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政弘
」 錢政弘 脂肪肝 肝癌 胃腸肝膽科醫師 膽結石她早餐「戒這飲食」半年減7公斤!脂肪肝還全消 醫示警:越鬆軟越多油
許多民眾喜歡把三明治或麵包當早餐,但其實它們是非常不健康的精緻澱粉食物!對此,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也分享,有1名70多歲的婦人告訴他,自從半年前早餐停止吃三明治之後,體重陸續降了7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錢政弘近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他最常聽到病患詢問:「我明明吃的不多,為什麼就是瘦不下來?」但他進一步追問病患早餐都吃什麼時?大多數人的回答不是「三明治」就是「麵包」。錢政弘解釋,這2樣都是屬於高熱量的精緻澱粉食物,因此他會提醒他們:「吐司和麵包是用油去揉麵粉做出來的,越鬆軟好吃的麵包,油加越多,早餐要換吃別的,例如水煮蛋、雞胸肉、花椰菜、地瓜等。」錢政弘也分享,曾有位70多歲的老太太告訴他,自從半年前早餐停止吃三明治後,體重陸續降了7公斤,脂肪肝也消失了,雖然午餐和晚餐吃的量也有減少,但她認為早餐的改變影響最大。錢政弘請教對方,現在早餐改吃什麼?老太太回答:「我是買大賣場的桂格燕麥當早餐,每天在家自己煮,像煮稀飯一樣煮燕麥,加上一點青菜和絞肉或是蛋,煮成像鹹粥。」他也表示,這個食譜真的很簡單,對大多數的媽媽來說,煮一碗燕麥粥肯定沒什麼難度,只是以前真的不知道早上都吃「含油澱粉」會造成脂肪肝,「燕麥雖然也是澱粉,但燕麥屬於非精緻澱粉,接近天然植物原型,食用後血糖上升慢,不像白飯和麵包容易讓人發胖。」錢政弘最後更公開自己的健康早餐食譜,他說其實很簡單,「每天早上我要幫小孩準備早餐,時間有限,最常吃水煮蛋,不是真的水煮,而是用電鍋蒸熟,沒有調味,再加上全麥麵包或腰果饅頭。有時間的話就去外面買吃豬排起司蛋餅, 豬排飯糰等,基本上不會吃甜的軟麵包當早餐,以上提供給大家。」
60多歲翁打嗝1周停不了 就醫才知「這東西」大到壓迫胃
打嗝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有時候吃太多或吃下容易脹氣的食物就會打嗝,不過胃腸科醫師錢政弘就分享了一個特殊案例,一名60多歲男子因整天打嗝,持續一週後決定求診,沒想到發現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而打嗝正是因為肝癌腫瘤已經大到壓迫胃部,並刺激橫膈膜。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下班經濟學」節目中指出,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包括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和食道癌,可以看出消化道癌症對健康的影響。錢政弘也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當中提到一名男子就醫時,主訴一喝水就打嗝,除了睡覺時,其餘時間都不停打嗝,且持續整整一週,讓他不堪其擾,決定求助醫師。錢政弘在觸診時發現男子上腹部有如手掌大的硬塊,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認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因腫瘤壓迫胃和橫膈膜而誘發打嗝反應。錢政弘也進一步說明,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因此癌細胞生長時不會引起疼痛,但當肝腫瘤破裂出血或過大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時,才會導致疼痛和不適。事實上,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至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至5%會變成肝癌。根據衛福部公告指出,脂肪性肝炎是肝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當肝臟內的脂肪占肝臟總重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指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且體內過多的脂肪也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罹患脂肪肝,要先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著手,並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規律就醫、定期追蹤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
