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業
」 華航 星宇航空 航空公司 航班 航空業
華航新董總揭曉工會表態!支持基層出身高星潢 反對「他」當總經理
華航(2610)今天(10日)召開董事會,通過由現任華航總經理高星潢出任董事長,台灣虎航董事長陳漢銘擔任總經理。高星潢畢業於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民國 75 年進入中華航空,在華航服務近 40 年,從基層一線單位做起擔任空服員,77 年成為華航第一期自訓機師,完訓後經歷副機師、正機師、檢定機師、教師機師等職,92 年加入管理團隊,歷任助理總機師、總機師、航務處副處長、處長及資深副總經理,飛行機種包括 A300-B4、A300-600R、A340、A330、747-400 等;110 年 3 月接任總經理,推動整體營運優化,提升競爭力,資歷完備且充分展現對航空經營的專業,113 年帶領華航攀上 65 年來營運高峰。陳漢銘為英國伯明罕城市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及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建築系榮譽學士,105年起擔任華航董事,熟稔集團運作及航空公司治理;109年出任華航關係企業台灣虎航董事長,擦亮台灣航空業的新世代品牌,帶領台灣虎航在112 年及113年繳出亮麗成績,同時成功從創新板轉為一般板上市,為國內唯一低成本航空公司寫下新頁。華航表示,致力企業永續經營及勞資關係和諧,新的管理團隊將為華航開創嶄新氣象,持續擘劃機隊規模,穩健布局客貨運航網,邁向更高的里程碑,領先亞太,展翼全球。對此,華航工會表示,推舉的二位勞工董事,今天在會議中對於由基層出身的高星潢擔任董事長表示支持;至於總經理的人選,工會則表達反對意見。華航工會指出,工會向來主張,華航的領導階層應具備完整的華航基層歷練,且願意站在員工的立場思考。這不只是經營管理的基本之道,更是維護勞動權益、確保華航永續發展的關鍵。這幾年,基層出身的謝世謙董事長與高星潢總經理,聯手打造了新華航,反轉世界局勢的逆境,凝聚前所未有的勞資共識,創下有史以來最佳的營運績效。然而,現任虎航董事長陳漢銘,從未當過一天華航員工,甚至也非虎航基層出身。陳漢銘先生是否清楚的理解基層員工的困境,以及面對挑戰時能否明確做出以華航利益為最優先考量的決策?對此,工會抱持著憂心的態度。過往空降酬庸的華航管理階層,大多無視基層員工心聲,以致造成了2016年及2019年的二場罷工,相信社會大眾對於當年華航員工起而抗爭的過程,仍是歷歷在目。我們要的不是「酬庸高層」,而是能夠理解航空業基層從業人員辛勞、願意改善勞動環境、有能力帶領華航持續成長的領導者。但如今府院的人事安排,要工會如何期待從沒擔任過華航員工的外部人士可以真心為華航這塊招牌無私的付出?過去,錯誤人事決定,已經讓華航付出太多慘痛代價,我們不同意華航再度淪為政治運作的犧牲品!華航的未來由華航人決定,工會認為企業未來的發展應重視內部員工的意見。工會一定積極捍衛基層員工的權益,並強力監督外來人事安排。若外部人士來到華航後,有任何侵害華航員工利益、或是損害華航長久以來建立的基礎,工會必定為了全體員工權益及華航的永續發展,重回抗爭路線。

花蓮拚觀光!攜手航空業者推優惠 2天1夜機加酒僅2700元
北迴鐵路、蘇花公路去年因0403花蓮大地震嚴重受損,重創花蓮觀光產業,經花蓮縣政府積極向民航局爭取,開通台北往返花蓮定期航班,即日起再聯手航空業者以及旅行社,推出機加酒2天1夜行程方案,每人最低只要2700元,希望藉此突破交通障礙,提升旅客走訪花蓮的意願。花蓮對外交通長期仰賴蘇花公路及北迴鐵路,台北到花蓮單趟車程至少花費2.5小時,蘇花公路去年因強震造成邊坡不穩,每逢大雨道路就會坍方封閉,土石流也會溢流至下方鐵路,造成火車被迫停駛,影響旅客至花蓮出遊的意願。縣府為突破鐵、公路時間與環境限制,爭取民航局開通國內定期航班,其中,立榮航空去年12月26日起,每天有台北往返花蓮航班各2班次,每班航線只需40分鐘,大幅縮減交通時間,縣府觀光處再攜手航空業者與旅行社,推出「天天有北花航班遊花蓮」機加酒優惠專案。觀光處指出,機加酒專案價格最低2700元起,合作旅宿包括花蓮太魯閣煙波大飯店、福容大飯店花蓮館、花蓮煙波大飯店及瑞穗天合國際觀光酒店等,且方案提供多項彈性加值服務,如前往機場包車接送、其他星級飯店代訂或多樣化特色體驗活動,替旅客打造獨一無二的旅程。觀光處長余明勲表示,機加酒專案陸續從2月底開跑後會持續展開,旅行社業者每月也會檢討行程內容,適時推出新的遊程吸引遊客到花蓮,未來也會結合鐵路推出遊程,旅人搭飛機抵達花蓮後,再搭火車深度走訪縣內小鎮,欣賞不同的景觀並體驗地方人文氣息,帶動地方觀光產業發展。

美航空業差點又見悲劇! 西南航空客機降落時「險與私人飛機相撞」
美國西南航空一架客機日前準備在芝加哥降落時,有一架私人飛機突然衝出跑道,所幸機師及時讓飛機上升、在空中盤旋,才未釀出慘案。對此,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透露,該私人飛機未經授權就進入跑道,目前當局正在進一步調查釐清。根據《CNN》、《WGN TV》報導,事情發生在當地時間25日上午8時50分左右,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2504航班原先是從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起飛,即將在芝加哥中途機場著陸時,一架私人飛機闖入跑道,西南航空客機緊急拉升後,越過了私人飛機,最終安全降落。依據FlightRadar24資料顯示,涉事的私人飛機為龐巴迪挑戰者350(Bombardier Challenger 350),計畫飛往田納西州諾克斯維爾。從LiveATC.net音檔紀錄可以得知,當時塔台指示私人飛機向左轉至「4L跑道,穿越31L跑道並在31C跑道前等待」,飛行員回答說「好的,左轉至2…呃,4L,穿越22或13C,Flexjet 560報告」,塔台便立即警告:「不是,Flexjet 560!穿越31L跑道,在31C跑道前等待」。報導指出,西南航空機長隨即將飛機拉升,避免撞上私人飛機。而在事後,西南航空發言人也說到,機組人員遵循了安全程序,且航班未發生事故著陸。對西南航空而言,沒有什麼比乘客和員工的安全更加重要。由於華盛頓上個月29日才發生嚴重空難,一架美國航空客機與一架黑鷹直升機相撞,造成67人喪命,也讓當局十分重視飛安問題。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說到,該私人飛機在未獲管制人員批准下,擅自進入跑道,聯邦航空管理局及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正在調查此事件。

