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
」 癌症 腫瘤 肺癌 患者 癌細胞
三總引進AI支氣管鏡導航 助肺癌診斷再升級
肺癌連續兩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每年約有1萬7千多人新診斷肺癌。胸腔切片是肺癌重要的診斷方式,不過傳統篩檢工具存在限制、影響診斷。現有AI支氣管鏡導航的輔助,醫師可利用即時影像和AI運算,精準針對病灶採樣,三軍總醫院的早期臨床試驗也發現,AI支氣管鏡導航有助於發現肺部早期病變「毛玻璃病灶」,為肺癌診斷再添利器。早期肺癌患者增 傳統篩檢工具有限制影響診斷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黃才旺醫師指出,肺癌盛行率的上升推測與篩檢的推廣,使早期患者增多有關。若醫師懷疑出現咳嗽、聲音沙啞等症狀的患者可能是肺癌時,通常會安排電腦斷層、X光等影像檢查,重度吸菸史或家族病史者則可在政府補助下接受肺癌篩檢。當發現影像異常,個案會被轉介至專科醫師門診,進一步評估是否需進行侵入性取樣或手術治療。黃才旺醫師表示,若患者腫瘤較大、屬於晚期,會透過電腦斷層切片取得檢體,作為後續治療策略的依據;靠近支氣管的「中央型腫瘤」,則可利用支氣管鏡或支氣管內超音波檢查和取樣,現今也有較新的支氣管鏡導航已投入應用。然而,目前肺癌診斷率約6至7成,黃醫師指出,原因是即便使用較為先進的支氣管鏡導航,檢查過程中患者的身體移動仍會影響採檢的準確性。病灶表現多元 三總研究揭「AI支氣管鏡導航」如何助力診斷隨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推廣、患者增多,醫師也發現病灶表現更多元,例如腫瘤更小、位置更深。三軍總醫院近期引進新一代「AI支氣管鏡導航」,並針對20位患者進行早期臨床試驗,比較其與傳統導航定位和電腦斷層定位的差異,患者涵蓋良性腫瘤、早期肺癌和其他癌症的肺轉移。結果顯示,AI支氣管鏡導航可揪出上述小型病灶,有望提升肺癌診斷率。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前,醫師會利用術前電腦斷層影像協助定位病灶。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林冠勳醫師說明,患者進行電腦斷層檢查時通常採平躺姿勢,但支氣管鏡檢查時姿勢改變,加上麻醉、插管及呼吸起伏會讓腫瘤在肺內產生微小移動,使電腦斷層與實際狀況出現誤差、影響診斷。AI支氣管鏡導航可經由醫療影像設備取得患者即時X光片,即使腫瘤移動,系統也可顯示腫瘤在電腦斷層上的原位置,並辨識、重新定位腫瘤移動後的新位置,再將x光片疊加、重組成即時的影像。早期病變的肺組織細胞,在轉變為實體腫瘤前一般結構排列仍較鬆散,不易被檢測發現。上述臨床試驗發現,在AI支氣管鏡導航的輔助下,透過X光片檢查也能成功揪出包括毛玻璃病灶在內的小型腫瘤,與混成手術室(Hybrid Operating Room)的高階影像相當,成為本次研究的一大發現。精準度的提升也為醫師提供信心,林冠勳醫師表示,AI支氣管鏡導航幫助醫師掌握腫瘤位置,確認染料或穿刺工具已到達腫瘤附近,可在標記腫瘤位置的同時確保安全的切除範圍,進而幫助降低患者未來的復發風險。支氣管就像迷宮!AI輔助規劃路線 深入肺部揪出病灶「一位患者腫瘤位在肺尖,且病灶較小,我們利用AI支氣管鏡導航,成功定位腫瘤並獲得診斷。」三軍總醫院胸腔外科住院總醫師陳映先醫師表示,肺部支氣管呈現樹根般複雜的分岔構造,因此醫師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前,會利用術前電腦斷層的影像進行路徑規劃,再根據路線將支氣管鏡送入病灶處。傳統支氣管鏡導航較少有即時的影像反饋,導航路徑可能未能達到較深處,如果病灶位於肺尖等深部位置,過去較不易發現。黃才旺醫師指出,AI支氣管鏡利用術中C-arm的影像即時重建地圖,並與術前患者的電腦斷層影像媒合,可提供相對更準確的路徑,讓支氣管鏡精準到達深處病灶,以此幫助提升診斷率。新一代系統助提升醫療效率 及早診斷利後續療程安排及早獲得診斷,有助於後續療程的安排,患者也能盡快投入治療。陳映先總醫師表示,透過肺部組織取樣進行診斷,若為惡性腫瘤但較早期,可及早手術切除;即使較晚期不適合手術,也可利用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尋找適合的標靶藥物或免疫治療。黃才旺醫師則指出,除了與混成手術室對接外,AI支氣管鏡導航也適用於多種影像設備,醫院運用現有的資源即可使用,不僅對患者而言是一大福音,對醫院而言,提升臨床操作的準確度和手術室運用效率的潛力也值得期許。 【延伸閱讀】早期肺癌手術可能只是第一步!醫:基因檢測+標靶治療有望大幅降低復發率EGFR標靶藥有副作用較低的選擇? 晚期肺癌化療、免疫、標靶藥副作用解析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425

113年十大癌症「肺癌蟬聯榜首」 蘇一峰:反核反到全民罹癌
衛福部公布11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其中榜首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最近表示,肺癌每年奪走超過1萬人生命,不禁讓他質疑政府「反核反而變成火力全開用肺發電」,更開轟「台灣有誰因為核能而生病過世嗎?反核反到全民肺結節長癌症」。衛福部最近公布113年國人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死因順位同112年,其中「氣管、支氣管和肺癌」則自110年起連續4年位居榜首。對此,蘇一峰在臉書發文表示,台灣人去年10大癌症死亡率中,肺癌再度蟬聯第一名,每年奪走超過1萬人的性命,這個情況不禁讓他開轟,「反核反而變成火力全開用肺發電,台灣有誰因為核能而生病過世嗎?」他更質疑,「反核反到全民肺結節長癌症,綠能賺到流湯,電費一直漲,環境與農漁業被綠電破壞,爽到了誰?」另據113年國人死因統計結果,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與肺炎居主要死因前3名,第4至第10名依序為「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蓄意自我傷害2(自殺)」;新冠肺炎(COVID-19)由第6名降至第14名,原第7名以下死因往前推升1名。衛福部表示,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4萬9479人,占總死亡人數74.2%;總死亡人數合計20萬1383人,較112年減少4192人,主要因新冠肺炎、糖尿病死亡人數減少。