護理師喊去找櫃檯「喇吉」!阿公睜大眼:啥米?這麼好康 爆笑真相曝
台灣許多店家喜歡採用諧音梗的方式來取店名,為的就是吸引路人或是讓客人對自己印象深刻,不料如今連病房也因諧音鬧出笑話。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透露,某位阿公看完診後,年輕護理師努力用破破的台語請阿公去繳費,不料竟說成「你拿這張單子去櫃檯找護理師『喇吉』!」阿公還信以為真,讓眾人當場笑翻。錢政弘日前在臉書分享經過,「阿公看完診,一位年輕的護理師努力用破台語請阿公去繳費⋯護理師:阿公,但幾累,你拿這張單子去櫃檯找護理師『喇吉』!阿公以為自己聽錯了,怎麼有這麼好康的事?阿公睜大眼:啥米!A賽去『喇—舌』喔?」錢政弘提到,護理師當下以為自己太小聲,阿公沒有聽清楚,於是放大音量說「對,去找護理師喇吉!聽無某?」阿公聽完滿臉笑容,點頭如搗蒜說「西⋯西⋯西(是⋯是⋯是⋯)馬上去!」錢政弘說,一群人在旁笑得東倒西歪,為了怕阿公興奮到中風,趕緊補充「依是說去繳錢(納錢)啦!(台語音似喇舌)」。貼文引發討論,網友紛紛笑說「每天聽這個也可以不生病」、「這笑話真好笑」、「謝謝錢醫師颱風天的笑話分享」、「謝謝錢醫師分享」。
子宮摘掉反釀「腹瀉血便問題」 專業醫解釋:不是癌症
一名女子因為子宮肌腺症導致長期生理痛的關係,後續決定摘除子宮。但即便子宮已經摘除,該名女子不時地會有腹瀉、血便問題,再加上嚴重的時候都是原本經期的時間,這讓女子再度就醫。而在歷經醫師的檢查後,醫師確認並非是癌症,而是子宮內膜跑到大腸壁。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粉絲專頁分享個案,一名不到40歲的女性病患,長期受子宮肌腺症困擾,多年來一直有生理痛的問題,經常需要靠止痛藥和荷爾蒙來減輕症狀。直到2023年,因為藥物副作用過大的關係,該名女子決定摘除子宮。錢政弘醫師表示,手術後女子的生理痛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卻開始出現間歇性的腹瀉問題。女子原以為是手術後身體還沒恢復,但觀察了三個月後,腹瀉情況依然沒有改善,後續便前來向錢政弘醫師求診。女子表示,最嚴重的腹瀉,總是在其過去月經該來的時候發生。這項回報讓錢政弘醫師非常很驚訝,因為女子的子宮已經摘除了,不應該還有月經周期。但女子也解釋,其月經周期一直很規律,即使現在沒有月經,他也能準確推算出過去應該來月經的時間,而那幾天總是腹瀉特別嚴重,幾乎無法出門工作。錢政弘醫師告訴女病患,表示腸道蠕動確實會受到雌激素變化的影響,即使子宮摘除,但卵巢功能正常,如果骨盆腔內仍有子宮內膜異位,荷爾蒙的變化也可能引起便秘或腹瀉。此外,大腸有病變時也可能會腹瀉,錢政弘醫師也建議女子注意大便是否有出血。兩個月後,女子再次來門診,表示自己真的有血便。錢政弘醫師便安排其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的醫師懷疑女子在乙狀結腸和直腸交界處有惡性腫瘤出血,女子也一度以為自己罹患大腸癌,但是在錢政弘醫師的安慰下,讓女子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後續檢查結果顯示,女子並非是惡性腫瘤,而是子宮內膜異位到大腸黏膜上,造成出血。後續錢政弘醫師會診直腸肛門外科醫師,該名醫師也同意錢政弘醫師的診斷,後續決定在手術中切除疑似出血的大腸部分,切下來的病灶大小約三公分,化驗結果證實是子宮內膜異位組織。錢政弘醫師表示,這樣的結果可以合理解釋,為何女子到原本生理期時,會發生嚴重腹瀉和流血問題。而在歷經治療後,女子已經沒有腹瀉問題。錢政弘醫師也提到,在過去的診療經驗中,遇過多位女性病患被診斷為腸躁症或不明原因的腹痛、腸炎,最後才發現是婦產科疾病引起的問題,如巧克力囊腫引起的腸沾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錢政弘醫師也向網友呼籲,如遇到便秘、腹瀉、腹脹等問題時,除了看胃腸科,也要考慮到婦產科的可能性。
少吃這款「健康食品」 60歲婦人中度脂肪肝消失…還瘦10公斤
隨著現代人的飲食精緻化、高熱量化,不少民眾或多或少都有脂肪肝的問題。但近日就有醫師分享案例,指出一名平日就有運動習慣的60歲婦人,一年前檢查時原本還有中度脂肪肝,但是一年後再次檢查,竟然脂肪肝完全消失,甚至還減重10公斤。在醫師詢問之下,這才知道,原來該名婦人戒除掉自己飲食上最大的嗜好,就是「吃水果」。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在FB上發文表示,日前幫一位60多歲的阿姨做超音波,明明病歷上寫著去年檢查是有中度脂肪肝,可是這次肝臟完全正常、脂肪消失了。錢政弘醫師就很好奇地問她最近是不是瘦了?阿姨回答這一年瘦了快10公斤。後續追問之下,錢政弘醫師才知道,阿姨一年前體重是66公斤,長期有高血壓和中度脂肪肝,因為血糖慢慢在上升,所以讓她決定要減少水果的攝取量。據阿姨的描述,以前很愛吃水果,例如鳳梨、葡萄、芒果、西瓜等,自己一個人一天可以吃掉一顆鳳梨,當知道水果的糖分太高之後,她開始減少吃水果,吃的量變為原本的2成,結果體重就漸漸瘦下來,瘦到51公斤,最近才稍微復胖到56公斤。而阿姨的行為也間接改變先生的飲食習慣,也讓先生跟著一起變瘦,從80公斤瘦到60多公斤。錢政弘醫師聽到阿姨的描述後,又追加詢問阿姨是否有運動習慣,阿姨也坦承表示本來就有運動的習慣,以前都有在健走「可是沒什麼用,還是少吃差最多!」錢政弘醫師也補充說明,台灣的水果很厲害,香甜又多汁,好吃到很難自我控制,想找到比較不甜的都很難,奉勸想減重的人可以把「水果視為甜點,跟蛋糕算同等級別」謹慎攝取。覺得自己太瘦,想變胖的人就鼓勵多吃一點。
