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
」 日本 伊朗 台大 科展 台大醫學系
4年只講課2次!福原愛行程「喬不攏」 青森大學「客座副教授」頭銜沒了
日本前桌球女將福原愛2021年爆出不倫醜聞,與台灣桌球好手江宏傑離婚後,在日本人氣一落千丈。雖然她在2021年11月獲青森大學頒發客座副教授職位,不過近日有日媒指出,由於她2021年就任以來只開課過2次,長期在中國大陸發展,因此在合約到期後,青森大學已經不再與福原愛續約。據日媒《每日新潮》報導,福原愛2021年2月遭週刊爆出不倫醜聞後,在7月與江宏傑離婚,並與江宏傑圍繞著孩子的監護權發起爭奪戰,此後她在日本的形象一落千丈,工作機會幾乎斷絕。就在這時,福原愛的國、高中母校「青森山田高校」在同年11月向她伸出援手,邀請她到關係學校的「青森大學」任職,以客座副教授的身分,傳授身為前奧運桌球選手的心得與經驗。報導指出,雖然福原愛與青森大學聘僱關係是1年1簽,每年的3月份會續簽,但由於該合約最重要的環節,也就是到校講課的部分,始終遲遲未能開始,一直到2023年6月,也就是福原愛與青森大學簽約的1年半後,才第一次站上講台,以「我與奧運」為主題向學生們分享了她從雅典奧運到里約奧運期間多屆奧運的選手心得。又在時隔1年後,於2024年8月以同樣的主題講了第2堂課。校方方面表示,福原愛的講課內容獲得了學生的好評。不過報導也指出,在詢問青森大學校方人士後,得到了今年與福原愛不再續約的消息。至於為續約的原因,則是「雙方的時間安排不一致,因此合約無效」。報導還指出,在福原愛傳出出軌醜聞後,她在日本的曝光量就急速下降,無論是去年的巴黎奧運,或是今年的世界桌球錦標賽,福原都沒有接到任何在日本電視台進行賽評的工作邀約。如今她的活動主要集中在微博上以中國人為對象發文,並且積極參與和中國相關的節目或活動。此外,2024年12月底,福原愛也曾受邀到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由中國駐日大使吳江皓頒發「中日友好特別獎」。

「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7/9登場 即日起開放報名
面對全球永續秩序因美國政策震盪進入盤整期,國泰歷年舉辦氣候變遷峰會從未停下腳步,今年第九屆「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將於7月9日盛大舉辦,以「永續前瞻新局」為題,聚焦「變局下的永續金融現況」與「企業自然正向、社會共融新解方」,此次國泰再度匯聚國際氣候專家與標竿企業重磅級講者,分享永續前瞻觀點及產業實務,讓台灣企業邁向永續韌性轉型之際,有方向、有典範一起創造永續共好。 論壇上半場以「變局下的永續金融現況」為主軸,由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開場致詞,並邀請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證交所總經理李愛玲蒞臨論壇,分享台灣永續金融最新趨勢。今年首度邀請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Asia Investor Group on Climate Change,AIGCC)CEO Rebecca Mikula-Wright,分享亞洲投資人氣候轉型行動能量,解析亞洲於推進全球永續金融的關鍵地位;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資基金首席投資長水野弘道(Hiro Mizuno)更是首度來台公開演講,分享全球系統性風險升溫下的永續韌性佈建;環境部政務次長施文真分享台灣淨零轉型新局;金管會金融市場發展及創新處處長胡則華則分享打造亞洲永續金融聚落的政策藍圖。此外,在上半場的尾聲將由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與上述海內外專家深度交流對談,以「引領變局高峰對談,擘劃永續新秩序」為題,為變局下的永續金融共思新秩序。 論壇下半場以「企業自然正向、社會共融新解方」為主軸,以前瞻視角重新界定與「環境、生物、人群」的關係,延續上半場對永續金融的深度對話,接續由世界氣候基金會(World Climate Foundation, WCF)CEO Jens Nielsen探討從氣候行動延伸至自然資本的永續新機會;AVPN亞洲社會投資人網絡(Asian Venture Philanthropy Network, AVPN)副總監楊松頴則聚焦亞洲視角,剖析永續金融如何支持公正能源轉型;台大實驗林處長蔡明哲教授分享全球多樣性額度趨勢與挑戰。隨後,BSI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發表專題演說,剖析台灣企業在自然行動上的新課題。壓軸的綜合座談「邁向永續未來,台灣多元企業的自然行動挑戰」,除上述專家,更有國泰電業總經理林治邦、AVPN亞洲社會投資人網絡執行總監 Aravindan Srinivasan、台灣萊雅永續長陳家祥、沃旭能源台灣副董事長林靖苹等多元產業代表,深入對談企業如何面對自然風險與機會,邁向永續未來。 國泰金控引領台灣各界思考全球變局下的挑戰與機遇,至今舉辦「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邁入第九屆,連年啟發台灣產業踐行企業永續使命,深化公私協作厚實永續競爭力,共同邁向淨零。誠摯邀請企業永續代表上網報名(實體與線上雙軌進行),全程參與論壇可申請上市櫃公司董監事及公司治理主管進修時數,依照當日活動指示完成者將有機會抽Apple Watch SE等參與好禮,期待蒞臨共創永續未來。【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實體、線上熱烈報名中】●時間:2025/7/9(三) 09:00–16:45 (08:30報到)●議程介紹、報名:https://event.gvm.com.tw/CathaySummit/2025/●舉辦地點:台北寒舍艾美酒店3樓宴會廳(110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38號)

吐噶喇列島三天327震!網憂再現「311式大震前兆」 專家:仍可能出現規模6以上地震
日本九州以南、琉球群島以北的吐噶喇列島,自6月21日清晨起群發地震頻繁,截至24日上午10時已累計觀測327起震度1以上的地震,引發高度關注。日本氣象廳警告此區恐存在發生更強烈地震的風險,而部分民眾更擔心所謂的「吐噶喇規律」再次上演,聯想到2011年311東日本大震災發生前,該地亦曾頻繁搖動。民眾擔憂『吐噶喇規律』再現,聯想到311與熊本等強震前的類似徵兆。(圖/翻攝自鹿児島ニュース - KYT鹿児島読売テレビ)根據《南日本新聞》整理過去案例,2000年、2003年與2011年均曾出現吐噶喇列島地震活躍後,數週內即在日本其他地區發生規模7以上強震,包括2000年鳥取縣西部地震(M7.3)、2003年十勝沖地震(M7.1),以及2011年3月11日的311大震災(M9.0)。其他如2016年熊本地震、2018年大阪北部地震也曾伴隨當地地震增加現象。另據統計,自1951年以來,吐噶喇列島出現地震密集期共89次,其中有36次在一個月內,日本國內出現規模6以上、震度5弱以上的大地震。民眾擔憂『吐噶喇規律』再現,聯想到311與熊本等強震前的類似徵兆。(圖/翻攝自ウェザーニュースウェザーニュース)然而,鹿兒島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尾茂對此持審慎態度。他指出:「從地理上看,吐噶喇列島與熊本、東北等地有段距離,目前並無科學證據證明兩者有直接關聯。」他強調,日本為地震高頻地區,有時看似有模式,但多屬巧合,呼籲民眾不應陷入恐慌,應平時即做好防災準備。鹿兒島大學地震學教授中尾茂指出,目前無法證實吐噶喇群震與日本其他地震具因果關係。(圖/翻攝自ANN News)根據福岡管區氣象台資料,21日至23日地震急遽增多,分別為28、118與161起。最大規模地震為22日下午5時15分的芮氏5.1地震,震央位於小寶島近海,在惡石島測得震度4。至24日為止,已有5起震度4、19起震度3、84起震度2、219起震度1的地震,累計327起。地震專家指出,這類地震群發多發生在歐亞板塊內部,震源深度淺,雖未引發海嘯,但因分布廣且強度不一,仍可能出現芮氏6級以上強震。中尾教授提醒:「2021年12月便曾在此地區出現規模6.1、最大震度5強的強震,未來不排除再次發生。」針對部分社群媒體流傳「吐噶喇震後必有大震」的言論,氣象廳與專家皆強調,目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可將吐噶喇群震與全國性強震直接聯繫。氣象廳呼籲,當地地震活動仍持續中,民眾應持續警戒,並隨時留意官方資訊與防災建議。

