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
」 特斯拉 比亞迪 電動車 中國 日產
與本田合併失敗!日產汽車社長辭職「高層動盪」 常務董事接手掌舵
在與本田(Honda)汽車合併失敗後,日產(Nissan)汽車社長內田誠則因業績低迷,以及本田合併談判破裂的關係,最終決定辭職,就連日產高層也出現動盪。後續日產於11日宣布,任命常務董事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為新任社長,4月1日正式上任。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埃斯皮諾薩是在2003年加入日產墨西哥子公司,擔任墨西哥、泰國、東南亞等市場的產品規劃,2018年起擔任日產總部的常務董事,領導日產全球產品的規劃業務,在產品領域擁有20年經驗。日產董事長木村康表示,提名委員會在經過篩選後,認為埃斯皮諾薩是最適合執行長一職的人選。但這項人事變動是否會影響與本田的合併談判,或者為日產尋找新的合作夥伴,目前均不知曉。而針對這樣的問題,埃斯皮諾薩僅表示,自己仍在消化這項消息,拒絕對談判相關事情發表評論。報導中提到,日產近年來面臨全球汽車市場的劇烈變化,在中國市場遭受比亞迪(BYD)等新興競爭對手的強勢挑戰,而美國市場的產品線老化,使得銷售疲軟,亟需革新。2025年2月,日產公佈的第三季度利潤大跌78%,並連續第三次下調全年財測。與本田的合併計畫原本可能是日產的一條出路,雙方曾商討成立一家市值600億美元的合資企業,但由於本田提議將日產納為子公司,最終引發日產高層憤怒,導致談判破裂。據消息人士透露,日產仍在尋求其他合作夥伴,包括台灣的鴻海(Foxconn)等潛在對象。而除了內田誠社長卸任外,負責製造與供應鏈管理的坂本秀行、首席技術掌中黑國雄、品牌暨客戶長(Chief Brand and Customer Officer)星野朝子與策略暨企業事務長(Chief Strategy and Corporate Affairs Officer)渡邊英明也將卸任。分析師里希特(Christopher Richter)認為,日產長期以來在品牌定位上模糊不清,埃斯皮諾薩對產品充滿熱情,這次任命可能是日產重塑市場競爭力的重要訊號。但日產的挑戰並不僅限於市場競爭。除了在中國與美國的銷售疲軟,公司還需應對潛在的政治與經濟風險。美國政府可能對來自墨西哥的汽車出口加徵關稅,而墨西哥正是日產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2024年11月,內田誠曾宣布緊急改革計劃,削減約4000億日圓的年度成本,以恢復盈利,但具體細節仍未完全敲定。2月,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將日產的信用評級下調至「垃圾級」(junk),使其失去最後一個主要信評機構給予的投資級評級,進一步凸顯市場對其重整計畫的疑慮。埃斯皮諾薩的執掌是否能為日產帶來轉機,仍待觀察。他接手的這一刻,日產市值約100億美元。作為雷諾(Renault)持有35.7%股份的企業,日產在任何重大決策上仍需考量雷諾的想法,。雷諾董事會成員,包括董事長塞納爾(Jean-Dominique Senard),對與本田的談判一向持保留態度,埃斯皮諾薩若要重啟此案,恐怕不會輕而易舉。此外,日產在混合動力車與電動車領域的投資仍然不足,面對中國電動車製造商的強勢競爭,如何推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是埃斯皮諾薩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平價AI大爆發3/地端機器變小了!陸港股打強心針 黃仁勳蔡力行潘健成忙迎新商機
農曆春節DeepSeek崛起,輝達股價遭爆殺17%,市場憂昂貴算力GPU晶片恐失勢,然而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卻大讚DeepSeek的新型推理AI,「過程中所需的算力,比ChatGPT首次發布時要多出100倍。」聯發科(2454)執行長蔡力行也興奮地說,DeepSeek的模式可使自家天璣9400晶片算力提升五倍,群聯(8299)更樂得向企業推廣自家「地端AI機器」。DeepSeek的問世,也讓各家法人投信機構紛紛修正AI相關投資建議,從龍年的AI設備、伺服器,轉為蛇年的「應用端」當主流。永豐金證券投資顧問部表示,應用端的AI PC、手機、電視、Edge AI、軟體等類股成資金新寵兒。黃仁勳2月底接受電視專訪時大讚DeepSeek,會讓算力需求爆增,也為今年5月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輝達與聯發科一起打造的掌上型AI超級迷你電腦,預先鋪路。 「這款AI超級電腦Project DIGITS,是專為AI研究開發者所設計的桌上型運算裝置,可攜帶、安裝簡便,簡直是『人類發展AI歷史性的一刻』!」黃仁勳在今年CES大會上說,這是2016年讓Open AI成功推動ChatGPT的DGX伺服器「迷你版」,是3千美元的平價版本,就是要讓學校能大量採購,設定在自家的電腦旁,就可進化成AI超級電腦。蔡力行日前在聯發科法說會時提到,DeepSeek趨勢正推動AI普及化,更廣泛地普及到一般使用者,這對邊緣設備(Edge Devices)來說是好消息,也將提升對數據中心運算能力的需求,「我們認為,DeepSeek R1對產業的影響相當正面,未來語言模型將持續走向開源,可加速滿足不同的AI需求。」他舉例,目前聯發科的天璣9400及其後續產品,已經具備超過70億到130億的運算能力,若加上DeepSeek的蒸餾技術,換算下來,能力可能會提升5倍,也這是為什麼聯發科對此感到興奮,這項技術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可能還會更快,「就像2000年後的網路時代,當時市場快速成長。」群聯執行長潘健成近期成了超級業務員。(圖/報系資料照)提到新型的AI開源模型越來越小,群聯執行長潘健成表示,這有助於邊緣AI技術在企業、教育、政府單位的落地應用與快速導入。「你跟老闆說花3千萬用AI,他可能會想三年」,現在他們推出桌上型機器加一張GPU與解決方案只要12萬元,覺得好用可再換一百萬元的工作站,「有個客戶已經陸續買了五台,因為真的好用,差別就在於時間。」潘健成舉例,像是台灣最大的ERP(企業資源規畫系統)本土公司叫鼎新,他們近來也發現,因雲端方案付費是沒有天花板的,開始有客人想打退堂鼓,所以雙方合作,打造企業AI私有化解決方案,就是在自家企業安裝地端的AI機器,不用將資料上傳雲端,使用方式已包羅萬象。醫院與金融業更需要小模型、放進電腦裡,不用連上網路,便宜做自家地端AI,後續開支只有電費,還不怕資料外流。滙豐銀行最新報告中提到,DeepSeek的AI推理工作負擔激增,需求將持續,並「引發雲端運算與AI基礎設施的相關軟、硬體升級風潮」。富邦投顧董事長陳奕光表示,今年市場將走向小模型AI,ASIC客製化晶片變主旋律,相關概念股可留意。新光投信全權委託部經理孫光政表示,今年全球金融市場對AI產業投資機會可能會重新評估,過去AI產業發展路徑,先是發展基礎建設,包括算力建置、模型訓練等,帶動GPU、記憶體、連接元件、固態硬碟等發展;而DeepSeek出現後,AI模型不斷迭代創新下,不同語言模型結合高效運算,未來AI軟體應用市場大餅,將帶動全球AI新創產業繼續成長。DeepSeek的出現,也衝擊全球股市,美國科技股股價近期陷入調整區間,那斯達克2月累積跌近4%,標普和道瓊跌約2%,Bloomberg報導,對沖基金科技七巨頭持倉已創下2023年4月以來最低。今年表現最佳的ETF已由陸股ETF接棒。(圖/截自histock)陸港股反而打了強心針,阿里巴巴股價從1月的77.35港元飆升至140.9港元,騰訊自364.8港元升至522港元,小米從8.31港元飆至52.35港元,比亞迪從167.8港元漲到402.6港元,恆生指數也已漲兩位數。近來許多投信法人表示,2025年有望迎接首波陸港股估值修復潮,高盛等已調升陸股目標價,吸引海外資金回流陸港股。投顧統計,今年表現最佳的ETF已由陸股ETF擔任,2月績效前三名分別是富邦恆生國企(00700)、中信中國50(00752)及台新MSCI中國(00703)等,年來報酬率都逾15%。亨達投顧金融科技部總經理鄭琮寰表示,Deepseek帶動各項應用發展,加上陸股估值長期被修正,是值得持續關注的族群。