棄核電中火卻全開 廖偉翔憂燃煤量暴增1.47倍健康風險增
立委廖偉翔今天指出,他調閱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煤資料,發現令人震驚的事實。檢視今年1月1日到5月16日,台中電廠總用煤量為353.9096萬噸,平均每天2.6022萬噸;但從5月17日核三除役後,到6月15日短短28天內,用煤量高達115.247萬噸,平均每天竟達3.8415萬噸,暴增了1.47倍。廖偉翔指出,這個驚人統計,絕非冷冰冰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加劇的空氣污染警訊,人民的肺就是代價!他痛批,當核三除役後,中火為補足電力缺口被迫火力全開,導致燃煤量大幅上升,正在讓中部空品雪上加霜。廖偉翔指出,衛福部日前公布最新「113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癌症已連續43年高居死因首位,去年有高達54,032人死於惡性腫瘤,平均每9分45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其中,肺癌死亡人數達10,495人,並已連續21年名列第一,蟬聯癌王。廖偉翔質疑當台灣關掉核電,不只關掉了發電機,也打開了空污的潘朵拉盒子,同時強調,肺癌與空氣污染的關聯早有醫學證據支持,當空污惡化,就是拿全民健康來換電,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他強調,政府所提出的「健康台灣」政策目標,是要將癌症死亡率在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但現行能源政策卻明顯與此背道而馳。「一邊說要顧健康,一邊卻讓火力全開、空污惡化,這不是自相矛盾,那是什麼?」。他嚴正呼籲經濟部與行政院應立即檢討能源政策,誠實面對「非核家園」的真正代價。廖偉翔要求政府,不應再以高污染的燃煤火力來彌補核電缺口;應重啟對安全核能的科學性、理性討論;更應將人民健康列為能源轉型的首要考量,不能讓能源轉型成為公共健康的災難以及被犧牲的附帶成本。廖偉翔重申支持穩定、乾淨、安全的能源,也相信台灣人民有權呼吸乾淨的空氣。如果我們的能源政策無法保障人民的基本健康權,就應該勇敢面對、調整方向。

最新國人10大死因出爐 癌症連43年居榜首!自殺再次入榜
衛福部統計處今天公布民國113年國人10大死因統計,死亡人數較前1年減少4192人,癌症蟬聯首位43年,年奪逾5.4萬條命,死亡率前3位仍為肺癌、肝癌、大腸癌,值得注意的是,時隔多年,自殺重回前10位。衛福部統計處科長呂淑君說明,113年死亡人數20萬1383人,死亡人數仍較112年減少4192人,整體死亡率下降2.3%,主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及糖尿病死亡人數減少。依死亡率排序113年十大死因依序為(1)惡性腫瘤(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事故傷害、(8)慢性下呼吸道疾病、(9)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蓄意自我傷(自殺),新冠由112年第6名降至第14名,原第7名以下死因往前推升1名。113年癌症死亡5萬4032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30.8人,10大癌症死因順位同112年,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癌、乳癌、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肺癌連續21年蟬聯癌症死因首位,呂淑君說,113年除攝護腺癌、卵巢癌死亡率上升,其餘均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自殺死亡人數首度增加到突破4000人,較112年增加164人。呂淑君表示,113年標準化死亡率除了肺炎、自殺上升,其餘均下降,其中以糖尿病、腎炎與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事故傷害降幅最明顯。◎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老爸長期在家抽菸!11歲兒竟患肺癌 媽媽嘆:沒想到讓孩子受苦
大陸一名11歲男孩近日因反覆發燒又咳嗽,就醫檢查出肺有惡性腫瘤確診肺癌,醫師一問才知,爸爸長期在家抽菸,讓他吸了數年二手菸。據媒體報導,該男童沒家族癌症病史,也沒接觸致癌物質,而爸爸長年在家中抽菸,他在密閉環境中吸了多年二手菸,目前男童正在接受治療。鄭州市一名兒科主任醫師說,兒童呼吸道發展不完全,對有害氣體抵抗力極差,長期吸二手菸,罹癌機率提升。媽媽說,以為抽菸只對大人有害,沒想到讓孩子受苦,如果能重來不會讓丈夫抽菸。據資料顯示,大陸吸菸者已超過3億人,有7.4億人暴露二手菸,而近73%的兒童在家庭或公共場所吸到二手菸。長沙市中心醫院胸腔外科、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袁躍西指出,預防肺癌要戒菸,也要避免吸二手菸,40歲以上者要定期做檢查,如果有反覆呼吸道感染、久咳不癒等要提高警覺。衛福部也曾指出,二手菸是分布最廣且為有害的室內空氣污染物,其會釋放出7,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約有93種為致癌物質,過去研究已證實,除會造成或加重幼兒氣喘、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呼吸道疾病外,且與兒童白血病、淋巴瘤、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肝母細胞瘤等癌症有顯著關係,也容易造成認知能力缺陷,其危害更甚於成人。◎提醒您:吸菸有害健康、吸菸害人害己。