Google翻譯烏龍…驚見「有肺腫瘤」 6旬翁檢查揪出三期癌症
烏龍意外救命!有一名60多歲男子,因為膽結石定期追蹤,去年回診看報告,擔心詢問醫生肺部問題,因為Google翻譯出「疑似肺腫瘤」,沒想到醫檢查,竟發現三期癌症。「有時候搞烏龍也可以救人一命!」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臉書分享案例,提到有一名男性病患,因為膽結石定期要追蹤,去年10月做完腹部超音波檢查,回診看報告擔心詢問:「我的肺是不是有什麼問題?」錢政弘透露,病患透過健保快易通APP查看腹部超音波報告,用Google翻譯英文內容,驚見「疑似肺腫瘤」。查了電腦紀錄,發現病患沒有做過肺部相關檢查,這次的超音波報告僅提到肝囊腫和膽結石,「照理說是沒檢查到肺臟,我不曉得為什麼會翻譯出有肺腫瘤?」Google翻譯出現「疑似肺腫瘤」。(圖/翻攝自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臉書)錢政弘追問下得知,病患胸部沒什麼不舒服,年輕有菸癮,但已經戒了10年,因為掛了胸腔科,還是去做檢查,結果X光片顯示左側肺葉有一個2.6公分的腫瘤,後續接受開刀切除,證實是肺腺癌第三期,所幸目前恢復良好,沒有復發跡象,並持續在吃口服鏢靶藥物治療中。後來病患回診追蹤,主動表明希望超音波檢查可以密集一點,錢政弘聽完也答應:「可以~我們還是3個月就追蹤好了!」認為「有照有保庇」。
準新娘喝綠茶減肥3個月「胃破8個洞」 專業醫提醒:空腹影響最大
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近期在出席節目錄影時分享一個個案,指稱有一名準新娘為了婚禮,使用網路流傳的「綠茶減肥法」,結果實行3個月後,該名準新娘被發現胃部出現8個潰瘍破洞。錢政弘也推測,這主要是女子空腹喝茶的關係。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出席《健康晚點名》錄製時,在節目中分享了一個個案。該名個案是一名30多歲的女子,因為臨近婚禮,女子為了讓自己拍照更好看,所以採用網路流傳的綠茶減肥法,買了1整箱綠茶到家中,就這樣喝了3個月。沒想到,後續該名女子卻出現進食後悶痛、不舒服的情況。醫師在檢查女子的飲食習慣後,也不認為是大吃大喝所致。最後一照胃鏡,發現女子的胃部在靠近幽門的地方,竟然出現7、8個潰瘍。錢政弘醫師表示,他推測,女子之所以會出現潰瘍,很有可能是因為空腹喝茶的關係,錢政弘解釋,雖然坊間普遍認為綠茶有助於養身、保養,但長久空腹飲用綠茶的話,容易引發胃潰瘍。
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驟逝 醫示警「膽管癌早期不易診斷」:6症狀要小心
台灣光罩執行長、半導體業先驅吳國精,在4月初因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膽管癌,最後於昨(18)日深夜10時33分驟逝,享壽75歲。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曾在臉書粉專指出,膽管癌是不常見的疾病,很難醫又不好診斷,會出現黃疸、茶色尿、右上腹痛、皮膚癢、食慾不佳等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有時候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肝,出現一個一個腫瘤才被發現。錢政弘提到,膽管癌依發生的位置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肝內膽管癌有78%是長成一坨(塊狀),用腹部超音波是看得到的,但有16%是沿著膽管長,6%藏在膽管內,這二型用超音波就看不太清楚;而肝外膽管癌在超音波下很容易被十二指腸內的空氣遮蔽看不見,不容易早期診斷,並有九成的膽管癌都是屬於肝外膽管癌。關於膽管癌的危險因子,錢政弘透露,包含膽管結石、膽結石(膽囊結石)、B型肝炎和C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有毒物質(如農藥、橡膠、印刷油漆等)、抽菸、幽門桿菌感染、糖尿病和含糖飲料,都有可能促進癌細胞增長。錢政弘也表示,腫瘤塞住膽管會使膽汁排不去,此時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等狀態,若懷疑膽道阻塞或黃疸,可以抽血驗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另外,像是右上腹痛(感到悶、漲)、皮膚癢(手掌和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營養吸收變差),均為膽管癌可能的症狀,要請民眾小心注意。最後,錢政弘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上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平時要注意小便的顏色是否正常,在飲食方面除了少喝含糖飲料之外,也建議有膽結石的人不要吃生食,飲食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長期膽管發炎會增加罹癌風險。