恐影響飛安!遭控金門醫療專機「無除冰裝置」 安捷航空提告:惡意抹黑
安捷航空自2023年1月起,在金門縣駐地備勤共計執行緊急醫療後送147趟次,但日前卻有民眾爆料,指稱備援機沒有「機翼除冰裝置」,若機翼因低溫結冰,恐有飛安疑慮。對此,安捷航空今天發出聲明澄清,強調所有飛行皆符合合約及民航法規,此次惡意指控已嚴重影響商譽,更玷汙衛生局清白,安捷也將尋求法律途徑。最近,有位在航空業界服務的呂姓讀者向媒體爆料,目前金門負責醫療後送的醫療專機(國籍編號B-86002),去(2024)年11月4日降落金門機場時,因左側主輪爆胎,至今無法執勤,已超出合約規定的30天待命期限。而另一架備援機(國籍編號B-86001)則是沒有裝上「機翼除冰裝置」,質疑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對此,金門縣衛生局在本月22日回應,去年11月,具除冰裝置的履約航空器因特殊狀況重落地,導致主輪受損,目前正進行維修中,衛生局已要求加速修復作業,以利儘速投入任務。有關航機派遣及飛安之規定,安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均會配合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及國內飛安法規辦理,未來也會加強與衛生福利部及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的溝通,共同為提升緊急醫療送的品質而努力。而針對這起爭議,安捷航空聲明指出,他們自2023年1月駐地金門承攬緊急醫療後送服務以來,所有任務執勤都嚴格遵守民航法規及合約規範,目前進駐金門的醫療專機,都配有除防冰裝置,至於該架飛機去年底回落金門機場發生爆胎意外,為確保飛航安全,義大利原廠已來台灣完成修復工作,預計2月底至3月初完成適航作業,重新駐地備勤。關於目前支援的備用機(國籍編號B86001),安捷航空說,將依照飛航作業管理規則第64條規定,「航空器無防除冰裝備者,不得於已知或預知之結冰天氣情況下飛航」,不得且從未違法冒險執行後送任務。安捷航空提到,西部三離島的空中緊急醫療後送計畫在2022年重新招標,當時金門已經兩度流標,救命服務資源恐陷入空窗期,安捷是抱著救火心態,在完全符合資格的條件下,參與該案投標。安捷2023年進駐金門後,因考量冬季變化、低溫來襲,航路偶有結冰的可能,即使原始合約並未要求,仍立即採購配有除防冰裝置的全新飛機,並於2023冬季前改派進駐金門。安捷航空強調,政府在三離島推動緊急醫療駐地專機計畫以來,安捷是唯一額外提供備用機的廠商,隨著今年3月同款新機抵台,將有第2架裝有防冰裝置的全新航空器投入支援金門的緊急醫療後送,升級提供「1架駐地機+2架備用機」的服務,超越合約規範。此外,目前其他2個離島使用的航空器,不僅沒有備用機,更未具備防除冰裝置,在低溫天氣照常載送病患,飛安問題更令人憂心。安捷航空表示,曾有同業質疑安捷使用的機型影響醫療後送效率,稱金門前業者使用的Phenom 300噴射機型,速度及時間可快上1倍,但根據衛生主管機關統計數據,安捷執行緊急後送任務的平均時間為188分鐘,前業者為180分鐘,兩者僅相差8分鐘,並無明顯落差。而過去須安裝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ABP)儀器的病患轉送,前業者每趟任務時間均超過240分鐘,而安捷則平均199分鐘完成,效率明顯提升。安捷航空說,服務金門至今2年多,常遭其他有意進駐金門的同業匿名惡意中傷抹黑,安捷已在去年12月提起告訴,特別是此次的惡意指控,已嚴重影響商譽,更玷汙衛生局清白,安捷將尋求法律途徑,絕不容許有心人士將金門民眾的健康福祉當作惡質競爭的工具。

想轉行快看!2024年薪資排行榜公開 這行業月薪破10萬穩坐第1
年後有不少人想換工作,有的想要更高薪資或更好的職場環境,行政院主計總處17日公布台灣2024年各行業薪資排名統計結果,由「金融及保險業」以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高達10萬元再度搶下第1;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譚文玲表示,金融業2024年業績表現亮眼,有豐厚獎金外還會替員工加薪,薪水自然高於其他行業。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2024年各行業薪資排名統計結果,奪下榜首的「金融及保險業」,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達107,348元,比去年還多了9.27%,足見金融業在2024年業績多驚人,不少銀行、保險公司有好成績後,大多有替員工加薪,發放獎金也不手軟,因此薪資能穩坐第1不意外。薪資排行緊追在「金融及保險業」之後的就是「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受惠AI大潮,薪資水準大幅上升,來到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達102,150元,同樣突破10萬元,比去年增幅7.88%;譚文玲說明,AI發展蓬勃,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已成為台灣重要產業之一,半導體到IC設計公司的員工薪資都有感成長。第3名則是「電力及燃氣供應業」,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有96,669元,年增率僅0.08%,看出該行業薪資成長空間有限。另外,譚文玲提到,「運輸及倉儲業」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來到65,305元,年增5.40%,表現不俗,最主要是國人2024年常常出國玩,航空業業績非常好。在各個行業中,「批發業」則因為台灣製造業出口回溫,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達57,472元,比去年增加6.73%。不過「住宿及餐飲業」仍處於低薪,每人每月平均總薪資34,322元,年增幅度僅1.00%,在所有行業中為增幅最小。