平價AI大爆發2/美股上演DeepSeek雲霄飛車 台灣科技人蛇年春節狂加班
蛇年農曆春節期間,大陸新創公司DeepSeek號稱以低價完成的AI模型,引發市場轟動,美股那斯達克指數瞬間蒸發近1兆美元市值,不少台灣科技人也忙了起來,找資訊、讀論文,探討DeepSeek能否用在自家產品線上,畢竟原本在大語言模型領域最強的OpenAI,已被笑稱是CloseAI,不但封閉、且以英文思考為主。「自DeepSeek R1發佈以來,很快的AWS、Azure等都開始主持R1變體」 Google大腦之父、AI科學家吳恩達在臉書上說,「什麼是『最好的模型』定義,正在頻繁變化,開發者經常想嘗試新的模型。」「這對台灣來說就是一顆原子彈,是台灣幾十年難得一見的戰略機會,這不只是技術專案,更是文化與價值工程。」MeetAndy AI共同創辦人薛良斌說,台灣目前幾款繁中版大型語言模型,主要以Meta釋出的Llama模型為基礎訓練,但Llama相對來說不夠聰明,DeepSeek R1開源模型可下載後開發,論文也有記錄訓練過程,讓其他人了解其運作方式。耐能Kneron執行長劉峻誠說,AI的黃金時代要來了。(圖/陳曼儂攝)整個春節假期都因DeepSeek,而在辦公室加班的耐能執行長劉峻誠告訴CTWANT記者,「這是一個黃金時代的來臨。」自家的模型已透過DeepSeek R1論文中提到的前沿訓練技巧,升級而有了「思維鏈推理」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劉峻誠表示,在DeepSeek的方法論支持下,未來大、中、小企業推出的大語言模型能力差異將變得很小,技術開源後,專精型的模型將會百花齊放,「可能幾天就多四、五百個」,特別是台灣有龐大的製造業,可以按照模式,用很低的成本去做專屬自己公司的AI,「在台灣的產業界絕對是一個很好的加分項」。像是在醫療行業,耐能的AI助手可在問卷填寫中進行推理,根據患者的回答動態調整問題,分析可能的健康風險,提高診斷效率。也可做金融衍生品定價,涉及複雜數學計算和市場分析,傳統的AI只能提供簡單的報表分析,這次進化後,可直接找出資料中的異常。比亞迪用DeepSeek來提升車輛的AI能力。(圖/新華社)特別是在中國大陸,在官方的支持下,已從地方政府、國有企業、醫院等,都有採用DeepSeek模型的案例,像是長春市吉林大學醫院已推出一套診斷工具,以DeepSeek產生醫療計畫;武漢、成都、杭州等許多醫院都提到,會用DeepSeek作醫療參考,或是向病人解釋複雜的醫療報告。在汽車行業,比亞迪等20多家企業已宣佈在車載系統中加入DeepSeek產品。MeetAndy AI創辦人薛良斌、Taiwan LLM開發者林彥廷與Ubitus執行長郭榮昌,也在2月7日發起「台灣製造」的大型語言模型計畫FreeSEED,打算以DeepSeek R1為基礎,重新訓練、打造一個符合台灣需求的大型語言模型,並以開源授權釋出模型權重,預計在3月底釋出第一版預覽的推理模型,不到一周已募得1千萬元,APMIC創辦人吳柏翰表示,大型推理模型將會是今年主流,目前在數學領域最佳的Thinking Tokens是4000到8000 Tokens,而簡單推理確認是在4096 Tokens就可以,做單一垂直的微調能縮小到1K的資料,所以訓練時間可從700小時變成7小時,今年會是地端市場爆發準備期,雲端廠商可以跟地端廠商合作。

歐洲銷量腰斬+FSD遭看衰 馬斯克反擊:特斯拉5年利潤增1000%
馬斯克今(2)日在X上表示,這需要出色的執行力,但我認爲特斯拉在5年內實現1000%的利潤增長是可能的。他還回覆看衰特斯拉的貼文下回覆,稱「特斯拉長期的回報非常高。」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受到中國自駕系統升級不如預期,以及歐洲銷量幾乎腰斬等一連串利空打擊,25日股價暴跌逾8%,26日再崩近4%,雖然最後兩天交易日有稍微整理漲幅,整週累跌13.24%,市值跌破1兆美元大關。特斯拉近期遭遇逆風,包括自駕系統升級令中國車主失望,使用者認為新功能並未兌現馬斯克的承諾,且比亞迪等對手的自駕系統物美價廉。另外,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EAMA)數據,特斯拉1月在歐洲市場的電動車銷量較去年同期銳減45%,市占率由1.8%下滑至1%。特斯拉的業績和馬斯克身兼多職引發投資人擔憂。特斯拉去年第四季營收和淨利皆低於分析師預期,目前馬斯克大部分時間都在華盛頓,領導政府效率部(DOGE)。盈透證券首席策略師Steve Sosnick表示:「對於像特斯拉這樣估值高昂的股票,真正的難題在於難以判斷其底部。由於特斯拉長久以來一直違背傳統估值標準,其底部更多取決於投資者情緒,而非價值投資者可能使用的常規指標。」特斯拉的未來充滿挑戰,但也蘊藏著機遇。儘管短期內股價可能仍將承壓,但如果特斯拉能夠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和公司治理方面取得進展,仍有機會重振股價。