5歲半男孩身高僅106公分…慘被確診矮小症 幕後元凶竟是爸爸
大陸重慶1名5歲半男孩身高僅106公分,檢查後被確診為矮小症。醫生表示跟爸爸經常吸煙有關係,孩子長期被迫吸二手煙會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不僅會影響身高,甚至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好在發現及時,越早進行干預對孩子身高的影響越小,建議爸爸為了孩子的健康盡量少抽煙。綜合陸媒報導,該名男孩今年5歲,身高僅106.3公分,去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矮小症。醫生表示,患者的異常跟爸爸經常吸煙有關係,孩子長期被迫吸二手煙會影響甲狀腺功能,造成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不僅會影響身高,甚至還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所幸發現及時,越早進行干預對孩子身高的影響越小。醫生也建議爸爸為了孩子的健康盡量少抽煙,「孕期的時候都知道戒煙,孩子大了就不能再忍忍。」曾有數據顯示,有72.9%的學生在家、室內、室外公共場所以及交通場所暴露於二手煙。充分證據表明,成人吸煙可以導致胎兒的生長受限、新生兒的低出生體重以及嬰兒猝死等。而兒童暴露於二手煙的環境,則可能引發以下各種疾病。1、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兒童支氣管發育相對比較直,煙霧裡的毒素很容易直接進入肺泡並積蓄在肺泡內。如果孩子每天長時間處於香煙的煙霧中,不僅容易患支氣管炎、細支氣管炎或肺炎,成年後患肺癌的危險也比沒有處於被動吸煙環境的兒童高3倍。2、易誘發氣喘研究發現,生活在二手煙環境中的孩子,發生氣喘性支氣管炎的機會比生長在無煙家庭的孩子高3至5倍。3、蛀牙二手煙會對兒童口腔菌群和乳牙發育的礦化過程產生不良影響,被動吸入二手煙的孩子,血液中可替寧的含量會大大提升(尼古丁吸進體內會轉化成可替寧),它們會使孩子們的乳牙或恒牙出現更多的孔洞。4、耳部炎症煙霧中的有害物質會直接刺激兒童的中耳黏膜,使中耳內分泌物和黏液增加、變稠,使咽鼓管不通暢。長期接觸二手煙,易致孩子患上中耳炎。如果你發現孩子常常扯耳朵,或是耳朵有流膿現象,應高度警惕患了中耳炎。5、影響智力發育可替寧是一種在尼古丁分解時所產生的物質,它可視為暴露在吸煙環境中的兒童血液所含尼古丁量的標誌物。科學研究發現,如果兒童血液中的可替寧含量不斷增加,閱讀、數學和推理能力就會下降;可替寧含量越高,孩子這方面能力的測試分數就越低。如果孩子長期暴露於二手煙環境,智商值通常會下降兩個百分點。6、睡覺打鼾吸煙會大大增加空氣中煙塵和傳染物質的數量,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易導致孩子扁桃體出現息肉,從而導致呼吸道狹窄,出現打鼾的現象。因為呼吸較費力,打鼾會嚴重影響兒童的睡眠質量,導致白天無法集中精神,甚至出現敏感、好動等表現。7、損害孩子的血管長期處於二手煙環境中的孩子,血液和尿液中存有一種影響血管擴張、導致血栓及炎症的物質。家人抽的煙越多,孩子處於被動吸煙的環境越惡劣,這種物質的含量就越高,對孩子血管造成的傷害也就越嚴重。 8、誘發惡性腫瘤科學實驗表明,惡性腫瘤發病率的上升,有三分之一以上與吸煙有關,主動吸煙與被動吸煙均會誘發癌症,而被動吸煙的兒童最易受傷害。在二手煙暴露水平相同的情況下,兒童血液中可替寧(尼古丁代謝產物)的含量是成人的1倍以上,而兒童尿樣中煙草所含的致癌物水平是成人的1.6至8倍。由於兒童的排毒能力遠遠低於成人,更易受到二手煙的傷害。

器官捐贈沒遺愛人間反變遺憾 受贈者們3年後全罹癌
日常生活經常能聽到,有不少人說器官捐贈是讓愛延續下去的一種方式,但並非每個逝世的人都能遺愛人間。知名移植外科醫師鍾孟軒近日在節目中分享,曾經有位捐贈者捐出器官,2、3年後受贈者全數罹患乳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是因為捐贈者。台北榮總移植外科醫師鍾孟軒最近上節目《醫師好辣》當來賓,該集內容與器官捐贈有關,他分享國外文獻過去一起捐贈器官的案例。一名捐贈者死後將器官捐贈出去,但隔了2、3年之後每位受贈者全都罹患癌症,且全部都是乳癌,連男性受贈者也不例外。經過院方進一步追查,才發現當初那名大愛的捐贈者,早在器官捐贈當時已經罹患乳癌,鍾孟軒表示,在做了基因比對後,他們發現乳癌來源就是那位大愛捐贈者。藉由這個故事,鍾孟軒直言,其實並非有心想要捐贈器官就能捐得成,還是要經過許多完整的評估,才能確保捐贈時沒有明確感染、沒有惡性腫瘤等問題,「他(捐贈者)才能夠有這個福分,我們大家才有這個福分,可以得到這樣子的一個愛心。」器官捐贈是指將腦死病人功能健全的器官或組織,經由無償捐贈的方式,移植給比對適合的病人,治療受贈者的疾病和延長生命的目的。而台灣還有針對器官買賣的法律,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器官是出於愛心的捐贈,不能有任何交易行為,違者可處6個月以上、5年以下有期徒刑。

