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
」 台電 電價 美國 川普 關稅
租農地埋廢棄物狂賺3億黑心錢 才判雲林前鎮代5年「又爆一案」
前雲林縣土庫鎮代表吳讚樓租用農地非法掩埋堆置事業廢棄物賺取暴利逾3億元,被雲林縣環保局會同保七總隊查獲。(圖/報系資料照)雲林縣土庫鎮前代表吳讚樓涉嫌以合法掩護非法,收受未經處理的爐渣、漿紙與紡織汙泥等事業廢棄物,掩埋堆置在農地上,10幾年共5萬8000多公噸,賺取暴利近3億元,3案纏訟多年,今年2月間台南高分院對他已確定3案,裁定應執行5年,併科罰金250萬元;他在2018年被判刑後,2019年又被查獲在斗南鎮租地堆廢棄物,台南高分院再判他1年6月,全案可上訴。判決指出,70歲的吳讚樓曾任多屆土庫鎮代表,他和他的大兒子吳振安經營東佶環保公司,標榜可以將燃油鍋爐集塵灰、漿紙與紡織汙泥事業廢棄物乾燥、固化後成燃料,從2006年間起在桃園、新竹、彰化、雲林等地,向不特定公司以每公噸5000元處理費收受廢棄物汙泥,卻未依再利用程序處理,將其回填、堆置在承租的斗南鎮小東段及土庫鎮崙埤段農地上,汙染國土。雲林縣檢調、環保與警方聯手追查,查出從2006年至2018年被查獲時,吳氏父子等人違法堆置廢棄物的土地面積超過1.5公頃;其中,斗南0.5公頃,土庫有1公頃,數量逾5萬8000公噸,還偽造處理後廢棄物的流向,不法所得至少2億9000萬元。2018年9月27日,吳讚樓被法官痛批不思悔改,再犯不法回填、堆置大量事業廢棄物,汙染環境,實不足取,3案合併從重判刑8年併科罰金400萬元,其子吳振安被判刑2年6月。上訴2審及最高法院後,吳讚樓被判應執行有期徒刑5年,併科罰250萬元,其子吳振安被判6月得易科罰金。吳讚樓在前3案被判刑後,2019年10月21日又被雲林縣環保局會同保安警察第七總隊查獲他從2009年起在斗南鎮小東里另租一塊1000多平方公尺的土地,堆置紡織污泥、漿紙污泥、集塵灰之總重量約為1306.75噸,再次被起訴及判刑3年。吳讚樓提起上訴,台南高分院審理後,認定吳讚樓是公司的實際負責人,但吳讚樓否認犯罪,但因其所堆置廢棄物未驗出含有超標的有毒物質,撤銷原判決,改判他有期徒刑1年6月。全案可上訴。

剛果木船「起火翻覆」至少148死 疑煮飯釀禍尚有百人失蹤
剛果民主共和國日前發生一起船難事件,一艘載有約500人的木船突然起火,造成至少148人死亡,仍有逾百人失蹤。據當局初步調查,這起事故是因有人在船上煮飯而引發,驚慌的乘客紛紛跳水逃生,包括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大量乘客,但多數不諳水性,不幸罹難。從社群平台上流傳的畫面可見,一艘遠離河岸的船隻竄出火焰,甚至冒出滾滾濃煙, 根據《路透社》和《衛報》等外媒報導,這起事件發生在15日,這艘名為「HB Kongolo」的機動木船自馬坦庫姆港(Matankumu)出發,航向博洛姆巴區(Bolomba),不過途中在姆班達卡(Mbandaka)附近的剛果河(Congo River)起火後翻覆。這起意外也引發周圍小船上的民眾目睹這一切,紛紛以手機紀錄下當時狀況,根據剛果官員透露,據稱當時船上載有約500名乘客,翻覆後造成148人,另有逾百人失蹤。報導也引述河務專員洛約科(Compétent Loyoko)的說法,這起意外是因為有一名乘客在船上煮飯不慎引發火災,造成婦女及兒童在內的大批乘客為了求生,在不會游泳的情況下仍跳下水逃難,最終不幸死亡,「一名婦女點燃餘燼做飯,導致距離不遠的燃料發生爆炸,造成許多兒童與婦女喪生」。由於剛果的基礎建設相當匱乏,交通大多是仰賴船隻,這起船難僅數十人獲救,其中許多人嚴重燒傷。目前紅十字會與省級當局正持續搜救。剛果民主共和國傳出有艘載著約500名乘客的木船鯨船起火後翻覆。(圖/翻攝自X)

高雄老翁積欠20萬罰單「另有隱情」 執行署高雄分署釐清背後辛酸
高雄市一名老翁因名下車輛積欠大量道路違規罰單、過路費、燃料費、牌照稅與停車費,累積違規案件多達170餘件,總欠繳金額逼近20萬元。因此被法務部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列為強制執行對象,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執行人員卻發現另有隱情。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雖然執行單位多次接獲通報,指稱發現該輛車的行蹤,實地查訪時卻屢次撲空,車輛總在執行人員抵達前離去,導致遲遲無法完成查封程序。後續執行人員經進一步調查發現,該車輛經常停放的地點與老翁實際居所位置不符,這讓執行人員開始懷疑車輛的實際使用人士另有其人。為釐清疑點,執行人員親赴老翁家中訪查,老翁表示,當初是兒子以自己的名義貸款購車,後來兒子經商失敗後選擇走上絕路。而這輛掛名在老翁名下的車輛則被債主強行開走抵債,但由於未完成過戶手續,車輛仍掛在老翁名下,日後所有違規與罰單也就一併落在老翁身上。了解整起事件後,高雄分署透過查閱車輛停放於路邊收費停車格的紀錄,推敲使用人常出現的地點與停放習慣,隨後會同高雄市交通事件裁決中心與高雄市警方進行聯合清查,最終於近日成功查獲該輛車並完成查封與拖吊程序。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表示,此案能夠順利執行,得力於各單位緊密合作與資訊系統的整合運用,不僅有效排除民眾誤受責罰的誤會,也為交通秩序維護與合法用路人權益提供保障。(圖/翻攝自行政執行署高雄分署網站)

