: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出國買OK繃、隱眼、口罩等8物回台「限量通關」 食藥署: 轉售觸法
暑假將至,民眾在國外購買食品、藥品、化粧品,或OK繃、保險套、隱形眼鏡、口罩等醫療器材後回台灣,入境時須遵守「限量規定」才可通關,且物品只能自用、不得販售。衛福部食藥署今(25)日表示,民眾若違反規定,將被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藥事法、醫療器材管理法等相關法規處罰,請勿心存僥倖,以免得不償失。食藥署今天召開「入境攜帶食藥醫粧限自用,返國轉賣恐觸法」記者會,食品組副組長蕭惠文說,民眾攜帶食品類伴手禮回台灣時,須謹記限量、不可轉售的規定,其中錠狀、膠囊狀食品每種至多12瓶、盒、罐、包、袋,合計不超過36瓶、盒、罐、包、袋;一般食品價值需在1000美元(約新台幣2.9萬元)以下,且總重量在6公斤以內。蕭惠文提醒,一旦食品不符限量規定,民眾須先取得食藥署的輸入許可證,並於入境時主動向海關申報、辦理進口查驗手續,且同樣不得販售,違者將觸犯食安法第30條第1項,並依同法第47條第14款,處新台幣3萬至300萬元罰鍰。食藥署提醒須知。(圖/食藥署提供)食藥署自2021年至2025年間未依食安法第30條規定,辦理輸入查驗即販售進口食品相關案件共計781件,其中744件已裁處,其餘37件尚在調查中,總裁罰金額已達2045萬元整,裁處金額最高為20萬元。副署長林金富補充,民眾攜帶生鮮蔬果或肉類食品回國也需符合其他部會檢疫規定,像非洲豬瘟前幾年於全球流行時,擅自於非洲豬瘟國家違規攜帶豬肉產品入境遭查獲者,第一次罰則20萬元,第二次以上違規直接裁罰100萬元。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圖/林則澄攝)至於藥品,藥品組簡任技正黃玫甄說,藥品又分為非處方藥、處方藥及針劑產品、管制藥品,其中民眾攜帶非處方藥回國時,每種至多12瓶、盒、罐、條、支,合計不超過36瓶盒、罐、條、支。黃玫甄補充,民眾攜帶處方藥回國時,未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者,應以2個月用量為限;有攜帶醫師處方箋或證明文件者,或為處方藥針劑產品、管制藥品時,則不得超過處方箋等文件開立的合理用量,且至多為6個月用量,其中管制藥品並應避免購買攜帶含我國管制藥品成分藥品回國。黃玫甄說,民眾若想寄送一般藥品回國,應向食藥署申請核准,其中管制藥品不得郵寄或快遞,應以隨身攜帶為原則,且藥品帶回國後僅供自用不得販賣,違者將因涉及非藥商執行藥商業務,觸犯藥事法第15條第1款及第27條第1項,依藥事法第92條第1項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罰鍰;販賣禁藥者,則依同法第83條第1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食藥署提醒須知。(圖/食藥署提供)食藥署2024年查獲網路違法販售藥品共計1012件,違法案件皆已依權責交由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依個案情節處辦。黃玫甄提醒,民眾民眾也可能想攜帶藥品出國,可至外交部領事事務局事先查詢要前往的國家對攜帶藥品入境的相關規定,以免誤觸他國法律。針對醫療器材,醫療器材及化粧品專門委員楊怡真說,OK繃合計不超過60個、片;液體OK繃合計不超過4條、罐、瓶、支;醫用棉棒合計不超過200支;衛生套(保險套)合計不超過60個;衛生棉條合計不超過120個;日拋隱形眼鏡單一度數60片,每人以單一品牌及二種不同度數為限;矯正鏡片合計不超過1副;醫用口罩合計不超過250個、片。食藥署提醒須知。(圖/食藥署提供)楊怡真表示,民眾攜帶醫療器材入境時,若未超量得以便捷通關方式,並以半年一次為限,一旦超過限量或非特定品項,須事先向食藥署申請專案核准後並於入境時向海關申報,同樣僅供個人自用,不得販售、轉讓或轉供他用;如有販售情形,則違反醫療器材管理法第35條第2項供售限制規定,以同法第70條第1項第10款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鍰。食藥署2024年查獲未經核准擅自輸入醫療器材共計334件,其中以除毛儀、血壓計、搭配低周波治療器使用的電極貼片為主,違法案件皆已依權責交由各縣市政府衛生局依個案情節處辦。楊怡真也建議,民眾若想攜帶醫療器材回國時,仍應使用國內領有醫療器材許可證或登錄字號的產品,可事先至食藥署官網醫療器材許可證資料庫查詢。化粧品部分,楊怡真說,民眾須留意海關「入境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報驗稅放辦法」等規定,其中玻璃安瓿(AMPOULE)不能作為化粧品容器,個人自用時需向食藥署申請核准後方可輸入,但不論何種化粧品皆均不得用於販售、供應、公開陳列、或提供消費者試用。食藥署提醒須知。(圖/食藥署提供)

藏壽司回收孔被放保險套 16歲屁孩慘遭法辦
日本連鎖迴轉壽司藏壽司近日被一名東京16歲少年惡搞,他把保險套放在回收孔,畫面一出便在社群上瘋傳,23日警方也將他移送東京地檢署偵辦。綜合日媒報導,少年在3月底去豐島區的藏壽司分店,把保險套放在回收孔並拍照上傳社群平台X,寫下「到底是誰在這裡做那種事?」,導致員工必須清潔盤子與回收口,影響了店內正常營運,涉嫌妨害業務。警方調查時,少年坦承犯行,他說,「我只是想發一個有趣的貼文,看朋友們的反應,沒有考慮後果就做了。」當時他跟三名網友一同到該店消費。警方表示,他們在4月接到店家報案,透過監視器畫面等證據確認該少年涉案。藏壽司說,「這種行為對餐飲業來說是無法容忍的,我們真心希望今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此外,台灣的「壽司郎」先前也被人惡搞,去年6月,一名女大生曾將寵物守宮放在醬料碟上拍照惹議,10月也有一名刺青男子將整包檳榔放上迴轉台,對此,壽司郎強調,將對放置檳榔的男子提出法律行動,並已針對女大生提告,要求賠償20萬元。