「4種屁味」可聞出問題! 醫師:放屁有油耗味快就醫
放屁為人體正常生理現象,不過其氣味變化可能透露出身體的各種健康警訊。專科醫師指出,從飲食喜好及習慣到消化系統問題,都能在放屁過後,從味道中發現身體問題所在,因此提醒民眾別只是不停地忍住放屁的行為;其中最需要留意的是,屁味帶有「腐敗與油耗氣味」,這可能代表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建議盡快就醫檢查。打嗝、嗝氣、放屁都是常見的生理現象,也與腸胃道的氣體有關,不過放屁不僅有尷尬的聲音與臭味,尤其在公共場所放屁有時會造成社交困擾。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在臉書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發文直言,「放屁是反應腸道的健康警訊!」他建議民眾別一味忍住它,而是要從中「聞」出可能存在的健康問題。陳威智表示,若屁味有種「臭雞蛋味」,代表攝取過多蛋白質,例如紅肉、蛋、乳製品,導致腸道菌叢失衡、消化不良;若是飄出一股「臭酸味」,則是示警攝取過多加工食品,有腸道發炎、腸躁症、長期便秘的問題。若屁味「無聲無臭」,但一天放很多次,陳威智指出,代表民眾吞入過多空氣、腸胃蠕動加快,或者是壓力過大或暴飲暴食所導致。陳威智強調,若屁味甚至達到「腐敗+油耗味」,為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建議盡快到醫院檢查。衛福部南投醫院在官方網站公告指出,排便跟放屁臭不臭不能當作大腸癌診斷的依據,但是腸胃道蠕動型態改變的徵象,當腸道裡的狀態改變時,會以「放屁味道變臭」等形式來表現。南投醫院進一步說明,排便習慣改變或腸道蠕動習慣的改變,依舊是個警訊,若常常放臭屁及連環屁,且伴隨黏液、腹部脹痛、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可能是細菌感染、消化道出血或體內有惡性腫瘤的警訊。

17歲妹子買衣服試穿…店員看出端倪 一查竟長「27公分巨型腫瘤」
大陸廣東省17歲少女婷婷(化名)今年就讀高二,前段時間跟母親逛街買衣服,試穿褲子時被店員發現她的身形消瘦,肚子卻有點大。在店員提醒下,媽媽帶著婷婷去醫院檢查,結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因為婷婷的肚子裡竟然長了一顆巨大的腫瘤,直徑長達27公分。綜合陸媒報導,婷婷回憶,當時在試褲子時,店員用手摸了下她的肚子,然後就和媽媽說肚子有點硬,不正常。婷婷身材非常苗條,身高約160多公分,體重只有40多公斤,平時穿衣服看不出異常。到了當地醫院檢查,CT結果顯示,她的右腎有惡性腫瘤伴肝轉移可能,嚇得家長趕緊帶孩子到深圳求醫。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腎移植二科主任醫師胡紅星表示,「腫瘤已經到了肚臍的下緣,就是後腹直肌外側,這種情況需安全地把腫瘤切除,不要把腫瘤搞破,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由於患者體內的腫瘤直徑長達27公分,情況十分危急,必須盡快動手術,但腫瘤體積過大,幾乎占據整個腹腔,周邊器官也被嚴重擠壓,操作空間有限。經過多輪討論,胡紅星決定嘗試國外的「反L型」切口開腹策略,成功將腫瘤切除,「腫瘤切出來後,我們測量了大小有27公分,重量有2.435公斤,非常非常的大。」西安市中心醫院說明,腎腫瘤是泌尿系統常見腫瘤,大部分為惡性,約占85%,良性僅占約15%。腎腫瘤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因為腰部不適、血尿或腹部腫塊就診,超過50%的腎腫瘤是在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CT掃描或MRI等其他原因檢查時偶然發現。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提醒,腎嗜酸性細胞瘤早期症狀不典型,易被患者忽視,家長平時需要多關注孩子的體型、身體變化,定期進行體檢,才能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自體細胞也能治病? 細胞治療技術與規範一次看
您知道自體細胞可治療自身疾病嗎?衛生福利部(下稱衛福部)於2018年9月6日修正「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將共6項國外已施行、風險性低,或已於國內實施人體試驗達一定個案數,安全性可確定、成效可預期的細胞治療項目,明列為細胞治療技術納管,包含周邊血幹細胞、免疫細胞、脂肪幹細胞、纖維母細胞、骨髓間質幹細胞及軟骨細胞,開放治療的疾病涵蓋慢性缺血性腦中風、嚴重下肢缺血症、經標準治療無效之血液惡性腫瘤、實體癌、癒合困難傷口、大面積燒傷、皮膚及軟組織缺損、退化性關節炎及膝關節軟骨缺損、脊髓損傷等。雙重審查機制,確保細胞治療品質與安全為保障民眾接受細胞治療技術的品質與安全,衛福部透過雙管齊下的方式加以管理。首先,醫療機構須提出細胞治療技術施行計畫,經衛福部審查核准後,才可提供施行細胞治療技術的服務;同時,為監督細胞製備過程,衛福部委任「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針對細胞製備場所執行「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簡稱GTP)認可查核,唯有取得衛福部GTP認可的細胞製備場所,才具有細胞治療技術的細胞製作資格。截至2024年底,共有41家細胞製備場所通過GTP認可檢查。有衛福部的把關,民眾可以放心接受細胞治療,可至衛福部網頁(https://celltherapy.mohw.gov.tw/index.htm)查詢相關核准資訊,並和您的醫生討論治療方式,切勿隨意聽信坊間介紹或相信誇大不實的廣告。選擇經核准的細胞治療技術及醫療機構兼顧療效與健康保障。本文出處:《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1027期。【延伸閱讀】膝關節退化連跪禱都難!「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免開刀、解不適他車禍膝關節嚴重積水 「自體骨髓幹細胞治療」擺脫疼痛、恢復行走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275