食安連環爆2/專家一度認為「仙人掌桿菌更像兇手」 米酵菌竟可在人體繁殖
這周台灣壟罩在寶林茶室奪命食物中毒案的食安風暴下,在毒素真凶未確認前,專家一度懷疑「仙人掌桿菌」,甚至有疫調專家認為「仙人掌桿菌的孢子可在人體內繁殖,但米酵菌不行」,28日晚證實米酵菌酸是禍首後,也間接證實米酵菌也能在人體內繁殖,未來恐怕更難對付!寶林茶室案持續擴大,由於患者皆曾食用粿條(粄條)或河粉,台北市衛生局因此針對食材供應鏈稽查。衛生局長陳彥元說,已查獲上游供應商位於新北,此廠商另供貨至南港的中盤商「鴻祈食品行」,一共供應雙北10家小吃店,目前已停止供貨,所以消費者不會再吃到有風險的食材。目前致病原因仍在檢驗中,疫情調查專家何美鄉也針對米酵菌酸、仙人掌桿菌毒素進行分析,她在臉書撰文表示,「這兩種毒素的毒性標的都是細胞粒腺體,所造成的多重器官衰竭的臨床症狀很類似。兩者最大的不同是米酵菌是植物的病原體,而仙人掌桿菌則是人類的病原體,所以米酵菌的繁殖環境是在不高於32度的室溫,文獻上沒有它是否曾經在人體內繁殖的紀錄,但推測是不會的。」而仙人掌桿菌則完全可以在人類的腸胃道內繁殖,何美鄉說,第二例死亡的66歲男子病程變化,和繁殖環境非常相關。「這位66歲的男性病程相當曲折,依據女兒的敘述,在寶林用餐後數小時就有腸胃道的症狀,隔日又有暈眩肢體無力等全身性的症狀,到醫院後看似症狀緩和後,卻忽然極速惡化,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何美鄉認為可以提出以下的假說:第一波腸胃道症狀是來自食物中攝取進去少量的毒素,但可能在食物裡面也含有病原體,譬如耐溫的孢子,這些孢子在體內的37度厭氧的環境下是可以被活化而繁殖,同時產生毒素。因此何美鄉認為仙人掌菌機率較大。如今檢驗確認死者體內有米酵菌酸,恐怕也間接證實米酵菌可在人體內繁殖。對於檢驗結果,何美鄉隨後受訪時表示,過去米酵菌酸中毒很少被看到,文獻上也是有限,米酵菌酸是由Burkholderia gladioli(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因此現在要找出這個菌,現在不確定是哪一個食材或醬料有,但可以確定是在寶林廚房內有。何美鄉說,應溯源找到產生此毒素的病菌,追尋食物的源頭,並評估是否可以控制其擴散,希望能盡量減低此病原體進入台灣植物生態的風險,這是當務之急。其實仙人掌桿菌毒素也頗具威力,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仙人掌桿菌會分泌一種嘔吐毒素cereulide,它對熱和酸具有高度抵抗力,因此不怕胃酸,加熱也無法破壞。當毒素到達胃和十二指腸,會透過結合5-HT3受體刺激迷走神經引起嘔吐,還透過抑制脂肪酸氧化、細胞損傷和抑制人類自然殺手細胞來改變線粒體活性,進而造成急性肝衰竭和橫紋肌溶解症。沒有即時治療的話,患者可能會出現多器官衰竭,伴有瀰漫性凝血異常、低血糖、急性腎衰竭和代謝性酸中毒,死亡率高達5成。營養師程涵宇表示,「仙人掌桿菌可在10~50℃中繁殖,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最常發生在沒有冷藏的澱粉類食物,例如米飯、義大利麵等,尤其在夏天,食物於20℃以上的環境中放置時間過長,使該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再加上食用前未經徹底加熱,因而導致中毒。」沒吃完的白飯若是冷藏過久,同樣會孳生仙人掌桿菌,建議放置冷凍較為安全。(圖/123RF)程涵宇說,《美國臨床微生物學雜誌》曾刊登一名仙人掌桿菌中毒案例,20歲的比利時男大生為了避免在空腹的狀態下運動,因此將自己5天前吃剩、放置在室溫狀態下的義大利麵加熱食用,男大生隨即出現嘔吐、腹瀉等不適症狀,隔天家人察覺兒子沒踏出房間,開門查看時才發現男大生躺在床上,已無生命跡象,後來證實是仙人掌桿菌中毒。程涵宇說,飯、麵、板條等食物烹調後要儘速食用,如果沒有馬上吃,應保溫在60℃以上(放在電鍋要確定電鍋溫度有高於60℃),若不確定,建議不吃就要立刻放冰箱,不要放在室溫過久,如果這類澱粉食物已經預估會存放超過2天以上,務必冷凍保存,再盡速吃完。程涵宇提醒,仙人掌桿菌的芽孢非常耐高溫,在水煮、小火煮、煮、燜、燉、燉、蒸這種有水的加熱方法中,孢子需要在121 °C下持續5分鐘以上才能被消滅。如果是用燒烤、炙烤、烘烤、烘烤、灼熱、炒這種沒有額外加水的加熱方法,120 °C下要1小時才可殺死孢子,所以還是事先預防較為妥當。
男過完年突低血壓「感覺累」!醫一驗嚇壞:嚴重敗血症 2食物恐是元兇