何宜珊束胸演女高中生 璟宣暖心鼓勵像親媽
何宜珊首次擔綱女主角,在《寶島西米樂》飾演女高中生,為了忠實呈現角色,她穿束胸、瘦身,只化淡妝上鏡。何宜珊為戲重返高中少女時代,她飾演的女高中生因家庭變故,面臨升學與就業的抉擇,最終決定追隨父親腳步,拜師尹昭德飾演的西裝師傅,立志成為台灣首位女西裝師。何宜珊透露,穿束胸和瘦身幫助她找回青澀感,而劇中與璟宣飾演的母親的互動,讓她彷彿回到年少時期,當下也被璟宣的威嚴嚇到。何宜珊表示,她花費許多時間上網瀏覽Dcard等平台,了解青少年對類似情況的反應和想法,以精準詮釋角色的內心掙扎。她也提到,儘管與璟宣年齡相近,但兩人互動起來真的都像極了母女,有次去苗栗拍戲,一起過夜,聊了很多,璟宣也頻頻鼓勵她,加增她信心,讓她覺得好像是她的真媽媽。《寶島西米樂》是何宜珊入行十年來首部女主角作品,劇中她跟隨尹昭德學習西裝技藝,戲外她也憶起恩師虞戡平導演和已故的舒宗浩教授。何宜珊期許能透過這部作品傳遞正能量,即使只有一個人被感動或鼓舞,都將是莫大的意義。

圍繞在石油的血腥紛爭!長年被西方列強壓迫侵害 外媒解析伊朗「核民族主義」
1978年10月,伊朗反對派的兩位領袖在法國巴黎近郊諾弗勒-勒-沙訥(Neauphle-le-Château)會面,為推翻巴勒維(shah of Iran)政權的最後階段做準備。當時已年過七旬的桑賈比(Karim Sanjabi)與哈米尼(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背景大異,前者是世俗自由派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領袖,也是索邦(Sorbonne)大學法學博士與前教授;後者則是什葉派的宗教領袖,自1960年代以來便是反對君主制的核心人物。桑賈比此行帶來一份革命宣言,內容提出兩個原則,分別是「民主」與「伊斯蘭」,但哈米尼在會談中親筆加入第三個重點「獨立」。而這個「獨立」,成為日後伊朗政治路線的核心,也為今日伊朗與西方圍繞核能發展的僵局提供歷史背景。根據《衛報》報導指出,長年被帝國列強壓迫的經驗,讓伊朗堅持掌握自己命運與能源,不願受制於外國。這種立場在核能議題上展現得最為明顯。伊朗多年來堅持擁有自行濃縮鈾的權利,雖然西方國家認為這是為了製造核武,但伊朗強調此舉象徵國家主權,不容讓步。回顧伊朗受到西方國家壓迫的歷史,19世紀,伊朗被夾在英國與俄羅斯兩大帝國間。20世紀,伊朗的石油資源被英國石油公司剝削。1941年與1953年,伊朗領袖先後被英美聯合罷黜。195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策動推翻伊朗民選總理摩薩台(Mohammad Mosaddegh)政變,其原因就是摩薩台要求將伊朗的石油資源掌握在伊朗政府手中。在伊朗近代史中,摩薩台被推翻,對伊朗而言是最刻骨銘心的事情。對哈米尼來說,這證明伊朗仍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與能源。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曾在社群媒體上質疑伊朗的核計畫,他認為民用核能是一回事,但高純度濃縮鈾則是另一回事,尤其當其濃度逼近核武等級時。根據核能常識,民用核電需求只需3.67%濃度,90%才可用於核武,而伊朗目前的濃縮程度已達60%,距離武器級僅一步之遙。伊朗方面則認為,這是對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單方面退出2015年達成的《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所做的回應。該協議曾讓伊朗在換取解除制裁的情況下限制其核計畫,但川普的毀約打破平衡,甚至還對與伊朗往來的歐洲國家實施二級制裁,使伊朗更難與外界合作。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中,民用核能逐漸被伊朗社會視為自主與抵抗的象徵。革命初期,哈米尼曾經否定核能,認為它代表西方腐敗與依賴。但不久之後,隨著人口增長與電力短缺,再加上伊拉克在戰爭期間使用化學武器並轟炸布謝爾(Bushehr)核電站,伊朗不得不重啟核發展,核民族主義因而興起。1980年代至1990年代,時任總統拉夫桑賈尼(Hashemi Rafsanjani)積極推動科學家回國參與核計畫建設,並宣布至2005年將有20%的能源由核能供應,計畫十年間興建10座核電站。到了2002年,兩處秘密濃縮設施曝光,引起國際警覺。伊朗則強調,根據《不擴散條約》,其有權發展和平核能。隨後的談判陷入長期僵局。2003年伊朗簽署《德黑蘭宣言》,允許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突襲檢查;2004年與法、德、英三國(E3)達成巴黎協議,暫停濃縮以換取未來協議。但2005年時,伊朗強硬派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上任後,重申核計畫為伊朗青年科技成果,並且關乎能源、醫療、農業與科學進步。報導中提到,國際輿論對伊朗的核意圖始終存疑,尤其當伊朗尚未擁有實際運作的反應爐時,卻仍堅持濃縮鈾。IAEA時任總幹事巴拉迪(Mohamed ElBaradei)表示,核技術對伊朗而言是提升地位的工具,他們希望憑此與美國平起平坐。伊朗前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也曾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撰文指出,核技術對伊朗不只是能源多元化手段,更是民族尊嚴與身分的象徵。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格蘭馬耶(Ellie Geranmayeh)則提醒,核能技術最初正是由美英透過「原子換和平」計畫引入伊朗,當年美方甚至未曾對伊朗的核電發展提出疑慮。