小心「這些」癲癇警訊 規律作息與服藥是避免發病的關鍵
癲癇是一種腦部異常放電引起的「症狀」,不僅限於全身抽搐,許多患者可能只有短暫感覺異常或意識改變。奇美醫院神經內科朱庭瑩醫師指出,許多人不了解癲癇的多元表現,如短暫麻痛、味覺異常甚至只是瞬間發呆,都可能是大腦求救的警訊。若能及早發現並接受適當治療,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控制病情,回歸正常生活。短暫異常恐癲癇 腦波影像助確診根據統計,癲癇在全球的盛行率約為0.5至1%,臺灣約有10至20萬民眾罹患癲癇,且任何年齡層皆可能發病。癲癇的診斷需透過腦波檢查(EEG)與腦部影像(CT或MRI)確認,有些病人則需安排錄影腦波長時間監測。朱庭瑩醫師分享一個45歲男性案例,該患者初次就診時,主訴「一個多月前,斷續有左上肢麻痛感,伴隨味覺異常及上腹部不適感,每次約持續10多秒鐘,症狀就自行緩解」。醫師診察評估後,懷疑為右大腦局部癲癇發作,開立抗癲癇藥物,但其未檢查及回診。三個月後,因全身抽搐、失去意識被送到急診,檢查發現「右側額、顳葉惡性腫瘤伴隨腦水腫」,診斷為腦惡性腫瘤併發癲癇發作。急救「三不二護」 避免危及生命朱庭瑩醫師強調,一旦確診癲癇,正確的藥物治療與穩定服藥至關重要。癲癇藥不是有症狀才吃,必須穩定維持血中濃度,才能讓腦部保持平穩,若擅自停藥或漏藥,可能引發「癲癇重積狀態」,嚴重者需進入加護病房治療,甚至有生命危險。若親友出現癲癇發作,應掌握「三不二護」急救原則:不約束、不碰口、不餵食及保護頭部和呼吸道,若持續發作超過5分鐘,則應儘速送醫治療。規律服藥與生活 避免癲癇發作除了藥物治療,患者還需注意誘發因素,包括睡眠不足、熬夜、過度壓力、情緒起伏、酒精攝取與戒斷、發燒、感染、忘記服藥及閃光刺激等。朱庭瑩醫師建議,癲癇患者應建立規律作息、穩定情緒、避免單獨泡澡或高危活動,同時建立「服藥提醒機制」。【延伸閱讀】被食物噎到用手摳?遇到有人中風、癲癇發作怎麼辦?快掌握這些正確急救步驟老翁經常發呆、反應變慢 竟是腦中風引發癲癇惹禍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71

質子治療再進化!北醫引入腫瘤熱治療 增加癌症治療選擇性
北醫質子中心治療案例累積突破500例,北醫體系癌症醫療邁向嶄新里程碑。為強化癌症治療深度與廣度,6月起再添抗癌新利器,以質子治療結合新型腫瘤熱治療,兩者加乘開啟國內粒子治療全新篇章,可進一步提升晚期及復發癌症病人的治療成效,為病人提供多元且精準的治療選擇。昨(14)日記者會中回顧質子中心自2022年8月啟用以來的治療成果,同時也特別邀請罹患罕見脊髓神經膠質瘤的病友高先生分享他罹病後在醫療團隊照護下逐漸康復、重拾生活的心路歷程。突破500例!北醫質子治療展現豐富臨床實力臺北醫學大學吳麥斯校長表示,北醫體系在癌症醫療領域長期深耕,結合臨床與研究能量,推動精準且前瞻的癌症治療,北醫質子治療中心突破500例,不僅是醫療團隊與病友共同努力的成果,也象徵北醫體系在癌症照護上不斷精進的決心;未來將持續整合臨床經驗與研究資源,提供病人更安全、有效且具國際水準的治療選擇。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施俊明院長指出,北醫質子中心為少數設立於都會區的大型質子治療設施之一,累積豐富臨床經驗,兒童質子治療團隊更榮獲第25屆國家醫療品質獎(NHQA)傑出醫療金獎肯定。隨著質子治療日益穩定成熟,醫院同步引進新型腫瘤熱治療,可與質子治療整合運用,為病人打造更全面的治療方案。北醫質子中心暨放射腫瘤科李欣倫主任表示,質子治療因其高度精準的特色,特別適合治療位於重要器官密集度高的癌別部位,或靠近重要器官、神經、血管等關鍵易受傷害部位的腫瘤,如神經腫瘤、兒童癌症(如腦瘤、神經母細胞瘤、肉瘤等)、頭頸癌、左側乳癌(靠近心臟),以及無法手術切除的肝癌、攝護腺癌等。李欣倫主任指出,北醫質子中心成立至今年5月13日為止,已治療570位癌症病人,國內外病人比例約9:1,其中,國內病人來自北部地區約佔65%,也有病人自台東、台南、屏東北上求醫;國外病人以東南亞居多,其次為中港澳,甚至有病人遠從日本、澳洲、美國、比利時等國而來。治療癌別前五項為頭頸癌、兒童癌症、乳癌、攝護腺癌及肝癌,而以質子為主要根治性治療的鼻咽癌、顱內胚芽瘤、攝護腺癌,初步統計顯示,病人迄今的兩年無病存活率表現良好,且副作用發生率相對較低,呈現與國際治療中心接近的臨床成果。高惡性度膠質瘤非絕症 北醫質子治療帶來新希望其中,一名年約40歲的高先生初期因排尿困難,右腳無力抬起,短短一個月內病情急速惡化,走路會突然軟腳、跌倒,經過神經影像檢查發現罹患脊髓腫瘤,經切片確認是少見於成人期且原發於脊髓的高惡性度膠質瘤。經友院醫師轉介至北醫質子中心,共接受25次質子治療,脊椎的腫瘤逐漸縮小,雙腳功能逐漸恢復,原本需坐輪椅到醫院治療,最近僅需單側柺杖即可行動自如;儘管罹癌打亂生活節奏,他更加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學習煮飯給家人吃、說故事給女兒聽,看似日常的生活片段累積成支撐他的力量,高先生說:「想到孩子,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堅強。」北醫附醫小兒腫瘤科劉彥麟主任表示,兒童及年輕人的膠質瘤是源自中樞神經系統(腦或脊髓)膠質細胞的惡性腫瘤,分為高惡性度及低惡性度,而高先生罹患的高惡性度膠質瘤不常見於成年期以及脊髓部位,病程進展快速,治療需結合手術、放療與化療。質子治療可調控粒子射線在抵達特定深度後釋放能量,避免穿透及傷害腫瘤周遭的正常組織,搭配北醫新型的「高速筆型射束」與「高解析度電腦斷層輔助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針對脊髓或腦部等易受傷害的敏感部位,提供更精準且安全的劑量控制,清除腫瘤之餘亦減少許多急慢性副作用,為神經腫瘤與兒童腫瘤病患提供更多治療上的新選擇與可能性。質子治療再升級 6月將導入新型腫瘤熱治療李欣倫主任也指出,北醫近年來積極發展癌症先進醫療,如質子治療可精準打擊腫瘤,而新型腫瘤熱治療有助於調節腫瘤微環境,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增強整體治療效果,合併質子、放射、藥物治療,特別適合晚期及復發癌症病人,包括頭頸癌、乳癌、軟組織肉瘤、膀胱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直腸肛門癌等,北醫質子中心也將於6月起結合質子治療與新型腫瘤熱治療,帶動國內粒子治療再進化。【延伸閱讀】記性變差、口齒不清並非失智 恐是「惡性腦膠質瘤」76歲婦罹「罕見心臟腫瘤」難醫治 「質子治療」造福年長患者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43