受川普關稅戰打擊!經濟學家:美國人付出沉重代價
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解放日」,宣布對185個國家課徵對等關稅,聲稱這是在捍衛美國就業機會,並糾正貿易不平衡。印尼貿易部長前首席顧問、國際經濟協會(IEA)秘書長莉莉·楊英(Lili Yan Ing)在《雅加達環球報》(Jakarta Globe)專欄指出,這些關稅對美國企業和家庭來說就像是一種稅收,幾乎所有的成本都轉嫁給了買家,而出口商幾乎不承擔任何負擔。對於川普的關稅政策,國際經濟協會(IEA)秘書長莉莉認為,川普關稅造成的損害不只是價格上漲,其影響更為深遠,可能使美國經濟進一步陷入衰退。截至4月12日,川普維持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45%的關稅,同時暫停對其他75個國家的關稅上調計劃,使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125%的報復關稅。國際經濟協會(IEA)秘書長莉莉·楊英(Lili Yan Ing)。(圖/翻攝ERIA)關稅是對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徵收的一種稅。這些關稅不是由外國出口商支付,而是由美國進口商支付,並以更高的價格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大多數美國製造商都依賴來自國外的中間產品,零件和原材料,當關稅提高這些投入的成本時,最終產品就會變得更昂貴且競爭力下降。川普常指責東亞國家「偷走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莉莉指出,2024年美國與東亞夥伴進行了廣泛的貿易,貿易總額達到4120億美元。東亞對美國工業發展的貢獻涵蓋電子、汽車零件、機械和先進技術等重要領域,藉此幫助美國戰略產業的發展,在增強美國經濟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除了貿易之外,東亞國家也對美國經濟進行了大量投資。例如,日本是美國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國,其外國直接投資超過7830億美元,而韓國則以1280億美元位居第十。 川普的關稅在政治上是一種懲罰目標國家的手段,同時又宣稱是「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策略。但實際上,對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家庭的傷害最大,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從食品和燃料到電子產品和服裝,起到了累退稅的作用,給低收入美國人帶來了不成比例的負擔。金融市場方面,也做出了強烈反應。川普於2025年4月宣布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145%的關稅後,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4.5%,那斯達克指數下跌5.25%,道瓊斯指數下跌3.67%。這些市場波動凸顯了貿易政策公告對金融市場的重要影響,反映了投資人對地緣政治發展的敏感度。不確定性的增加導致企業取消或延後投資。隨著企業權衡未來保護主義加劇的風險,資本支出受到的寒蟬效應已經顯現。莉莉警告,在為時未晚前,美國應該選擇一項明智的政策,「因為在當今互聯互通的世界裡,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自繁榮發展。」關稅的經濟負擔不會由中國、日本、越南或川普針對的其他國家承擔,承擔這項代價的將是面臨成本上升的美國企業、面臨裁員的工人,以及為維持生計而苦苦掙扎的家庭。

以色列宣布建新安全走廊「莫拉格」 以軍:計劃在加薩多區域作戰
以色列政府12日宣布,已完成一條新的安全走廊建設,該走廊將南部城市拉法與加薩其他地區隔離開來。以軍表示,這項行動是更大規模軍事推進的前奏,並計劃「迅速擴大」在加薩多個區域的作戰行動。根據外媒報導,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Israel Katz)在聲明中指出:「這是剷除哈馬斯、釋放所有人質、結束戰爭的最後時刻。以色列國防軍很快將擴大對加薩大部分地區的行動。」根據以色列軍方說法,這條走廊名為「莫拉格走廊」,位於拉法與汗尤尼斯之間,命名自以往設立於當地的一處猶太人定居點。該地區的接管顯示以色列可能正準備對拉法發動大規模地面攻勢。以色列總理本雅明早前稱,該走廊將成為「第二個費城走廊」,類似於以色列自2024年5月以來控制的加薩-埃及邊境南端地帶。以軍目前也控制內扎里姆走廊,該走廊將加薩北部與中南部地區分離。據以色列方面統計,目前其控制範圍已覆蓋加薩地區超過50%的領土。對於安全走廊的建設,拉法市政府表示強烈反對,譴責其為「公然違反國際合法性」的行為,並重申拉法是「巴勒斯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該政府聲明中指出,任何強迫遷移和人口變更的行為都是不可接受的。聯合國及多國亦對以色列近期行動表示關切。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公室指出,以色列持續擴大的撤離命令,已導致巴勒斯坦人被迫擠壓至資源匱乏、持續遭到轟炸的狹小地區。以色列自上月起封鎖對加薩的食品、燃料與人道援助供應,導致約200萬巴勒斯坦人面臨嚴重物資短缺。國際人權組織稱,以色列此舉可能構成戰爭罪。根據加薩衛生部最新數據,自2023年10月7日戰爭爆發以來,加薩已有50,933人死亡、116,045人受傷,其中大多數為婦女和兒童。單在過去24小時內,就有至少21人喪生。以色列則聲稱在戰爭中已擊斃約20,000名哈馬斯武裝分子,但未提供相關證據。目前仍有59名人質遭哈馬斯扣押,其中24人據信仍然在世。12日一段影片顯示最後一位被囚於加薩的美籍人質埃丹亞歷山大(Edan Alexander)在脅迫下發表講話,其家屬呼籲社會記得這些仍在囚禁中的人。卡茨呼籲巴勒斯坦民眾推翻哈馬斯,釋放人質,以結束戰爭。他表示,有意「自願」遷往第三國的巴勒斯坦人將可根據美國前總統川普提出的構想進行遷移。此說法遭到巴勒斯坦人拒絕,他們強調將堅守家園,不接受流離失所。人權觀察組織對此警告,任何強迫遷離的方案都構成「種族清洗」。此外,以色列近日命令關閉東耶路撒冷由聯合國近東救濟工程處開設的八所學校,預計將影響約800名學生。此舉也引來歐盟、沙烏地阿拉伯、卡達及英國等國的公開譴責。