女學生科展遭控抄襲 台大擬議撤銷醫學系錄取資格
台中1名女學生錄取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日前被爆出科展作品疑抄襲指導教授期刊論文。主辦台灣科展的科教館23日表示,歷經專業審查會議,審查會認定學生數據收集及處理有違反研究倫理情事,撤銷該作品參展資格及所獲獎項。台大則表示,已接到相關檢舉,學校將會召開會議討論該生錄取資格。據了解,若台大取消該生錄取資格,因分科測驗報名已截止,該生今年將面臨無大學可念。該名女學生原本申請入學錄取台大電機系,又透過繁星推薦錄取台大醫學系,依招生規定即喪失原申請入學的統一分發資格,僅保留台大醫學系錄取資格。但日前在網路社群該女學生被質疑,科展作品疑似抄襲指導教授期刊論文。教科館指出,第64屆中華民國中小學科學展覽會(簡稱全國科展)及2025年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簡稱國際科展),參賽作品《硫下光的成醛—發光二極體促進二硫縮醛合成之研究》,經過2次專業審查會議,並於昨日邀請2位作品作者及指導老師親自到審查會現場說明。教科館表示,據2位作者及指導教師陳述、實驗操作流程順序描述、檢附的實驗日誌、校方提供學生出勤紀錄等,皆顯示2位學生確實有進行研究之實,但是數據收集及處理、全國科展作品說明書及國際科展研究報告內容部分,確有違反研究倫理情事。經審查委員專業判定,確認該作品有違反研究倫理之實,決議撤銷該作品於全國科展及國際科展參展資格及所獲獎項,同時將追回所獲得獎狀及獎金,且2位作者及指導教師停止參加全國科展及國際科展1年。台大表示也接到相關檢舉,將召開會議討論該生錄取資格。據了解,學校開會形成決議後,會把結果告知該學生,不會對外公布;如果一旦該生被取消錄取資格,因分科測驗報名已截止,該生今年將面臨無大學可念的情形。該生高中母校說,尊重科教館的專業審查與相關決議,也會盡力提供該生在決議後續所需的協助、輔導與支持。校方表示,對於學校專題研究課程,教師均會安排學術倫理主題課程,未來也將與師生持續努力,深化研究素養與倫理意識。

從中東戰爭看猶太人對美影響力 學者籲政府應善待陸配視為兩岸和平助力
美國介入中東局勢,並不惜冒著踩紅線的可能性,轟炸伊朗核設施,引發全球矚目。清大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則分析,川普政府之所以甘願冒著可能捲入新的一場中東戰爭的風險,空襲伊朗核設施,力挺以色列,其實不讓人意外,也與猶太人在美國極具影響力有關。但何志勇也說,觀察美軍空襲伊朗,國人應清楚了解兩件事。首先,台灣人並不是猶太人,若台海爆發衝突,美國的動作肯定與對以色列的不一樣;其次, 台灣陸配與其子女的人口比重,與猶太裔美國人在美國的人口比重相近,民進黨政府其實沒必要在國內製造「內部敵人」,而視她們為兩岸和平的橋樑,予以善待。美國總統川普宣布,美軍已打擊伊朗的三個核設施,包括位於福爾多山體下的的設施,據說動用包括「碉堡剋星」炸彈,該炸彈是為摧毀深地掩體或被高度保護的地下武器設施設計的,雖然此舉打破美國歷任總統不攻擊伊朗的紅線,但碉堡剋星炸彈是否就奏效,外界眾說紛紜,反倒是中東緊張局勢令各國議論紛紛。何志勇則在臉書上分析,美國攻擊伊朗的這一戰,很難避免,關鍵仍在猶太人對美國的影響力。他指出,依據美國2020年最新人口普查資料,猶太裔美國人數約750萬,占全美總人口的比例近2.4 %。美國猶太裔政要的比例,則遠超過這個數字。若以第119屆美國國會(2025-2027)為例,在美國參議院100席中,猶太裔就有10席,比例高達一成。其中包括曾二度角逐民主黨總統提名的桑德斯(Bernie Sanders)。再看美國眾議院435席中,猶太裔則有25席,比例將近6%。猶太裔的國會議員,雖以民主黨為大宗,但共和黨籍議員的比例也正逐漸上升。他表示,美國立國迄今,雖尚未出現過猶太裔總統,但目前50個州,就有六位猶太裔的州長,包括批准獨立宣言的賓州、夏威夷、科羅拉多、伊利諾、北卡,以及拜登的故鄉德拉瓦州。至於從上個世紀以來,一共出現過8位猶太裔大法官,包括現任的凱根(Elena Kagan),2020年病逝的「不恐龍大法官」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他直言,美國轟炸伊朗,因涉及以色列、猶太人的利益,以美籍猶太人對美國的影響力觀察,要避免此戰,其實並不容易。何志勇話鋒一轉指出,若按照人口比例而言,美籍猶太人在美國的角色,與台灣的陸配有點接近。因為今年在台陸配(含港澳)人數已經達39萬,超過台灣總人口數1.6%,與猶太人佔美國人的比例接近。此外,112學年度,陸配子女數則逾12萬(占台灣人口0.5%),陸配加上其在台灣的子女數,比例已超過2%。他說,若從邏輯上來說,台灣政府其實應該用這樣子的人口結構,推動兩岸和平訴求,而不是像現在「逆向操作」,導致在台灣生活的陸配以及「新台灣之子」,裡外不是人,骨子裡傷害的更是台灣的民主價值與多元包容。何志勇分析,川普希望能以有限的打擊範圍,換取伊朗重回限核協議,但是否能奏效,有待觀察。但從觀察美軍空襲伊朗,他認為國人應清楚了解兩件事。首先,台灣人不是猶太人,若台海爆發衝突,美國的動作肯定和對以色列的不一樣;其次, 台灣陸配與其子女的人口比重,與猶太裔美國人在美國的人口比重相近,民進黨政府其實沒必要在國內繼續製造「內部敵人」,而應將陸配視為兩岸和平的橋樑。