深圳7旬婦被診斷惡性腫瘤「切除5器官逝世」 家屬痛訴真相:根本沒罹癌
嚴重醫療疏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7年前對77歲婦人進行「胰腺癌手術」,切除5個器官,豈料手術3個月後離世。家屬查看病例,發現婦人根本沒有癌症,氣得告上法院,更離譜的是,這段期間涉案醫師仍繼續在看診。婦人的女兒郇女士回憶,母親2018年8月某天到醫院體檢,發現膽管有擴張,被收治入院,醫師建議做進一步檢查,診斷可能是惡性腫瘤,家屬沒有再做詳細檢查,隨後就進行肺腺癌手術,「如果醫生跟我們說是懷疑胰腺癌,我們可能會去其他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確診,但醫生確診了胰腺癌,我們就簽署了手術同意書,這是欺騙行為」。郇女士透露,母親在8月27日動手術,之後身體卻一天比一天差,吃不下飯、不停拉肚子,同年10月10日因低血糖暈厥、低蛋白血症,再度住院治療,醫生下了病危通知書,出院後11月15日突然在家昏倒,因此第3次住院,檢查發現有白蛋白低,膽紅素、轉氨酶增高等肝功能衰竭症狀。郇女士指出,母親病情加重,12月2日上午10時左右在醫院過世,死亡原因是肝功能衰竭。事後她查看病例,驚覺母親的膽囊、周圍的淋巴、胰腺、十二指腸、遠端胃等,都沒有惡性的證據,不解為何要切掉5個器官,認為醫院的醫療行為存在重大過錯,遂起訴至法院。法院審理後,認定醫院的過錯與死者的不良治療後果存在主要因果關係,應承擔80%的賠償責任,一審宣判醫院應賠償47萬餘人民幣。不過,家屬不服提上訴,二審改判醫院承擔全部賠償。對此,郇女士接受法院判決結果,但也希望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因為該名主治醫生目前還在醫院任職。

45歲以上男性注意!攝護腺檢測指數大於「這數值」 恐為惡性腫瘤
攝護腺癌是常見的男性癌症,好發年齡為60到80歲。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病人求醫時往往已是中晚期癌症,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45歲以上男性,最好每年定期接受抽血檢測攝護腺指數篩檢(PSA)。林口長庚檢驗醫學部醫檢組長古伯文指出,若PSA大於4ng/mL,建議進一步檢查甚至接受攝護腺切片檢查,以確認是否為惡性腫瘤。攝護腺檢查有2種 PHI預測攝護腺癌能力優於PSA古伯文組長指出,目前證據力最強的檢測方法,有高階多參數磁振造影(mpMRI)與攝護腺健康指數(ProstateHealth Index, PHI)兩種,其中PHI已被證實對攝護腺癌的預測能力遠優於PSA。PHI檢測採用抽血檢查,適用於年齡45歲以上、PSA檢驗值落在4.0~10.0ng/mL、肛門指診檢查結果顯示非疑似罹癌的男性,可輔助區分攝護腺癌與良性攝護腺病症,也可用於評估個人的罹癌風險,PHI值越高,罹癌風險也就越高。PSA與PHI有相關性 PHI有助區分良惡性PSA檢驗值落在4~10ng/mL時,PHI值範圍落在0~25,平均罹癌機率為5%,建議定期追蹤;PHI值範圍落在25~35,平均罹癌機率為7.5%,可能需要進一步檢查;PHI值範圍落在35~55,平均罹癌機率為26%,需要進一步檢查;PHI值範圍落在>55,平均罹癌機率為44.0%,建議考慮攝護腺組織切片檢查,依據PHI值對應的罹癌機率評估執行攝護腺組織切片的必要性。古伯文組長指出,PSA濃度偏高可能由運動或外力撞擊等多種原因導致,PHI有助於區分惡性腫瘤與良性增生,若擔心攝護腺組織切片為侵入性檢查的不適與風險,可考慮先抽血檢驗PHI數值評估罹癌機率,避免因猶豫切片檢查而延誤早期診斷攝護腺癌。原文出處:長庚醫訊第四十六卷第三期【延伸閱讀】別讓小便成為「不便」 攝護腺肥大新選擇讓手術「蒸」輕鬆新型抗荷爾蒙口服藥物 攝護腺癌治療新選擇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28