特斯拉股價大跌 馬斯克身家大幅縮水
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受到中國自駕系統升級不如預期,以及歐洲銷量幾乎腰斬等一連串利空打擊,25日股價暴跌逾8%,市值不僅跌破1兆美元大關,也遭到波克夏海瑟威超越。創辦人馬斯克的淨資產連帶大縮水,今年來蒸發520億美元,但仍高居全球首富。特斯拉25日股價收盤重挫8.4%,收在302.8美元,連續4個交易日收黑,並寫下2024年11月7日以來收盤新低紀錄。今年截至25日收盤,特斯拉股價累計大跌25%,表現遠遠遜於大盤,同期那斯達克指數僅下滑1.5%。特斯拉股價較去年12月16日的歷史高點暴跌超過35%。儘管如此,過去一年來仍累漲50%。股價狂瀉讓特斯拉跌出市值1兆美元俱樂部。根據全球企業市值追蹤網站CompaniesMarketCap資料,股神掌理的波克夏海瑟威目前市值為1.078兆美元,超越特斯拉的9,739.6億美元。波克夏躍居標普500指數市值第7大成分股,而特斯拉下滑至第8名。過去波克夏的市值一直高於特斯拉,但自去年11月5日美國總統大選以來,特斯拉市值迅速攀高。受股價下跌影響,根據全球富豪榜顯示,今年來馬斯克的身家財富縮水520億美元,目前淨資產約達3,800億美元,仍比第二名的Meta創辦人祖克伯高出1,440億美元。特斯拉近期遭遇的逆風包括自駕系統升級令中國車主失望,使用者認為新功能並未兌現馬斯克的承諾,且比亞迪等本土對手的自駕系統物美價廉。在此同時,特斯拉在歐洲的銷量大幅萎縮。根據歐洲汽車製造商協會(EAMA)數據,特斯拉1月在歐洲市場的電動車銷量較去年同期銳減45%,市占率由1.8%下滑至1%。此外,特斯拉的業績和馬斯克身兼多職也引發投資人擔憂。特斯拉去年第四季營收和淨利皆低於分析師預期,目前馬斯克大部分時間都在華盛頓,領導政府效率部(DOGE)。