肺癌「無基因突變」治療納健保 6月起給付!患者估年省200萬
依最新111年癌症登記報告,肺癌已蟬聯數十年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為提升肺癌治療水平,健保署自民國114年6月1日起,正式啟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之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給付。給付條件大幅放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以及「不具有EGFR/ALK/ROS-1腫瘤基因異常」等,符合之病友不限PD-L1表現量(含無表現)即可於第一線由醫師協助申請使用,推估每年約有1600人受惠,預計每年有望省下超過200萬元之藥費。肺癌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陳育民理事長說明,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小細胞肺癌與非小細胞肺癌兩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肺癌佔約9成,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 就屬於非小細胞肺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6成,其他如ALK、MET、ROS1與RET等,突變機率偏低,都落在5%以下。「若檢驗出基因突變,患者就可以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目前在台灣已取得適應症的標靶藥物約有10種,配合多元健保給付政策,有基因突變肺癌的治療成績已有很大突破;但對剩下約3~4成無基因突變患者來說,治療選擇與資源就相對少很多,成為相對弱勢族群」。這群無基因突變患者所面臨的困境,直到被認為是革命性治療的『免疫治療』出現後,才終於迎來一線曙光!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部部長王金洲教授表示,肺癌領域所運用的免疫藥物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作用機轉源自於癌細胞為了躲避人體免疫殺手T細胞的攻擊,會使出如同『詐騙』般的手法,模仿正常細胞表現出PD-L1,與T細胞上的PD-1結合,欺騙T細胞讓它以為是正常細胞而不予攻擊。此時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就能將PD-1與PD-L1之間的結合阻斷,揭穿癌細胞的詐騙,喚醒T細胞再度認出癌細胞,重新發動攻擊,消滅腫瘤。王金洲醫師分析,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之所以能發揮最佳療效的關鍵,在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能抑制腫瘤不正常的血管生成,讓血管正常化,改善腫瘤周邊的微環境,協助化療和免疫藥物更好發揮療效,達成1+1的相輔相成療效,雙管齊下更有機會讓癌細胞受到控制。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教授表示,針對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無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主流第一線治療組合,即為化療合併上述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第一線治療組合採用化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上與PD-L1免疫抑制劑時,有效控制腫瘤的機率高達約6成,同時疾病惡化風險減少約4成,有機會為患者爭取整體存活期達19.8個月,也因此PD-L1抑制劑,被國際權威癌症治療指引NCCN列為最高證據等級之推薦用藥。廖唯昱醫師進一步說明,如同標靶藥物在使用前,可先透過基因檢測預測治療有效性,PD-L1抑制劑雖也有對應的標記:PD-L1表現值(由0到100,數字越大表現越高),不過從試驗分析證實,一旦化療合併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時,不管PD-L1表現高或低,甚至是幾乎不表現者,都能看到明顯的效果,所以不需要特別針對PD-L1表現量限制病患用藥。惟過往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高表現(≥50)之給付,且不得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讓治療靈活度大幅受限,也影響整體治療成績。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不再需要檢附PD-L1報告即有望申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表示,這項政策的實施,更進一步優化了治療的可近性,將有助於讓國內醫療照護更能與國際先進治療趨勢保持一致,並為我國肺癌治療提供更多解決方案。

時隔7年!日本九州新燃岳火山爆發 「煙霧達5百米」當地2級警戒
日本鹿兒島地方氣象台昨天(22日)發布消息稱,橫跨鹿兒島縣和宮崎縣的霧島山脈新燃岳(海拔1421公尺)發生火山爆發。當天下午4時左右,高春町居民報告發現火山灰,4點37分確認噴發。據悉,這是新燃岳自2018年6月27日以來,時隔7年再次發生火山爆發。《南日本新聞》報導,這次新燃岳噴發發生在22日下午4時前,下午5時55分左右停止持續噴發,目前尚未確認有火山岩飛濺。日本氣象廳目前針對新燃岳周邊區域,維持火山噴發警戒等級2(火山口周圍限制活動),並呼籲民眾警惕火山口半徑約2公里內的大型火山岩和火山碎屑流。報導指出,氣象廳昨天下午4時37分透過設置在小林市的監視攝影機,確認到從雲層縫隙中噴出的火山煙霧,煙霧高達500多米,向東飄向宮崎縣一側。當天下午5時以後,確認火山爆發仍在繼續,直到5點55分左右,火山爆發停止。根據氣象台資料,21日晚間9點左右,新燃岳的火山地震開始增多,到22日已觀測到300多次以上。22日中午12點40分左右,新燃岳淺層觀測到劇烈的地殼運動,地殼不斷膨脹收縮,可能已發生小規模噴發。今年3月30日,新燃岳火山活動加劇,氣象台時隔7年首次將火山爆發警戒等級提升至3級(限制進入山內),5月27日降至2級。據宮崎縣高春町警察和消防部門稱,截至22日下午5點40分,尚未收到火山爆發造成損害的報告。鹿兒島大學火山地質學副教授井村隆介表示,「這次噴發規模較小,但我們不知道之後會發生什麼。岩漿確實在積聚,降級至2級並非安全宣言。」他指出,從火山防災的角度來看,應對措施並非2級,而是要考慮到居民的避難。

上海動物園非洲象驚傳「霸凌」 園方:自然行為「會持續監控」
近日有多位中國網友在社群平台上發文指出,上海野生動物園出現非洲象遭同伴攻擊的「象園霸凌」情形,遭攻擊的大象身形明顯消瘦、皮膚乾癟,並多次遭受同群象隻襲擊,其應對攻擊的動作顯得極為熟練。有網友呼籲園方應妥善處理象群間的衝突,以確保每隻動物都能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而園方表示,這屬於自然行為,但是會持續進行監控。綜合中國媒體報導指出,事件其實始於6月初,當時園內幾隻成年雄象之間爆發激烈衝突。有目擊者拍下畫面,並在網路流傳,當時就有網友形容這是一場「群象圍毆」。面對群象衝突,園方在第一時間派出工作人員進行分隔與干預,獸醫團隊也為受傷的大象進行診療。雖然該象受了傷,但經評估無生命危險,目前恢復狀況穩定。針對這起事件,上海野生動物園於22日表示,目前園區象群的整體健康狀況良好。園方也解釋,隨著年齡增長,雄性非洲象展現爭奪地盤與交配權的本能行為屬於自然現象,是適應環境的一部分,並不視為異常。園方表示,這類爭執在野外也相當常見,主要源於領地與食物資源的競爭,或是社會地位的重新排序。然而在人工圈養的限制下,有限空間與固定資源可能加劇了這類行為的頻率與激烈程度。園方強調,一直高度重視動物福利,並持續監控動物間的互動。動物行為學家張教授指出,大象屬於高度社會化的物種,若缺乏足夠的活動空間與環境刺激,容易出現攻擊或壓力反應。他建議園方定期進行圈養環境評估,並持續引入環境豐富化設施,例如擴大活動區域、提供隱蔽空間及多樣化食物和玩具,以促進自然行為。動保專家李博士也強調,動物園應與科研單位合作,進行行為與社會互動的長期研究,藉此改善管理手段。