台海戰爭若爆發...全台1.3萬間超商 打造成「戰時樞紐」
英媒《衛報》報導,從能源安全到加強網路連接,台灣正積極尋找在大陸侵台情況下,保護民眾的方式。台灣政府規畫將全台1.3萬間超商,打造成「戰時樞紐」,一旦台海爆發戰爭,民眾可被引導前往住家附近的超商,領取配給的口糧和醫療用品。總統府稱 民間物流為重要參照報導指出,政府規畫人員預估,若戰爭發生,軍人甚至連警察都將被派往前線,留下民間的第一線應變人員負責照顧和管控社會秩序。屆時,大陸封鎖幾乎會切斷台灣外援。台鐵或被取消、空域也可能關閉,不允許貨運等非軍事飛行,網路和通訊恐被切斷。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表示,為了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台灣民間通路豐富的物流模式與經驗,確實是政府部門的重要參考。相關的戰略物資配送場域及配送方式,政府原就設有配送站機制,加強韌性、有備無患是重要原則,力求面臨複合型災害或緊急狀態時,能夠有更完整而安全便利的物資供應網絡,警方並不會被派往前線。報導引述4位知情人士透露,在此情況下,民眾可走到全島超過1.3萬間的超商,領取由店內物流運輸系統配送的口糧和醫療用品。民眾還可在超商窗戶上,閱讀政府透過傳真機發送、張貼的公告,或是利用店內提供的緊急無線熱點傳訊息。疫情期間,便利超商曾與政府合作,在口罩短缺初期,透過店面配給口罩。報導稱,賴清德政府如今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欲把超商轉型為戰時社區樞紐。能源與通訊系統 有關鍵弱點該委員會成員,包括27位資深內閣與國安官員、非政府組織,以及商業、社會、宗教界的重要人士;目的是讓台灣在面臨攻擊或災難時,提升全民應變能力。委員會至今只召開過3次會,但已在去年12月舉行過跨部門紙上演練。該次演練揭露多項嚴重弱點與錯誤假設。像是有部門發現,他們從未考慮到在危急情況下,可能無法將官方聲明發布到網路,或向地方村里長傳送政府通知時,屆時該如何應對的問題。不僅如此,台灣的能源與通訊系統也存在關鍵弱點。台電電網過於集中,大型電廠之間的長距離輸電線路,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在被共軍封鎖情境下,能源安全特別脆弱,台灣約97%的能源仰賴進口,根據燃料類型不同,目前台灣擁有的戰略儲備,包括大約可維持90天的煤炭與石油,以及約14天的液化天然氣。基於早前談判破局,台灣目前無法使用美國企業家馬斯克旗下公司擁有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取而代之,台灣正尋求與民間業者合作發展低軌衛星通訊網,同時建立自有系統,其中包含全台規畫設置700個政府與軍方可用的熱點,未來也可能擴及民用。軍事訓練重點 強化實戰情境另外,美國《國防新聞周刊》指出,台灣正將軍事訓練重點,放在現實威脅情境上,以應對中共新的戰術演變。該刊記者多次目睹台灣軍演,認為這些訓練往往看似與現代戰爭脫節,屬於公式化且精心設計的演習。美國觀察人士與顧問也指出,台灣軍演缺乏真實性是一項問題。台灣上個月發布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報告提到,「將增加訓練課目和強度,以豐富各級部隊戰鬥技能,提升即時備戰能力」。前美國防部助理部長薛瑞福表示,「培訓是亟待進步的一個重要領域。這與美國願意放寬過去的政治界限,並支持擴大在台灣和美國的訓練是相輔相成的。」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則認為,最新的國防評估報告顯示,台灣「正努力應對所有威脅」,對於解放軍的威脅也有足夠重視。例如,國防支出在過去8年裡倍增,美國的支持即使不是全部,但在多個領域也有所提升。就台灣國防而言,他指出「確實有一些亮點,例如對動態入侵的嚇阻力。但在灰色地帶、封鎖以及關鍵基礎設施等領域,仍有待加強」。報導稱,今年的漢光演習於4月5日兵推,實兵演習則於7月8日至18日進行。台灣軍方立即有機會,展現訓練水準的提升。