習近平與民企大咖座談 90後的王興興竟坐C位與任正非、雷軍列第一排
據公眾號「創客公社」報導,人類比人工智慧強的證據被找到了:因為人工智慧還無法識別後腦勺!今日,一張再尋常不過的會議合照,刷爆了朋友圈。隨著這場「頂格配置」的民營企業家座談會召開的消息公佈,一時間所有人都在順著後腦勺努力分辨著前排大佬的身影。前排中心區域的年輕背影更是引發了諸多的猜測。午間,隨著影音畫面的公開,前排大佬們的身份才開始逐漸清晰。會議中,任正非、王傳福、劉永好、虞仁榮、王興興和雷軍分別發言。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則作為其中唯一的90後代表,令人意外地佔據了靠近C位的中心位置,連許久不見的馬雲也罕見現身。時隔6年多再次召開民企座談會,究竟釋放出了哪些信號?讓一位90後靠近「C位」 他憑什麼?這場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主持會議的領導是「最高級別」,參會的企業家代表各個都是「商界頂流」,就連許久不見的馬雲也罕見現身。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2018年11月的那一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企座談會,近乎同樣的規格。然而在這樣一場超高規格的會議上,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以靠近「C位」的身份亮相發言席,成為全場亮點。如果說還有人不認識王興興,那麼提起春晚上「扭秧歌」的人形機器人,想必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公開資料顯示,宇樹科技成立於2016年,總部位於浙江杭州,是一家專注於消費級、行業級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機器人及靈巧機械臂的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作為「杭州六小龍」之一,自成立以來,宇樹科技至今已共計完成9輪融資,其中最近一輪發生於2024年9月,完成數億元(人民幣,下同)C輪融資,由北京機器人產業投資基金等機構領投,美團龍珠、中關村科學城、琥珀資本、上海科創基金、紅杉中國、中信證券、祥峰投資中國基金等參與投資。1990年出生的王興興,本科畢業於浙江理工大學、研究生畢業於上海大學的他,曾感慨自己考得不夠好,一度很自卑。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在碩士期間獨立開發了全球首款低成本、高性能的四足機器人XDog,並憑借這一項目獲得200萬元天使投資;也不妨礙他辭去大疆工作選擇「九死一生」的創業;更不妨礙他從零開始,帶領團隊從「草根發明」到全球領跑……短短幾年,王興興從一名「草根發明家」成長為行業新銳,成為了任正非、黃仁勳等行業巨頭的「座上賓」,如今更是坐上了「最高級別」會議的發言席。王興興與宇樹科技的成長軌跡,算得上是中國民營經濟創新突圍的縮影。因此他的出現,或許不僅是為民營企業注入信心,更預示著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將重塑全球產業格局。出席座談會的第一排企業名單華為創立於1987年,華為專注於研發、生產和銷售通信設備及提供相關服務,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業務涵蓋5G通信、智慧手機、雲計算、人工智慧等領域,產品遍布全球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多億人口提供服務。比亞迪成立於1994年, 比亞迪是在香港和深圳兩地上市的世界500強企業,業務橫跨汽車、電子、新能源、軌道交通四大產業,從能源的獲取、存儲,再到應用,全方位構建零排放的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致力於用技術創新助力為地球降溫1°C。新希望新希望集團於1982年創立,是一家以現代農牧與食品產業為主營業務的民營企業,已擁有世界第一的飼料產能,中國第一的禽肉加工處理能力,是中國最大的肉、蛋、奶綜合供應商之一。韋爾半導體作為全球知名的半導體設計公司,韋爾半導體致力於提供傳感器解決方案、模擬解決方案和顯示解決方案,助力客戶在手機、安防、汽車電子、可穿戴設備,IoT,通信、計算機、消費電子、工業、醫療等領域解決技術挑戰,2023年出貨量超過98億顆。宇樹科技成立於2016年,宇數科技是一家世界知名的民用機器人公司,專注於消費級、行業級高性能通用足式/人形機器人及靈巧機械臂的自主研發、生產和銷售。曾多次參加央視春晚、冬奧會開幕式、Super Bowl、杭州亞運會等大型活動表演。小米小米集團成立於2010年4月,是一家專注於智慧硬體、電子產品、晶片研發、智慧手機、智慧電動汽車、通信、金融、互聯網電視及智慧家居生態鏈建設的全球化移動互聯網企業。目前小米已連接超過7億台智慧設備,進入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正泰集團正泰集團始創於1984年,是全球知名的智慧能源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業務遍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綠色能源、智慧電氣、智慧低碳」三大板塊和「正泰國際、科創孵化」兩大平台,2023年集團營業收入1550億元,連續二十餘年上榜中國企業500強。奇安信奇安信成立於2014年,專注於網路空間安全市場,向政府、企業用戶提供新一代企業級網路安全產品和服務,2023年營業總收入超64億元,在人員規模、收入規模和產品覆蓋度上均位居行業第一。飛鶴乳業1962年創立,飛鶴乳業專注於嬰幼兒奶粉、有機奶粉、兒童奶粉、成人營養品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是中國最早的奶粉企業之一,擁有12個自有牧場和10個現代化智慧工廠,擁有超500項專利。阿里巴巴成立於1999年,阿里巴巴經營業務包括:淘寶、天貓、閒魚、天貓國際、1688、AliExpress、菜鳥、餓了麼、阿里影業、釘釘、盒馬、阿里健康、飛豬旅行等,2024財年收入9411.68億元。騰訊成立於1998年,騰訊是一家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科技公司,通過通信和社交服務已連接全球逾10億人。同時,騰訊還提供雲計算、廣告、金融科技等一系列企業服務,支持合作夥伴實現數字化轉型,促進業務發展。寧德時代寧德時代成立於2011年,目前已建成大陸國內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研發製造基地,擁有材料、電芯、電池系統、電池回收的全產業鏈核心技術,致力於通過先進的電池技術為全球綠色能源應用、能源存儲提供解決方案。DeepSeek由知名量化資管巨頭幻方量化創立,DeepSeek專注於開發先進的大語言模型(LLM)和相關技術。2024年12月26日,公司宣佈上線並同步開源DeepSeek-V3模型,以1/11的算力、僅2000個GPU芯片,訓練出性能超越GPT-4o的大模型,讓全球為之震撼。時隔6年的重磅會議 至少傳遞了5大信號目前已公開資料顯示,上一次大陸高層主持召開全國民營企業座談會是在2018年。6年前的會議桌上,發言的企業家代表有東軟集團劉積仁、萬向集團魯偉鼎、時代集團王小蘭、恆瑞醫藥孫飄揚、星箭特種玻璃盧勇、商湯科技湯曉鷗、通威集團劉漢元、眾人科技談劍鋒、艾可藍環保劉屹、和同信息耿哲等。2018年的這場會議,強調了「兩個毫不動搖」,提出減輕企業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營造公平競爭環境等六方面政策舉措。時隔多年,高層再次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此時的座上賓所涉及到的行業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馬化騰(騰訊:互聯網、數字經濟)馬雲(阿里巴巴:電子商務、雲計算)齊向東(奇安信:網路安全)梁文峰(DeepSeek:大語言模型和相關技術創新)二、智慧製造與高端裝備:雷軍(小米:消費電子、智慧製造)王傳福(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任正非(華為:通信技術、半導體)王興興(宇樹科技:機器人研發)三、新能源與清潔技術:曾毓群(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南存輝(正泰集團:光伏與電氣設備)四、農業與食品加工:劉永好(新希望集團:農業、食品)冷友斌(飛鶴乳業:乳製品)五、半導體與關鍵技術:虞仁榮(韋爾股份:半導體設計)任正非(華為:芯片研發)報導分析,從召開會議的動作以及邀請的嘉賓來看,這一場高級別的座談會至少傳遞了以下五大信號:一、毫不動搖地支持民營經濟延續「兩個毫不動搖」政策總基調,高層此次借民營經濟座談會明確彰顯國家對民營經濟的堅定支持。 強調民營經濟在穩定經濟增長、驅動科技創新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發揮「定心丸」效應,穩定廣大民營企業家發展預期,激勵大家放下顧慮、大膽發展。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前排參會企業家以人工智慧、新能源、高端製造等前沿領域大佬為主,結合座談會提及的重點發展方向,顯示出國家正通過頭部民企推動技術突破,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 例如DeepSeek以低成本模型突破國際技術壁壘,也印證了政策層對「軟硬協同」創新路徑的肯定。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雖然此次會議的官方內容截止傍晚五點還沒公佈,但是作為歷來涉及民營經濟座談會的核心,公布更多的制度保障、減稅降費和融資支持政策都是探討的核心問題。文章預判,隨著此次會議的召開,政策上,將實施系統性減稅降費政策為企業切實減負,強化多元融資支持解決企業資金難題,激發企業投資活力;制度上,也或將搭建公平、公正、透明、可預期制度框架,保障民營企業依法平等獲取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各類市場競爭,充分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提升民企國際競爭優勢。四、錨定「雙碳」目標,引導民企綠色可持續發展此次座談會上新能源領域企業代表顯著增多,這積極呼應了中國大陸國家提出的「雙碳」戰略目標。通過政策引領、示範帶動等多種方式,鼓勵民營企業積極投身綠色技術研發創新、加大綠色產業投資佈局,加快生產運營方式綠色低碳轉型,推動民營企業在踐行社會責任的同時,培育新發展動能,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五、全面積極應對全球化挑戰此次參會的企業,絕大部分都有著佔比相對較大的海外業務。而在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調整的背景下,積極推動民營企業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也是高層釋放的信號之一。支持和鼓勵民營企業立足廣袤大陸國內市場,深挖內需潛力優化產品與服務;同時,推動其高水平「走出去」,加強國際合作,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作,有效分散市場風險,提升產業鏈整體韌性和抗衝擊能力。

習近平拉企業家救經濟! 座談會居然出現「這位老闆」
美中貿易戰正打著如火如荼,美國總統川普不斷出招,加上中國大陸的經濟一直復甦乏力,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17日在北京舉辦民營企業座談會,聽企業家們發言並發表講話,而在央視畫面出現的與會企業家中,居然出現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是否顯示他已被「放出冷宮」,將在AI賽道大顯身手,全球關注。由於習近平過往風格,就是較少與民間企業家同台,這次由官方媒體直接播放活動畫面,顯示大陸官方的態度,將會以民間企業作為提振經濟的強棒,而出現在畫面裡的企業家,也會是下一波的重點扶植產業。影片中出現有發表談話的人,包括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以及隔壁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今年的春晚以人形機器人跳舞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小米創辦人雷軍等,可見下一部會以新能源汽車、消費性電子、以及機器人為重點項目。其他還包括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韋爾股份董事長虞仁榮、奇安信董事長齊向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等。儘管影片中沒發言,但卻第一個出現的是阿里巴巴的馬雲,因為馬雲在2020年,在其王牌產品「螞蟻金服」上市敲鐘僅剩48小時前,馬雲在上海公開演講批評政府後,公司上市進程被緊急暫停,而後馬雲也很少公開露面、看似雲遊江湖,後續集團事務交給共同創辦人蔡崇信。蘋果已宣布會在中國大陸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給中國大陸蘋果用戶的AI,其實相對於目前全球火爆的Deepseek,阿里巴巴在AI領域上才是老大,只是相對低調,今年1月29日,阿里雲通義千問旗艦版模型Qwen2.5-Max發布,在多項公開主流模型評測基準上都得高分。