范斯稱美國不尋求德黑蘭「政權更迭」 川普卻喊為何不:讓伊朗再次偉大!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美東時間22日質疑伊朗在美軍對其關鍵軍事地點實施打擊後發生政權更迭的可能性,並在其社交媒體平台「Truth Social」上發文稱:「使用『政權更迭』這個詞在政治上並不正確,但如果當前的伊朗政權無法『讓伊朗再次偉大』(MAKE IRAN GREAT AGAIN),為什麼不會有政權更迭???MIGA!!!」 綜合路透社、半島電視台的報導,川普發表上述言論之際,美國與伊朗之間的軍事衝突正在急劇升級。此前,美國對伊朗的福爾多(Fordow)、納坦茲(Natanz)和伊斯法罕(Isfahan)核設施進行了空襲,華盛頓稱此次行動是為了阻止伊朗的核計劃,並聲稱其鈾濃縮活動已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圖/翻攝自Truth Social/@realDonaldTrump)自重返白宮以來,川普對德黑蘭(Tehran)採取越來越強硬的立場,重啟旨在阻止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極限施壓」策略,這與2015年伊朗核協議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在2018年川普1.0任內單方面退出該協議,隨後美國重新實施全面經濟制裁,嚴重打擊了伊朗經濟。雖然川普的發文暗示他希望看到伊朗發生政權更迭,但美國副總統范斯(JD Vance)和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卻強調,美國並不尋求通過「政權更迭」推翻伊朗政府,也未與該國處於戰爭狀態。范斯22日表示,美國已成功阻礙伊朗的核計劃,並稱川普希望尋求外交解決方案。他在NBC新聞節目「Meet the Press」中稱:「我們沒有與伊朗開戰,我們是在與伊朗的核計劃作戰。」赫格塞斯則聲稱,美國對伊朗的一系列打擊「摧毀」了其核計劃,但強調華盛頓並不尋求德黑蘭的「政權更迭」。 對此,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Abbas Araghchi)強烈譴責美國的行動,稱其襲擊核設施是越過了「一條巨大的紅線」,並暗示將採取報復措施。22日,伊朗總統裴澤斯基安(Masoud Pezeshkian)在德黑蘭參加抗議活動,譴責美國的襲擊。現場畫面顯示,示威者高呼「報仇!報仇!」,而總統則穿過聚集在市中心廣場的人群。目前,美國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表示暫無進一步軍事行動計劃,但局勢仍高度緊張。軍事行動細節方面,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凱恩(Dan Caine)透露,B-2轟炸機從美國起飛,經過18小時飛行後對目標實施打擊,行動代號為「午夜之錘行動」(Operation Midnight Hammer),並採取了多種「欺騙和誘餌」戰術。凱恩表示,伊朗的戰鬥機從未起飛,導彈系統也沒有偵測到美軍的行動。儘管川普宣布此次襲擊「非常成功」,但伊朗官方媒體稱,核設施未有人員死亡,且受傷者未受輻射污染。分析人士指出,川普的決定可能使地區衝突進一步升級,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影響力被認為是關鍵因素。都柏林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美國與國際政治學教授盧卡斯(Scott Lucas)更直言:「川普被以色列人玩弄了,有人可能會說是被操縱了。」

伊朗國會批准「封鎖荷姆茲海峽」衝擊中東 專家:等同自取滅亡
美國21日襲擊伊朗三處主要核設施,使中東緊張局勢已演變為公開衝突,伊朗議會已批准「關閉」荷姆茲海峽。若真關閉海峽,將會影響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阿聯酋和科威特等海灣主要產油國的石油出口。綜合外媒報導,荷姆茲海峽位於波斯灣與阿曼灣之間,長年被視為全球能源運輸命脈,每日約有2000萬桶原油通過,占全球需求約五分之一。荷姆茲海峽是波斯灣產油國如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與科威特通往外海的唯一海上出口。美國總統川普證實美國戰機轟炸了伊朗境內的三個核設施後,伊朗革命衛隊海軍司令坦西里(Alireza Tangsiri)發出了嚴厲警告:「荷姆茲海峽將在幾個小時內關閉。」伊朗國會日前已通過封鎖提案,最終將交由伊朗最高國家安全委員會裁決。伊斯蘭革命衛隊前指揮官、現任議員科薩里(Esmail Kosari)亦強調,封鎖海峽「勢在必行,將於必要時執行」。伊朗最高領袖哈米尼(Ali Khamenei)代表謝里亞特馬達里(Hossein Shariatmadari)則呼籲伊朗應立即報復,包括對美、英、德、法等國船隻封鎖通行權。若伊朗真的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不僅衝擊中東,對如印度這類能源高度仰賴進口的國家而言,後果尤為嚴重。專家指出,印度每日消耗約550萬桶原油,其中約150萬桶需經荷姆茲海峽運輸。此外,近半數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也仰賴此航線。印度能源部長普里(Hardeep Puri)近期則強調,印度已做好因應準備,包括多元化進口來源與縮減成品出口,降低潛在封鎖對內部供應的影響。他指出:「我們並不過度憂慮,但必須關注價格波動。」學者分析,儘管伊朗頻頻發出威脅,歷史上荷姆茲海峽從未真正關閉。專家認為,伊朗若封鎖海峽,反而將損及本身利益。南亞大學國際研究系教授辛格(Shweta Singh)指出,首先,封鎖將損害伊朗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石油進口,中國每年進口的伊朗石油占伊出口近四分之三。其次,海峽一半水域屬於鄰國阿曼,伊朗若強行封鎖將破壞與阿曼及波灣合作理事會(GCC)國家的外交關係。第三,對內部而言,若因封鎖導致經濟崩盤與能源價格飆漲,恐引發民怨,動搖伊朗總統裴澤什奇安(Masoud Pezeshkian)政權的穩定。回顧歷史,無論是1980年代伊朗與伊拉克的「油輪戰」,或2011至2012年面對西方制裁的情況,伊朗雖曾威脅封鎖海峽,實際上卻始終未採取行動。2019年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局勢再度升溫時,霍爾木茲依舊維持通航。對此,美國前五角大廈官員魯賓(Michael Rubin)指出,若伊朗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短期內確實會造成國際油品供應中斷,但最終承受最大損失的將是伊朗自己,「若德黑蘭選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等同於自取滅亡。他們的經濟與軍事實力將迅速萎縮。」他認為,伊朗或許會藉機炒作言論,但實際上並無長時間實施封鎖的能力。魯賓表示:「雖然封鎖可能導致油價短期上漲,但美國目前為主要供應國之一,沙烏地阿拉伯可透過跨半島管線將原油送至紅海港口延布(Yanbu),阿聯也有繞過海峽直達阿曼灣的輸油管道。」他提醒,伊朗自身仍仰賴進口汽油,若封鎖海峽,將對本國經濟造成更大打擊。另據美國財政部前官員尚策(Jonathan Schanzer)分析,若伊朗真對霍爾木茲海峽採取軍事行動,美國勢必以「難以想像的強度」回應。他預估,屆時英法等盟國也將出動,維持航線安全。

美伊開戰牽動全球戰略重心 學者憂美無力兼顧台海安全
美國參戰以伊衝突,在中東開闢新戰線,未來投入印太資源可能下降。政大台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復國22日指出,美國對伊朗開戰,立即影響在其他地區的戰略部署,台灣應更謹慎,不僅要小心美國總統川普的善變,同時也須與中國大陸維持某種程度的對話溝通,才能讓台灣避戰。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副教授陳偉華則警告,川普下一步可能在東亞造成巨大變化,台灣作為東亞的「富爾達缺口」,可能是最敏感的區域,這考驗「我們的執政者和台灣人民的智慧」。富爾達位於德國中部,在冷戰時期為東西德邊界,被北約視為華沙公約組織、特別是蘇聯軍隊最可能進攻西德的主要路線。昨日有一場《川普時代東亞秩序大崩盤?》新書導讀會,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魏百谷指出,川普重新執政後的外交政策強調實際利益勝過價值理念。他點出,川普將俄烏戰爭的解決與美俄關係的改善作脫鉤處理,希望把更多資源抽離俄烏戰場,將戰略重心轉向印太。魏百谷說,川普可能進行「反向季辛吉戰略三角」操作。回顧冷戰時期,季辛吉提出美蘇中戰略三角,美國結合中共對抗蘇聯,採取「聯中抗蘇」策略。現在川普要倒過來操作,採取「聯俄制中」,結合俄國來共同制衡中國。劉復國分析,川普原希望迅速清理俄烏戰場,將美軍重兵和資源轉移至印太地區,專門對付中國。然而,烏克蘭戰爭並未如他所預期般順利結束,這讓川普考慮將歐洲問題交由歐盟和北約處理。但就在同一時間,中東問題爆發了,川普基於維護美國在該地區的利益考量,必須支持以色列。然而川普原先的構想可能過於樂觀,劉說,川普以為美國仍具一言九鼎的影響力,只要威脅就能讓各方聽話,然而現實是各國不見得都會順從美國意願。在伊朗問題上,美國仍需投入大量資源,這將立即影響到其他地區的戰略部署,若台海發生問題,美國恐無法及時馳援。他舉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先前就對中東戰事憂心忡忡,因為美國為準備以伊戰事,將原要送往烏國的飛彈轉送至以色列,這意味著在未來數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內,烏克蘭可能缺乏足夠的武器裝備。更重要的是,若台海有事,美國面對的對手是中國大陸,其實力遠非伊朗等級可比。他認為,台灣沒必要因美國戰略的調整就走向戰場。他舉例前總統馬英九目前仍在大陸訪問,只要國民黨及台灣社會的一些領導人物常在兩岸間走動,兩岸就不會發生戰爭。