美國7天爆發2起空難事故 航空專家:飛機其實還是很安全
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於29日晚間發生美國陸軍(US Army)的黑鷹(Black Hawk)直升機與一架民航客機在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上空撞機意外,造成兩機67人死亡。後續費城又傳出有醫療專機墜機的空難事件,至少造成7人死亡。接連發生2起空難,讓人再度懷疑起飛安,但有航空專家表示,飛機其實還是個安全性很高的通行方式。根據《天空新聞》報導指出,其實除了美國外,在過去幾個月內,全球就發生數起重大空難,2024年12月,短短四天內就發生2起空難,分別是阿塞拜疆航空(Azerbaijan Airlines)航班在飛往格羅茲尼(Grozny)途中遭俄羅斯飛彈擊落,造成38人死亡;幾天後,濟州航空(Jeju Air)一架航班在韓國木浦機場(Muan Airport)降落時失事,造成179人罹難。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空難的發生,並不代表航空業變得不安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研究顯示,2018年至2022年間,商業航班的致死率約為每1,370萬名乘客中有1人死亡,遠低於過去幾十年的統計數據。例如,1968年至1977年間,每35萬名乘客中就有1人死亡,顯示航空安全技術已大幅提升。英國皇家空軍(Royal Air Force, RAF)前飛行員肯納德(Paul Kennard)表示,儘管空難新聞總是引發關注,但這些事故極為罕見。肯納德強調「與其擔心搭飛機,不如擔心開車前往機場的旅程,因為那比飛行更危險得多。」根據英國道路事故統計,截至2024年6月,英國因交通事故喪生人數達1,607人,相當於每天約有4人死亡,而鐵路事故的致死人數則僅為10人。白金漢郡新大學(Buckinghamshire New University)航空與安全學院高級講師馬可(Marco Chan)表示,飛行中最危險的兩個階段是起飛與降落。「起飛時,發動機運行在高功率狀態,而油箱幾乎是滿的,飛機重量極大,任何機械故障都可能產生嚴重影響」、「降落時情況也類似,機身必須在短時間內降低高度並穩定觸地。」相比之下,飛機進入巡航高度後,風險大幅降低,因為空域較為開闊,且飛機機械負擔減少。被問及「機上那裡安全」時,馬可表示,從統計數據來看,飛機後部的座位較為安全。這是因為飛機發生意外時,機尾通常是最後受到衝擊的部分,因此生還率較高。此外,保持安全帶繫好也是降低受傷風險的關鍵。馬可特別提到,2024年5月,新加坡航空(Singapore Airlines)一架班機因氣流顛簸導致乘客死亡。由於這類突發事件通常無法預測,因此乘客應在全程保持繫帶,以降低風險。而在華盛頓特區空難發生後,就有專家開始檢視美國空中交通管制(Air Traffic Control, ATC)的現況。航空業分析師蓋辛(Sally Gethin)表示,美國的空管系統「嚴重老化」,仍然依賴類比技術,且面臨人員短缺的問題。儘管如此,肯納德仍認為,美國並不比其他國家更危險,因為該國航班流量極高,自然事故發生的機率較大「美國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系統,除了商業航班,還包括軍事與私人飛行,因此統計上來看,事故率較高是正常的。」另一方面,某些機場的地形條件會增加飛行風險。例如,尼泊爾的加德滿都機場(Kathmandu Airport)因地勢崎嶇,被視為較具挑戰性的機場。但這並不代表這類機場更容易發生空難,因為飛行員在進入這類機場前,需經過額外的專業訓練,以確保飛行安全。而為何專家還是認為「飛機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主要來自三個關鍵因素:飛行員與機組人員的嚴格訓練飛行員需定期接受模擬訓練、技術評估及健康檢查,遠比道路駕駛員的標準更高。先進的維修與檢查制度每架飛機在起飛前都需經過詳細檢查,即使是最低成本航空公司,也需符合與大型航空公司相同的國際安全標準。飛機設計的高冗餘性現代飛機幾乎所有關鍵系統都設有雙重或三重備援機制,即使一部分系統失效,仍可繼續安全飛行。空難後的影響與改進每當發生重大空難,航空業都會進行深入調查,以確保類似事件不再發生。例如,2019年兩架波音737 MAX客機失事後,全球航空機構加強了對新型飛機的認證標準,並要求所有相關機型進行系統升級。馬可強調,這種不斷改進的機制,使得飛機比任何其他交通工具更安全「當發生事故時,航空公司、飛機製造商和監管機構都會採取行動,以確保未來的飛行變得更安全。」

女被通知繼承「1600萬遺產」…她不認識死者 險以為詐騙
現今社會無故獲得一大筆錢,很難不懷疑是詐騙,加拿大有一名女子格塞爾(Lorraine Gesell)近期被通知是一筆超過40萬英鎊(約新台幣1600 萬元)的繼承人之一,讓她不免以為是詐騙;直到聯繫格塞爾的機構解釋,這筆錢來自英國倫敦一名獨居老人霍森(Raymond Barry Howson),他是格塞爾已故母親的表親,並拿出詳細族譜她才安心收下。根據外媒《曼徹斯特晚報》報導,英國倫敦一名獨居老人霍森生前從事航空業機組員,收入比一般人高,也存下不少錢,但他一生未婚、膝下無子,在2021年9月某日過世,享壽85歲。霍森辭世後遺產被託付給專門追蹤法定繼承人的機構「Finders International」,陸續找到含格塞爾在內,分布全球的47名親屬,他們也將共同繼承超過40萬英鎊的遺產。格塞爾透露,收到通知當下,她跟家人都不太相信,因為全球詐騙事件頻傳,尤其當對方告訴她,「有個你不認識的人死了,而妳是遺產繼承人之一」她覺得聽起來像故事書才有的情節。不過在「Finders International」提供一份詳細族譜給格塞爾確認,且不用支付任何費用,她才相信這件事情是真的。從族譜中得知,格塞爾的母親是霍森的表親,而她的母親已故所以她才會成為法定繼承人之一。格塞爾稱自己從沒聽過這名親戚,如今收到這筆意外之財,打算用於裝修房屋,有剩餘的錢也會跟家人安排一次旅行。報導中,「Finders International」的負責人對此事件表示,其實這類跨國尋親案例不罕見,而找不到合法繼承人的話,這類無主遺產最後會全歸國庫所有;截至2024年12月底,英格蘭與威爾斯地區就有超過6000筆遺產無人認領。

美航空難67死「遭揭塔台超缺人」 1管制員負責2塔台工作
美國航空5342班機於當地時間29日晚間,在華盛頓特區羅納德雷根國家機場附近與一架美軍黑鷹直升機發生空中相撞事故,引發各界對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質疑與關注。這起事故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目前搜救小組仍在波托馬克河上緊急搜救。根據《CNN》的報導,美國航空5342班機從堪薩斯州威奇托市起飛,機上載有約60名乘客及4名機組人員。墜機前的錄音顯示,空中交通管制員驚呼聲在無線電通訊中清晰可聞,突顯事故發生的突如其來。目前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NTSB)已介入調查,分析事故發生的可能原因,包括飛行員是否遵循標準程序、航管指示是否清晰,以及直升機為何出現在客機進場航線上。航空專家亞歷克斯馬切拉斯(Alex Macheras)向《鏡報》表示,這起空難暴露了美國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壓力與人力短缺問題,「美國空中交通系統正承受巨大壓力,過去一年險些發生事故的次數激增,這起華盛頓空難再次凸顯系統漏洞。」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自2023年以來,為填補人力缺口已積極招募新員,但仍短缺數千名管制員。據《CNN》報導,截至2023年5月,FAA仍需3000名空管人員,去年雖錄取1512名新學員,但因退休及離職,流失人數超過 1,300 人,使人手短缺問題持續惡化。消息人士透露,事故發生時,雷根機場的空中交通管制員同時負責兩個不同的崗位,這種情況並不罕見。然而《紐約時報》指出,FAA 的內部報告顯示,當時塔台人員配置「未能匹配特定時段與流量」,引發外界對人力短缺與事故關聯的質疑。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也在社交媒體上對事故表達關注,質疑為何黑鷹直升機未能及時閃避客機,「飛機沿著正常航線接近機場,直升機長時間保持相撞方向,為何不選擇上升、下降或轉彎?塔台為何未及時發出明確指示?」隨著調查展開,美國航空安全與空中交通管制系統的問題再次成為輿論焦點。馬切拉斯表示,「這起事故勢必帶來根本性的改革,可能影響未來美國的空域管理方式,甚至改變飛行安全標準。」目前相關單位正積極調查事故原因,並尋求改善航空安全的解決方案。隨著美國航空交通量不斷增加,如何確保乘客與機組人員的安全,將是航空業與政府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據悉,雷根機場控制塔的工作人員配置率約為85%,28 個職位中已有24個被填補。然而這樣的配置是否足以應對繁忙的空域管理,仍是一個待解的問題。