一位60多歲的男性病患有腹部淋巴癌病史,過年前才做過化學治療後出院,近日出現低血壓情形,告知家人後立即衝到急診,但他只有覺得很累,其他沒有特別什麼症狀。經過詳細檢查,醫生發現患者肝膿瘍達5.3公分,詢問飲食後得知對方過年時吃了九孔和蝦子,但感覺沒有蒸熟,推測可能因此引發細菌感染。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案例,該位60多歲的男性病患有腹部淋巴癌病史,過年前才做過化學治療,這次再住院是因為有肝膿瘍,目前在接受抗生素治療中。醫生說明,肝臟是負責人體解毒和殺菌的器官,會出現肝臟化膿(膿瘍)代表身體的免疫功能很差,通常是因為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膽結石、肝囊腫,甚至是大腸癌等。錢政弘表示,該位病患正接受抗癌治療,免疫力會變差,特別容易感染細菌,且這類人受感染時,因為免疫力低下,不會出現典型發燒或畏寒的症狀,可以說「燒不起來」或是「燒在裡面」。患者自述,「我每天早上起床都有量血壓的習慣。那天起床的時候,我量收縮壓只有60,就覺得不對勁,告知家人後就衝到急診…我只有覺得很累,其他沒有特別什麼症狀」。醫師指出,病患的肝膿瘍有5.3公分,引流的膿液培養出2種細菌感染,且白血球掉到2000以下,合併低血壓,算是嚴重敗血症,好在病患警覺性高,知道低血壓的危險,有就醫及時處理。詢問飲食後,錢政弘得知患者過年時吃了九孔和蝦子,但感覺沒有蒸熟,推測可能因此引發細菌感染。錢政弘提醒,過年的時候,很多人會準備一些冷凍的海鮮加菜,有的很新鮮,有的不怎麼樣,因此大家清洗和烹調的時候,要多留意是否新鮮和煮熟,因為有病菌的食物除了會造成腸胃炎之外,細菌還可能沿著膽管跑到肝臟形成膿瘍,尤其接下來幾天是剩菜再加熱的高峰,身體欠佳的人千萬不要太勉強。
年菜沒蒸熟「2細菌入口」 男子血壓掉60「嚴重敗血症」鬼門關前走一遭
過年期間不僅要小心因為大吃大喝而導致身體不適,甚至要注意「食材有沒有熟」等問題,否則不僅病從口入,甚至有可能「危在旦夕」。腸胃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就分享一起病例,指稱他經手一名病患,只因為年菜沒有蒸熟的關係,結果讓他感染2種細菌,還出現嚴重敗血症現象,在鬼門關前走一遭。腸胃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FB發文表示,他14日代替同事查房時,遇一位60多歲的男性病患住院,該名患者有腹部淋巴癌病史,過年前才做過化學治療後出院。而這次再住院的原因是有肝膿瘍,目前在接受抗生素治療中。病患也跟錢政弘表示,自己每日起床後都有量血壓的習慣。日前起床後照慣例量血壓,結果發現收縮壓只有60,雖然身體並沒有明確的不適感,但是在告知家人之後,自己就衝到急診。而在急診的快速檢查中,該名患者的體溫也十分正常,沒有腹痛或畏寒的症狀。但在進一步的調查後,急診醫師發現該名患者的肝膿瘍有5.3公分,引流的膿液培養出兩種細菌感染,他的白血球掉到2000以下,合併低血壓(血壓剩60),算是嚴重的敗血症。而這一切,都有賴於病患注意到自己異常的低血壓。由於引流的膿液培養出兩種細菌感染,這也讓錢政弘十分好奇到底是怎麼得的。該名病患也表示,他其實平時飲食都很小心,但這次過年期間,家人準備了九孔與蝦子,他吃的時候就覺得沒有熟透,推測可能是這樣的原因所導致。錢政弘解釋,肝臟是負責人體解毒和殺菌的器官,會出現肝臟化膿(濃瘍)代表身體的免疫功能很差,通常是因為有糖尿病、慢性肝病、膽結石、肝囊腫、長期使用胃藥(PPI)、免疫功能不全(如癌症接受治療),甚至是大腸癌等所致。而該名病患因為正接受抗癌治療,所以免疫力會變差,特別容易感染細菌,而且這類人受感染的時候,因為免疫力低下的關係,身體不會出現典型發燒或畏寒的症狀,可以說『燒不起來』或是『燒在裡面』。而面對因為未熟的海鮮讓病患差點走進鬼門關,錢政弘也提醒,有病菌的食物除了會造成腸胃炎之外,細菌還可能沿著膽管跑到肝臟形成膿瘍。尤其接下來幾天是剩菜再加熱的高峰,身體欠佳的人不要太勉強啊!
愛喝熱咖啡!她食道燙傷「22cm全脫皮」 醫揭:熱飲是二級致癌物
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不少人總是想喝杯暖呼呼的咖啡或熱湯。不過,一名50多歲女子經常感覺胸悶不舒服,一開始被診斷為胃食道逆流,然而服藥治療後卻未見改善。沒想到,醫師透過胃鏡檢查,驚見患者的食道燙傷,長達22公分都出現脫皮現象,畫面十分駭人,經詢問生活習慣後,發現竟是熱咖啡惹禍。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健康2.0》節目中分享,該名女患者平時愛喝熱咖啡,經常覺得胸悶,起初以為是胃食道逆流,長期服藥卻未見改善,直到照胃鏡檢查才發現食道燙傷,上層黏膜幾乎全脫落,看起來就像被扒掉一層皮,整條食道約長22公分,到處都是脫皮,所幸經過切片化驗後,並未發現癌細胞。錢政弘說明, 2016年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就將高於65度C的熱飲視為二級致癌物。國外研究顯示,喝非常熱的人罹患食道癌風險增加1.9倍;趁熱喝的人(等待時間少於2分鐘),增加1.76倍風險;喝得快的人,增加2.23倍的風險;常燙到的人(一個月內6次以上),會增加1.9倍的風險;如果以上習慣都有,就會增加4.6倍的風險。醫師表示,高溫食物會造成食道黏膜燙傷,反覆的燙傷和結痂會導致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生,「有人會疑惑『喝熱飲時,感覺嘴巴沒有被燙到,但是為什麼食道會受傷呢?』針對這個問題早期曾做過研究,科學家在咖啡杯、口腔、舌頭上放溫度計,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沒有感覺燙是因為喝的速度『很快』,高溫還來不及造成口腔黏膜受傷就嚥下去了,但是進入食道就足以讓食道黏膜灼傷致癌。所以研究發現習慣『喝太快』的人風險最高。」