習近平不太可能「向川普低頭」! 英國《衛報》曝2關鍵原因
美國總統川普9日針對沒有祭出報復性關稅的國家,宣布暫緩加稅90天,在此期間僅課徵10%的基準關稅;並把對中關稅繼續上調至125%。對此,世貿組織(WTO)總幹事奧孔約-伊衞拉(Ngozi Okonjo-Iweala)示警,中美貿易戰不斷升級,可能導致這2大經濟體之間的商品貿易額下降80%,並嚴重損害全球經濟前景。英國《衛報》也援引專家看法指出,北京不太可能在關稅問題上,率先向美國讓步,因為美國對中國進口的依賴程度,遠高於中國對美國。且北京早在2018年川普1.0發起關稅戰時,就開始降低對美國的依賴。奈及利亞經濟學家、WTO總幹事奧孔約-伊衞拉9日在瑞士日內瓦發表聲明指出,中美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緊張局勢,恐構成雙邊貿易急劇萎縮的重大風險,「我們的初步預測顯示,這2個經濟體之間的商品貿易額可能下降80%。這場衝突恐嚴重損害全球經濟前景。」奧孔約-伊衞拉續稱,世界經濟有可能分裂成2個集團,一個以美國為中心,另一個以中國為中心,「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全球貿易可能因地緣政治因素而分裂。全球經濟將分裂成2大陣營,而這種現象恐導致全球實際GDP長期下降近7%。為此她也敦促所有WTO成員國「透過合作與對話來應對這項挑戰」,「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維護國際貿易體系的開放性至關重要。」另據英國《衛報》的報導,儘管中國近年遭遇經濟增長放緩的挑戰,且美國副總統J.D.范斯(JD Vance)在上週批評美中過去的貿易政策時還嘲笑中國,並暗示北京打的是一手爛牌,但在關稅這一議題上,習近平幾乎不可能向川普讓步。常為《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外交政策》雜誌和《日經亞洲評論》等撰寫文章的經濟預測公司Enodo Economics創辦人兼首席經濟學家喬伊列娃(Diana Choyleva)分析:「應對川普關稅威脅,對習近平而言唯一在政治上可行的回應便是:『放馬過來!』中國已經用一個力度十足的84%報復性關稅讓中國民眾感到振奮,此時若有任何退讓跡象,政治上將無法接受。」此外,對北京最有利的因素是: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依賴程度,遠遠高於中國對美國的依賴。《衛報》指出,美國主要從中國進口消費性商品,如智慧型手機、電腦和玩具。上週,位於紐約的金融機構「Rosenblatt Securities」的分析師也預測,川普光是加徵中國進口商品54%的關稅,美國最便宜的iPhone售價就可能從799美元飆升到1142美元,因此喬伊列娃認為:「川普無法將這些經濟困境合理地歸咎於中國。」相較之下,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多為工業與製造用原料,如大豆、化石燃料與噴射引擎,這些商品價格的漲幅較容易被吸收,且不會直接影響物價,所以中國民眾不需要掏更多錢購物;美國老百姓會更痛苦。此外,中國早在多年前就開始佈局,如今已準備好與美國攤牌。《衛報》解釋,自2018年川普1.0發起中美貿易戰以來,中國大幅拓展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聯繫,降低了對美國的依賴。2018至2020年間,巴西對中國的大豆出口量較2015至2017年的平均水平成長逾45%,而美國的出口則下降38%。中國雖仍是美國農產品的最大市場,但這個市場正逐漸萎縮,對美國農民造成衝擊。2024年,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為292.5億美元,遠低於2022年的428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還有其他反制手段。據悉,中國2位有影響力的民族主義部落客在8日發表了內容相同的文章,列出可能的中國報復行動,據稱消息來源非常可靠。雖然中國外交部未對這些文章發表評論,但也未否認其內容。《衛報》指出,這些建議的反制措施包括:暫停與美國在芬太尼(Fentanyl)管制方面的合作、調查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知識產權獲利情況,甚至禁止好萊塢電影在中國上映。川普關稅帶來的政治影響,加上美國試圖聯合其他國家孤立中國,已使得美中關係跌至歷史低點。曾被美媒《政客》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10位「中國通」之一的中國問題專家利明璋(Bill Bishop)也指出:「我從來沒這麼悲觀過對美中關係的未來走向。貿易關係是美中之間的支柱,而當這根支柱斷裂時,我們大概也會看到其他領域出現更多的衝突。」

美國點名10國「不公平貿易行為」 中國、日本、歐盟列入其中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撼動全球的關稅政策後,目前傳出已有多個國家派員與美國政府洽談,期望能爭取到有利的條件。而目前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社群網站X上發文,直接點名多個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其中開頭就直接點名中國、日本與歐盟。美國貿易代表署在社群網站X上發文表示,特別點名全球10項針對美國出口商的重大不公平貿易行為,從限制市場准入、設下高額關稅、到繁瑣的合規規定,影響範圍涵蓋農業、製造業與科技業,牽動數十億美元的出口利益。其中開頭點名的,就是中國製造的美國國旗,該旗幟大量出現在電商平台上,單一平台每月銷售超過10萬面,導致美國國旗製造商每年損失達200萬美元,最終影響到當地就業與企業存續。USTR強調,美國國旗應由美國國內製造。在亞洲市場方面,日本則對美國海鮮課以高達10.5%的關稅,並實施進口配額制度,使美國漁業每年損失近1億8,900萬美元潛在收益。除此之外,印度與泰國自2005年起分別對美國燃料乙醇設下進口障礙,要求事先審批與發放許可,實際上等於封鎖進口。若市場得以開放,美國將能額外創造4億1,400萬美元的年出口收益。USTR提到,歐洲市場方面,歐盟的新規亦對美國出口形成壓力。「無毀林供應鏈規範」(EUDR)要求美方企業提交地理座標與盡職調查報告,預計將波及總值86億美元的農業與工業出口;「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則導致美國商品競爭力下降,估計每年將影響47億美元的出口。另外在非洲地區也有類似問題。安哥拉即將於2025年7月31日起限制進口牛肉、豬肉與家禽,對於2024年出口價值達1億3,600萬美元的美國家禽產業構成重大衝擊。奈及利亞方面則對多達25類商品實施全面進口禁令,包括農產品、藥品與飲品等,削弱美國企業在當地的營運與擴張能力。肯亞也對美國玉米課徵50%關稅,設下嚴苛監管要求,實質上封鎖估值5,000萬美元的當地玉米市場。在南美,巴西、秘魯、哥倫比亞與厄瓜多等國的非法伐木與採礦活動不僅造成環境災難,還透過低價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使遵守規則的美國企業難以競爭。阿爾及利亞也對美國仿製藥與醫療設備設限,使高品質醫療商品無法順利進入該國市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呼籲國際社會正視這些結構性障礙,並提醒各界可參閱《2025年國家貿易估計報告》(National Trade Estimate Report),了解美國出口商所面臨的挑戰與不公平待遇。