一周2次!老司機聖地「電信大樓」又被抄 逮1男3女送辦
高雄市新興區七賢一路「電信大樓」因暗藏春色而成為老司機聖地,17日晚間先遭查緝,而警方19日晚間再次上門,於12樓發現以美容會館為掩護,實則從事違法色情交易的店家,警方當場逮捕58歲黃姓男子、越南籍25歲阮姓女子及緬甸籍23歲范姓女子與27歲舒姓女子,全案依法送辦。據了解,該大樓位於七賢路電信公司附近而得此名,幾十年前就有業者在此經營按摩店,「3樓暖暖、4樓盈盈」更一度成為老司機暗號,但近年警方臨檢越發頻繁,多間按摩店紛紛熄燈,如今卻又死灰復燃,警方因而加強查緝,17日逮捕正「人與人連結」客人和服務生。警方19日再次登門,由專案人員喬裝入內,員警再會同移民署高雄專勤隊衝入控制現場,發現當中有性交易情事,逮捕黃男與3名女陪侍,並查扣不法所得1萬2000元,以及帳冊、12個保險套等證物,全案依法送辦。警方調查,女陪侍以每次3600元的價格從事性交易,黃男負責媒介,並從中抽取600元牟利,訊後將他依妨害風化罪嫌移送,且3女都是逾期居留外籍人士,全案除依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80條移送裁處,後續將交由移民署高雄專勤隊收容遣返。

交往3年都無套!他急問醫「女友未懷孕誰問題更大」 網傻眼:是要輸贏嗎
婦產科名醫蘇怡寧日前收到一則私訊,有位男性詢問,他和女友行房時都沒戴保險套,女友月經不是1、2個月才來,就是只來一點點,因此好奇「誰的問題比較大」。對此,蘇怡寧就直言,「不能順利懷孕這件事情,不是跟出車禍一樣法官要去判斷誰的責任比較大,解決問題比較重要」。蘇怡寧近日在臉書粉專「蘇怡寧醫師愛碎念」分享了一張聊天紀錄截圖,可以看見對方私訊他:「蘇怡寧醫師您好,我想問,我和女朋友在一起快3年,行房都沒戴套,都在裡面。她月經有時候1、2個月才來,不然就是來一點點,想問是誰的問題比較大,謝謝你」。接著,蘇怡寧就解答「誰的問題比較大不重要,解決問題比較重要」。當事人看見後,也隨即回應「好像也是喔,謝謝」。對此,蘇怡寧在貼文中寫道,能不能順利懷孕,不是和出車禍一樣,要法官去判斷誰的責任比較大,解決問題才是更重要的。蘇怡寧也舉例,前陣子有位女子備孕3年都沒有懷孕,當時她想著自己月經不是很規律,因此到門診調經調了2年,無奈還是沒有好消息,「中間一直提醒,也要請老公一起來檢查一下,但先生一直覺得自己沒有問題,沒有出現,最後精液檢查發現,先生其實沒有會游泳的蟲蟲」。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在底下留言,「這問法好讓人反感,是要輸贏嗎?希望女方婚前快逃啊」、「誰的問題比較大?是要跟女友輸贏了嗎?如果是女方問題打算換一個?」、「最後一句很大男人主義啊!內心已經把矛頭指向女友了」、「去做檢查很難嗎」、「生孩子是兩個人的事,卻想追究是誰的問題,婚後日子堪憂」、「是問『誰的問題比較大』,而不是『擔心女友一兩個月來一次、一次一點點的身體狀況』,思考模式可見一斑」。

林采緹認了「不愛男友戴套」!她砸萬元裝避孕器 高EQ回嗆:掌控自己有錯嗎
女星林采緹近年感情穩定,與小2歲男友交往約3年,經常在社群媒體分享日常點滴。她近日公開透露,已花費新台幣1萬1千元在手臂內側植入避孕器,避孕效果可維持3年。消息一出立刻掀起熱議,甚至還有網友問她:「為什麼不是男友戴套?」對此,她也霸氣回應,展現超高情商。林采緹20日在限動貼出婦產科就診畫面,透露自己選擇在手臂植入避孕器,只花10分鐘就搞定。她強調這種避孕方式效力可達3年,且若有懷孕打算,隨時可取出,兩週內就能恢復生育能力。林采緹坦言,過去採用月拋式避孕環,但「常常忘記換、還每月花600元」,使用上麻煩又花錢,讓她決定升級長效避孕方式。這次她到婦產科諮詢後,選擇將「避孕器植入手臂內側」,強調過程分為「消毒→局部麻醉→植入」三步驟,幾乎無痛又快速。除此之外,林采緹更進一步分享,植入式避孕器除了避孕成功率高達99%,還具三大功能,包括:抑制排卵、抑制子宮內膜增厚、增加子宮頸黏液濃稠度,降低精子穿透機率。對於正在規劃未來但尚未準備懷孕的女性來說,是一項實用又高效的選擇。不過也有部分網友質疑:「為什麼避孕的總是女生?」對此,林采緹21日限動親上火線回應,坦言自己其實不喜歡另一半戴保險套的觸感,也會忘記吃事前避孕藥,「所以才決定裝避孕器」。她還回嗆:「自己可以掌控,為什麼不要?」她也補充,現在不是不想生,只是還沒準備好,「可能下個月就想了,畢竟女人是善變的」,這番真誠又直接的發言,讓許多粉絲讚嘆她不只美還很有主見。林采緹與前夫胡睿兒育有一子,兩人於2020年離婚。近年她與小兩歲男友穩定交往已3年,感情甜蜜,事實上,林采緹過去也曾分享產後困擾,像是私密處鬆弛與漏尿等問題。她曾進行私密處雷射手術,改善6年來困擾,成效讓她直呼驚艷,也不吝呼籲有類似困擾的女性「勇敢尋求醫師協助」,不要對自己的身體問題感到羞於啟齒。林采緹分享植入避孕器。(圖/翻攝自林采緹IG)

避孕藥「這樣吃」恐傷身! 醫破除事前避孕藥迷思:選擇合適的避孕方式