4大「致癌原因」你中幾個? 醫:吸菸罹癌風險飆30倍
癌症為我國10大死因第1位,根據衛福部在去年底發布的民國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資料顯示,約有13萬人新發現罹癌、5.3萬人死於癌症。醫師黃軒提醒,癌症不是無緣無故找上門,遺傳、生活方式、環境、感染都可能是幕後推手。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癌症就是細胞叛變的結果,人體細胞如同城市裡的小工人,平時各司其職,生長、分裂、死亡,但一旦DNA出錯,這些細胞不受控制地增生,就會形成腫瘤,再進一步擴散、攻擊身體其他器官,就是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黃軒指出,這些狀況並不是憑空發生,他舉出4大造成癌症的主因:遺傳有些人天生就帶著「高危基因」,像是BRCA1、BRCA2等基因突變,會增加罹患乳癌、卵巢癌風險,研究發現,攜帶這些突變的女性,得乳腺癌的機率高達85%。不過這類遺傳因素只占癌症的少數,大部分人並不需要過分擔心。生活方式癌症界的頭號通緝犯就是吸菸,吸菸者得肺癌的風險比不吸煙的人高15到30倍,每一口菸都是在給細胞叛軍送武器。飲食方面,愛吃炸雞、漢堡,不碰青菜,以及過多的高脂、紅肉、加工食品,也會讓大腸癌有機可乘。另外,缺乏運動也會提升罹患乳癌、大腸癌的風險。環境長期在X光或放射性物質旁,像是白血病、甲狀腺癌的風險會悄悄上升。此外,工廠裡的石棉、空氣中的苯,甚至土壤裡的砷,都是潛在的致癌魔頭,可能引發肺癌或皮膚癌。感染有些癌症居然是「傳染病」惹的禍,像是人類乳突病毒(HPV)幾乎與所有子宮頸癌息息相關,而B型、C型肝炎病毒(HBV、HCV)也是肝癌的主要推手。不過黃軒表示「既然有原因,就有對策」,他建議可以靠「6行動」降低罹癌風險,像是戒菸、健康飲食(少碰燒烤、培根)、每週快走150分鐘、遠離毒物(石棉、輻射等)、並接種疫苗與定期健檢,就能把癌症的威脅甩得遠遠的。

卵巢癌治療後「腸皮瘻管」反覆裂開! 中西醫合療恢復正常生活
一名61歲女性,自2018年診斷出左側惡性漿液型卵巢癌(FIGO分期IC3)後,接受多次手術、化療、標靶治療、放療以及腹腔溫熱化療(HIPEC)等治療。然而,2023年1月,患者因術後腸道吻合部位破裂及滲漏,出現腹內膿瘍,導致敗血症與右下腹腸皮瘻管。腸皮瘻管是一種腸道和皮膚之間的異常通道,常發生於惡性腫瘤手術後。這位患者的病情十分棘手,腸皮瘻管反覆裂開,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腸皮瘻管反覆發作 中西醫共同照護患者曾於2023年1月12日進行緊急手術修補與禁食(NPO),並使用PICC(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與TPN(全靜脈營養)供給營養。然而,腸皮瘻管多次發作,第一次2023年1月至5月,經歷四個多月的禁食;第二次2023年7月,再次裂開,禁食至7月21日;第三次:2023年10月,再度裂開,並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並於2023年12月25日開始接受中西醫共同照護,成功擺脫長期瘻管困擾,恢復正常生活。中醫依病況調整用藥 成功改善不適三總中醫部林健蓉醫師帶領的團隊,針對患者病情,以中藥治療為主,目標為抑制發炎、促進腸道修復。中藥配方包含茯苓、綿茵陳、川芎、炮附子等多種藥物。中醫團隊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用藥。在接受中醫治療後,腸胃症狀改善,飲食量增加,且營養針劑量減少,體力也跟著恢復,病情出現顯著改善。後續持續服用科學中藥3個月以鞏固療效,至今未再發生腸皮瘻管裂開狀況。2024年10月14日腹部CT檢查顯示,患者狀況良好,無卵巢癌復發跡象。林健蓉醫師強調,本案例成功經驗展現中醫藥在處理複雜外科併發症的潛力,以及中西醫結合模式在提升患者整體療效上的優勢。彰顯中西醫合作重要性 提供更全面的照護除了在併發症處理上的優勢,中西醫結合在癌症整體治療效果的提升上也逐漸受到重視。林健蓉醫師提及,分析2009年03月至 2017年10月在三軍總醫院治療之乳癌患者,中西醫結合治療在不同臨床和病理分期,皆顯示出改善存活率的潛力。未來也將持續致力於中西醫整合照護,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延伸閱讀】7旬嬤晚期卵巢癌!肺腹皆遭殃 雙標靶「左右開弓」延緩復發了解卵巢癌基因檢測重要性! 醫建議應檢測「這2項目」助治療方案制定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45

標榜健康的「超加工食品」暗藏飲食陷阱 醫曝「這3樣」被FDA除名
「超加工食品」是許多現代人必須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對此,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曾發文衛教,指出這類食品不僅是導致肥胖的關鍵因素,最新研究更揭示其與多種慢性疾病的關聯性,包括心血管疾病、代謝異常、呼吸道問題、惡性腫瘤、認知功能退化,甚至心理層面的健康隱患。此外,市面許多標榜「健康」的超加工食品,實則暗藏飲食陷阱。魏士航醫師曾在臉書發文衛教,美國FDA在去年更新了對「健康食品」定義的重要變革——這是該標準30年來首度調整。舊版規範主要著重限制總鹽分、脂肪與膽固醇含量,並要求強化特定營養素;新版標準則轉向嚴格規範鈉、飽和脂肪及添加糖比例,同時強調天然食材的營養價值,如蔬菜、優質蛋白與全穀類的攝取。據此新規,高糖優格、能量棒與精製白吐司等食品將失去健康認證,而過去因脂肪含量被誤解的雞蛋、酪梨、深海魚類、堅果與冷壓橄欖油等優質油脂來源,終於獲得應有的健康食品地位。魏士航醫師續稱,這些觀念對健康意識較高的族群而言其實並不新穎。「我們早已明白,油脂的好壞比總量更重要」,而添加糖中的果糖果糖不只不是「好糖」,更是危害健康的碳水化合物之一。而FDA遲至今日才做出這一改動,顯示即使是權威機構的指引,也並非無法質疑或永遠正確。然而,這遲來的更新,「我認為依然意義重大。畢竟當權威機構更新建議時,才有機會能加速公眾對健康議題的認識,幫助更多人理解如何正確選擇對身體有益的食品。」魏士航醫師也強調,追求健康不應止步於遵循權威指南。他認為真正的健康之道在於持續吸收新知、保持批判思考,同時細心關注身體給予的回饋。在這個科學日新月異的時代,唯有培養自主判斷能力,才能真正掌握個人健康的主導權。