馬斯克太忙hold不住?比亞迪「天神之眼」搶先升級 特斯拉股價嚇跌5天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股價自2/4累計大跌16%,外界擔心其執行長馬斯克工作太繁重,無法專心經營好公司所致。馬斯克除了主導政府效率部(DOGE)對聯邦政府查帳外、帶領財團出價收購AI新創公司OpenAI,還要面對勁敵比亞迪的強力挑戰。比亞迪11日宣布與DeepSeek合作,讓特斯拉股價當天大跌逾6%,連5個交易日收黑,市值累計蒸發逾2000億美元。比亞迪將與DeepSeek一起開發自駕技術,將「天神之眼」(God’s Eye)輔助駕駛系統,作為售價10萬人民幣(約台幣45萬元)以上車款的標準配備。顧問公司Sino Auto Insights創辦人塗樂(Tu Le)表示,和DeepSeek的整合非常重要,「這讓比亞迪重新站穩主導地位。」低成本車型有助於拉開比亞迪和競爭者的差距,因為其他人還沒有在低價車上提供自動駕駛服務。Oppenheimer分析師Colin Rusch及其團隊表示,特斯拉最近在加州和歐洲的電動汽車需求呈負增長趨勢,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在整個行業中日趨成熟。除了比亞迪,Alphabet旗下Waymo已在德州奧斯汀和加州舊金山等地區提供自駕計程車服務。但特斯拉目前計劃6月才可能推出自駕計程車。摩根士丹利認為在帶領自駕車走向商業化的過程中,將演變成特斯拉、比亞迪和Waymo的三國鼎立局面。Oppenheimer認為自駕技術落後會限制其獲利能力,並指出馬斯克收購OpenAI的目的,只是想讓外界忽略特斯拉目前要面對的各種挑戰。截至收稿,特斯拉回升2.44%,收至336.51美元。馬斯克的資產與特斯拉的命運密切相關,2025年至今已縮水540億美元,但馬斯克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淨資產高達3780億美元。

比亞迪全新智駕系統「天神之眼」登場 新台幣45萬元車款就標配
大陸新能源汽車霸主比亞迪發表全新高階智慧駕駛系統「天神之眼」(DiPilot),能達到在高速公路、交流道、匝道、市區道路、山路以及鄉間小路的自動駕駛效果,人民幣10萬元(約新台幣44.9萬元)以上的車型全列為標配。比亞迪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天神之眼高階智駕可實現全程高速0接管。」根據陸港媒體報導,比亞迪將新推出的「天神之眼」智慧駕駛系統配備 5 顆毫米波雷達、12 顆光學影像鏡頭,以及12顆超音波雷達的感測系統,透過結合3種不同類型的感測器,分為3個不同版本,能滿足單一系統的不足之處。據了解,比亞迪旗下共21款車型都將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其中,售價為人民幣20萬元(約新台幣89.9萬元)、15萬元(約新台幣67.4萬元)、10萬元車型全系列標配,人民幣10萬元以下車型多數搭載,而最高等級版本主要搭載於仰望車型。不僅如此,比亞迪宣布旗下「璇璣架構」將導入Deepseek的AI人工智慧技術,透過Deepseek的學習及推理能力,應用於改善自動駕駛的效率,提升自動駕駛的安全性。王傳福指出,2025年將成為全民智慧駕駛的元年,他認為在未來2至3年,汽車智駕將成為「和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不可少的配置」。他也呼籲供應鏈繼續擴大產能,「推動全民智駕」。比亞迪在2024年繳出銷售427萬輛的成績,擠入全球汽車品牌集團銷售第5名,展望2025年,比亞迪年銷售目標為500萬輛。對此,比亞迪近期也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包括在東南亞市場設立工廠、入門電動車款Atto 3進入韓國市場等。不過在中美關稅戰陰霾下,11日陸港汽車股走弱。比亞迪A股收報329.9元,跌0.07%,但過去1周上漲近20%、1年來累計大漲8成;比亞迪港股收報327.8港幣,跌0.73%。

提新車不到1個月慘被10歲男童燒光光 家長雙手一攤:無力賠償
中國大陸近日頻傳有小孩闖禍,先是四川內江資中縣於30日大年初二發生爆炸意外,有名小孩往下水道投放鞭炮,導致地面被炸出一個大坑,週邊車輛紛紛被炸翻,由於都是豪車,男童家長可能因此傾家蕩產,豈料山東菏澤有名網友也出面爆料,在春節期間,他剛買了不到一個月的比亞迪旗下方程式豹豹,被一孩子玩火點燃,直接被燒光,他已和肇事方父母見了面,對方卻表示無力賠償,他正考慮是否起訴。據陸媒報導,邱姓網友稱,自己的比亞迪旗下方程式豹豹8,頂配總共花了人民幣40多萬元(約新台幣180萬元),1月10日他才剛提車,豈料1月30日晚間,他將車停在社區外的路邊,等他下樓時,看見路邊有圍觀人群,「喝了頓小酒準備回家,一下來,人群都在圍觀,我說我車咋能招人稀罕?過去一看,剩了一地的殘骸」,他到現場時車子已被燒完,車上所有的證件也被燒得一干二淨。邱先生表示,當他抵達現場時,警方已在車旁尋找車主,經調查,是個10歲左右的小孩在車週邊點煙火,把垃圾桶點著,最後車子遭殃。經過調查,由於這起事故不屬於車輛自燃,有直接的第三方責任人,邱先生在和保險公司的溝通中被告知,無法獲得理賠「現在我正在和律師溝通,從公安部門調取相關的調查資料,進一步和保險公司交涉。」邱先生表示,2月8日下午,他已經和男童的父母見了面,對方承認此事是其孩子所做,但表示無力進行賠償,他正在考慮是否起訴。