妳曾經發生無防護性行為,要緊急服用事後避孕藥來補救嗎?最新調查顯示,高達六成五的女性若有懷孕風險選擇服用事後避孕藥。事實上,一年內服用事後避孕藥超過三次,恐導致經期紊亂、不正常出血,甚至不規律排卵。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常務理事暨奇美醫院婦產部部長蔡永杰醫師表示,女性若頻繁使用事後避孕藥,恐影響未來懷孕機率。隨著醫學發展,事前避孕藥在成分上也有所創新,例如第四代Plus事前避孕藥,配方設計考量了使用的耐受性及副作用的風險控制,部分女性在臨床使用後反映水腫感較輕微;不過實際使用仍應由專業醫師依個人體質評估。蔡永杰醫師說明,大部分的女性在長期服用事前避孕藥12個月內仍能成功受孕,破除大眾對於事前避孕藥會影響懷孕機率的迷思。事後避孕藥越快吃越有效?錯誤無效還傷身!蔡永杰醫師表示,事後避孕藥透過高劑量的女性荷爾蒙抑制或延遲排卵。因此,許多人在服用事後避孕藥後容易產生噁心、嘔吐、乳房脹痛等副作用。此外,若服藥前女性已經排卵,且受精卵已著床完成,即無法成功避孕。蔡永杰醫師分享,臨床不少女性每月服用超過1次,恐導致月經週期紊亂與內分泌失調;長期服用更可能影響未來懷孕機率,因此不建議作為常規避孕方式。蔡永杰醫師說明,現今由DRSP和植物萃取合成的雌激素組成的最新第四代Plus事前避孕藥,在臨床經驗中,有女性回饋服用期間的水腫感與身體反應相對溫和。不過是否適用,仍應由專業醫師依個人體質與需求進行評估與建議。醫破解事前避孕藥迷思 第四代Plus事前避孕藥 降低副作用、提升安全性國健署建議有效避孕方式包含保險套、事前口服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等。根據部分研究,事前口服避孕藥在正確使用下具有高避孕效果,亦為國健署推薦的常見避孕方式之一,但每種避孕方法仍需依個人狀況選擇最適合的方式;不少女性對事前避孕藥有以下迷思:迷思1:長期服用會影響懷孕 88.1%的女性在長期服用事前避孕藥停藥後12個月內仍可以成功受孕,且99.5%的女性停藥後3年內亦能成功懷孕。迷思2:會造成水腫發胖 目前常見事前避孕藥有多種選擇,以第四代避孕藥來說使用的黃體素Drospirenone(DRSP),可改善女性服用後的水腫問題。蔡永杰醫師也分享,有些女性因經期前身體不適、水腫等問題,在諮詢後選擇嘗試由DRSP和植物萃取合成的雌激素組成的最新第四代Plus事前避孕藥,若女性在經期或經前出現不適,也可與婦產科醫師討論是否有適合的避孕方案,以兼顧避孕需求與身體感受。如想進一步了解避孕的相關資訊,建議諮詢專業婦產科醫師,根據自身體質與生活習慣,選擇合適的避孕方式,才能安心保護自己,為身體健康做出自主選擇。【延伸閱讀】手臂避孕植入劑:給予女性更多自主權的長效避孕新選擇擺脫避孕迷思 醫學會呼籲做好雙重防護提升保護力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992

去年近萬人染梅毒!「不安全性行為」為主因 疾管署揭梅毒、淋病症狀:可治癒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去(2024)年共有9,738人感染梅毒,淋病感染人數也有7,605人,其中「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而且今(2025)年截至3月12日新增確診通報感染人數梅毒已有1809人、淋病1169人。疾管署提醒,民眾應定期篩檢性傳染病關心自身健康,並採取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及伴侶的健康。梅毒、淋病有哪些症狀? 未治療會造成哪些影響?梅毒是一種由「梅毒螺旋體」所引起的性傳染病,疾管署表示,它會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潛伏期約10-90天,常見感染症狀包括生殖器無痛性潰瘍、硬性下疳等,第二期時會引起皮疹、頭痛、倦怠、發燒等全身性症狀,若未治療晚期可能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神經性梅毒等問題。而淋病則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性傳染疾病。疾管署提到,如果男性感染淋病可能會有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等不適症狀;女性則可能出現陰道分泌物增多、尿道炎、子宮頸炎等情形。不過,疾管署表示,部分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等)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適當治療,可能會影響生殖健康,甚至導致骨盆腔發炎、不孕等併發症。梅毒、淋病可治癒應盡速就醫 做好「這些」預防再染像21歲的小萱近期覺得下腹疼痛,而且分泌物異常因此前往就醫,沒想到經醫師診斷竟是感染了淋病。小萱感到相當困惑,因為好像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症狀,而且過去也都沒有感染過。但是經醫師進一步問診,小萱才發現原來她的伴侶其實早有尿道不適等淋病疑似症狀,卻未主動告知,而且也沒有就醫治療,平時兩人在性行為過程中又沒有戴保險套的習慣,因此就在不知不覺中感染性病。疾管署提醒,梅毒、淋病是可以治癒的疾病,民眾如果出現疑似症狀或懷疑自己感染性傳染病,應立即前往泌尿科、皮膚科、婦產科或家醫科等科別就醫,及早篩檢與治療,而且配偶或性伴侶也要接受檢驗及治療,以免造成「乒乓感染」導致兩人相互傳染、反覆感染的情形發生。此外,梅毒、淋病感染後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口交、肛交等都有可能被感染。因此,疾管署再次強調,預防性傳染病的關鍵在於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等,同時也呼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延伸閱讀】梅毒、淋病確診數增!嬰兒2個月大也先天性梅毒 一查1家3口都中鏢30歲男尿尿疼痛檢查 一驗嚇傻:淋病、梅毒、疱疹都有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08