再重申「台電虧損主因」 經濟部:綠電僅占台電總支出10%
電價審議會28日決議2025上半年電價不調整,引發議論,不少人開始討論台電虧損的原因。經濟部再次澄清,台電虧損主因為國際燃料價格大漲,電價未完全反映成本導致,核電佔比高或低皆會造成台電成本壓力。經濟部表示,在經歷不同能源政策期間,如2006-2013年間台電也面臨長期虧損,2020、2021年則有盈餘,直至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國際燃料暴漲,即使至今仍高出2016至2020年平均超過6成,加上台電近3年吸收成本達6000億元,遠超電價調整幅度,進而造成台電目前虧損現況。經濟部提到,觀察國際社會核能使用國家,如韓、日、法等國電價調更多、預算補更大,例如2024年法國住宅及工業電價累計調幅分別達47%與65%;核能占比較台灣更高的韓國,則分別調高49%與106%。經濟部指出,關於核電佔比對成本影響,以2015年的能源結構來看,即使在當年核能發電占比16%、火力發電占比78%的情況下,以2023年燃料價格的水準計算,每度電售電成本亦將提升至近4元,與目前售電成本相當,故近年俄烏戰爭致國際燃料價格大漲,實為台電虧損主因。至於綠能購電成本,經濟部說,僅占台電總支出約一成,且因國際淨零需求,未來大型光電及離岸風電業者,將會有更多綠電直接賣給企業,外購綠電成長將趨緩。

斥115億巨資買船? 陽明31日法說聚集「這議題」
陽明(2609)28日公告,向日本正榮汽船株式會社購入3艘新世代甲醇雙燃料預置全貨櫃船,預計2028至2029年竣工交付營運,交易總金額約3.39億至3.6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08.28億元至114.98億元。陽明表示,依內部採購程序作業進行,確保中長期運力穩健供給與維持全球運輸服務品質。預期新船交付後可較舊世代船舶立即節省燃油消耗,並藉由雙燃料預置規格亦可在替代能源使用上保留未來綠色燃料運用彈性。台股近期呈現下跌行情,但陽明於過去一週(3/24至3/28)的籌碼動向中,外資買超以13962張的位居第7名、投信連買16日。陽明本月公布2024年財報,去年稅後淨利641.79億元,年增率高達1265.5%,每股稅後盈餘(EPS)達18.38元。陽明將於31日舉行法說會,經營團隊可望對目前市場關注焦點揭露下一步決策,包括關稅大戰、美國擬向中國製船舶加收靠港費、美國3月消費信心跌至4年新低等不確定因素,對海運業的影響,以及美國線長約價訂定等。展望後市,陽明表示,貨櫃海運產業面臨地緣政治變局、全球供應鏈重組、客戶綠色運輸服務需求之挑戰,陽明持續以提升船隊競爭力,穩固既有運力,並積極強化優勢市場動能,加強區域航線布局,拓展運輸服務版圖。

設備物資短缺延誤緬甸救援進度 聯合國救難人員:首要任務是復電
緬甸於28日發生規模7.7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實皆地區(Sagaing),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導致建築倒塌、道路毀損、橋樑斷裂,緬甸曼德勒(Mandalay)成為重災區。但當地的救援行動卻陷入困境,主要是受限於設備不足與資源匱乏。綜合外媒報導指出,當地居民桑達溫(Sandar Win)表示,他年僅6歲的兒子在地震時被自家屋瓦壓住,造成骨盆骨折,送醫時曼德勒綜合醫院,醫院內早已人滿為患,無法收治,只得轉往私人醫院。地震之後,曼德勒市區發生停電,加油站人潮擁擠,超過150萬名居民急需燃料啟動發電機。城內商店、餐廳、茶館全數歇業,救護車不斷開往東方約64公里的觀光聖地彬烏倫(Pyin Oo Lwin)山城。而當地救援隊員韋漂(Wai Phyo)表示,現場的救援進度受到嚴重限制,因缺乏大型機具與救援設備,部分搜救隊只能向民間企業借用機具,甚至透過社群媒體公開求援,呼籲捐贈設備。韋漂提到,目前仍有大量民眾受困瓦礫中「但存活機會不高」,現場通訊更是一大阻礙,幾乎無法聯絡外界。雖然目前緬甸軍政府已派兵進駐災區,但韋漂批評軍方「毫無幫助」,直言真正需要的是實質救援與物資支援。目前也傳出,當地的搜救行動已轉為尋找遺體,據曼德勒消防隊長表示,目前已有約1,000具遺體,推估整起意外的死亡人數還會持續攀升。在緬甸進行救援工作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劉崇(音譯,Liu Chong)表示,地震後當務之急是恢復電力,因當地正處於乾季,氣溫超過攝氏40度,電力的匱乏導致當地居民無法避暑,生活條件極為艱困。劉崇也提到,當地婦孺與弱勢群體急需糧食與基本生活物資,聯合國方面正動員資源,準備提供足以支援100萬人的糧食與生活用品。根據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於30日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此次強震已造成全國1,644人死亡、3,408人受傷,另有139人失蹤。受災最嚴重的地區包括曼德勒、勃固(Bago)、馬圭(Magway)、東北部撣邦(Shan State)、實皆(Sagaing)與首都奈比多(Nay Pyi Taw)。