婦手術「肚子才剖開」黑心醫突加價23000 子宮又遭誤切:無法生了
身體不適應及時就醫,但最怕遇到黑心醫師毀了下半生!大陸河南有一名44歲劉姓婦人腹部不舒服,跑了多家醫院都說是腹腔有腫塊,選擇到鄭大三附院動手術。劉婦術前被告知只要切除一部分,術後發現她的子宮竟遭切除,醫師甚至在手術途中加錢5000元(新台幣元23000元),讓沒生小孩的她非常崩潰。綜合陸媒報導,來自河南滎陽市的50歲劉姓婦人,在6年前因為腹部不舒服,跑遍當地多間醫院,確診為腹腔腫塊,在滎陽市婦幼保健醫院檢查時,除了腫塊其餘沒有異常;劉婦與家人經婦幼保健醫院醫師介紹後,決定去鄭大三附院動手術。劉婦動手術之前被告知只是小手術,簡單切除腫塊,住院幾天待身體恢復就能出院。怎料,劉婦動完手術後,才知道自己的子宮已經被切除,與術前得知的情形完全不一樣;劉婦的周姓先生表示,妻子的手術被安排在凌晨4點,醫師通知他妻子是惡性腫瘤,必須全部切除,他當下只能趕快簽屬手術同意書。而周男也透露,在妻子動手術時,肚子已經被剖開,主治醫師竟走出手術房,向他索要人民幣5000元(新台幣元23000元),「我問住院時不是繳過錢了嗎?」對方卻說要現金,他身上錢不夠,只好用微信轉帳,留有轉帳記錄能佐證。事後夫妻倆有向相關單位檢舉被加錢,但只得到醫師違規收費,醫師並沒有被處罰。劉婦動手術遭醫師誤切除子宮和多收錢的狀況,經過多年調解,他們有拿回5000元(新台幣元23000元),但劉婦在那次手術後,身體每況愈下,而她跟先生沒有小孩,如今子宮沒了更生不了小孩,讓一家人很崩潰。報導中更提到,這起醫療糾紛不久前被法院判定,醫院不存在錯誤手術問題,認為是劉婦單方不滿醫院害她無法生育。

婦人打呼還「鼻涕倒流+黃痰」 醫師檢查後竟見「惡性腫瘤」
一名年約50多歲的女性,長期受到鼻塞與黃鼻涕倒流所苦,經過治療後,症狀不僅未見改善,甚至逐漸惡化,打呼聲也越來越大聲,導致丈夫被吵得無法入睡,只好另覓沙發過夜。後續該名婦人找到耳鼻喉科陳亮宇醫師求助,經過檢查後,發現該名婦人的鼻咽部竟然長了一顆鼻咽癌的腫瘤。耳鼻喉科陳亮宇醫師日前在FB上傳影片分享這起案例,當中表示該名婦人在其他診所就醫已有1至2個月,即便醫師不斷更換抗生素治療,但婦人的鼻涕仍持續倒流,吐出來常是一坨黃黃硬硬的痰。而當婦人求助於陳亮宇醫師後,陳亮宇醫師隨即安排婦人接受鼻咽內視鏡檢查,結果竟然從婦人的鼻咽後方發現一顆腫瘤,經切片後證實為鼻咽癌,陳亮宇醫師也緊急將婦人轉診大醫院治療。陳亮宇醫師表示,該名婦人的症狀,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單純的鼻竇炎或慢性發炎反應,但婦人擤鼻涕時是清澈的,但倒流至喉嚨的分泌物卻是濃稠的黃痰,這種異常才讓陳亮宇醫師他決定進一步做鼻咽內視鏡檢查,結果意外發現鼻咽癌的存在。針對這起案例,陳亮宇呼籲民眾,日常要警覺鼻部症狀的變化,尤其當鼻塞、黃鼻涕、膿性分泌物或打呼聲異常明顯時,如果遇到服藥也無改善的情況的話,就必須及早進一步檢查,因為背後有可能潛藏更嚴重的疾病。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統計資料顯示,鼻咽癌在南方華人族群中發生率特別高。以2005年(民國94年)為例,鼻咽癌在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10,死亡率則為第9位,當年有626人因鼻咽癌病逝。男性罹患鼻咽癌的機率為女性的3倍,高風險年齡層集中在40歲左右。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資料顯示,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行院衛生署統計,它是民國94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10位,死亡率的第9位,有626人死於鼻咽癌。各年齡層皆有可能罹患,但以40歲為高峰。文中也提到,鼻咽癌的發生原因至今不明,僅知遺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患者一等親內的家屬得病機會為一般人的19.2倍。某種人類白血球抗 原類型的人有較大的得病機會。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但實務上也常見許多鼻咽癌患者日常是不菸不酒,也未食用上述食物。

40多歲男腹痛吐5天!檢查證實大腸癌末期 醫曝一關鍵:平時愛喝酒
台中一名40多歲的男子,日前因為腹痛急診到院,經過電腦斷層檢查患者有腸阻塞的現象,進一步做大腸鏡發現,裡面有惡性腫瘤,而且還侵犯到一旁的淋巴,醫師研判已經是大腸癌第四期。大甲李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醫師邱昱瑞指出,該名患者兩個月前曾經到院治療,當時已安排他要做大腸鏡檢查,但期間遇到過年,加上患者也沒積極就診,結果都沒檢查,等到復發後回診,腫瘤卻快速腫大,造成腸阻塞。該名患者就醫時表示腹痛、腹脹了至少五天,而且還不斷的嘔吐,吐出黃褐色的液體,痛到不能再忍,才趕緊掛急診。邱昱瑞表示,兩個月腫瘤突然快速長大,在臨床上很少見,且患者年紀不到50歲,卻罹患大腸癌,詢問後才得知,患者平時有喝酒的習慣,依研究發現,飲酒容易誘發癌症,每天喝超過1瓶瓶裝啤酒的男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不喝酒的人高出1.4倍,若再搭配油炸或燒烤類食物,罹癌的風險又再往上增加。邱昱瑞表示,大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等到出現腹痛、血便或體重異常下降再就醫,都屬於中晚期;另外,國健署證實,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可以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