小三童染花柳1/兒少性病爆增揭「重性平輕性健康」 國小體育老師教+國中僅上6小時
「身處教育現場,我知道青少年的性行為比例上升很多,但沒想到性病竟然爆增到這種程度!」台灣性教育學會副理事長馮嘉玉,同時也在新莊國中擔任健教老師,向CTWANT記者坦承,看到衛福部最新資料:近十年15~19歲青少女梅毒案例爆增53倍,就連小三女童也感染梅毒時,真的嚇了一大跳。這數字驚嚇指數超標,因為近十年台灣整體梅毒僅增39%、不到4成,但青少女案例竟爆增至此,不只嚇到全國家長,身處教育第一現場的教師們也訝異不已,究竟這群仍在校園讀書的青少年這些年來發生了什麼事?多位專家告訴CTWANT,關鍵在於台灣孩童的性教育內容失衡,過度強調性別平等、卻忽略性安全與健康意識。「很多孩子因此認為擁有身體自主權,怎麼使用是個人自由,但缺乏自我保護的概念。」一位國中健教老師透露,青少年勇於探索身體的自由,性觀念又只在意「當下」感受,因此才造成性病低齡化的問題。根據衛福部2014~2024年統計資料,全國不分年齡淋病案例增加1.9倍、梅毒增加3成9,其中10~19歲青少年族群明顯增加,淋病案例激增6~7倍、梅毒增加4倍,進一步分析發現,這十年來青少女梅毒患者爆增最快,10~14歲少女由0例增到17例,同齡層青少年只有4例;15~19歲青少女則從4例增至211例,可說是爆增53倍,同齡層青少年316例。疾管署認為主要原因為「不安全性行為」,但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質疑模糊焦點,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數據顯示10歲女童(小學三年級)已有梅毒案例,這顯示性教育出了問題。「教育部、衛福部這幾年過於強調性別平等,卻弱化了性健康跟性安全,讓孩子的性教育知識過於偏頗,而且跟不上時代。」王瀚陽說。身為國中健教老師,馮嘉玉最明白性平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性別平等是性教育其中的一部分,當然也很重要,但近5年來政府過於偏重性平,而且強調權利、卻忽略義務,讓不少孩子認為自己擁有身體自主權,可以盡情探索。」馮嘉玉說,孩子們知道當有人做出讓他感到不舒服的肢體碰觸時,要勇敢說No,但性平教育沒有告訴青少年,「如果這個碰觸是你喜歡的,該怎麼辦?」馮嘉玉認為,與其講青少年性觀念開放,不如說大環境的刺激與複雜度都變高了,讓孩子對人際交往的定義不同。「過去需要承諾,男女才會有進一步肢體碰觸,但現在孩子對親密關係的期待就是『當下』,我既然有身體自主權,就想體驗一下,不會去多想未來的事,包括會不會感染性病,可能都沒想過。」但現今的性教育,重心幾乎全放在性平上,反而弱化性健康與安全。王瀚陽告訴記者,目前小學的健康教育是與體育合併一起,所以多數由體育老師教健康教育,「基本上就是兼著教,而且多數憑個人經驗與喜好,所以之前也發生不少爭議。」馮嘉玉則解釋,國中雖有正式的健康教育課,但每周僅1節課,三年總計120節課,其中性教育僅占2成,在大約20小時的時間內,從生殖器外觀、青春期、懷孕、性病、親密交往、性騷擾、網路交友等都要教授。其中性病防治是規劃在國中二年級的課程,包含保險套使用也在其中,馮嘉玉說,大約只有3節課時間要講完所有性病如菜花、梅毒、淋病等,其他3節課是講愛滋病與防治,算下來只有6小時。「還要不被『借課』才能有20小時的教學哦!」馮嘉玉說,除了學科之外,健康教育課經常被賦予「宣導」任務,例如最近推廣HPV疫苗,就被交代要上相關內容,有時甚至連交通安全、防火防震、全民健保都要講。反觀性平教育,目前以議題融入的方式在各相關領域實施,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第17條之規定,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平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平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4小時,讓學生時時感受到性平的存在。針對青少年性病爆增,國教盟與三黨立委呼籲政府重視性教育問題,同時應擬定青少年性病防治計畫。(圖/翻攝自林月琴臉書)再者,由於台灣法定性行為年齡落在16歲,因此中小學性教育課程也以「16歲前沒有性行為」為前提設計,「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同,這作法早已跟不上時代。」馮嘉玉認為,現在的性教育應往下延伸,並增加深度與廣度,小學要建立性健康、安全觀念,同時要懂得發生問題時如何求助;中學則要用更多技巧去帶領孩子認識性教育。針對現行性教育課程設計問題,國教盟、台灣性教育學會去年針對1203位中小學家長進行問卷調查,6成以上家長認為應在5~8歲小學低年級時就教導身體界線、自我保護,65.3%家長期待主要性教育內容於國中階段教導。