川普狂罵拜登、歐巴馬!指控DEI是空難罪魁禍首 黑人航空組織反擊
美東時間29日晚間20時48分,載著64人的美鷹航空5342號班機於降落時,在機場附近的波多馬克河上空與1架乘載3名陸軍官兵的美國陸航UH-60黑鷹直升機相撞,導致2架飛機均墜入波多馬克河,數小時後有關單位發現28具遺體,並判定無人生還。對此,川普總統指控前任拜登政府所推行的多元、平等和包容(DEI)政策,是本次空難的罪魁禍首;黑人航空航天專業人士組織(OBAP)董事會主席則反駁稱,多元化招聘從未被歸咎於任何航空事故。據悉,該起事件是美國自2001年11月21日美國航空587號班機空難以來首起致命空難。事後川普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指控拜登政府推行的DEI政策,導致航空管制員的標準過於寬鬆。當記者要求提供證據時,川普回應稱調查才剛剛開始,並指責記者「過早下結論」,最後更將事故歸咎於美軍直升機機師。川普在記者會上聲稱,「我將歐巴馬的招聘標準從平庸改為非凡。你必須是智力最高、心智優越的人,才有資格擔任空中交通管制員。然而在我2016年上任之前情況並非如此......接著當我離開白宮,拜登接任後,他又將標準改回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低的水平。我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拜登、歐巴馬和民主黨卻把DEI政策放在首位。」對此,飛行員兼非營利組織OBAP的董事會主席加維(Tennessee Garvey)稱總統30日在白宮新聞發布室的言論「非常令人擔憂」。他告訴CNN:「多元化招聘從未被歸咎於任何航空事故,因此川普傳遞了錯誤的訊息,也導致關於多元化招聘的真正含義遭到誤解。」加維續稱,像OBAP這樣的組織之所以存在,是為了「替代表性不足的族群創造機會」。針對川普聲稱DEI政策降低了招募標準的說法,加維認為,這是他22年的職業生涯中,從未見過的事情,「你必須知道,這有非常嚴格的標準,特別是美國境內的航空業,因此非常安全。無論你的背景如何,也無論你是什麼膚色,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相同的培訓計劃。」他補充,這些機師的培訓計劃,都是為了確保飛行員和空中交通管制員「保持非常高水準的熟練程度和技能」,「從來沒有降低過任何標準,如果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這些年來標準提高了。」CNN指出,川普似乎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將空中相撞事件歸咎於聯邦航空管理局的「多元化推動」 。然而現任運輸部長達菲(Sean Duffy)也附和川普的言論,表示「我們只能接受最優秀、最聰明的人擔任安全職務,因為這會影響我們所愛之人和家人的生活。」