如巨刀切入地球!緬甸世紀強震已千餘人罹難 美估傷亡人數恐破萬
緬甸28日發生芮氏規模8.2地震後,位於瓦城的1座寺廟因強震而倒塌。(圖/路透)緬甸強震位置圖緬甸大地震最新情況緬甸中部28日發生芮氏規模8.2強震(震矩規模7.7),六省進入緊急狀態。在截稿前,緬甸官方最新數據顯示,地震傷亡人數已增至1644人死、3408人受傷。然而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進一步分析認為,這場世紀強震恐有逾1萬人罹難,經濟影響可能高達緬甸GDP的70%。這起罕見的百年強震,發生於緬甸當地時間28日中午12時50分,震央位於中部實皆省西北方大約16公里處。時隔12分鐘後,當地又發生6.4強震,都是深度僅10公里的極淺層地震。我失聯教師平安 另一國人受困至於國人受災情況,外交部表示,一名在瓦城任教的失聯國人,已聯繫上人身平安,另外有對夫妻因所在旅館倒塌,先生已脫困但太太與旅館員工受困於倒塌建築中,當地人員目前試圖救援。與緬甸接壤的泰國、中國也受波及。泰國首都曼谷一座興建中的30層大樓倒塌,曼谷共13死、118人失聯。泰國氣象局29日指出,截至當地時間早上6時,當局已記錄到77次餘震。緬甸強震剛發生之際,USGS就率先警告,此次地震是大規模災難,恐有數千人喪生。該單位29日再次示警,強震恐導致超過1萬人死亡。英國劍橋大學地震學家詹姆斯‧傑克遜形容,這場強震「如同一把巨刀切入地球」。新加坡地球觀測站首席研究員魏聖基指出,緬甸強烈地震並非意外事件,地震發生在實皆斷裂帶(Sagaing Fault)的一段,這是中南半島活動性最強、規模最大的一個孕震斷層。從外媒、網路流傳的影片可見,緬甸首都奈比多機場的航空管制塔倒塌,塔台中5名值班人員全數罹難;第二大城瓦城的國際機場,也宛如被轟炸得像廢墟。奈比多有多家大型醫院也被嚴重摧毀,醫護人員被迫穿梭室外救治傷者。緬甸各地災情頻傳,境內超過50座清真寺被震毀。其中吳拉登寺在地震時,有逾270名僧侶正在考試,事後逾140人受困。30位僧侶的屍體在廢墟中被發現時,有的被牆壁壓著,僅露出手腳,還有人被掉下的梁柱砸中。世界展望會緬甸分會通訊經理瑞奈指出,當地人擔心附近的水壩恐會破裂,也擔心再發生地震。基督教援助組織28日深夜透露,瓦城一座水壩震後發生潰決情況,低窪地區水位已明顯上升。被囚翁山蘇姬 目前安然無恙當地部分加油站也遭到結構性震毀,出現地面建築倒塌、地下儲油槽損壞、與燃油泵連接的地下管線故障等情況。緬甸能源部29日發布公告,呼籲民眾不要恐慌性搶購囤積能源燃料。至於被囚的前民選政府領袖翁山蘇姬目前平安。反對派組織「緬甸民族團結政府」也證實,翁山安然無恙。由於緬甸內戰已持續4年,許多地區難以進入,目前不清楚軍方將提供哪些救援工作,但軍政府過去鮮少在災後請求國際援助,足見傷亡規模恐非常嚴重。緬甸周邊多國、美中俄等國在表達慰問後,緊急協調救災援助。東協外長更在聯合聲明中強調,將密切合作,協調人道主義援助。聯合國緊急救援協調員也已為該地區的恢復工作,撥款500萬美元(約1.6億台幣)。泰緬團遊 4/15前可解約退費交通部觀光署表示,為維護民眾旅遊安全,4月15日前參加泰國但不含普吉島、緬甸的團體旅遊,可依國外旅遊定型化契約中不可抗力因素解約退費。觀光署提到,將視泰國震後狀況滾動檢討解約退費日期,呼籲出團至泰緬的業者和領隊注意旅客安全,調整行程避開災區,若旅客與旅行社因取消行程衍生退費爭議,可附相關資料向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申訴調處。

經濟部決議電價4月「凍漲」 台電:10月再爭取補漲
經濟部28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台電爭取電價調漲9%,但經過2個多小時討論,最終以國際關稅與地緣風險,可能引發物價上漲為由,決議4月電價「凍漲」。對於台電虧損,經濟部表示後續爭取預算撥補、離島建設基金補貼,若立法院仍不准,台電表示,會再依成本爭取10月電價補漲。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電價費率審議會為考量國際關稅變化及地緣政治引發物價波動風險,決定上半年不調漲電價,但審議會也請經濟部全力爭取立法院支持台電撥補預算,以穩健台電財務狀況。台電到2024年底累虧4229億元,今年預計再賠近500億元,如今調價無望,合計累計虧損將來到4700億元新高。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表示,經濟部會全力爭取立法院支持撥補台電預算,穩健財務體質。台電原本規畫電價調幅6~9%,昨提案把平均電價調到4.09元,漲幅9%,其中民生電價漲多,產業電價則漲少,衝擊1500萬戶。而電價會中支持調漲與緩漲的委員都有,討論過程熱烈,有委員表示如果無撥補,應給予調漲健全台電財務,穩定電力供應。但也有如商總理事長許舒博等主張不要調漲民生電價,330度以下基本用電不調。賴建信說,因近期國際各國陸續展開關稅措施及貿易談判等不確定因素,最後決議本次電價不調整。至於經濟部要協助爭取哪幾項撥補給台電?依照賴建信說法,有3筆可以爭取,首先是歲計賸餘撥補的2024年追加預算1000億元,另外行政院如同意去年超收歲計賸餘也撥補,那還會有1000億元。第三是離島建設基金依法要給台電差價補貼,這部分累積未給有1164億元。賴建信說希望基於《離島建設條例》規定,依條例給補貼。如果在野黨仍堅持不同意撥補,10月電價是否就得調漲?賴建信說,9月開電價會時將檢討這個事情。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表示,會依據把各項成本支出完整給電價會檢討參考,包括撥補的情形。台電內部補充,如無撥補,就是依照虧損狀況繼續爭取補漲。面對財務缺口繼續擴大,台電表示,自己也會進行開源節流,希望多出168億元財務改善,方式包括資產活化、販售RE30低碳綠電、燃料採購精進撙節支出等。國民黨指出,尊重電價審議委員會的決定,但國民黨堅持,只撥補卻不討論能源政策,就是浪費人民的納稅錢,3年來已撥補3000億,也漲了5次電價,證明應該先調整能源政策,否則人民的納稅錢等於丟進台電虧損的無底洞,沒有意義。藍委牛煦庭痛批,台電已成為民進黨附隨組織,台電高層應該負起政治責任,自行撤換高層。民眾黨立委張啓楷質疑,行政院想甩鍋給立法院,應該做兩件事,重啟核電、別再高價購買綠電,就不用再撥補、不用漲電價,還可以降電價。