「小學當然可以教性教育,只要適齡即可,國小階段最重要的是性健康與安全,例如約會app、自我保護,先建立正確觀念,因為這時候孩子比較容易接受,如果等到國中再談這些就太遲了。」王瀚陽說。另一大問題是性教育師資嚴重不足。馮嘉玉說,現在國高中健教老師養成管道非常多元,不再限定衛教系或公衛系,小學甚至沒有正規健教老師,所以在職進修、培訓格外重要,「很多健教老師認為性教育最難教,加上學生差異性非常大,一樣是國中的孩子,有些非常單純、有些已經猶如『老司機』,分寸拿捏不好很容易被投訴,所以老師怎麼教,就非常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國教盟檢視政府公共健康政策,發現多項青少年性健康計畫自2020年後陸續停止,包括大專校院性教育計畫於2020年7月停止、高中以下性教育計畫於2021年8月停止、衛福部青少年性健康促進服務計畫於2023年12月停止,讓教師就算有心進修,也找不到性健康教材資源。相較之下,性平相關的研習、進修則非常多,此消彼長十分明顯。

小三童染花柳2/保險套是什麼?16歲男慘染淋病 泌尿科醫師坦言:性病黑數肯定更多
青少年性教育到底多不足?泌尿科醫師顧芳瑜告訴CTWANT記者,一位16歲男孩竟然不知道保險套,性伴侶卻一個換一個,因此慘染淋病,「青少年罹性病非不得已不會就醫,如果官方數據是爆增53倍,那黑數肯定更多!」國教行動聯盟(國教盟)今年3/15針對100名青少年(從國小到大學)舉辦議題辯論大賽,結果發現性知識嚴重不足,「現場100多名青少年中,沒有人知道保險套無法預防性病。」理事長王瀚陽接受CTWANT記者採訪時說,「孩子們從小就被教導安全性行為就是要戴保險套,這一點他們很有概念,也因此誤以為保險套就代表安全,其實保險套無法完全阻隔性病,甚至也無法100%避孕。」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說,保險套雖能阻絕性行為時體液的接觸,但若是沒有全程配戴或使用不當,依舊會造成感染。「更何況有青少年不知道什麼是保險套!」顧芳瑜說,一位16歲高一男生因淋病求診,他建議男孩性行為前要使用保險套,結果一問之下男孩竟然不知道什麼是保險套!讓他當場傻眼。新莊國中健教老師馮嘉玉說,一般來說,保險套是安排在國中二年級的課程,或許是受限於授課時數、或被借課,導致許多孩子缺乏性知識。「上課時數既然無法增加,那配套措施就很重要,尤其現在青少年凡事問Google,如果能在網路上找到相關資源,就有助於性教育。」馮嘉玉說,過去國健署曾設置「性教育資源網」、「性福e學園」。「性教育資源網」以老師為主要對象,納入所有政府研發的性教育資源,例如研習資訊或請來專家分析性教育新聞,但後來就停止更新了。「性福e學園」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鎖定性健康議題,不只有很多老師、專家撰寫的相關文章,也會有相關短文、漫畫、影片,甚至還有線上諮詢功能,18歲以下青少年可在上面匿名發問,三天之內就會有相關的學者來回答,但2021年這個網站也消失了。「我曾經詢問國健署,他們回覆已整併到健康九九網站中的『青少年好漾館』,但內容大幅縮水,而且也沒有線上諮詢功能。」馮嘉玉說,很多學生抱怨網路上難以判斷性知識的真偽,就算詢問ChatGPT,由於缺乏官方網站的資料,AI的回答也不見得正確。CTWANT記者上網查看「青少年好漾館」,發現其內容僅占健康九九網站的一小部分,且不易被發現,並且也無單獨匿名發問區。國教盟今年3/15邀請100多位青少年進行辯論大賽,發現不少人存有許多錯誤性健康觀念。(圖/國教盟提供)更重要的是,受限於性平法的規範,就算青少年對性議題困惑,若不敢告訴父母,也無法詢問老師意見。「老師一旦知道學生有性行為,就一定要通報,否則會有罰則,如果選擇不通報,萬一事件中的任何一個人舉發,那老師就有麻煩。」馮嘉玉嘆,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學生會跟老師求救,「衛福部數據顯示青少女梅毒增53倍,讓我相當吃驚,因此詢問我們學校是否曾有案例,答案是一個都沒有,因為不會有學生告知校方。」顧芳瑜說,青少年無法跟父母、師長討論,最後就是病況嚴重時才到泌尿科就醫,只有醫療院所才知道青少年性病的氾濫。「而且黑數肯定很多!因為還有很多人得了性病不敢說、或根本不知道!」顧芳瑜說,許多性病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以梅毒來說,潛伏期長、且要到嚴重才會出紅疹等症狀,如果性病一直反覆感染,恐怕會影響生孕功能、神經系統。王瀚陽建議政府提供青少年方便且隱私的醫療服務,例如匿名就醫的管道,避免青少年延誤就醫。「如果不會丟臉、也能守住秘密,青少年一定會更早就醫,及時治療還有機會痊癒,不會影響未來健康。」另外,王瀚陽也呼籲政府立即擬定青少年性病防治計畫,主動應對感染風險上升的危機,同時建立醫師與心理師組成的專業團隊,設計適合青少年的全面性健康課程。

小三童染花柳3/性觀念大不同!約炮就如一起唱KTV 女高中生包養月入14萬