咳嗽不止別輕忽 醫叮囑:恐是癌症
若長期乾咳且經醫生診治後,仍未出現痊癒好轉的情況,當心是罹患癌症的症狀。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分享一則罕見案例,指出該名病患因肝癌腫瘤位置面積大,刺激到橫隔膜引起肌肉收縮,導致咳嗽不止,他建議:「若出現久咳不止或打嗝不停的狀況,別忘了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錢政弘近日於臉書發文,分享自己在醫學期刊上看到的一個案例,一名69歲男子有高血壓病史及抽菸習慣,因乾咳不停且咳到有輕微發燒和喘鳴聲,前往急診治療後,初步研判喘鳴聲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咽喉腫脹所致,而咳嗽則是因病患長期吸菸,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炎發作,因此醫生立即處方口服類固醇、胃藥和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病患。出院後,男子仍不停的咳嗽,甚至出現胸骨疼痛的狀況,再度入院治療時,醫生為緩解其症狀,使用嗎啡類的止咳藥和調節神經的藥物治療,由於該病患主訴有腹脹、便秘等問題,因此院方安排腹部的電腦斷層檢查,未料竟在男子的肝臟右葉發現一顆長達11公分的肝癌,推測病因是肝癌位置刺激橫膈膜,引起附近肌肉不停收縮,導致咳嗽不止,後續採用化學栓塞治療(抗癌治療),兩週後咳嗽症狀就消失了。由於肝癌的位置長在右側橫膈膜下方,引起附近肌肉收縮,導致男子不停的咳嗽。(圖/取自錢政弘臉書)對此,錢政弘補充:「之前我遇過打嗝不停的病患,也在肝臟相同的位置發現有10公分的肝膿瘍,採取插管引流膿瘍之後,打嗝就停止了。」他進一步呼籲:「常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出現症狀時都已是大問題了,建議久咳不止或打嗝不停時,別忘了做腹部超音波!」該則貼文讓網友開始注重自身健康,紛紛至貼文留言,「感謝醫生分享,讓我們懂好多醫療知識,檢查出病因才得以治療」、「醫師給我們又上了一課,仁心仁術仁德」、「讚嘆您的細心與對患者的用心」。
男性「家族史有這病」別輕忽!醫曝易得4種癌:恐比別人早發病
罹患乳癌竟會增加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分享一份研究報告,指媽媽或姐妹患有乳癌的成年男性,有較高機率罹患胰臟癌、甲狀腺癌、攝護腺癌及乳癌,且發病時間恐比其他人來得早。錢政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行第一名,「遺傳性」乳癌機率約15至20%,因此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需定期接受乳癌篩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媽媽或姐妹患有乳癌,那麼家中的男性成員則容易罹患4種癌症。錢政弘說明,今年8月一份韓國研究針對6萬9千名有乳癌家族史的成年男性(其母親或姐妹有乳癌)進行追蹤,結果發現相較普通男性,有乳癌家族史的男性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多1.4倍、「甲狀腺癌」的風險多1.3倍、「攝護腺癌」的風險多1.3倍、「男性乳癌」的風險多3倍;且若母親和姐妹均罹患乳癌,那麼男性發生甲狀腺癌的機率高達3.4倍。對此,錢政弘指出,目前文獻已經知道胰臟癌、攝護腺癌和乳癌都跟「BRCA1/2」基因異常有關,所以一旦媽媽或姐妹有乳癌,男性成員也很有可能因為基因異常得到這3種癌症。錢政弘透露,雖然尚未發現甲狀腺癌與基因異常有關,但觀察發現有乳癌的女性也容易得到甲狀腺癌,推測2者之間有包括甲狀腺荷爾蒙、雌激素和環境因素等共同的致病原因,提醒家中有乳癌病史的男性族群需特別留意。
不菸不酒卻罹患食道癌! 醫揭飲食「1壞習慣」風險最高
最近隨著天氣漸冷,許多人都會喝熱呼呼的咖啡或是熱湯暖暖身子,但小心「趁熱喝」的壞習慣恐讓不菸不酒的人也容易罹患食道癌。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便提醒,研究發現喝高溫飲品習慣「貪快」的人罹癌風險會提升不少,不可不慎。醫師錢政弘昨(27日)在臉書專頁《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發文分享,前陣子他遇到一位耳鼻喉科轉介過來的病患,「這位70歲的阿姨在兩週前吃薑母鴨的時候,無意中吞下薑片卡在喉嚨,當下她有用力咳出薑片,但事後每次吞東西就覺得喉嚨卡卡的,吞嚥不是很順暢,她懷疑是薑片造成咽喉發炎,耳鼻喉科醫師檢查咽喉沒有發現異常,便安排做胃鏡檢查。」結果在食道的入口處,即食物要進入食道的地方,看到了一塊不平整的突起物,大小約3公分,約占管徑的3分之1,錢政弘醫師當下就懷疑這個不規則組織很可能是惡性腫瘤,因切片時可感覺到組織是硬的,而硬的東西通常是癌細胞。