電價凍漲虧損上看4700億創新高 經濟部將爭取三筆預算撥補台電
本來「板上釘釘」的電價調漲,最終在政府憂心衝擊物價下祭出「凍漲」。台電於今日電價費率審議會上提出9%調幅案,最終遭到擱置,如此預計今年再虧500億,累積虧損將衝4700億新高。面對財務大黑洞,經濟部表態,後續繼續爭取三筆預算撥補台電,把球再度丟回給國會。面對國際燃料猛漲,台電大虧,原本政府利用前年歲計賸餘,編列1000億給台電,加上2025年公務預算再給千億,合計2000億台電止血。但是在野黨不滿執政黨拒絕便宜核電,以錯誤能源政策封殺2025年公務預算。目前僅剩2024年用歲計賸餘追加預算1000億,還卡在立院未處理。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說會持續協助爭取預算撥補,緩解台電財務壓力,這部分他提到共有三筆預算要爭取。首先就是上述的追加預算千億,另外,去年稅收超徵5000億,行政院有表態可能用歲計賸餘再撥補1000億。再來,賴建信說離島建設基金依法要給台電差價補貼,這部分累積未給有1164億,希望基於《離島建設條例》規定,依法給予補貼。等於經濟部將爭取三筆預算,總共3000億再補台電。如果加上前幾年增資資加撥補已給3000億,等於如果都拿到,有6000億補給台電,相當驚人。但是即使最好情況,後續3000億都孻到,台電因今年累虧上看4700億,打虧後也還是有1700億黑洞。台電表示,這三筆都能拿到,對財務自然是大大助益,但會務實一筆一筆去爭取,如果可以先有一筆千億撥補,對今年財務就可以有很大改善。面對凍漲,台電累虧持續攀升,經濟部表態爭取三筆預算補貼,等於球丟回給國會。如若持續不給,台電營運將非常困難,甚至衝擊電力開發、輸配電供電改善,壓力球,輪回立法院身上。

4月電價不漲! 張啓楷續喊話:改革錯誤政策重啟核電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今(28)日拍板4月起電價不調漲。對此,民眾黨團副總召張啓楷表示,會中決定凍漲是大家共同努力下的好消息,但其實不只能凍漲,根本不用漲,行政院只要做二件事:重啟核電、別再高價購買綠電,就不用再撥補,不用漲電價還可以降電價。張啓楷強調,行政院和台電一定要了解,「沒有改革錯誤的能源政策、降低成本,就沒有資格調漲,也沒資格再拿人民的錢去補台電,因為越補財政黑洞會更大。」今天凍漲只是好的開始,請立即展開改革,立法院也將展開核電廠在安全下可以延役的修法,學美、日重啟核電,大幅降低發電成本。張啓楷表示,如同黃耀輝教授所說,賴政府刻意將漲電價的責任,栽贓、甩鍋給「在野黨不肯撥補台電」。但追根究底,台電的財務虧損,就是一個填不滿的黑洞。政府不斷宣稱台電虧損是因俄烏戰爭時,國際燃料價格上漲,但如今燃料價格已下跌,為何台電的虧損仍持續增加?因為政府不敢說出的真相是:再生能源的購電價格比天然氣發購電的平均單價還要貴2倍。張啓楷說明,台電111年到113年的財報統計顯示,近三年天然氣的發購電總支出約9990.9億元,平均每度單價約在2.75-3.17元間,再生能源購電的總價則每年遞增,從588億、905億,到去年1311億,累計高達2805億元,平均單價更高達4.75-5.46元。張啓楷提到,以台電今年1月財報來看,又虧損了97億元。台電的售電價格,減除發購電的成本後,核電盈餘8.2億、燃煤盈餘4億,其他都是虧損。其中,光電虧損5.8億元,風電虧損56億元,燃氣虧損13億,購氣發電再虧15億。如同能源學者的分析,張啓楷說,核電廠自107年底起除役,造成台電成本增很大,才是台電發生鉅額虧損的真正關鍵因素。由於民進黨政府大錯特錯的能源政策,死抱「非核家園」神主牌,因而造成成本不合理偏高。張啓楷強調,再生能源購電成本過高,根本就是個填不滿的黑洞,這就是即便國際燃料成本下跌,台電仍繼續虧損的根本原因。賴清德政府別老是拿民眾當墊背,應當負起政治責任,沒有改革錯誤的能源政策,降低成本,就沒有資格調漲;先降低台電的成本,根本不用漲價還可降電價。

電價確定凍漲…經濟部全說了 專家曝隱憂:台電虧損逾4326億
電價審議委員會今(28日)登場,最後決議今年4月起電價凍漲,主要是考量關稅變化和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發國際經濟物價波動隱憂,因此本次電價不調整。不過台電的財務壓力卻持續惡化,累積虧損超過4326億元,負債比率高達93.1%。恐怕難以解決。經濟部說明,111至113年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波動,各國大幅調漲電價並推升物價,例如113年法國住宅及工業電價累計調幅分別達47%與65%、韓國分別調高49%與106%,我國則採取緩和電價調整策略,由台電公司先吸收部分國際燃料成本漲勢,導致113年底累虧來到4229億元。經濟部表示,考量國際經濟和地緣政治的影響,尤其川普的關稅實施措施的影響,在充分討論後,決議本次電價不調整。以目前電價來看,住宅用電120度以下,夏季與非夏季均為每度1.68元,121度至330度夏季為2.45元、非夏季為2.16元。商家與企業用電亦維持原價,短期內不會有變動。專家分析,電價長期凍漲不利於電力產業發展,台電若無法適當反映成本,會造成財務赤字擴大,影響電力供應穩定性。目前政府積極爭取立法院通過千億撥補方案,希望藉此緩解台電虧損,這筆預算仍遭擱置,短期內無法過關,可能導致台電財務狀況持續惡化。