「不少青少年認為約炮就跟唱KTV一樣稀鬆平常,性行為與對象變多,自然性病比例就會節節上升。」一位醫治不少青少年性病患者的臨床泌尿科醫師直白地說。另一位新北市家長向CTWANT記者透露,「讀高中的孩子說,班上女同學炫耀自己的包養費是一個月14萬、一天約2萬。」台灣社會約炮文化的盛行,成了青少年性病激增的溫床。「近5年來,因性病求診的年齡層愈來愈低,過去患者幾乎都是40多歲中年人,現在20歲左右的年輕患者增加了3成。」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自己遇過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一位16歲的男學生,因為生殖器出現白色分泌物,媽媽陪著他來求診。「當他知道自己同時罹患淋病、菜花時,感到相當震驚,原來他是單親家庭,由媽媽扶養長大,媽媽平時不會跟他聊到性的話題,所以男學生不知道性行為的風險。」顧芳瑜說,這位男孩的夜生活非常精采,常常和朋友在夜店玩樂,接著就發生親密關係,而且對象不只一人,性伴侶過於複雜因而染病。「對許多青少年來說,性行為就跟唱KTV一樣是很平常的事,但他們對自我保護的意識卻很弱,所以很容易感染性病。」顧芳瑜說,門診曾遇過一些16、17歲的青少年慌張求診,原來他們發生性行為之後,才想到沒做任何防護措施,「後怕」才趕緊到醫院進行性病篩檢。約炮文化則是性病推波助瀾的另一個原因,新北市的林先生透露,曾聽兒子說班上的女同學在約炮APP上「做生意」,包養一個月的費用是14萬、一天則是2萬。「女同學賺了很多錢,很多同學都很羨慕,不過也透露有危險性,例如可能會被劫財又劫色,但因為錢太好賺,所以還是甘冒風險。」國教盟理事長王瀚陽務實地說,既然無法阻止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但至少要先讓他們了解可能的風險與後果,「所謂的教育就是我把一切都告訴你,由你自己來判斷怎麼做,但現在的性教育師資培訓不足、資源縮水,讓青少年在懵懂無知的狀況下,付出健康的代價。」16歲前發生性行為不僅傷及生殖器官,心理成熟度也不足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懷孕問題。(示意圖/報系資料照)新莊國中健教老師馮嘉玉坦承,要花多少時間教性教育,真的全掌控在老師手裡,「老師可以照本宣科,照著國中課本只教正確戴保險套的5步驟、防性病,其他就沒有了。」馮嘉玉則是在課堂上帶著學生反覆討論,「為何不能在16歲前發生性行為」,「我希望讓孩子能一直去思考這件事,這樣當他們實際遇到狀況時,就不至於手足無措。」「為什麼青少女性病較多?可能是未成年青少女子宮頸、陰道環境比較脆弱,所以更容易感染,對生殖系統傷害也是比較大的。」馮嘉玉解釋,世界各國的法定性行為年齡都落在16歲左右,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此時生殖器官發育成熟,「所以,延後發生性行為是很重要的,並非只是陳腔濫調。」為要教學生避免誤入感染性病的風險地帶,馮嘉玉花很多時間教導學生「ABC防線」,分別是Abstain節制、Be Faithful忠實、Condom保險套。「以現在來說,A是延後發生性行為、B是單一性伴侶、C仍是保險套。「我會提醒學生盡量不要讓自己陷在『風險情境』,就不必糾結要不要發生性行為,自然就不必擔心感染性病。」對於青少年性病數字惡化及時下約炮文化盛行,王瀚陽呼籲衛福部、教育部展開跨部會的搶救青少年性健康計畫,將青少年性健康納入家庭教育政策,結合兒少權益法修訂,提升青少年家庭中的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資源;同步整合專家、家長與學生意見,參考實證研究數據,重新設計符合台灣文化的性教育課程內容。

非百分百避孕!醫:體外射精、算安全期皆恐「鬧出人命」 最佳解方曝
隨著現代人對「兩人世界」的憧憬提高,如何避孕也成為必備知識。台大醫院婦產科講師暨基因醫學部主治醫師戴怡芸表示,她在診間最常遇到男性體外射精、女性也服用事後避孕藥後仍懷孕,或雙方在女方安全期內性行為,還是「鬧出人命」的情況,也有不少是在懷孕後將足月時,才由家長陪同就醫的少女,誤將胎動視作腸胃蠕動,讓醫護無不相當震驚,便可從中得知,台灣在避孕方面的教育仍待完善。隨著健康意識提升,愈來愈多民眾主動瞭解避孕相關知識,因為在不同人生階段,都可能選擇與考量避孕。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召開「聰明避孕不易外,精準到位沒煩惱」記者會。食藥署醫療器材及化粧品組簡任技正林欣慧表示,避孕方式大致可分為藥品與醫材2大類,其中藥品類包括「事前口服藥、事後口服藥、陰道內避孕環、子宮內投藥、皮下植入劑」,若為醫材類則有「保險套、子宮內含銅避孕器」。衛福部食藥署今天召開「聰明避孕不易外,精準到位沒煩惱」記者會。(圖/林則澄攝)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林意筑表示,口服避孕藥是許多女性會選擇的避孕方法,主要分為「事前」與「事後」兩種。「事前」避孕藥需要連續服用,透過少量雌激素與黃體素進行體內調節,抑制排卵進而達到有效避孕的效果;「事後」避孕藥則是在無安全措施的性行為後72小時內服用,透過高劑量黃體素抑制或延遲排卵,但並不適合長期使用。戴怡芸表示,月經周期與受孕息息相關,每名女性月經周期略有不同,平均約28天,可分為月經期、濾泡期、排卵期與黃體期。排卵期大約在下次月經前14天,是受孕機率最高的時期。掌握周期變化,不僅有助於照顧自己的身體,也能作為自然避孕法的參考。至於診間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男性體外射精,女性也服用事後避孕藥後仍懷孕,戴怡芸表示,因為男性在一開始性行為時所分泌的前列腺液就可能有精子成分,此舉絕對不可能是好的避孕方式,而若女性在排卵期後才吃避孕藥,或性行為後超過72小時才服用避孕藥,會使原本只有6至8成的避孕效果降至更低。有人甚至以為,避孕藥具保護作用,因此在服藥後的隔天再發生性行為,但因為男性精子可在女性身體存活3左右,卵子則為5至10天,所以仍可能懷孕,且即便透過應用程式計算安全期並在此期間性行為,也未必能避免「鬧出人命」。