MG端新菜1/大滿配策略直搗消費者的心 HS恢復銷售再「新增3優勢」
「MG HS 1.5T恢復正常銷售。」中華車(2204)導入並代工的MG在盡全力克服、協力廠積極參與下,旗下熱銷車款HS1.5T旗艦版終於獲得主管機關認可,這個好消息不僅為近年迅速竄紅累積3萬車主的MG品牌打了一劑強心針,也讓眾多等待的車主放下懸著的心,更像一道曙光照進台灣國產市場。政府在去(2024)年7月30日發布「國產車自製率」新制,針對包括「陸資與國際品牌合資者」、「陸資併購之國際品牌者」、「國際品牌在中國大陸廠生產者」及「中國大陸品牌者」4類型車廠,須配合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承諾且逐年提高,上市第一年15%,上市第二年25%,上市第三年35%;對於新制上路前已販售的車款,則要求首年20%,到2026年8月須達35%自製比例。受影響車廠除MG、Hyundai外,外界傳言的福特六和、比亞迪、奇瑞、吉利等品牌的新車導入計畫亦未能倖免於難。在新制宣布不久後,MG Taiwan立刻採取「MG4電動車暫停接單,MG HS和ZS限量接單」的因應措施,不僅將品牌銷售政策迅速對外說明清楚,更調整產線編成確保工廠端運作正常,另針對已入手的車主確保後勤服務不中斷,同時也表達支持政策之立場,多項危機處理措施,不僅將短期衝擊降到最低,也努力擴張未來生存空間。雖然2024年市場用車需求趨緩,但是在自製率新制上路前,MG每月交出破千輛的掛牌數,以黑馬之姿躍進前3名品牌銷售排名,MG HS更擊潰同級對手,問鼎國產中型休旅王。即使2024年汽車市場銷量減少,但是MG人氣依然相當旺,同時在台銷售累積3萬名車主支持(圖/MG Taiwan提供)。在後半年經歷自製率新制的衝擊下,2024年MG仍以15,622輛、年增13.3%的成績,擠進品牌第9名;HS更賣出10,694輛,進入年度汽車銷售榜第7名,顯見MG大滿配策略奏效,在消費者心中仍占一席之地,也改寫國產車市版圖。這次MG Taiwan正式宣布,中華汽車與正新輪胎、友聯車材、六和機械等多家協力廠商共同克服難關,在2025新年之初,端出一盤「HS 1.5T恢復正常銷售」的新菜,為什麼會說這是新菜?因為這不僅有大滿配的優勢,更是完全符合原廠規範、政府核可,同時加入中華汽車、MG Taiwan對台灣消費者的承諾,盼能再次帶來能擄獲消費者的好滋味。在2025新年之初,MG Taiwan宣布HS 1.5T恢復正常銷售(圖/MG Taiwan提供)。

挽救下滑銷量? 特斯拉改款Model Y中國正式開賣3月交車
為阻止銷貨下滑以及比亞迪、小米等大陸車企步步進逼,美國電動車巨頭特斯拉(Tesla)10日起,在大陸市場推出煥新版Model Y,預計3月份開始交車。這對公司成長是利多消息,但投資者的期待恐仍不僅於此。此次推出的兩款新車型分別為後輪驅動首發版、長續航全輪驅動首發版,售價分別為人民幣(下同)26.35萬元及30.35萬元,較舊款調漲近2萬元。根據外媒報導,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表示,Model Y在微信的官方推文5分鐘內瀏覽度就超過10萬,引發民眾關注。特斯拉銷售人員表示,儘管新款Model Y較現行款式漲價,首日訂單仍出現搶購潮。現行款Model Y價格逾24萬元,目前提供1萬元優惠及5年免息方案,但新車訂單仍較舊款更受歡迎。儘管推出新版 Model Y 有助於實現此目標,憑這款車並不足以滿足增長需求。特斯拉還計劃在 2025 年初推出一款低價車型,預計起價在 3 萬美元或以下,這將為特斯拉開闢更大市場。中國乘聯會統計,2024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車量超過91.6萬輛,占特斯拉全球交車量的一半。其中,大陸市場銷量達65.7萬輛,年增8.8%。特斯拉市占率已現隱憂,市場分析,隨小米、華為等本土品牌陸續推出電動車產品,特斯拉將面臨更大挑戰。儘管市場整體走勢疲弱,特斯拉近期股價表現相對穩定。10 日特斯拉僅微跌 0.05%,收每股 394.74 美元,而標普 500 指數和道指分別下跌約 1.5% 和 1.6%,市場也因非農就業報告較預期強烈許多,削弱聯準會降息的可能性。

日本電動車銷量倒退嚕三成 比亞迪「低價+降價」銷量超車豐田
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JADA)及日本輕型汽車協會連合會(JMVA)在9日公布2024年日本國內純電動汽車(EV)銷量,雖然日產(Nissan)汽車以3萬749輛位居首位,但年減44%;比亞迪(BYD)賣出2,223輛,不僅銷量年增54%,更首次超越豐田(Toyota),該公司僅銷售2,038輛,年減30%。根據日經中文網報導,2024年純電動乘用車在日本國內銷量降至5萬9,736輛,年減33%,時隔4年再出現衰退情形。不僅如此,純電動汽車的銷售比例也跌破2%,在主要發達國家中墊底。日產汽車占日本國內電動車銷量40%,不過主力的輕型車Sakura銷量減少38%,降至2萬2,926輛,另一款電動車Leaf也減少48%,主要是因為現行產品自2010年推出後,僅在2017年大改款,產品力已跟不上時代。而豐田首款量產純電動汽車bZ4X銷量僅增加10%,為1,012輛,由於bZ4X價格為550萬日圓起(約新台幣114萬元),相對偏高,因此並未引起消費者關注;本田(Honda)在2024年夏季已停止生產註冊車中唯一的電動車「本田e」比亞迪在2023年進軍日本,2024年在日純電動汽車銷量達到2,223輛,雖然不及領先的日產和三菱(Mitsubishi)汽車,但達到進口純電動車首位的特斯拉(Tesla)40%左右。比亞迪在日本銷售主力車款是轎車「海豹」,也就是特斯拉Model 3同級距的競爭對手。比亞迪發言人表示,比亞迪將小型純電動汽車「海豚」限量版售價調整為299萬日元起(約新台幣62萬元起),也獲得不少消費者關注。至於韓國品牌在日本市場的表現,現代(Hyundai)汽車的電動車銷量增長24%,為607輛,主要是推出主力車型Ioniq 5改款和Ioniq 5N等新車,預計今年春季將推出低價的小型純電動汽車,加強在日本的銷售力度。而美國品牌特斯拉在日本銷量年增3%,達到5,600輛,除了2023年9月升級的主力車型Model 3降價30萬日圓(約新台幣6.2萬元)外,加上推出零利率貸款購車優惠,也吸引大量車主選購,預計特斯拉最快會在2025年銷售Model Y改款。