認定現在資料「太多垃圾」 馬斯克宣布要重新訓練Grok
針對旗下對話式人工智慧工具Grok的未來發展,馬斯克(Elon Musk)近日表示,現有語料資料中充斥「太多垃圾」,必須加以清除,將徹底改造Grok的訓練機制。馬斯克提到,xAI計畫使用最新版本的Grok進行更高階推理作業,來重寫整個人類知識體系,藉此補足遺漏並剔除錯誤,未來還將以這套新版知識系統重新訓練Grok。根據《Business Insider》報導指出,馬斯克在社群平台X寫道「我們將使用Grok 3.5(也許應稱為4)來重寫整個人類知識體系,然後用這個版本重新訓練模型,避免再從垃圾資料中學習。」他強調,任何尚未經過修正的基礎模型,其訓練資料中都含有大量雜訊與錯誤。報導中提到,馬斯克多年來致力於打造可取代主流科技平台的產品,無論是將Twitter改名為X,還是開發與OpenAI競爭的AI模型Grok,都是他挑戰傳統格局的具體展現。馬斯克曾表示,希望透過Grok來擺脫「覺醒」風格的語言模型,強調提供「不受主流壓制的真實資訊」。在這波重新訓練計畫中,馬斯克還公開請求使用者向他提供「具爭議性的事實」,以作為新版Grok的訓練樣本。紐約大學榮譽教授、長期批評AI誇大風潮的馬庫斯(Gary Marcus)在X上直接批評,這種做法如同「從《一九八四》走出來的奧威爾式行徑」,指責馬斯克是為了讓Grok迎合自身信念,打算重寫歷史。但這個改造版的Grok不僅涉及科技論辯,也可能影響政府實務應用。根據《路透社》5月的報導指出,DOGE單位已考慮擴大Grok於聯邦政府內部的使用範圍,作為分析政府數據的工具。一位消息人士表示,政府單位會用Grok進行提問、寫報告及分析數據;另有消息指出,儘管國土安全部(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尚未正式核准,但部分官員仍被鼓勵試用這款AI工具,部分官員仍被鼓勵試用這款AI工具。該部門發言人則表示「DOGE並未強迫任何員工使用特定工具。」但報導中也提到,Grok曾因內容管理問題引發風波。5月時,xAI公司證實Grok的後端遭到「未經授權的修改」,導致系統大量出現與南非「白人種族滅絕」相關的內容。xAI當時表示,已針對此事展開全面調查,並強調將「強化Grok的透明度與可靠性」。

林芳郁罹失智症!他回憶神手「迷宮手術」 大讚1舉動減輕病人焦慮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曾任三大醫學中心院長的林芳郁教授,近日傳出已罹患失智症長達五年,消息震驚醫界。曾與林教授共事的奇美醫院重症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也在臉書發文緬懷這位「溫文儒雅的名醫」,感念其在醫術與醫德上的深遠影響。林芳郁教授一生致力於心臟外科醫學的發展,不僅技術領先,也以身作則,深受醫界後輩敬仰。消息傳出後,許多醫界人士表達關心與敬意。陳志金回憶,30年前他仍是台大醫學系見習醫師時,林芳郁教授便以開創性的「迷宮手術」(Maze surgery)治療心房顫動,讓當時許多醫學生和年輕醫師大開眼界,「當時心房顫動普遍被視為內科疾病,但林教授卻以外科方式介入治療,效果卓著,令人驚奇。」陳志金表示,該手術原理是在心房上製造如迷宮般的疤痕組織,阻絕異常的電信號傳導,幫助心臟恢復規律跳動。而除了醫術精湛,林芳郁也以耐心與溫和著稱,「每天手術結束後,他都會親自到病房,邀請即將接受手術的病患與家屬到小教室,親自畫出心臟解剖圖,詳細解釋手術過程與風險,就像一場生動的教學課。」陳志金說明,這樣的互動方式不僅減輕病人焦慮,也深深影響了他往後行醫的態度,「老師總是輕聲細語,穩重內斂,能撫慰病人與家屬不安的情緒。」陳志金形容林教授不只是醫術高明,更具人文關懷,是他心中理想醫師的典範。面對林芳郁教授罹患失智的消息,陳志金坦言不捨,但也欣慰地表示,「還好有師母一路陪伴與細心照料,讓老師的病情相對穩定。」他也感性地提到,自己對未來充滿未知的擔憂,「我常想,萬一有一天我也失智了,會不會比太太更早?所以現在要開始準備好多的文字、照片、影片和書籍,來幫助未來失智的我,認識現在的自己。」