《年終獎金懶人包》國內企業年終獎金計算與發放,企業主與民眾8個年終獎金必知解答!
又到了年終獎金發放的日子了,不僅民眾關心,許多企業主或人事主管也頭痛,年終獎金該如何發放?年終獎金計算與發放時間?年終獎金扣稅嗎?年終獎金幾個月合理?悅活新知新聞網特別規劃了2024《年終獎金懶人包》,包涵:2025年各行業年終獎金計算、與最好的發放時間、及年終獎金扣稅嗎?勞基法是否強制企業發放年終獎金等8個年終獎金必知解答!一、《年終獎金懶人包》年終獎金8大最常問的問題年終獎金不僅是企業照顧員工的最佳表現方式,也是許許多上班族與勞工朋友們最關心的事,以下揭露2025年終獎金常見8大問題:1. 沒給年終違法嗎?根據勞基法施行細則10-2 條定義,年終獎金屬於「獎勵性給予」及「恩惠給予」。 因此,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是沒有法律保障受雇者向雇主請求的,也就是如果上班族或勞工朋友在一開始雇用時,應先與雇主談好並最好在簽訂雇傭關係(通過雙方契約約定,「被僱傭者」與「僱傭者」)契約上白紙黑字載明雙方雇用的薪資與年終獎金的約定,才能保障雇傭者的權益。2. 做多久才有年終?未滿一年年終怎麼算?做多久才有年終?未滿一年年終計算是不少人關心的,但在沒有約定下,受雇者未滿一年是無法向雇主強制要求年終獎金的,建議在雙方約定的工作勞動契約上載明年終獎金依年度工作時間比例進行計算及發放(年終發放最好也能載明發放時間),一般企業主大多能體會勞工的辛勞,多採用比例來發放。4. 做到12/31有年終嗎?根據勞動基準法第29條規定,事業單位於營業年度終了結算,如有盈餘,除繳納稅捐、彌補虧損及提列股息、公積金外,對於全年工作並無過失之勞工,應給與獎金或分配紅利。因此,如果員工於12月31日仍在公司任職,且當年度工作並無過失,理應符合領取年終獎金的資格,即使員工在12月31日後離職,企業仍應依法發給您年終獎金。不過,專家提醒在提醒:勞動契約要看清楚,並約定好雙方的薪資與年終獎金計算與核發方式。5. 勞基法是否對員工年終獎金有相關規定?根據台北市勞工局公布:雇主依民俗發給勞工的年終獎金,屬於勞工福利,發放之條件及標準,可以由勞雇雙方在勞動契約中約定,或雇主於工作規則中訂定。而勞基法有關獎金或紅利的規定是在第29條,這項規定只說明「企業如果年終結算有賺錢,應該給予員工獎金或紅利。」並未定義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員工年終獎金的權利來源,端看各公司的工作規則或勞動契約的內容,年終獎金性質是受公司當年度盈餘獲利狀況,分配給員工,屬勞基法第29條規定內容,應屬「獎勵」性質。6. 2024年終獎金什麼時候發?2024年終獎金何時發?年終獎金發放時間各家企業不盡相同,但大多數都會是在農曆年前發放,若以2025 年為例,有些公司在2024 年12 月底就開始陸續發放,基本上最晚應會在1 月24 日最後一個年前上班日入帳,好讓員工可以過個好年。7. 年終獎金計算機?年終獎金怎麼算?你2024年終獎金幾個月?是許多上班族與勞工朋友最想了解的,期待最大就是年終獎金怎麼算?因此,網路上搜尋出現了2025年「年終獎金計算機」,以下是台灣企業最常見的年終獎金的發放制度、計算方式:a. 按月計算:(工作月數/12 )x 完整年終獎金金額。b. 按日計算:(完整年終獎金金額/工作天數)x 到職工作天數。8. 年終獎金多少要扣稅根據財政部所得稅法網站公布:113年度薪資所得扣繳稅額表,薪資受領人如無配偶及受扶養親屬者,起扣標準調整為新臺幣(下同)88,501元。也就是:年終獎金只要超過 NT$ 88,501(含)以上(2024 年 12 月資料)就要直接扣繳 5 % 稅金。二、企業主/主管年終獎金規劃建議:員工年終獎金制度時,可根據不同的行業、公司規模和公司獲利來調整,但不同行業,會有不同的年終獎金規劃方式,以下是四點提供企業主/人事主管,在規劃年終獎金時的建議:1. 行業分析:不同的行業會有不同的年終獎金文化和可支配資金,以下是一些典型行業的建議:a. 製造業:通常公司會依照生產效能和年度績效來分配年終獎金。對於規模較大的製造公司,年終獎金可設為月薪的1-2個月,對於中小型公司則可能較少,視獲利情況而定。b. 科技業:科技公司通常較重視創新和員工貢獻,年終獎金可以基於員工個人績效和公司整體業績來分配。對於大公司,可能會有分紅或者股票期權的形式,較小的公司則會以現金獎金為主。c. 零售業與服務業:這些行業的年終獎金通常較為保守,與銷售額或客戶滿意度掛鉤。年終獎金的發放金額可能較低,但也會根據門市或服務質量的評估來調整。d. 金融業:金融業獎金通常較高,尤其是投資銀行、證券等高報酬行業。這類公司可能會以獲利的百分比來發放獎金,並且員工的年終獎金可能是薪水的數倍。2. 公司規模分析:不同規模的公司在資金運用和年終獎金的發放上有很大差異,人家說:選對行業,年終大不同:a. 大企業:通常會有標準化的年終獎金制度,可能會依照員工的職位、工作表現以及公司業績來分配。大企業的年終獎金通常較為固定,並且可能包含一些額外的福利(如旅遊補助或股票獎勳等)。b. 中型企業:中型公司會根據整體業績發放獎金,同時也會根據部門貢獻來進行區分。年終獎金的數額可能相對較為彈性,既有可能較高也可能較低,取決於當年營收。c. 小型企業:小型公司可能會受到預算限制,年終獎金數額較為不穩定,通常與公司利潤緊密掛鉤。如果公司盈利不高,年終獎金的發放可能較少,甚至可能以非金錢的形式(如額外假期、彈性工作時間)來回饋員工。3. 公司獲利情況分析:年終獎金的發放應該與公司當年的獲利情況相掛鉤。具體的發放方式可以根據以下幾點進行調整:a. 高獲利公司:如果公司獲利較高,可以選擇發放較為慷慨的年終獎金,甚至考慮不僅僅是現金獎金,也可以給予股票期權、分紅等形式的獎勳。這不僅能夠激勵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能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b. 中等獲利公司:對於利潤較為穩定的公司,可以根據員工的表現和部門的業績來進行分配,保持較為合理的分配比例,確保獎金能夠激勵到表現出色的員工。c. 低獲利公司:如果公司處於虧損或者利潤較低的狀況,年終獎金的發放應該保持謹慎。這時可以選擇較少的現金獎金,或者轉為其他形式的福利,例如額外的假期、培訓機會等,來減少對員工的財務壓力,同時保證員工的士氣。4. 其他考慮因素a. 員工個人績效:無論公司規模如何,績效考核都是年終獎金分配的重要依據。根據員工的工作表現來分配獎金能夠促使員工更加努力,也能確保公司資源分配的公平性。b. 獎金分配方式:年終獎金可以採用一刀切的方式,也可以根據不同層級或部門的貢獻來進行區分。不同的分配方式會影響員工的滿意度和對公司的認同感。【企業主管人事單位規劃年終獎金總結】 高獲利、大型企業:獎金數額大,且多樣化,可以包含現金、股票期權、額外福利等。中等獲利、中型企業:獎金較為穩定,根據績效與部門貢獻分配。低獲利、小型企業:獎金數額較少,可以考慮非金錢的福利或較小的現金獎金。三、2024年國內各行業年終獎金計算悅活新知新聞網條列出2024年台灣各大企業的年終獎金發放狀況範例,這些資訊反映了各大企業的普遍做法以及年終獎金的發放標準。但由於每年的公司獲利情況和營運狀況不同,年終獎金的發放會有所變動,因此,具體數額可能會有差異。以下國內各企業2025年終獎金計算僅供參考:1. 台積電(TSMC)2024年終獎金計算:台積電的年終獎金通常會依照公司營運狀況來調整,一般來說,台積電的年終獎金相對較為豐厚。根據台積電的規定,員工的年終獎金通常會是月薪的2到3個月(這是大致的發放範圍),並且有可能根據公司當年的營利狀況進行額外的獎勳。其他福利:除了現金獎金,台積電還會提供股票選擇權和員工福利。2. 鴻海精密(Foxconn)2024年終獎金計算:鴻海的年終獎金會根據營收和個人績效來決定,通常是根據工作表現和公司整體獲利來確定,範圍大約為1到3個月薪水。鴻海的年終獎金會有所浮動,且有時會受到季度或年度業績目標達成的影響。其他福利:鴻海也會提供其他福利,如住宿、健康保險等。3. 中華電信(Chunghwa Telecom)2024年終獎金計算:中華電信的年終獎金相對穩定,通常會發放2至3個月的薪水。由於中華電信是國營企業,因此其年終獎金比較固定且有保障。年終獎金額度與公司業績及員工的工作表現有關,績效優異的員工有機會獲得更多獎金。其他福利:除了年終獎金,中華電信還會提供優渥的員工福利,例如假期、退休金等。4. 統一企業(Uni-President)2024年終獎金計算:統一企業的年終獎金發放會依照年度業績及員工表現來決定。通常會給予1到2個月的薪水,並且可能會根據公司獲利的情況來進行調整。過去統一企業的年終獎金發放較為穩定。其他福利:統一企業會提供員工購物優惠、員工福利金等。5. 台灣大哥大(Taiwan Mobile)2024年終獎金計算:台灣大哥大的年終獎金通常會依照員工的個人表現和公司獲利情況進行調整。一般而言,員工的年終獎金大約是月薪的1到2個月。台灣大哥大在獎金分配上通常會有一定的彈性,且員工滿意度較高。其他福利:台灣大哥大除了年終獎金,還會提供其他的員工福利,例如健身房、健康檢查、休假等。6.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DELTA)2024年終獎金計算:據了解台達電2024年有部分員工的年終獎金有機會來到13個月,報導表示:市場變化快速,台達電為留住人才,自106年度起,依據公司營運獲利及團隊績效狀況,調整員工現金酬勞及獎金的發放方式,除當年4月先行發放「員工現金獎金」,另再提列新台幣17億4615元於8月發放作為「員工現金酬勞」,全年員工合計2024年終獎金範圍可能在2到4個月的薪水之間,可說是為了留住更多人才,釋出最大福利。7. 長榮航空(Eva Air)2024年終獎金計算:長榮航空的年終獎金會依照公司業績及員工表現來發放,具體數額一般為月薪的1到2個月。航空業在經濟景氣時期可能會提供較多的獎金,但在遇到困難時期則會有所調整。其他福利:除了年終獎金,長榮航空會提供員工專屬優惠機票、健身房等福利。8. 永豐金控(Fubon Financial)2024年終獎金計算:永豐金控的年終獎金根據獲利情況來調整,通常會發放大約1到2個月的薪水。在獲利較好時,還會有額外的紅利分配。其他福利:除了年終獎金,永豐金控還會提供員工額外的保險、健康檢查及退休金計劃。9. 全聯福利中心(PX Mart)2024年終獎金計算:全聯福利中心的年終獎金通常依照年終業績發放,範圍一般是1至2個月的薪水。這些獎金的發放標準會受到業績和員工表現的影響。其他福利:除了年終獎金,全聯也提供員工購物折扣、健康檢查等福利。【2024年終獎金懶人包總結】2024年終《對企業主》:台灣的各大企業年終獎金普遍會根據公司業績、員工個人表現以及行業特性來進行調整。大部分企業會提供1至3個月的年終獎金,而一些高獲利或上市公司則可能會提供更多的獎金或股票期權等額外福利。年終獎金的發放是員工福利體系中的重要一環,也是提升員工忠誠度和滿意度的關鍵因素。2. 2024年終《對上班族/勞工受雇者》:勞動契約要看清楚,並約定好雙方的薪資與年終獎金計算與核發方式,才能爭取自身權益,同時受雇者也應善盡自身工作本分,畢竟企業獲利,雇主才有收益發放年終獎金。