後來病理化驗證實,果然是食道的鱗狀上皮細胞癌。錢政弘醫師指出,這位患者並沒有抽煙或喝酒的習慣,不過平常喜歡喝熱湯,只要湯放在桌上久一點,就習慣再加熱後才喝,尤其到了冬天,幾乎天天燉湯喝,「其實喝湯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應該喝太熱或喝太快,因為高溫的飲品會造成食道癌,在2016國際癌症研究組織(IARC)就將熱飲(>65度C)視為二級致癌物。不過話說回來,熱呼呼的飲料真的很好喝,有沒有什麼比較具體的做法可以避免傷害?」錢政弘醫師分享了一篇2022年法國的研究供參考,此研究是在東非進行,因當地食道癌發生率非常高,研究分析849位食道癌患者的飲食習慣,結果發現:喝非常熱飲品者,增加1.9倍風險。趁熱喝者,等待時間少於2分鐘,增加1.76倍風險。喝得快者,增加2.23倍風險。1個月內被燙到6次以上,增加1.9倍風險。若以上習慣都有,就會增加4.6倍風險。他也解釋,會有上述結果主要是因為高溫食物會造成食道黏膜燙傷,反覆的燙傷和結痂會導致鱗狀上皮細胞癌發生。不過,常有人疑惑,喝熱飲時感覺嘴巴沒有被燙到,但為什麼食道會受傷呢?錢政弘說明,有科學家曾針對此問題做過研究,在咖啡杯、口腔、舌頭上放溫度計,最後得到一個結論是,沒有感覺燙是因為喝的速度「很快」,高溫還來不及造成口腔黏膜受傷就嚥下去了,但是進入食道可是足以讓食道黏膜灼傷致癌。所以研究發現習慣「喝太快」的人風險最高!錢政弘也示警,不論是喝茶、喝湯、喝咖啡時,都應讓食物在口腔多停留一下,感覺溫度不會太燙,再吞下去,就能保護食道不受傷。
80歲阿嬤罹肝癌沒開刀!竟靠喝1飲品「腫瘤神奇消失」 醫也直呼神奇
肝病及肝癌仍是國人生命相當大的威脅,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透露,有名80多歲的老婦就醫時,被診斷出有3.5公分的肝臟腫瘤,因為年事已高,所以也沒有選擇積極治療,然而她後來竟靠著每日喝「果菜汁」,腫瘤竟奇蹟般的完全消失,讓醫師也直呼「神奇」。錢政弘於近日在《下班經濟學》頻道中分享一樁特別的病例,他說大約在3年前,有名80多歲的老婦因為C型肝炎及肝硬化到醫院就醫,C型肝炎治療好後,經追蹤發現老婦有3.5公分肝臟腫瘤,錢政弘那時跟家屬討論是否要做抗癌治療,但家屬因為考慮到老婦年事已高,所以決定不接受任何治療。過了半年,老婦因為急性腸胃炎掛急診,住院發現她有急性腎衰竭,錢政弘推斷,可能是肝癌惡化才前往就醫,未料做了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後,發現腫瘤縮小到只有1.8公分。錢政弘好奇詢問,是否有做什麼抗癌治療,或吃中藥、西藥,但老婦並沒有接受任何治療,不過老婦的兒子透露,媽媽會將地瓜葉燙熟後,加入1/4顆洋蔥、1/4顆蘋果,每天早晚空腹各飲用1杯果菜汁。但疑似量喝太多,只不過喝了1個月,就導致腎衰竭的嚴重副作用,後來錢政弘建議,應該先暫停飲用,過了半年至一年再追蹤,竟發現腫瘤奇蹟般的完全消失。不過錢政弘也呼籲,如果病患想要嘗試蔬果飲食療法,還是應該詢問醫師或營養師,評估身體是否合適。
痛爆!70歲嬤吃藥「誤吞鋁箔包裝」卡食道 醫驚:本月第3起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狀況不如從前,不少長輩需要每天服藥,但服藥的時候千萬要注意,別把藥品的鋁箔包裝一起吞下肚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分享,先前一名70多歲的阿嬤服藥時,不慎將藥丸及鋁箔包裝一同吞下,結果鋒利的鋁片卡在食道中間,讓她疼痛難耐,緊急送急診做胃鏡。錢政弘在臉書發文表示,該名70多歲的阿嬤習慣拿到藥後,將有鋁箔包裝的藥片剪成一個一個小正方形,分裝在藥盒裡,未料某次服藥時,忘記將藥丸從鋁箔中取出,直接連同鋁箔包裝吞下去,「結果鋁箔片的4個直角如同刀片般鋒利,就這樣卡在食道中間」,錢政弘坦言,其實這並非個案,本月已有2名病患因誤吞鋁箔藥片,緊急前往醫院做胃鏡。錢政弘進一步指出,鋁箔片相當鋒利會嵌入食道黏膜,若直接將其夾出來,可能會劃開內皮,造成食道和咽喉嚴重的撕裂傷和大量出血,因此若要取出卡在食道的鋁箔片,必須先從口腔放置保護食道的軟管,接著用內視鏡將鋁箔片夾入軟管內,連同軟管拿出來,才不會傷到咽喉。事後錢政弘詢問阿嬤「為什麼把包裝吞下去啊?」阿嬤懊惱地表示「我一邊吃藥,一邊在聽別人在講話,沒有注意看,就吞下去了…」對此,錢政弘提醒,其實像這樣粗心大意的病人並非少數,有的人是視力不好,有的則是吃藥不專心,錢政弘表示「習慣把藥片剪成兇器的人,吃藥時千萬再三小心!」
胰臟癌首登國人10大癌症!7危險因子出爐 1類人風險少25%