另有少女的下腹痛經家長陪同就醫,一照超音波發現子宮內竟有寶寶,甚至已有超過30周將足月。而當少女被問及,身體在此期間有無不適情況,對方也只說近幾個月肚子脹痛、沒有月經,但也不感到奇怪。戴怡芸推測,有的少女可能合併有多囊卵巢綜合症,在習慣超過1個月才來1次月經的情況下,疏忽自己即將臨盆,「不只是我們醫護震驚,家長也很震驚,因為他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小孩居然有性經驗,所以青少年避孕,也是一門很重要的教育課題。」針對想要避孕的情侶或夫妻,最常用、CP值較高的避孕方法就是以保險套為媒介的屏障避孕法,雖然相比結紮手術成功率不是最高,但可隔絕精子進入陰道或子宮頸避免遇到卵子,且保險套也都含有一些殺菌劑,或局部麻醉劑與香料,若有嚴重過敏應盡速就醫,否則男性應全程使用,過早或過晚都不行,且與油性潤滑劑同時使用,會破壞材質導致破裂。此外,經醫師協助放置子宮內避孕器、皮下植入劑的長效可回復避孕法,皆可防止受精卵著床,其中子宮內避孕器有隱密性高、副作用少、避孕效果佳、不受使用方法正確與否影響,且使用期限長,3至5年更換即可,但裝取皆由醫師操作、置入時間久易被遺忘、需定期追蹤檢查並按時更換。另有男性輸精管結紮、女性輸卵管結紮手術,避孕效果最高。至於少女或40至50歲的婦女,最常透過口服避孕藥或自行陰道內避孕環的荷爾蒙避孕法,其中每代避孕藥的黃體素含量低且副作用小,甚至還能改善膚況、緩解經痛。戴怡芸說,「避孕藥物就是據女性激素變化欺騙身體,以為正在懷孕而不排卵,避免卵子與精子相見。」避孕藥有分為21天劑型與28天劑型,使用方式包括近期未使用荷爾蒙避孕者、從其他荷爾蒙避孕換成口服、從只含黃體素的避孕方式換成口服,其中21天劑型用藥時避免擅自停藥,否則會導致亂經,而若停藥後隔5至7天左右月經報到,在月經來的第5至7天再開始重新服用。不過,有人會忘記自己哪天月經或服用避孕藥的劑量與次數、停藥時間等資訊,因此28天劑型可彌補此疏忽,每天服藥即可,而在最後4天的藥物是不含避孕藥物成份的營養劑,服藥過程中會來月經,若要接續吃下一周期藥品,第一顆藥需在月經來的3天內服用,且不能晚於第5天。戴怡芸提醒,一旦忘記服藥時,可在12小時內直接補吃一錠,效果不會降低,而當超過12小時效果會變差,立刻補吃並加上屏障避孕,若已超過1天以上,宜於每天服藥時額外吃1顆直到原本進度上,並在此用藥周期加上屏障避孕。吃避孕藥會傷身嗎?戴怡芸說,避孕藥畢竟成分有雌激素與黃體素,副作用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乳房脹痛、體重增加、經期改變等情況,禁忌包括有血栓病史、有肝膽疾病、有乳癌或生殖器官癌、有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懷孕婦女、對藥物有過敏者,醫師在開立時就不建議患者服用。另在診間,也有不少病患疑惑,吃口服避孕藥會導致不孕嗎?戴怡芸說,服用口服避孕藥後停藥,約3個月內卵巢就會逐步恢復正常的排卵功能,並不會造成不孕,甚至還對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大腸直腸癌有保護效果,但危險因子為葡萄胎、乳癌,「不過發生機率微乎其微,基本上患者就診時,醫師也都會盡到告知義務。」各避孕方式的優缺點比較。(圖/食藥署提供)

網購保險套!正妹收外送員「騷擾簡訊」 一看內容傻眼
現代社會許多人會使用外送服務,像是在購買比較私密的物品時,有些人會覺得線上下單、送到家,比親自去店裡購買來得更自在、不尷尬。然而日前一名女網友抱怨,自己網購消毒液與保險套後,卻收到外送員「騷擾簡訊」。根據陸媒的報導,中國大陸四川成都一名王姓女子於4月25日,在某電商平台下單後,由位於成都春熙路的一家便利店負責發貨,配送則由某外賣平台完成。然而商品送達時,外送員在交付包裹時以「意味深長」的眼神看著她,並在配送完成後發送簡訊騷擾,內容為「12個,注意身體啊,美女。」王姓女子指出,平台的訂單電話應經過加密處理,她質疑外送員為何能夠獲得她的真實聯繫方式並主動發送訊息。她認為此舉嚴重侵犯了個人隱私。事件曝光後迅速引起網友熱議,隨後王姓女子也表示,電商平台已將購買保險套的貨款以購物券形式退還,同時她也已向外賣平台客服反映情況,對方表示將展開調查。王姓女子透露,涉事外送員曾於4月25日主動致電道歉。對於此次事件,外送平台方面也在4月26日上午11時表示,將安排專人聯繫處理,但截至當晚10時,仍未有進一步回應。26日晚間9時20分許,涉事便利店成都春熙路店負責人張姓女子接受採訪時表示,該店一直重視顧客隱私,發票上的個人資訊均會折疊隱藏,對於計生類產品亦會使用黑色袋子密封包裝。張姓女子稱,目前尚不清楚具體情況,將配合展開調查。

少女染梅毒個案10年暴增53倍! 醫曝「3大兇手」:恐致失明、癱瘓
在現代風氣下,性觀念雖相對開放,不少青少年仍缺乏性知識。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王聖儒就指出,10年前青少女得梅毒是極罕見的事,但2024年台灣青少女梅毒個案,卻比10年前暴增53倍,讓他忍不住直呼是「梅毒少女時代」。對此,他也示警,若染上梅毒未治療,可能會出現紅疹、淋巴腫大、掉髮等症狀,甚至造成失明、癱瘓或失智。王聖儒日前在臉書粉專「守護兒童急診的小白醫師 - Dr.王聖儒」撰文道,根據疾管署調查,青少年感染梅毒的有「3大兇手」,包括交友APP(一滑就約,一約就愛愛)、早熟性行為(初次性經驗越來越早),以及缺乏性教育(不知道戴套也不懂性病)。王聖儒接著說明,梅毒一種會「親密接觸傳染」的性感染症,初期常沒症狀,容易被忽略,如果不治療會傷神經、心血管,甚至影響胎兒,可能讓寶寶死產、早產、子宮內感染(先天性梅毒)。