華航董座謝世謙辭世!總經理高星潢代理董事長 工會「2要求」拒空降酬庸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今(16)日上午於家中逝世,華航企業工會也發表聲明指出,謝世謙是華航員工最敬愛的大家長,聽聞噩耗,所有員工除哀悼外有更多的是不捨。謝世謙從華航基層做起,有營運本事,更是華航有史以來最善待員工的大家長,因此工會未來拒絕酬庸空降航空業門外漢領導華航,「我們不接受任何空降酬庸」,對此,華航指出,目前董事長職務暫由總經理高星潢代理。根據華航企業工會發布的聲明,謝世謙過往客、貨運經營管理經驗豐富,帶領華航突破疫情艱難,營運在疫後創下有史以來新高,他不僅對外有營運的本事,更是華航有史以來最善待員工的大家長,基層出身的他,深諳華航企業中潛在的次文化,謝世謙努力衝營收之餘,也大幅改變舊有的陋習,讓「公正文化」不再只是笑話。華航工會接著表示,不論是華航員工或是華航工會,華航在基層出身的謝世謙帶領下,已經回不去了,「我們無法再接受過去政府酬庸空降的航空業門外漢、或是沒有航空營運實務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官派學者來領導華航」,? 工會表示,未來董事長人選必須是「華航基層出身」且「願意照顧基層員工」,因為只有華航人才能真正知道華航的問題在哪裡,才有資格帶領華航、改革華航。華航工會代表華航全體員工喊話政府,「我們不接受任何空降酬庸」,若政府一意孤行執意走回頭路,為了華航的未來、為了全體華航員工的權益與福祉,將不惜再戰。據了解,華航在謝世謙的帶領之下,2024全年合併營收2038.74億元,創開業以來最高。對於謝世謙辭世,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也在第一時間表達惋惜與不捨,機師工會表示,謝世謙在2019年華航公司與華航機師此前不斷惡化的勞資關係與勞資爭議過程中,以總經理身分參與主導協商,最終與機師工會達成歷史性協議,順利結束爭議行為並簽下團體協約。謝世謙一改華航公司過往高度敵視工會與工會會員的強硬作風,更在日後接任董事長的5年多期間,陸續修補過往勞資間緊張關係,並試圖建立勞資之間難得的互信基礎,持續和工會及基層保持良好的溝通管道,機師工會對於謝世謙的辭世感到無限惋惜與不捨。就在謝世謙猝逝後,華航也發布重大訊息,由於謝世謙原為財團法人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在華航的法人代表,今日辭世後,法人代表將另行公告,目前董事長職務暫由總經理高星潢代理。

華航董座謝世謙猝逝享壽73歲 華航:是航空產業巨大損失
華航董事長謝世謙今(16日)凌晨因心肌梗塞驟逝,享壽73歲。華航下午發表聲明,表示謝世謙帶領公司迎來創立65年來的最佳營運表現,其辭世對華航及航空業而言是一大損失,並深切感謝他多年來的卓越貢獻。謝世謙近日因流感感到不適,昨日仍照常出席工作,代表公司與華航空企業工會簽署團體協約。雖然其時臉色蒼白、顯露疲態,未料今晨因心肌梗塞於家中辭世,消息震驚各界。謝世謙1979年進入華航,從財務員起步,歷經會計處、客運處等多個部門及分公司職務,並曾派駐海外擔任分公司總經理,累積豐富的航運經驗。2016年擔任華航總經理兼任華信航空董事長,2019年升任華航董事長。在任期間,他帶領公司度過疫情難關,成功推動營運逆勢成長。謝世謙擔任董事長期間,積極優化航網布局、提升產品競爭力,使華航在疫後實現史上最佳表現,2024年營收突破2,038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此外,他視員工為公司重要資產,任內完成多次團體協約簽署,調高員工福利,使華航蟬聯「幸福企業金獎」及「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在謝世謙的帶領下,華航屢獲國際榮譽,包括獲選美國《Global Traveler》「北亞最佳航空」及道瓊永續指數全球第一。他的領導不僅讓華航站上國際舞台,更為台灣運輸業樹立新里程碑。交通部長陳世凱深表哀悼,肯定謝世謙對華航與航空業的傑出貢獻,並表示其努力與成就將長存業界。目前華航總經理高星潢將代理董事長職務,公司營運將延續謝世謙的精神,為未來發展努力邁進。謝世謙的一生全心投入航空業,影響深遠。他的驟然離世,不僅是華航的巨大損失,更是整個航空界的惋惜,全體員工深切悼念,並向其家屬致以最誠摯的慰問。

帶華航挺過疫情低潮「像個桶箍」 董座謝世謙寫下史上最高獲利
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驚傳辭世,各界扼腕!謝世謙在華航一待超過40年,是華航基層員工一路做到頂的傳奇人物,他在2016年升任總座,2019年春節華航發生機師罷工時臨危授命接下董座,更在新冠疫情來臨時,帶領華航走過低谷,並在2024年交出華航成立以來最好的經營成績,拚命三郎的個性,說「把一生奉獻給華航」絕不為過。謝世謙在華航服務年資長達45年,從基層會計工作做起,再轉任營業行銷工作,曾擔任先啟資訊、華儲公司等關係企業董座,也曾派駐印尼、澳洲等地分公司,再一路當到總經理、董事長,要說有誰比謝世謙更懂華航,還真的找不到第二人選。謝世謙在2019年機師罷工期間,接下董座與工會談判,更能看得出他基層出身、知道基層的苦,也因為太懂華航,能夠「感同身受」談判,拉近雙方歧見。與謝世謙同事多年的華航主管就說,謝世謙當了一輩子的華航人,就因為「什麼都做過」,也就跟個拚命三郎一樣,凡事親力親為,某種程度更像個「桶箍」,緊緊拴住華航各部門。尤其是疫情期間,就當全球主要航空公司陷於低潮,甚至財務危機,謝世謙善用他在華航長期累積的經營經驗,善用18架貨機衝刺載貨,一舉扭轉航空業百年大禍,曾有人問他為何不把客運員工調去貨運幫忙,他笑說「把自己熟悉的事情做好,以後(疫後)就換他們上工了」,把員工放在對的位置,也讓華航員工相當感恩。謝世謙的精準判斷,除了一路走來的歷練,更因其扎實財會背景,對於成本掌控佳,加上豐富的輪調經驗,對華航各部門問題掌握清楚,大到購機、小至座椅設計,都能透過財會分析找出最佳方案,也因為他「太熟航空業了」,總能揪出藏在細節的魔鬼,除在疫情期間扭轉華航體質,更在疫情後交出驚人成績,獲利創下華航成立以來新高。秉持審慎態度戰戰兢兢,相信天底下沒有天天有好運眷顧,「務實」成為謝世謙一路走來不變的經營信念,甚至前一天都還與工會簽署團協,要為疫情後華航的脫胎換骨奠定最佳基礎,未料世事難料,如今撒手辭世,將留給所有華航人永遠的懷念。