因應川普關稅2.0不確定性 楊金龍談央行「六大對策」應對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21日表示,美國川普總統重返執政採取全面性的關稅政策,希望解決美國貿易逆差問題,然而伴隨川普2.0貿易政策所帶來的廣泛不確定性,及其對全球經濟金融秩序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未來的道路可能充滿難以預料的轉折。楊金龍表示,面對相關挑戰,對政策當局而言,除維護政策的穩定與可信度外,強化金融與財政韌性亦至關重要,央行在匯率政策與貨幣政策上,關注六大措施以應對大波動變局,包括在匯率波動擴大下,將持續促進外匯市場有序運行,同時央行須採取較廣泛的風險管理方法,強化運用情境分析(scenario analysis),並維持可信度(credibility),及通膨預期的穩固制約(anchor) ,俾鞏固大眾信任。財團法人亞太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及國立陽明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21日共同主辦第19屆金融與經濟政策研討會。亞太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美國羅格斯大學財務金融講座教授李正福在美國以視訊主持開幕。楊金龍以「川普2.0貿易政策:問題、影響與挑戰」為講題,發表開幕演講。楊金龍開場表示,亞太金融研究發展因應世界財經局勢變化,主辦研討會發表許多傑出論文,並結合產官學界對政府政策提出建言,對促進國內經濟金融穩健發展頗具貢獻。對於中央銀行應對川普2.0新政帶來的大波動變局,楊金龍表示,第一在匯率政策部份,國際資金移動巨額且頻繁, 加以川普2.0貿易政策引發高度不確定性,擴大匯率波動,央行將持續促進外匯市場有序運行。在對應措施上,有四大部份需要關注,包括:1. 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以來,匯率主要由金融帳決定;以匯率調整貿易失衡,則有其限制影響匯率的決定因素眾多,諸如各國貿易餘額、財政餘額及貨幣政策均可能影響匯率;尤其,自金融自由化與全球化以來,國際資金移動巨額且頻繁,已成為影響匯率變動之主因,換言之,匯率主要由金融帳決定,貿易逆差或經常帳失衡與匯率之關聯性,較20年前已大為降低,爰透過匯率調整有其限制。誠如前述,各國均應藉由儲蓄、投資與財政預算等之調整,以改善其經常帳(貿易帳)失衡現象。此外, 資本移動加劇恐加深金融不穩定風險,對新興市場經濟體衝擊尤鉅,尤應關注。楊金龍指出,2. 新台幣匯率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外匯市場參與者眾多,而匯率只有一種價格,無法同時又升又貶,滿足所有個別參與者或特定產業的期待,出口商希望新台幣貶值,可增加其新台幣收益,而進口商與消費者則希望新台幣升值,能以較便宜的新台幣價格購入進口商品及服務;匯率只有一種價格,無法滿足所有個別參與者或特定產業的期待。他強調,在台灣採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長期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匯率較其他主要貨幣相對穩定;近期新台幣對美元匯率波動幅度雖略擴大,惟多低於其他主要貨幣。3. 台灣出口深受國外需求影響,且近年台灣出口競爭力提升,減緩新台幣匯率波動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回顧2019年至2022年初,新台幣曾大幅升值,惟此期間台灣出口及經濟成長表現仍具韌性。他表示,今年5月新台幣匯率升值,惟受惠 AI 等需求熱絡及提前拉貨效應強勁,以新台幣計價之出口仍大幅成長。此外,出口會衍生進口需求,新台幣升值對出口的不利影響,部分會被進口成本下降的益處抵銷。另新台幣匯率有升有貶,就一段期間而言,匯率升貶對企業在不同期間造成之外幣兌換損益,應可部分互抵。楊金龍進一步說明,4. 鑑於當前國際經貿及金融情勢具高度不確定性、匯率波動提高下,央行將持續促進外匯市場有序運行,維持新台幣匯率動態穩定;政府相關主管機關將續協助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及多角化發展 ,廠商亦應強化風險管理 ,並提升產品競爭力,以降低新台幣匯率波動之影響。同時,央行希冀外界不要過度臆測新台幣匯率走勢,或聽信市場誇大或不實的分析,將可避免干擾匯市的穩定。第二的貨幣政策方面,楊金龍表示,面對川普2.0貿易政策之高度不確定性,央行採取兩項應對,1是更審慎的態度來評估貨幣政策立場,2 為維持可信度與強化溝通,央行須強化對外溝通,尤其是關於預測及不確定性的影響。在楊金龍演講結束後,會議主持人李正福教授表示,楊總裁對於政策分析非常好,值得產官學界多加參考,甚至可以給美國政策制定者參考。他也代表基金會向楊金龍邀稿,希望能將21日的演講內容投稿到期刊上,讓各界深入學習。

恆春漁民捕獲怪魚! 「市場魚博士」鑑定為多年未見的稀有種「台灣絨毛鯊」
近日,恆春後壁湖漁民在台灣西部海域作業時,意外捕獲3尾外型奇特的鯊魚,漁民意識到非比尋常,與當地海產店業者聯手搶救,並聯繫有「市場魚博士」之稱的高科大副教授何宣慶博士鑑定,經初步判斷是消失多年的罕見稀有物種「台灣絨毛鯊」。業者最終慷慨將樣本捐贈予學術研究,希望能為解開台灣絨毛鯊真實身分之謎帶來突破。在後壁湖經營「阿興生魚片」的業者黃健軒指出,漁民捕獲這三尾鯊魚時,因為其身上佈滿白色斑點,又與常見魚類截然不同,於是與他聯繫。而他憑藉多年海產生意經驗,直覺是「寶」,於是透過管道聯繫何宣慶。何宣慶則表示,自己靠照片初步判斷,認為可能是1962年由水產試驗所前所長鄧火土發表的稀有魚種「台灣絨毛鯊」,立刻南下趕到恆春保存。他還指出,當年僅有一尾採自東港的標本,全長65.5公分,但因時代變遷,該標本目前已下落不明,導致台灣絨毛鯊身世成謎。何宣慶進一步說明,台灣絨毛鯊學名歸屬爭議多年,早年曾被誤歸為紐西蘭的「陰影絨毛鯊」,或日本的絨毛鯊同種異名。直到2013年,他與日本學者合作,根據僅存的圖像與資料,推論台灣絨毛鯊因其獨特的白色斑點,應為獨立有效種。然而,其與越南的「條紋絨毛鯊」外型極為相近,難以區分。近年菲律賓也採集到疑似台灣絨毛鯊的個體,DNA鑑定顯示與條紋絨毛鯊接近,學界因此懷疑台灣絨毛鯊可能是條紋絨毛鯊的同物異名,又因發表時間較早,有望成為有效種。此次恆春捕獲的三尾成熟個體保存完整,將可與當年標本資料比對,並進行基因分析,釐清其真實身分。據了解,這三尾珍貴標本將永久收藏於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供全球學者研究。何宣慶表示,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未再發現確切的台灣絨毛鯊樣本,雖曾在網路照片中見到類似個體,卻無從追蹤。此次發現不僅可以填補研究空白,也彰顯漁民對海洋生態的敏銳觀察力。對此消息,業者黃健軒也表示:「能為台灣留下珍貴標本,自己覺得非常驕傲。」另根據《東台灣新聞網》今年3月報導,3月2日在台東縣富岡漁港,疑似也發現2尾台灣絨毛鯊的蹤跡,同樣已交由學術單位帶回研究。