王聖儒表示,以2024年的數據來看,15至24歲女性梅毒個案暴增51.4%,懷孕婦女感染梅毒的案例,從2022年64例上升到2024年157例,先天梅毒疑似個案也增至82例,「很多孕婦甚至產後才知道自己得了梅毒」。此外,王聖儒曾在2月發文指出,有位16歲少女在近2、3個月以來,手指出現奇怪的小水泡,有時會發癢、紅腫,起初她以為只是「汗皰疹」或「蕁麻疹」,在診所反覆治療都沒效。後來,她的手腳長出紅疹,手掌、腳底也開始脫皮,手臂上莫名出現許多瘀青,趕緊前往醫院就診時,抽血檢驗出了「二期梅毒」。王聖儒提到,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梅毒,可能進入4個階段:1、一期梅毒:感染後約3週,生殖器或口腔出現無痛性潰瘍(硬下疳),但常常被忽略。2、二期梅毒:數週至數個月後,全身可能出現紅疹,特別是手掌、腳底的「銅幣疹」,伴隨脫皮、扁平濕疣、淋巴腫大,甚至有發燒、肌肉痠痛、掉髮等症狀。3、潛伏期梅毒:表面症狀消失,但病菌仍潛伏體內,可能持續數年。4、三期梅毒:數年後可能侵犯心血管、神經系統,甚至造成失明、癱瘓或失智。對此,王聖儒也提醒,安全性行為、使用保險套仍是最基本的防護措施,如果有過性行為的青少年,應定期檢查性病,如梅毒、HIV、淋病、披衣菌感染等。倘若出現不適症狀,像是生殖器潰瘍、手腳紅疹、異常掉髮、皮膚脫屑等等,請盡早至醫院皮膚科或感染科檢查,切勿自行亂擦藥。

從太太懷孕到出月子中心…新手爸計完帳嘆「保險套一盒只要500」 一票爸媽超有感
新生兒出生率連年下降,是嚴重的國家問題。不過在走低的出生率背後,仍有一對對小家庭的父母為了寶寶,努力一肩挑起沉重的負擔。近日,便有一名新手爸爸在統計了從2024年7月得知太太懷孕,到近日生產完又出月子中心的費用,發現9個月花了40萬,忍不住感嘆:「生孩子還是很花錢的各位,1盒保險套500元、1個孩子500萬,請大家斟酌一下。」更讓不少網友感嘆:「生小孩真的要有資產才能生耶!」有網友在Dcard親子版發文,表示自己剛剛經歷完與新生寶寶的大戰,終於有時間坐下來好好整理這段時間的花費,時段則是從去年7月得知太太懷孕開始,到近日出月子中心,總共9個多月接近10個月的時間。根據這名新手爸爸紀錄,在太太懷孕到寶寶出生期間,後,各種費用包含產前檢查、高層次超音波、糖尿檢測、醫療、生產住院、減痛針、藥物、出院等,共計60761元。而為太太買的各種孕婦用品,包含內衣、托腹帶、月亮枕、妊娠紋霜、待產用品、營養品等共計25559元。另外,為了寶寶買的各種衣物、用品、寶寶攝影機、寶寶床、櫃子、汽車座椅、母乳收集器、益生菌、乳液、奶粉、寫真等,花了95327元;其中他還特別註明,在與太太一同參加母嬰展時,腦波很弱的遭到業務員洗腦,簽下了兒童讀物與各種小禮品的7年長約,讓他心中充滿悔恨。此外,還有寶寶的醫療保險2.3萬、各種彌月禮盒2.3萬、月子中心21天的費用將近17萬等的費用等……零零總總算下來,不到10個月花了39萬6184元。過幾天要帶寶寶回診做新生兒檢查,預計還會再花2萬元。讓原PO忍不住感嘆:「生孩子還是很花錢的各位,1盒保險套500元、1個孩子500萬,請大家斟酌一下。」這名新手爸爸的感嘆,引起許多爸媽的共鳴:「我只從孩子出生那刻起算到孩子滿100天就花了50萬」、「禾馨剖腹產23萬、月子中心18萬,什麼都還沒買已噴41萬」、「你的花費已經超便宜了,我認真算過懷孕到出生3個月內大概噴80萬左右!」、「大概從兒子出生的前後一個月我花出去7X萬有了。」更有人提醒:「花錢的在後面!幼兒園…公立跟準公共很便宜,私立的一年20萬起跳。」還有不少網友看完感嘆:「孩子是奢侈品!」、「生小孩真的要有資產才能生耶! 沒資產會覺得生養小孩是件辛苦的事。」更有人好奇:「看各位隨便花都幾十萬起跳,很好奇社會弱勢的家庭到底怎麼把小孩生出來的…」

日本藏壽司被惡整!空盤回收口丟「用過保險套」 超噁畫面曝業者回應了
日本連鎖迴轉壽司又被惡搞!有顧客在當地的藏壽司用餐時發現,投入空盤的回收孔竟出現疑似用過的保險套,照片曝光後也在社群瘋傳,此舉點燃日本網友怒火,呼籲業者務必要嚴懲,對此,藏壽司也針對此事件做出回應。根據多家日媒報導,有網友3月28日在社群平台X上傳一張照片,可以看到藏壽司空盤回收孔竟出現已開封的保險套,網友還寫下,「是誰在這裡做了那種事」?該篇貼文立刻引發關注,瀏覽量超過25萬,雖然原PO事後將帳號設為私人,但早就被其他網友截圖瘋傳,至今累積逾943萬觀看。許多網友看到照片後忍不住痛批,「沒想到還有人敢做這種蠢事」、「太沒道德了」、「店員看到應該感到很噁心吧」。許多人也呼籲業者務必要嚴懲,讓在店內惡搞者為自身行為負責。另有網友表示,疑似是4名約15歲青少年故意將保險套充氣後弄破,再丟進餐盤回收孔拍照上傳,其中一人關閉帳號前還留言稱自己「粉絲數在增加」,還有一人事後發文稱自己當時在場,但未能阻止友人的行為,擔心會面臨法律責任。此外,還有人聯想到當年的壽司郎之亂,紛紛留言表示,「怎麼還有這種笨蛋」、「那不是垃圾桶欸」、「等不及看到藏壽司提告了」。壽司郎在2023年引發「舔醬油瓶」風波,當時一名日本少年在店內舔醬油瓶等一連串餐廳惡搞事件,引發食安危機,壽司郎的母公司向大阪地方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約6700萬日圓,約1487萬元新台幣的損害賠償。針對這起保險套事件,藏壽司表示,目前已掌握最初發文的帳號,公司內部仍在調查事發的門市,並討論如何應對,強調「這是絕對不能容忍的行為」,正與律師商討後續法律行動。日本藏壽司餐盤回收口出現保險套。(圖/翻攝自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