CES新風口/輝達攜手Toyota打造未來車 黃仁勳「自駕車時代來臨」
全球最大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於台灣時間1月7日至10日於拉斯維加斯盛大開展,其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的開幕演講引起關注,他宣布,「與豐田汽車(Toyota)達成合作,共同打造全新自駕車隊。」黃仁勳表示,輝達提供3款開發自駕車的電腦,包括用於即時運算的NVIDIA DRIVE AGX車載電腦、用於訓練AI模型的NVIDIA DGX系統、用於模擬與生成合成數據的NVIDIA Omniverse平台。每個公司皆可能與NVIDIA合作,使用1至3個電腦。而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豐田汽車將採用NVIDIA DRIVE AGX Orin系統單晶片(SoC),打造下一代車輛,同時搭配NVIDIA DriveOS作業系統,替車輛帶來提供先進駕駛輔助功能。除了既有的合作夥伴Waymo、特斯拉,還有即將合作的豐田以外,比亞迪、捷豹路虎(JLR)、理想汽車、Lucid、Mercedes-Benz、蔚來汽車、Nuro、Rivian、Volvo Cars、Waabi、Wayve、小米、極氪汽車(ZEEKR)、Zoox等,也在使用NVIDIA DRIVE加速運算技術來開發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及自駕車。黃仁勳在演講中提到,「自駕車時代來臨,汽車業將成為最大的 AI 與機器人產業之一。」他也預期將是第一個數兆(multi Trillion)美元的機器人產業。他也指出,隨著車輛需求成長,NVIDIA預期在2026年,汽車垂直業務可成長至50億美元。消息一出也帶動豐田股價,今(8)日開盤價3,050元,盤中一度衝高到3,093元,至截稿時落在3,073元,漲幅0.69%。

疑失控後高速闖紅燈!比亞迪「撞飛貨櫃車」瞬間解體 驚悚畫面曝
大陸廣東省河源市昨(3)日發生一起死亡車禍,一輛白色比亞迪(BYD)高速闖紅燈後,與一輛正常行駛的貨櫃車相撞,導致比亞迪瞬間解體、化為碎片,貨櫃車則翻覆在一旁。經查,比亞迪的駕駛當場身亡,大貨車內的2人受傷,無生命危險,詳細事故經過仍在調查中。根據陸媒《中國新聞周刊》、《新浪網》報導,這起事故發生在3日上午9時40分左右,當時一輛比亞迪疑似失控,高速闖過紅燈直衝十字路口,撞上一輛正常行駛的貨櫃車尾部。從監視器畫面可以看到,貨櫃車的車身尾部被撞飛,側翻在馬路上,肇事的比亞迪則瞬間爆成碎片,汽車零件散落一地,難以辨識出原樣。有目擊者表示,「駕駛闖了紅燈,我當時就在他旁邊等紅燈,卻有一個白色的影子直接從我眼前飛過去,嚇得我腿都軟了」。對此,不少網友質疑,「塑膠做的嗎?碎成這樣?」、「然說速度是快了點,但不至於碎成這樣啊」、「幾十噸的貨車撞飛那麼遠,沒有任何車子扛得住,看樣子時速超過120」、「一個正常的駕駛者,不會在接近路口處開目測時速達到200公里的速度,即使正常路面也不會開這麼快的速度,很可能這輛比亞迪電動汽車出現失控,人無法控制汽車,導致如此的慘烈」。報導指出,警方在當天通報,比亞迪司機當場死亡,車內無其他乘客;貨櫃車內2人受傷,無生命危險。

Honda、Nissan展開合併談判 國內業者強調「不影響在台業務」
日本兩大全球汽車集團本田(Honda)與日產(Nissan)在23日宣布啟動合併談判,目標明(2025)年6月達成協議,三菱(Mitsubishi)也有望加入。集邦(TrendForce)表示,若3家車廠順利合併,當務之急將是整合各自的資源以節省開支,利用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以及加快電動車計畫。而在台灣部分,台灣本田及裕日車也強調,「在台灣業務完全不受影響。」據TrendForce統計,2023年本田集團和日產集團的汽車銷量分居全球第7和第8名,但在2024年前3季的集團銷量排名中,比亞迪已超越日產成為第8名,緊追在第7名的本田之後。除了銷量壓力,本田和日產集團最焦慮的仍是電動化速度。TrendForce預估,2024年本田和日產在包含純電動車(BEV)、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燃料電池車(FCV)和油電混合車(HEV)的電動車市場占比皆低於5%,面臨在BEV、PHEV領域落後Tesla和中國車廠,於HEV市場也難和豐田匹敵的窘境。TrendForce分析,本田和日產合併將衝高整體汽車銷量,2025年將挑戰第三大集團Hyundai-Kia的地位,但在電動車領域,短期內合併將反映資源整合,而非銷量提升。目前兩家車廠的電動化目標不盡相同,本田初期改造油車平台生產電動車,作為過渡方式,以加速在中國市場投放BEV,計畫2040年實現BEV及FCV的全球銷售占比達100%。日產則聚焦e-POWER混合動力技術,規劃到2030年所有新車型均搭載e-POWER或純電動力。三菱汽車雖在銷量上的貢獻有限,但三菱集團擁有電動車核心零組件如電機、逆變器等製造能量,藉由三菱汽車維繫供應鏈關係,應有助於新公司發展電動車。由於三方皆有專有技術及特點,整合將有一定難度且需要相當時間。然而,盡快提出新的電動化方向,包括加快下一代電動車平台的推出,將是完成合併協商後的重要任務。至於本田與日產是否會影響在台灣市場狀況?根據掛牌數顯示,台灣本田累積前11月銷量達23,698輛,雖然目前排名車市品牌第4名,但與去年同期相比卻衰退11.8%。台灣本田表示,「目前台本沒有得到總社相關資訊,在台灣業務也完全不受影響。」而裕隆集團(2201)旗下裕日車所代理的Nissan前11月累積銷售17,397輛,與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5.3%。裕日車也提到,「目前裕日車與日產相關業務合作一切正常、不受影響。若後續有任何更新,我們會隨時向各位說明報告。」