去年台電虧損4229億元! 經濟部:4月電價不調漲「是這原因」
備受關注的今年上半年電價調整案一事拍板,經濟部28日宣布,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可能引發國際經濟及物價波動隱憂,因此決議本次電價不調整,並請經濟部全力爭取立法院支持撥補台電預算,穩健台電財務體質。經濟部表示,111至113年國際燃料價格大幅上漲波動,各國大幅調漲電價並推升物價,例如113年法國住宅及工業電價累計調幅分別達47%與65%、韓國分別調高49%與106%,我國為照顧民生、穩定物價,及維持產業競爭力,採取和緩電價調整策略,由台電公司先吸收部分國際燃料成本漲勢,致使113年底累虧來到4229億元。剛從水利署署長升到經濟部常務次長的賴建信,主持「114年第1次電價費率審議會」會後記者會,由於立法院的千億元撥補遲不點頭,加上審議會委員意見不一,先前有各種猜測的方案,但最後答案居然是不調整,引發現場記者一陣驚呼。經濟部長郭智輝沒出席28日的記者會,但早上在立法院外表示,撥補1千億元是為了彌補台電的財務狀況,因為現在負債92%,是因為補貼民生電價,先前撥補再加上增資,還負債3千億元左右,不過台電還是要從自己的管理經營去努力,財務改善可運用的管理工具很多,要讓營運回到正常軌道。全國商總理事長、電價審議會委員許舒博在會前表示,政府撥補台電千億元落空,朝野各打50大板,因為現在完全沒有溝通管道,對產業和老百姓都不好;台電今年還要虧損414億元,虧損原因之一是採購再生能源,光是外購綠電就300多億元,不過今年的國際燃料價格有可能下降,「電價應以穩定民生為最優先的考量」。

4月電價恐平均調漲6%? 郭智輝:變數仍大
4月電價是否調漲引發各界關注,經濟部長郭智輝28日表示,該決議將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目前變數仍大。台電近年因國際燃料價格飆漲,承擔大部分成本,導致累計虧損達4,229億元。雖然近期燃料價格回穩,但仍高於疫情前水平,加上台電補助縮減,使其財務壓力持續增加。至於4月電價調整,仍待電價審議委員會召開,調整方案仍待綜合考量燃料成本、電價對民生物價的影響等因素,審慎決定。由於此前更傳出電價將平均調漲6%,引發民間討論。在野立委也紛紛指出,台灣廢核卻面臨缺電危機,政府不積極尋找可靠的替代發電方案,反而提出從他國購電的構想,捨近求遠,運輸成本高昂,最終只會進一步推高電價,加重民生負擔。對此,郭智輝指出,政府對台電的撥補對其財務改善至關重要。至於是否能避免電價上漲,需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目前仍存在很大的變數。不過,若財務狀況改善,台電將有更多管理工具可運用,有助於維持營運穩定。

4月電價平均漲6%?審議會今日舉行
電價費率審議會28日將舉行,由於經濟部仍在爭取立院同意撥補台電,據傳,審議會有一版本是「延後決議」。台電董事長曾文生27日於電台受訪時表示,這做法是外界以過去經驗推理而來,之前也確實有過延後。外傳電價費率審議會本次可能平均漲價6%,曾文生指出,這是以公開數據推論得出:根據台電2025年度的財務估算,年度總營收約為8,000多億元,若電價持平,在預估的燃料價格下,可能虧損500億元,亦即電價需要平均調漲6%才能補足。曾文生表示,實際上電價費率審議會主要斟酌的部分,主要是民生物價,即電價調整對CPI的影響;其中,調漲住宅電價將直接影響到CPI,調漲產業電價則偏向間接影響CPI。曾文生強調,審議會的大原則是「使用者付費」,但更宏觀的考量則是照顧物價穩定,台電過去也因此負擔了這項政策任務。不過,由於經濟部仍希望能徵取到立法院通過對台電的撥補,因此電價費率審議會也有可能「延後決定」電價調整的結果。電價費率的決議曾經有過一次「延後」,2022年3月底,因面臨國際燃料成本飛漲,電價極有可能必須在當時連7凍後首次調漲,該次審議會決議「擇期再召開臨時會」,亦被稱為「第7.5凍」;後於2022年6月召開臨時會,平均電價大漲8.4%,打破過去三年半的電價凍漲。曾文生也指出,除了電價費率,台電同時正在檢討成本合理化,首當其中就是空屋的底度費用。曾文生表示,全台1,500萬用戶中,約有150萬戶用電度數非常低,通常為無人使用的空屋。目前對於空屋,台電每月以20度為底度收取電費,住宅用電120度以下每度1.68元,這些用戶每月電費僅需33.6元。但是,曾文生進一步表示,掛電表、拉電線,以及抄電表、維護等都需要成本,經台電業務單位初步估算,合理成本約為每月100元,在台電向經濟部報告後,未來可能做出調整。

玻利維亞降豪雨「洪災奪逾50命」 總統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
位於南美洲的國家玻利維亞因大豪雨和嚴重洪災,全國各地共計奪走超過50條人命、逾10萬人無家可歸。總統阿爾斯(Luis Arce)27日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根據外媒《路透社》、《法新社》等報導,玻利維亞全國境內9個省分受到豪雨影響,其中1個省分已達災難狀態,有3個省份進入緊急狀態。阿爾斯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些自然災害迫使我們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緊急狀態能讓政府調動更多救援人員進行搜救,以及加快設備採購作業;有數千名士兵被分派到全國各地,協助分發物資給受災嚴重地區。據悉,玻利維亞雨季通常在每年11月持續到隔年3月,當地國家氣象水文局的華爾伯(Lucia Walper)指出,河流氾濫橙色與紅色警報往年都在2月發布,今年則在3月發布且持續延長至4月。而非政府組織全球水適應聯盟(Alliance for Global WaterAdaptation, AGWA)去(2024)年的一份報告顯示,氣候變遷加劇玻利維亞水資源脆弱性,進而增加洪水和乾旱發生頻率及嚴重程度;此外,玻利維亞還面臨燃料短缺問題,使其自2023年陷入嚴重經濟困境。