麻疹疫苗一早就秒殺!醫點名「3行業」建議自費補打 這年前出生多數已有抗體
麻疹疫情升溫,不少民眾開始搶打麻疹疫苗。對此,醫師直言,1980年前出生的人,多數人曾自然感染麻疹,已具免疫力。小兒科醫師陳敬倫表示,平時診所自費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疫苗(MMR)都放到過期打不完,最近麻疹疫情升溫,一個早上就秒殺,詢問附近院所,通通一劑難求,連廠商也不能保證何時有貨,如果準備要去東南亞,或是非常焦慮搶不到疫苗,大概只剩公費MMR有機會打得到。陳敬倫說,如果你是育齡婦女(15-49歲)檢具近3個月內之德國麻疹抗體檢驗陰性報告者,可以到衛生所公費施打1劑MMR,注意,規定是德國麻疹抗體,不是麻疹抗體喔,病毒不一樣,但疫苗同一隻。小兒感染科醫師謝明君指出,1981年後出生的高風險族群(若無抗體)建議自費補打疫苗,第一是醫療工作者,特別是感染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等,第二航空業,第三旅遊業。謝明君說明,根據統計,台灣1981年以前出生的民眾大部份都有麻疹抗體,53歲以上多自然感染麻疹得到的抗體(終生免疫),43-52歲還有施打追加劑疫苗的部份抗體;反而是1981以後出生,26-42歲的民眾,無自然感染,且之前的疫苗保護力逐漸下降比較有風險。她也提醒,孕婦不可施打麻疹疫苗, 建議育齡婦女無抗體者,在備孕前至少1-3個月施打疫苗。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林口長庚小兒感染科醫師陳志榮認為,1980年前出生的人,多數人曾自然感染麻疹,已具免疫力,無需再接種疫苗,至於真正需要優先接種疫苗的是醫護人員、航空人員以及經常出國的人。

華航年終出爐! 6.6個月+14.5萬獎金創史上新高
2024年航空業景氣大好,其中華航業績更是創下歷史新高,2024年前3季獲利已經突破百億元。中華航空公司企業工會昨(7)日傳出,今年將發放6.6個月年終,還加發14.5萬元獎金,平均調薪3%,年終獎金再創新高,公司將於13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華航近日發布內部信件,宣布2024員工年終獎金平均達6.6個月,另加發定額獎金11萬元及激勵獎金3.5萬元,總計14.5萬元。同時,公司將為員工平均調薪3%,空勤人員也將依規定辦理晉支調薪。相關細則預計於1月13日董事會審議通過。華航表示,2024年在客貨運雙線發展下,業績創下歷史新高,公司今年也將以永續發展為方向,推動業績再創高峰。除了華航,長榮航空、星宇航空與台灣虎航也陸續公布年終獎金。長榮航空去年底宣布,今年年終獎金預計達7個月,高過前年6個月年終紀錄。星宇航空日前則公布年終獎金為2個月,並根據員工年資與職級調薪3.5%至5%。台灣虎航董事會已通過發放績效獎金3個月及激勵金額2萬元,去年發出平均年終達10.8個月,有望今年會更好,再創業績新高。

英國正妹罹患致命罕見癌症 摘「8器官」奇蹟抗癌成功
英國西薩塞克斯郡霍舍姆(Horsham)一名女子路易絲(Faye Louise),在2023年被診斷罹患罕見癌症,由於腫瘤破裂,癌細胞迅速擴散到她體內。在歷經一場大型手術後,醫生摘除路易絲體內的8個器官保住性命,她也因此得以重返職場。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路易絲最初因腹痛誤以為是生理期引起的不適,但經超音波檢查後發現卵巢腫瘤,確診為「腹膜偽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i),這是一種會在腹腔內形成果凍狀黏液堆積的罕見腫瘤。沒想到,由於腫瘤破裂,癌細胞已經擴散至她的腹腔,導致路易絲罹患罕見且致命的「假黏液性腹膜癌」(Pseudomyxoma Peritonei),經醫生診斷,路易絲的症狀比預期的更為嚴重,需立即進行手術摘除受影響的8個器官。醫生為路易絲進行長達11小時的手術,摘除了路易絲的脾臟、膽囊、闌尾、卵巢、子宮、輸卵管、肚臍、大網膜和小網膜,和切除部分肝臟,同時進行橫膈膜及骨盆刮除。手術後,醫生確認癌症跡象已完全消失,宣布路易斯抗癌成功。對此,路易絲表示「當聽到醫生告訴我已經康復時,那真是我收到過最棒的聖誕禮物」。路易絲花費1年的時間休養復健,隨後她重返工作,繼續擔任蓋威克機場(Gatwick Airport)的飛航簽派員。路易絲透露「這份工作需要耗費大量體力,但我熱愛航空業,很高興能夠回到這個崗位」。路易絲開心重返工作崗位,擔任飛航簽派員。(圖/翻攝自IG/@faye.louiseuk)路易絲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她為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籌款,還完成了布萊頓斯坦默公園(Stanmer Park, Brighton)「為生命而跑」(Race for Life)的慈善活動,為該慈善機構籌集資金,路易絲表示「我想告訴大家,即使經歷過創傷性或改變人生的事件,你仍然可以重新站起來,擁抱生活,並找到樂趣」。

濟州航空檢修遭爆料 2024上半年「維修延誤」居南韓航空業之首
南韓濟州航空7C-2216航班於29日上午9點從從泰國曼谷飛往南韓全羅南道務安國際機場,但是在降落時滑行出跑道撞擊圍欄爆炸,最終造成179人不幸罹難。事發之後,有多名自稱是濟州航空維修人員的網友表示,公司內部給予的維修工作量、工作環境非常的惡劣,甚至直言「隨時出意外都不意外」。而目前也有日媒爆料指出,濟州航空因維修而產生的延誤問題,也在2024年上半年位居南韓航空業中的冠軍。據了解,在職場匿名社群「Blind」中,就有多位自稱濟州航空內部員工的網友爆料,指稱航空公司的維修環境長期惡劣,技術人員平時基本就是超負荷工作,飛機維修質量根本難以保障。也有一名自稱是維修技術員的網友表示,維修人員的夜間工作時間長達13至14小時,除去僅有的20分鐘用餐時間外幾乎無休。該名網友直言「在這種極度疲憊的情況下維修飛機,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重大事故。」當中也有員工表示,濟州航空的技術人員承擔著比其他航空公司多1.5倍的工作量,且待遇遠低於行業標準。該名網友甚至嘲諷「濟州航空內流傳一句話『能在濟州航空熬過兩年,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下來。』」也有網友表示,濟州航空的飛機近來維修問題頻發,一名號稱是內部員工的網友提到,在事故發生前一天,一架國內航班因維修問題造成全日航班延誤,且峴港和富國島航班均因技術問題返航(Ramp Return)。而根據日本《中央日報》報導指出,根據韓國國土交通部的最新資料顯示,濟州航空在2024年上半年因「飛機維修」原因造成的班機延誤次數達到536次,是韓國航空公司中位居首位。其中國內航線344次,國際航線192次,延誤率達到1.01%,遠高於全體平均的0.64%。南韓其他主要航空公司如大韓航空(422次)、德威航空(315次)以及真航空(243次),濟州航空的維修延誤次數明顯偏高。報導中認為,如此偏高的數字,與濟州航空自2023年起增加飛機運行時間有直接相關。濟州航空在2023年執行約97,000次航班,僅次於大韓航空和韓亞航空,但維修延誤次數卻高達943次,超過任何其他航空公司。年度維修延誤率達0.97%,顯著高於全體平均的0.59%。疫情期間,濟州航空的維修延誤次數相對較低,2020年至2022年間延誤次數分別為63次、74次及43次,維修延誤率也僅為0.05%至0.12%。然而,隨著疫情後航空市場復甦,飛機運行頻率大幅提高,濟州航空的飛機每月平均運行時間從2020年的174小時激增至2023年的412小時,第三季度甚至達到418小時,導致機體疲勞度加劇,維修需求大幅增加。目前,濟州航空尚未對延誤增加的具體原因作出明確解釋,但已宣布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增聘38名維修人員,下半年再增聘27人,將維修人力擴充至約560人,以應對高密度運行帶來的維修壓力。