NISSAN與HONDA合併時程曝光! 明年6月正式合併
鴻海(2317)集團搶併日系車商的計劃失利,日本兩大車廠本田(HONDA)、日產(NISSAN)23日下午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合併方向,兩家公司已正式簽署經營統合備忘錄(MOU),力拼在明年6月敲定合併協議,經營合併後依然保留各自品牌,但未來人事將由本田主導。根據《每日新聞》等日媒報導,本田社長三部敏宏、日產社長內田誠與三菱汽車社長加藤隆雄在日本時間23日下午5點共同出席記者會,三部敏宏宣布進入業務整合協商時強調,為了讓兩家公司在移動出行的轉型中成為領導者,有必要採取大膽的變革。本田和日產都明確表示,將由本田任命新公司社長與大部分董事。換句話說,整合將由本田主導,而日產明顯將成為被拯救的一方,由於日產是三菱汽車大股東,三菱也宣布,將在明年1月底前決定是否參與業務整合討論。報導稱,本田和日產計劃透過成立單一控股公司,將各自公司納入旗下進行整合,並於明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確定具體框架和投資比例,而新公司預計在2026年8月於東京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這兩間日系車商加速整併的主因,除了鴻海搶親外,美國特斯拉和中國比亞迪等新創企業正在擴大影響力,大大改變了汽車產業的動態。報導也引述了日產員工的看法,對於由本田擔任新公司高層來進行改革,滿懷期待,本田員工則表示,兩間公司合併其實是為了努力拯救日產,不過合併但對日產高層來說恐難掩失望,認為公司實際上是被本田吞併,據了解,日產近幾年財務表現不佳。針對這起合併案,市場人士指出,本田和日產要在短短6個月內達成協議的障礙非常大,兩家公司都需要整合工廠、重組零件供應鏈,因此其實兩家公司內部都存在對合併持謹慎態度的聲音,談判能否繼續順利進行尚不清楚。不過也有市場分析師認為,若本田和日產成功納入三菱汽車,將打造出全球第3大汽車集團,合計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僅次於銷量1123萬輛的豐田集團,以及923萬輛的德國福斯(Volkswagen)集團。至於曾涉特別背信罪被日本起訴、2019年棄保潛逃的日產前執行長戈恩(Carlos Ghosn)稍早指出,本田和日產因為產品相似,在日本政府的壓力下只能進行合併,他認為,就算兩間企業合併也難以發揮效應。NISSAN與HONDA合併時程曝光。(圖/翻攝自X)

本田、日產將於2025年6月正式合併 三菱明年決定是否加入
針對本田與日產汽車的合併計畫,目前已於23日正式進入經營統合的協商階段,雙方也完成基本合意書的簽署,目標是在2025年6月達成最終協議正式合併,此舉有望誕生全球銷量第三大的汽車集團。而三菱汽車則於明年第一季度決定是否要加入合併行列。綜合日媒報導指出,目前本田與日產雙方計劃於2026年夏季之前設立控股公司,將兩家公司同時納入旗下,新公司的領導權將由本田主導,社長人選預計從本田提名的董事中產生。此外,控股公司的董事會中,本田將提名過半數的成員,以確保主導地位。雙方之所以會有合併想法,主要是為了應對全球汽車市場格局的劇變。隨著電動汽車(EV)和自動駕駛技術的興起,以及軟體開發的重要性不斷增加,美國特斯拉(Tesla)和中國比亞迪(BYD)等新興企業迅速崛起,這些都對傳統汽車製造商構成巨大挑戰。面對技術開發所需的高額投資,本田與日產希望通過統合分攤研發成本,提升經營效率,從而增強在市場中的競爭力。目前本田、日產及三菱汽車工業的領導層共同前往經濟產業省和國土交通省,報告統合協商的最新進展。三菱作為日產的最大股東,雖尚未明確表態,但計劃於明年年初決定是否加入新聯盟框架中。報導中也提到,日產近期因美國市場銷售不振,業績惡化。而本田計劃透過供應混合動力車(HV)及在其他領域展開合作,協助日產渡過難關。同時,三菱的加入可能進一步壯大新聯盟的實力,形成與豐田汽車集團分庭抗禮的局面,並對日本國內汽車產業的供應鏈產生明顯影響。此外,台灣電子代工巨頭鴻海精密工業(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也曾提出收購日產的建議,並透過收購法國雷諾(Renault)所持有的日產股份來進行談判,但日產選擇了與本田合作。

日本車界破天荒! 傳本田、日產談合併成「全球第3大汽車巨頭」
日產(Nissan)汽車深陷財務危機,前陣子宣布裁員9,000人、降低全球產能20%、出售持有的Mitsubishi股份以及延遲新車型的推出,不過近期卻有不同發展。根據日經新聞17日的報導顯示,本田(Honda)將和日產展開合併協商,預計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甚至也將納入三菱汽車(Mitsubishi)。由於比亞迪等中國車廠的入侵以及特斯拉的猛烈出擊,眾多車廠的銷量也受到影響,因此本田、日產為了降低開發成本、加速車款生產,考慮朝向「合併」的方向前進。本田和日產在17日發出聲明,並未證實日經的報導,僅提到「報導內容並非是各自公司所宣布的」,同時也在各自聲明中表示,「如同今年3月宣布的,本田和日產會充分利用彼此的優勢,研究未來合作的各種可能。」本田社長三部敏宏18日也表示,「尚未敲定任何事項」,但是並未否認這種可能性。與法國雷諾有交叉持股結構的日產汽車今年股價崩跌40%,市值為82億美元。本田的市值為440億美元。兩家公司若結合,會是飛雅特克萊斯勒與PSA在2021年締造520億美元合併案、創造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規模合併案。本田和日產分別為日本第二和第三大車廠,僅次於豐田。現階段本田市值6.64兆日圓(約新台幣1.4兆元),日產市值1.53兆日圓(3,237億元),若兩大集團成功合併,將是繼2021年飛雅特克萊斯勒(FCA)和PSA集團以520億美元合併成立Stellantis以來,汽車產業最大的一筆交易。不僅如此,若本田、日產合併,汽車2023年銷量將超過800萬輛,會躋身全球第3大汽車製造商,但仍低於豐田1,120萬輛和德國福斯920萬輛。

油商傷腦筋!電動車銷量3年增3倍 專家:中國汽油消耗每年下降逾4%
中國汽車市場不過從2021年開始,中國電動車和油電混合動力車的銷售量已增長3倍,更比2020年增加近8倍之多。有專家預測,中國汽油消耗量每年可能會下降4%至5%。目前全球石油產量近五分之一流向中國,不過中國人對電動車的熱愛,將導致對汽油的需求顯著下降,而汽油占中國石油消費的25%。有專家預測,中國汽油需求將以每年4%至5%的速度下降,換算到2040年,中國汽車市場對石油的需求將從目前每日350萬桶驟減至100萬桶。觀察中國市場,中國本土電動車品牌發展快速,以比亞迪為例,旗下純電和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車型吸引大量消費者,即使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依然使用汽油,但使用量明顯下降。隨著能源車型購買比例的增加,也意味著石油將面臨無法改變的市場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