失智症無藥醫?專家示警「有些退化可逆轉」:讓腦神經重新活化
失智症會影響大腦的多項功能,隨著時間進展,病患的日常生活能力會逐漸喪失。而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近日在臉書粉絲專頁發文指出,其實部分認知退化是有機會透過正確的介入方式改善,甚至逆轉。他藉此提醒大眾,失智症並非單一疾病,而是一組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症候群。前衛生署長林芳郁教授近期傳出罹患失智症,據其家屬透露,林教授是在一次嚴重跌倒後造成腦部與脊椎重創,隨後便出現明顯的認知退化。此事再度喚起社會對於失智症多元成因的關注,尤其是外傷所可能引發的長期後遺症。劉博仁表示,許多人將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畫上等號,事實上這是種誤解。阿茲海默症固然是最常見的失智形式,但失智症本身其實只是「症狀」,背後可能的成因包括血管阻塞、額顳葉病變、腦部外傷、正常壓力水腦症、營養缺乏,甚至某些慢性病毒感染等。這也意味著,並非所有失智症狀都是不可逆的,某些類型在適當介入下,有可能延緩惡化,甚至獲得部分改善。劉博仁也分享一位65歲女性患者的案例。該名退休老師原本生活自律,但近來卻出現健忘、語言遲鈍與反應變慢等現象,讓她擔憂自己是否已經罹患阿茲海默症。經由完整檢查後,確診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這是介於正常老化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階段。令人振奮的是,這類狀態如果及早發現並介入,是有機會逆轉的。劉博仁表示,他在治療過程中運用營養療法與生活習慣調整,包括改善飲食結構、補充必要營養素如Omega-3與維生素D群、建立穩定的睡眠與壓力管理機制、以及透過學習與活動刺激大腦神經活性。經過半年努力,這位女士的症狀大幅改善,不僅說話更加流暢、情緒穩定,家人也察覺她變得比以前更加有活力。劉博仁強調,「我們的大腦其實擁有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即使面臨老化與損傷,只要方法得當、介入時機正確,仍有修復與重建的可能」。他呼籲,預防認知退化應從日常生活著手,不論是閱讀學習、均衡飲食、補充營養、良好睡眠,或是保持社交互動與定期健康檢查,都是維持大腦健康的重要關鍵。失智不應只是高齡的命運,而是可以透過主動經營與醫學協助,提升生活品質的挑戰與希望。若出現明顯記憶力退化或反應變慢的情況,千萬不要輕忽,更不應單純認為只是老化徵兆,而是應及時尋求專業評估與介入。

貝東丹與洪森密電「大罵泰國軍方」!政治風暴恐觸發提前大選
泰國38歲總理貝東丹與柬埔寨前總理洪森的「8分鐘私人通話」錄音內容曝光後,不僅引發外交風波,更點燃國內政治危機。執政聯盟第2大黨「泰自豪黨」閃電退出政府,反對黨群起要求貝東丹下台,泰國證券市場也應聲暴跌,曼谷股市單日重挫2.2%,創2020年3月以來新低。 6月15日,貝東丹與洪森就泰柬邊境爭端進行了17分鐘的通話,其中1段9分鐘的錄音於18日遭柬埔寨洩露。錄音中,貝東丹親切以「叔叔」稱呼洪森,並暗示泰國軍方與泰國政府的立場分歧,甚至還稱部分泰國將領為「瘋子」和「政府敵人」。此舉立即引爆泰國民族主義者與軍方強硬派怒火,批評總理「損害國家主權與軍隊尊嚴」。儘管貝東丹19日公開致歉,並辯稱她的言論僅是「談判策略」,但政治傷害已難以挽回。至於錄音為何會被洩露?洪森的說法是「為免誤解或刻意曲解,以及確保內部資訊透明」,但有分析認為,洪森此舉是為柬埔寨現任總理、兒子洪馬內進行選舉造勢,以形塑政府強勢捍衛國家利的形象。風波爆發後,擁有69個國會席位的「泰自豪黨」率先發難,宣布退出執政聯盟,其8名內閣成員集體辭職。該黨長期掌控關鍵的內政部,與貝東丹所屬的「為泰黨」早有權力摩擦。政治學者分析,「泰自豪黨」藉此事件強化保守派形象,同時阻擋貝東丹籌畫中的內閣改組。隨著執政聯盟席次驟減,政府推動重大法案的能力恐遭癱瘓,若更多盟友跟進退出,恐觸發提前大選。 泰國上議院政治倫理委員會19日已正式向憲法法院及反腐委員會提交請願,要求罷免貝東丹。若法院受理,她將成為泰國近10年來第4位遭司法程序罷免的總理。值得注意的是,洪森暗示仍有「17分鐘完整錄音」未公開,反對黨正虎視眈眈等待新的政治鬥爭素材。雖然貝東丹在記者會中強調「政府與軍方團結」,泰國副總理兼國防部長普譚也出面緩頰稱,政府與軍方之間沒有衝突,軍方全力支持政府解決與柬埔寨的邊境衝突,任何逼迫貝東丹辭職的企圖都只會對柬方有利。但分析指出,泰國軍方與保皇派向來對「欽那瓦家族」背景的領導人存有戒心。對此,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榮譽教授凱文休伊森直言,柬埔寨的錄音外洩「正中保皇派下懷」,讓保守勢力得以藉民族主義情緒施壓。如今貝東丹不僅要面對民意支持率崩跌,更須應對司法、軍隊與王室的三重考驗。貝東丹去年8月接任總理時,曾被視為打破欽那瓦家族「總理魔咒」的希望,其父戴克辛、姑姑盈拉皆遭政變或司法罷免。然而此次危機再度暴露泰國「文人政府」與軍方傳統權力結構的深刻矛盾。隨著憲法法院程序啟動,以及洪森威脅公開剩餘錄音,這位38歲總理的政治命運已風雨飄搖。

捷克總統警告中國網攻威脅與俄並列:我們應稱為網戰
《金融時報》6月20日報導,捷克總統帕維爾(Petr Pavel)在接受訪問時警告,中國在國家資助的網路攻擊與間諜活動方面,威脅程度已與俄羅斯不相上下,「我們已經觀察到來自北京與莫斯科的網攻行動,幾乎在同一層級。」捷克政府5月底揭露,該國外交部遭到與中國國家安全部有關聯的駭客組織APT31入侵。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ý)指出,此為「明確的間諜行為」,APT31入侵目標集中在與「亞洲事務」相關的非機密文件。利帕夫斯基同時坦承,由於外交部使用的網路基礎設施老舊,間諜活動因此更易得逞。APT31亦曾遭美國與英國政府指控,部分成員遭到制裁。北京方面則否認相關指控。帕夫斯基進一步分析指出,中俄駭客行動雖在強度上相似,但目的不同。俄羅斯著重於破壞基礎設施,是混合戰爭的一環;而中國則專注於網路間諜活動,蒐集可損害對手形象的情報。他強調:「俄國正對我們發動混合戰,我們應明確稱之為『戰爭』。」捷克國防大學情報研究所助理教授細田貴志(Takashi Hosoda)亦持相同觀點,指出中國駭客偏重情報蒐集,與俄羅斯偏好破壞的策略有明顯區隔。布拉格智庫「解析中國」(Sinopsis)負責人馬定和(Martin Hála)則表示,這次APT31行動突顯中國已將網路戰主力從解放軍轉向國安體系,並強調:「中國在技術上已與俄羅斯平起平坐。」在台捷關係方面,台灣外交部次長陳明祺在布拉格出席會議時表示,台灣長期面對網攻威脅,擁有第一手經驗,並正與捷克密切合作強化資安。他指出:「中國非常高明,我們是全球遭受網攻最頻繁的國家之一。」陳明祺也警告,中俄兩國在網路作戰上合作日趨密切,雙方積極分享經驗、技術與攻擊模式。他呼籲歐洲國家正視中國網路威脅的嚴重性,並非僅聚焦俄羅斯。捷克長期在歐洲政壇對台灣展現堅定支持,帕維爾在2023年就任總統首日便與時任總統蔡英文通話,成為首位採取此舉的歐洲民選元首。此舉凸顯台捷關係緊密,也讓北京當局強烈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