台股周跌367點!市場靜待CES 「老實樹」9日開講機器人概念股備戰
台股3日收在22,908.30點,再度失守23,000點,一周以來下挫367.38點,各類股幾乎盡墨,僅運輸類股上漲1.89%,包括貨櫃三雄、航空股等。法人分析,川普即將就任,留意美元爬升,不利新興市場;市場關注CES展帶來強心劑;大立光法說老實樹開講,留意是否會戳破機器人光學模組泡泡等;建議短多行情見好就收。永豐投顧指出,1月9日為大立光法說會,先前機器人題材氾濫,機器人各個機構零件都輪漲過,大立光身為光學模組龍頭廠商亦因此題材輪漲過。以大立光發言體系嚴謹實在的風格,可能會對尚未有出貨動能的題材澆冷水,留意機器人光學模組題材暫且消風。進一步觀察本周個股股價表現來看,「貨櫃三雄」反應美東碼頭若罷工,航商將調漲運價,長榮周漲2.43%、陽明周漲2.25%、萬海周漲4.57%。長榮航周漲2.84%,主因總統賴清德元旦談話拋出觀光小兩會,建議先由「台旅會」與「海旅會」進行協商;交通部觀光署則表態,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將依執行狀況滾動檢討,觀光署也重申,目前兩岸觀光旅遊相關規劃基礎上,相關準備工作均已就緒,兩岸觀光重起曙光,有利航空業者。CES展自1月7日至10日開展,市場關注輝達CEO黃仁勳演講及新產品問世,關注的新產品為Jetson Orin Nano Super機器人及將在 2025 年上半年推出支援人形機器人Jetson Thor、顯卡RTX 50系列 以及 Blackwell 系列出貨數量是否如市場所預期,期待輝達能為AI供應鏈帶來新的刺激動能。CES展後的下一個焦點-FOMC會議紀錄及非農就業,將影響市場情緒。1月9日 Fed將公布前次會議記錄,雖然Fed主席已在12月18日FOMC會議表明「 未來降息必須謹慎。針對川普所提議的經濟政策,目前尚不宜做出任何結論」,但是市場投資人總是抱有期許,希望能從蛛絲馬跡中獲取一絲樂觀希望,故不排除前次FOMC會議將澆熄因CES展所帶來的樂觀股市氛圍。1月10日美國將公布非農就業數據,若數據優於預期,顯示美國經濟強韌,則期待Fed 3月降息希望落空,總之市場依舊看重通膨相關數據,作為判斷2025年Fed降息的步調。永豐投顧指出,預期在CES展期間,市場將關注機器人、伺服器及顯卡新產品的上市,將帶動短多氣氛,但是1月20日川普即將上任及1月22日台股封關長假11天期間,美國科技股超級財報週展開,變數仍多,在封關前,市場資金見好就收也是符合投資人的心理反應,故預期短多行情延續性不長,建議見好即收。

日本兩大航空發聲! 旅客搭機有「這9類行為」 小心無法登機
日本航空(JAL)和全日空(ANA)公布了新的「客戶騷擾」政策,官方列出9種不恰當行為,包含言語騷擾、性騷擾、過度或不合理要求等,目的是要減少乘客對空服員的不恰當行為,最嚴重的情況下,騷擾者可能被趕下機並交由警方處理。綜合日媒報導,這兩間日本航空業者,為提供員工安心的職場環境,不再被旅客騷擾,共同發布「新方針」,包括言語辱罵、威脅行為、過分要求、身體攻擊、妨礙企業經營、擅自進入工作區域、欺騙、損害公司或員工信譽、偷窺或跟蹤等9類旅客騷擾行為。根據全日空航客戶服務推廣、客戶體驗管理副總裁宮下良子(YoshikoMiyashita)表示,推行上述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因缺乏明確標準而使員工難以應對客戶互動的問題,「這種情況給員工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導致一些人被迫休假」,包括日航顧客體驗推進部長上辻理香也表示,「希望我們兩間公司彙整的方針能擴及到其他公司,業界全體一起因應顧客騷擾」。全日空及日本航空指出,有騷擾行為的旅客會先收到警告,情節嚴重者可能會被拒絕登機,或是警察介入處理等後果,強調措施是為了保護員工,也維護飛行安全。另據全日空和日本航空2023年度總共掌握了約600件「顧客騷擾」案例,例如空服員在飛行途中提供飲料時,乘客以空服員弄錯飲料為由,朝空服員扔杯子。甚至還有民眾口無遮攔,在電話中罵客服中心的職員「笨蛋」、「無能」等。

職場性平!華航推出女性褲裝新制服 工作人員可自由替換裙裝、褲裝
中華航空1日正式推出女性褲裝制服,為職場性別平等立下重要里程碑。此舉不僅順應全球航空業趨勢,更為女性一線服務人員提供更多元且符合個人需求的選擇,華航在女性褲裝制服推出後,包括松山機場、桃園機場及高雄機場的運務員、票務人員與空服員,均可依個人意願及工作需求,自由選擇穿著褲裝或裙裝制服。華航表示,新推出的褲裝制服以工作安全與便利性為設計前提,並採用防靜電布料製作,以因應乾燥環境中可能產生的靜電問題。首批褲裝制服已於今年元旦起陸續發放,未來員工可依據執勤工作內容或天候因素,自由選擇褲裝或裙裝輪替穿著。現職空服員在試穿褲裝後表示,新制服在保留優雅端莊的同時,也讓員工在執行如蹲下取物、調整機上行李或俯身問候旅客等動作時,感覺更加俐落、安全。此外,對於經常執飛寒冷地區航線的空服員而言,褲裝更能提供保暖效果,增添舒適性。地勤人員同樣給予正面評價,指出褲裝制服材質舒適、剪裁合身,尤其在執行如行李作業或機坪督查等需要高靈活性的任務時,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及保暖度。華航表示,作為台灣航空業的標竿企業,長期關注員工需求與多元發展。此次開放女性一線同仁選擇褲裝制服,打破了過去以裙裝為主的傳統印象,讓員工能以更舒適、自信的姿態展現專業。褲裝與裙裝並行的設計,不僅延續華航的溫柔婉約形象,也彰顯了現代女性幹練有型的職場風範。華航指出,多元化的制服樣式,將讓員工以最佳狀態服務旅客,為乘客提供更貼心、更優質的搭乘體驗。這一舉措充分展現了華航對性別平等與工作環境改善的重視,亦樹立了航空業的新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