國民健康署日前公布110年國人10大癌症發生排名,肺癌擠下連續15年蟬聯榜首的大腸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第一名的癌症。醫師表示,胰臟癌的發生人數首次進入前10名,從原本的第12名上升到第10名,比前一年增加178人,有別於其他消化道癌症都是男性高於女性(如食道癌、口腔癌、肝癌、胃癌、大腸癌),胰臟癌在男生和女生的發生率則是差不多。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指出,「很高興大腸癌終於不再是榜首,畢竟這幾年醫病共同努力做大腸癌篩檢、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超前部署、杜絕後患),理應讓國人大腸癌的發生率下降才是!其他像肝癌、胃癌的發生率都有下降,也在預料之中。比較讓我驚訝的是胰臟癌的發生人數首次進入前10名,從原本的第12名上升到第10名,比前一年增加178人。」錢政弘分享胰臟癌的危險因子:1. 吸煙風險增加1.7倍2. 肥胖風險增加1.6倍3. 喝酒風險增加1.6倍(每天六杯)4. 初診斷為糖尿病的人有0.3%-0.8% 在三年內罹癌5. 糖尿病超過三年以上風險增加1.5-2倍6. 一位家人罹癌風險增加2倍,多位家人罹癌險增加7倍7. 慢性胰臟炎風險增加2-3倍8. 過敏體質『減少』風險25 %醫師提到,「過去的綜合分析或病例對照研究發現,『有過敏體質的人反而比較不會得胰臟癌』,例如在2017年消化學Gut期刊有西班牙的論文指出,長期氣喘患者得到胰臟癌的風險低61%,鼻過敏患者低34%,皮膚過敏則沒減少。2013年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發現,對花粉過敏會減少26 % 罹癌風險,對動物過敏會減少38 %風險。在2005年的分析則提到異位性皮膚炎會減少29%的風險。」錢政弘說明,「之所以有這些相關性,推論是因為胰臟癌的發生跟免疫系統異常有關,有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啟動特定的免疫反應,剛好可以抑制胰臟癌細胞生長!像我一樣會過敏的朋友,看了是不是覺得非常欣慰呢?!」
摔倒骨折「躺1個月才下床」!醫皺眉檢查…驚覺已肝硬化
「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你的「骨頭」問題,可能和肝臟有關!錢鄭弘醫生 近日於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分享,一名70多歲婦人因跌倒受傷到骨科治療,醫生診斷後發現,她的骨盆和大腿骨嚴重骨折,住院治療一個多月才能下床。但醫生發現不對,單純骨折不至於這麼嚴重,便進一步替婦人做骨密度檢查,這才發現她腰部脊椎和大腿骨關節有「嚴重的骨質疏鬆」,抽血後的「維生素D」更只有10.3,屬於嚴重不足。維生素D不足與內科息息相關,骨科醫生便將婦人轉診到錢醫生的內科,做了超音波檢查才赫然發現,婦人居然有肝硬化!醫生進一步表示,這樣的案例不少見:「有些病患是在年輕的時候有病毒性肝炎感染不自知,沒有接受治療,或是長期工作過勞,把肝操壞了,導致肝臟在年輕的時候就纖維化或硬化了!」因為慢性肝病沒有明顯症狀,是肝硬化的併發症陸續出現,民眾才開始警覺,尤其像鋅離子、維生素D缺乏就是最常被忽略的問題。肝臟是人體很重要的器官,除了代謝蛋白質、毒素等,還儲存大量維生素,若肝出現問題,還可能有腹水、下肢水腫、黃疸等症狀。提醒民眾日常一定要「小心肝」!
都是月亮惹的禍!23歲男子三酸甘油酯狂飆「嚴重E等級」 專業醫:蛋黃酥是引爆點
難得的中秋連假,相信不少民眾在這段時間不是狂嗑月餅,就是烤肉狂吃。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日前發文表示,在這幾天多了幾個中秋節的受害者住院,其中一名23歲男子甚至只吃一個蛋黃酥就檢測出三酸甘油酯高達6408。錢政弘醫師也推斷,該名患者可能平時就高血糖、高三酸甘油酯而不自知,蛋黃酥應該只是發病的一個引爆點。錢政弘醫師日前在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查房時才知道多了3個中秋節的受害者,一位是70多歲的男性病患前幾天參加朋友的烤肉聚會,當天吃完是沒有不舒服,到了隔天腹痛發高燒來急診,檢查是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膽管發炎和急性肝炎,由於血液已培養出大腸桿菌,算是菌血症,接下來至少要住院一週打抗生素治療。錢政弘醫師也解釋,大腸桿菌通常是「吃」下去的,然後沿著十二指腸從膽管爬到膽囊和肝臟,引起發炎發燒。患者曾回憶當天是吃烤乳豬、烤雞腿和青草茶,照理說食物充分加熱應該能殺菌,但是冷盤和飲料就難說了。而第二名病患是本身有膽結石的60歲男子,這幾天多喝了幾杯威士忌,結果也是腹痛難耐,被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住院進食後腹痛已經改善許多,錢政弘醫師希望他的膽囊不要跟著發炎「不然開刀就免不了了」。第三名病患則是一名23歲的男子,該名患者自述沒有喝酒也沒有膽結石,但因為肚臍周圍劇烈疼痛所以來就醫。住院也是因為急性胰臟發炎,而且是最嚴重的「E」等級,抽血檢驗血糖500多,三酸甘油酯高達6408,屬於高三酸甘油酯引起的胰臟炎。如此嚴重的反應,患者卻表示自己只有吃一個蛋黃酥,如此情況也讓錢政弘醫師十分疑惑,在詢問家族史後才知道,患者的奶奶與父親都有糖尿病,而患者本身不確定是否自身有三高問題。錢政弘醫師從抽血結果來推斷,患者本身應該就有高血糖與高三酸甘油脂的問題而不自知,這次吃到蛋黃酥應該只是一個引爆點。面對如此情況,錢政弘醫師認為患者這麼年輕就胰臟發炎,如果沒有自我意識到嚴重性,將來各種疾病還會陸續出現。趁這次住院,錢政弘醫師要會診營養師,幫患者好好上課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